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吉岛海啸事件:我国地理上九大关及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56:23

我国地理上九大关及传说  中国地理上的关口以下例九处为最,每个关口都渗透着历史的血泪与欢歌。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是长城的要口之一。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山,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建于唐初;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此,故名。
平型关:位于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是长城的要口之一。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北部,长城要口之一。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是长城的终点,东西交通的要冲。
武胜关:河南省信阳县南部,是大别山的隘口之一。
友谊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明初置鸡陵关;清初改称镇南关。一九五三年改名睦南关,一九六五年改称友谊关。是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历史上还有函谷关,潼关,萧关,阳平关,剑阁关,井陉关,玉门关,武关等著名关隘,下面将一一道来。
崤山险塞--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
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关中的东门--潼关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 东汉建立初期,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 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东汉的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
--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 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这就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及宣 德年间(公元1512年)给水关建了楼。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修建了两个重门。万九年(公元1601年)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给这些建筑物命了名:东门楼叫“迎恩”,东瓮城叫“占紫处”,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西瓮城楼叫“大观亭”,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 下南门叫“迎熏”;大北门叫“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楼叫“镇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长。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约下临黄河的北面土城墙约 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三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级”,下南门改名“凤”,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 穿而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俱砌了砖,更加完美,雄伟可观。
秦楚咽喉--武关
---武关镇为丹凤县东大门,与商南县毗邻,镇所在地为武关城遗址。武关为关中四塞之一,其地界“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自战国时期由少习关更名武关,一直沿用至今。
----武关历代兵事频冗,素有三秦要塞之称。刘邦、黄巢、李自成等,得武关而逐鹿中原,成就一番霸业。名关自然有名景,武关素有“鸡叫一声闻两省,一日可达两国游”之说。著名的武关八景分布于雄关内外。
----建造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分界墙—武关城墙,已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武关现已是丹凤县著名文化旅游名镇之一,有建于明清时代的武关城民居1210间,街道356米,有始建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墙1986米,秦楚分界墙4836米,烽火台56处。
秦川北门--萧关
---萧关,是秦的设置在西北边地的雄关,拱卫着关中的西北部。历史上的“东函谷,南武 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自身环境,萧关的出现,也是如此。秦汉以来,统治者为加强边境防御,维护统一,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萧关就是当时的产物。从当时背景看,当然是为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筑亭障以逐戎人”。从自身环境讲,这一带属要塞之地,宜于设 关。秦汉之制,于“每要塞处别筑为城”。这里的“要塞”,即过往通行必经之大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亭障。正因为当时已是一条出入要道,所以才在此设关。关隘的设置,又加速和强化了这条要道的畅通。“北萧关”,即扼制着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的通道。史念海先生认为,萧关始置的年代虽不可具知,但由朝那北行的 道路早已存在,且是一条重要的通道。所以,萧关的设置,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都成为奠定我国古代西北交通史上的一块基石。
