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用英语怎么说:人体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13:06
人体语文(上部分)                  张金祥1、说肠 肠是人体一个看不见到的部位,在内脏,属于六腑。有大肠,有小肠,各为二腑,成六腑之二腑。人与动物皆有,属于消化器官。肠肥叫肥肠。用于食物的动物的肠制品有香肠待。把腹骨食物清空叫清肠。清肠的方法往往是灌肠。对付食物中毒往往用灌肠法。如果长得肥胖,可以说肠肥脑满。肠是有长度的。肠中空也叫肠腔,有长度也说肠管。肠管相纠结,叫肠梗阻。肠子破了洞叫肠穿孔。如果是剖腹,自杀也说刳腹绝肠,剌客聂政就是自屠出肠而死。受伤则常常会肠流满地。肠流出后再装入还能生存。鲁迅先生当年为了周文的小说曾经专门去问有关医生,肠子跑出来再装进是否真实。其实中国古代所谓神医扁鹊就能开肠破肚给病人动手术。肠的湿润与干燥之分。用药可以润肠。肠与胃相连,常指与食物有关。饥饿了,就说饥肠辘辘。把动物之遗体吃下去,就是葬之于人腹肠。相传古神农氏尝百草,食过一种草后,很快死亡,因为神农氏有肚皮是透明的,明明可以看见肠子已经断成几段,人们就把这种草,叫断肠草。感情上悲痛欲绝,称断肠。有时也说肝肠寸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词集就叫《断肠集》。人的心思也叫心肠。常常说心肠好,心肠坏。有热心肠、好心肠。侧重于存心与用心。以肠相连,肠也可以代心。心意,心思。实无别心,则是直肠。忠言则说忠肠。点子多就是肠子里道道多。弯弯肠子。情感复杂则说九回肠。思来想去无非是肠一日而九回。回肠荡气。用肠来比喻,山间小路曲曲弯弯,叫羊肠小道。古壶关有羊肠坂,是著名险要之地。简称羊肠。据说蟹无肠,所以蟹的别称“无肠公子”。贾宝玉的螃蟹咏有句“横行公子竟无肠”。原诗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孙坚出生时,他母亲就梦见自己的肠出来围绕着吴国昌门,自己很害怕,给邻居说,邻居妇人说,哪里知道这不是好兆头呢。结果孙坚得到解决江东,吴程侯。2说肺 肺上人体之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在五脏中属一脏,叫肺脏。分左右,分别叫左肺与右肺。一般说量词是两叶肺。人体吸入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肺呼吸来完成的。没有肺呼吸,人根本不能生存。所以肺一旦停止工作,就叫断气。接近于断气,也有“上不来气”、“有上气没下气”“奄奄一息”等到临界状态,都是肺部有了严重问题。肺部有许多可以吸收氧气的细胞,叫肺泡。就五脏与情感的关系说,怒伤肝,悲伤肺。悲痛时可以说斯心裂肺。悲伤时间过长会对肺部有影响。气愤时可以说“肺都气炸了”。因为现代人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对肺影响较大的是空气污染。对个人而言,抽烟肯定是较大的危害。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叫肺肠。与众不同的愿望,就叫别具肺肠。看透了人的心思就是洞彻其心肺。正如肝部的热叫肝火,肺部有热叫肺火。心肝肺都可以代人的思想与精神。一个人没有感情,就说他缺心少肺的。一个人很坏,就说他狼心狗肺的。误解了人,也会说“好心当做驴肝肺”。肺的量词叫叶,人有两叶肺。所以肺也可以比纸页,页的本义即叶。3说股说股,股就是大腿。人有两股,大腿骨现在叫股骨,股骨头坏死是种难医的疾病。古代劝学故事中有所谓“头悬梁,锥剌股”者,常常有人误作锥剌骨。这不是寒风剌骨的骨,而是拿锥子去剌自己的大腿。股就是大腿。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的故事。古人解释股,是腿有一部分。腿中间曰膝,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人害怕的时候会两股战战,简说就是股栗,也说股弁。玩弄他人有时说玩弄于股掌之上。股与掌对应合称。君主身边得力的大臣叫股肱,也说股肱之臣,与耳目、爪牙、心腹相对。由大腿的股引申为一个分支,说明股虽大,也是人之一肢。再引申为一伙人或一股气的股。屁股有大小,传统以为屁股大是生男之兆。屁股大有女人更受人青睐。人受惊会两股战栗。《说文》:股,髀也。现在把臀部也叫屁股。屁股即股接近于放屁的地方。主要功能是坐。屁股的形状苹果,有笑话说,某女老师画一苹果,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齐答:屁股。老师很生气,找教导主任,主任到教室,大怒,你们怎么欺负新教师,把一个屁股画在黑板上?屁股在方言中也叫腚。有些歇后语从腚字起步:暖壶挂在屁股上,有一定水平。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屁屁邻近人的下体,所以在女人屁股一词不能乱说,这个意义上屁股有时也用腿表示说某人与某人有一腿,即表示有不正当关系。因为卖淫嫖娼就是卖屁股。不要脸也是不要屁股。有些地方方言说:姐夫有小姨的半个屁股,表示姐夫小姨常常会出问题,所以也说“姐夫小姨不见面”。因为有成人内容,所以你在网上搜索搜不出“屁股”来。因为屁股是坐的,所以喜欢久坐的人称为屁股沉。一坐坐个坑,一站站个井。讽剌人罗嗦或懒惰,说屁股上长疮,意思是坐不住,也说猴屁股,坐不住,不过猴屁股一句更侧重于无法坐天下,对事情态势把握不稳。俗话说,屁股大,坐天下。生痔疮,坐水缸。一个人吓得屁滚尿流也可以说屁股震葫芦。因为上有口,下有肛门。所以说屁股有时意味着肛门,借屁股说嘴说口是骂人。一句话说死了,有时也说一屁股坐实了。如果偏袒一方,也可以说屁股坐得不正,屁股偏了谁的方向,或者说屁股坐在谁那里。笑话说一个在卫生局当科长的官僚,被派往医院当院长。他说自己是个副科级,医院里太多的科室主任,听起来比他自己还大。就改成股。内科叫内股,外科叫外股,肛肠科就叫屁股。在医学上,屁股少血管与神经,是注射药剂时的主要地方。古人刑法鞭笞,往往在屁股上打板子。大人惩罚孩子,往往也就是打屁股。前身弯曲低下,屁股向中后抬起,叫蹶。如果办了不好的事情,自己得意或得利了,结果让后人替自己收拾,这种收拾也叫擦屁股。还有极力巴结某人称为擦屁股或舔屁股沟,近于舐“舐痔”。4说胃 人的器官中有胃,食物从嘴进入,从食管进入胃。胃的两头都有管。一端接着食管,一端接着小肠。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言,肠胃相连,肠胃病常常是一种病。治疗也讲究肠胃同治。作为一个人体部位,胃单用的时候只是指人体而已。胃口代表食性,好胃口就是特别能吃,没胃口就是什么也吃不下去。要克服厌食,就开胃健胃。胃口是食欲,可以引申指欲望。动物的胃也叫肚儿。欲望强烈就说胃口大。在五脏六腑中胃属于腑,但也说胃脏。胃里分泌一种消化吸收的流体,就叫胃液。呕吐的时候会连同胃液一同吐同,气味很难闻。吃了东西不舒服,感到胃酸胃疼。是消化不良问题。胃对应于人体心口的位置,一般人说的心口疼多是胃疼。动物的胃也叫肚,肚儿。5说脾 脾是消化器官,人与动物都有。五脏之一。也叫脾脏。人体的淋巴产生于脾脏。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中,功能重要。在五行中属于土,也叫脾土。平凡而重要如土。人的性格也叫脾气,兴趣爱好也叫脾味、脾性。古人以为与脾有关。人对脾气,马对毛尾,是谚语。因为脾与胃相关,合称脾胃,引申脾胃也即性格、脾性。6说肾肾是五脏之一,属于水,也说肾水。人左右各有一个肾,合称两肾。肾作为器官附于肌间,与的功能有关,所以说腰肾。古代也叫幽关。算是隐语。出自《黄庭经》:“玄泉幽关高崔巍。”人体的肾脏也叫内肾,主要分泌尿液。属于消化系统。对男人而言,外生殖器也叫外肾,同属于肾的范围。中医所谓有肾虚,往往与腰肾相关,与外肾相关。性功能不足往往就是肾亏。有时也把肾水直接指男人的精液。肾虚要补肾,补肾使强叫强肾。骨通于肾,被肾往往兼能强筋壮骨。动物的肾也叫腰子。赵本山小品中有所谓正宗“猪腰子脸”。词语肾肠也可以代表肺腑,比喻人的诚意。田艺衡《玉笑零音》:“地以海为肾,故水咸;人以肾为海,故溺咸”。现在人们把地球上的森林叫地球之肺,把湿地叫做地球之肾。7说胆但,本义为口指泽。又同于繁体字之膽即今说肝胆之胆。胆是人体一个内脏器官,在五脏六腑中属于一腑。十二经脉中属于一经,叫胆经。因为胆附在肝上,所以《说文》解释;胆,连肝之腑也。胆内部的液体叫胆汁,也说胆液,严重呕吐到满口苦水发绿,往往是连胆汁都叶出来了。胆可以净化有毒物质,所以常常是苦的,也叫胆囊、苦胆。因为胆是苦的,所以卧薪尝胆者激励自己的的好方式。 华佗说:‘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淮南子?精神》:“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人与人坦诚相待也可以说披肝沥胆,肝胆相照。谭嗣同临终绝句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人雄。”“聪明者,英之分也;胆力者,春之分也。”古代所谓有英雄,一般都有胆量的人即所谓胆力过人者。胆属于消化器官。中国人却把胆与勇气联系在一起,好像有胆就是有勇气,胆气就是勇气。没胆就是没勇气。勇气的大小有胆量来说。胆要大,心要细。胆小必然怕事。胆子太大叫胆大包天,也说胆大包身。因为胆大而任意妄为就是“胆大妄为”。一个人害怕了,就会胆战心惊。再严重就说胆裂,或肝胆俱裂。再严重点就丧胆,丧胆也说胆落,也说闻风丧胆。《三国演义》上诸葛亮夸奖赵子龙说:“子龙一身都是胆”。《红灯记》上的李玉和赴宴说“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因为胆形如瓶,所以也指导器物内部像胆的东西叫胆,如暖瓶就有胆叫瓶胆或壶胆8说肝肝是五脏之一,也说肝脏。肝有两片叫两叶,也称左肝右肝。《释名?释形体》:肝,榦也。于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肝在五脏中属木,开窍于目。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人有两片肝,称肝叶。古代人把肝比作纸,所以有“刳肝以为纸”之说。成语有刳肝沥胆。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大智度论》:“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 肝也可以代表内心与精神。要报答人说肝脑涂地。坦诚相见则说披肝沥胆、或者说肝胆相照。人的内心也说心肝。把娇儿女往往称心肝宝贝。肝血可以表达赤诚。肝气有时相当于胆气肝肠、肝心、肝肺都可连用。人发怒往往说肝的火气,叫动了肝火。大怒则是大动肝火。肝脏有炎症说肝炎,有甲型肝炎简称甲肝,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脂肪过多则是脂肪肝,酒精中毒则谙酒精肝。心肠硬也说肝如铁石。9说月部字 汉字部首之月,实为肉部。今简化部首从月者,一部分字属日月之月,一部分字才是肉。中从从者一部分字直接写上肉,一部分写成肉有简化形式月,前边已经说肉部字,这里只说肉部字中的月部。肋:肋也说肋骨。是胸前保护内脏器官的一根根骨头。肌:肌就是肌肉。另文再谈。肓:有个成语叫病入膏肓。中国中医指以及与隔膜之间的部位,一般药力难以达到。所以病入膏肓,一般就是不治之症。肖:读去声本义为相似。词语有不肖子孙、也是不肖为不贤。成语另有惟妙惟肖。读平声本义为细微。肝:就是肝脏,另文再谈。成语有肝脑涂地、肝胆相照等。肚:本义指腹部,读去声,读上声也反映动物的胃。别文再谈。肛:就是肛门。肘:上臂中间可以弯曲的部分。用肘触人也叫肘之。用作动词。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参阅另篇专说长度单位。胳:也作肐,胳膊是人体中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多用于口语俗语。俗话说:胳膊肘儿向里拐。如果说人吃里爬外说是胳膊肘儿向外拐。元戏曲中说个人自夸常说:拳头上站得人,胳膊上走得马,是个顶当当的汉子。肜;古代祭祀之名在祭祀之后第二天不规则行祭祀叫肜。育:本义为生育,引申为扶养、培养。肩:肩膀。另文再谈。肯:贴附在骨上的肉叫肯。成语有切中肯綮。肴:荤菜,从肉,爻声。成语有美酒佳肴。肮:本义中吭,咽喉。肢:人有手足,合称四肢,旧时也作支。肪:脂肪。动物体内肥厚处的油。肫:本义为禽兽的胃。肬:人体的肉瘤。同“疣”。也说肬赘。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肧:也作胚。也从女。动物的胚胎。古人以为怀孕一月为胚,三月为胎。肱:音工,胳臂从肘到腕的部位叫肱。词语有股肱。《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肥:本义指人肌肉丰满,后多反映动物肥大。现在说人时往往有贬义。成语有肥马轻裘、食言而肥,环肥燕瘦等。股:本义为大腿,另文再谈。肺:人体呼吸器官。另文再谈。胡:字从月,亦从髟。参阅《说胡须》。胥:本义为蟹酱。引申为互相。人名有伍子胥。背:参阅《说背》篇。胄:古代帝王的后代称骨,以说明其贵州血统。胄子即帝王之世子、嫡子。胘:音先,阴平。说文:牛百叶也。牛胃也叫百叶。胠:本义为腋下。撬开箱子叫胠箧。古人解释为“从旁开也。”《庄子》有《胠箧》篇名。胈:音同跋。古代反映腿脚上的毛。常说胫无胈。如大禹治水就是。胆:另文说胆。胂:夹脊肉。胛:肩胛。后汉时张宗与赤眉军战斗,箭头射穿了张宗的肩胛。胑:同肢。胎:人怀孕时的幼体,一月为胚,三月为胎。由怀孕而产子就叫胎生,是生物繁殖的一种方式。引申为事物的根源、坯子。古时从妇女怀孕时就开始的对幼儿的教育叫胎教。婴儿初生时的头发也叫胎毛、胎发。道家修炼方式中有还原到最初婴儿呼吸时用脐不用肺的状态,叫胎息也叫胎食。先天而得的疾病等也叫从胎里带来的。胜:本义同腥。消瘦义同省。胜利之胜繁体字作勝。胙:祭肉叫胙。引申为福佑,后起字为祚。帝王以土地封赐功臣叫胙土。《左传》隐公八年:“胙之土而赐之氏。”胞:本义为胎儿的裹膜。也叫胎衣,同一父母所生者为同胞。如今天我们说台湾同胞。强调血浓于水的情感。朐:音屈。阳平。本义为弯曲的肉脯。古地名中朐山、朐县,在淮南府海州。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茧。词语有胼胝。音骈支。也指臀部。胤;本义为后代。词语有胤嗣。脊:本义为脊骨。引申为物体中间隆起的部分,如山脊。屋脊,也指事物的要害之处。脊有如屋之的梁,故称脊梁。作人要有尊严,说挺起脊梁做人。与奴颜婢膝相对。能:本义说是一种兽。近于熊。后多用于才能之能,算是借用。大禹的父亲变成黄能即黄熊。胼:老茧。成语有胼手胝足。胲:二义,读阴平时指脚趾有毛处的肉,对动物就是蹄。读上声时指颊肉。胭脂:胭脂是种红色颜料,常用于妇女化妆。也作燕支。脂有本义为油膏。胭脂虎指凶悍的女人。脂粉多为妇女所用,也代指妇女。说脂粉气即女人气。说脂粉钱即妇女的私房钱。脆:易断易碎叫脆。词语有脆弱、脆性、引申为声音清越、爽利、干脆。成语有干脆利落。胮:浮肿。胁:从腋下至肋骨尽处为胁。公子重耳骈胁,曹共公偷看,后因而得罪。引申为逼迫叫胁迫。被迫跟从他人做坏事也叫胁从,一般说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是一种宽大的策略。成语有胁肩低眉,胁肩谄笑,今常用词有威胁利诱。脱:本义为摊贩肉去皮去骨。引申为脱落、解除、逃脱、散落、免祸等。成语有脱胎换骨、脱口而出、脱颖而出、视妻子如脱屐、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妓女从良旧时叫脱籍。脚:脚从肉。却声。另文再谈。说脚色时同角色。脰:颈项。音豆。脯;本义为干肉。音甫,上声。陈琳《饮用水马长城窟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指胸脯时读仆。胫:自膝到脚跟的部分叫胫。胫上的毛叫胈。商纣王曾经断人之胫以验其体格。孔子曾经敲人之胫以说老而不死。鹤腿长也说长胫。人着套裤也叫胫衣。脟:同脔。切成有肉块。脬:膀胱。亦作胞。脞:琐细。词语有丛脞。朘:男孩儿的生殖器。音最。阴平。或从血。读如狷时指少汁的肉羹。脢:脊梁肉,亦即背。修:修字可从月,旧时从肉本义为干肉。修脯可以并称,束修即送给老师的相对于学费的礼物。腐;本义指肉腐朽败坏。又物质古代的宫刑。因为司马迁受过宫刑,所以把人所著的《史记》也叫腐史。肾:另文再谈。腕;臂与手相连接的部位。手腕在用笔中用力,称腕力。用笔的方法也叫腕法。政治上也说手腕、玩弄手腕。手腕强硬叫铁腕。出钱大方叫大腕。腔:人体器官有空的部位。腋;肩臂内面相连的地方。腋下也说腋窝,狐臭也叫腋臭。腑:中医把人体内六个器官叫六腑。本也作府。分别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腊:本义为干肉,引申为干枯。作为祭名、腊肉与岁末义的腊属于简化字,繁体字作臘。腌:二音,用盐制食品,叫腌,音烟。说腌臜时讯如阿。指不干净,近于肮脏。腴:腹下的肥肉叫腴。引申为丰满、肥美。土地肥沃也说腴。如膏腴之地。腠:皮下肌肉之音的空隙。词语有腠理。腰:从肉,古常作要。另文再谈。腩:本义是干肉。方言民指牛肚上近肋处的肉,肉松软,如牛腩,属于食品。现在也说女子小腹上松软多余的肉叫小肚腩。其实是误用。腱:连接肌肉与骨骼的一种组织。宋玉《招魂》有:肥牛之腱。今食品中有牛腱。肠;肠是消化器官,分大气大肠与小肠。另文再谈。脑:脑就是脑子,古代就脑海,脑髓。现代以为脑是思考器官,所以脑子有时也指智力。脑袋是头的俗称。肠肥脑满说生活舒适而无所用心。腹:另文再谈。膏:本义即油脂。也指人体中心脏下的部位。成语病入膏肓。也指宝贵人家。富贵人家子弟叫膏粱子弟。膂:本义同吕,为脊梁。或脊骨。体力也叫膂力。也指体力强、四肢有力。膀:两音。当肩膀时读磅。读膀胱时时读旁。成语的膀大腰圆。臛:也作右同榷,本义为肉羹。膊;也从骨。本义是成块的肉,把胳膊分成几块也叫膊。后起引申指胳膊。成语有赤膊上阵。膈;有与动物心脏与腹腔之间的膜叫膈。引申为阻碍。隔膜。肤:身体的表皮。引申为浅薄。古代以一寸宽为一指,四指合成一肤。膘;小腹两旁的肉。音飘。上声。肥肉或肥胖,音标。阴平。成语膘肥体壮。膝;大腿与小腿丰连接的关节。人幼小时依于父母膝旁,故说膝下,如说膝下无子。极其畏服说膝行肘步。相当于匍匐前进。胶;以动物的皮或角制成的粘合剂。也指用作动词的粘合。成语有胶柱鼓瑟。如膝似漆。膛;本义为肥。后义通于腔,也指器物中空的部分,如枪膛。腘:膝后弯曲线,也叫腿弯。