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奇迹真实事件主人:星云大师禅话(81—90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32:34
                             星云大师禅话百则(81—90则)  千古楷模
了无功德
抢不走
乞丐与禅
一坐四十年 隐居地方
最具魅力
鸟窠与白居易
要眼珠
把门关好

千古楷模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了无功德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地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事实上,梁武帝的善行,岂是毫无功德?禅师所说的了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有无’对立的观念,我们唯有通过了‘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抢不走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你怎么把锄头忘记带来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给谁拿走?’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走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的立刻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的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慧却在君子以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到僧院。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并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乞丐与禅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个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那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腹。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的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者好奇的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者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者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那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鸟窠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的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把门关好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慧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