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海啸有关的外国电影:玄關說―讀《金丹四百字》《明真破妄章頌》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7:32

玄關說―讀《金丹四百字》《明真破妄章頌》有感


玄關一竅,至為玄妙。 古人說:“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修道之要,除此玄關一竅,餘無可進步也”;“玄關竅,可以了結千經萬典之義”。

     因為“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張紫陽《金丹四百字》),“能知此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在此矣,火候在此矣,結胎亦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 (《金丹四百字自序》)

     玄關一竅,至為玄虛。 它在何處,眾說紛紜。 或說為心腎(為坎離水火),或說為下丹田、中丹田(中黃庭),但一般指為上丹田、泥丸宮,可是紫陽真人說:“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

     虛靖大師也說“玄關一竅有陰陽,心腎原非水火鄉,寄語煉師高著眼,莫將心府作南昌”,否定了心腎;“心肝脾肺腎膽府,噓呵哂嘻呼吹取,父母后天陰陽氣,如何可以祈晴雨”,否定了其他臟腑“有言臍下寸三分,作用金光此處存,豈識此中陰濁氣,運成穢濁不堪聞” ,“妄言一竅在眉心,直入三分可許深,誤殺世人真可笑,如將石作黃金”,“臍輪後與腎相連,兩處空空總後天,若問先天玄妙處,除非得遇至人傳”,又否定了上、中、下丹田。 “昧去自家元氣主,妄想天罡對空取,恰是騎車雲覓牛,此等之人何足語”,否定向外“取氣”(《明真破妄章頌》)。 此一竅,如何覓之?

     “此之一竅,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傳口授。苟或不爾,皆妄為也”(張紫陽),而必得至人口傳心授的眾多傳人所指玄關卻被兩位大師指為“妄為”。 兩位大師又不肯明言,只指出“夫此一竅,亦無邊旁,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

     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也”(張紫陽)。我們未得至人口授,只能“私意揣度”,認為兩位至人撲朔迷離,未言已言。修煉之道“不可執於無為,不可形於有作,不可泥於存想,不可著於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煉”,“豈可泥象執文,而溺於旁蹊曲徑? 然金丹之於無,又不可為頑空。 當知此空,乃是真空,無中不無,乃真虛無”(張紫陽)。若泥象執文,則大師未言;若不泥象執文,則可知大師已口授心傳矣。“汝其味之”!(張紫陽)

     首先玄關乃“虛無之谷”並無實體。 雖應“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切莫“騎牛去覓牛”,但“此竅非凡竅”,“無邊旁,亦無內外”,它不是人體任何組織,任何穴位,它們都是後天之物,而不是“先天玄妙處”。

     雖然玄關一竅有陰陽,但不是一般經絡、臟腑之陰陽,“陰陽吞啖運符中,心腎盈虧黑與紅,一個乾坤如許大,這些伎倆豈能通”;“兩腎中間一點明,癡人守此欲通靈,誰知此處皆陰氣,若此陽晶隔萬程”;“人言心下一包空(羶宮或黃金殿)精氣神聚於此中,何似癡人容易惑,蓋緣不識主人翁”……否則都是“不辨真陽”,“錯認後天”,“誤指雷霆”(虛靖大師)。 這“乾坤”這“陰陽”,應是先天之真陰真陽。

     其次,玄關是“神氣之根”,“無中不無,乃真虛無”,“虛無”中的“不無”,便是神和氣,它們便是先天真陰真陽。 “先天祖炁至陽晶,煉盡陰魂一性靈,九轉玄功成頃刻,陰陽交媾結胎嬰”――虛靖大師以“陰魂”和“祖炁”為真陰真陽。

     紫陽真人也明言此竅由“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以“氣”與“神”為真陰真陽,“心屬乾,身屬坤,故曰乾坤鼎器”。 鼎器並非一竅一穴,而乃整個身心。 身當指人體生命代謝系統,“心”不是心臟,而是人體信息指揮系統。

