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袭击白宫的电影:龚鉥的易术心理剧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51:51
发布时间:2005年8月2日 18时29分
 

7月下旬,在心理咨询师友人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美籍华人心理治疗大师龚鉥博士的心理剧治疗工作坊。

这次心理剧的工作坊是放在在苏州大学承办的世界华人心理学大会后,很多参加大会以前并没有听说心理剧的心理学同仁被龚鉥在大会中做报告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这次参加心理剧培训的人数是龚鉥老师来大陆开始培训后最多的一次。 

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将作为心理剧这种心理治疗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基地,以后会到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高校播撒心理剧的种子。 

美籍华人龚鉥老师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年在世界各地做心理剧的培训,足迹遍布各大洲。她看上去就像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一头长及腰下的长发,令心理师友们惊叹不已。我猜想龚鉥老师肯定不会拒绝我,于是笑对老太太说,龚老师,可以摸摸你的长发吗?她笑笑说,“可以。”于是有幸直接触摸到千年老树的枝叶。因为学员中流传一个典故:曾经有学员笑对龚秫说“龚老师,我觉得你像一棵两百年的大树。”龚老师骄傲而幽默的笑了,说“我有五千年。”

龚鉥老师说的五千年指的是她的书《易术》及其她的心理剧流派。她的心理剧治疗方法已经超越她的老师哲卡。莫伦诺,而融合了华夏东方五千年的哲学、文化。 

来之前一位已经参加了前三期的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心理剧会让参加的人哭的淅沥哗啦,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几个国际心理治疗连续培训之一。虽说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是等到了现场后,还是被极大的震撼。虽然自己一直都是在场下,没有做主角也没有被主角挑选为辅角,但是在第一天的剧中,就从默默的流泪到不断的拿纸巾,一把鼻涕一把泪。其中有几个女研究生受不了剧场的强烈的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中途退出培训。

在这次的心理剧中,主要呈现出来的心理场是家庭问题。

龚鉥老师的心理剧工作坊主要是给心理咨询与治疗业内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做培训。所以参加呈现的个案都是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们自己的情感创伤经历。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行业规定中,只有自己被督导治疗过的心理师才具有真正的治疗资格。

龚鉥在最后一天的经验分享中谈到,她自己从艺术心理治疗到完形治疗,到心理剧治疗,她已经经过了三轮被治疗,从中她个人得到极大的成长。

从龚鉥的《易术》一书的简介中,可以了解到她的人生阅历: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不断迁徙家庭。打游击抗战的父亲,在她小学时病逝,葬于南京。她寄居亲戚家中时所遭的冷遇、离开台湾负笈美国后在某些白人学者处遇到的歧视、两次最终解体的婚姻、独力抚养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生涯、1984年首次做心理剧主角处理未尽心结,开始发现既往所遇所感和所学的整合之路……

经历过心理剧的深度治疗,在大陆的这批心理师同行中肯定将出现一批心理剧或者结合心理剧做治疗的大师级别的人物,就像当年国内的中德班的连续精神分析培训项目,出现众多的高水平的心理治疗师。

台湾已经成为龚鉥老师在亚洲华人地区传播心理剧的基地,这次跟随龚鉥老师来的几位台湾老师都师从龚鉥十多年,得到龚鉥老师的真传。

这次心理剧的培训后,北京、南京的心理师同仁都成立了心理剧小组。我很想参加他们的团队,大家一起做剧,只是苦于太过遥远。

龚鉥老师在做剧后,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放空”。我理解的“放空”就是水随着容器顺势而为而不是不为。在观看龚鉥老师做剧的过程中,她有价值干预。这种价值干预是顺着案主的体悟和感觉走的,其实是案主自己内心未意识到的感觉,而不是龚鉥老师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许,咨询师做水比做容器更能贴近案主。容器毕竟有形状,而水能随容器去适应。

一次做剧后的分析,我问龚鉥老师,“放空”是不是类似于太极,无招胜有招,以跟随案主的千变万化来千变万化。她笑笑,点头说:“是的。”
 