膳:饮食。也指进食。多为贵族所用。腻:《说文》;腻,肥也。肥厚、油腻。浓香也叫腻香。引申为滑泽或污垢。现在也说厌烦。膨;本义指腹部胀满。现在多用膨胀。膬:同脆,又同毳。膺:胸。成语有义愤填膺。引申为受。臀:腰以下股以上之后部,叫臀部。引申指器物底部。臂:上肢。臆;说文解为胸骨。引申为当胸之处。臆料即意料,往往指主观推断,词语有臆断臆想。想当然的议论也叫臆说。膻;说羊气也同羶。古代指人体重要穴位之一。人体当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叫膻中。音旦,去声。臃:本义即肿,词语叫臃肿。本是病态,比喻笨重。臊:肉类的腥臭气叫臊气。平声。肉要成末或小块也叫臊子。去声。《水浒传》中鲁智深让郑屠切臊子就是十斤肥肉十斤瘦肉,剁成臊子,不得混淆肥瘦,就是那个臊子。脸:脸的本义是颊。现在的脸,古代叫面。另文再谈。脓:疮中烂化的粘液。有稠脓、稀脓。也可以用作动词,即伤口腐烂。人懦弱无能也说脓包。膑,同髌。脍:切细的肉块。《论语乡党》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可以用作动词即细切。成语有脍炙人口。脐:肚脐即新生儿出生前用以呼吸与吸收营养的渠道。剪断叫脐带。如果此时伤风则叫脐风。引申蟹的腹部也叫脐。人不能自己知吞己脐,叫噬脐莫及。驘:从肉。同裸。短毛的兽类叫驘物。脏:作为内脏之脏字,繁体字作臓。从肉,可以省肉部。臞:通于癯,消瘦。据说尧帝很消瘦,就说臞。臢:即腌臢,不洁净。10说腹 腹就是肚子,腹字从肉复声,是形声字。本有一个字,即福之右,音复,是肚子的象形,腹的本字。腹本义指人体肚脐以上部分,脸腹相连。相连后来人分大小腹,一般说小腹才是脐以下部分,古称水腹。腹疼就是肚子疼,拉肚子就是腹泻。吃饱了肚子大,显得圆圆的,叫果腹。如果吃不饱,就说食不果腹。一个人腹的大小有时与气派、职位相关。司机的肚子比首长还大,往往会被误成是首长。这样的司机要不得。所以大腹便便的多是达官贵人。形容一个人肚子大,可以说到什么地方都是腹部先进门。史载安禄山就是一个大肚子。对一肚子牢骚也说牢骚满腹。一肚子怀疑也说满腹狐疑。腹疼就是肚子疼,腹饿就是肚子饥,该吃饭了。枵腹就是肚子饥民嗷嗷叫,空着肚子干部公事就叫枵腹从公。空腹就是没有吃饭或不能吃饭,如一般体检抽血时注明要空腹。空腹饮酒更容易醉。腹连着腰,说腰腹,一般指腰围。腹大则说大腹便便。不但说腹部肥满,而且有讽剌意味。侧重于食物这个意思,如果是被动物所食,如鱼,可以说葬身鱼腹。因为腹在人体之内部,所以说腹地说是内地。心腹就是贴心人。古代有种罪叫腹诽,就是表面上不说话,内心表示不愿意或有怨言。这也是可以定罪的。母亲怀胎于子宫,古人也以为是腹。所以尚未出生就叫在母腹。说婴儿叫躁动于母腹的婴儿。父亲去世了,之后才出生,这孩子就叫遗腹子。出生之时已经是死的胎儿,就叫胎死腹中。什么事情在筹划时就不成功或沮败,也说胎死腹中。正在怀孕者也叫大肚子,说女子挺着大肚子,往往是怀孕了。肚在口语中有胃的含义。特别指动物的胃,一般不说人。其实说三杯酒下肚,就是到了胃里。所以英语中的胃汉语也只有译成肚。人对文章诗句等不读出声而暗自记忆,叫腹记。写文章在心中起草,实未动笔,叫打腹稿。欲写的心中文章就叫腹稿。如同宿构意思实际上打过腹稿。不写出来而吟咏,叫腹咏。有一种自杀的方式是剖腹。其实直接自剖其腹不一定马上就死。直到肠子流出有人还能再纳进去、缝起来。日本武士好像注重剖腹。肚与腹也可以胸襟、气度。宰相肚里能撑船。肚子因喝啤酒而大叫啤酒肚。肚子肥大鼓起叫将军肚。11说胸胸的本字仅有其右边。后加肉。成为形的字。在身体前面,颈之下,腹之上,曰胸部。也叫胸膛。也说胸脯。因为中空,所以叫胸腔,联系胸之内外,也叫胸怀,胸部有肌肉,叫胸肌。健美讲究胸肌突出。如果没有胸肌显示出来,叫鸡胸。胸在从前之正前方,所以说靠近胸则说胸前,胸正中则说胸口。作礼貌姿势可以双手抱于胸前。在胸有有男女之分。男人胸部没有女人突出,因为女子有乳房,特别是成年女子。女子的胸也叫稣胸。特别指女子时,有时说胸,实际所指即乳房。如胸罩即的罩衣。也叫文胸。整形中的整胸即修治乳房。胸近腹,合称胸腹,胸即怀,合称胸怀。常常说胸怀大志,胸怀大局或胸怀坦荡实际指心胸。胸内包心,所以说心胸。心胸一般说其开阔与狭窄。由心胸容易想到胸对人的胸怀、思想、理想、精神等虚化的含义。几乎等同于心。如胸中有数即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即心中提前有了样式。胸之前是衣衫,所以说胸襟。睡觉时拥衾,所以说胸衾,胸襟与胸衾都是心胸。胸腔可能是人体最大的腔。动手术涉及心脏同,往往要开胸。胸中有学问也说胸藏锦绣。很有城府的人往往胸中自有丘壑,也说胸有城府。将军往往说胸中有十万兵。一个人自信或自负,说昂首挺胸,站直了才能使胸前挺。说挺起胸膛与直起杆意思差不多。男人胸口有毛,叫胸毛。据说是男性美的显示,所以有人贴假胸毛。女人如果乳房突出,有一种性感与曲线美,所以广告说:做女人,挺好。乳房之坚挺与下垂也是女性美丽与否的标示。所以有说法是十八岁的女子金胸,二十作则银胸,三十作则铜胸,四十八就是铁胸了。有女士佩戴一个飞机样式的坠链,调戏他的人说:飞机固然是好,但我更爱机场。小而癟的乳房就等于是无胸。用以美胸之乳罩也叫文胸。胸代心。成语有成竹在胸。也说胸有成竹。胸有城府或无城府。有芥蒂或无芥蒂。没有文化说胸无点墨。有志向说胸有大志。12说肩 肩从肉。古代是象形字。《说文》,肩,髆也。现在双音词说是肩膀。肩膀也说肩巴。肩之下有骨,叫肩胛,也叫肩甲。人有双肩,左曰左肩,右曰右肩。合称两肩或双肩。横向排列的人如果很多,就会肩膀与肩膀相接,相挨,古代叫比肩,说人多。成语有比肩接踵、压肩叠背,形容人多。肩背踵都是人体一部分。联合起来,就说肩并肩,手拉手。并肩,即表示地位相等,也不例外表示共同战斗。特别是用于战斗,说并肩战斗、并肩作战。在人体,肩与背连用,都是负担的重要器官。一般重任重担是要挑在肩上的。说人不能干活,就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长途无轻重,可能会换肩,就是把重物从左肩换到右肩。说歇下来了叫息肩,歇肩。息肩是放下肩上的东西歇一歇。如果休息身体靠着大树,也叫倚树而息。是肩在扛之外,还可以倚靠。有句话激励人们继续革命,就叫:“革命路上不歇肩。”虚化这种重担,可以是任何任务,都叫重任在肩。可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肩之美可以形容为削肩。一般削肩之人精干。如《红楼梦》中的探春姑娘就是“长挑削肩”。肩上加修饰,叫披肩。有《铡美案》中包公判案说陈世美,左肩高,右肩低,家中必定有前妻。算一种俗谚,未必有科学道理。人生气的时候,会双拉抖动。外国习惯耸肩,肩上下移动。表示旁观者的不屑或不服。有种小轿子两俱抬着一个人走,叫肩舆。现代登山时还用,古代老臣可以享受肩舆入宫的待遇。肩也可以指动物的腿根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樊哙闯帐,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所谓肩,指的是动物的肉,腿根部叫肩。13说背 说背字之声旁实有义,北字是古象形字,意思就是两个背靠背坐着。两人背靠背当然就是背也。失败的人叫败北,不是败了以后逃跑,从后看只见其背么?父亲去世了,李密《陈情表》就说“慈父见背”,见背不是只看见北部看不见脸么?成语背井离乡,就是痛朝着家乡离开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见背。背从月,北声,去声。《说文》:背,脊也。作为动词的背,本字作揹。读平声。从手。表示动作,即用背背东西。现在背即可以为名词,脊背。也可以为动词,背负。作为一个人体部位谈。背部就是脊梁。专用于背上背的包,就叫背包。影子一般在个人身后,就叫背影。朱自清有著名散文《背影》。成语虎背熊腰是健壮,汗流浃背是勤苦、芒刺在背是难忍。都与背有关。芒刺在背出自汉代霍光故事。《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芒刺在背有时也说芒刺在躬,芒刺在怀。事物像背的东西也叫背,有正面,就有背面。如背景。剑背、刀背指与刀刃相反方向部位。浪背、斧背,都可作如是观。由背部之脊梁义引申,背有背向、反向的含义。正面叫向前。转过身即背,背过脸去,可能是只转头。背是人体一部分,但作为方向的含义更常用。向就是背的反义词,人心自有向背。有向风就是背风。有向阳就有背阳。南辕北辙,方向错了,也就是“背道而驰”。再引申就是背叛、违背。成语有背信弃义。再引申就是离开、避开。所谓当面输心背面笑。当面与背面相对而言。再引申,当面是顺,背面是逆。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是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是一种理家智慧。偏僻、不顺利也是背的含义。如说: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一切命运由社会决定,这句话就有问题。背时背运,时运可不就是社会?偏僻的地方可以是背风。因背风而偏僻。背地里肯定也背面。动词的背,有背黑锅、背包袱等说法,是脊梁的一种功能。古代叫负。义近于担,并列词叫负担。古代房子一般朝南,所以如果是在北的房子,也叫背。《诗经?卫风?伯兮》有句:“焉得萱草,言树之背”。至于背书的背,背诵的背,与脊梁什么关系?比较费解。是用背手,还是背后?再探。背部在反面,鑫承压力,反而少受伤害。中国历史背的一个重要功能还有剌字。比如岳飞,就有岳母剌字的故事。“精忠报国”也是成语,是岳飞背上的字14说腰 古代要通腰,二字通用。腰也是一个重要部位,胸肋以下,髋骨以上的部分。两手叉腰,系裤子的最高处。所以裤子论腰大小,如裤腰。腰带,腰线。腰围即腰之一圈的长度。现代人钱包往往系在腰上,古代钱包就叫腰袱。古人也说腰金腰银,系在腰上本身也是腰字的转化义。一个人很有钱,就说腰缠万贯。很有实力,就说腰粗。腰有粗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困相思病而消瘦,往往说沈郎瘦腰。简称沈腰。腰在人体中部,引申为中段。如山有山腰,树有树腰。四合院中两进房子中间的房子就叫腰房。一条驿道中非起点终点的站点也叫腰站。从中间截击,也叫要击。人的身体好坏要向腰板。所以拴保妈就说过:别看你的年龄比巧珍大,干活却没有巧珍腰板硬。腰板即身板。人个人说自己不老,也是“腿不酸来腰不疼”。人的身体就整个健康素质来言,可以说腰身。腰的主要动词就叫转弯。转是基本功能,但扭快了转急了腰也不适应,叫扭了腰,叫腰肌劳损,叫腰疼。弯腰可以拣拾地下的东西,也可能表示屈服。所谓卑躬屈膝,往往点头哈腰。直性子,硬汉子,往往是宁折不弯。中国古代礼仪中叩头作揖都是要弯腰的。笑也可能弯腰,人常说笑弯了腰,是笑得很厉害。腰杆子硬直与否可以与贫富、骨气相关。挺身就是挺起腰杆子。跳舞一般要转动腰肢,所以女子要细腰为美。好似杨柳一般,还是从跳舞的姿势说的。白居易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口以小为美,腰以柔为美。柔软的腰肢美称就是杨柳腰或柳腰。说柳腰款摆,往往是风流女子。说虎背熊腰,则是壮男的特征。人累了,就会腰酸脖子疼。人老了,就会腰板僵硬。渐渐变成弯腰过日子。腰可以指肾,而肾包括内肾、外肾,内肾也叫腰子在腰的两旁。外肾就是男性生殖器。因为房事过度全会引起腰疼,所以男人说腰疼,说将息身子往往涉及到腰。以至于笑话说小孩子没有腰,天天新以为其实与此意思有关。就像女人性饥渴可能引发牙疼,成年女子的牙疼很常见,而常常又说,小孩子哪里有牙?动物的腰就是肾,如我们说猪腰子就是猪的肾即腰子。腰有带,说要节俭些就说勒紧裤腰带,女人作风有问题可以说裤腰带松乃至腰没带,俗话说男人面软一辈穷,女人面软裤带松。腰带在古代等级社会往往表示人的级别。做了大官也叫腰金衣紫、蟒袍玉带。迷信者还会在本命年系上红腰带以辟邪。毛泽东诗词:“河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15说肉部字 肉部实为两部,一肉一月。都可以读作肉。这里从字型上先区分一下。只说肉部,不说月部。胔:音字,意思是腐败的肉。胾:音字,意思是大块的肉。有一次,汉景帝赐周亚夫食。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平定了七边之乱。封为条侯。可以赐食的时候,却单单只给大块的肉即胾,肉块太大不切开,也不给他筷子,周亚夫怏怏不乐,景帝说他不是少帝之臣。不久亚夫就身死国除了。原文是: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脔:音栾。本义是切成小块的肉。用作动词就叫把肉切碎。碎割。把肉切成小块,烤来吃。接近于现在的肉串,那种肉叫脔炙。因为古代吃肉少,只有贵族或皇帝才有某种脔的信用级别,所以脔义引申也与皇帝有关。如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禁中,皇家专有或享用的肉或肉体(性交对象),就叫禁脔。皇帝的女婿叫做脔婿。禁脔语出《晋书?谢混传》:混字叔源。少有美誉,善属文。初,孝武帝为晋陵公主求婿,谓王珣曰:“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如王处仲、桓元子诚可,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珣对曰:“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帝曰:“如此便足。”未几,帝崩,袁山松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脔。”初,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故珣因以为戏。混竟尚主,袭父爵。桓玄尝欲以安宅为营,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邪?”玄闻,惭而止。历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以党刘毅诛,国除。及宋受禅,谢晦谓刘裕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裕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益寿,混小字也。臡:音尼。意为带骨头的肉酱。没有骨头的肉酱叫醢,一般是动物中鱼或兽类的肉所作的酱,臡就是广义的醢的一种。字从酉,我们也在说说。对人,在古代是一种残忍的刑法,16说筋 筋,从竹从肉。因为竹多筋,故亦从竹。《说文》筋,肉之力也。与肌相连,叫肌筋。因为力量侧重于强度,所以说筋骨之强。孟子说“劳其筋骨”,《荀子劝学》:“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人身体的强健程度也说筋骨如何。 累了没有力量,就说筋疲力尽。榨干了血汗也说筋血。有力而往往不肥胖,人就说筋条,动物如马说筋马。引申指可以加强力量的物质,如水泥,如钢筋。当然对人的比喻也说钢筋铁箍。筋骨与皮肉合叫筋皮。人的静脉也叫筋。叫筋脉。人激动时会青筋暴起。露出一根根青筋。植物的脉络说筋,如叶筋即叶脉,筋多嚼不烂。用面粉制作的有筋道的食物叫面筋。耐嚼反而最好。食物不含纤维素之类的往往说没有筋道。同样筋可以说大脑,叫脑筋。头脑简单,只认一条道理的人我们往往说一根筋,一筋子。缺心眼的人说脑里缺一根筋。现代生理学把附在肌肉上的肌犍或附在骨头上韧带叫筋。伤了筋会引起运动不便。黑社会对人的伤残惩罚的挑脚筋一说,就是把的身体给废了的一种惩罚。挑了脚筋,勉强可以站立或行走,但已经没有了踢蹬蹦踹的力量。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就是那个筋。只有皮肉伤,就是没能伤筋动骨。也比喻只是浅表的伤害。如果是血缘亲属,往往说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17说肌 肌是人肉,而肉的本义是动物有肉。现代双音词说肌肉。肌肉发达是健康的标志之一。肉贴着皮,而肌连着肤。所以皮肉即肌肤。但两词有区别,说皮肉侧重于人体的受苦部分,说肌肤则侧重于皮肤,也指人的整个身体。病有肌肤就是在人体的表面,还不深入。动物的皮叫革,人也说肌革指皮肤。肌肉。扁鹊给蔡桓公看病,就说过病在肌肤之层层深入。战国策有《扁鹊见蔡桓公》文,病在肌肤到病在脏腑,病在骨髓,渐不可治。孟子说过劳其肌肤。《说文》:肌,肉也。身体结实说肌肥骨重。肌肉强直称肌肌。人体肌肉组织也叫肌体。肌肉由很多纤维组成,有所谓条理叫“肌理”。肌理也可以说文章。肌肉有力量叫肌力,失去力量则是肌无力。人体从生理角度看,有许多条肌肉。一般称这什么什么肌。如胸肌,胸大肌,肱肌,肱二头肌,腹肌,眼肌,心肌。玉肌,对美女体肌的美称。《西厢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18说肉 人体中有一类组织,就叫肌肉组织。说肉,肉即是肌肉。古代说肌肉,人肉叫肌,兽肉叫肉。肉有本字就是象形字,象动物肉形。但中国语言中的肉似乎范围更广。肉的本义是动物是动物肉,象形字。但动物肉只是作为食物而言的。引申互植物,则是果肉。表示状态,有柔软、慢的含义。如西瓜瓤也有肉瓤。人走路嫌太肉等。在人体,皮肤、肌肉、脂肪都可以叫肉。多脂肪的叫肥肉,少脂肪的叫瘦肉而已。在文字中,有直接写成肉的肉部,有变化成月的肉总。月部即肉部。月部之月,并非月亮之月,其实是肉的简化形式。月部之字特别多,说明关于人的身体的部位与功能的词语也很多。与食物有关的肉,有许多词语。暂时还不能叫人体。罗列如下:肉山脯林,意思是积肉如山,列脯如林。说豪华的享受,生活腐败糜烂。如果说酒池肉林,则肉体之肉往往与人有关,指女子的身体。室内满是酒与女,极说荒淫无度。肉腥合用则泛指鱼与肉之荤腥食物。鱼肉作名词即鱼之肉。鱼肉可以用作动词了鱼肉百姓。比喻有名言叫“人不马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用过的,中学生都知道。用肉做成浓汤叫羹。把肉切成大块叫脔。尝鼎一脔及染指的典故。由动物之肉,很容易就引申为人的肉。这种肉包括皮肤、肌肉、脂肪。所以“皮肉”连用、因为皮之下即肉。说人长得好,细皮嫩肉的。说人躯体肥大,称为肉山。说大块头,是比作动物肉而言的,所以不是美称。说二人关系亲密,则情同骨肉。至亲就是骨肉至亲、骨肉同胞。《战国策?赵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打人说打个皮开肉绽。吓人也吓得心惊肉跳。骨肉离散的痛苦也说肉分肠断。对子女的爱称有时也称为小肉肉儿。