-- --公元前三世纪,汉王朝取代了秦王朝,于陇东置北地郡。汉朝建国初期,西北方的匈奴族正在兴起,渐趋强大,并频频从北边和西边向汉土侵掠,萧关的军事防 御作用更显得重要。在汉代,地域广阔的郡治,是由都尉分治的。都尉,或称郡尉,是郡治的最高军事长官。由于萧关的军事地位,在安定郡未置之前,北地都尉便驻守萧关。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大举入侵,即由萧关攻入。这就是匈奴当时由西边入侵的主要通道——萧关道。驻守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印 战死,烽火直达关中,京城长安震惊,成为汉初振聋发聩的事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多次提到“北地都尉印”,并将孙印的独特业绩当作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被载入传记的。孙印是汉朝第一个敢于抗击匈奴的边郡将领,在汉朝的边郡镇守史上,开了头功。孙印“力战”而献身于朝那萧关之役,不但为汉朝组织反击匈奴赢 得了时间,而且为汉朝的边郡将士作出了仿效的榜样。汉文帝奉行有功必赏的原则,封孙印子孙单为瓶侯。在文帝封侯的二十八家中,瓶侯是唯一以当代军功受封的功臣之子。西汉末年,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北游安定,专程凭吊了孙印殉职的萧关。由上可见萧关在秦汉时期的军事战略要塞及其地理位置重要性。
--- -由于萧关道军事要塞的位置,北地都尉孙印的战死,汉政府已意识到北地与陇西二郡之间控制力量的薄弱,深感很不安全。为了加强管理和防卫,以抵御沿边少数 民族的入侵,汉朝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北地郡的一部分划出,另置安定郡,隶属21县。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级建置。
-- --高平县城(今宁夏固原县城)为安定郡治所,县城人口在七千到一万之间,成为全郡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将安定郡郡治选在高平县城,表明了汉朝政府的政 治军事眼光,说明了其地理环境的优越,城址位于高平川水(今清水河)上游西岸。秦汉时的高平川水,曾可行舟。就农牧业条件论,高平川沿岸地形开阔平坦,利于农牧业生产;就交通和军事地理条件论,南扼都卢山峡(三关口至瓦亭),为萧关的防御体系,过峡沿泾河直通长安。安定郡的设置,萧关的防御作用相对减弱 了,但却为萧关古道的历史性畅通,在政治、军事上提供了绝对的保证。安定郡遂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重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全国修 筑驰道,勾通固原的“回中道”得到了初期开发。安定郡的设置,在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需要,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前 107年)十月,下令修通“回中道”。这时的“修通”,意味着大规模的开通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且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成为通往河西、西域的交 通干道。
太行雄关--井陉口
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 就是横截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八条天然隘道。在陉口一般都设有关塞,成为隘道的门户,因此太行八陉均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隘之地,“太行八陉”之中有五座陉口在长城线上。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楚王韩信东渡黄河击败西魏军队之后,率军横越太行山,向赵发起进攻。赵王歇、代王陈余得知韩信将至,领兵20万到其辖地的西部门户井陉关一带,阻汉军东进。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韩信破赵之战,便在此间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蜀中剑阁
--剑阁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剑阁的先民就聚集、繁衍于斯,以他们辛勤的劳动 和智慧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川北农牧文明。东汉末年,剑阁境内即有汉德县建制,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剑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
汉长城的龙头--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为汉西陲两关之一,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必经门户。
----昔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胡杨挺拔,泉水碧绿,一派繁荣。南北朝之后,玉门关日渐衰败,关口湮没,终至沦为荒漠寂野。
葭萌关
----出昭化古城西门,右拐有一条机耕道,约8公里上坡山路即到葭萌关下,再沿右方剑门 古道石梯小路上行300余米即到达关门。葭萌关在牛头山北麓,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马超大战葭萌关”的精彩描写,使其名扬天下。此关是由中原入蜀的要隘,守住剑门关必须先守住葭萌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门前方左边有棵上千年的古柏,直径约两米,虽历经战乱,仍枝繁叶茂。关门右方竖有一人多高 的大石碑“天雄关”。爬上关门,左前方的高原上即出现几百平方米的平坝,右前方有条漫坡小道就是来往剑门关的古蜀道。左边200米处即是著名的牛头山,如魁伟巨人虎视着葭萌关。登上葭萌关,历尽沧桑的古关门依然傲立,关门两旁竖有大石柱,上刻“峨峨雄关踞高岗,巍巍古庙镇斯地”;“层峦耸翠上达地天,飞阁 流丹高楼云汉”。关内竖有碑碣八座。古庙前有一直径约三米的古井,就是传说中的“姜维井”。三国蜀汉后主景辉六年(公元263年)大将军姜维退守剑门时,牛头山驻有重兵,《三国演义》所述“姜维兵困牛头山”传说当时山上缺水,诸葛亮托梦姜维,经三天两夜挖井找水,终于挖出半池泉水,可供千人饮用,常年不满 不蚀,久雨不溢,久旱不涸,且水色随嘉陵江的清浊而变。牛头山下的嘉陵江水位与该井水位高差300余米,这一奇特景观着实令游人叹为奇观。
虎牢关
---虎牢关东控开封,西扼洛阳,南连嵩岳,北临滔滔黄河,真可谓“控东西之咽喉,挟南 北之桥梁”,“致黄河无用武之地,望雄关而彷徨。草萋萋,天苍苍,蕞尔崤关固金汤”。正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川之险,虎牢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荥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统计,自西周设关至清末,这里曾经历战争3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