我理解的龚鉥老师的放空是种跟随展现的不干预,而不是技术的不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本身就是干预,只是这种干预是否是为案主接受的干预,这种干预是否是由案主自发选择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的,而不是咨询师强硬的塞给他的。这需要咨询师很深的咨询经验。
 
所以,我观察到她的干预,包括情绪的诱导,包括对案主扮演坏的父母的责备等。只不过这种干预是把原来案主就有的情绪,原来就有的感觉给呈现、反馈给案主自己。包容性的让案主自己体验、成长。
 
龚鉥老师也提到了,绝对的放空是不可能的,承认并放下对自己情绪的执著也是放空。暂时就这样了,每个人都有无法或者暂时无法处理的问题,打个包裹放在那里,不用解决它。其后可以慢慢花时间来梳理,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龚鉥老师的易术心理剧中,情绪、躯体整体观来源于《易经》、道家和中医理论,这是区别于心理剧其他九个分支流派中重要的一点。这也是龚鉥作为华人在十种心理剧分支里的中华文化特色。

 
龚鉥老师的专业背景里欠缺了精神分析的这一项,她也承认自己对精神分析不懂,或许这正是她大师风范。专精于心理剧的她,已经突破了欠缺精神分析所带来的不足。
 
况且,每个人都有局限,不是么?
 
但龚鉥不愧为心理治疗的大师级别的人物,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流派的理论,补充心理剧的不足,就像她把中国文化融合进入心理剧中一样。
 
龚鉥老师并不反对她的学生学习其他的流派,台湾的几位老师也有一些其他的方向。比如游淑瑜老师同时也是萨提亚经验式家庭治疗师。
 
观摩做剧时候,我就在考虑到心理剧如果用真人做辅角,应该效果会更好 。 
来自台湾的游明麟老师在分享他的咨询辅导生涯的经验的时候谈到他结合了家庭治疗,用真实的家庭成员来做辅角,的确有更好的效果 。 

其后龚老师在分析一个剧的时候同时也提到她在美国处理青少年的问题也是请真实的父母来做辅角 。 

如果能通过家庭治疗,以直接的真实场景触及更深度的情绪同时修复主角的家庭结构,当然应该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剧是种体验式治疗,完全不同于精神分析。心理剧不用头脑、理性分析说话,用感觉。是感觉与感觉的触碰。感觉会告诉你应该往哪个方向。

似乎这样说会让人觉得非常玄。

“感觉”有那么可靠么?

心理剧看上去比精神分析缺乏理性,会让一些一贯接受理性思维模式教育的心理师,比如一些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感到不可琢磨、难以理解。心理剧为什么会有治疗效果呢?

而平时更多感性的心理师,比如一些人文社科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会比较快的深入到心理剧的体验中。

其实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解释心理剧的治疗原理。

主角做剧时候释放的是内心的主观感觉,主角展现的是内心的情结,他的感觉跟随的方向就是情结的指向,通过做剧情,他探索到不同的或者说新的体验,这种情结的释放或者新的经验,拓展了主角过去内化的主观心理结构,而且这新的经验,是以情绪体验深度的内化到主角的心理结构中。这就是心理剧治疗能够触及非常深的心灵创伤的原因。

上海的一位咨询师朋友告诉我,一位英国的精神分析师同时也是心理剧导演的心理治疗师专门写过一本书,从客体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剧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心理剧里,“感觉”是最可靠的。理性是最不可靠的。

案主的真实感觉往往被众多的理性所蒙蔽、压抑。

这就是心理剧同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做心理剧的时候不做分析。在做剧的过程中直接呈现、调整的就是案主内心的感觉。分析反而容易掺杂进一些分析者自己的主观判断,套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而这些主观判断并不是案主的感觉。尤其是欠缺参加心理剧体验的精神分析师或者固于某一些流派的治疗师在开始学习心理剧的时候容易犯这个“分析”的毛病。

有所固定的模式必有所成见和局限,没有固定的模式则没有成见和局限。

让问题随感觉自然而然的展现。

我想这正是心理剧吸引我的最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