肉附于骨。所以人体其实是肉体。古人说肉体之肉时,有时侧重于与其实工具相比。如演奏音乐,如果是声乐,古叫肉乐,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按肉为古入声字,如六切,与竹同韵。)。何哉?渐近自然也。躯体相近进行搏斗叫肉搏。出卖自己的肉体就叫卖淫。这样的生活也叫皮肉生涯。肉欲就是性欲。肉麻就是纯粹肉体的一种低级感觉。所以男人淫荡之时也称女子为肉肉。甚至于一个人有时也不过是一块肉,活得没有意义,无非行尸走肉。古代伤残人体的刑法就称肉刑,至汉文帝时才废除,以后实际也经常使用。有肉屏风。就是在古代富豪在天冷的时候,成群让姬妾围绕。五代时酷吏李匡远天天给人行刑,听着他人哭天喊地夹杂着鞭声笞声交响,自己取乐。称为一部肉鼓吹。自己一周以取暖,称之为肉屏风。南唐孙晟官居极品,特别奢华。招待客人,婢女立侍承盘,称为肉台盘。大体可能接近于现代人之以美女侍美食之所谓女体裸宴。特别是侧重于说血缘与肉体的小孩子的时候。如常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比如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死,“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宋遂亡。”肉有低价、平庸的一面。这个意义再发展,与凡相同。肉眼不识人,相当于有眼不识金镶玉。有眼尖识泰山。有眼也说肉眼。肉眼凡胎,肉就是凡。人的肉体与灵魂相对应。张贤亮有小说,题目就叫《灵与肉》。肉有凡义,钱钟书专门论述过。如果一个人不是仙人却好似有仙人有如飞檐走壁的功能,我们称为肉飞仙。李贺《马诗》:“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肉马即凡马。卢仝诗《赠金鹅山人沈师鲁》:“肉眼不识天下书,小儒安敢窥奥秘?”肉眼与慧眼相对,也是凡胎。在宗教中,肉体总是与灵魂相对。基督也是肉身成道。肉人一词较早出现于《文子?微明》:“故天地之间有两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文中这肉人,即俗人,不是与神仙相对,只是与神圣相对,近于愚下粗浊之人也。肉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动物,往往是使长肉,在人,可能是吃肉。苏轼有句叫“泰然不肉而肥矣”。意思就是不吃肉也长肥了。成语剜肉补疮,肉当然是人的肉。人肉生疮或腐败,有死肉也有烂肉。说某人是死肉或烂肉则同于辱骂。俗谚有“死鳖烂肉”。眼中钉,肉中剌,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成语“髀肉复生”出自刘备的故事。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重新生出来了,刘备因为感叹自己生活安逸而功业不立,无所作为。《三国志》注引《九国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19说膛 由腔想起膛。膛近于腔,但不同于腔。一般指胸腔。也叫体腔。如果把人从胸部划开,叫开膛破肚。胸膛内装有人体重要器官,所以枪也有膛,叫枪膛,因为是金属材料,所以又叫枪镗。20说牙部字 牙在字典里也是一个部首,齿在字典里也是一个部首,这里说牙部字,两个部首合在一起说,因为齿本来也从牙。牙字虽一部,实仅二字,一字即牙,另一字是撑的繁体字的右半边,从牙,义是撑。齿部字较多。龀:音称,去声。儿童换牙叫龀。也做齓。往往在小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始龀,可以表示年龄。换牙古代也叫毁齿。齕:音喝。义为咬,属于牙齿的功能。对痛恨的人可以说食其肉而齕其骨。齦:牙根的肉叫牙龈。音如银。龂:本义同龈。后常用于争辩含义。在争辩的含义是读作演。龂龂如也。如作龈龈争辩,则可读如本字。齖:左齿右牙,说明齿不平整。音同牙。龄:年龄与牙齿有关,前已说过。古人称年龄即年齿。龄与齿通。齛:音泄。也是咬的意思。近噬。齟齬:参差不齐。本义显然是牙齿的参差不齐。如果老一代或多人发生意见不合的小矛盾,也叫齟齬。音菊语皆上声。齞:露出牙齿的样子。还有一字左齿,右巴,也是露齿的意思。左齿右涯之右读异,也是露齿的意思。齝:音吃。牛反刍叫齝。不就是用牙齿咀嚼么。齚:音则。齚舌指咬舌。汉代魏其侯杜门齚舌自杀。咬舌也是忍气吞声的含义。齰:与齚同。齣:现在简化为一出戏的出,旧作齣。只此一义。齧:音捏,也是咬的意思。古代发誓言时可以齧臂而盟。表示诚信。比如吴起。旗帜的老师叫齧缺,二字同义都是缺的含义。齩:同咬。齥:羊反刍叫齥,音义。与牛反刍之齝,音吃,义近,可以视作同源。如果是麋鹿反刍,则是齸。音义。龊:叠用是拘谨的样子。齱:人不正而偏叫齱。音同诹。齮:音奇。也是咬的含义。侧面咬。音以,与齕连用。引申为毁坏。齯:音倪。老人齿落复生犹如返老还童。所以再生的齿叫齯。齯齿即高寿的美称。齫:无齿。此字困内当作禾。罕见难打。音晕,上声。同音同义字另有一个是“齳”。齴:露齿的样子。龌;常用于龌龊。本义为齿相近,绰为拘于小节,肮脏。唐孟郊的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自有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齶:今通作腭。因与齿相连,从齿。齵;音偶。阳平。齿不正,引申为参差不齐。齲:牙齿有病,蛀牙叫齲齿。音曲。上声。东汉梁冀东的妻子孙寿为了媚惑男子,发明多种妖态,其中之一叫齲齿笑。笑而假装牙齿有病就是齲齿笑。齻:音颠。古代指大牙最后面的一对。也作颠。是狭义的智牙。齺:齿折曰齺,音邹。也可以指齿与齿相咬。齽:音禁。本义为齿向里偏。同噤。齼:牙齿酸软的感觉叫齼,音即楚。后引申为心里犯层。今有憷,义同20说血部字血在字典里是个部首,尽管此部字不多。且多罕见罕用。上亡下血读慌。指血液。左血右不读否。意思是凝血,血液中有血小板专事凝血功能,有伤病流血久则血自然凝成固体状。鼻子出血叫衄血,也说鼻衄。用畜牲的血来祭祀,叫衅。祭祀时从畜牲的耳朵中取血,不伤性命,有个字专说此叫耳,音耳,字作左血右耳。咯血、呕血也叫乐,音乐,字作左血右各。血脉之脉字,大众有众字,繁体皆从血。血可以作食品,羊血所做的羹叫砍,音砍,字左血右如馅之右。污蔑他人叫血口喷人。古代可能就有以人攻击的实例。所以左血右蔑也读蔑。有污血与污蔑的含义。 21说血人有血,血字从皿。本义应不指人血。指祭祀时所献的动物的血肉。段玉裁注《说文》:“按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入於皿。”血是许多动物的共同特征。比如蚊子的血,红红的血,往往是人体吸取的。所以说人打死了蚊子,流出的往往是你的血。根据血的性质不同,还分为冷血动物与热血动物。人体恒温,所以不受外来的气温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如果不能恒温,往往就是冷血动物,如海洋鱼类。如果说人没有感情,过于冷漠,一般也称之为冷血动物。美国有小说和电影都叫《冷血》,温瑞安的小说《四大名捕》主要人物就有“冷血”,冷血的毛病是一腔热血,血太热了。这个名字好比佩弦。性格太舒缓了太温和了才佩弦使自己紧张些急躁些。只说人,则血是液体,就叫血液。人体之休液有血液,有淋巴液,有唾液,有精液等,通称津液,以血液丰富而最贵重。孩子的出生,经过父精母血。所以人与人的传承就是血的传承。没有血,人就没有生命。有了血就有了血缘与血统。有血在之间的遗传基因相联系,就是有血缘,与情缘、地缘、业缘、学缘等相对,而强调父系的正统性传承性一代一代的,处于正宗嫡传的位置才叫血统。四大人种,不同人种之间相互通婚,所生有儿子一般叫混血儿。血缘关系是人类中最牢固的关系,通常说血浓于水。血的颜色是红色,可以代指红色,如说血色,血红。血的颜色就是人体表面的颜色,所以如果过于虚弱,会面无血色。血的气味是腥的,充满暴力血腥的信息往往与生命的被毁灭有关,所以常常少儿不宜。比如战争常常说血战。毒药也有见血封喉。动刀子常常说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残酷而至于流血的事实就叫血淋淋的事实,流血乃至死亡的教训就叫血淋淋的教训,或说血的教训。如果有人命关天的大仇,就叫血海深仇。简称血仇。手上沾满鲜血也说有血债。血债也叫血账。俗话说,血债要肜血来偿,是原始的报复意识。如果是以死相搏,往往就叫血战或血斗。凶杀案往往说血案。证明凶杀案证据就叫血证。结果往往要发生流血事件。把某地某类人统统杀光,就说血洗。死的人太多,说血流成河,血肉横飞。人们对血是既敬且怕。古代用祭要有血,用动物,有时也有人。结盟要用血,一般用动物。发誓要用血,盟而誓往往就叫血誓。血的成分有血浆、血红蛋白,血小板等,一般生理学或医学才用。医学还分血型,人类中有四种血型。A、B、AB、O型。现代文化中有以血型别命运的所谓科学算命,也是一种神秘学说,天天新是不信的。血性近于天性,往往指一个人的天性中具有的反抗不屈勇敢坚强的品质。一般上有热情、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往往指男人,说血性男儿、血性汉子。指年轻人往往说血气方刚。李西闽有小说题目就叫《血性》。相反,没血性是贬义,近于没有感情,近于冷血。血用于女人还专指经血。女人产后会出现血晕,非月经大出血往往叫血崩。血泪相连,非常不幸的历史叫血泪史。充满血泪的仇恨就是血泪仇。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因冤而死,其血三年化为碧,典故叫碧血。金庸有小说就叫《碧血剑》。《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现在一般说为正义而死的烈士的鲜血为碧血。成语的碧血丹心。见义勇为的英雄常常不被有理解,所以要表彰,叫英雄流血不流泪。古代形容人非常悲痛,也说泣之以泪,泪尽则出血。所以泣血肯定过于悲痛。未必真的见血。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也说一针见血。说得多可以说是针针见血22人体与骂人语用语言来污辱他人,通称骂人。用语言涉及人体的层面,就是借人体骂人。人体本无贵贱,亦无可骂。但中国文化中低贱、污秽、可耻之词,偏偏又多从人体出。总而言之,可分三个系统,一是上下的别。上则头颠顶,下则腿足趾。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上者近天,下者近地,以天为贵,以地为贱,所以人的下体部分往往是骂人语。二是进出各别。人有排泄系统。有出有入方正常,但入口洁净,一旦经过人体变化,所出则污秽。所以动物的排泄物与排泄系统往往在人视为低贱。三是男女系统,中国人讲究男尊女卑,把男人比作女人就是一种污辱。骂人是女,扩大些是老弱病残死,都有污辱性。可归于一类。四是生殖系统。此与下体有关,甚至于下体一词往往也讳言生殖系统。生殖系统与其相近功能性的词语,往往带有私人性秘密性,因而也具有双重性。主要是关于“性”的部分,人乐道之而又讳言之,常常用以骂人。还有一个方面是人体的社会性,用社会性词语概括或限定人体。这一类直接说人体并无褒贬内涵,在修饰语中下褒贬。这可以算是第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语言都带有一定的避讳的特征。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子。一、人体骂人把上体与下体对应一下就显出来了。比如把头当龟头,把口当成屁股,把手当成脚,这就有骂人成分在内。二、把表达当作排泄。如说话当放屁,遗留当拉屎。无价值当尿溺等。三、司马懿给诸葛亮寄女人衣服,就是诸葛亮的污辱,用以激怒诸葛亮。把某些说成是小脚女人,肯定是贬义。苻坚得了习凿齿,也不过以为是得到了半个人才而已。四、典型的国骂。有两个名词,一个动词。许多人都研究过,不论。汉代匈奴君主给吕后的国书说,我没有女人,你没有男人,咱们俩互通有无不是很好么?这是骂人不带脏字,即让吕后大怒。五、贵体是尊称,贱体是蔑称。体相同,贵贱不同。臭汗自有厌恶感,香汗则是风流。当然这几外层面有时是混而通之的。如,小蹄子,小婊子,把你的屄嘴夹住!再猖狂,我把你头砍下来当尿壶!因为骂人的需要,把一些人类实用中常常避讳的语言,在黑社会中往往用隐语暗语代用词,这使此类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骂人语,天天新曾经专门编写过一部自己用以欣赏的词典,也可叫“脏字词典”。我有老师曾经从此类词语中引申出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很有些妙论,但也没有形成专著。但许多人用一同的方式骂人,关于人体的各有不同,大体不出这五个层面。23人体与度量衡人是世界的尺度,所以人有度量衡的意识时,往往先从与人入手。所以度量衡的单位往往起初与人有关。说人的数量,可以用头,可以用口,因为一人只有一头一口。也可以用耳朵,如古代战争中记功用左耳。现在一般通用口,合称人口。中国共有近十四亿人口。说人的高度,通用身。古代说身长身短。一人高,也就是一身高。如果并非真人而是模拟人像,如雕塑,一个人的雕塑叫一躯。说人的宽度,周长,一般说围。现在也讲三围。胸围、腰围、臀围。围的七义是用手合抱的周长。围算作是计算圆周长的基本单位。围有时也指用手之食指与拇指之间的合起来的长度。这样的围俗语叫拃。用度量长度,行一步,分跬步。脚叉开一次叫一跬,另一只脚再出去,合成一步。步是古代常用长度单位。也用于测量长度的方法的动词,如步步有多远。人的身体骨骼中有下臂之尺骨,古代的尺不是尺骨的长度。每人具的尺都不相同,一般用于个人身体测量,成为公用的统一尺度,则要国家统一制定。一尺长也就是一肘长。英语中英尺长实际上是一脚长,长度不一样,成为长度的度量方法倒有一致之处。肘也中一种古代长度单位,应该是从古印度传至中国。一拘卢舍为五百弓,一弓为四肘,一肘为二十四指。肘腋比喻接近。关系密切。仞,不同的时期说法不同,大体也源于人体。《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是说一寻即人一伸臂的长度。一仞即一寻,汉制是八尺。周制是七尺。寻从工口,又寸,又与寸都是手意。人双手伸长,长度为一寻。一般定为八尺。寻一实际长度一样,古代的区别是度广曰寻,度深曰仞。人手指中指一节叫一寸。中医针灸所说的寸这是这个寸。寸字为指事字,从一从手,本义就是寸口,是六脉之寸脉所在。距离手腕约一寸,古代叫寸口。一寸可分为十分。实际长度较短,所以也引申说短或少。如手无寸铁。寸土必争。寸也是部首,寸也是手,寸部字往往与手相关。从宽是,一指宽叫一指,四指叫一肤。丈也是从又从十。我个人理解本义即长度单位,是人向上伸手之高度。古代往往高七尺、八尺。如果一丈十尺,古代的尺比现代要短些。说文也说人持十为斗,则斗作为度量单位与人体也有关。从字源上说,应该是先有以人体度量的数,后有度量粮食的工具叫斗。两就是双。作为平分的意思,很可能源于人穿两只鞋。鞋也叫两,相当于双。人一生通关上几两屐?这是一个著名文学典故。古代衡量以黄钟记。其实就是所谓的十二律的二倍,所以二十四铢叫一两。一斤等于十六两。现在以十两为一市斤。斤的本义为斧头,是借义这重量,非人体。但古代斤也作筋,斤斗即筋斗。说明实际的斤可能也与人体有关,只是天天新没有搞清楚而已。毫就是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由此引申也成为度量单位。长度一米之千分之一叫毫米。重量一钱之千分之一叫一毫。古代说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在地积单位中,一亩之百分之一叫一毫亩。还有时间。古代用于表示较短时间的常常与人体相关。如一瞬,就是眨眼之间,成语的一瞬之间,瞬息万变,转瞬即逝。一息即就是一次呼吸即一呼一吸的时间。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俯一仰的时间较短。指时间很快。毛泽东诗词:“弹指一挥间。”一弹指就是时间很短。测轻重也说弹斤播两。心中转个念头的时间,叫转念之间。现代幽默说:眼睛一闭一开,一天过去了;眼睛一开一闭,一生过去了,也是从身体说到时间。从生到死算一生。天干符号十个一轮,实从十进制出;而十进制,源于人手的十个指头。引申之,则十年,十日,都是一旬。古印度以一日所行之程为一由旬。一个月分三旬。上旬中旬下旬。24人体与姓名就人体部位而言,我们说人体部位常见的作为人体一部分,与称呼人的姓名字号不宜重复重音也造成困难。所以说人体与姓名不宜。这里分几个方面说:一、如果是人体部位词作姓,这个姓的来源往往与人体无关。至少是无直接关系。二、如果有以人体部位名作名字,这个部位名往往有精神的引申的含义,而命名之电与是取非人体含义。比如心字作姓名较多。明星有林心如。项梁、项羽所立的楚怀王、义帝原名叫大心。叫皮的有子皮。郑国有子产为贤相,推荐子产是子皮,后来人们常常把子皮比作推荐管仲的鲍叔。范蠡功成后泛舟五湖,化名为鸱夷子皮。北朝屈遵字子皮。古南诏国王盛逻之子啊盛逻皮。因为皮是动物的皮,并不直接指人体。以肝肾为名字的人很少。相反,人体内部器官在道书中则各另有其名。三、绰号中用人体部位词语,往往与此人的身体特征有关。以《水浒传》为例,绰号中与人体特征有关者:豹子头林冲,美髯公朱仝。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天目将彭玘,圣手书生萧让。火眼狻猊邓飞,绵毛虎燕顺,紫髯伯皇甫端,矮脚虎王英,八臂那吒项充,玉臂匠金大坚,白面郎君郑天寿,花项虎龚旺,九尾龟陶宗旺,铁臂膊蔡福。青眼虎李云,鬼脸儿杜兴,没面目焦挺,一般人心所向一个动物,动物的体名犹人的身体特征名。四、小孩子往往以人体称呼,如肉肉,如毛毛。男孩子还多叫蛋,如铁蛋。25说死死是生命停止,与生,与活相对。概念上就是对生命的否定。繁体字死从尸。《说文》:死,民之卒事也。卒也是死的含义。中国表达死亡的含义的词很多,可以编制一部字典或词典。我曾经收集了三四百条目,可以另外再谈。人的身体是有生命的,所以人体语言写到生命的结束也应该结束。人的本能是保全自己的生命并复制自己的生命。人的死亡也就是身体的死亡,灵魂据说还会永久,所以人不想死,才想成仙、成佛、成神。乃至幻想出鬼来。鬼是没有身体的,仙佛都从人,也是人的一部分意义,因为与身体相远,所以不再谈。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之后身体就成了尸体。死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过程。现代人讲科学,把死定义为脑死亡。广义地说,对人体而言,呼吸停止是一种死,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死。