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拍音乐之声地址:满映明星李香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2:30:59

满映明星李香兰



       看过上户彩版的《李香兰》,感触到的是一个完全被无限美化的“李香兰”,一如上户彩的完美、纯真。毕竟历史如流水,已经流淌过70多年,对于这位已过90岁的满映明星,人们更加愿意善意的相信她是这场日寇侵华战争的无辜受害者。甚至把一些“可怜”、“悲剧”等词汇一相情愿的放到李香兰的身上。

        然而,翻开尘封的档案,却让我觉得她并不是那么无辜,或在某种程度上她也是这场战争中的文化侵略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日寇侵华战争的受益者。正如1940年春,李香兰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短文《春天有感》中写到的:“显扬日满一德一心之真精神,是今后、现在希望出演于裨益日满亲善的电影,愿为银幕上的日满亲善之使节,而尽电影报国之责任”。文字略显不通顺,但很显然,在这里李香兰所报之“国”并非中国,而是日本军国。

        在中国人民惨遭日寇屠杀的时候,她会穿上中国旗袍饰演爱上日本人的中国少女。在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攻城略地的时候,她也会戴上日本皇军帽模仿日本兵敬着军礼来庆祝胜利。在日本向中国东北输入大量侵略移民掠夺中国人民的土地、资源的时候,她会扮做各种民族的少女模样,展现伪满洲国的“民族协和”。



                    图释:民族协和,李香兰之变化,中、日、朝鲜、蒙古、露(俄罗斯)装扮

       




(图文资料为箴雨的博客原创)

满映对外的宣传资料里说李香兰是“原籍奉天,育于北平”,这里故意隐瞒了她原籍应该是日本的事实,而这“育于北平”,其实也就三年时间,1934——1937,这期间李香兰使用了潘淑华的名字在北平翊教女子中学读书,这“潘淑华”的名字是她的第二干爹潘毓桂给起的,而李香兰的名字则来自她的第一个汉奸干爹李际春。三年的北平生活,使得李香兰的一口东北腔转化成了标准的京片子,对她将来的演艺生涯到是起到了加分作用。李小姐的自传中有句名言:“我要站在北平的城墙上”,那是她在面对同学们的抗日提问时做出的回答,如果把她在数十年后写的自传作为历史事实来相信,未免就太草率了。事实上,当日寇侵来,李小姐并没有站上北平的城墙。而她在北平的干爹潘毓桂此时正在频繁与侵华日军联系,在日寇进攻北平的关键时刻,潘毓桂屡次向日军出卖二十九军作战计划,导致南苑失守,上千大学生兵惨死日军刺刀之下。在高学历人才奇缺的旧中国,1000个大学生是什么概念?北平沦陷后,潘毓桂以此功劳得以出任伪北平公安局局长,继续逮捕镇压抗日分子。

1938年,18岁的李香兰加入满映并主演了电影《蜜月快車》,故事情节很老套,而且是生硬的翻拍自日本电影,票房一般。所以并没有引起多大的社会注意。真正使得李香兰名声大噪的是她后来以满映演员身份出演了《白兰之歌》(东宝映画出品)、《支那之夜》、(东宝、华影联合出品)、《热砂的誓言》(松竹大船出品)这三部电影,即所谓的“大陆三部曲”。这三部植根于日本侵华国策思想,又兼文艺片性质的电影在日伪当局竭力宣传推动下,使得她成为在日本、中国东北、华东沦陷区颇具影响力的大明星。同时也使得她的亲日形象暴露无遗,以至于有影迷写信到满映,质问李香兰是不是准备今后要嫁给日本人?显然这位影迷是把里李小姐看做中国人了。此后她又在满映拍摄了《铁血慧心》、《迎春花》、《黄河》等影片,1943年,在上海参演《万世流芳》,更是让李香兰这个名字传遍了中国。同时她的歌喉也没闲着,以《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和《夜来香》等流行歌曲奠定了她在旧中国一线歌坛明星的地位。



既然是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成长为红歌星、影星的李香兰,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也常怀“报国”之念,拍片之暇也经常代表中国的艺术界去慰劳侵华日寇,勉励他们为侵略中国继续战斗,代表中国人去为日本的“大东亚圣战”献唱,这各种风光热烈的场面自然和她自己的积极主动是分不开的。