     乾中有陰陽,信息系統中的大腦等,在人體之上為乾,其功能――“神”便是陽中之陰,是為真陰,身在下為坤,其中文“炁”(“氣”)為陰中之陽;是為真陽所以真人說“身中有一點真陽之氣,心中有一點真陰之精”。
但神又有陰陽,意識中樞的功能為“識神”,憑五官感知顯信號認識事物,潛信息中樞的功能為“元神”,可感知隱信號自動進行信息處理。 (詳見拙稿《智慧說》,見《人天科學研究》93.3)“心中的一點真陰之精”乃是“元神”。 “此心心外元(原)無法,咒訣符圖少合真。心真將何為妙用,靈光一點運元神。”

     (虛靖大師(“炁”或“氣”既不是“口鼻吸之氣”,也不只是人體後天特有之精微物質與能量,而是生成天地萬物的本源之物質:“三才天地人同炁,人禀先天一炁靈,一炁具身名曰道,感通天地及神明”(同上),故名“祖炁”或“元氣”、“真氣”。

     “祖炁”側重指出其本源性,“元氣”、“真氣”可既指祖炁,也可指“一炁具身”在人體內形成的精微物質,無形能量。 修煉中,“真氣凝結”,“元神廣大”(紫陽真人),祖炁與陰魂結合而玄關自現。 一壑居士注《金丹五百字》說“神氣和融,則玄竅自見”。

     由此看來,玄關並無實處,而是“神氣和融”的一種現象。 似乎是老子最早提出“玄關”,但稱為“玄牝”;“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張紫陽也稱玄關為玄牝),也是指的一種現象,而不是竅穴。 老子描述玄關現像用到“竅”字的這段文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像,其中有物。 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的“竅”字,我們認為應校勘為“窈”,才能與“冥”同義並列。所以,這裡只是描述了玄關現象而沒有指竅穴。這種現象――內視到物像是由於“道”中有“精”有“信”,是“精”“信”結合的結果。

     這裡的“精”宜指“祖炁”,用元極功的語言說是“元光”――本源性能量,(在人體為“元精”)它由“元氣”――本源性物質(在人體為“元氣”)昇華而成,而“信”指“元音”――本源性信息,在人體便是“元神”。 因而把玄關理解為氣功修煉中“神氣和融”而自見物象,“氣”、“光”按“音:――信息編碼而成形顯像,是比較合理的。

     玄關現象至為重要,只有神氣融和才能出現玄關現象,只有出現玄關現象,才標誌著人體潛能得到開發,所以將此現象稱為玄關――玄妙之關健所在。 後人誤以為竅,稱為玄關竅,紫陽、虛靖不得不借用此詞,但指明了並非任何竅穴。

     但如此玄妙又如此玄虛,又如何修煉呢? 總要有個下手之處。 古人曰:“精神內守”(《素問》)、“持想守一”(《法律三昧經》)、“守一存真”(《抱朴子》)、“一心內守”(《日用經》)、“守一處和”(《調息箴》)、“迫念守中”(《保生秘要》)。 對於這“守一”又說法不一。 一曰“一”即精神,《素問》之言最合此說。

     “守一”也就是“精神內守”,心無雜念,高度“入靜”。 二曰“一”即“炁”,但“炁”又如何能“守”? “意到炁到”,守意便是守炁,便又轉到“精神內守”上去了。 於是又有解釋為守息的,注意呼吸,因為老子說過“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於是又推演出“玄牝之門”外為祖竅、眼、鼻區域,內為副竇。四曰“一”指人體一處,“守一”便是意念專注於一個竅穴,推而廣之,也可專注於人體任何一處,體外任何一個景象。理解不同,於是生出許多功法來。而且也都能打開玄關,各得其妙。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便是“著眼”之處於“下手”之處的不同。 “寄語煉師高著眼”,著眼點要高,要合於道,要抓根本。 著眼之處在神氣和融,神氣和融是玄關之現像根源。 其條件是排除雜念――識神干擾,而在“無人無我”狀態中讓“元神”甦醒、活躍。
但一般不睡覺又如何能“無人無我”? 所以,下手之法便是“守一”、守一意、一氣、一竅、一物、一字、一言、一訣、一符、一圖……誘導入靜。 所以,下手之法稱為“法門”,只是入門手段,而不是根本。 “無人無我”便是“無為”,眾多法門都是“有作”。 “有作”是為了“無為”,“無為”才能開發潛能“無不為”――大有為。