如果没有完全死亡,暂时有心脏停止跳动或者停止呼吸都可以救活。对医生讲就是救死扶伤、起死回生。其实科学的死亡一次,是无法再救活、复生的。一个人失踪了,就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如果说一定要找到这个人,则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人的尸体相对于活体,是冰凉而不动的。人坐着或站着一动不动,我们说死巴巴的。如果没有灵活性,很机械,我们也说死巴巴的,我觉得像是死板的音变。过分固执叫死心眼儿。相对双方敌对,严重程度达到不共戴天时,往往说是死对头。死敌。这样的死含有不可调和的意思。由不可调和再引申到不可移动,固定的,可以说把窗户钉死,心中一个死结,死心塌地。说死丫头尤其显得亲近。死在古代中国有等级性,天子之死叫崩,诸侯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卒,一般平民百姓才叫死。在现代,死也有贬义。如果说某某死了,怕不是大人物。大人物说逝世、亲人说去世。英雄说牺牲。人本能怕死。成语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舍生取义。奋不顾身,都是因死当前而见出勇敢。英雄往往视死如归。勇于赴死。毛泽东曾经说过,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可以算是一种崇高和精神。《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意思是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死国算是意动用法。后来也说死义、死难、死节。敢于效死的勇士也叫死士,战场上就常常组织敢死队。这里的死有反革命拚命的意思。长江搞洪,中央下令要严防死守。死从拚命又引申到固守、坚持的意思。不可变更的命令就叫死命令。不可翻的案就是死案。对人称呼说死不详,避讳时说老了。如鲁迅小说《祝福》中说祥林嫂。在称呼前,可以表达冤亲语式的含义。骂人说:“你这个死人!”对此人不满或仇视。但如果是“我家那个死鬼”,却往往是指丈夫。死不仅指人,也指其它事物用到非生物。可以理解成尽、完。如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这里的死有坚持不变之义,也有坚硬不变有意思。死要面子活受罪,指坚持因为面子问题使自己受苦。生与死字面上对应而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将功成万骨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与死对应很广泛。直至动物界。据说是范仲淹对的对联,讽剌无聊的塾师:痒痒挠挠,挠挠痒痒,越痒越挠,越挠越痒。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死亡乃人之大不欲。所以才避讳。随便说人死显然是不敬之至。骂人则常用。如死鬼,你死哪里去了,你找死呀,你去死吧。你个老不死的。26说笑笑字从竹从犬。这个字很难讲,《说文》:笑,喜也。开心一笑,得笑之正解。因为笑往往在开口,也从口作咲。笑的反义词为悲伤,哭。人可以转悲为笑。王安石曾经以为应该是从竹从犬。但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杨承庆解释是: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就笑有本义与人相关而言,一是开颜。面部肌肉放松状态。一是出声。笑常常会有声音。人这两个身体特征说,有时笑的情感内涵不仅仅限于喜。可以是发狂的狂笑,可能是无奈的苦笑,也可以是讽剌的嘲笑或讥笑。甚至是冷笑。表示幽默可以嬉笑怒骂。表示傲然则有笑傲江湖。现在有所谓笑星,不是自己爱笑,倒是能引得他人大笑。笑也是一门艺术呵。因为开颜。也叫解颐、破颜。不笑便是绷脸。比喻说阴沉沉,而笑则是仿佛雨过天晴。可以笑眯眯。笑咪咪。脸上带笑,爱笑的人甚至有酒窝,叫笑靥。所谓不笑不说话,一笑俩酒窝。所以笑有姿。可以抿嘴一笑,可以耸鼻一笑。可以开怀一笑。可以眯眼一笑。可以笑弯了腰,可以笑掉了牙。全身都参与了。一颦一笑让人沉迷,音容笑貌让人难忘。据说人笑时面部肌肉得到锻炼,使人开心,长寿。所以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如风,谈笑风生。笑如花之开放。所以“桃花依旧笑东风”,菊花就叫笑靥金。没有心灵的参与,则笑的勉强,叫强笑,成语说强颜欢笑。职业性的笑容有时很机械。笑也会传染,如众人有所见而笑,瞎子无所见而笑,叫“趁淘笑。”大概近于“随喜”吧。因为出声,所以笑呵呵、笑嘻嘻、笑吟吟。笑的声音叫笑声。可能哄堂大笑,可以窃窃私笑,可以高笑,可以低笑。可以有说有笑,言笑晏晏。所以不准说话时当然也不准笑。有时可能是纪律。对一件事不太在意,可能会一笑了之。佛教中弥勒佛善笑,那叫慈颜长笑。有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笑也有男女之分。一般人更欣赏的是女人的笑。《聊斋》中有女子名婴宁,其实就是爱笑,嘤咛就是笑声,形容女子。女子的笑按儒家的说法是讲究笑不露齿,是女容之一方面。古代有褒姒不笑,周幽王点起烽火引她的笑的故事。《红楼梦》有贾宝玉说千金不如一笑,就让睛雯撕扇子,回目就叫“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专门供人笑的幽默故事叫笑话。讲虚构的故事也叫说笑话。成语有笑话连篇。因为笑话是说的,所以“他的笑话说不完”也是一个结构性的歧义句。专门讲笑话的网站也很多。笑话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笑话集名叫《笑林》。冯梦龙编有《笑林广记》。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相视而笑。眉开眼笑。贻笑大方。笑骂从汝。不苟言笑27说哭哭是一个会意字。《说文》:“哭,哀声也”。表示一个人因为悲伤而声泪俱下。哭字与笑字相近,意义相反。明末有个八大山人,他的署名用草书,其实就像是又哭又笑,哭笑不得。作为明的宗室,国家灭亡了,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哭笑不得。哭往往与声泪有关。古人分得很清。痛哭一般要声泪俱下,有泪无声是哭得压抑,叫泣。一般是妇女的行为,合起来叫哭泣。有声无泪是哭得用力,痛哭可以痛哭流涕、涕泗交流。大声则哭喊、哭叫、嚎啕、号啕大哭,喊小声则可能是啜泣。叫号。杜甫有“少陵野老吞声哭”。只有表情也说哭丧着脸。有埋怨的悲痛则哭天抹泪,是发泄的一种方式。哭哭啼啼不足尽发泄,悲痛欲绝则欲哭无泪,结果也只有无奈,所以才会哭笑不得。所谓涕泗交流,自鼻曰涕,自目曰泗。因为种种原因鼻涕与眼泪都参与,所以哭也叫哭鼻子,也说鼻子一把泪一把。哭在婴儿出生时往往只是号叫。婴儿第一声哭,实际是由脐带供养变成肺呼吸的开始,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示,无所谓哀乐。但有人也认为是人皮难披,做人艰难的证明。因为悲伤而哭最自然。因为懊丧而哭是一种悔悟,做错了事一哭往往能先得到原谅,因为乞求而哭往往是小孩子的本色,常言说:“爱哭的孩子的奶吃。”自己的弱可以由哭而引起强者的怜悯,如说向他人诉说自己贫穷叫哭穷。哭在失去亲人的时候往往是不由自主。中国式的礼仪哭要拉长腔调,有声有色。是一种礼节。古代说哭踊,还要一边哭一边有所动作。《史记?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春秋时齐庄公为崔抒所弑,晏婴哭齐庄公时曾经“三踊而出”。哭亲人叫哭丧,所持之木棒叫哭丧棒。所以古代还有代哭。就是办丧事的时候,请一些乐园或乐队的人来替自己哭丧。这样的哭是为了表现哀痛。有的不是真哀痛。《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往往长歌当哭。富有艺术性。双音词歌哭并列,成语有可歌可泣。箕子过殷墟看到过去有宫室变成草地,很悲伤,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觉得自己像个女人,于是就作《麦秀》《黍离》等诗。哭也有极大功能。历史上著名的蹇叔哭师、早包胥哭庭。史载东海孝妇之死冤,以哭动天地。元代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窦娥哭且有誓。《水浒传》中宋江、《三国演义》中刘备都是善哭而有名得势者。中国戏曲传统剧目中有《三哭殿》。不是哭而哭状,也说哭丧着脸。可能汉末荀彧是个哭丧脸,祢衡说他可以“借面吊丧”。人的哭脸一般不上人看见,所以女子常常以手巾或手掩面,叫掩面而哭或泣。伏地,抱头痛哭流涕时不原意让人看见的表示。为什么感到悲哀,可以说,我为什么什么一哭或一大哭。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外甥哭妗,想起来一阵。哭与泪相关,参阅《说泪》篇28、说且且的本字是象形字,读作菊。是祖的本字,象男性的生殖器。《诗经?郑风?蹇裳》“狂童之狂也且。”用作感叹词。现代把类似意思的词当作感叹很常见。古代人中中多用且字,用且的都是男性。如龙且,夏无且。唐且。且转化,借用为虚词。本义无人再用。《说文》解释:也,女阴也,也是个象形字。这个意义基本上也没有用过,可以存疑。借用为虚词语气词。台湾作家李敖有一篇文叫《玩笑说诗经》,内容如下,抄焉大家看看:一连串的一些节目里面都谈到杂七杂八台湾岛上的一些事情,我自己啊谈得都烦了,今天啊另改一道菜,端出来给大家吃,又回到我的老本行,我的本行是什么?我告诉大家,玩中国的古典的东西,这是我的本行。我是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也念过历史研究所,没念完自己就颠了,就跑掉了。我觉得我有很多的读书的本领,其中一个本领就表现在,我对古今中外的资料那种融会贯通的这种绝活上面,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长处。我曾经在我的节目里面跟大家谈过,我们这祖宗,祖父祖母祖宗,祖宗这个祖字,这边是个示字部,这个神仙,这个示字部,那边是个且字,而且的且字,这个且字什么字呢?且就是我们现在祖宗牌位,祖宗牌位就是这么一个牌位,下面一个横的,看起来就像而且的且字。且是什么呢?我在节目里面跟大家讲过,且就是中国古人的,像很多原始的民族,成长的原始民族一样的生殖器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那且字是对什么生殖器的崇拜呢?对男性的生殖器的崇拜,所以叫做且。我在我的节目里面,曾经举诗经为例,告诉大家那个字啊在我们传统的两千年来的解释,都说那个且字是语助词,没有意义,是帮着这句话的口气的。在诗经里面讲,说狂中之狂也,且,过去的解释里面,就是狂中之狂也,你这个小太保,神气什么嘛,你跟我恋爱,你神气什么嘛就完了,不对的,在我的解释里面,狂中之狂也,上面一点,且字那个且字,是在具体的话来骂人了,骂什么话呢,就是X X,狂中之狂也,你这个小子神气什么嘛 X X,就是那句话骂你的。所以原来两千年来,都被认为是一个语助的,帮着这个发音的这么一个助词,在我李敖研究之下,那不是助词,那是名词,不但是名词,还是个勃起来的名词。可现在的小太妹,怎么骂这个小太保?两个人打情骂俏,谈情说爱,然后翻脸的时候,或者打情骂俏的时候,那个女孩在说,狂中之狂也,且,你这个小子神气什么嘛,嗨,X X。我今天再给大家看个绝活,再举个例子给大家看,大家看我手里拿这东西啊,这是诗经,这个诗经是海峡两岸合作的,诗经由台湾的师范大学的文学院长主编,请了大陆很多的专家来做注解,我们把话说破了,就是拣便宜,什么拣便宜呢?中国大陆这边很多学者们研究中国古典的作解释,台湾这边给点钱,给点稿费,给点版税,台湾这边钱多嘛,就达成了协议。所以台湾这边没有怎么努力,主要的这个货呢是大陆这边完成的,可是出版呢,是海峡两岸联合出版的。这本诗经里面,大家看这里面有一首诗,这首诗什么呢?叫做郑风,大家看啊郑风,就是国风里面有很多国,郑国里面这些诗。这诗里面呢,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一首啊,郑风里面最后一首,叫做溱洧。溱是一条水的名字,洧也是一条水的名字,我们看这个诗经跟下面的这个白话的翻译,很用心的翻译,是怎么翻的,你看啊,溱与洧,看到翻译没有,溱水河呀洧水河,方涣涣兮,春天来了长满了那沙洲,士与女,青年的小伙和姑娘,方秉蕑兮,清香的兰花拿在手,这都翻译的没有错。然后女曰:“观乎?”,姑娘说道,我们出去走走吧,就玩玩吧,士曰:“既且。”我把它念成且啊,我们简单念,通俗念法,小伙子说,我去玩过了,虽然玩过了,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洵訏且乐,地方很大,人很多,真快乐。大家看到这个,我再念一遍给大家听,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中文翻译,溱水河啊洧水河,春来长满那沙洲,前年小伙和姑娘,清香兰花拿在手,姑娘说道且去游,小伙子说虽游过,不妨再去走一走。一走走到洧水河,地大人多真快乐。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维士与女,挤满了都是男和女,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芍药。第二段,溱与洧,溱水河啊溱水河,浏其清矣,河水深清气微波,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殷其盈兮,一伙一伙真是多。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且往观乎,不妨再看乐一乐。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洵訏且乐,地方又宽敞人快活,维士与女,挤满都是男和女,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赠之以芍药,互相赠送香芍药,完了。大家都看到这个歌,我认为这个翻译啊有一段是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啊我不瞒大家说,北京四大不要脸之一郭沫若,他发现出来,可是他的解释里面没有我李敖解释的这么明确,这么生动,所以呢以我李敖说的为准。这里面呢就这段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什么意思啊?它翻成说姑娘说道,我们那个地方好,我们去玩吧,跑去看一下把,到那边去走一走吧。小伙子说,男生说,虽有过,我去过了,士曰:“既且。”我已经去过了,然后说且往观乎,不妨再走,再去一趟吧,再走一走吧。什么地方呢?他说,就是有一个地方很大的地方,叫做洧水河边,地方很大了,所以呢叫做洵訏且乐。我认为这段话翻译的有问题的,什么原因呢?女曰:“观乎?”,这个“观”字不是观,这个观字是欢,这个欢乐的欢字,女曰:“观乎?”,就是这个小太妹,这个小女生问他,我们搞一下好吗?我们上床好吗?这个欢,就是男欢女爱的欢,女的问他我们去做一次好吗?士曰:“既且。”男生说什么呢?既且,很抱歉啊,两个小时以前我做过了,或者三个小时以前我用过了一次,不能再做了,这就是真的翻译,就是我李敖的翻译。轻轻河畔草,风景也这么好,空气又这么好,水又那么干净,少男少女一起去玩,去郊游,然后女孩子说,我们做一次好吗?那男的说很抱歉,我刚刚做过了,三个小时以前做过了。跟谁做的?跟别的马子做过了,都现在没有本领做了,心有余力不足啊,有性欲无性能啊,做不到了,这么个打情骂俏的话。后面这段呢也是这样子,看到没有,又来了,欢乎?要不要搞一下,士曰: “既且。”对不起 我刚才做过了。为什么你李敖这样说?因为根据古典的解释,就是这样解释。大家注意啊,我们这个诗经啊被孔子删改了以后啊,孔子都保留了这些诗,保留了这些诗是圣人所鉴定的诗,可是大家越念啊,发现味道就越不对,什么原因呢?到了宋朝的时候啊,中国的哲学家朱熹,就朱子,实在忍不住了,他又讲了一段话,此,这个诗淫奔之诗也,什么淫奔之诗也?这个不要脸的女孩子跟着这不要脸的男人的事情啊,是女孩子取悦男孩子的诗啊,这是情诗啊,这是荒淫的诗啊,这是淫乱之诗啊,朱子把它点破了,这个东西,就这种东西,说的对不对啊?真的是情诗,真的是男女打情骂俏的诗。可是在朱子以前的一两千年,被误会成皇帝跟大臣之间的,大臣怎么样的想念皇帝,你们是男的想女的,变成大臣爽皇帝,明明是女人想老公,变成了皇帝想大臣,乱扯。可是到宋朝的朱熹总算承认是情诗,可朱熹呢把它带个帽子,说这是不要脸的诗,淫奔之诗,不要脸的诗,朱熹呢就讲了这种话。我给大家谈谈看,事实这样子的吗?大家看这些资料,你看我谈到没有,你看我所写的溱洧是一首很不错的情诗,但它命运啊和诗经中其它的情诗一样,都被历代的老夫子给曲解了,不是解释成臣子爱慕君主的诗,就解释成斥淫,就斥责淫乱的诗。所以呢把诗经里面很多诗当成淫奔之诗,看到没有,所以呢朱子说是男女淫奔相诱之术,而郑风,就郑国风里面,皆为惑男之女,都是那些不要脸的女孩子勾引男人的话,朱子看懂了这个诗。所以看到没有啊,女曰欢乎,这个不要脸的女孩子跟男孩子说欢乎,我们搞一下好嘛,这就是是朱子所说的这个故事,祗是不敢说破而已。我李敖把它说破了,并且说出来,那还不算本领,我给大家看看图片,这当年我所收集的美国的花花公子杂志的一个图片,大家看到没有这个女的,大家看这说明,男的跟他说,我们搞一下怎么样,我祗说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呢,为什么叫答案呢?你听人家讲话,听一个人接电话的时候,你就大概可以猜出来电话机那头那个人讲什么话,听一半的话就知道整个的意思,同样的这个女的在这,看到没有,这个女的答话,什么,Sorry 对不起啊,为什么对不起呢,因为我在办公厅里面我已经搞过了,你现在要跟我搞一下,对不起啊,我下午在办公厅里面已经搞过了,跟谁搞过了?跟董事长搞过了,我已经过瘾了。所以呢她意思呢就是免了,不要玩了。我们同样的看,这个漫画又是,也是花花公子杂志,看到没有,一个靠着门的,一个卖的,这是卖的,注意她手指头,就是手指头在勾这个男的,你看她表情,这种表情干什么?这男的,你看没有,在看她,嘴巴张开,漫画里面就意思说,他在说话这男的说什么话呢?