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啸雾都结局:掘开生活之源,引来创作清泉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9:29

掘开生活之源,引来创作清泉

——王香兰老师《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法》解读

 

王香兰老师,8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语文教学。1998年始,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皱眉头”“咬笔杆”“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开始了长达10年的作文研究之路。王老师在教学中实践着,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在求证中完善。最终用自己10年的探索成果,创造了“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作之时,人人是创作之人”的作文教学神话。

十年磨一剑。

为作文教学把好“病脉 ”王老师在长达10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中,注重研究小学生作文“焦虑”的症状、病根、病源,摸清学生作文“焦虑恐惧”的症结所在,正确诊断(学生是因为“没的写”、“不会写”,所以才“不愿写”。),确保作文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如何“对症下药”的问题上,王老师潜心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1) 把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植根于生活,让作文内容“生活化”“趣味化”“系列化”“个性化”,“掘开生活源泉,引来创作活水”,作文教学翻开“柳暗花明”的崭新一页。通过组织学生 “走走、看看、做做、想想、说说、写写”的“十二字”作文法,把学生的作文和“生活”接轨,从根上解决了学生“没的写”的问题。

2) 通过 “再走、再看、再做、再想、再说、再写”的十二字教学法,把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进行到底”,解决“不会写”的问题。“再”可能是第二次,更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只要学生还不会写,就继续观察实践,继续和生活接轨,和写作对象接触,直到看清楚、弄明白、会写了为止。

3) 让学生在不断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在深入思考中感悟,在说写中学说写(表达),把’教学做”以一贯之。学生“有的写”了,“会写了”,自然也就“愿意写”了。

在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后,如何引导学生在“两点一线”的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感知美,让学生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王老师总是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生活的行为入手,她敏感的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看点”,并设法在第一时间和学生一起去观察,把观察的触角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素材,学生在爱上生活的同时,也爱上了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做的:

走好两步,把好过程关

第一步:把学生引向生活   她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交锋碰撞,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下锅之米”,做“有米之妇”,解决“没的写”“不会写”的问题。

她经常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品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找到“下锅之米”。怎样引领学生读好生活这部“无字”之书,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多彩,真正体会到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因为生活太丰富,太精彩,太让人感动。

(一)、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感受自然之美,感恩大自然

1、就地取材,引领学生用眼睛去观察

王老师经常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一切机会,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精彩的瞬间,并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无数亮丽的风景:清空丽日,白云悠悠,草舞树摇,杨柳依依;喷薄的红日,如血的残阳,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让学生因收藏而富有,让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精彩。

2、就地取材,听一听,引领学生用耳朵去聆听生活

王老师经常把自己听到的自然界中的、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与学生交流,引领学生去聆听,让其感受声音是多么美妙啊!蛙声虫鸣,春燕呢喃,百鸟欢歌,春雨沙沙,泉水叮咚;书声琅琅,掌声雷动……生活的美妙尽在耳中。

(二)、就地取材做一做,感受生命之美,感受心灵之美

1、种一种,感受劳动之美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2c2100100epb3.html) - 掘开生活之源,引来创作清泉——王香兰老师《小学作文_好梦_新浪博客

栽花种草。在王老师执教的班级,教室里,窗台上,一年四季,盆盆罐罐,琳琅满目;花花草草,异彩纷呈。她总是让学生在花盆里种种、播播、栽栽。一篇有情有感的小文章,会随着一棵小菜苗的到来、与管理,“一波三折”。搞管理、跑书店,查资料,观察,讨论,论证,顿悟,一篇篇具体可感、思想深刻的好文章会诞生。一棵小菜苗,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发现,学会了表达,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一棵小菜苗,一本鲜活的习作教材!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锻炼了身体,又长了见识,栽花种草乐在其中。

2、养一养,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精彩。

养养小昆虫、小动物,学生们除了学会了观察,获得大量写作素材,练习了表达,还学会了“细心”、“耐心”;体会到“关心”和“责任”。关爱生命,恒心,细心,信心,责任心,教育的价值,舍其何求?

3、访一访,感受心灵之美

走向街头巷尾,观察摆摊者,采访农民发明家、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走近身边的名师名生,解读名人与凡人的密码……

4、搭建平台,做一做,让学生参与,“动”起来,把原本平静的两点一线生活“搅动”,溅起生活的浪花朵朵,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品味感悟。

王老师总是兴致勃勃地组织学生春游校园、广场,再访“西瓜虫”;兴高采烈地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到学校幼儿园的小种植园“做客”(参观小菜地);“跟踪小蜜蜂的行踪”,“测验小蚂蚁的智商”; “摇呼啦圈”、“猜礼物”,观看瓢虫“走钢丝”、“飞檐走壁”;自办各种展览 ……

第二步:把生活引入作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积累,生发感悟,到写作时就会随手拈来:“观山,则情满于山;望海,则意溢于海”。

1、描写真实的大自然。

日月星辰,鸟兽虫鱼;草长莺飞,莺歌燕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荡漾的春风”,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捉蚂蚱”、“挖地鳖”、“套蜜蜂”,懂“物竟天择”之道,明“适者者生存”之理。

2、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王老师总是把创作的镜头,对准自己的老师同学、父母邻里,感受儿女情长,师生意深;对准街头巷尾的摆摊者,当地农民发明家、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身边的名师名生,解读名人与凡人的密码……或惊叹发明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或感慨民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忙碌奔波的艰辛,破解名人的密码:名人与凡人差别就在于名人有着更强的耐挫力。简单的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做好了就不平凡了。

把创作的镜头瞄准对生活的观察、实践、思考、体验、感悟。栽花种草,流连其中;捉虫养蚕,乐此不疲;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

3、想象,是人类的至高享受。给孩子一片放飞思维的天地。

在这里的“想”,是指“思维回放”,“思维放飞”,我称其为每日“思维操”。如何让学生做好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炼、加工、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王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思维“回放”“放飞”,完成每日“思维操”。思维回放:《班级故事》,让学生在创作中回放“曾经”的生活,培养学生积累收藏生活,提炼加工、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思维放飞:编童话、写寓言,创作动画片,让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作文充满生命活力,让孩子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老师把学生引向生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提升了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文以载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已不再是为写作文“强说愁”,而是生活的需要。学生的文笔会因观察而具体,因具体而生动,因思考而深刻,因深刻而有灵性。

王老师把生活引入作文课堂,不仅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而且启动了学生的“笔杆子”,让生活中的“亮点”定格,。“写我口”“抒我情”,“表我意”“悟我理”。从根上解决了学生作文“没的写”的问题。先观察,后动笔;先体验,后表达。人人都看,人人都做,人人眼中有物,胸中有情,笔下有文。

王老师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生活的丰富,不仅让学生的作品多彩,而且更让学生的情趣高雅:日月星辰,鸟兽虫鱼;草长莺飞,莺歌燕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儿女情长,师生意深;栽花种草,流连其中,捉虫养蚕,乐此不疲。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皆成章。

王香兰老师的作文生活化教学法,让“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再是一句空话,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获得的各种信息,通过创作进入“运作流通”状态。正是因为王老师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才使她的作文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才使她的学生作文兴趣盎然,文思泉涌,时有生花妙笔,时有灵动才思闪现,正如叶老所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作之时,人人是创作之人”。

是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日翻动学生作品,沉浸其妙笔才思之中,与生同享,岂不快哉,乐哉!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