  那麼紫陽真人、虛靖大師又為什麼一個勁狠批守竅守腑呢? “九轉玄功”不也是守經絡麼? 否也。 他們守的是神,是氣,而不是竅穴經絡臟腑本身。 意到氣和則處處皆玄關,神走氣散則只是經穴臟腑而已。 如此而已。 若以經絡竅穴臟腑為玄關,為陰陽,便是“妄為”,若借“守一”而使真陰真陽――神氣合和便是真蒂。 如是而已。

     “妄為”便是執著於無為、有作、存想、持守、枯坐之法。 他們為“使煉丹之士,尋流而知源,舍妄而從真,不至乎忘本逐末”,才故意貶低“流”、“末”,強調“源”、“本”。 “從真”便是明了法門與本源的關係,因而明白“有法無法,心外無法”,“不可執於無為,不可形於有作,不可泥於存想,不可著於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煉”。

     “不可形於有作”,不是不要“有作”,而是不可強求其形,如“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時虛此”(張紫陽),死守子午卯酉時辰之法也是“形於有作”、“著於持守”。 “不可執於無為”。 “無人無我”不是絕對的。

     真正“無人無我”,便是“枯坐灰心”,著於“頑空”。 “無中不無,乃真虛無”,“空中不空,乃是真空”,因為連“無”也無,連“空”也空,空“空”無“無”。 葛洪說:“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有所思,才能達到無所思。 要思而戰勝名利引誘(反省、反思);要思理而明自身即佛,有巨大潛力可開發,化為潛意識,而為元神所用;要思一念而慧劍斬魔――排除雜念,誘導入靜。

     由想而誘導入靜達到“無人無我”的“非想”境界後,要警惕“頑空”,要保持警覺,進入“非非想”境界。 “非非想”者;既“無人無我”,不受識神干擾,又“有人有我”,元神用事,可觀可運。 “淨”、“定”而入“非想”,“觀”、“運”而達於“非非想”。 入定之前也有“觀”、“運”,是為了誘導入定,是識神用事,入定之後的“觀”“運”是元神用事,“因與自然去”,只是知覺而不強行控制。

     若真“無人無我”,只能昏沉,何以見妙景? 妙景出在出定之時,“無人無我”與“有人有我”結合之際。 “運”化之妙在於始終處於出定、入定之間,“無我”“有我”之中,而入定“無我”,則妙景漸失,出定“有我”,則妙景頓失。

     不出不入,似出似入,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無我”有我(元神),“有我”非我(識神),運化之妙,全在乎此。 達乎此境,也便“有人”,出現功能,可感知外界信息了。 修煉日久,便可由自在到自由。 自在階段,不入定難開玄關,非入定不現妙景;自由階段,“隨心所欲”,“如意展發”,可瞬間進入妙境,展現功能。

     但我們又不反對稱上丹田為“玄關”。 神氣合於任何一處而顯像,任何一處都是“玄關”,而上丹田在各方面尤為重要。 “神”藏於全身,信息網佈於全身,信息儲於每一個細胞,但其指揮中樞在腦部。 大腦為意識中樞,其功能在“識神”,小腦脊髓等植物神經中樞,為非意識中樞,其不受意識指揮的自動調控功能,也是“元神”的一部分;腦幹、腦橋、松果體等是潛意識中樞,它們由動物腦退化而成,是意識中樞和非意識中樞的信息轉換中心,它與動物腦一樣可以感知外界隱信號隱信息,它的功能是“元神”的主體。