说你看啊,对不起,我在办公厅里面,已经干过了,玩过了,就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现在不要勾引我了,我现在在你们口经过,可是我有性欲无性能,因为下午玩过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刚才我说的话,看见没有女曰欢乎,士曰既且啊,对不起啊,我已经玩过了。再看一个漫画,看到没有,这也是这个男的躺在这里,脱光衣服躺在床上,衣服上写的字,干嘛,我希望搞一下,我希望来一下,看到没有,女的也挂个衣服,告诉他什么呢?我以前刚刚玩过,老娘刚刚跟别的汉子玩过,这就这么个笑话。你李敖在书房里面,古往今来,上天下地干什么?就干这种事,什么事啊?把这些从三千年前的诗经的古文一路把它读清楚,演绎出来,到跟外国的漫画结合在一起,看到没有?这是漫画,这是漫画,同样一个观念,女曰欢乎,士曰既且,或者说男曰欢乎,女曰既且,就这样子啊。男的跟女的说,我们再搞一下好吧,女的说对不起,我在办公厅里,老娘已经享受过了,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但现代的漫画跟中国的经典能够把它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把这资料都拢在一起,有朝一日忽然自己穿个小褂,在电视台上,对一亿三千五百万人来讲这个故事,大家不觉得你李敖是个怪人吗?当然是个怪人,你李敖神通广大,当然神通广大,你们怎么样看书都看不到我李敖这个本领,什么本领啊?就把一个三千年来被解释错误的诗经,把它解释得神龙活现,解释得那么生动,那么逼真,然后用洋鬼子的三张漫画跟大家兜拢同样一个观点,证明什么?证明真正从男欢女爱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爱情有一种不是那么样的专一的,不是说就是你,就是我,鸳鸯那样子相守,不是的,它本身就是那种动物性的,生物性的,就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人性的一种,不管是男人,不管是女人,在这方面就是有点乱七八糟的,可是有的时候是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会有。现在这个人类得到某种程度的惩罚,什么呢?艾滋病,当艾滋病从非洲蔓延出来以后,人类才知道你要男欢女爱,你要负很大的代价,现在呢才开始有点约束了。过去最没有约束的时候,就是避孕药发明的时候,当避孕药出现的时候,当女孩子知道我不是怀孕以后,我不是非生不可的时候,我可以打胎,甚至我可以事先避孕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传统的那个贞操的观念,贞节的观念,爱情的观念,单一的观念,性行为的观念,统统发生了动摇。然后大家开始越捣越欢,开始对男人而言,忽然有伟哥出现了,台湾这边叫做威尔钢,这个东西出现了,这些东西出现以后,男人越玩越欢,女人也越玩越痛快,放心,男人也越玩越硬,好了,现在艾滋病出来了,大家总算老实一点。所以呢我觉得当我今天把这种古典的诗经拿出来,跟现在的漫画做融合的解释的时候,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对我们而言,我们觉得哎哟,这种的古今的这种交错,中外的传承,真是满丰富的,一笑置之,觉得很好玩,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生活丰富的一面。这种丰富呢也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境界,不一定说是真刀真枪来的好玩,有的时候啊太累了,休息一下,看看这些漫画,读读这些诗经,别忘了诗经是孔夫子选过的,留给我们的。换句话说呢这些诗不是黄色的,是孔子赞成的,孔子钦定的。不要忘记啊孔子的爸爸跟妈妈不是在床上性行为生的孔子啊,孔子的爸爸妈妈是野合而生的孔子,什么叫野合呢?就是在溱水,在洧水,在郊游的时候,孔子的爸爸跟妈妈,不晓得是男方跟女方说了欢乎,然后在没有既且的状态底下交合,生了我们的孔夫子,我们必须说孔子万岁。30说病部字疔:一种毒疮。疕:疮痂。疘:病名。音工。今说脱肛。疝:病名。疝气,也叫小肠串气。疢:音趁。病。本义为热病。引申为癖。说疢疾也指久病。疣:音忧。皮肤上的赘生物。常说疣赘。疥:疥疮,皮肤病名。疫:瘟疫。疰:慢性传染病。痃:病名。也说痃癖。症:病的征候或症状。疴:病。病:疾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古多有疲倦、忧愁、困苦、耻辱义。今为疾病通称,也指毛病、缺点。成语有病入膏肓、病从口入。疲:疲乏。成语有疲于奔命、疲惫不堪。痂:疮壳。疸:病名,身体发黄,一般说黄疸。疽:结成块状的毒疮。疻:轻伤。汉代规定轻伤有肿胀而无血出者为疻,有血出皮破者为痏。疾:病。与病相连时往往指小病。引申为苦患、缺点。疱:面上生疮。疼:即痛,引申为爱怜。痍:创伤。痔:肛门病的通称。痕:伤疤。疵:小病,引申为小毛病、缺点。成语有吹毛求疵。痧:中医称中暑、霍乱等急性病为痧。也指麻疹。痣:皮肤上所生的有色斑点叫痣。痘:天花俗称。痞:胸中结块叫痞。也说流氓为痞子。痛:疼痛,引申为悲伤或仇恨。成语有痛不欲生、痛定思痛、痛快淋漓、痛改前非、痛心疾首、痛失良机等。痟:头疼病。痤:音挫。阳平。小疮。痢:病名今曰痢疾。痗:忧伤。痳:读淋。淋病。痲;麻风病。痾:同疴。瘁:劳累、忧伤过度南昌导致疾病。成语有鞠躬尽瘁。瘀:血液凝积叫瘀。痼:久病叫痼疾。痱:旧称偏枯曰痱病。皮肤上的热疮叫痱子。痰:成语有痰迷心窍。旧指下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叫痰。痿:身体萎缩或偏枯的疾病叫痿。成语说痿不忘起。瘟:瘟疫。疡:疮。疟:疟疾。古一类热病的通称。痪:瘫痪。瘖:同哑。瘦: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引申为纤细、瘠薄。瘊:疣之小者。瘗:埋葬。音义。去声。瘠:瘦弱。引申为土壤肥力薄。瘜:息肉。瘢:疤痕。瘴:瘴气。成语有瘴风蛮烟。瘸;跛。痫:癫痫。癫:精神错乱的病。往往言行失常。癔;西名歇斯底里,一种精神病。痨:痨病。一类虚损病。今侈为结核病的俗称。瘤:肿瘤。癃;疲弱多病。疠:疫病。癜:皮肤长瘢的病,今有白癜风。癰:毒疮。瘫:瘫痪。癯:瘦。31说病病不是人体,病是人体一种现象,我觉得人而有病是自然的,人而治病好像有些悖论性质。这里别不多说,只说病,有病的人说自己的身体叫病体。病是人体器官或功能的丧失或异常。所以谈人体也可以谈病。况且天天新是个残疾人,常常与医药打交道,不能说久病成良医,至少说病体以至残疾,自己也是有些感受的。病在身体的影响,限于功能性的疾病,可能是心肌梗死,往往难救。但从身体外部,往往没有痕迹,所以只知虚弱或僵硬而已。这里说病体,应该是外表看有所变化,而从得病到变成尸体还有一段距离。人体有温度,人是恒温动物,有病,温度会变化。一般是发高烧,人有触觉,高烧时会自己觉得冷。没有发过高烧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一切身体都可以说曾经或者有可能成为病体。不过高烧一退,又恢复了正常的健康状态。一般人有病,相对要虚弱。颜色会变化,苍白。有时红肿、肿胀。全身浮肿就是整体好像变胖了。更多的情况是全身消瘦,所以“衣带渐宽终不悔”,那至少是得了相思病了。人有病感觉会钝化。有时轻,叫足下无力,有时重,叫病体沉重。完全推动感觉的时候也有,往往是得了脑病。如脑卒中,天天新就有经验。感觉的神经恐慌是疼痛,也有保护人的作用。没有经历过疼痛的人几乎没有。最疼可能痛不欲生。人身上生疮,是比较明显的疾病。成语比喻也说疮痍满目。疮发了,会肿、疼、溃烂、发出恶味,疮好了,会留下疤痕。皮肤病,最影响外表。脸上有青春痘。身上有痣是正常,有癣、疥之类更难受,不仅会疼,而且会痒。李密《陈情表》形容祖母的病态: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美学上有一种美叫病态美。如林黛玉。中医要望闻问切,而望所得往往就是病太的特征。33说老部字考:古代考与老是同义字,造字法上说是转注。考与老可以相互注释。自己的父亲活着时叫父亲,死后叫考或先考。引申为终、落成。至于考校、考核、考问、考击的考,繁体字实际是另一个字,写作攷。耆:音奇,阳平。礼记中说六十曰耆。本义是老的意思。也通嗜。耋:音爹,阳平。也是寿考的含义,年龄在六十岁以上。耄:音毛。冒。去声。老,而且是高年。礼记说八九十岁叫耄。旨泛指老人,也指昏乱。耉:意思是高年,音苟。上声。老成人也说说耇成人。34说老是人皆会变老。如果说婴儿是幼体,则成年是成体,老年是老体。我们以讲成体为主,附及老体。即老年人的身体。元代口语头称顶老,身为躯老,手称爪老。与人体有关,只是说明老也可指代人体一部分,显有尊意。老字是个会意字,象一个扶着拐杖的老年人的形象。在古代,一般老人指五十岁至七十岁的年龄。《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老也合说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管子》注有文:六十以上曰老男,五十以上曰老女。老人男一般称老翁,女一般称老妇。也说老妪。夫妻相对也互称老头子、老婆子。第三俗称也说老头儿、老婆儿、老先生、老太太。杜甫《石壕吏》中就有“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句子。戏曲中饰演老年人的男曰老生,女曰老旦。年轻人带个老字也表示尊敬,但对于女士们则一般会引起误会令人不快。老是老年人,也指人的晚年。本义是形容词,引申为名词。缩小具体指自己的父母叫二老。尊敬前辈称之曰老。一般而言,老在前,老在后,两种称呼以老在后为尊。如老夫人,老在前,你老,老在后。叶圣陶先生生前人称叶老,因为叶帅叶剑英人也称叶老,故称叶圣陶为叶圣老。叶老的大公子叶至善后来也年老,人称老叶。引申则什么东西历叶经久也称老。如老屋老树,老村老户。老人自称也说老叟、小老儿、老头子、老汉、老妾、老妇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熹解释为父兄。是兄也可称老。一般情况下兄弟之间也可称老兄、老哥、老弟。渐渐淡化年龄特征而只保留尊敬含义。老人容易生病,合说老病。都是弱者,再合则老弱病残。相对而言,正常的老,不病也衰。《全梁文》沈约《与徐勉书》上写老态的妙文。此文也见于《梁书?沈约传》,引如下:吾弱年孤苦,傍无期属,往者将坠於地,契阔屯,困於朝夕,崎岖薄宦,事非为己,望得小禄,傍此东归。岁逾十稔,方忝襄阳县,公私情计,非所了具,以身资物,不得不任人事。永明末,出守东阳,意在止足;而建武肇运,人世胶加,一去不返,行之未易。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门,因此谋退,庶几可果,托卿布怀於徐令,想记未忘。圣道聿兴,谬逢嘉运,往志宿心,复成乖爽。今岁开元,礼年云至,悬车之请,事由恩夺,诚不能弘宣风政,光阐朝猷,尚欲讨寻文簿,时议同异。而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当由生灵有限,劳役过差,总此凋竭,归之暮年,牵策行止,努力力祗事。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僶免。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上热下冷,月增日笃,取暖则烦,加寒必利,後差不及前差,後剧必甚前剧。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若此不休,日复一日,将贻圣主不追之恨。冒欲表闻,乞归老之秩。若天假其年,还得平主,才力所堪,惟思是策。老字当先,因为中国人有尚齿传统。古人曾经就跪拜古人而言,即使我不信其人之道,但他的年龄也比我大千百岁,跪拜一次又何妨。成语的老当益壮,少年老成,老而不死是为贼,尊老爱幼,老不正经,人老心不老,老骥伏枥,老态龙钟,老泪纵横。老气横秋等。王勃《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句子,后人乐道。关汉卿有一段名曲叫《一枝花?不伏老》。调属【南吕】: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35说生部字甡:音甚,去声。叠用,意思是众多。产:繁体字作產。属生部。今略去生旁。本义是生育。引申为出产或产业。甦:字从生。义同苏。此字是南北朝时期所造,意思是更生,今天说苏醒。繁体字作蘇。甥:甥字是一种人,表示与自己关系亲密但又无血缘。基本意思:姊妹之子叫甥,也叫外甥。女性则叫外甥女。古代姑之子、妻之弟、姊妹的丈夫,也相称为甥。又相对于舅姑,女婿也可以称为甥。女婿的居处就叫甥馆。其实所有的甥都可以生字,同音异义时另外造字,算是假借字。蕤:旧体此字可以从草,可以省草,省草时从生部,意思相同36说生生,因为人类是生物,所以生不是人体的一部分,而是人体生命的一种状态。因为有生命,所以才有生活、生存。生命是重要的,所以古代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切有生命事物,都有生成、生长、产生的过程。佛说众生。生命是深奥的,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广义地说生是所有生命活动,生产生活。而狭义地说生就是人的初生,两个字啊出生,是女人生子的过程,两个字叫分娩。出生是人体最小的最初的形式,分娩是从人体中产生中人体的过程。传统的分娩很危险,可能两条生命或生或死,所以说,人生人,吓死人。有生身父母,有养身父母。现代说计划生育。生也可以作人的某种状态讲。如可怜生,瘦生。瘦生就是这样瘦呵。在教育领域,生可以是学生,是书生。学生中的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师范生、新生等。书生自称曰小生,晚生,对他人的尊称则是先生。后来先生则老师。要元曲中,生是一种角色,男主角,青年叫小生,老年叫老生,武打戏还有武生。许多成语如老生常谈、白面小生、生旦净末丑,往往出自戏曲。在转世理论下,有超生、有托生,有再生,有三生。有生死簿,有生缘。不熟的东西也叫生,如说生冷食品。不熟悉的人也叫陌生人、生人。女人分娩也说生人。活着的人相对于死死鬼也叫生人。关于生的成语有生老病死、生花妙笔、生龙活虎、生动活泼、生吞活剥、生米煮成熟饭、生儿育女、生机盎然、生拉硬扯、生意兴隆、生杀予夺、生灵涂炭、荼毒生灵、起死回生等。37说子部字子部字不多。并且不一定与人有关。孑孓。这两个字属于子部,近于子形。合成一个词,是蚊子的幼虫。音杰觉。前者单用是孤立的意思,如说孑然一身。后者单用,一般是短的意思。孔:孔就是穴,引申为深远,很、甚。孔丘是圣人,所以称孔子,简称孔。职说周情孔思、孔孟之道。孔雀是一种鸟,孔融说是吾家鸟。字:字的本义是哺育、生育。闺中待字就是尚未许嫁。这些都与子作为婴儿有关。今多用作文字讲。汉代许慎有《说文解字》,称象形者谓之文,形声者谓之字。存;本义是想念,引申为问候、慰问。温存、抚养。今多用为存在、生存。孛;音被,去声,人脸变色叫孛。也指彗星。孛老是元曲戏剧中老年男子角色。孝;古义指善事父母为孝,引申为孝道、孝子或者服丧的礼仪。成语有孝子贤孙。孜孜:音紫。常用为叠音,如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孚:本义应该是“孵”,后指诚信。也通俘、附等,且韵有变。成语有不孚众望。孟:子女中的长者称孟,引申为初始。孤:幼而丧父曰孤。绰伙孤立、孤独。古代侯王自谦说孤,称自己是少德之人。元曲中角色名一般扮演官吏。成语有孤陋寡闻、孤掌难鸣。季;本义为少子,引申为事物之末或者物之幼小者。孥:孥指妻儿。古代说罪人不孥,意思是罪不及妻子儿女。也通奴婢之奴。孩:本义指小儿笑。引申为幼童,动词则是视如婴儿。娩;分娩之娩也从子。孙:儿子的儿子叫孙子,引申为后代、再生之再生者。古也通逊。孰:古代的熟的本字,意思即成熟或煮熟。后借用为疑问代词。孳;本义是繁殖、滋生的意思。孱;本义为狭窄,引申为迫促。有小心翼翼的意思,方言中多懦弱之意思。鲁迅文章中常用此字。孷:音厘,阳平。双生子。学:本义是效仿、学习。引申为学校、学说。成语有学而不厌、学有所成、学无止境、学以致用、学富五车、邯郸学步等。孺;本义为幼儿,绰有为亲属。也通乳。孽;本义为庶子。后来多每时妖祸、灾害。借用为多义。孪;双生子38说乳文言说乳,现代汉语叫奶。乳即奶,牛乳即牛奶。乳房即奶头。甲骨文中乳是象形字,象女人抱小儿哺乳的样子,孚之上下皆为手形。《说文》;人与鸟生子皆曰乳,兽曰产。如果说一个人不是长大的,含有贬义,如说许行者,楚产也。相当于骂人。由生产而哺乳,或孵化。或喂奶。胎生哺乳的动物就叫哺乳动物,雌性动物哺乳期间也叫哺乳期。古代说不孕不育之症也叫不乳。名词乳则是奶头、乳房或乳汁。成语说有奶便是娘。专门给他人小孩子喂奶者也叫乳娘。幼兽也叫乳兽,因为年幼者还在吃奶,说乳虎、乳燕。指其幼小。幼儿初次所生之牙,叫乳牙。年轻人好像刚刚还在吃奶,我们骂之曰乳臭未干。干活特别用力也说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像乳汁一样的颜色叫乳白色。乳中可以加水,则说水乳交融。俗话说有奶便是2娘,特殊情况下小孩子小时吃狼奶,长大便是狼孩。孩子一般都是吃自己母亲的奶长大的。现在有些女子为了自己的身材,往往不亲身哺乳,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为母乳营养丰富,所以人也有为了长寿,长而食女子乳汁的,如汉代丞相张苍,老而退休,以女子为乳母,活到了一百多岁。汉武帝的乳母曾经因滑稽俳优郭舍人而求武帝。当安帝的乳母叫王圣,曾经参与宫廷政变。汉灵帝乳母赵娆,一时贵重天下。山阳君的乳母叫宋娥。贾弃因为爱自己的幼儿,就乳母怀中亲热,被妻子撞见,连乳母也杀了,因而儿子也不能成活。所以贾充之贵,竟然无子袭爵。《汉书》记苏武没于匈奴,匈奴人置之北海牧羊,誓曰:羝乳乃得归。传说中楚国子文便是虎乳大的,于是称虎为於菟。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是当了家人两代有乳母。给两代有吃一喂过奶。女子年老则无乳。南朝刘义隆之司徒中郎朱修之,其线忽然乳出,惊为不祥,果然当天他的儿子死去。南朝柳霞则有孝道故事:“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学佛犹如得佛之滋润,所以有所感悟,遂称法乳。有种说法叫法乳无音。现在我们说长江黄河用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乳字可以有研磨义,古代所用的乳钵就是研磨所用的小臼。