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侵袭第3部真心影院:中国酒器酒具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0:07

洮河人收藏
隋唐时期酒器

规格:高18.6厘米Height18.6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 中文名称:绿釉联体壶 英文名称:Green—glazedtwinhu 介绍 唐代釉陶精品 该壶是出土于河南洛阳西工区的一件唐代釉陶精品。白胎绿釉,釉色鲜亮明快。壶口呈深盘状,细颈,颈有凹弦纹两周。颈下两壶体相联,壶上有把柄,柄首为一凤头,向上衔住壶口沿。两壶体所饰花纹相同,分别为凹弦纹、葵花纹、连珠纹、覆莲纹等,两壶体中间联接处亦饰葵花纹和连珠纹。 双腹联体壶的一般形态 双腹联体壶是隋时新出现的一种新器类。此类器给人印象最深的除双联腹外,就是别致的壶把柄了。有的把柄为龙形,有的为凤形,以龙形者较为常见,而凤形者则较稀少。洛阳出土的这件绿釉联体壶即以双凤首为把柄,弥足珍贵

规格: 高2.5厘米、口径12.5—4.7厘米 Height 2.5cm·Mouth Dia.12.5—4.7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牙骨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中文名称: 鹦鹉杯 英文名称: Cup made of conch 介绍 由鹦鹉螺制成的纯天然的酒杯 鹦鹉杯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此杯并非形状像鹦鹉,而是用鹦鹉螺制作而成的酒杯,故称为鹦鹉杯。鹦鹉螺,即为海螺的一种,旋纹尖处屈而朱红,似鹦鹉嘴。其壳青斑绿纹,壳内光莹如云母。唐刘恂《岭表录异》、《艺文类聚》卷七十三均记载说,用这种鹦鹉螺制成的酒杯,可容二升许。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这种鹦鹉螺可以不加雕琢,直接用于饮酒。用如此纯天然的酒杯喝酒,肯定会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唐宋诗文中的鹦鹉杯 唐宋诗词中常提到鹦鹉杯。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襄阳歌》诗:“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陆放翁诗:“葡萄锦覆桐孙古,鹦鹉螺斟玉薤香。”看来,鹦鹉杯在唐宋时期还颇得嗜酒者的喜爱。 唐宋诗词中常提到鹦鹉杯。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襄阳歌》诗:“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陆放翁诗:“葡萄锦覆桐孙古,鹦鹉螺斟玉薤香。”看来,鹦鹉杯在唐宋时期还颇得嗜酒者的喜爱。

规格: 高18.5厘米 Height 18.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舞马银壶 英文名称: Silver hu with design of jumping horse 介绍 骏马醉舞伴酒兴 此银壶1970年自西安市南郊何家庄的唐代金银器窖藏坑出土,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匠心独运,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蔚为壮观的舞马宴乐 据文献记载,每年八月五日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时,必于兴庆宫勤政殿楼下举行舞马宴会庆典。届时,文武大臣云集,四百匹训练有素的“天马”排列成行,身披绣锦,络饰金银珠玉,连鬃毛也修饰得十分漂亮。当一群身穿淡黄衣衫、扎雕花玉带、姿貌美秀的少年乐手奏起“倾杯乐”时,群马闻声起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虽四百匹马一千六百只马蹄在运动,却整齐划一,应节合拍,一丝不乱,蔚为壮观。 诗文中的唐代舞马 宰相张说在《舞马乐府》中写道:“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杜甫在《千秋节有感》诗中也记述说:"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也是对千秋节舞马活动的生动描述。看来,千秋节舞马庆典之高潮的标志,便是舞马口衔酒杯,按照音乐节拍而舞蹈,以表示为皇帝祝寿之场面。这些文献记载对这件舞马银壶作了最适当的解释。 九成宫的兴衰 在唐代,王室贵族不仅喜欢用金银酒器豪放地饮酒,而且还喜欢找阴凉处建造消夏避暑之所,著名的唐九成宫就是为避暑而建造的离宫。九成宫遗址,始建于隋代开皇十三年,时称仁寿宫。唐朝初年,唐太宗在隋朝仁寿宫基础上加以修缮。建成九成宫。后成为数代唐朝皇帝的避暑之所,许多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此宫。高宗以后,武则天久居东都洛阳,继玄宗在骊山扩建了温泉宫以后,辉煌壮丽的九成宫逐渐荒芜,并于开成元年(836年)毁于洪水。经考古调查,九成宫外的宫墙,东西约1010米,南北约300米,地势西高东低,秀丽的天台山被围在宫城之内。原宫城主殿的残存夯土基址仍高出现代地面7米左右,通过今已发掘的第三十七号宫殿残基,我们能够感知九成宫当年的宏伟和壮丽。 诗人眼中的九成宫 九成宫的天然风光与人工建筑浑然一体的巧妙设计,在唐代即吸引了不少著名的文人为之舞文弄墨,留下许多千古名作。如由当时的宰相魏征作文、欧阳洵所书的《九成宫醴泉铭》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这块价值连城的石碑,历经千年沧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天台山的西北山脚下。此外,当时的许多著名诗人,如王勃、上宫仪、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皆到过九成宫,并留下诗文佳句,成为今天研究九成宫的重要史料。

规格: 高18厘米 Height 18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白瓷执壶 英文名称: White porcelain ewer 介绍 釉色均匀纯净,洁白光润 白瓷执壶1991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侈口长颈,短流,三股曲柄,肩部丰满,腹高而直,圈足。该壶器形浑圆饱满,胎质致密,除足部外均施白釉,釉子均匀纯净,洁白光润,为白瓷之佳品。 唐代的白瓷器 白瓷首创于隋代,成熟于唐代,唐人曾称颂当时制造的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时白瓷的制作工艺可谓高超之极。然而,这件白瓷执壶虽也精致非常,但与美玉相比似乎还差得很远,可能是唐代平民所用之器,并非唐时白瓷烧造的最佳水平。 唐代瓷执壶的用途 唐代的瓷执壶出土不少,但其用途却有两种,可作酒器,也可作茶具。唐太和三年王明哲墓中出土的瓷壶上写有“老导家茶社瓶”等字,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壶上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泛花泛蚁”等题识,表明唐代瓷执壶分别可用为酒器和茶具,作茶具者叫茶瓶,作酒器者称酒瓶或酒注子。

规格: 高31厘米 Height 3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河南偃师市文管会 中文名称: 蓝釉双耳壶 英文名称: Blue—glazed hu with two handles 介绍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规格: 通高3.8厘米 杯口长径13.2厘米 短径7.4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石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海棠花形滑石杯 英文名称: Begonia—shaped talcum cup 介绍 稀罕珍贵的滑石酒杯 此杯1985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唐代李郁夫妇墓中。口部呈椭圆形,呈四曲海棠形,俯视似花瓣绽放,腹壁弧曲内收,高圈足。整个器体光素无花纹。 李郁墓中的滑石器 滑石在东周时期曾用于制作编磬等乐器和滑石鱼等小型饰物,后来这类器物并不多见,而滑石容器就更为稀少,这件唐代滑石杯就显得更为珍贵。李郁墓中出土了一组滑石制品,有滑石杯、盒、羊、枕和熏炉等,制作精致,滋润光洁。古人认为“石之美者谓之玉”,因此这些滑石器很可能是当作玉器使用的。《大唐新语》卷十三《纪异》:“玉润而洁,能和百神,置之墓内,以助神道。”看来,这些滑石器不但被当作玉来使用,而且还有和百神、助神道之功能。 唐代新兴的酒器造型 这件滑石杯从形制上看,应该就是羽觞的变体,整个杯体呈椭圆形,两侧弧状外展,犹似羽觞之双耳。类似海棠式酒盏是唐代新兴的造型,在浙江临安、江苏丹徒和陕西西安均有出土,有瓷质的,也有银质的,但以滑石为质料者现知仅此一件。

规格: 通高32厘米 Total Height 3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 中文名称: 褐釉双龙耳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hu with two dragon—shaped handles 介绍 器具朴实酒亦香 此壶于河南偃师杏园村第一○○三号唐墓出土。盘口外侈,细长颈,肩及上腹部圆鼓而丰满,下腹部渐内收,平底内凹。自口沿至肩部有对称的弯曲双龙,龙首衔壶沿,龙尾搭在壶肩。白色胎骨,坚硬致密,仅口、颈及肩部施褐釉,肩部以下无釉。 各地出土的双龙耳壶 与此壶形制相同的双龙耳壶在各地多有出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釉色青白,施釉不到底。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为三彩贴花双龙耳壶,白色胎骨,三彩釉不到底。这两件与杏园唐墓中所出的双龙耳壶有一共同的特点,即皆有重龙首、盘口、细颈及肩部的修饰,下腹部及器底则很少装饰,这恐怕是所有唐代双龙耳壶的共同特征。 双龙耳壶的源流 双龙耳壶,最早可能源自隋代的双龙耳联腹瓶,唐时定型,并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酒器品类。唐代以后,为大量出现的酒注子所取代。

规格: 通长15.5厘米 口径5.9厘米 Total Length 15.5cm·Mouth Dia.5.9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镶金牛首玛瑙觥 英文名称: Ox—headed agate gong inlaid with gold 介绍 中国的“来通”杯 此觥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坑,是采用有淡青、毛黄双色浸润的深红色玛瑙为原料雕制而成的特殊酒器。觥体呈兽角形,其下部雕为牛首状,看上去安详典雅,绝无造作之感。牛首的口鼻部装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自由装卸,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泄出。牛唇闭合,鼻孔起,唇边毛孔点点,就连髭须也精心雕刻,历历在目。牛眼圆睁,目视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玉匠师们连兽眼的眼球都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牛角蜿蜒后曲,角背雕螺旋纹。牛耳后抿。彩色浸润纹带从牛头额顶顺觥体两侧通向觥口。 天然的玛瑙本色与独到的艺术创意 该觥造型应仿自犀角觥,然而它又大胆地突破了旧的艺术框架,成功地在角形觥体上雕出了神形俱佳的牛头,使人隐约感到这件酒觥似乎就是牛角所制。巧妙运用了玛瑙的本色和斑纹,使之与牛的毛色花斑正相吻合,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角状酒觥的特殊地位和神秘寓意 角状酒觥在我国酒文化史上,是较为稀少的珍贵酒器,其拥有者的地位一般较高。如商代青铜角形觥出自商王陵墓,汉代玉角觥出自南越王墓,该角杯出自唐代王府窖藏,都说明古代的角形觥绝非普通酒器,应有特殊用途,为与某种身份地位相适应的酒器。然而,西安何家庄出土的牛首玛瑙觥与以前的角形杯不同,它起源于西方,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此为“来通”。当时人们都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何家庄出土的玛瑙牛首觥可能也有这种寓意。

规格: 口径13.7厘米 Mouth Dia.13.7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鸳鸯莲瓣金碗 英文名称: Lotus—petal—shaped gold bowl with design of mandarin ducks 介绍 锤打成型的金质酒具 此碗1970年自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出土,系锤打成型的金质酒器。敞口,肥腹,平底,喇叭口状圈足。通体饰鱼子地纹,外腹錾出两层浮雕式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空白处填充花草。这些禽兽或撒蹄奔走,或闲弄花草,或梳理羽毛,姿态各异,神形毕肖。下层莲瓣内均錾忍冬花。在上层花瓣的间隙里,还装饰有鸿雁、鸳鸯、凤鸟等,并配忍冬花。内壁有与外壁相背里的两层莲瓣。内底为宝相花,外底有振翅鸳鸯和忍冬花,圈足饰方胜纹,圈足底缘饰一周小联珠。 大唐盛世的缩影 这只金碗是盛唐时期的制品,形态肥硕丰满,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优美典雅,工艺精湛考究,气度非凡,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碗上墨书“九两半”。 唐时金碗确可作饮酒器 在现今人们的心目中,碗应是食具,而非酒器。在唐代,金碗确可用作酒器。《唐摭言》记载,有一天,唐文宗召见翰林承旨王源,恰逢王源与兄弟们踢球擦伤额头,皇上问其缘故,王源如实禀报,文宗夸奖说“卿大雍睦”,随“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这是唐代贵族金碗盛酒的历史记载。鉴于此,有学者认为这件鸳鸯莲瓣纹金碗也应是饮酒之具。

规格: 高19厘米、口径9厘米 Height 19cm·Mouth Dia.9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春字诗执壶 英文名称: Ewer with a poem about the spring writen on 介绍 酒壶中的春天 此酒壶湖南长沙出土,喇叭形口,长颈,短流,后有执柄。腹体有五言诗:“春水春池清,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唐代长沙窑执壶的代表风格 春字诗执壶的器形和施釉方法,均为唐代长沙窑瓷执壶的代表风格。这类长沙窑瓷执壶不但彩画罩在一层透明釉之下,连诗词题记亦在釉下,观之在目,触之不及,文字通俗易懂,多有与酒相关的诗文,如“莫慢愁酤酒,怀中自有钱”、“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酒温香浓”、“美春酒”等,也正可证明这些瓷器皆是酒器。 欲把酒色比春色 壶腹所题诗句出处不明,但颇有几分意境。古人往往拿“春水”与酒相比,如太白诗“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萄葡初泼醅”,放翁诗“山花白似雪,江水绿于酿”,晁冲之诗“我家溱洧间,春水色如酒”等诗句,皆以酒色比春水,清澈碧绿。 何为“春酒” “春酒”,有人说是春天酿造的酒,也有人说是春天饮用的酒。春醅、春酿、春醁等皆是春酒之意。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春酒的记载,“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曰“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白居易《忆旧游》亦云:“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细品这些诗句,颇与这件执壶上的春字诗韵味相投,春水春草,绿绿郁郁,春人春酒,融融浓浓,春鸟合着春声,一派春的诗情画意跃然酒中,使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杯。

规格:高23厘米Height23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瓷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馆 名称 中文名称:凤凰纹瓷执壶 英文名称:Porcelainewerwithphoenixdesign 介绍 端庄古朴的执壶,展翅欲飞的凤凰 此执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望城县古城村,口沿外侈,筒状粗长颈,溜肩,长圆腹,平底假圈足,肩部一侧置八棱形短流,对称一侧置曲柄与颈相连。如此造型,端庄古朴,是典型的长沙窑执壶形象。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面开细小的开片纹,壶流下方的腹面有褐绿彩绘飞凤纹样,凤凰作回首展翅飞翔状。壶体纹饰用笔简洁,线条流畅,神态生动逼真,可见晚唐时花鸟画技之高超。在望城县古城村还出土一件与此壶形状相同的执壶,腹两侧绘红、绿彩写意纹样,被淡雅的青釉衬托,宛如空中的彩虹一般,煞是好看! 釉下彩是长沙窑的发明 这两件执壶上的彩绘均为釉下彩,是长沙窑的创造发明。系先在器坯上用含铁的彩料勾画花纹轮廓,再用含铜的彩料填涂其间,最后施青釉高温烧制,烧成后彩画在明釉之下,晶莹艳丽,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

