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反击百度云:非常人第六期:王蒙的“躲避崇高”其实是羞羞答答地“追求堕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57:44

视频: 非常人第六期:王蒙的“躲避崇高”其实是羞羞答答地“追求堕落”

教育频道 > 教育列表 > 职业技能 您还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请点击这里安装

核心提示:本期节目评述了前文化部部长王蒙的“躲避崇高”论的实质内涵,及其对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传统道德观念的巨大冲击。中国当代经历了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这在文化上表现的是从“追求崇高”到“躲避崇高”,但在现实中实行的是“追求堕落”,从而造成国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

 

视频地址:

http://www.haodaxue.net/html/76/n-7176.html

 

 内容提纲:

“躲避崇高”其实是羞羞答答地“追求堕落”

 文化部长倡导“躲避崇高”,全民就会“追求堕落”!

“躲避崇高”接续了“启蒙”,摒弃了“救亡”!

“躲避崇高”必然导致“赖宁”的淡出和“范跑跑”的出现

 

王蒙的“躲避崇高”其实是羞羞答答地“追求堕落”(上)

 

“躲避崇高”其实是羞羞答答地“追求堕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学网《大道师说之非常人》!今天我们要来聊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①。一些年轻的网友可能并没有读过王蒙的一些作品,但对他提出的口号可能不会陌生:躲避崇高。王蒙是在1993年的《读书》杂志一月号上发表的这样一篇文章,在80年代,那时候宣传的还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雷锋啊,见义勇为等等,还是提倡追求崇高向往崇高的,而王蒙作为这样知名一个作家,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候提出这样一个口号?韩老师能不能结合90年代初的时代大背景来谈一谈?

韩老师:现在的小学生还在戴红领巾,还去参观烈士陵园,还在唱《少先队员之歌》,这说明至今小学教育表面功夫还在做。王蒙的这种“躲避崇高”的思潮吧,其实在70年代末期就发端了。到了93年,王蒙作为中国文化部的部长,处在中国思想价值观念核心发源地,他才可能发出这样的声音。从号召到实际操作,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操作层面还有很远的距离,你总不能让小孩刚懂事就做流氓吧,这个不太容易。但是王蒙的这个思想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呢?在思想界、文化界、舆论界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它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地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所以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我们小学学的是“共产主义”,到了初中高中就变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了大学之后就直奔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了。中小学教育的调子比大学高,还有道德良心教导学生,但对学生来说很困惑的就是越长大越堕落,堕落的这个中心地带其实就是王蒙,王蒙的这句口号,其实反映的是成人社会的堕落。

主持人:那就是说,其实在小学阶段接受的这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这种堕落?

韩老师:不容易啊!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他们夹在两套规则之间,一套是潜规则,追求攀比,消费,追求社会地位,比爹,“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双江”;一套是明规则,无论是学赖宁还是学雷锋,还是共产主义,都是课本上教导的。所以中小学校的思想教育越来越苍白无力,越来越让学生反感。要让一个小孩子从这种价值观的分裂中选择,实在太难了!

主持人:那他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韩老师:现在实际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根本就不相信他们自己宣传的那套东西,也不会去身体力行。新学期开始的中秋节、教师节,就成了中小学生给老师送礼物的机会,老师也很可能因为你送礼送得比较精致比较有价值,对你或者家长青睐有加。实际上这样就让学生真正接受的是人情往来,礼尚往来,是一种等价交换、交易的东西,所以今天再宣传向往崇高追求崇高的东西,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当然也有部分老师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真的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这些老师越来成为非主流,越来越受人嘲笑。而那些躲避崇高,追逐金钱名利的老师则越来越如鱼得水。这就是王蒙“躲避崇高”的思想产生的社会后果。

 

文化部长倡导“躲避崇高”,全民就会“追求堕落”!

 

主持人:刚才您说“躲避崇高”的思潮在7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在1993王蒙才明确提出来,那跟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倡的“思想要再解放些,步子要再大些”有什么关系吗?

韩老师:有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部长、教育部长,负责本国文化传承的的人公然提出来要“躲避崇高”,我相信法国的文化部长、教育部长不会这样说,美国的文化部长、教育部长也不会这么说。美国有没有这个职位是另当别论,但是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都是宣扬美国士兵怎么英勇无畏,怎样“拯救大兵瑞恩”,它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崇高”型的。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才会发现王蒙作为国家文化部的部长来倡导“躲避崇高”这个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主持人:这个也是中国的特色。

韩老师:这个确实是中国特色,中国是一个最革命的国家,最自由的国度,也是最世俗化的一个国度。中国社会从78年以后逐渐认为“世俗的才是好的”,唯利是图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叫于光远②的老共产党员就说过“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意思就是让大家拼命挣钱去,只有挣了钱社会就向前进了、就发展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理论家、思想家来看,公开倡导人们“向钱看”,也是只有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中国社会今天世俗化的程度实际上是超过了想象,“躲避崇高”无非就是把世俗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合理合法的社会进步的动力。

 

“躲避崇高”接续了“启蒙”,摒弃了“救亡”!