男人也有乳房,不过是退化了,没有哺乳功能。比如塑像中的弥勒佛,显然是男性,也可以袒胸露乳39说女医院有女科,因为人体有女体。女科一般称妇科,因为成年女子称妇。从人体言,男女生来就不同。男人具有的胡须男人没有。这种男女的区别叫性征。男女的第一性征就是男女生殖器官不不同。男女第二性征的不同在于女子比男人有更多的器官发育,如乳房发育、子宫发育等,与女子怀孕、哺乳有关。从人体外表看,女子比男子突出在胸部,我另有一篇说乳。女属阴,也指雌性的动物,如说雌猫叫女猫。二十八宿中有女宿一般诗词中也把昆宿当女人或女神。旧时城墙上建小墙,叫雉墙,叫堞,也叫女墙。人类社会早期曾经有过氏族社会,而氏族社会始于母系氏族,很多姓氏出现于母系氏族,从文字上讲,这些姓往往是姓氏专用字,带女旁。如:姬、姜、姒、妫、姚、妘、娄、嬴、姞姞等等。女人作君主叫女主,称王便是女王,称帝便是女皇。中国历史上中唯一的女皇帝叫武则天。小名武媚娘。娘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现在通称姑娘。也叫闺女。妇女界称女界,女人们称女流,往往含有轻蔑之意。对女人称女士,倒是尊称,女士通用于已婚未婚女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人,动词女也读去声。意思就是以女妻之。说屁说屁有文章应该是屁文章。屁是一个评价且有感情的词。评价就是一文不值,感情就是厌恶。作为语言,屁的含义比较复杂,所以我也写写屁文章。屁是个俗字,高人雅士不屑于用。天天新读《二十五史》,其中就没有这个字。屁是从体内产生的气体,从肛门放出,很臭。所以说臭屁。可能有响或无响,无响叫哑屁,有响的叫响屁。一般主“响屁不臭”,是相对于哑屁而言的。屁的放出或者忍住往往由不得自己。所以毛泽东说;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放屁会很不舒服。放出了感到舒服一点。所以说,管天管地,管不住屙屎放屁。甚至有人说,人生三自在,放屁、挠痒、挖耳屎。笑话也说弱者:你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吧。据说纪晓岚评他人文章。有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之说。三类文章皆不合人意,但依旧有档次之分。放狗屁还是人言。狗放屁已经是狗,放屁狗则是只会放屁的狗。骂人“放屁”等于胡说,再甚一点叫放臭屁。《红楼梦》中凤姐骂贾蓉:“放你娘的屁。”湘云骂翠缕:“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林之孝家的说赵姨娘:“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睛雯骂人:“别放诌屁。”骂人常用屁。往往多别人说话,是对对方的价值的完全否认。如你算个屁。你懂个屁。笑话就说你把我当个屁,放了吧。秀才作文章也说屁文章,屁秀才。一件事说不算什么事,就说算个屁事。多大点屁事儿。不但是言与事,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屁代指,强调什么也没有或没有一点儿价值。如连个屁也没有捞到。屁人没有。屁事没有。《何典》卷首《如梦令》:不会谈天说地, 不喜咬文嚼字, 一味臭喷蛆, 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孙悟空胡诌的六物汤: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还须用无根水服下。受惊吓说气也不敢喘,屁也不敢放。你好歹说句话呀,会说:“你好赖放个屁。”再厉害些就是吓得“屁滚尿流”,也说“屁滚屎流”。明代赵南星《笑赞》里有个屁秀才: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颂一篇曰:“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十年限满,再见阎王,这秀才志气舒展,望森罗殿摇摆而上。阎王问是何人,小鬼说道:“是那做屁文章的秀才。”赞曰:此秀才闻屁献谄,苟延性命,亦无耻之甚矣!犹胜唐朝郭霸,以尝粪而求富贵,所谓遗臭万年者也。一味谄媚别人,巴结他人,我们会说拍马屁,这样的人也称马屁精。说一个不懂一点儿道理,也说他狗屁不通。略有小助,说放屁添风。一个人小心翼翼,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吭声,就说“连个屁也不敢放”;如果是繁忙,就说“连个放屁的工夫也没有。”时间很短,也说“连放屁也没放响”。说话不算话,权当是没有说,说“就当是放屁”。屁与大腿之股合称屁股,其实是臀部。我们在“股”篇里谈过。41尸部字尸部是一个部首。作为部首的尸并同于尸体之尸。可能理解成人体。从尸的字不多,因为侧重整体。往往有不太好听好说的器官,如排泄器官。尺:古代长度单位,沿用至今,一米等于三尺。其源应该是从人体而来。尻:臀部古称尻。《庄子?大宗师》: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尼:古代一般指尼姑,孔子称尼父。居,象形字,象我蹲踞之形。后来的踞字。同义。局:局的本义为部分,现在说局部、局部地区、局部利益。屁:人体排泄时的臭气。可称下气。人受惊或惊慌不堪可以说屁滚尿流。我们另文谈。尿:排泄小便。古作溺。尾:尾巴。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人已经在进化中消失。人有尾巴骨,叫尾闾。人个另有长尾巴的应该是返祖现象。届:临,界。如届时。按时间分,一个往往叫一届。屈:屈的本义是弯曲不直。屏;古代汉门所筑的小墙叫屏,今说屏风、屏障、屏蔽。严格地说此尸部是厂部的变形。与人体无关,与古代建筑有关。下面屋字同。屎:人粪便叫屎。与尿合称屎尿,古代叫屎溺。《庄子》:道在屎溺。屋:屋就是居舍。屌:男性生殖器。展:展的本义是转,展转,后来才有发展、舒展等含义。屑:碎末叫屑。屐:一种木制的鞋子。屠:本义为宰杀牲畜。引申为杀人。屦:鞋子。履:鞋子。从尸。因为尸是人体,所以穿鞋之类皆从尸。由鞋子义转化为穿鞋。引申为登某位、踏。屣:鞋子。屣是贱鞋子,所以破鞋子就叫敝屣,很容易抛弃,弃之如敝屣就是把什么东西很得价值很轻,很容易就抛弃了。屪:男性生殖器。歇后语有二郎神的鸡巴,神聊,谐音。屩:音决。用麻、草等到做的鞋子。属:从尸,多义,与人体无直接关系,可以是附着、同类等含义。屄:女性外生殖器。阴门。也叫阴户、美称玉户,俗称曰屄。此字及音在骂人语中很丰富常用,一般字典不收。网络有《屄赋》。此字可以另文再谈,此属于成人文字,在此不宜。屭:音戏。龙生九子之一说骨部字骨也是一个部首,凡从骨之字皆与骨有关。骫:音伟。本义为骨不正,引申为枉曲。骯髒:音同肮脏,古连绵词,义为倔强的样子。骱:音家。骱,古代指小骨。骰:古音投,也作投,今中色,称色子。赌博用具。可能早期乃骨制。故从骨。骷:骷髅是死人的头骨。也叫髑髏。骶:尾脊骨。扩大些指人的脊背或臀部。骹:胫骨近足的地方。意义近于跤。骸:骨的总称叫骸。特指就是胫骨。也可以指身体。尸体也叫尸骨,也叫尸骸。骿:同骈与胼。骴:死人的骨头叫骴,肉未烂尽也叫骴。韩愈有诗:“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骳:音迷上声。骫骳就是屈曲的样子。骻:腰部骨叫骻骨,也指两股之间。骼:禽兽的骨头叫骼。后与骨通称骨骼。杜甫诗:“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骺:骨头两端叫骨骺。髂:枯驾切。腰以下腹两侧的骨头。骽:即腿。从骨作骽,从月作腿。髃:肩前骨,读遇或偶。注意,髆同膊。髕骨即膑骨。从月同时也从骨的字还有腕、肌等,打不出。从骨的髁与从足的踝不同。髁从骨指胯骨。髀:音避。本义是大腿。同股。由大腿而指大腿骨。说髀骨即胯骨。关于刘备有个典故成语叫“髀肉复生”。髇:音啸。古代指响箭。髓髄:骨髓。骨中脂状物。极度痛苦叫痛入骨髓。精华也说精髓。古人以为脑与骨髓同质,指脑为髓海。體:体的繁体字。体从骨。见体篇。髗:同颅。颅从页,此髗从骨。颅骨即头盖骨。髕:同膑。膑骨即膝盖骨。髋:音宽。骨即股间大骨。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40说骨骨是一种特殊组织,就叫骨骼组织。在人体中骨骼是有限的,人体成年一共有206块骨骼。骨质地比较,人们也把牙齿当成骨的一部分,说齿乃骨之余。医院里有专科,专门治有关的疾病的,叫骨科。骨的表面叫骨膜,内部有骨髓。根据长短,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根据部位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等。因为骨骼是支撑身体的,所以人体也称为骨。骨与骨连接的卖方叫骨关节。用骨头支撑起来的人与动物的架子也说骨架,引申可以说文章的骨架。髋骨等组成的骨骼盆状结构叫骨盆。男人女人的骨盆区别较大,其他骨头基本一致。如果是骨殖,判别男女这一切凭骨盆。骨头断裂了就叫骨折。骨质增生古代叫骨痹。人老了就说这把老骨头。人死了,最后腐败的是骨骼。所以迁坟时往往要拾骨头。久远的尸体便只是遗骨,骨殖。葬身的地方也叫埋骨,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是也。如果不火化,则火之后剩余的叫骨灰。骨灰放在盒子里,那盒就叫骨灰盒。放骨灰盒的地方工业就叫骨灰堂。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也说骨肉同胞,往往侧重于血缘关系,一般父母子女就叫一家骨肉。后代的骨肉往往也说一点骨血。骨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关系。骨肉离散则是亲人分离,情同骨肉则是感情深厚。骨肉同胞强调同一家族。亲人分不开,说骨肉相连,破了还连着骨,甚至说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一个人的气质,特别是节操气节也说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特别坚强就叫硬骨头,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话中有话带剌往往说话是含有骨头。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也可以骨头。源于啃骨头的硬骨头难啃。对应于表面,说骨子里即内心。常言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外表痴呆麻木无知而内心十分聪明,我们说痴皮妍骨。反之则说痴皮不裹妍骨。或者把痴变成媸,就是美丽的外表必有美丽的内心。对应于骨关节,说节骨眼儿,就是关键的时刻。一个人很瘦,就说皮包骨头,骨瘦如柴。因病也是支离病骨。最难堪的是憔悴骨立,好象瘦得只剩下了骨头。如果是因为居丧而过度悲痛,使身体受损,说哀毁骨立。雄健有力则说骨力强健,也引申形容人的书法苍劲有力。正直刚健的大臣叫骨鲠之臣,有话不得不说,就叫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鲠就是鱼骨头。比一般骨头较软而有弹性的一种组织叫软骨。一个人性格软弱,撑不起架子,我们也说他是软骨头。屈服于他人,我们说他奴颜媚骨。历史上记载骨头最大的当属防风氏。据说大禹会天下诸侯于会稽,防风氏后至,禹命人杀了防风氏,记风人骨头装在车上,光骨节就装了整整一车,叫“骨节专车”。如果不是一个氏族的与会者全杀了,那么那个防风氏的个头究竟有多大?透过骨头看命运,古代有所谓揣骨之法。看某人的骨头像是将来要造反叛变的,就说他有反骨。三国时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唐武则天把废的王皇后与萧淑妃截去手足,放入酒瓮,说让她们骨醉。后来也指饮酒大醉叫骨醉。形容雄健踊跃或神魂荡漾也说骨腾肉飞。那是夸张。42说体体就是身体。体的繁体字从骨。体本义是一体的局部。人不仅有一体,任何一部分都要吃饭为一体。也说人的全体,有心广体胖。说人的局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形容懒惰而不从事农业劳动因而也无知。说五体,就是四体加上头部。五体投地是一种礼仪,双腿跪下,双手伏地,头部则以额角地。表示极度恭敬。现在也说佩服得五体投地。把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就叫解体。也说体解。对美人的身体欣赏的美称叫玉体。成语有玉体横陈。全体,整个身体,也说通体。也说遍体。成语有遍体鳞伤。人有全体与个体之分。经济上也有集体与个体经济。考查研究也叫体察。体有亲自意。身体力行。体与行对文见义,体即亲自去实行。一个人的气质也叫体气,如说孔融体气高妙。古代一个人的气度胸襟都叫体质,现代一般指身体素质。贴身的亲信叫体附,贴身的金钱叫体己。也作梯己。文章的结构叫体裁,体裁及内容纲领则叫体统。引申指规矩。侧重于格式则说体例。如说不成体统。亲身经验就叫体验。如说体验生活。由身体出发而引申的体的意义太多了。大到哲学本体,小到一肢一体。体会即领会,也可以作名词。汉代有个丞相叫丙吉。《汉书》记载: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明代冯梦龙引此事,讥讽道:牛体不大于人体乎?43说身部字身部字,从身,一般都与身体相关。意义与用法往往也与身字相一致。躬:躬就是身体,引申为亲自亲身,再引申为弯曲身子。我信说身体力行,也说躬行。都有亲自的意思。射:从身从寸。身的本字是左身右矢。从矢。寸是手的变形。关于射字,还有人提出疑问,相声作品中就作为笑话,说射字与矮字是造字时搞错简,颠倒了。身体一寸岂不是矮?把矢放出(委),岂不是射?这当然只是笑话,不是文字学。躲;本义为身体,后来指躲藏。躺:躺上卧的俗字。躯:躯就是身体、也说躯体。如果是塑像,一个像也说一躯,作量词。如果阵亡,往往说捐躯。身体的主干叫躯干。軃:音朵。本义是下垂的样子。说草木,指人常引申为懒散。同亸。由躬的本字作躳,使我想起吕字。吕也是象形字,本义是人的脊梁骨。古音也可能与宫有关。44说身身是个象形字,你蛤的躯体。身的本义是躯体,人体之躯干部分,如说首身分离,身首异处。屈原《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那时,首还不属于身。说一身才是全身。后引申扩大忧为整个身体。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现在身就是身体。一般说身高、体重,只是习惯,不是体高身重。身高就是身体的高度。体重就是身体的重量。古代就身高,一般用“身长”。说身,也叫身子,也说肉身,更侧重于自己的肉体,所以经常身与心对应而言。如身心交瘁。身心健康等。所以生自己的母亲叫生身母亲,养自己的叫养身父母。自己的身体就是己身,所以身也指自己。按唯物主义者的观点,灵魂离不开肉身。有笑话说:一个男子,两个妻子,大大妻子埋怨说丈夫常常去小妻子那里,丈夫安慰说:我的身子在她那里,心却在你这里。大妻子说:我希望你的身子在我这里,而心在她那里。《论语》记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身体里当然有心灵。省身不是检查身体,而是反省自己一天的行为与思想。身与衣服有关。舒适的衣服讲究合身、称身。说打扮先说头戴什么的帽子,身穿什么什么衣裳,然后说脚穿什么鞋。这里的身就是身躯。贫困时可能身无长物,甚至身无分文。身无分文,就是身上没有带一文钱。如果有而且多,很可能就“腰缠万贯”。出门身边要带钱,叫随身钱。同样贵族出门身边要带的人,叫身边人。也用来称呼自己的婢女小妾等。身由躯体到身体,由身体再引申为自己。过去女人年老自称老身。说自己的直称身。另有亲自的含义。与自、体同。身经百战,就是亲身经历了许多战争。身先士卒,就是将军等在战争中率先进攻,冲在战士们前头。见义勇为者往往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身体之美主体在身,古人说身品,现代说身材。有身就叫怀孕。《老子》里有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本义是人因为要供养自己的肉体生命而心里有所顾虑。幽默家就解释为老子是个女人,不是女人,为何说自己有身。有身就是有孕在身。也说怀孕的人为双身婆娘。简称双身。与双身相对的单身却指男女已经到了婚姻年龄而尚未结婚的人。如单身汉。单身汉就是光棍一条。说此身与终身,往往意味着一生或终生。就是身前。死后就是身后。身后名就是死后获得的名声、名誉之类。李白诗:“但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万古名”。生与身相应。人死必是身死,因为灵魂是不死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人生活在世间,身也指身份。现代有身份证,古人有所谓告身。如果没有,是个平头百姓,叫白衣,也叫白身。在这个意义上,身与名相近,合称身名。所谓身败名裂。说身家性命的时候,身里面肯定有名声的含义。终生享高年高名,往往说身名俱泰。一个人修炼到刀枪不入,永恒不变就叫金刚不坏身。而与肉身对应的灵魂的寄托,宗教上另起一个名字,叫法身。有真身,有法身,有化身。真身原不是肉身。佛语有“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尽皆般若”的说法。人有许多身体,于是乎可能会摇身一变,千手千眼。山河大地皆成化身。相对于本来的身体,化身对应于本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对身的欣赏,把身子叫身段,常指女子的身材,也指演员身体动作,如戏曲最讲究身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数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百物最近地,故腰以下,地也,足布四方,地形之象也。”45说尸体尸是象形字,像人卧着的身体。古代祭祀用假人,如草结成的人,供在神位上供人祭祀,过后就没有意义了,这种假人叫神主,也就是尸。成语尸位素餐,也说尸位旷职,就是假占一个位置而无所作为相当于尸。尸体之尸,从尸,死声。繁体字作屍。尸体当然是人体,是人死后未腐朽前的身体。没有伤残的尸体叫全尸。没有全尸、尸体不全是悲惨的死亡。可能身首分离什么的,所以一种祈求就叫留个全尸。噶一个人的尸体也叫尸身,战争中尸体很多就叫尸横遍野。