规格:口径11.2-6.8厘米Height4cm·MouthDia.11.2-6.8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玉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玛瑙羽觞 英文名称:Agateshang 介绍 琢磨精细的玛瑙珍品 羽觞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庄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呈椭圆形,似耳杯而又无双耳,小平底。酱红色玛瑙,有多种不同颜色且不太规则的瑕斑。雕刻者利用了玛瑙本身颜色不同的自然花纹,琢磨精细,艳丽夺目,是唐代少有的艺术珍品。 羽觞的千年沧桑 在唐代酒器中,羽觞所占比例并不很大。羽觞自东周产生以来,延绵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后罕见羽觞,偶有所出也是后世仿古之作。 觞——所有酒杯的通称 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这里的觞可能指羽觞,因为当时确在流行羽觞。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词云:“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

规格:杯口长14.6-20.1厘米高1.9厘米LengthofMouth14.6-20.1cm·Height1.9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河南省洛阳文物第二工作队 中文名称:双鱼大雁纹荷叶金杯 英文名称:Lotus-leaf-shapedgoldcupwithdoublefishandwildgoosedesign 介绍 吉祥的酒具 此酒杯1991年出土于河南伊川唐代齐国太夫人墓中,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此为其中一件。椭圆荷叶形,宽扁沿,四角上翘,浅腹四曲,有突棱,平底内凹。腹外底部有圈足,已残失。沿上錾刻荷叶纹,沿作圆弧齿形,间饰四组双鱼纹。腹部饰双雁流云纹,底部为毯路纹,均鱼子纹地。在口沿、腹部转折处,饰三角纹和单相莲瓣纹。器外平素无纹饰。与双鱼大雁纹荷叶杯相同的酒器,在出土文物中屡见不鲜,如西安市出土的双鱼纹银质荷叶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荷叶瓷杯等皆是此类性质的酒器。这类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器内花纹精致,使人饮酒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而器外因人不易看到则光素无纹。 受“碧筒饮”影响的产物 荷叶杯是受“碧筒饮”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酒器,唐诗中“疏孛柳花碗,寂寥荷叶杯”、“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等,皆是描写荷叶杯和碧筒饮的情景。这件双鱼大雁纹荷叶杯以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为装饰,制作精美,是唐代金银酒器中的佼佼者。

规格: 高37.5厘米 Height 37.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北周 Northern Zhou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鎏金胡人头执壶 英文名称: Gilt ewer with portraiture design of the northern tribe 介绍 带有胡人头像的酒执壶 该执壶1983年于宁夏固原出土,长颈,圆腹,高足,足下呈喇叭状,圈足边缘饰一周联珠纹。单鋬,鋬上有一胡人头像,深目高鼻,八字短胡,短发向后梳理,是西域"胡人"的典型形象。口上有敞流。更具特色的是,器腹部錾雕有三对浮雕人像,均男女相对,似在向对方表露爱意。皆深目高鼻,头发鬈曲,袒胸露腹,有的干脆全身裸露。每人均戴披肩。 由波斯传入的舶来品 据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研究,中国和萨珊王朝波斯(今伊朗)这两个文明古国,至迟从汉代即有来往,唐时关系更为密切。早在唐代以前,萨珊王朝的金银器便传入中国,中国的金银匠人也模仿制作。一般地说,国人制造的仿制品,器形和伊朗人所制大致相同,但是花纹的风格则往往是中国式的。宁夏出土的这件银壶,器形与萨珊王朝银壶无异,足缘的联珠纹也是萨珊式执壶的常用纹饰,那个胡人头像甚至与今天的伊朗人非常相像。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古伊朗输入的萨珊王朝银器。 西域胡人在中国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李白的《前有樽酒行》诗云:"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少年行二首》诗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均说胡人女子在中国开办酒馆或在酒馆中充当女招待。据可靠记载,胡女在中国做酒家招待,可追溯到汉代,汉辛延年《羽林郎》诗即云:“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说西汉大将军霍光的家奴冯子都,倚仗主子的权势在酒店里调戏胡人女招待。在我国古代的酒娱中,还有用“酒胡”劝酒娱乐的习俗。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证 除宁夏的这件鎏金胡人头像银执壶外,在内蒙古李空营子村还出土了一件胡人头银执壶,两者形制极为相似。据学者研究,它们均为典型的西域银器。它们在中国的出土,是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证。

规格: 通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 Height 19.8cm·Mouth Dia.18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带盖白瓷樽 英文名称: Covered white porcelain zun 介绍 器形朴素无华,敦厚隐重 此樽198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国棉五厂住宅小区第六十五号唐墓。该樽釉色白中泛黄,器形为直口桶腹,下附三小足,足跟外撇。樽盖呈覆盘形,上有盘状捉手。整个器形朴素无华,敦厚稳重,自然大方。 酒樽的流传和用途 酒樽,作为一种盛酒器具,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酒樽更是盛行,其用途也更为广泛,可用来温酒,1962年在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的一件汉代铜樽上的铭文“铜温酒樽”可以为证。汉代以后,樽、杓作为配套的酒器,一直通行于世,即便后来有了酒注子,樽杓也没有马上退出饮酒这个大舞台。《资暇集》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唐诗中吟及酒樽者颇多,如李白《行路难》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杜甫《对雪》曰:“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以献之》云:“引棹寻池岸,移樽就菊丛。”可是,无论在传世酒器中或是新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很少见到樽形酒器,白瓷樽更是罕见。

规格:通高5.1厘米、腹径4.7厘米Height5.1cm·BellyDia.4.7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花鸟纹鎏金三足银樽 英文名称:Giltsilverzunwithflowerandbirddesignandthreelegs 介绍 器形物异 此樽198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国棉五厂第六十五号唐墓中。此樽小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圜底,中腹部附加三只蹄状足。带盖,盖覆杯形,盖顶有蘑菇形小钮。整个樽体皆以密布的珠点纹为地纹,并被三组由四个心形团花图案组成的纹饰组分为三大块。每块以一足为中心,足上枯树枝上落有一对鸳鸯,前者顾首回望,后者展翅欲飞,生动形象,可爱逼真。鸳鸯周围有众多的折枝花纹作衬托,更具“绿叶红花”的效果。三足下部素面无纹,上部肥硕,饰有孔雀开屏状花纹。 演化中的新品种 这件银质酒樽从形制上看,与以前的酒樽大为不同,以前酒樽多为直筒状腹,平底,而这件则为鼓腹圜底,甚是奇异。可能与日本奈良市正仓院所藏之敛口银酒樽一样,皆为特殊器形,或者到了唐代中晚期,酒樽的自身形制发生了变化,这件银质酒樽为重新演化出来的新品类也未可知。

规格: 高25.5厘米 Height 25.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瓜棱纹黑釉瓷执壶 英文名称: Black-glazed porcelain ewer in melon shape 介绍 耀州窑的瓷酒器 此壶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小口,长颈,短流,桥状执柄,壶腹呈瓜棱状,饼足,足底内凹。褐胎黑釉,上部施釉不匀,肩部和上腹部露出胎地,近足处光素无釉。 耀州窑址及所烧瓷器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耀州窑遗址主要位于今陕西省铜川一带。从唐代开始,到北宋达到极盛,曾经烧制贡瓷。金、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落。耀州窑瓷的胎质和釉色变化较大,唐时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数为灰、黄或灰黄混杂色,以烧黑釉瓷器为主;宋时胎骨白中泛黄,质地细而致密,以烧青瓷为主;金、元时胎骨则黄白中呈棕红色,主要烧制色呈姜黄色的青釉瓷。耀州窑所烧制瓷器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也有较大变化。唐、五代时期,器类较少,酒器种类更少,仅有黑釉杯和黑釉执壶等。这件耀州窑出土的瓜棱形黑釉瓷执壶应是唐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 人形彩陶壶出土地——柳湾遗址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是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来,进行过多次发掘,发掘的墓葬多达上千座,出土文物达三万多件。然而人形彩陶壶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正是因为它造型奇特且极为罕见,整个器物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专用的酒壶,或者是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用来驱邪镇鬼的法具。

规格: 高18.6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隋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文名称: 双身龙耳白瓷瓶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twin vase with dragon—shapedhandle 介绍 一瓶双腹,线条洗练 此瓶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中,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有细小的冰裂纹。这件白瓷形体秀美,线条洗练,富有时代特征。尤其是一瓶双腹之设计,独具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是古代瓷酒器中的珍品。 颇负盛名的邢窑白瓷 白瓷是正当青瓷鼎盛之时出现的一种新兴瓷器,古时白瓷以邢窑最负盛名。唐人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说:“邢窑类雪。”即邢窑瓷器洁白似雪。邢窑白瓷至迟始创于北朝晚期,1971年在安阳发现的北齐范粹墓中首次发现白瓷器。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非常著名,除了这件白瓷双身龙耳瓶外,还有一件白瓷鸡首壶,亦是挺拔秀丽,线条刚柔相济,肩上之鸡首,栩栩如生,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两件白瓷酒器,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浑厚凝重,又不乏其灵秀活泼。加之器表施白釉,使之成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又名之为“传瓶” 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还珍藏有一件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李静训墓中所出这件双龙柄联腹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由此可知,此类器应名之为“传瓶”。 “意花与香佩俱芬”的女孩 李静训之父李敏官至光禄大夫,母亲是周宣帝之女宇文娥英,外祖母杨丽华是隋文帝长女、周宣帝皇后。李静训幼年在皇宫随外祖母生活,九岁夭折,葬于长安休祥里万善道场,位于皇城西。别看李静训只是个九岁女孩,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埋葬时极尽奢华。李静训墓中,石椁石棺雕制精美,随葬大量金银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条镶嵌珍珠和红蓝宝石的金项链,周长43厘米,由二十八个金质球形饰物组成,分左右两组,每球各嵌十颗珍珠,各球之间有多股金丝链索连接。下端垂珠饰。整个项链制作精致,华贵无比。除项链外,还有一对镶珠金手镯和两枚金戒指以及金质发饰、衣饰,手指上都戴着银指甲套。这些饰物把她浑身上下装扮得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正如其墓志铭上所说:“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

规格: 杯高5.7厘米 碗高4.1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隋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金杯和金釦玉碗 英文名称: Gold cup and jade bowl with gold edge 介绍 白玉黄金制成的酒杯、酒碗 此酒杯和酒碗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隋代李静训墓中。酒杯直口微侈,高圈足,杯身与高圈焊接为一体,杯上装饰的凸弦纹也是用金条焊上去的。此墓中还出土一件银杯,形状与此高足金杯相似,大小亦相仿佛。金釦玉碗,直口微侈,下有假圈足,杯口内外镶金沿一周,金沿宽6毫米。玉碗造型典雅,用材高贵,作工精湛,黄金、白玉相映成辉,煞是珍贵。 这几件金、银、玉杯,小巧玲珑,容量都很有限,可能是专为李静训特制的小型酒器。一个年龄不足十岁的女孩,竟拥有这么多的特制高级酒器,足见当时皇室生活之奢华。

规格: 通长29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鸬鹚杓 英文名称: Cormorant—shaped ladle 介绍 此杓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的一座唐墓中,腹呈八瓣状,每瓣上皆刻有缠枝花纹。长柄微曲,柄首似鸟头形,柄身錾小缠枝花纹。在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中,还藏有两件与此杓形状相同的器物,皆为银器。 鸬鹚杓的由来 这件酒杓的柄首部呈鸟头形,应是鸬鹚头。李白《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元代伊士珍的《琅环记》也说,金母召群仙宴于赤水:“坐有碧玉鹦鹉杯,白玉鸬鹚杓,杯干则杓自挹,欲饮则杯自举。”鸬鹚鸟,长颈,头颅低平,长喙,脚在后体,故站立时犹如蹲坐姿。这件酒杓的形制颇似鸬鹚静立状,故称之为“鸬鹚杓”。 鸬鹚杓的挹酒作用 在唐代,樽、铛、杓、杯等是最基本的酒器种类。杓的用途,是从樽等盛酒器或温酒器中挹取酒斟注于杯中。台北故宫所藏宋人摹本《宫乐图》中的贵妇们,就是用这种长柄的酒杓挹酒的。 宴饮图中的等级差别 1987年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发掘了一座唐代壁画墓,不仅随葬有各类酒器,而且墓内壁画中还绘有宴饮图,真实地再现了长安地区中唐时期中小贵族阶层欢宴畅饮的场面。 画面中间,置一长方大案,杯盘罗列,食物丰盛,周围九人均戴幞头,穿长袍,分三列坐榻上,正欢宴畅饮。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拍手即兴,有的举物欲食,有的杯觥交碰。桌前放一大酒海,内有一酒杓,形状颇似前边介绍的这件鸬鹚杓。桌旁站立两个端盘的仆童,左右两旁各有五名旁观者。中间有戴凤帽拄拐杖的老人,有头裹黑布、手持马鞭侍立的农夫,有肩驮小孩侧身观望的妇女。一个个生动传神,妙趣横生。背景衬以花朵、流云,更烘托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据专家研究,此壁画当出自民间画匠之手,格调简率自然,不拘绳墨。作者以近乎写实的笔致,描绘出众多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一幅珍贵的历史风俗画。

规格: 高41.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主题词或关键词: 执壶 中文名称: 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英文名称: Celadon ewer with phoenix—headed cover and dragon—shaped handle 介绍 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 灰色胎骨,胎质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塑作一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 中西合璧的产物 据有关专家研究,凤首龙柄青瓷壶系借鉴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造型,又融入中国本土的工艺成分,中西合璧,创造出一件稀世精品。其设计巧妙,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纹饰布局严谨,富有立体感,体现了唐代制瓷工艺的高度技巧,具有极高的审美鉴赏价值。尤其可贵的是,此壶虽历千余年,而今完好如初,且为目前国内仅有,可见其珍贵。 执酒壶的唐代仕女 凤首龙柄青瓷壶,虽然在考古发现或传世的实物中并不多见,但与此相同的形象在唐代壁画墓中却时有出现。 执壶仕女图,系陕西西安唐代大长公主墓中的壁画,为一仕女持壶把盏献酒图。侍女梳单髻,穿白色窄袖襦,上加绿色背心,浅红色长裙。侍女形体丰满匀称,雍容富态,充分体现了唐代妇女尚肥之风。右手提长颈凤首壶,左手举高柄酒杯,作前趋敬酒状。 值得一提的是,侍女手中所持之凤首单把酒壶,与故宫所藏之凤首龙柄青瓷壶颇为神似。另外,侍女手中所拿高柄小酒杯,与今天常见的高脚玻璃杯没什么区别。这种小型高足酒杯应是饮用酒精度较高的酒时使用的,这说明唐代时,蒸馏酒的制作水平已相当之高超。