     它位於腦中部,即泥丸宮――上黃庭部位,它前面的上丹田便是它的“前門”,後面的玉枕是它的“後門”。 督脈之氣上行經玉枕進入中黃庭,激活它,開發它的潛能。 外界信息、能量由上丹田輸入被它感知。 上黃庭發出的內部信息能量也可經由它發出體外。
 正是這樣神氣交合才出現玄關現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上丹田便是“玄牝門”, 是玄――神、牝――氣交彙的信息態物質進出之門。 所以可以稱之為玄關,作為有意修煉的重點部位。 只是不可拘泥於此,而莫忘了神氣可和融於任何處,所以處處非玄關,處處皆玄關。

     總之,方便地說,上丹田即玄關,而關鍵在中黃庭泥丸宮;從修煉說,無處是玄關,無處不可成玄關,關鍵在於神氣是否聚會於該區;從本質上說,玄關是神氣和融產生的現象,神氣交會是本源,神氣交會則自見,離散則自消;從功能說,出現玄關現像是開發潛能的一個標誌。 “冬至”――一陽生,“藥物”,結胎,脫體,都是神氣交會的結果,是功能發展的過程。

     玄關現象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一覺而動”(黃元吉)。 “心何以明?忽然而明,此玄關也。性何以見?忽然而見,此玄關也。玄關為明心見性之靈機,結胎煉丹之妙括”。 (鶴曜子《唱道真言》)這也證明玄關是現象,而不是竅穴。

     是在入靜入定、“無人無我”、識神休息之後,靜極生動,“忽然”有覺,元神用事,“有人有我”,感知體外信息、能量。 其表現因人而異,或見電光石火,一片通明,或聞雷霆隱隱,或兼而有之。 “萬有無一臭,地下聽雷聲”。 (呂洞賓)“雷聲隱隱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神”(張紫陽)“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因為清代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中講到“入定之時……不覺睡著,鼻聲,一尺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爾等務要在靜定時偶有鼻息,急忙起立,趁此清空一氣收攝將來”,有人便以“入定時不覺睡著而鼻息”為“一覺而動”的“雷聲”。

     而據我等之體驗,入定時鼻息乃是未覺,是“無人無我”時的無覺,此後才有一覺,確可以“忽然”聽到轟然“雷聲”,竟能將自己震起(坐或臥時身體被震離坐墊或床再落下),還可聽到體內噼劈啪啪“萬戶千門次第開”之覺。

     更多的是“忽然”見到電光閃閃,一片通明。 我們以為這才是“一覺而動”,靜極生動,是自然地忽然發生,而不是人為地“急忙起立”。 “一覺而震”發出於入定、出定之際,“無我”“有我”之時。 其後,或出現圖像(非主觀意像),或出現熱流,或思緒萬千(潛意識流),“悟”――自動“流”出一片道理來。 若加重“有我”,失去“無我”,景象即失,思緒也為後天思索,若保持“無我”“有我”之際便可延續一段時間,直到徹底“清醒”而動――收功。

     也許黃元吉所言,是教急忙收功,而不縱耗能量罷了。 但個人體驗,不能概全,只是能佐證呂洞賓、張紫陽所言罷了,而不能說玄關現像一概如此。 老子描繪的“道”,也即功中所見景象,並未提到電光雷聲,據我等體會是入靜到入定之際的景象,由“有我”到“無我”之際的景象。

     那麼玄關現象可以出現於入靜、入定交替之際,也可以出現於入定、出定之際,前者平和,由無至有至無,逐漸在不知不覺中變化,至無覺,後者激烈,由無至有至無,是在知覺中忽然發生,至於自覺。 功到一定層次,則可隨時在瞬間出現玄關現象,那是已由自在變為自由,可以自控了。