因为首最重要,杀人也可以只取其头,证明其已死,所以尸体也叫尸首。死亡后身体一头颅分开,叫身首异处。如果是寻找一个人,表示一定要找到,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为不见尸体,就怀疑还有生的希望。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尸体的,中国埋人时有一种衣冠冢,象征性地埋葬供后人祭祀怀念。如果是个活人,不过是行尸走肉,可以说尸居余气,也就是比尸体多一口气罢了。睡觉近于死。所以骂人睡觉叫挺尸。对人恨之入骨,可以杀之。如果是杀了也不解恨,或者其人已死,则可以鞭尸体,名称就叫鞭尸。如伍子胥对楚平王。古代修仙者可以肉体飞升,乃至鸡犬升天。如果修造较差,则可以尸解。所谓尸解,就是尸体在,而真灵升天。46说窍说窍,先说窍的本义,窍从穴,不算人体。但对人也说窍。窍的本义是孔或洞。在头部也叫上窍,尾部则叫下窍。人体是一个有孔与洞的系统,一般说头部,有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加上口。合起来就是七窍。人被毒死,往往是七窍流血而亡。武大郎七窍流血,把潘金莲也吓了一跳。窍又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也叫窍。重要说窍要,深奥说窍奥。人体的窍与人的感觉器官相关,所以人的聪明才智也有此有关。所以有窍门的人,足智多谋,往往还叫“窍哥”。人脸上有七窍。这七窍代表人的聪明才智,那么一个人聪明,也可以说多窍。引申一下,聪明人有七窍,愚蠢者则说一窍不通。歇后语说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十窍能了九窍,一窍不通。商代商纣王说圣人(聪明的人)心有七窍,叫七窍玲珑心。可以治疗爱妃妲己的病,所以引出比干剖心的典故。元代预修《金史》的伯颜(非丞相伯颜)死了,人们果真剖开他的心,发现竟然许多孔洞。没有科学道理,只能当作是附会。庄子上说,上古人混沌,没有七窍,倒也自然。后人自作聪明,给混沌凿出七窍。七日而混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智慧是烦恼的源泉。好似基督教中说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上果子一样,是犯了罪,从此离开伊甸园,再也加不去了。晚唐罗隐的寓言《二工人语》说神之心也有窍,窍通则灵,不通则不灵。原文如下:吴之建报恩寺也,塑一神於门,土工与木工互不相可。木人欲虚其内,窗其外,开通七窍,以应胸藏,俾他日灵圣,用神吾工。土人以为不可。神尚洁也,通七窍,应胸藏,必有尘滓之物,点入其中,不若吾立块而瞪,不通关窍。设无灵,何减於吾?木人不可,遂偶建焉。立块者竟无所闻,通窍者至今为人祸福。人生气了,发怒了或害怕了,说七窍生烟。七窍皆在头部,都是上窍,加上下部两窍,合称九窍。所谓“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也”。说药性也说能安五五脏,利九窍。因为窍多于医学有关,严密点说,前窍即尿道,后窍即肛门。病后会放屁,表示下窍通。窍通,是延年益寿的基础,久之可以成仙。所谓九窍,人与猴子都有。所以《西游记》中太白金星就说: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人体下部二窍。一在前,一在后,也称前窍,后窍。扩展到动物,凡有排泄器官者皆有后窍。鲁迅先生《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室》就写到了动物斑蝥的后窍。47说止止就是趾的本字。意思是脚趾。象形字。《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址与趾应当是同源字。《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劓就是割去鼻子,斩左止就是砍去左足。足也从止,从口。不过就足,侧重于行,而止则侧重于停止。今天我们说举手投足也叫举止,闲人止步,就是停步,这里的止也算的最本义的理解了。引申为停止、阻止、制止。风欲静而树不止。止于至善。止在字典里也是一个部首。凡止部字都与趾有关。正,从止。本义为正直,不偏。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正届不在趾正。正字是反映事字,上面的一横象目标,下面的止是向着目标一直前进。高才监考要求“领完试卷,径直走向考场”,正就是径直走向的意思。木从绳则正。此,代词,这,与彼相对。彼此彼此。此字为会意字,从人从止。本义是人从他人脚上走过,后来作“跐”从足才是此字的原义。步,意思是行走。两个止字组成,表示两只脚一前一后交替走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古人对走路很讲究,后来的步成为一种礼仪。可以散步、齐步走,正步,跑步、踏步。用作量词,一举足叫一跬,两跬就是一步。表示长度。量量长度出可以步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五十步笑百步。萧宝卷的妃子潘玉儿步步生莲花。古代军队有步兵。与骑兵相对。战斗讲究步步为营。祝愿他人升官可以说步步高升。武,从止从戈。会意字,表示感谢人持戈前进,要动武了。引申为勇猛。有人解释止戈为武,即平息干戈才算合乎武德。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弥战争。这对中国文化也很影响。和为贵嘛。武还有足迹的含义。又量词,与步相对,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歧:通岐。歪:正的反义词。歫:从止。有阻止意。有跳跃意。从手则拒,从足则距。应该是一组同源字。歭:同峙。积储、具备义。歭(左足右屠)同踟蹰岁:繁体字岁作歲。从步,也可以说从止含有经历的意思,本义为岁星即木星,又名应星,经星,纪星。岁星所经计算年的时间,所以一年叫一岁。也指一年的收成。现在一年开一次的会议叫年会,古代一年考一次的考试叫岁试。历:繁体作歴。从止。本义是经历、度过,与时间有关,与脚步有关。时间正是从经历中获得。此字很有意思。如果什么也不做,就等于虚度岁月了。归,繁体字作歸。从止从妇省,本义是妇女出嫁,后专指回家,即出嫁后回娘家。如归省、于归。《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地归,宜其室家。”48说鞋人发明鞋子,是为了保护脚。最接近脚的一层布叫袜子,古代也叫足衣。鞋子的鞋本义是用皮革制作的鞋子,古代只有上等人才能穿得起。在鞋子的发明中,以革曰鞋,以草曰屦,以皮曰履。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空,史书上说就是织屦之子。成语的屦践踊贵。意思是统治者太残暴,人都没有了足,鞋子践了而假肢却贵了。形容急切追赶、行动迅速说屐及剑及。今天鞋成为通称,就说草鞋、皮鞋。古代用履字多。唐代马周始以麻为鞋,也叫麻履。《说文》;履,足所依也。更早叫舄,至汉代以后才通称履。舄是古代一种贵族使用的木底鞋。有赤舄黑舄的分法,是按颜色分。后代另制的屐,也是木制的鞋子,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就伐了那棵树作鞋子用。谢灵运好登山,专门制作一种专门用于登山的鞋子,叫谢公屐。履除了是鞋的意思,本义倒是践踏,可以当穿鞋用,也可以当任职用。也可以当实行用,是步步引申。成语有步履维艰、郑人买履、西装革履、如履薄冰。屦与屐的引申义与履相近。49说足部字足部字很多,一般与足或行走有关。许多字难以打出,也不常用,并不全讲。趴:人体动作,肚子向下卧倒叫趴。母鸡孵小鸡叫趴窝。生病臣床不起叫趴炕。倒下不起来叫趴下,鼓励人时说,站直了,别趴下。趵:音豹。济南有趵突泉。本义为脚夫踊跃。引申为水奔突。字亦读剥。是足踏地的声音,象声词。趷:此字为口语,象声词说声音。趷蹬蹬。方言中多有。趸:趸是方言,指成批的,整个,整数、整批。成批进货就叫趸货。引申为囤积。可以现趸现卖。趺:音夫,阴平。足背曰趺,同跗。石碑下面的基座叫龟趺。佛孝中一种修炼方式叫趺会,就是两脚交叠,可以五心朝天。两手心两足心。滑稽者称佛陀也是女人,就是说他会趺坐而坐。歧解成丈夫坐了自己才能坐。跂:脚上多余的脚趾叫跂。一般是一足六趾。脚跟的骨头也叫脚跂骨。此字也可以通分岐的岐,能企望的“企”。垂足而坐叫跂坐,两只脚不着地。趹:读如决。马奔驰时双蹄腾空而起,叫趹。又读跪,指骡马用蹄踢人。跁:音把,去声。蹲。也指矮小貌。小儿匍匐而行时读如爬。跀:《说文》:跀断足也。亦写作刖。是古代一种刑罚。跃:跳。故从足。跄:音枪,阴平。本主为行走有节奏,引申为起舞。成语有踉踉跄跄。距:鸡爪。跇:音义,意思是跨越。跋:本义是跌倒。引申为践踏、过山地如跋涉。成语说跋山涉水。足后为跋,所以将文章结尾的结束语或后序之类叫跋。跋前踬后比喻进退两难。跖:本义为脚掌,引申为践踏。古代有盗跖。成语有跖犬吠尧。跛:一足瘸叫跛。也指站不正而偏。成语跛鳖千里说勤能补拙。跕:音贴,阴平。脚尖点地而行。跈:践踏。音辇上声。跆:践踏。“兵相跆籍”就是士卒相互践踏。跌:失足而倒下。引申为差错、失误。也指脚掌。跏:结跏趺坐,佛教徒的一种坐姿。跑:本义为用脚刨地。现在说的跑是疾走,古代说走。现在说跑官,跑部钱进,往往是为打通关节而作的所有努力。跅:放荡不羁。跗:脚背。古代上下认相连的军服叫跗注。跫:音穷,阳平。脚步声叫跫音。《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喜矣。”所以也有人解释为喜貌。跡:同迹。趼:脚茧。近代小说家有吴趼人。即吴沃尧。跬:一举足曰跬,两举足曰步,古代半步算三尺。跱:同峙。跨:越过、超越。过去讳言人死,说仙去,成仙者往往跨鹤而去,所以跨鹤西归即已离世。韩信受胯下之辱,也作跨下之辱。旧时婚姻有跨马鞍之俗。跪:两膝着地叫跪。古代的跪不同于现代。严格地说,古代两膝着地,腰股直起叫跪;两膝着地而臀坐于跟则为坐。由坐而跪叫长跪。跪是一种拜的礼仪,很复杂。拜师或父母、君主都要跪下。跟:足后为跟。常说脚跟。也叫踵。转化为动词。随从他人叫跟从。跚:走路艰难的样子叫蹒跚。也作盘跚。跠:箕踞。路:道路。因为用足行,所以从足。成语有千里这行,始于足下。路不拾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彼此无关的人也叫路人。跢:小儿行的样子。又同跺。跳:即跃。成语有跳梁小丑。祭神有舞蹈,叫跳神,跳大神。踅:音学。围绕一个地方转来转去,旋转。动词。踉:踉跄是连绵词。单用也叫跳跃的含义,另有成语跳梁小丑也作跳踉小丑。踂:音涅。去声。两足并而不能行走,是一种疾病。踪:足迹,转化为沿着足迹寻找。踵:足跟曰踵。引申为脚夫跟脚随从,追逐,至。成语踵决肘见说贫困、踵事增华说在前人基础上更有成就。蹄:兽足曰蹄。说人则有贬义。转化为动词踢。对联:两猿断木深山中,小孩子也敢对句(锯)?一马深陷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蹀:音喋。踩踏。蹀躞为小步走的样子。蹇:本义为跛。行动迟缓。音坚。引申为凝滞、停留、困苦。口吃就叫蹇吃。行走艰难也说蹇步。春秋时有蹇叔。蹉:蹉跎是连绵,多义。成语有蹉跎岁月。相当于说虚度年华。踞:蹲或者坐。又通倨。成语有虎踞龙盘。踔:踔本义为踢、跳,引申为超越,成语有踔厉风发。踝:音怀,阳平。小腿下面面连接脚的突出部分。有骨易伤疼。一只脚有内外二踝。踏:踩。也作蹋。成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以脚蹋地,叫蹋足。表示愤怒。老女不嫁,蹋地唤天。蹋连手而歌,蹋地为节,叫蹋歌。也作踏歌。词牌有《踏莎行》。蹂:蹂躏即践踏。引申为摧残。踊:本义是往上跳,近于跃。所以合说踊跃。古代刑罚刖足后穿的鞋子叫踊,实际是假肢。成语有履践踊贵,说刖人太多,统治者太残暴。跼:弯曲有意思。本字为局。《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跼,弯腰,蹐,小心走路。跼蹐形容人小心戒惧的意思。过于窘迫,无处安身叫跼天蹐地。踣:僵仆的样子。也就是跌倒。蹆:同腿。蹓:能遛。蹐:音脊。参阅跼。蹈:也是足的动作,踏,或者顿足。成语有赴汤蹈火。蹈常习故。发扬蹈厉,重蹈覆辙。蹈虎尾则比喻危险处境。蹊:小路。成语有另辟蹊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事情可怪叫蹊跷。成语蹊田夺牛见左宣十一年。指罚过其当。蹔:同暂。蹜:音促。足步密而狭。常叠用。蹢:多音,音敌,指兽蹄。蹙:本义为急促,引申为皱缩。蹙额即忧愁。蹠:音跖。本义是踩踏,基本义为脚掌。也通跖。盗跖也写作盗蹠。蹣:音盘,旋转或跛行的样子。常用于连绵词蹒跚。蹕:简化为跸。古代帝王出警入跸,一般指清扫道路,驱散闲杂人马。蹡:读阴平,指步行。读去声,指行步不稳,如踉蹡。同跄。蹲:本义是踞。古代指以臀着地之坐。现在也指臀不着地之姿,似坐而实未坐。蹲蹲为起舞的样子。古代称芋头为蹲鸱。古代某人得人赠芋,札子上只写着蹲鸱,回信就是已经收到了芋头,但没有看见蹲鸱。闹出笑话。今词有蹲点,是调查研究方式也是侦破手法。蹴:音促。本义为践踏。《孟子?告子》:“蹴尔而与人,乞人不屑也。”注;蹴,蹋也。引申为踢。古代中国式的足球叫蹴毬,兴盛于宋代。《水浒传》上高俅所玩的就是。蹩:音别,阳平。古同跛。扭伤了脚就叫蹩脚。蹩脚引申为质量低劣或本领不高。鲁迅先生好用此字,近于尽力向前而侧身进入,走路争又躲躲闪闪的样子。如《拿来主义》文中就有。蹩扭也叫别扭。蹭:本义为摩擦。皮肤破了说蹭破一点皮。引申义有白得便宜不意思。如蹭饭吃。蹭蹬。比喻人的困顿失意。古文常用。蹬:以足踏物,同登。对着屁股蹬一脚,你东我西。跷:阴平。蹊跷也说跷蹊。表示奇怪。古注举足即跷。有装假长脚的娱乐叫高跷。这术演出队伍叫高跷队。这样的表演艺术叫高跷表演。也说踩高跷。跷脚也指跛足,跷足就是踮起脚尖。跷腿就走。也同翘。现在跷之一字,繁体作蹺或蹻。蹳:音勃,阴平。本义即踏。汉高祖刘邦被项羽追赶急了,就指导自己的儿女从车子上蹳下,夏侯婴下车再拣起来。蹼:禽鸟脚趾之间相连的膜叫蹼。如鸭蹼,蝙蝠蹼。蹯:音番。兽足叫蹯。《左传》记有熊蹯即今所谓熊掌。蹹:同蹋。跹:叠用,旋舞的样子。连绵词的蹁跹。躁:本义为急躁。《说文》:躁,疾也。《周易》:躁人之辞多。不专一叫浮躁。《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踯:驻足。连绵词有踯躅。躅;本义为足迹。词有踯躅。踬:跌倒。失败挫折也叫踬顿。躞:本义为轴心。书卷之杆轴叫玉躞。躞蹀为往来小步的样子。也说蹀躞。蹀:本义为鞋。踌躇。连绵词。近于徘徊。踯躅。犹豫不决貌。成语有踌躇满志。是从容自得的意思。躧:音喜。上声,踩踏的意思。轻快的脚步也叫躧步。也作蹝。躏:本义为车轮辗压。词有蹂躏。躩:疾行貌。蹑:本义为踩、登。《说文》:蹑,蹈也。小步行走也说蹑蹀。古语有蹑跷担簦说远行。也说蹑履担簦。成道之人可以蹑空、蹑虚、蹑云。有种仙草就叫蹑空草。放轻脚步悄悄地走也说蹑手蹑脚。躐:音列。本义为践踏,引申为超越。等级制度中不按次序,说躐级,躐等,躐次,躐席。有时近于破格49说女人的小脚女人的脚本来比男人要小些,因而也更美。原始的没有缠过的脚叫天足,相对而言,缠而成的小脚是摧残的结果。旧时女人缠小脚很痛苦,缠而成小脚,已经算是一种残疾了。男人头,女人脚,只能看,不能摸。西门庆发现潘金莲,就是先对一又小脚惊艳,而调戏潘金莲的过程,就是从偷偷捏一下潘氏的小脚开始的。把女人的脚缠小,走路更适宜调动全身曲线美。但中看不中用,至少是劳动不方便,男人是主要劳动力,女人则剩下只有供男人欣赏的份了,而小脚之美可能更切合男人的欣赏心理。女为悦己者容,久之成为习惯。缠脚是从幼小时开始的,后来还要一直把脚裹着。那裹脚的布就叫裹脚布。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临时准备某事来不及说“现上轿现裹脚”。古代说大脚女人,有时说女人的地位低下,相貌平凡,有时侧重于没有教养,没有韵味。说不人不知羞耻也说“不知道脚大脸丑”。现在说“小脚女人”,是贬义词,有扭扭捏捏,放不开,不解放思想,不敢也不能大踏步前进的含义。对小脚欣赏的词语的三寸金莲。冯骥才有小说名《三寸金莲》。对小脚的欣赏“柔若无骨”,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专门谈过,有点低级趣味。蹄的本义是马足。骂女人,则说这蹄子,小蹄子。《红楼梦》中就很多。相当于骂人骂男人叫小畜生。50说脚古代脚与现代脚不同。脚从肉,却声。古代脚往往指小腿,现在则只是足。小腿古代叫胫,胫就是脚。所以现代的脚夫也叫脚胫,脚膀。说孙膑挖去膝盖骨,就叫“孙子膑脚”。脚底有部位也叫脚板。脚底板。足心也说脚心。脚心柔软,很怕伤害。所以要穿鞋防护。赤脚就是不穿鞋子或袜子,文革中农村医生称赤脚医生,是边劳动边行医的农民。脚呈弓形,易有弹性,如果有问题,可以是平板脚。人有两只脚,一曰左脚,一曰右脚,可以并拢,可以叉开。小孩可能分不清左右。脚夫站在那边相当于站队,要脚稳,站正,站准,站错了队可能会有大事。如果同时依附两家,就脚踏两家船。一则可以有后路,一则可能惹祸端。脚是用来走路的,所以说路在脚下。脚下也是常用词。路有多长,可以用脚夫来丈量。所以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腿也说脚杆子。行路之人也叫行脚,赶路就是赶脚。用以代步的驴也叫脚驴。助人走路的人叫脚夫。专门做脚夫的叫脚户。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那个“脚”就是一种旧时常见的职业。供脚烘暖的小火炉,古代有铜制的脚炉。专门用于坐高而垫脚的工具叫脚踏。象现在的自行车有脚踏板一样。一个人走过的路的集合,叫脚踪,也就是足迹。古代也叫武。践巨人的足迹,巨人是神,可以让人怀孕,那怀孕的就是弃,周的祖先。《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脚夫与眼皆动物体部位,眼与脚是互文。都是扑朔迷离。所以分辨不清。因为脚在人体下端,所以物体的下端也叫脚,是脚的引申义。如山有山脚。墙有墙脚。注意墙脚与墙角不同。一个是下端基础部分,一个是角落阴暗地方。太阳光线的末端也叫日脚。有时说日脚,朱自清说:“太阳他有脚啊,”那是时间过得很快。在人体词,其他部位接触的空气,只有脚踏在地上,所以说脚踏实地、踏踏实实。人不能把自己支离地球。所以脚是低下的,也是实在的。脚在人体本无男女之分,中国古代曾经有缠小脚的习俗,女人缠小脚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俗。下篇专门谈。