规格:高5.9厘米口径6.8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金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掐丝团花金杯 英文名称:Filigreegoldcupwithposydesign 介绍 造型娇小线条流畅 此杯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庄窖藏坑,杯口呈圆形,微外侈,杯腹内弧,小圈足,环状杯把上带小鋬。腹部焊附用金丝编结的蔷薇式团花四朵,团花边缘焊接连缀成串的小金珠。花瓣中心曾镶嵌宝石。团花之间,填充用金丝编成的如意云头八朵。另外,在杯底亦装饰有四朵同样的如意云头。金杯工艺精湛,造型娇小而不失庄重,线条简单而圆润流畅,团花云头布置得简洁和谐,疏密恰当,堪称杰作。 景泰蓝的前身 所谓掐丝团花,即是把黄金锤延成细丝,编成花朵,并把金珠焊接在花朵的周缘,然后把团花仔细焊接在杯体上。这种手工艺绝活儿,非技艺高超娴熟的匠师难以完成。团花中心镶嵌宝石的工艺技法,被认为是明代景泰蓝的前身。 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隋唐长安城,最早创建于开皇二年(582年),在隋时名大兴城,入唐以后,改称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市之一。长安城建在陕西西安市附近的龙首原及其六条余脉上,北枕渭水而南面终南之山,规模宏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十三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位于都城之最南部,呈里坊式布局,皇城及宫城在其北部正中,宫城又在皇城之内。皇城南壁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正门承天门、郭城南壁的明德门同在一条南北线上,这条南北线便是长安城总体设计的中轴线。除皇城与宫城外,在郭城外的东北部还建有大明宫,郭城东门春明门北还建有兴庆宫,皆结构严谨,宏伟壮丽,防卫措施十分严密。这些外扩宫殿在唐代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大明宫自龙朔三年竣工以后,唐高宗始御紫宸殿听政,高宗以后的诸帝多居住听政于大明宫,大明宫成为与太极宫同样重要的正宫。兴庆宫也曾一度成为玄宗听政之所。 无人知晓的地下宝藏 唐长安城内聚集着大批皇亲国戚,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礼的宅府就坐落在城内兴化坊西门内。作为唐朝大贵族,王府内自然是富贵豪华,穷奢极侈,整日里宾客盈门,花天酒地。不料,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军节节败退,京城危急。唐玄宗携杨贵妃率诸王大臣、皇亲国戚逃离长安城,李府因财宝太多,竟一时难以全部带走,只好把一部分财物装进两口大陶瓮和一个银罐中,就地掩埋。后来,经办人死于战乱,从此无人知道这宗地下宝藏。 意外发现 直到1970年10月,埋藏地下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的宝藏才在一项基建中被意外发现,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金银器就达二百七十件之多,属于酒器者计有金杯、金碗、金铛、银杯、银碗、银铛、银盘、银壶、银羽觞、玛瑙羽觞、玉羽觞、玻璃杯等,简直就是唐代豪华酒器大集会!如此地下宝藏,在长安城中肯定还有很多,但不知幸运之神何时再显灵。

规格:高5.3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金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八棱人物金杯 英文名称:Octagonalgoldcupwithportraituredesign 介绍 八棱人物金杯共出土两件:佩刀剑人物杯和乐伎人物杯。 佩刀剑人物杯 佩刀剑人物杯口呈八角形,口沿外侈,小喇叭形圈足,环状鋬,杯身有八道纵棱。该杯系浇铸而成,器体敦厚。内壁光素,外雕人物花纹,八个棱面各有一个人物形象。其中一人双手合十,袒腹裸胸,余七人穿窄袖翻领袍,束带,高腰靴。八人中有四人腰悬刀剑。从服饰装束和面目上看,多数与中原汉人有异,大概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形象。人物的周边还饰有各种植物花纹、几何纹和“心”字纹。 乐伎人物杯 乐伎人物杯的形制与佩刀剑人物杯相同,不同之处仅是杯身上的八个人物皆为胡人乐伎,他们的形象是:深目高鼻,短衣长裤,头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有的手持拍板、小铙、洞箫、琵琶,有的空手舞蹈,有的捧杯抱壶,鋬首浮雕两个胡人头像。此杯高6.7厘米,口径7.4厘米。 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唐王朝是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发达而开放的王朝,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汇入了华夏民族的洪流之中,唐王朝与外国的交流也很广泛,其中以与西域的交往最为深入,西域的音乐舞蹈,颇受唐人喜爱。这两件金杯上雕铸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胡人乐伎形象,正是唐朝民族大团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规格:高3厘米口径7.7-10.5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金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金花鸳鸯银羽觞 英文名称:Silvershangwithdesignofgoldflowerandmandarinduck 介绍 所有花纹皆鎏金 此银羽觞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的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坑中,椭圆形口,双耳如翼,浅腹。锤打成型。器内外满饰鱼子地纹,器底刻宝相花或团花,内壁饰枝蔓流畅、花繁叶茂的忍冬花四株,耳面上各刻小团花一朵。器表腹侧錾莲花座,其上立鸳鸯,配忍冬卷草纹,器腹两端各饰振翅鸳鸯一对,亦有莲座。所有花纹皆鎏金。 精湛的制作工艺 这件银羽觞采用了钣金、浇铸、焊接、抛光、镀、锤打、刻凿等工艺技术,做工精湛细巧,纹饰既刻画入微,纤巧悦目,又雍容华贵,大方可人。 鸳鸯——爱情之鸟 唐代李商隐《鸳鸯》诗写道:“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鸳鸯有配双结对生活之习性,因而成为夫妻恩爱、忠贞不渝之象征。这件羽觞上的六只鸳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使整个器物的装饰画面生机勃勃,情趣深长,或许是代表了唐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吧!

规格:高5.1厘米口径9.1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英文名称:Octagonalsilvercupwithladypatternandhuntingscene 介绍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此银杯1970年自西安市何家庄唐代金银器窖藏坑出土,杯腹呈八瓣花状,口沿外缘一周联珠,弧形腹,下腹有仰莲八瓣凸出在杯身表面。喇叭形圈足,足沿亦饰联珠一周。环状单柄,柄上覆有如意云头状平鋬,鋬合錾花角鹿,周圈刻花枝纹。杯腹的八个花瓣即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一组人物,或仕女,或狩猎人物。仕女图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狩猎图中有三幅为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杯腹下部莲瓣内填忍冬纹。杯之内底,在水波、莲荷、游鱼之间,探出一象头,象牙光而长,象鼻上卷喷水花,似是大象在荷塘洗澡时的情景,富有诗意。 玉环一人得帝宠,盛唐美女皆腴丰 狩猎纹在唐代高足银酒杯上多有发现,内容及风格与此相同。而仕女图在酒杯上的出现,则较为罕见。仕女们均体态丰腴,高髻,长裙。婢女则身材瘦俏,衣着异于主人。唐代女子以丰满肥胖为美,这一习俗之源头,据说是因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即丰腴婀娜之故。唐代的陶仕女俑和壁画中的仕女图,都是这种美女的形象。在酒杯上装饰仕女、狩猎纹,犬马酒色俱全,正是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规格: 高3.4厘米 口径9.2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金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双狮金铛 英文名称: Wine-warming cheng with twin-lion design 介绍 大唐遗珍,举世无双 双狮金铛1970年自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庄唐代金银器窖藏坑中出土,铛身做圜底钵状,圆口,轮廓线简洁流畅。三足呈兽腿状,落地稳实。单柄呈叶芽形,活泼优雅。该铛小巧玲珑,器表通体有珍珠地纹,錾双鸟衔绶、双鸟衔方胜、立狮花卉等。器内周壁光素,器底饰高浮雕双狮图案。唐代银铛比较常见,金铛则十分难得。西安何家庄出土的这件金铛,形制优美大方,图案细腻精致,是件极为难得的古代金质酒器。 铛——李白的生死兄弟 铛,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温酒器,有柄三足。李白在《襄阳歌》中吟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听,酒仙如此深情,如此豪迈,爱酒之深,无以复加!力士是唐代我国南方金银酒器著名生产地之一,李白诗中所提之“力士”铛即其产品。唐代力士银酒器在江苏省丁卯桥曾成批出土。自唐代后期,酒注子渐盛,注子与注碗配套,包揽了温酒、注酒之功能,酒铛便慢慢退出了酒文化这个特殊的舞台。 狮子沉铛底,畅饮更惬意 狮子本以威武凶猛著称,应该将其做为大型器物之装饰才相称。可是设计制造双狮金铛的唐代艺匠却把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安置在小小的铛底,使兽王的威风大挫,全然没有了横行山林之英雄气概,这其中的艺术奥妙,应是豪饮者醉后的奇想,胸怀博大、壮志深远之士,在酣饮酩酊之后,更富豪迈、无畏之气,常有奇思异想乃至癫狂。唐代诗人元结在《石鱼湖上醉歌》诗中吟道:“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气魄不凡,把雄狮沉置铛底,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酒徒们的豪迈心怀。

规格:通高34.2厘米筒深22厘米龟长24.6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论语玉烛银筹筒 英文名称:Silverchippotshapedofcandlewithcharacters"lunyuyuzhu"inscribedon 介绍 娱酒器具中的极品 此筹筒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丹徒县丁卯桥附近的一座唐代银器窖藏中,是一件用来装盛酒令筹的专门器物。该器呈龟驮圆筒状,就像是龟背竖立一根粗壮的蜡烛。筒上有盖,盖钮呈莲苞形,盖面作荷叶卷屈状。盖体周身以鱼子纹为地,饰鸿雁及卷草、流云纹。筒体上部主体纹饰是以鱼子纹为地,雕腾龙、飞凤各一,辅以卷草纹。龙凤之间设一竖向长方形空白框格,内刻双勾四字“论语玉烛”。主纹饰下面有四个并列的纹饰区,内填鱼子、对鸟纹。筒体下部稍粗,饰条形纹。筒下两层莲瓣托负。龟背隆凸,四肢伸展,舒颈仰首,神态如生。整个器物凡有花纹处皆涂金。 一部《论语》,万人酒酣 “论语玉烛”从何而来呢?《论语》乃儒家经典,是专记孔子言论的一部经书。“玉烛”原是唐代对白蜡烛的雅称,后又可泛指酒令筹筒。这件酒令筹筒的上半部恰似一根蜡烛,而内装的五十根酒令筹上的酒令辞均选自《论语》,所以叫做“论语玉烛”酒令筹。将孔老夫子的《论语》运用到酒令当中,增加了饮酒的文化品味。

规格:高26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宣徽酒坊银酒注子 英文名称:SilverewerofroyalXuanhuiWinery 介绍 器形朴实,铭文珍贵 宣徽酒坊银酒注,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鱼化寨南二府庄,是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形同今日的瓷茶壶,小口,高领,凸肩,肥腹,平底,圈足。流管从肩部伸出,颈、腹之间置,双系耳,提梁已失。外底錾六十一字铭文,是研究唐代官制、技艺和酒文化的重要史料。 唐代酒壶叫“酒注” 按照铭文,该器名叫酒注,即俗称“注子”。酒注子是唐代中期新产生出来的一种酒壶,其功用主要是向酒杯中注酒,故名酒注。到宋元两代,酒注更为流行,并且还给酒注配备了温碗,考古发掘中常有宋代的瓷注子与温碗共出。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壁画中,有妇女温酒图,放在炭炉中的酒注子可能是金属器,其形制与宣徽酒坊的这件酒注子相似。 皇家酿酒厂——宣徽酒坊 这件酒注子外底錾刻铭文:“宣徽酒坊,咸通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别敕造七升地字号酒注壹枚重壹百两正,臣杨存实等造,监造蕃头品臣冯金泰,都知高品臣张景谦。使高品臣宋师贞。”共六十一字。 据《通考》记载,宣徽院乃唐代皇宫内府所设机构,“置宣徽南北院使,以宦者任之,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飨、供帐之事”。宣徽院设有酒坊,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唐有酒坊使”。据文献记载和器上之铭文可知,这件酒注子和陕西耀县的宣徽酒盏皆为宣徽酒坊的酒器。酒注上刻有拥有者的名称、制造时间、监督官员姓名、工匠姓名,还有编号、容量、重量等。根据酒注有铭文“地字号酒注”,酒盏铭文有“宇字号”来看,唐代宣徽酒坊的金银酒器是根据《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编排号码,显示出唐宣徽酒坊拥有金银酒器的数量相当可观。 皇家宣徽酒坊是专为皇宫造酒的,这种制度到元代时仍然沿袭。据《元史》记载,别儿怯不花任宣徽使时,“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别儿怯不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元代宣徽酒坊连贮酒器具也用银制,饮酒之具为金银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规格:高7.4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北京大学燕园 中文名称:狩猎纹高足银杯 英文名称:Silvergobletwithhuntingscene 介绍 犬马酒色自古有 此银杯为传世品,深腹高足,杯口微侈。圜底,足呈喇叭状。通体满布花纹,上腹一周弦纹,在口沿至凸弦纹之间饰唐代常用的缠枝莲花纹,杯腹中段饰四幅狩猎图案,有的骑马搜索,仔细前行;有的搭箭在弦,运力欲发;有的扬鞭策马,奋力追赶;有的射击奔兽,扣人心弦。画面布局严谨,禽兽、流云、树木等穿插得当,人物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场面紧张热烈。画面上的骏马,比例匀称,肌肉丰润,逼真写实而气势磅礴。马尾束结,其雄浑矫健可与唐昭陵六骏马相媲美,马的飞驰形象颇似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画面上的禽兽也都刻画得形象逼真,唯独树木花草等衬托点缀之物,不刻意追求与真无异。杯腹下亦饰缠枝莲花纹,足面饰莲瓣纹。相似的高足酒杯常见于唐墓壁画中。 西域文化入唐来 据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研究,这种样式的高足银杯基本造型系仿自伊朗萨珊王朝银器,上面的鱼子纹、莲瓣纹也都是受了西域文化之影响。然而狩猎图中,人物均“唐人唐服”,可以断定,这两件高足银杯是中国银匠的作品,但借鉴了西域文化银器之因素。 古都长安,遍地遗宝 唐都长安位居今西安市一带,因而如今西安市附近不仅发现有金银器窖藏,而且随葬品丰富的唐墓也被频繁发现,为研究唐代的物质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乐舞骆驼三彩俑就是西安唐墓出土的极为重要的文物。 乐舞骆驼三彩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一座唐墓中。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站在长方形的底座板上,高48.5厘米,四腿强劲有力,挺颈、昂首、张口,作嘶鸣状。驼身施白釉,颈部上下、前腿上端及尾部生有长毛处涂以赭黄色釉。 驼背部垫有一椭圆形的蓝色毯子作鞍,在双驼峰上设木架平台,铺有一条多彩长毛毯向两侧下垂,毛毯周边作辫线状,垂丝装饰涂茄紫色彩,毯身刻画菱形图案,上涂赭黄、紫、白三色釉。驼背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盘腿环坐于驼背上,中间立一歌舞女俑。在七个乐俑中,前端两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执箫,作吹奏状;右侧两乐俑,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拿箜篌,皆作弹奏状;左侧两乐俑,一人托笛,一人拍板;平台后方一乐俑,面后而坐,执排箫作欲吹状。中间立俑高11.5厘米,女性丰颊肥体,鬟发高髻。身着宽度长裙,袒胸,平视前方,右手前举,左臂后撤,作歌舞状。这件三彩乐舞骆驼俑,载乐舞俑多达八人,不仅阵容庞大,而且乐器齐全,对盛唐时期的音乐史和舞蹈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规格: 高25.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三彩双鱼壶 英文名称: Tri-colored twin fish-shaped hu 介绍 双鱼嬉戏成一器 此壶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该壶为扁圆腹,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此壶造型设计突破了常规,巧妙地利用两条对拥的鱼构成壶体轮廓,从侧面看,是一条躯体圆浑肥硕的鲤鱼正纵跃出水面,使我们联想到鲤鱼跳龙门时的一搏;从正面看,又犹如两鱼相对嬉戏,争抢食物,生活气息浓厚。且器形与鱼体的结合自然流畅,不露半点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双鱼酒壶 唐代的双鱼酒壶,已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唐人称为双鱼榼,如诗人白居易即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说文》说:“榼,酒器也。”《急就篇》颜注云:“榼,盛酒之器。”由此看来,上文中所提到的双鱼酒壶,也许正是这一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双鱼榼”。 鱼者“余”也 鱼之所以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不仅是因为鱼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或观赏把玩,而且还由于“鱼”、“余”谐音,“鱼”可暗喻富足有余,表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上述三彩壶双鱼相连,可能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如意。鱼生水中,每日吐纳不止;酒从壶口进出,就如鱼之纳吐,正可应合美酒富如江河水,任君斟酌永不尽之美好愿望。 唐代的三彩器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是唐代陶瓷制作的最新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之功。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系统,以其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而闻名于世。所谓“三彩”实际上是指多种颜色,主要有红、黄、白、绿、褐、蓝、黑等色,因其以黄、绿、蓝三色为主,又因创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唐三彩造型品类繁多,既用于制作酒器,也可用于制作餐具、茶具和其他小型工艺品,如文房用具等,就连墓葬中随葬的俑像也施三彩,有的制作极为精美,如洛阳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文吏俑,就颇具艺术魅力。 这件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墓葬中的三彩文吏俑,头戴高冠,冠之正面饰以乳丁,构成“心”形图框,框内雕塑一鸟,展翅欲飞。面部雍容丰满,浓眉大眼,耳轮下垂,满脸胡须,沉稳中蕴含刚烈,颇有宰相之风。身着广袖红袍,袍边及袖口施翠绿和粉白色釉。双手持笏板,拱于胸前。在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一带的唐墓中普遍出土三彩人俑像,三彩文吏俑仅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三彩人俑还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拉马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均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充分再现了唐代工匠们的雕塑艺术水平。