 

主持人:据我所知,王蒙的这篇文章本身是为王朔的小说大唱赞歌的。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王朔的作品特别走红。

韩老师:王朔90年代以后小说的共同特点就是“堕落”,这也是王蒙最欣赏他的地方。王朔就是王蒙“躲避崇高”思想的践行者。这“二王”一个在庙堂之上一个在民间,一唱一和,形成呼应。

主持人:我们来看看王蒙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些什么样的观点。这文章开篇就指责“五四以来,我们的作家中有许多人有一种救国救民、教育读者的责任感:或启蒙,或疗救,或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声讨敌人,或歌颂光明,或暴露黑暗,或呼唤英雄,或鞭挞丑类……他们实际上确认自己是高于一般读者的”。他说王朔就不这样,王朔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比读者高明,他也不躲避下流。我觉得他这个观点是挺石破天惊的。老师是怎么看他的这个文学观的?

韩老师:实际上王蒙只是注意到了五四以来的一种倾向,就是倡导救国救民,倡导中国人自立自强,希望我们中国有一批为民请命的斗士出现的倾向。其实五四以来还有另一种倾向,也就是王朔这种倾向就已经存在。当时不是有一些风花雪月派么,包括张恨水的某些作品。他就是描写平凡人的生活,就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什么理想。这一派甚至可能还是五四以来在国统区,作为反共的下流堕落的文学创作的主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王蒙其实是接续了1919-1949年期间国统区文学主潮流。

主持人:正如老师刚才说到的,实际上五四以来还有一些像张爱玲这样的,像钱钟书这样的。

韩老师:比张爱玲、钱钟书更等而下之的,下三滥的作家的作品,我们今天都忘记了。但当初他们很可能是拥有广泛读者的。就是那些小报小刊登的,比较诲淫诲盗的,下流堕落的那些文学作品,最能抓人眼球。但这些文学作品就像今天的“下半身”写作一样,不可能成为经典被人们记住。所以王蒙记住的就只有“救亡”的一支,而遗忘了“堕落”的另一支。

主持人:在毛泽东时代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堕落”的倾向会成为一个潜流,因为它不是国家倡导的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王蒙就可以这样公开的去讲这样一种观点。

韩老师:对。这个就非常有意思。就是说,最关键是怎么对待欲望?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实际上他都是认为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去成全国家民族的大义。这个传统文化是这样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也是这样的。所谓启蒙呢,就是说我们不要国家,我们不要民族,不要人民,不要这些大概念,不要这些宏大叙事,我们回到小情小调,日常生活,回到吃喝拉撒睡,回到床上游戏,这样我们就解放了,我们就启蒙了。

 

“躲避崇高”必然导致“赖宁”的淡出和“范跑跑”的出现

 

主持人:这就是所谓的个性解放。而且他们会把这称为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

韩老师:对。他用个人的价值去压倒民族,压倒国家,压倒人民这些宏大叙事。
 
主持人:这样就可以理解在这样一个躲避崇高的声浪的影响之下,为什么2004年北京出台了一个《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了。这个条例的出台之后,各个中小学校就把原来墙壁上挂着的赖宁的像都给摘了下来,一开始人们对这种现象很不理解:一个为了扑灭山火抢救国家财产的小英雄的照片,怎么会被摘下来?然后相关的人士出来就解释说:这代表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是对个人生命个人价值个人尊严的一种尊重,这是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一种进步。

韩老师:这其实就是范跑跑的论调,赖宁扑山火为了谁?扑山火是不是保护生命和财产?保护更多生命不被大火吞噬,保护更多财产不被吞噬,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而选择牺牲自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都倡导都强调的,这个是真善美,是崇高的东西。但是这时王蒙的声音就起作用了,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人,他们会认为这个就是不珍惜赖宁个体生命,甚至是践踏人权,所以遇到危险,遇到个人生命和整个社会跟整个集体生命相冲突的时候,就先保护自己的生命吧。按照这个逻辑,后来就出现了在汶川地震当中不保护孩子就先跑了的那个范跑跑,以及因为医院着火了,手术室里六个医护人员撇下病人不管,自己跑了的事情。

主持人:按照王朔王蒙他们的观点,个人利益是凌驾于集体和国家之上的,所以“范跑跑”“医跑跑”们恰恰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韩老师:对,他们会说集体是一个抽象概念,个人才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躺在病床的病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吗?那些被范跑跑撇下的小学生的生命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吗?

(待续)

注:

王  蒙: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

于光远: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