另据民国的报刊报道,在当时李香兰的绯闻也是言之凿凿,传闻颇多。有报道李香兰实为日本特务山家亨的情妇,有言李香兰与川岛芳子关系暧昧,也有说李香兰与日伪官吏来往不清的,究竟如何,今天也无从验证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上海报纸报道李香兰被某国民党接收大员一并给“接收”了,藏娇于沪上某宅,直到被作为“文化汉奸”逮捕为止。由此看来,一向标榜单纯的李香兰也并不单纯。

早在李香兰初入满映之时,作为日本侵略军扶持的电影明星,李香兰在满映就显得非常的与众不同,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她很有背景并记忆深刻。
参照原满映演员的回忆文章,李香兰平时并不象别的演员一样在满映住宿舍,而是在拍片时由专车送她来满映,拍摄完毕再有专车将她接走。李香兰在新京(长春)并没有家,至于拍完片后被送到了何人、何宅之处,也就成了一个迷团。

在满映的电影人管理上实行的是“演员制”,而当时的上海则实行的是“明星制”,所谓“演员制”就类似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大锅饭性质,演员作为国企员工,接受拍摄电影的工作任务。而“明星制”下的上海,演员主动性更强,制片方可根据“明星”的气质,专门打造适合他(她)的电影。所以,上海电影的竞争力一直远远高于执行国策电影的满映。除去满映和中联在上海由上海导演主导的合作拍摄的电影《万世留芳》,其他的满映电影市场反应多数不理想。满映初期在东北拍摄的电影,在东北当地都打不出市场,每次有上海电影运到东北放映,场场爆满,要是放映满映自己拍摄的国策电影,则门口罗雀。好在满映并不以赢利为目的,背后有资本雄厚满铁和“满洲国”政府在买单。
但对于演员而言,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电影有人看,能成为真正的大明星。由此,作为实行“明星制”的上海电影市场自然就成了满映演员们心目中的电影圣地。上海大明星也成为满映演员的崇拜和模仿对象,“满洲国”的娱乐新闻里经常赞美满映的某演员外形或演技酷似上海滩某明星。甚至某演员的背影能酷似上海歌星白虹都值得编辑来称赞。
时间长了,一些在满映混出地位的演员就会想摆脱满映,去电影圣地上海发展发展,在当时的满映,一但有某位演员准备辞职,同事们就会打趣的问是不是要去上海了?去上海的满映明星,比较有名的前有郑晓君,后有李香兰。

郑晓君在满映号称“古典美人”,这称号颇让人暇思不已。但看了几张郑晓君的照片后,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东北大妞的形象,在满映或许还显眼,到了上海实在是姿色平平,郑是东北长春人,到了上海为了提高身价就自称“北平人”。总之在上海混的很不理想,解放后又返回东北在长影工作。
李香兰则不一样,能演会唱,关键是有日本军方的后台啊,李香兰最终在上海大红大紫。此时的上海,早已在日本的控制之下,因此离开满映并不妨碍李香兰的“报国”理想。屈居满映,只能影响东北一隅,成名上海则可以辐射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因此,离开满映实际上并非如李香兰自传中所写的因为厌恶为日本人服务,而恰恰是能更好的为日本的文化侵略服务。



图释:1940年李香兰与朝鲜映画明星刘桂仙在满映摄影厂门前合影

 

抗战胜利后的事情,一如众所周知的,李香兰被捕,因身为日本人的身份而被释放。后又随同其他日本侨民一起被遣送回到了她的祖国日本。

时光荏苒,已是2011年的深秋。当年的满映群星绝大多数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化做尘土,目前健在了也只有张敏(凌元)和李香兰。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她们就是活着的历史教材。在追忆历史的同时,更应该理性的看待事实,而不是一味的袒护美化。从事实来看,李香兰并不悲剧,她是日本侵华战争的获益者。她传奇的人生也并不凄惨、并不可怜,如果不是因为日本侵华,她的家庭不会来到中国,也不会有两个大汉奸义父。如果不是日寇的宣传需要她一个日本人也不会进入电台和满映,最终大红大紫。最后她还顺利逃脱审判回到日本,继续了她的演艺事业,后来还步入政坛,可谓顺风顺水。没有前述的一切,她也不可能荣归“故里”,受到过邓小平的接见。也可以这么说,她一生的运气非常的好,正如她的寿命都比许多和她同时代的人要长一样。

(图文资料为箴雨的新浪博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