规格:高4.5厘米口径5.2厘米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鸿雁折枝花纹银杯 英文名称:Silvercupwithwildgooseandpluckedbranchdesign 介绍 折棱明显 此杯1988年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代韦洵墓出土,敞口,微束腰,下腹急内收,出现一周明显的折棱,圈足略矮。整个器体除圈足外,皆以珠点纹为地纹。上腹部近口沿处有一周较粗的凸弦纹,此弦纹与下腹之折棱线将整个器腹分为三部分。近口沿处和下腹折棱线以下,皆饰如意云纹;腹中部在地纹之上饰折枝花纹和散杂草纹,折枝花纹之间有展翅欲飞的鸿雁图案。 鸿雁美酒寄情思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传世品中,已确知属于唐代的银质酒杯有很多,其上多錾出或铸作折枝、花鸟、禽兽和人物等纹饰。迄今为止,以鸿雁为主题花纹的银酒杯还不多见。鸿雁传书,飞雁传情,自古以来,鸿雁一直被人们当作寄寓情思的永恒信物,鸿雁折枝花纹银杯可能也有饮酒寄情思之意。 唐代的镇墓兽 镇墓兽,是墓葬中随葬的一种怪兽形器物。隋时镇墓兽仍承继北周和北齐的系统。唐时随葬俑群开始形成制度化,镇墓兽形状成怪兽形,以狮面为主。早期呈蹲坐状,晚期改为张牙舞爪、鬃毛飞扬的姿态。甲胄武士装束的镇墓俑,逐渐为天王状的镇墓俑所取代,又从足下踏牛改为踏鬼怪,甲胄装饰日趋华丽,体态雄伟生动。这件镇墓兽,为晚唐时期遗物。狮面,巨目阔鼻,张口露齿,头长双角,项后出戟,头及背脊上满竖鬃毛,前肢上部两侧长毛呈翼状上竖,蹲于怪石底座之上。通体施灰白色釉,但颌下鬃须施红釉,额上鬃毛施绿釉,两翼施红釉,色彩鲜艳,尤为突出。气魄宏伟雄健,形象凶猛。198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中,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规格: 通高15.7厘米 口径4.4厘米 底径6.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浙江首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文名称: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ewer with gold edge in melon shape 介绍 美酒瓜中藏 此注子1980年出土于浙江临安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中,是唐代后期的瓷酒器精品。口斜直,略外侈,溜肩,瓜棱形腹,下腹丰满,平底。有盖,圆柱体小盖钮。肩部一侧有八棱形流,与流相对称的另一侧有扁条形弯曲把手。通体胎质洁白细密,施牙白釉。盖钮下有鎏金菊花座,口沿、流、盖沿和钮上均镶嵌有刻花鎏金银釦,把手上尚存包金银环一圈,说明原执把手与盖顶系有银链。肩部饰凹弦纹三周,底部阴刻“官”字款。 在临安水邱氏墓中还出土一件白釉金釦云龙托杯,亦制作精致。杯底、托口沿、座沿和足沿皆镶金釦,杯、托外底均阴刻“新官”款识。此托杯与白釉瓜形注子应为同一窑场制作而成。 定窑的款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定县发掘的两座塔基中曾出土一百余件精美白瓷器,有的器底亦刻有“官”和“新官”铭字款,与临安水邱氏墓中所出相同。从临安水邱氏墓中所出土的这两件白瓷酒器的釉色特征、制作风格以及题款判断,它们有可能亦为定窑产品。

规格: 高6.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五代时期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越窑鸟形杯 英文名称: Bird-shaped cup of Yue Kiln 介绍 精巧玲珑的鸟形酒杯 越窑鸟形杯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精品。敞口,高圈足,杯身一侧贴一展翅欲飞的圆雕鸟,鸟的头部高出碗口,另一侧贴鸟尾,尾末端略高,尾中部与腹部相连为柄,鸟的身部、翅膀及尾部均有划道装饰。杯子里外满釉,呈青色,有细小开片。整个器体为一鸟形,精巧玲珑,式样优美。 越窑匠师们的独到之处隋唐五代时期的制瓷工匠们,多把精力投入到开发新的釉色、改进釉色质量和刻意描绘器表纹饰上面,而对器型的设计则不如前代。但是越窑的匠师们似乎自创烧青瓷始,就喜欢在器物造型上下功夫,他们制作了大量模仿动物的肖形器具,其中鸟形瓷杯尤为他们所青睐。 浙江上虞东吴墓出土的飞鸽形青瓷杯 1974年浙江上虞县凤山东吴墓出土的一件飞鸽形青瓷杯,和这件越窑鸟形杯极为相似,皆为越窑动物形瓷酒器中的珍品。西晋左思《吴都赋》曾用“里宴巷饮,飞觞举白”八个字来描述吴越地区饮酒风气之炽盛,东吴的陶工,正是在这种风气的熏陶引导下,设计制造的这种别致的飞鸟形酒杯。宋代陆游曾有诗《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写道:“可怜未遽忘风月,犹梦华觞插羽飞。”描写的正是这些似乎插了羽毛的鸟形酒杯。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规格:高14.5厘米Height14.5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秦代Qin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玉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西安市文管会theXi'anAdministrativeCommitteeofCulturalRelics 主题词或关键词:杯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云纹高足玉杯 英文名称:Jadegobletwithclouddesign 介绍 秦始皇阿房宫中的酒杯 云纹高足玉杯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青色玉,杯身呈直口筒状,近底部急收,小平底。杯身纹饰分三层,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如意纹。足上刻有丝束样花纹。秦王朝是个了不起的帝国,却又是个短命的王朝,所以传世的和新出土的秦朝玉器并不多见,确定无疑是秦朝玉酒器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件云纹高足玉杯虽无复杂奇特之处,但它出土于秦始皇藏宝储珍规模庞大的宫殿--阿房宫遗址中,是秦始皇或其嫔妃们用过的酒杯,其价值就非同一般。 两汉玉高足酒杯的先祖 此类高足玉杯,普遍流行于两汉时期,如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承盘高足玉杯,和洛阳出土的三国时期魏国的白玉酒杯,在形制上与这件高足玉杯极为相似。这件秦代的云纹高足玉杯就是它们的鼻祖。 世界第七大奇迹 秦王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但在这短短的十九年里,为世界人类创造了许多的奇迹,让世人叹为观止。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就是令人最为惊叹之处。

规格: 高40厘米 Height 40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鸟篆纹铜壶 英文名称: Bronze hu with seal character and bird design 介绍 寻常的精致 鸟篆纹铜壶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造型极为平常,为侈口,束颈,鼓腹,矮圈足,与同时期的青铜酒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壶体上的花纹却颇不寻常。原来,壶体上那些用金银丝嵌出的勾回流畅、纤巧精致的花纹,绝大多数竟是由鸟、鱼形线纹构成的篆体铭文,因其以鸟形线纹为主,故称之为“鸟篆纹”。 绝妙的字体、颂酒的诗文 铜壶上的鸟篆纹,既是一种高雅的装饰艺术,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颂酒诗文。它一反古代诗人吟酒时着重于饮酒的美妙意境的作法,而是一语道明饮酒有“充润肌肤,延年祛病"之好处,是我国以酒为药、养生祛病食疗保健法的较早记录。鸟篆文的发现,对我国古代书法史研究也极有意义。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系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精美的青铜酒器。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两侧置铺首衔环。口部边沿、肩部、腹中部及圈足各饰一周错金银几何纹、云纹以及龙、虎等动物纹。颈、腹上下各有一周错金银鸟篆文,共二十九字,内容为祈求生活美好、延年益寿的吉祥语。其形制、纹饰、铭文及制作工艺,均与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银铭文铜壶相似,制作亦极为精美。高34.7厘米。

规格: 高51.5厘米 Height 51.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nan 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 枋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漆画枋 英文名称: Fang with lacquer painting 介绍 容酒“四斗”的漆画枋 漆画枋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木胎斫制,方口,体有方棱,方圈足。器表绘朱红或灰绿花纹。盖上四钮为橙黄色,盖顶朱漆绘云纹组成的米字形图案。口沿上绘朱红色鸟头纹,颈绘朱红色宽带纹和勾云纹,上腹部为朱红、灰绿相结合的云气纹,下腹饰红勾云纹,圈足上饰一道宽带纹和一周鸟头纹。器底朱书“四斗”二字。 白酒、米酒皆可盛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许多遣策,其中一七二号竹简记载“漆画枋二,有盖,盛白酒”,一七三号竹简写有“漆画枋一,有盖,盛米酒”,一七四号竹简说“漆画枋一,有盖,盛米酒”。经查验出土文物,漆画枋内确还留有酒滓。这说明,“漆画枋”确为酒器,原器内盛有白酒和米酒。 枋与钫同为一族 枋与钫,为一种器类,仅质料不同而已。河北省满城汉墓中就出土有铜钫,形制和容量皆与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漆画枋相同。枋(钫)大致是战国中晚期开始流行,在西汉早期较常见,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就很少见到了。 中国古代的白酒和米酒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记述,墓中的四件漆画枋分别盛有白酒和米酒。所谓白酒,有人说是久储澄清的陈酒,《周礼·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漆者也。”另有人说应是指反复重酿之酒,《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说“白酒曰醝”,晋人张华《轻薄篇》有“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之句,九酝醝很清淡,像白水,故称白酒。张衡《南都赋》说“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曹操献“九酝春酒法”时也说“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至于米酒,据认为可能即是醴酒。《北堂书钞·酒食部》引《韩诗》、《汉书·楚元王传》颜师古注,皆说醴为甜酒,少曲多米,即今之醪糟,故称米酒、米酿。

规格:杯长18厘米CupLength18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西汉WesternHanDynasty 类型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河南省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主题词或关键词:杯炉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温酒炉杯 英文名称:Wine—warmingburnerandcup 介绍 温酒炉杯的巧妙设计 1988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金谷园,由耳杯、四足温炉和长方形托盘三部分组成。耳杯口作椭圆形,曲腹,小平底,口沿上有双耳,整体形状与西汉时期的漆耳杯完全相同。耳杯下是温炉,椭圆形勾云支架,在支架长径一边有对称的两个缺口,可向炉中投炭,与支架相连的是方形炉体,炉体上有十四道镂孔,长边四道,短边三道,炉体下装四个兽蹄足,炉底有镂空的透气孔,可向下出炭灰。最下面是方形托盘,四边有宽沿,中间呈池状可盛炭灰。整个温酒炉设计合理,小巧玲珑。炉上耳杯放下可温酒,拿起可饮食,炉体进炭出灰,无不穷思构架,匠心独运,甚是科学。 古人历来喜温酒 古人历来喜饮温酒,考古发现中有许多此类文物,不但有温酒炉出土,而且还有铜温酒樽现世,由此可见,两汉魏晋时期饮用温酒成为时尚。晋左思《魏都赋》:“冻醴流澌,温酎跃波。”温酎,温热的酒。三国时还有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看着这件温酒杯,仿佛就能看到关公当年的武勇形象。

规格: 通高11.2厘米 Total Height 11.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合卺杯 青铜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青铜合卺杯 英文名称: Bronze nuptial wine cup 介绍 刘胜与窦绾的结婚纪念物 青铜合卺杯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此杯是两个高足铜杯的联合体。杯为圆形,浅腹,高足上部呈竹节状,下部为喇叭口形。在二杯之间,有鸟兽各一。鸟在上,长颈,口衔玉环,双翅伸展,腹与二杯联接。鸟足立于兽背上。 西汉人也重视喝交杯酒 窦绾合卺铜杯,以错金、嵌绿松石为主要装饰方式。每件杯腹外壁及高足上镶嵌大小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鸟身上也嵌两颗绿松石。这件特殊的青铜酒器造型生动活泼,结构对称平衡,装饰华美瑰丽,体现了西汉初年人们重视喝交杯酒的思想观念,是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靖王陵中亦是灯火辉煌 满城汉墓是解放后发掘的保存较好且随葬品极其丰富的为数不多的西汉初年诸侯陵墓之一,除出土了大量精美酒器外,还有许多造型优美,装饰华丽,设计灵巧,铸工精练的汉代艺术珍品。如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以及两墓中均有出土的金缕玉衣等,皆是不可多得的汉代艺术品的杰出代表。

