举杯邀月对下联:闲醉古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47:42


闲醉古风

 

                    
    
     评价心境有两个选择,乐观的是:残酷中的浪漫;悲观的是:浪漫中的残酷。之所以一个也没选择,基于我没有把握到现在的心情是乐观还是悲观。这么一说,好像要动多大的阵势似的,自己先取笑一番。其实这个念头源于一次充足的睡眠之后。早上。闭着眼睛享受起床之前的这份半醉半醒的状态时,就听到了窗外的声音,一阵阵的淅沥、淅沥。哦,下雨了。这次第一个想到的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老杜的诗。先敲打自己一下,再说句不知天高地厚冒犯的话,我其实不太喜欢老杜这个人。不太喜欢,是对比于老李说的。老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人生大多的时间还是潇洒快活的。而老杜的一辈子那叫一个栖栖遑遑,颠沛流离。他在生活上大概不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当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比他过得栖栖遑遑,颠沛流离的人太多了,甚至有的人还来不及栖栖遑遑,颠沛流离,就不能呼吸,不能言语了。于是,老杜不停地仰天长叹,提笔控诉,自己的经历也就有了历史的见证。穷困潦倒的身前终于迎来了“诗圣”加冕的身后。这种身前凋零身后繁花的景象,总会让人感到心酸。但比起他的经历来,这份心酸要矫情多了。
    
     “被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生活的环境如此糟糕,自然,风卷屋上三重茅,不顾年老体弱也要去追。面对着“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儿童,“唇干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居住的条件这么差,吃什么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之外更何求?”,说白了,吃得就是友情。但这也是朝不保夕的事。“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故人一旦失去了联系,便只有饿肚子了。也不是没想过办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所以,“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无奈,“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老李的,好像在唱歌。老杜是什么样的呢?“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老夫老更狂”。像是在微笑。对,就是在微笑。面对着多舛的命运和艰难的人生。
    
     如果,我对老杜的认识只停留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温暖,或者“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热闹,也许,我会更喜欢他一点。毕竟,我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也喜欢“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恬淡。说白了,我对老杜这个人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不喜欢的只是他的生活。因为,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还能留下“光焰照万代”的千古文章,本身就不是人所能承受的了。在这个早晨,跟老杜一块蹦出来的,还有老陶。
    
     老陶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了。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老陶悠哉游哉,过得是神仙也不换的日子呢。我也是,当我有一天读到他的《归田园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我简直要佩服死他了。你看,他所做的这些都是我妈妈做过的活,不就是给庄稼锄草吗?同样是工作了一天,妈妈带回了一身的劳累,他却带回了一轮山月。同样是人,真的是有差距的。然而也是在同一天,我似乎怀着解恨的心情,终于看到了他的困窘。“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幸亏“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罢了,罢了,世上哪有神仙,只有像神仙一样生活的人。而恰恰这样的人,却不得不面对“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已”的清贫和坎坷。在残酷中展现浪漫,或者,在浪漫中接受残酷。 所以这个早晨,当我在老杜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彻底清醒时,我彻底明白了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快乐。小人物是一般物质的,能不物质吗?饿死事大,一了百了,所以没有那么多“赢得身前身后名”负累,更何况,我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小人物,不必为一个来生或永恒耽误自己的今生。所以,慵懒地躺在床上,听着那一声一声的淅沥,淅沥,享受这佯醉佯醒的人生。
        
     再来说说论道孔子,造化为何把孔子的出生地指点在曲阜?而轩辕更是传说中的曲阜人。孟子、诸葛亮、王羲之等难以计数的永远是智慧象征的人都出生在曲阜附近,两千年里,他们和东方文化一起影响着世界。有人说中国最伟大的人物有二,其一是孔子是无争议的。而孔子为何以一介书生而生发了那么权威的属于文化、科学之魂的哲学呢?在曲阜,处处遇见的是几千年中还存在的圣人的遗迹,这里静静的气氛中,无论老幼,都显出一种在圣人身边玩耍的小孩子的顽皮状,人都敢于承认自己无知,人在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启蒙,这里使有成就的人汗颜,人在这里能得到最完善的自我教育。一万个为何在这里嫌少。只有到了孔子故里,才知什么是神圣,什么是文明的力量,什么是改变人或教人改变的力量。

为何因为一个人因为一个生命而有如此巨大的墓地,70多代都葬于此而石人石马那么忠于职守地看护,这孔林,林墙长达14里,两千亩土地就平平坦坦的永远这么伴着圣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为何因一个人而不是皇帝而有天下第一庙,大成殿上的蟠龙雕柱连太和殿里也无,而来了那么多的皇帝竟未发现。为何所有皇上来要跪在孔子墓前,终生只在这里跪?为何历代兵火战争灾害湮没了太多的文明成果而没有毁了孔庙孔府孔林?包括文化大革命,曾欲横扫终未横扫。八国联军是因为曲阜遥远而使“三孔”幸免大难?日本人进入山东敢烧民房千万间却不敢烧曲阜。那数十万箱历史文书档案、历代服饰寿好无损还静静地躺在孔府内。三孔遗产是如何度过抗日战争岁月的,这已不是千古之谜。

秦始皇也未能留下秦林,他的陵墓因深埋在地下而保留至今,而三孔遗迹存在于地表之上,两千年里安然无恙,使世界文化遗产才有了大的完整性。泰山在山东,孔子非出生在曲阜不可,造化就是造化,就把孔子出生地安排在山东了。正如秦始皇为何生在甘肃不生在山东一样,这也是一种关于圣人籍贯问题的浅显理解。我认定的还是孔子学说解释了中国的气度,不是象昆仑喜马拉雅山高大得不可企及,不是象秦岭具体起一种界线的作用。孔子如在这些大山中寻找孔道一样,寻找到了处于中间的最和谐的路子,孔子学说找到了规律的中心状态。不偏不倚是永远做不到的,但是正确的导向被承认,走正确的路是何等不易,孔子理解得最透彻。孔子奋发、快乐、孜孜不倦的人生历程,是举世公认的。孔子学说是一种气度,是中国历史中国人认可的,他终生在寻找如造化一般可以包容一切的中国气度。

孔子学说和三孔遗迹能被历朝屡代所允许能保存到现在,这本身就是中国的气度,是中国的气度和孔子学说相吻合的结果。是象征着中国气度的昆仑喜马拉雅山秦岭守护着中国的历史文明。孔子学说和三孔遗迹也代表了中国的智商,中国智商的源头之一在泰山下。文化与智商不是一回事,文化是亿万人组成的国家、民族在数千年间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智商最初却是个体的,卣智商最高的人启迪着亿万人的智商,亿万人的智商又造就了一个智商最高的人。一个国家的智商是如此形成的,智商又是人类性的,面对世界来看,智商在平等中显高下。对孔子、理解太多了,它是符合中国气度的具体物事之一。就连大的地震,几千年里也未光顾过孔子故里,真不可思议。这不是迷信孔子,而是更能验证中国气度的神圣。唉,我还是快快起床去沐浴上苍的雨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