     以上所言,若合紫陽真人、虛靖大師本意便是領悟了至人心傳;若仍屬謬誤,則是使至人“口授”也成徒勞了。 懇請至人或得遇至人口授心傳者教正。

檢視次數: 2

回覆

該討論的回覆

瑤池老母親降 附七言古一篇 
道從無極分天地。除卻陰陽無二義。變成太極別乾坤。男女工夫稍分異。
我身亦是女娘身。今將妙訣傳世人。人世若能依此訣。何難早日出紅塵。
紅塵世界真苦惱。看看紅顏白頭了。紅顏白頭了浮生。北邙山下生荒草。
今勸世人早用工。玄關一竅古今同。水烹火鍊尋常事。第一功夫斬赤龍。 
[試問赤龍如何斬。說破天機在兩眼。兩輪日月照乾坤。天上眉心鐙一盞]
一盞明燈不用燃。光明直透下丹田。一呼一吸隨增減。種出金丹火裡蓮。
蓮花一辮生元海。此種天機無處買。引過夾脊上崑崙。藥苗初生細細採。
採藥杳冥恍惚交。黃婆牽引上眉梢。嬰兒奼女黃庭會。絕勝牛郎駕鵲橋。
鵲橋甘露甜如蜜。吃到心中說不出。何須身外求工夫。九轉靈丹腹內得。
金丹本是精氣神。三花會合自然真。悟明父母生身處。尋出從前舊主人。
主人卻在靈臺裡。離中之火腎中水。倒轉黃河自逆流。非是神仙空弄齒。
神仙本是過來人。先覺玄機直率陳。果功雙斧宜齊下。藉假勤修證佛真。
佛真已脫塵寰宇。隔斷凡情自清朗。日遊天上夜黃庭。掃盡三心非四相。
三心四相常相往。走下丹田變鉛汞。此時若不早收回。只怕其中生魔障。
魔障重重不怕他。高懸寶劍斬妖邪。兩輪靜注團圓現。種就人間千歲花。

無極瑤池老母親臨 講道鐘警明


第十七章:玄關一竅。


堪嘆原人之心不古,棄盡倫常從德,專倡自由娛樂,致

 

造成浩劫,而不知己過之多,甚或有失去靈根真性,積

 

習惡慣,致難返本位,母心十分悲傷,痛哭失聲,須知

 

三期末劫,生死不定,生雖榮耀得貴,死苦沉淪,此三

 

期普渡,乃千載一時,三期收圓,實萬年難逢,而原人

 

等,如再不發天良修德,求覓光明道路,後悔莫及,反

 

真無日矣。今幸逢三期普渡,諸聖神仙佛,大發慈悲,

 

滴盡甘露,渡諸原人返故鄉,母受懇求,不得已依准,

 

前期令天元古佛,前來登堂,漏玄關生死竅,因天元古

 

佛,所講意義,幾分深沉,恐諸兒女眾,不能明細之故

 

,為娘對三期救劫,萬分關心致意,今次再親下凡,願

 

染受紅塵臭氣,指明玄關一竅在於紙上,自古三教,傳

 

道至今,六萬餘年,不輕易漏洩,此玄關妙訣,今為娘

 

慈悲,賜給原兒,能得個個,順序返本還原,以了悟苦

 

海,即是萬載難遇,最大幸大福也。

 

◎ 須知人身全體屬陰,只有玄關一竅屬陽,為使未學

 

道者,下手功夫,得明初步正玄關,統一六神之要訣,

 

以立圖言之,玄關者,指在兩眼,及兩眉牽直,前額骨

 

到鼻骨之中間,形勢似在十字架中心者,即是玄關一竅

 

也。此竅,釋曰,結舍利之處,儒曰,產嬰兒之所,道

 

曰,成金丹之穴,此竅,至寶至貴,故學道,須先明玄

 

關之要,玄關者,大道之正門也。若入道,定要對玄關

 

門前而進,既聞玄關大道,而明玄關之處,亦是知所進

 

行之路標,無偏無差而已,既知玄關,而不體會,雖名

 

為知,實如不知也。明知玄關者,大道之前門,例如玄

 

機,明明指在屋內之中,但其腳步,踏在門前,而不勇

 

敢進入,只明見室內有寶器,但若不體會玄關,而知急

 

精進,此寶何能得乎,既然寶器不能得,大道何能成哉

 