规格:高45厘米Height45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西汉WesternHan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铜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壶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镶琉璃铜壶 英文名称:Bronzehuinlaidwithglazedware 介绍 靖王用过的酒壶 镶琉璃铜壶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系中山靖王刘胜使用过的精美酒器之一。《史记·五宗世家》记载,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即沉溺酒色,在刘胜墓中发现大批酒器也证明了这一点。 装饰别具风格 该壶形制与其他同时代铜壶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其装饰却别具风格。它采用了鎏金银和镶嵌银、琉璃两种装饰工艺,把壶体打扮得绚丽多彩,光华耀目。壶口和圈足上部各有一周鎏金带,肩、颈之间和中腹、圈足下部各饰一周鎏银带。主题花纹是颈、腹部的三组带状花纹,皆是在鎏金斜方格内填嵌菱形和三角形的绿琉璃片,再在其上刻上网纹和圈点。在空白处填镶银珠。壶盖周缘鎏金,盖面饰鎏金方格,镶银珠、嵌琉璃片,就连盖上的云形钮和耳亦鎏金。全器之上,金黄、银白、琉璃绿,方格、圆珠、网点纹,立体交织,相映成辉,雍容大方,华贵无比。 皇帝的赏赐 在铜壶底部刻有铭文,有"长乐食官"字样。"长乐"指汉代皇宫长乐宫。"长乐食官”指此壶归长乐宫膳食官掌管。可见该壶原是汉长安城长乐宫中之皇家宝器,无怪乎制作得如此穷奢极侈。至于这件皇家御用之物如何到了刘胜墓中,还是个尚未解开的谜。有学者推测,可能是皇家的赏赐品。 汉城的风采 刘胜乃汉景帝刘启之子,食地中山国,即今河北境内。而其父刘启则坐镇汉都长安,即今陕西长安县一带。汉长安城保护较好,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城墙总长为二万五千米,基本上与《汉旧仪》关于长安城周长的记载相符。长安城每面三门,共十二座城门。每个城门皆有三个门道,高大雄伟,气势不凡。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和《三辅决录》等书对此均有详细描述。汉长安城内,目前仍有许多高大宏伟的夯土建筑台基巍然屹立在地面之上,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昔日的风采。经考古发掘,汉长安城的宫殿布局基本清楚,大致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北宫等六个大型宫城,里面分布着鳞次栉比的大规模宫殿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们的布局形式、建造方式以及建筑思维模式等,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规格: 高40厘米 Height 40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筩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铜酒筩 英文名称: Bronze wine ware 介绍 南越人自己的酒器 铜酒筩1983年出土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时期南方人常用的一种盛酒器具。南越王墓中共出土十多件,往往两三件大小相套。该筩呈直筒形,腹壁呈曲弧状,上腹安双耳,平底下置矮圈足。腹上饰三组几何纹。主题花纹在筒腹中部,为四组羽人驾舟图。据专家研究,这是一个杀俘虏祭水神的场面。船上旌旗高飘,刀剑耀眼,鼓声催魂,气氛肃穆、激昂、悲壮,惊心动魄,非常壮观。 美酒增寿三万岁 广州出土的汉代陶提筩上有墨书"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万岁"等字样,由此证明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筩亦为盛酒之器,作用类似于中原的铜壶、铜卣之类。汉越混合的南越国文化这件铜酒筩上的人物场面,是一幅绝妙的叙事画卷,将越人的形象、服饰、习俗、器物乃至于当时的水禽海物等,都惟妙惟肖地再现在我们面前。这件具有明显南越人士著特色的器物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具有明显中原风格的青铜礼乐器杂处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具有汉族文化和越人文化混合体的南越国文化。 南越国的秘密 广州在秦时就被秦将赵佗统一,隶属南海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赵佗乘机割据,建南越国,传国五世共九十三年,汉武帝时被平灭。南越国地处偏僻,南越王陵隐秘,不为人知。据传赵佗墓依山为陵,规模甚大,内藏大量珍玩异宝,三国孙权曾派兵寻掘,一无所获。出人意料的是,1983年6月9日在广州象岗发现了南越王国第二代国王赵昧之墓。 南越王的地下宫殿 赵昧墓规模巨大,建筑面积达一百平方米,前后两部分,共七个墓室。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铜、铁、陶、玉、漆、象牙、玻璃、金银等质料的器物,以及玛瑙、水晶、玻璃等多种质料的珠饰和丝织品等一千多件。其中不但有大批精美的酒器,而且有成套的青铜礼乐器,在广州也是前所未有的。南越王墓是两广地区数十年来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规格: 口径5.8-6.7厘米、通长18.4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广州越王墓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白玉 觥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白玉觥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gong 介绍 南国的汉玉珍品 白玉觥1983年于广州市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白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造型仿犀角,口呈椭圆形,觥杯末端呈卷索形回缠于觥杯下部。觥杯上装饰主要是一条夔龙,从口部到底部,夔龙回环卷缠于觥杯之上,且是由浅浮雕逐渐转为高浮雕,及底时成为圆雕。陪衬花纹是单线浅刻的勾连云雷纹。 角形玉觥的玉料和创意 这件角形玉觥,玉质坚致,温润光泽,是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它的造型新颖独特,碾琢巧夺天工,器形纹饰浑然一体。汉代的番禺是犀角象牙的集散地,这件玉觥应该是仿照犀角觥杯雕制的,是南越国玉匠创制的不朽艺术瑰宝。 洛阳汉墓壁画《鸿门宴》 秦末,刘邦曾与项羽争天下。项羽兵多势众,刘邦起兵较晚,势力较弱。项羽曾摆下酒宴,欲借项庄舞剑来除掉刘邦。这就是著名的历史故事“鸿门宴”。图为洛阳汉墓壁画《鸿门宴》的局部。两人对坐,一人面目甚凶,手持角形酒杯,身子前倾,似要逼对方饮酒;另一人则身子后仰,恐恐慌慌,急欲先走。把项羽执众、刘邦弱小的景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规格: 杯口长9.4厘米 Length of Mouth 9.4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nan Province 主题词或关键词: 杯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君幸酒”漆耳杯 英文名称: Eared lacquer cup with characters“jun xing jiu” 介绍 “君幸酒”漆耳杯 此杯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共出土九十件形状相同、大小略异的漆耳杯。其中,有五十件题款为“君幸食”,四十件题写“君幸酒”。“君幸酒”杯均为木胎斫制,椭圆形,侈口,浅腹,月牙状双耳稍上翘,平底。内壁朱漆,外表黑漆,纹饰设在杯内及口沿和双耳上。这四十件耳杯可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中型杯有二十件,杯内红漆衬地,上绘黑卷纹,中心书“君幸酒”,杯口及双耳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形纹,耳背朱书“一升”。器形线条圆柔,花纹流畅优美;大、小型杯各十件,大杯无花纹,小杯两耳及口沿朱绘几何纹,大小杯皆有"君幸酒"字样,大杯耳背朱书“四升”。 汉代的酒器组合 汉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樽、杓、耳杯,樽为盛酒、温酒器,杓为挹酒器,耳杯则为饮酒器。早年在山东省金乡出土的汉代大司徒朱鲔墓石刻壁画中,就有一幅饮酒图,详细刻画了樽、杓和耳杯的样式及使用方法,是研究中国酒文化史的珍贵材料。

规格: 通高12厘米 Total Height 1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汉 We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温酒炉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四神温酒炉 英文名称: Openwork wine—warming burner 介绍 侏儒形四足 四神温酒炉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国棉五厂西汉墓,全器由耳杯和炭炉组成。炉身上部为椭圆形,四壁雕镂四神像;下部呈长方形,曲柄,炉底有火箅子。炉下四足雕成侏儒形,反手共抬炉体。耳杯为椭圆形口,带长柄。 雪夜倚炉饮美酒 这套酒器是用来温酒的,把燃烧的炭火放在炉内,杯中添酒,即可给酒加温。其设计科学、卫生、方便、适用。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描写冬季温酒而饮的情景。 温酒炉杯的分布状况 形制相似的青铜温酒器具在陕西兴平、咸阳,山西浑源,河北隆化,安徽天长,湖南长沙,河南洛阳等地均有发现,皆系西汉文物。

规格: 高12.3厘米、口径6.9 Height 12.3cm·Mouth Dia.6.9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东汉 Ea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Beijing 主题词或关键词: 卮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夔凤玉卮 英文名称: Jade zhi with kui—dragon and phoenix design 介绍 清宫收藏过的东汉玉宝 夔凤玉卮是一件清代皇宫珍藏过的东汉玉酒器。此卮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红色浸蚀。卮身呈圆筒形,配圆形隆顶盖。盖顶中央有圆钮,上饰漩涡纹,边沿作凸出的三花瓣形,每瓣均有穿孔。盖面上还有三只立雕羊首。卮身通体以勾连云纹为锦地,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三组。环形卮耳在腹中部,上饰一兽面。卮底三足呈兽蹄状,腹壁近足处亦各有一段兽面纹。 汉玉之精品 汉代玉器素享盛名,"汉玉"几乎成了古代美玉的代名词。北京故宫珍藏的这件汉代玉卮,设计新颖,纹饰精美,琢磨细润,是汉代玉制器皿中的最佳作品,可谓宝中之宝。据知,汉代玉雕酒卮,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因而更显得珍贵无比。 卮杯的发展历程 卮,是一种酒器,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行使用,流行于汉代。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汉书·高帝纪》说:"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东汉应劭说:"卮,饮酒礼器也。"汉代以后,酒卮少见,但仍没有绝迹,唐人颜师古说:"卮,饮酒圆器也,今尚有之。"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云:"乾高寅缺筑牛宫,卮酒豚蹄酹土公。"看来,酒卮流行的时间很长,到唐宋时期仍有人使用。但是汉代以后的酒卮实物发现的很少,明代玉匠陆子刚的青玉酒卮酷似汉代的玉卮(樽),当是仿古之器。

规格: 通高41厘米 Total Height 4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东汉 Eastern H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Beijing 主题词或关键词: 樽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鎏金熊足铜樽 英文名称: Gilt bear—legged bronze zun 介绍 东汉青铜珍品 此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传世珍品。樽下承盘。樽的形制如常制,圆筒形,通体鎏金。樽腹中腰饰凸弦纹三道并附对称兽面衔环,三熊状立足。承盘较浅,通体鎏金,三熊状盘足。樽、盘之熊,遍体镶嵌圆形或水滴形红、绿宝石,犹如花斑。 自名“承旋” 承盘上有铭文“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证明这是建武年间蜀郡工匠制作的御用酒器,当时称之为“承旋”。此樽装饰异常富丽,黄灿灿的通体鎏金,配上光彩夺目的红、绿宝石,显得非常豪华高贵。 铜酒樽既可盛酒,又能温酒 樽,是“尊”字加木字旁,表明樽应为漆木器。当然也有人把某些铜器叫做樽。木漆酒樽主要是用于盛酒,而铜酒樽除盛酒之外,还用于温酒。1962年在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的一件汉代铜樽上有铭文“铜温酒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东汉鎏金熊足铜樽,樽下带承盘,自铭为“承旋”。据《说文》说,“镟,圜炉也”,即圆形炉子。这些皆可证明铜樽具有温酒之功能。 光武帝的陵园 东汉时期,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酒器不多,这可能跟汉末盛行薄葬和东汉大墓多没发掘或多被盗掘有关。目前东汉帝陵多发现于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陵,俗称刘秀坟。刘秀陵墓位于洛阳市孟津县白合乡铁谢村西南。其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松柏葱郁。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周长约四百八十七米,高约十五米的巨大土丘,传即刘秀的墓冢。墓冢上下及四周现存古柏约一千五百棵,相传植于唐代。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祠,祠院内保存有宋代开宝元年(793年)“新修后光武帝庙碑”一通。高4米,宽1.34米,厚0.4米,计十九行,约四十五字,由宋太中大夫苏德祥撰写,碑文内容是歌颂光武帝由南阳起兵,决昆阳之战,扳邯郸之垒,定都洛阳等功绩。祠前通道旁原有两排古柏二十八株,各有名讳,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安社稷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将,可惜今已残缺不全。

规格:高20.5厘米Height20.5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北齐NorthernQi 类型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 收藏地:河南中原博物院 主题词或关键词:壶 辅助分类项:酒具 中文名称:胡腾舞黄釉扁壶 英文名称:Yellow—glazedflatflaskwiththesceneofthenortherntribes'dance 介绍 模仿西域皮囊壶 此壶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的一座北齐墓葬中,扁体,圆口,细颈,肩有双系钮,通体施黄釉,模制。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钹,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 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 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这两种造型制造方便。但是马背民族和与骆驼为伴的人们,所用酒器却多为扁体,这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缘故。在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上述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具有西域风情的扁壶在中原地区出现,正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而范粹身为凉州刺史,辖地正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他喜欢使用扁壶,也是不足为怪。据知,美国纽约的赫曼(Hartman)伉俪也收藏有这样一件釉陶扁壶,图案与安阳出土的四件扁壶相同。 刚毅奔放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唐诗描述“胡腾舞”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软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李端《胡腾儿》、刘言诗《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图为西安东郊唐代墓葬壁画《胡腾舞》,将舞蹈者和伴奏、伴唱者做了仔细的描绘。图中除了舞蹈者是胡人外,其余皆是汉人,可见唐代胡腾舞也有汉人参与,但舞蹈者非胡人不可。
宋辽金元酒器

规格:通高25.8厘米TotalHeight25.8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北宋NorthernSo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瓷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安徽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影青温碗注子 英文名称:YingQing(mistyblue)wine-warmingewerandbowl 介绍 一套精美的酒具 此温碗注子1963年于安徽宿松洛土村北宋墓出土,由温碗和酒注子配套组成。温碗为高圈足深腹莲花形,各莲瓣间的边沿连以刻划的缠枝花卉,圈足外环贴覆瓣莲花。酒注置于温碗中,为与温碗相配合,酒注通体也作六瓣瓜棱形。直口广肩,口部套以筒形盖,盖顶塑一蹲狮。瓶颈下饰贴花覆莲纹一周,肩部微折,高度约与碗口平齐,流柄对称,位于肩的上部。注与碗的上下组合和整个花纹图案设计,协调完美,胎质细腻,釉色明澈温润,青素淡雅,是一套精美的生活用器。 凉酒消暑,温酒暖胃 我国古代不仅有饮凉酒的嗜好,也有喝热酒的习俗。一般来说,给酒加热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将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热,如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宋代厨娘温酒图;二是用温碗注子给酒加热。按宋代的饮酒习俗,是将盛满酒的注子放入温碗之中,碗内加注热水,用以温酒,然后斟入台盏或杯中饮用。由于碗内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因此使用这套酒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目的。 宋代温碗注的发现 在宋代,使用如此成套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南方瓷窑多有烧造,除安徽外,在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宋墓中多有出土,北方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洛宁乐重进石棺画像中均绘有形制与之相近的成套酒器;内蒙、辽宁等地辽墓中亦有出土,就连传世的南唐古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与之相同的温酒注碗。 蓄妓纳客为哪般 《韩熙载夜宴图》,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唐顾闳中的绘画真迹。长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韩熙载为南唐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欲表明不恋官场之决心,"由是蓄妓妾四十余人,多善音乐,不加防闲,恣其出入外斋,与宾客生徒杂处。"后主李煜闻之,命顾闳中夜至韩宅,目识心记,图绘其实,此画卷即由此而来。全卷可分五个部分,一开筵听乐,二挝鼓助舞,三客散小休,四清赏箫笛,五调笑燕息。第一部分为全卷主题,案几上珍馐并列,酒盏杂陈,其中两套温酒注碗最为显眼,形状与考古出土的实物极似。

规格: 梁高43厘米 壶高34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内蒙古赤峰市文物工作站 中文名称: 鱼形提梁银壶 英文名称: Fish-shaped silver hu with hoop handle 介绍 壶身为鱼,壶耳为鸟 此壶1979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郊区城子公社洞后村窖藏坑,呈双鱼形,二鱼头尾相向,作戏珠状,鳍、鳞纹饰精细入微。有提梁,两端卷曲,各拴于一小环,环中套入一展翅长尾鸟形器耳。梁饰七束三瓣花纹。盖呈葫芦形,盖沿平展作四瓣花形,盖颈拴一长链。器上采用鎏金方式,突出勾勒花纹线条,黄金、白银交相辉映。此壶造型奇特,在硕大的鱼头上配置小巧的鸟儿,对比强烈,别有情趣。 契丹人的仿唐作品 双鱼形酒器在唐代较为流行,目前所见的唐代双鱼形酒器有双鱼三彩瓷壶、双鱼瓷壶以及双鱼银壶等,皆呈双鱼对腹联体状。此鱼形提梁银壶,是契丹民族前期仿唐代金银器装饰的优秀作品之一。

规格:口长182厘米、宽135厘米、腹深55厘米、重6500千克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元代Yuan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玉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宋辽金元酒器 中文名称:渎山大玉海 英文名称:ExtralargejadebowlofDushan 介绍 团城内的巨型玉酒海 渎山大玉海为传世品,旧称玉瓮,是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收藏的一件元代传世巨型酒器,系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口呈椭圆形,周身雕刻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翻滚,漩涡激流,气势磅礴。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海龙下身隐于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张牙舞爪,戏弄面前瑞云托承的宝珠。猪、马、犀、鹿等动物遍体生鳞,使人联想到神话里龙宫中的兽形神怪和虾兵蟹将。可以说,这是一幅活生生的龙宫世界的景象,神秘莫测。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器不仅形体巨大,气度不凡,而且雕工极精,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可谓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乾隆帝的御诗 更为可贵的是,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序文说:“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收藏地:北京市北海公园的团城

规格: 高4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宋代 So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中文名称: “醉乡酒海”经瓶 英文名称: Wine ware with characters"zui xiang jiu hai"meaning drunk land and wine sea 介绍 酒香未闻已先醉 “醉乡酒海”经瓶系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宋代磁州窑系著名的瓷酒瓶。小口,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斜内收,小平底。整个造型挺拔俊秀,风格古拙淳厚。器体以粗线条的墨笔,勾画出五组纹饰。其中主题纹饰带有四个圆形开光,内写“醉乡酒海”四字。书体遒劲豪放,意境深邃广阔,令人不及拔塞尝酒,仅望其瓶,品其字,便已有三分醉意了。 嗜酒者所企盼的酒海 古时候,人们往往把一种容量很大的酒器称为“酒海”,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温庭筠《乾簨子·裴宏泰》说,裴钧“有银海,受一斗以上,以手捧而饮”,所谓银海,就是银质酒海;因此酒量很大的人,也常被称之为“海量”。但也有嗜酒如命者,常常企盼着有一个酒海,使自己沉入酒海中,或者泛舟海上,时时畅饮,这件“醉乡酒海”经瓶中的“酒海”,就是作器者对酒的一种企盼和奢望吧!

规格: 高31.9厘米 口径7.1厘米 Height 31.9cm·Mouth Dia.7.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宋代 So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登封窑虎纹经瓶 英文名称: Wine ware of Dengfeng Kiln with tiger design 介绍 具有时代风格的纹饰 登封窑虎纹经瓶,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瓷器。这件瓷器在造型上与登封“高阳酒徒”经瓶相似,唯其腹部略肥硕,素底圈足。器身用化妆土敷地,剔刻花纹,并以褐色彩细密地作出圆点纹,在圆点纹上覆以釉质,俗称“珍珠地”。这种纹饰与上述登封窑经瓶一样,是属于登封窑纹饰制作的一大特点,颇具时代风格。在腹部正中加饰双虎搏斗的主题纹饰,老虎作后肢着地、前肢直立、咧齿顾首状,生动有力,凶猛异常。 经瓶——身形细高修长的盛酒之器 在出土的文物中,常可见到身形修长的酒瓶,如安徽六安县九墩墓出土的长身瓷瓶上有“内酒”二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的元代黑釉长瓶上有“葡萄酒瓶”四字,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有人手持长瓶,旁书“昼上崔大郎酒”。北京大学宿白教授引据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考证此即为“经瓶”。 何以见得经瓶就是酒器 “经瓶”一词,始于宋代。宋人赵令畴《侯鲭录》卷三说:“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 焉。”袁文《瓮牖闲评》卷六说:“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京瓶即经瓶。可见,“经瓶”一词在宋代很是流行。

规格: 高21厘米 Height 2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黄釉带盖鸡冠壶 英文名称: Yellow-glazed covered pot shaped of cockscomb 介绍 契丹人的仿皮囊酒壶 此壶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长期使用,釉层多已脱落。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游牧生活的产物 契丹族原是北方骑马民族,四处游牧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后契丹族入关建立辽国,生活方式与以前有所变化,皮囊壶也开始被陶瓷鸡冠壶所取代。这种鸡冠壶的造型就是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似乎用真的皮囊翻模一般。 鸡冠壶的演化 考古发现的鸡冠壶很多,形制变化也较为明显,越早与皮囊壶越相像,带有契丹民族传统的装饰风格;越晚期的鸡冠壶则越脱离皮囊的原形,如1954年辽宁赤峰辽附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就只有皮囊壶的某些特征,而渐失其原有韵味。

规格: 高21厘米 Height 21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Liao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黄釉带盖鸡冠壶 英文名称: Yellow-glazed covered pot shaped of cockscomb 介绍 契丹人的仿皮囊酒壶 此壶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长期使用,釉层多已脱落。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游牧生活的产物 契丹族原是北方骑马民族,四处游牧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后契丹族入关建立辽国,生活方式与以前有所变化,皮囊壶也开始被陶瓷鸡冠壶所取代。这种鸡冠壶的造型就是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似乎用真的皮囊翻模一般。 鸡冠壶的演化 考古发现的鸡冠壶很多,形制变化也较为明显,越早与皮囊壶越相像,带有契丹民族传统的装饰风格;越晚期的鸡冠壶则越脱离皮囊的原形,如1954年辽宁赤峰辽附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就只有皮囊壶的某些特征,而渐失其原有韵味。

规格: 高43.8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9.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中文名称: 磁州窑“清沽美酒”经瓶 英文名称: Wine ware of Cizhou Kiln with characters"qing gu mei jiu"meaning good wine 介绍 盛酒器 “清沽美酒”经瓶系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金代瓷酒器。其形制与宋元时期通常所见的经瓶没什么两样:小口,丰肩,修腹,小平底。造型挺拔秀丽,通体白釉黑花。颈部绘莲瓣纹,肩部为丛草纹,上腹主题花纹是四个等距的圆形开光,内填“清沽美酒”四个大字。开光外填绘丛草纹,下腹绘莲瓣纹。花纹简洁清新,自然大方。瓶上“清沽美酒”四字,明白无误地指明这件瓷器是盛酒之器。 何谓“清沽美酒” 何谓“清沽美酒”,就是清醇美酒之意。“清沽”即“清酤”,是古代用作祭祀的一种专用高级酒。《周礼·酒正》记载:“辨三酒 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说“清酒,祭祀之酒”。后来,人们用“清酒”泛指清醇美酒。李白《行路难》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里的“清酒”即泛指美酒。 古人有用“清”形容酒美的习惯。如晋代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漱修林茂竹》诗云:“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左思《蜀都赋》云:“金垒四坐,肴核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宋代陆游《初秋小疾效俳谐体》:“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以上所谓清醑、清醥、清圣,皆指美酒。这件“清沽美酒”经瓶与前面的“醉乡酒海”经瓶相比,无论器形、花纹,或是制作风格均极其相似,皆为磁州窑的杰作。

规格: 高28.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8.8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reversed hu shaped of gourd with black floral design 介绍 金代的异型酒器 此壶为传世品,器胎呈淡黄色,施白釉,釉层较厚,足根露胎。器体呈葫芦形,最上部堆塑出一尖蘑菇形钮,似盖,但无法开启,下置圈足,足壁较厚略向外撇。壶体一侧塑一四爪龙以作壶柄,龙张口立角,怒目旁视,前爪附于壶顶,龙身直立,尾部卷曲,后爪抠住壶下腹,模样甚是古拙剽悍。另一侧置短流,流与腹连接处塑一小人骑于流上,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上腹绘九个小黑斑组成的菱形花纹数朵,流口绘黑彩一周,龙柄和流上的骑人亦点施黑斑,下腹刻覆瓣仰莲,莲瓣间刮小竖沟纹,并施倒置的三角形黑彩。 葫芦形注壶的倒装原理 此注壶与一般的瓷执壶不同,壶顶无口,而在圈足内挖一注酒圆孔,与壶体内的注酒管相通,装酒时将壶倒置,装满后正置,需饮酒时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此种设计,既方便又卫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规格: 高32厘米 Height 32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金代 Ji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壶 英文名称: Cerulean-blue-glazed four-loop-handled hu with characters"ping su you jiu"meaning always having wine to drink 介绍 素中有奇的青瓷壶 此壶据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小口外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矮圈足,整个器体似橄榄状。灰褐胎,下腹及圈足无釉露胎,上腹及口部皆施青釉,釉层较薄,隐约能看出胎底。上腹部题等距四字“平素有酒”款识。辽宁朝阳地区是金女真族的老家,在瓷器制作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造型古朴大方,刻花粗放或光素无纹,瓶、罐等器多安系钮。 “天天有酒”的美好愿望 “平素有酒”,寓意“天天有酒”,表达了饮酒人对酒的奢爱和渴望。三国时期,有一吴国人名郑泉,博学奇志,性嗜酒。他平生的一大心愿就是“愿得美酒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酒 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即希望有一艘满载五百斛的酒船,浮卧其中,时时畅饮,而酒不会少。在他临死之时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制陶作坊)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生时饮酒不足,死后希望化成泥土被陶家制作成酒 壶,这样就可以永远泡在酒里,生死与酒不分离了。郑泉的故事正表达了“平素有酒”的愿望。

规格: 高12.8厘米、口径10.4厘米 Total Height 12.8cm·Mouth Dia.10.4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Yuan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江西省高安县博物馆 中文名称: 釉里红高足转杯 英文名称: Under-glaze red goblet 介绍出土于瓷器窑藏 此杯1980年11月出土于江西高安县的一个元代瓷器窖藏中,侈口,碗状深腹,细高足呈竹节状。胎质细腻,施青白釉,温润光泽。口内侧模印回纹一周,回纹以下至内底印梅花和缠枝菊花纹。器内底心及外壁饰有几块釉里红彩斑。彩斑周围有明显的晕散现象,呈色艳丽、活泼,加上彩斑内的绿色斑点,显得自然、洒脱。腹下部堆塑一螭龙,屈体爬行。 奇特的旋转构造 此高足杯的形状,从外表看,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没有差别,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此杯底与圈足结合处的构造极为奇特。圈足上端稍内收为“卯”,与杯底心上小下大圆锥形“榫”嵌合,两者之间留有间隙使之可以转动。与这件釉里红高足转杯形状相似的高足转杯,在江西高安县窖藏中还出土一件,唯纹饰为点缀菊瓣的折枝菊图案。这两件高足转杯,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实为酒器中罕见的珍品。

规格: 通高19厘米 腹径14.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宋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中文名称: 耀州窑青瓷倒装壶 英文名称: Reversed celadon hu of Yaozhou Kiln 介绍 独具匠心的倒装壶 此壶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豳县,整体似一梨状,上部作双蒂式假壶盖,系虚设,不能打开。顶端与腹一侧置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的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壶流,子狮在母狮腹下吸吮,造型生动、逼真。肩腹之间装饰乳钉纹、垂三角纹各一周。腹部深刻缠枝宝相花纹,下刻仰莲纹一周,由于花纹轮廓线外的隙地均被剔去,致使花纹凸起。刻花技术熟练,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布局适宜。腹下附圈足,略外撇。 倒装壶的原理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装壶”。壶内置漏注与梅花孔衔接,酒通过漏注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酒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酒面,流下有同样的隔离装置,倒置时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酒已经装满。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酒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底孔也不会漏酒。此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青瓷倒装壶的工艺特点 该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造型精美,釉色明快素雅,展示了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宋瓷精品中又一杰作。相同的倒装壶,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也有收藏。 南宋《盘车图》 《盘车图》,南宋作品,描绘的是在高山之上,人力车、牛车沿着盘山险道艰难前行的情景。画面中部,在苍茫的林海之中,坐落着一家小酒店,门前高悬“川”字酒旗,迎风飘展,似在向途中饥渴难耐的车夫们招手;酒店门前牲畜槽旁,骆驼或立或卧,屋内有酒酣伏案的客人和端饭的伙计。房后山峰突起,形势巍峨。 画家着重刻画了吃力的车夫、酒酣的客人,喘息的骆驼,同时用初冬萧瑟的山景加以衬托,情景交融,使人想起画外千里征途的艰辛,和途中车夫望梅止渴的辛酸感受。

规格: 通高27.7厘米 托碗高15.7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辽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名称 中文名称: 白釉莲花温碗注子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wine-warming ewer and bowl shaped of lotus 介绍 光亮莹润的温碗注子 此温碗注子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三河县,系辽代的白瓷精品。由瓷注子和温碗相配而成。瓷胎极薄,质洁白细腻。施釉均匀,较薄,略有积釉处则白中泛黄,光亮莹润。注子直口,长颈,广肩下折,折棱明显,上腹较圆,下腹微收,矮圈足。盖似覆杯形,弯曲的细长流,鋬的最高处附贴一系饰。自注肩至腹部分刻均等的阴纹六条,使腹呈莲花式。温碗形似六瓣莲花,微敛,腹较深,鼓圆,圈足较高,微外撇。 高贵典雅的装饰风格 这套酒器在设计造型上颇费了一番心思。注子、温碗虽然几乎光素无花,但仍无损于其内在的高贵典雅、挺拔俊美;温碗曲线形的口沿和注子陡折的肩腹,展示着酒文化中直与曲、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令人观之而回味无穷,堪为酒器中之上品。1963年安徽宿松县北宋墓葬中出土的影青刻花温注子,无论造型或是花纹的装饰风格均与这件相同。

规格: 高9厘米 口径11.5—7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安徽省歙县博物馆 中文名称: 蓝釉爵杯 英文名称: Blue-glazed jue-shaped cup 介绍 元代的仿古瓷器精品 此杯1982年出土于安徽省歙县的一个元代窖藏中,乃景德镇窑制作的一件仿古瓷器精品。该爵敞口,口面呈叶形,流尾均较宽短,口沿有一对矮柱,半球形柱帽,爵腹较浅,圜底,三足外撇。胎质细腻而轻薄,通体施蓝釉,釉上描金。 早期瓷爵之一 蓝釉描金是景德镇窑在元代首创的新工艺之一,装饰方法有蓝釉白花和蓝釉金彩。安徽歙县出土的这件蓝釉爵杯,釉质腴润,呈色鲜艳,犹如蓝宝石,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感,堪称景德镇窑蓝釉金彩瓷器之代表。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瓷爵是元代瓷爵,因此,歙县爵杯应该是为数极少的几件早期瓷爵之一。 爵杯的兴与衰 爵作为饮酒之器,早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陶爵流行于夏、商,铜爵流行于商和西周,西周以后便罕见爵杯的踪迹了,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几乎不知爵为何物了。宋代以来,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盛起来,人们才重新开始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来的仿古之风大作,目前所见的仿古爵杯,有银爵、铜爵、玉爵和瓷爵等。这些仿古爵杯也常常出现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中就有用仿古爵杯饮酒的形象。 闲情逸致蕉下酌 《蕉林酌酒图》,明代画家陈洪绶所作。陈洪绶,字章侯,浙江诸暨人。早年师承蓝瑛。在吸取前人的优良传统技法之后,又加以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作花鸟山水,构图新奇,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情趣。其人物画造型夸张,线条瘦劲,着重思想感情的刻画。此画就是以高大的芭蕉树和假山为背景,以人物形象的大小、衣着的不同来表现人物的地位级别;以石桌上厚厚的书卷和巨大的酒瓮为依托,来烘衬主人持杯细酌的闲情雅致。这幅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主人所用的各种器物刻画得极为细致。像旁边木雕上所放之双耳铜鼎、石桌上带鸬鹚杓的大酒坛、主人手中之爵杯和侍女手托之酒壶等,皆精美非常。尤其是主人手中之爵杯,显然是一件仿古爵杯,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杭州所出之蓝釉爵杯极为相似,看来明代时还流行用仿古的爵杯饮酒。