。所以只知玄關竅,而不窮究見性之理,知有何用耶,

 

知而不行者,愚也。進道在此竅,而道成,亦離不了,

 

此玄關竅之路頭也。娘自傳下五教,教教說談玄關,別

 

名甚多,總指玄關,而不敢漏洩之故,惟口口相傳,暗

 

指名詞曰,生死之門,玄牝之鄉,天地靈根,原始祖氣

 

,至善之地,西方,呼吸之根,自在菩薩,舍利國,極

 

樂鄉,混沌竅,西南鄉,十目所指,守一壇,蓬萊島,

 

歸根竅,黃庭,淨土,不二法門,玄關,十字架,十手

 

所指,基督則曰,天堂,回回,則曰,樂園,五教名稱

 

甚多,任說不能盡,全部之名目,惟指在玄關一竅耳,

 

今已將玄關,漏在本道鐘,母望原兒,既知玄關竅,如

 

此祕奧微妙,須要真心誠意體會之,急速修持,勿失此

 

會良機,要返本還原極樂,該從此道鐘,深究苦學,自

 

然成功,進道在此,了道亦在此也。

 

◎ 所以玄關者,無極也。一字而已,人人說無極,乃

 

有名,而無形相可觀,為娘救劫心切,今以人生之初,

 

為形容譬喻,而詳細之,須知天為大周天,人為小周天

 

,雖有大小之分,內理原一也。天之一,在無極,人之

 

一,在玄關,何謂一,能成萬物也。人生之初,秉父母

 

之元氣而結,一顆明珠,名曰,無極本性也。玄關之一

 

,自此而有,得父母之精血,此為混沌初開,無極一動

 

,即玄關一搖,無極生太極,玄關失一,在人為丹田,

 

太極分兩儀,為兩眼,兩儀分四象,即眼耳鼻舌,四象

 

分五行,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

 

五臟六腑,由此而成,周身三百六十五骨節,八萬四千

 

毫孔竅,由此一字而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一切萬

 

物之起原,都在此一字之分,今修道歸一,就是還原之

 

正理,所以天地與人,三才之理,原一理無二理也。修

 

真之事,棄末求本之理,原在此處悟之,一者天下之正

 

理,儒曰惟精惟一,釋曰萬法歸一,道曰抱元守一,天

 

地與人,若失一,難稱三才,天得一而清,人得一復命

 

歸根,為聖為佛為仙,總之成仙成佛,由此一竅而成也

 

。教名雖異,成功原是一處,其妙難窮,其玄莫測,此

 

功夫,總在人之自悟自進,而自得耳,今林邑道一宮,

 

至釋堂,寶島真水壇,奉母懿旨,能得著造道鐘警明之

 

寶書,皆由諸仙佛懇求之力,尤其諸兒之願力,幫助吾

 

娘收圓,上表求母,漏盡妙訣,警明大千世界,始有今

 

日之幸遇也。為娘盼望諸原兒等,若有機緣,得本道鐘

 

,須要明細讀誦之,絕不可分門別派,而錯失佳期,況

 

且若能遵守母訓,亦免被假境之誤,自有返本之日,對

 

於九節玄功,亦須要深究,勤修八寶金身光亮,日就用

 

將,舍利漸成,和光混俗,救渡大眾,積功累德,待至

 

三千功滿,八百果圓,返本成真期到,母親迎接,同飲

 

龍華瓊宴,逍遙世外,天地有壞,而真性不壞,歷劫長

 

存,故曰金剛不壞之體也。今為救渡原兒。回本位所致

 

,立下名詞,曰無極老母,無極者,本性也。老者元氣

 

也。母者,三關九竅通達,乃通天徹地之意,千萬勿負

 

吾娘一片婆心也?