规格: 高18厘米 长20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朱碧山银龙槎 英文名称: Silver dragon-shaped cha(horn ware)made by ZhuBi-shan 介绍 名家遗作 此银龙槎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著名银工朱碧山制作的槎形酒杯。槎身作老树杈状,周身饰桧柏纹理,瘿结错落,有屈曲之致。一道人倚槎而坐,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左手扶槎,右手持卷,全神贯注,作读书状。槎及人身均用白银铸成,再加以雕刻。道人的头、手、云履等部分皆是铸成后焊接的。 槎杯上的题款及其身价 该槎杯上有多处题款。正面槎尾刻“龙槎”二字。杯口下刻“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行楷十五字。槎腹部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楷书二十字。槎尾后部刻“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楷书二十一字,图章“华玉”二篆书款。华玉乃朱碧山之字。由此槎杯上所刻题款,可知该槎杯是朱碧山为自己制作的酒杯。该杯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是一件极富有传统绘画和雕塑特点的元代工艺精品,反映了朱碧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制银技艺。元代富有民族气节的学者杜本也曾为这件银龙槎题句,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还曾被收入清宫内府,使其身价倍增。 流传在世的朱碧山酒杯 目前流传下来的朱碧山银槎杯较少:一为乾隆曾题款者,原藏热河行宫,1947年被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原存圆明园,圆明园遭劫时流入英国人之手,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还有一件珍藏于江苏吴县文管会。朱碧山所制酒器除槎杯外,还有鼠啮田瓜觥、虾杯、蟹杯、灵芝杯等,遗憾的是流传至今者仅槎杯一种了,且数量极少,几成凤毛麟角。朱碧山的银质酒器,标志着元代铸银工艺的高超技术水平与艺术水平,在古代饮酒器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规格: 通高12.7厘米 口径11.2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 中文名称: 镂空折枝花高足杯 英文名称: Openwork goblet with design of plucked branches and flowers 介绍 罕见的双层腹壁酒杯 此酒杯1984年出土于江苏省扬州市北郊,圆形杯口外侈,腹较深,高足,上饰凸弦纹和条棱纹。通体施青白釉,匀厚莹润。此杯较为特殊之处在于杯腹外壁的镂空花枝纹。镂空装饰共分为五组,镂空壶门,其内分别剔刻折枝牡丹、梅花、菊花等,花枝与壶门四壁联结,产生出立体透雕的艺术效果。 奇异的制作工艺 此器制作较为复杂,先做成器腹外壁,雕成镂空折枝花纹后,再在其内置入一个内杯腹,将两个杯腹上部捏合,成为双层腹壁的杯身。这种制作方法在明清时期出现较多,清宫内曾收藏不少此类外腹透雕的精美瓷器,而在元代则极为罕见,故颇为珍贵。这件镂空折枝花高足杯,设计巧妙,制作极精,是一件元代景德镇窑的代表作品

规格: 口径11厘米通高7.2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元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伎乐纹双人耳玉杯 英文名称: Child-handled jade cup with musician and dancerpattern 介绍 元代宫廷遗宝 此杯为白色,局部有红色浸蚀。体为圆形,口微敞,深腹微内收,圈足略外撇。杯腹两侧镂雕对称的两个童子作为杯耳,童子的头高于杯口,童子直立,双手并拢抓住杯口,似朝杯中作窥视状。此玉杯内壁及底部,有三十二个浮雕成的如意形朵云,器口饰圆珠纹一周,腹部浮雕有十个奏乐仕女,或立或坐,手持笙、笛、琵琶等乐器作演奏状。该杯装饰华丽,雕琢极为精致,当属宫廷用品。 时代特征 如意形朵云纹的雕刻方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用人物造型作杯耳是我国古代杯类器物常见的造型,1981年安徽六安出土的宋代鎏金银托盘就是以双童为耳的。作为双耳的童子手扶杯沿,足踏祥云,且利用童子与杯腹壁之间的空隙作把手,造型巧妙而别致。 后世争相仿造的玉杯 后世有很多琢玉匠师都曾仿造过此玉杯,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件双童耳玉杯和此杯造型相近,且作了人工沁色。据传一向好古的乾隆皇帝见到此杯就相当喜欢,还写下了《御制杯记》以记之,并命令工匠刻在盛放此杯的紫檀木盒上。

规格: 高26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名称 中文名称: 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英文名称: Black-glazed porcelain flat flask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介绍 便于携带 此壶1986年出土于宁夏灵武窑址,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圜底位于腹之两侧。为了方便携带,在扁腹肩部加有对称双耳。器腹饰剔地刻花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其外刻画花叶和弧线纹,纹样粗犷奔放,颇具西域特色。 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 该扁壶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腹部正反两面都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之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器侧有两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体态轻盈,可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 扁壶残破背后的故事 然而,西夏人尚武好战,烽火连年。这件扁壶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破碎为多块,后经修补方得以复原。它的残破,或许就隐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规格: 口径9厘米 腹径37.2厘米 足径13.5厘米 高48.3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褐釉刻花瓷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porcelain vase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介绍 壶身刻送葬狩猎图 此瓶1986年于宁夏灵武窑址出土,小口外翻卷,束颈,溜肩,深曲腹,小平底内凹。通体施褐釉,肩部露胎。上腹部有两周露胎弦纹,中腹部以剔刻花之技法刻出一周图案。图中间一马,鞍上立有幡旗,马前一狗似为前导,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扑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小兔在奔逃;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又一灯,可能由另一只靴前挑。其后图案残缺。从图案内容来看,可能是一幅送葬狩猎图。 西夏瓷器并不多见,经科学发掘出土者更少见。这件瓷瓶是在正式的科学发掘中,由考古学家拨去它身上厚厚的积土,得以重见天日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规格: 高39.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西夏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宋辽金元酒器 收藏地: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博物馆 中文名称: 褐釉剔刻花瓷瓶 英文名称: Brown-glazed porcelain vase with incised floral design 介绍 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 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颇似中原地区常见的宋元经瓶,瘦劲挺拔。小口,口外有较宽的边唇,似蘑菇状,束颈,斜肩,深腹,平底。胎为浅棕黄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进行花纹装饰。腹部为两个对称的花形开光,内饰花纹主题为折枝牡丹花,以零乱的牡丹叶子填空。下腹部刻画一鹿纹。近底处及底部均未施釉。 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影响的剔地刻花工艺 所谓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体外所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画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预留的花纹外凸,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河南、河北一带的磁州窑系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剔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应是山西瓷窑的装饰特征。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采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来应是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的影响。 征服者的遗留物 西夏党项族向来崇尚武功,凭借武力与宋、辽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谅祚时期,势力迅速扩大,当时内蒙古的不少地区成了西夏的疆域,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纹瓶,形状和制作风格皆与这件瓷瓶相同,据说在甘肃境内也出土过类似的瓷瓶。这些酒瓶可能均为西夏人之遗物
明清时期酒器

规格: 高3.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2.7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斗彩高士杯 英文名称: Cup with pattern of eminent gentry painted in contending colors 介绍 羲之伯牙伴杯在,松柳相衬映成辉 斗彩高士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成窑酒杯。胎质细腻,轻薄,形如小碗状,直口微敞,口以下渐收敛,矮圈足。器内光素无花纹,釉质洁白。杯身绘两组人物纹饰,一组为王羲之爱鹅,羲之对鹅出神,侍童捧书站立;一组为伯牙携琴访友,伯牙垂手徐行,一侍童腋下夹琴相随。侍童身后则以松、柳相衬。 万贵妃的功劳 全器斗彩丰富多样,色彩的运用灵活自如,尤其对人物的描绘,皆描画精工。四人衣服的着色采用了矾红和水绿二色交错使用的技法,一改过去青花瓷器中人物形象色调单一的面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衣服均以平涂的方法施彩,形成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故又有“成窑一件衣”之说。传说成化皇帝迷恋万贵妃,宫中每天都要进呈一件珍玩,成化斗彩瓷器品种繁多恐怕也与此有关。 何为“高士杯” 所谓“高士杯”,是明成化斗彩瓷酒杯之一。杯身描绘文人雅士行乐图。以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等三事为常见题材,除此之外,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等。凡此者,均可称之为高士杯。这件斗彩高士图杯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件。 成窑酒杯的身价 成化斗彩瓷器素以小巧玲珑而著称,尤以各式酒杯为最优。史载至万历时期就已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的记录。以致入清以后,几乎历朝均有仿制,品种繁多,流传至今者多系清朝仿品,而真品甚为罕见。 《贺知章醉酒图》杯 清康熙年制的一对斗彩《贺知章醉酒图》题诗小杯,就是清朝制作的御用斗彩瓷器。高9.3厘米,体呈小盅状,敞口,深腹曲壁,下腹饱满,矮圈足。杯腹壁上运用斗彩技法绘制的饮中八仙之一《贺知章醉酒图》,贺知章骑在马上,酒酣欲睡,一小童托腋护之,另一小童挑担尾随。此图的创作意境与《花坞醉归图》如出一辙。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一般康熙窑器多以造型雄浑的大瓶或尊著称,但小巧玲珑的杯盏也一样精致可爱。这对小酒杯以"贺知章醉酒"为题,人物神情动态、衣冠袖袍、侍童瘦马均描写得活灵活现,敷彩简约明丽,胎体轻薄莹白,比诸成化斗彩亦毫不逊色。此器被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于1989年11月以1,155,000元拍卖成功。 刘源的杰作 据史书记载,康熙年间掌管官窑的著名官吏有臧应选、郎廷极和刘源,其中以刘源成就最大。《清史稿》记载:“源呈瓷样数百。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刘源烧制的斗彩瓷器。其细致高超的写实性技法、浓郁的宫廷画风格、优美典雅的构图可与成化斗彩瓷器相媲美。据专家考证,这对康熙款《贺知章醉酒图》小杯亦为刘源之作品。

规格: 长25厘米、通高18厘米 Length 25cm·Total Height 18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漆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彩漆鸟形杯 英文名称: Colored lacquer cup shaped of bird 介绍 彝族人的倒装杯 此杯系清代彝族人制作的肖形酒器。杯身为圆雕,鸟形,喇叭形圈足,鸟尾平展向后,鸟首斜前伸,鸟背和腹底各插有两根竹管。杯体黑漆作地,用红、黄两色绘羽毛,腹部饰古泉纹。盛酒时由杯底竹管注入,然后将杯体摆正,由于杯底竹管较长,几欲接近杯背,故酒液不会溢出。饮酒时则从背部竹管吸饮。用倒装结构的杯、壶盛酒,美酒则不易泄漏,浓郁的酒味也不会蒸发,如此设计,真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显示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 倒装壶的源起 其实,倒装酒器并非清代彝人首创,而是早已有之。1968年在陕西豳县出土了一件宋代耀州窑的瓷器——青釉刻花倒装酒壶,其设计原理已相当成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倒装酒器。与这件青釉刻花倒装酒壶相同的瓷倒装酒壶,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亦收藏一件,大概亦为宋代耀州窑的杰作。

规格: 口径8厘米 足高5厘米 通高12.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金瓯永固金杯 英文名称: Gold cup inlaid with treasures meaning the stable Qing empire 介绍 元旦开笔仪式之专用器 金瓯永固金杯为清朝皇帝于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元旦开笔仪式时的专用器。杯呈卵圆形,以两条夔龙为耳,夔龙头各安珍珠一枚;以三个卷鼻象头为足;杯身满錾宝相花,花纹对称,镶嵌以珍珠、红蓝宝石做花心,点翠地。杯口一侧,錾刻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另一侧钤“乾隆年制”款。 清开笔仪式始于雍正 据嘉庆帝御制诗《元旦试笔》的注释获知,清朝元旦开笔仪式始于雍正,定制于乾隆;仪式于元旦子刻在养心殿东暖阁之明窗举行,该金质镶嵌珠宝的“金瓯永固”杯是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御用酒杯之一,用以盛屠苏酒。 “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及寓意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始于乾隆四年。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制作极为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尺寸虽小,但工艺复杂,繁缛的纹饰,加上通体光灿晶莹的珠宝,显得精美异常,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希冀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

规格: 长12.8 厘米、宽8.6厘米 、高4.8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南京博物院 the Nanjing 中文名称: 琥珀荷叶杯 英文名称: Amber cup shaped of lotus leaf 介绍 渔翁载归 此杯1974年于江苏省江宁沐睿墓出土,杯身为卷拢荷叶形,周围为浮雕或透雕错落有致的荷茎和水草,在其一侧圆雕渔翁作荷叶杯之把手。渔翁上身袒露于外,腰间挎一渔篓,右手抓杯口,左手握鱼,面露喜悦之色。犹如江中渔翁辛苦一天,满载而归,望着篓中之鱼,仿佛看到了杯中酒绿,好不开怀! 沿海地区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江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河海交错,渔产丰富,古时候,此地的先民们多以捕鱼为生,这里出土的荷叶杯上出现渔夫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荷叶杯中清凉酒 荷叶杯出现较早,唐诗宋词中屡有吟及荷叶杯者,如“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疏孛柳花碗,寂寥荷叶杯”、“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等等。在出土文物中,也已发现许多荷叶形酒杯,唐宋时期多为金、银、玉、瓷等质料制作的荷叶杯,明清时期则用犀角和琥珀等来制作荷叶杯,更显出对用荷叶杯饮酒这种习俗的重视。

规格: 口径6.7厘米、底径2.8厘米、高4.9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清代 Q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英文名称: Polychrome cups with twelve months'flower design 介绍 轻薄如纸的瓷酒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系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造的一套压手酒杯,共十二只,大小形制皆相同,设计者别出心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花卉来装饰酒杯的外表。酒杯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每只杯仅重22— 25克,堪与神秘莫测的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相媲美。 四季花卉伴酒浓 十二月花卉依月份不同各有所异,色彩艳而不俗,而且画面静中有动,如四月杯绘红花,旁边有两只翩翩飞舞的彩蝶;七月杯在莲花丛中,既有翻飞的蝴蝶,又有成双的鸳鸯;九月杯在鲜花正开的桂树下的草丛中,伏卧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没有动物的,则在花丛下点缀其他草木山石。每个杯子都具有浓郁的时令气息,观之可亲,使人既饮酒又赏景,自然酒兴大增。 依景诗文映酒香 每个杯子的图案旁边,还都依景而题有相应的五言、七言诗句,一月杯题“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二月杯题“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三月杯题“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四月杯题“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五月杯题“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六月杯题“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七月杯题“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八月杯题“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九月杯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十月杯题“千载白衣酒,一生清女香”;十一月杯题“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十二月杯题“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在每只杯子题诗的下面,都钤一“赏”字印。在圈足内底青花双圈内,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规格: 长25.5厘米、高9.7厘米 Length 25.5cm·Height 9.7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牙骨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中文名称: 犀角槎杯 英文名称: Rhinoceros horn ware 介绍由著名雕犀匠所制 犀角槎杯系明代著名雕犀匠师鲍天成雕制的一件犀角酒器。全器呈浮槎状。槎上仙山怪石,梅树石榴,相杂其间。一长髯老者背山倚石,端坐正中,手持古书,沉醉书香酒意之中,惬意非常。槎右侧刻荷叶莲子,左侧雕一酒葫芦,槎底为水浪纹。在荷叶枝茎处有篆文“天成”题记。 关于槎杯的传说 所谓“槎”,是古代人们用竹木编制的筏子,传说天上的银河与大海是相通的,每年八月都有槎往来。曾有人因好奇乘槎而去,发现一处世外桃源,织妇和牵牛人皆悠闲自在,怡然自乐,一派田园气象。这是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后人将《汉书》所载张骞穷河源的故事与之混同,故又有张骞乘槎之说。 人们赋予槎杯的深刻内涵 唐代诗句中常有述及浮槎者:“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厩马翩翩禁外逢,星槎上汉杳难从”等,多用以称颂升官或比喻贵宾光临。那么将酒杯制作成乘槎的形状,且上乘一人,可能原本于上述传说,意为祝愿饮酒人官运亨通,或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与之畅饮,不亦乐乎!