 

南無燃燈古佛 講道鐘警明


第十八章:玄關之奧妙。


夫玄關者,大道之玄妙,深奧無窮,其理莫測,此玄關

屬無極,無極振動,則生一,由一散而為萬殊,所謂天

得一則清,地得一則靈,人得一則聖,故釋曰,歸一,

道曰,守一,儒曰,精一,一者理也。人得天之理則成

性,得天之一,則成形,故在先天,指在母腹內,此時

一性圓明,混然天理,不思飲,不思食,又無思無慮,

只隨母呼吸,一氣流行,胎圓而自降生,落地一聲叫苦

,陰陽之氣,隨口鼻而入,即性之一,分為命之二,須

知在先天之一,謂之性,後天之一,謂之命,性命二字

,各失其一,性失一,乾變為二,二者離也。離則必散

,散則虛,一點靈性,離了玄關本位,本位虛,一點靈

性,散於眼,眼能知觀色,散於耳,耳能知聽聲,散於

鼻,鼻能知香臭,散於口,口能知言語,飲食,散於臟

腑,能知飢飽,散於皮膚,能知癢痛,散於毛孔,能知

冷熱,散於四肢,能知動作,散於心,則生六慾,乃被

色聲香味觸法之染,若是散於肺,則有七情,喜怒哀樂

愛惡慾,由此而東漂西動,昏沉下墜,兩命失一,坤變

為坎,坎者陷也。陷於七情六慾,沉沒,乃為酒色財氣

,名利情愛之八魔所迷,即轉入六道四生之輪迴,致不

能返本還原也。所以一者,理也。在天為天理,在地為

地理,在人為性理,在事為事理,在物為物理,所謂理

失一,則為埋字,有理萬事靈通,無理萬事不成功,天

失一,星辰亂度,地失一,山崩海枯,人失一,日日輪

迴,所以一之得失,最關重要如上,人能得一,復命歸

根,還其無極聖地,會合本來真面目,乃萬殊歸一本,

可斷輪迴之苦也。

◎ 總之玄關藏性,性則神,神屬陽,陽中有陰,曰真

陰,丹田藏命,命則氣,氣屬陰,陰中有陽,曰真陽,

故真陰必配真陽,此以一對一,遇此不易之道也。今所

謂玄關為離位,今所謂丹田為坎宮,須先斷色慾,斬月

信水,守回六神,採抽添之法,將丹田旋轉,一點真陽

,採還於離位,真陽相合,此謂之抽坎填離,降伏之法

,將玄關一點真陰,復還坎宮,真陽相合,此謂之降離

歸坎,如此復回,先天乾坤本體,天地依然定位,則如

如不動,現出本來真性,世人不能見本來真性者,都是

被後天陰穢之氣蔽住,須能將此穢氣拂淨,方能與天地

合為一,如鏡無染塵埃,一照自得明現,亦如月光照水

,水平清氣月自現,此謂之有感則應,人慾淨盡,則天

理流行,若人慾未盡,如明鏡染塵埃,照不出形影,就

不得相印,則亦不能應出也。再如污水,或江水遇波浪

之時,月光雖明亮,但水污穢波浪未息,就不得感受而

印,猶如本性,被雜想之心念蔽住,即不得光明,上說

為真一之門,此真一之門一開,則為超生了死,可為聖

賢仙佛之階梯矣。                

◎ 玄關之奧妙,雖用文字記載,其實奧妙,在無為道

中,若說奧妙,世人可欣羨,歡喜而想得到,須知無為

奧妙之大道,並無物可形容,若用物形容,已經變成有

為法,此有為之法,則離道遙遠,若有希望得此奧妙之

道,須能究理明確,無疑問精進,訪賢求師,參合書義

,道不在老人,或身榮貴者,多在有擔大任,而受千磨

萬琢,考驗顛倒之中,而無退志,此大棟樑者,才能擔

上天大任,不拘老少,能得相遇者,亦不可輕視年多年

少,須願低下氣,以求真實之大道,明師既遇,未悟者

即徒眾,悟了則為明師矣。今幸蒙無極老母,大開惻隱

之心,親臨直指,生死一竅,存在書中,人人須要堅心

體會,不可違此妙言,靜極既久,則一旦豁然貫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