规格: 高3.7厘米、口径7.3厘米 Ming Dynasty·Height 3.7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山东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莲花白玉杯 英文名称: Lotus-shaped white jade cup 介绍 花气酒香清厮酿 此杯1971年出土于山东邹县鲁王朱枟墓,玉色洁白,玉质莹润细腻,除偶有黄色斑纹外,少有瑕疵。杯体为圆形,状若盛开的莲花,内底花蕊凸起,环形柄,由花茎、叶茎与杯身相连,上部饰荷叶,叶脉清晰。形态自然优美,雕琢精细圆润,实属明初玉酒器中之精品。 莲花杯为荷叶杯的派生物 我国自三国时期就开始流行碧筒饮,即以茎叶相通的荷叶来饮酒。后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工匠们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料,模仿荷叶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酒杯,俗称“荷叶杯”。荷叶、莲花本为一家,皆具有清热凉血、健脾胃之功效。这件莲花玉杯可能是由荷叶杯演化而来的,宋词“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以荷叶、莲花杯进行碧筒饮的场面。

规格: 玉爵通高11.5厘米、口径13.2厘米、金托1.5厘米、口径19.7厘米、爵座高6.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中文名称: 金托玉爵 英文名称: Jade jue with gold saucer 介绍 形似商周青铜爵 此套酒器1958年出土于北京定陵,由金托、玉爵组成。玉爵系采用新疆和田白玉制成,形状与商周时期青铜爵相似。爵把雕作爬龙状,龙屈身弓背,后爪蹬爵腹,前爪攀爵口,龙腹与爵身之间的空隙恰好可容插入一手指,形象生动,美观实用。爵流和爵尾的外壁各雕一正面龙,龙的前爪上各托一字,流部的是"万",尾部的是"寿",合起来为万寿,寓意万寿无疆。两龙之间刻一组四合如意云纹,三条爵足的根部各刻一如意云纹。该爵选料上乘,雕工精湛,花纹庄严对称,气势不凡。金托呈浅盘状,中央凸起一树墩形爵座,顶设三孔,玉爵之三足刚好插入其中。爵座的外表錾刻怪石险峰,其上点缀红、蓝宝石各三枚。托盘的口沿上刻云朵纹,等距离嵌红、蓝宝石各六枚。托盘底部为沙地,浮雕花纹,主题纹饰为二龙戏珠,龙首之间为火焰宝珠和云朵,龙尾之间是海水江崖,共镶嵌红蓝宝石各四枚。 “万寿”玉爵立奇峰,“稳坐江山”虚幻影 这件金玉结合的御用宝物,价值不可估量。它选用了最贵重的材料白玉、黄金、宝石,在造型设计上又煞费苦心,功夫深厚:玉爵的形制仿自古铜爵,配上妙趣横生的龙形把和双龙花纹“万寿”款识,已是常人不可仰视之宝器;金托的造型设计,意在表现龙腾蛟游的江海之中,耸立着一座仙山,险峰重叠,富蕴宝藏,而玉爵则稳置于仙山之上。爵在古代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万寿”玉爵骑立于江海中的仙山奇峰之上,应是寓意“稳坐江山”、“万寿无疆”。因此说,该套酒器不仅有皇家的奢华,而且富具王者气概。该器出土于万历皇帝的棺内,说明明神宗万历帝生前是很喜欢这件金托玉爵酒器的。

规格: 通高21.8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5.9厘米、盖径4.9厘米、托高1.9厘米、托口径8.3厘米、总重481.5克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定陵博物馆 名称 中文名称: 带托金酒注 英文名称: Gold ewer with saucer 介绍 端庄华丽,气度不凡 金酒注1958年于北京市定陵出土,直口、粗颈、方腹、圆筒形高圈足,一侧附耳形把,对称另一侧有细长流。覆盆形盖,盖顶嵌玉,并在盖顶镶一石榴子红宝石为钮。钮以金链与把相系。在注壶的肩部镶 嵌红、蓝宝石数块,腹部在把、流之两侧,各镶嵌玉雕正面盘龙一条,龙睛及龙额部分各嵌红宝石三块。器身纹样分为三部分。颈部刻如意云纹,方形腹部、把、流两面刻二龙戏珠纹,另两面在玉龙上下四 角饰海水江崖及流云纹。盖饰云纹,圈足饰行龙赶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托亦为金质,为直壁平底浅盘形,底内壁錾刻灵芝花,外侧壁饰四组牡丹花卉纹。 万历帝御用酒具 整个酒注,造型新颖别致,气度端庄华丽,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制作工艺复杂、精致,为明代金器之杰作。该器是万历帝生前的御用酒器,为明代宫廷酒器之代表。

规格: 高7厘米、口径10厘米 Height 7cm·Mouth Dia.1O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末清初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南京博物院 中文名称: 项圣思蟠桃形紫砂杯 英文名称: Flat-peach-shaped boccaro cup made by Xiang Sheng-si 介绍 紫泥新品亦为酒 此杯系明末清初宜兴著名陶工项圣思的传世作品。胎质细腻,色红润,为宜兴窑烧造。杯形似半剖的桃子,又以枝叶作杯把,三小桃为足。造型自然,甚有意趣。器表镌刻七言诗两句:“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署款“圣思”,钤“圣思氏”阳文方印。项圣思与龚春、时大彬、陈用卿等,皆为宜兴著名陶工,善作紫砂器,但项圣思的作品传世极少。 宜兴紫砂器的创制与发展 宜兴紫砂器创制于何时,无明确文献记载,但宋代诗词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佳句,“紫泥新品”应是指紫砂器。由此可知,至少在宋时紫砂器即为文人所喜爱。但据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宜兴紫砂器始创于金沙寺僧,后以明正德年间人龚春技艺最高,制品最为名贵。 寓意长寿的桃形酒器 蟠桃乃传说中的仙桃,吃了可长生不老。历代多以蟠桃寓意长寿,成为绘画题材中常见的吉祥图案。这种认识在明清时期颇为流行,在出土或传世文物中也有不少桃形酒器,如1982年12月在湖南省通道侗 族自治县的银器窖藏中,出土的七件蟠桃银杯形状与项圣思桃形紫砂杯相似,以枝叶衬托桃杯,结合巧妙自然,既美观又实用,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规格: 高9.2厘米 口径7.5厘米 Height 9.2cm·Mouth Dia.7.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仿哥窑高足杯 英文名称: Imitation goblet of Ge Kiln 介绍 通体饰不规则冰裂纹 此杯系明代成化仿哥窑的瓷酒杯。杯口呈八角形,杯身相应有八棱,喇叭形细高足。紫色杯口,铁色圈足,与青釉相映成辉。通体有细密的不规则冰裂纹,虽非人工刻绘之花纹,但却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情趣。 哥窑的传说 哥窑原本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一般认为在浙江龙泉县。据传说,南宋时有章生两兄弟在龙泉造窑烧瓷器,哥哥的窑称为“哥窑”,弟弟的则称为“弟窑”。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弟窑”落败于“哥窑”,于是弟弟便提了冷水从哥哥的窑顶浇了下去,欲破坏哥窑即将出窑的瓷器,不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哥窑瓷器表釉皆炸裂开来,形成许多“冰裂纹”。 考古发现的哥窑遗址 据证实,在浙江龙泉县一带的南宋瓷窑遗址中,确实有不少带细密冰裂纹的灰黑胎厚釉青瓷,即所谓的“百圾碎”。器物口缘在烧成时由于釉向下流动而隐现紫色,圈足无釉处则显呈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目前,许多文物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瓷器就是古文献记载的“哥窑”产品。流传下来的真正的哥窑瓷器并不多见,这件明代成化年间仿制的哥窑高足杯,虽然貌不惊人,型不华丽,却再现了一种特殊工艺的潜在魅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特征。

规格: 高9厘米、口径9.95厘米、底径4.5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Mi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中文名称: 青花海兽高足杯 英文名称: Blue-and-white goblet with sea-beast pattern 介绍 蓝色海水里的红色海兽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酒器。杯身若小盅状,敞口,曲腹,细高足。外壁满绘青花海水,海水间绘有矾红海兽,时隐时现,犹如活龙现世一般。口内绘青花双弦纹一周,杯心有青花双圈纹,纹心题“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杯在釉下以青花海水作为地色,釉上用矾红绘海兽,波涛汹涌,海兽翻腾,构图十分新颖,是宣德年间青花加彩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高足杯的悠久历史 在宋、辽时期,饮酒多用矮圈足的碗、杯或盘盏。自元代开始,高足杯渐趋增多。明清时期,高足杯更多,如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仿哥窑八方高足杯、斗彩葡萄纹高足杯、缠枝莲纹高足杯、花鸟纹高足杯以及这件青花海兽高足杯等,均为陶瓷高足杯之精品。

规格: 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称: 青花缠枝莲纹杯 英文名称: Blue-and-white cup with design of interlocking branches and lotuses 介绍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规格: 高10.3厘米 长径9.6厘米 腹深3.5厘米 金托高1.2厘米 口径15.9厘米 底径13.l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金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定陵博物馆 中文名称: 金托金爵杯 英文名称: Gold jue-shaped cup with gold saucer 介绍 托盘中心立一树墩形柱 此杯1958年出土于北京定陵,由金托、金爵组合而成,皆为打制成型,以錾花工艺为主进行装饰。爵为深腹,短尾长流,流口两侧立二圆柱,三足外撇,腹一侧附有方形把。托盘为折沿浅腹平底盘,中心立一树墩形柱,三面分别雕出花瓶形,瓶内各插一支嵌珠宝的花卉,该三角形墩柱的目的在于使金爵杯更好地固定在金托盘上。 金托金爵的装饰艺术 整个器体装饰复杂,富丽堂皇。爵腹壁刻浅浮雕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三足及二柱刻龙首纹,爵把饰云雷纹,三足上部及二柱顶端各嵌红宝石一枚。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为使錾雕后爵之美观,又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内壁,光亮平滑,便于使用。托口及腹内饰勾连云纹,外壁饰二龙戏珠,底内壁饰浅浮雕龙戏珠及云纹。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爵底外壁刻铭文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器为万历帝生前的御用酒器,可能与同墓出土的带托盘金酒注配套使用。 孝靖后的金温酒锅 金温锅,出于定陵孝靖后棺内。由金温锅、锅座及托盘组成。温锅敛口,弧壁,平底,素面。平折沿托盘,平底。盘中心立一绣墩形座承温锅。盘沿面刻套连云纹,腹壁饰流云、八宝纹,底内壁为沙地,刻云龙纹。座口下折成双层,饰如意纹,其下为覆莲纹。这件金温锅是目前所见最为名贵的一件温酒器具。通常大家只知道万历皇帝喜饮酒,没想到孝靖皇后与万历帝有同一嗜好。在孝靖皇后棺内也出土了许多酒器,如金酒注、金温酒锅、银尊、银执壶、银杯等皆十分精美。温酒金锅的出土,说明孝靖皇后在饮酒方面还颇为讲究,深知饮酒的养生之道。

规格: 高12.2厘米 口径2厘米 圈足径4.9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明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金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明清酒具 收藏地: 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中文名称: 金箭壶 英文名称: Gold hu with arrow(amusing ware when drinking) 介绍 最为名贵的娱酒器具 这是万历皇帝棺内随葬的一件饮酒时使用的博彩用具,1958年出土于北京市定陵。细长颈,筒形,两侧附贯耳,扁圆腹,圈足,腹刻龙凤戏珠及云纹,颈及贯耳刻饰云纹。 万历墓中随葬的酒器 据记载,万历皇帝生前喜饮酒,所以死后随葬品中有不少精妙的酒器,绝大多数珍藏在棺内贴身处,计有金托玉爵、金托金盖玉盏、金托玉酒注、金托青花瓷盏、金爵、金酒注、金杯、金箭壶等二十多件套。除这些金银玉酒器外,万历墓中还随葬许多锡质冥器(专门为随葬而制造的象征性器物),器上贴有墨书标签,写明器物的名称,其中酒器共有“酒注”、“酒瓶”、“酒瓮”、“酒缸”、“酒盏”、“酒盂”、“爵”、“爵盏”、“台盏”、“按酒碟”等,充分体现了万历帝好饮之癖。 金箭壶不是“匙箸瓶” 在这些酒器中,金箭壶尤显突出。由于该壶出土时壶内装有金箭一双,金铲一把,故被部分学者称作“匙箸瓶”。其实,壶中所插金箭长14厘米,与定陵中出土的长26厘米的两双金箸相比短得多,无法用它们夹住食物,因此它并非金箸。这件金壶也并非“匙箸瓶”,而是一种饮酒时使用的博彩用具——箭壶。 投壶的魅力 投壶活动产生较早,《礼记》中对箭壶的形状就有较详细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周时投壶已经产生。但是,目前还不敢确指考古发现的商周文物中哪一类应是箭壶,从后来的实物资料分析,商周时期的贯耳壶或与箭壶有一定的关系。投壶这一饮酒习俗,沿用二千余年而不衰,到明代还颇为兴盛,就连明神宗万历帝都倾心于此,并将这件金箭壶放置在其内棺贴身处,可见投壶的魅力之巨。 古画中的投壶 在考古发现或传世的文物和古画中,经常可见此类箭壶,五代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箭壶的历史面貌。《重屏会棋图》,五代南唐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画四人对坐下棋,四人身后所置屏风上画有山水人物,并有一小屏风位于大屏风之中间,因此称“重屏会棋图”。卷后有明沈度、文徵明题记。历经宋宣和内府,清安仪周、清内府珍藏。清《石渠宝笈三编》、《西清劄记》等书著录。据南宋王明清《挥麈三录》一书考证,这是一幅珍贵的历史人物肖像画,居中正面者是南唐中主李璟。现藏故宫博物院。除《重屏会棋图》外,南阳汉画像《投壶图》、1965年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木板屏风漆画《投壶图》、《北齐校书图》等雕刻和绘画,也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古代投壶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