人体语文(下部分)

51说足

足就是人的脚,启蒙学习文字先从人手足开始。足是象形字,其下为止,即趾。其上有口,象膝形。所谓足,是膝之下之总名。古代用脚、足趾都可以代指足。现在常用脚,古代都说足。人有两足,一左足,一右足。脚底中心即足心,有涌泉穴。人走路的声音叫足音,古代也说跫音。在寂寞的时候希望听到的声音,就说足音跫然。对人恭敬有姿势叫足恭。就是谄媚到了脚上。

袜子古代叫足衣。袜子所穿到的地方就是足。如果不穿鞋袜,就叫赤足,赤脚。文革时兴起赤脚医生,主要是乡间地头边劳动边行医的医生。

人的行动主要靠手足,所以说举手投足,就相对于所有举止。严格地说,止本身就是象形字,象人的足,五趾。足从止,下部字形实是止的变形。如果深居不出门,就是足不出户。举止对人影响很大,就叫举足轻重。足是跑步的器官。如果跑得快同,人是利足,《荀子》:“假艏楫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马就叫骏足。好马则叫骏马。

用足行动的球类叫足球。现代正流行,关键处全靠一脚射门。足球界称为足坛。相对于足,还有手球。

古代神话“夔一足”,可以理解成夔只有一只脚,但孔子解释成夔这样的人才,只要一个就足够了。现在把人用一只脚站立的招式叫金鸡独立。引申到器物,鼎有三足,所以说三国鼎立。太阳会跑,想像中就是三个足,叫三足乌。

古代肉刑中有一种酷刑叫刖,就是断足。卞和曾经两次向向楚王献宝,即和氏璧,两次被刖,也就是没有了双足。

《沧浪之水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汾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足就是洗脚。“濯足万里流”是一种豪迈的感情。古代说洗,一般皆反映洗脚。因为脚是行走的工具,所以说无足不行。十二相中十二种动物各有一缺,蛇无足。蛇无足,还引申出“画蛇添足”的典故。

步有一步步走,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路要留下脚印,就叫足迹。

对人称足下,是尊称。只称对方的足,借代对方,说明自己在下,不敢向上看,只看到足。尊称对方当然是谦称自己。

人涉及某个领域,叫涉足。如果不该涉足而涉足,往往叫插足。在婚姻问题上,现在常说第三者插足。

称对方的徒弟,尊称叫高足。

足引申有充分的意思,如足智多谋。有值得的意思,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凭。有满足的意思,如信心十足。

52说爪

爪是象形字,汉字演变中变成也“又”,象人的手形,爪在指端或趾端,指指甲或趾甲。所以说爪甲。相应的动词含义便是爬搔。用于搔痒的工具古代就叫爪杖。常用词与手结合叫手爪、与足联系叫足爪。元代口语头称顶老,身为躯老,手称爪老。佛教中说爪上土则说稀少之物。

古诗《上山采蘼芜》:“手爪不相如”,说前妇与后妇的手上功夫(女工)不同,不可相提并论。《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本义,比喻则爪牙就是比股肱小而低的官吏、执事者,一般指武臣、兵丁。现在常用为贬义,反映手下的打手之类小喽罗。

动物特别是鸟类的脚、兽类的趾常说爪。如虎爪、鹰爪。鹰爪用于人则指反动派的得力手下。

成语有一鳞半爪。

字典里爪也是一部。爪部字列在下面:

争:旧作爭。上部即爪的变形。

爰:多作虚词。

爬:本义不搔痒之搔、爬梳的含义。

为;旧作爲。说文说母猴也,象形。可能有误。实应从爪。

爵:本义是古代一种礼器。商周时代的酒器。又通雀。

53说手部字

手部字很多,意思很丰富,就像手作为人体重要器官,活动范围大,功能多一样。所以对于每一个字,我们只做简要解释,比较罕见的字不说。

扎:与手有关。手写即扎。用枪剌也叫扎,用绳索捆也叫扎。可以驻扎、捆扎、包扎,也从丝(系)。古代压寨夫人也说扎寨夫人。

打:本义是撞击,引申为攻打。所以可以打架斗殴,也可以围城打援。手的动作有说不太清楚的。就用打。可以打消念头、打水、打伞,打毛衣,可以打鱼、打柴、打量、打井。可以打点、打趣、打秋风、打牙祭。打的意义丰富,值得专门谈。天天新给学生讲,学生说起来也很有兴趣,学不完的打。

扔:现在多用抛掷的意思,古代有牵拉、摧毁的意思。

扑:也是打击的意思,又同从人的仆。倒下的含义。全身猛然向前,即扑去。多用反扑。

扒:挖的意思。小偷也叫扒手。偷窃也叫扒窃。污媳义的扒灰也同爬。

扞:主要是保卫、抵御的意思。格格不入也叫扞格。

扛;本义为抬举重物。现在多用于用肩而不是手。古音也读纲。历史说人力气大成语叫力能扛鼎。

扤:诗经中有此字,摇动的意思。天之扤我,如不我克。

扠:通叉。用于动词剌取。也有交手与交叉的意思。词语叉牙,或手旁,或木旁。

扣:本义为敲击、碰撞,同叩,扣门即叩门、扣关即叩关。扣马是牵制,使马停停下来。坐船者常常扣舷而歌,宁戚曾经扣角而歌。遇上了齐桓公。捆绑好叫扣,今说扣留、扣押。除去也说扣除。

扦:动词插入。名词反映用于插入剔牙等到的针状工具。今多用钎。

扢:多音字。常用多古音,上声。意思是擦拭。

托:本义为手承物。引申为承托、寄托、嘱托。承物的工具叫托子。死后转生叫托生。

抖:本义为振动,引申为哆嗦。精神抖擞、说笑话要抖包袱。

抃;拍手鼓掌表示高兴,词语有欢抃、抃舞、抃贺、抃踊等。

抗;本义为捍卫,引申为违抗。抗声搞言即大声直言。抗命不遵即相当于叛逆。有调出、高亢、高的意思。

扶;本义为搀扶。《论语季氏》有“颠而不扶”的说法。引申为帮助、攀援等。古代以四指为一扶即一寸,扶寸指甚小,与方丈对应。

技:技艺本领或者有某种技艺本领的专门人才如工匠。成语的奇技淫巧、黔驴技穷。也通伎。

找:古音同划时意义并同划船的划。同现代找有含义时本来就是找有余、被不足的意义,今也说找补、找钱。寻觅意义上的找是后起义。

抔:用双手捧物叫抔。量词即一掬一抔。一抔土指很少。

扼:本义为掐住。今说扼住命运的咽喉。引申为把守要地。扼喉抚背表示控制要害。扼腕则是叹息。

抒;表达。今说抒发、抒情、抒怀。古代与纾通用,有解除的含义。

抉:挖出的意思。多说抉目。伍子胥就发誓抉目观吴之灭亡。双音词有抉剔。引申为戳穿。

扭:本义为拧转,引申为违拗、揪住。词语有扭捏、扭送、扭转乾坤等。

把:常用为上声。本义为握住。题词则是一握叫一把。动词有看守义,虚化为介词把。句式中说把字句,往往与被动句可以转换。去声时有词把柄。古又通爬。

抄:本义为掠取、抢劫。从侧面攻击叫抄,常常抄涉小路。用包围也说包抄。用工具取食物也说抄。抄袭的本义就是侧面攻击敌人。用于文章抄袭的指剽窃。这个意义的抄,古代从钞假借而来。

扯:本义为撕裂。引申为牵拉。常用为拉扯、扯皮、扯淡。

批:本义为用手打。批其颊即打他的耳光。成语的批亢捣虚。杜甫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批有切薄的含义。现在多用于批示、评判的含义。

扮;今天打扮的扮,古代也有装扮的意思,上古则多读如粉,上声。意思是并、握,所以从手。

投:本义即掷、扔。引申为投入、投赠、投合、投送、投奔。又同骰子之骰,又通句读之读。成语有投鼠忌器、投鞭断流。

抑;本义为按捺。与扬举反义。引申为遏制、伏低、克制。作连词表示转折或选择关系。成语有抑扬顿挫。

抵:注意此字,最后一个笔画可加点,为抵制之抵,为加点,打不出。不抵掌而谈之抵。不加点中拍手的意思,表示投合。音吃,也作抵即加点字。

折:本义为折断。引申为弯曲、挫败、亏损。折合即抵当,有折中主义。折狱之折是判断的意思,成语说片言折狱。在下谚有三折肱而成良医。晋羊侃就号称折臂三公。心服口服叫心折、折服。

扳:音颁,阴平。是挽、牵引有意思,古代一种带在手指上的玉器叫扳指,也叫玦。也叫班指。扳又爱攀。扳谈就是拉扯、闲谈。今作攀谈。攀龙附凤也说扳龙附凤。

抓:用手取物。往往用爪。引申为搔,用爪。再引申就是逮捕,捉。成语的抓耳挠腮。现在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承:义即捧着。引申为顺从。承欢一词很形象。再引申为接受、继承、次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古代诏书成句。古承字也通拯救之拯。

拕:拖的本字。

拖:牵引、拉。

拌:古通判。读半音是搅拌、搅和的意思。吵架也叫拌嘴。

拉:现在常用义为牵引,古义倒是摧折的意思,如说拉杂摧烧之,摧枯拉朽等。拉闲就是聊天。成语有拉三扯四。

拄:是支撑的含义。说拄杖,可以是动词扶杖,可以是名词手杖。晋王子猷拄笏看山是著名典故。

抨:本义为拍,或弹。音膨,阴平。又音崩,阴平,是派遣的意思。古代弹劾也叫抨劾。现代多用抨击。

抹:本义为涂抹,上声。引申为切割。成语的批月抹风。也指弹琴的一种手法,去声。《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胸前小兜肚也叫抹胸,抹是紧贴的意思。

拒:去声,为拒绝之拒。上声通于距。成语有拒谏饰非,今常用拒不悔改、拒之门外等。

拔:抽取,拔除。楚项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引申为选拔或攻克。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的拔是抽取有含义,出类拔萃中拔的意思是超特。拔来报往中拔的意思是迅疾的含义。

拓:本义为拾取,同摭。音执。读音开拓,则本义为用力推或举。引申为拓展。北魏皇族姓为拔跋氏,也作托跋氏。今同为拓的简体字古作

抪:古代散布之布。

抛:本义为丢弃,引申为投掷。成语的抛砖引玉。

拂:除尘之掸衣曰拂。引申为斫、掠过、振动、违背。天明叫拂晓。米芾取姓段名拂字去尘,以名取人,大见怪僻。古又通弼。所谓法家拂士,读音弼。

披:本义为劈开,引申为分散或覆盖。成语有披云见日,也作拔去见日,披星戴月、披坚执、披肝沥胆、披麻戴孝、披沙拣金、披荆斩棘。

招:以手示意,引致他人。满招损,谦受益。招是招致。供认罪行叫招供。有的放矢的的也就是箭靶也叫招。转化为名词,现代有所谓招牌理单说招,如满楼红袖招。成语有招降纳叛、招财进宝、招摇撞骗、招兵买马、招摇过市等。

担:担本字本义为高举,音义同揭。作负担之担旧作擔。

擔:擔的本义即用肩挑。名词读去声。担子。也作量词。成语的担惊受怕。

押:押的本义为文书的落款记号,画押。引申为督率、掌管、用韵。也通压,如押寨夫人也叫压寨夫人。

抽:本义为拔出。指植物即发芽。引申为提拔。现代多用抽取,如抽税。抽打,打人耳光简单地说就是抽。低声哭泣常常就抽抽嗒嗒。

拐:本义为名词手杖。引申为跛行、转弯、行骗。骗子也叫拐子。手杖也叫拐杖。

拈:音阴平粘。指用手指取物。成语有拈花惹草、拈轻怕重。佛教中迦叶拈花微笑是著名典故。又音义同掂。成语有拈斤播两。

拙:笨,与巧相对,侧重于手艺。引申为]粗劣,常用为谦词。如说拙著、拙荆。成语的拙嘴笨舌。

拎:以手提物。

拖:牵引。引申为拖延。成语有拖泥带水。

抶;鞭打。

拃:通压榨之榨。

抱:以手臂围绕持物曰抱。引申为扶持、持守、怀抱、环绕等。鸟孵育也说抱。成语有抱残守缺。抱薪救火、抱头鼠窜等。

拘:本义即逮捕拘禁。引申为限制、拘泥。音菊阴平。字又音苟。有取、屈、蔽等到含义。今不常用。

拊:击掌,拍。引申同抚摸、抚慰之抚抚髀表示振奋、抚膺表示悲愤。拊北扼喉就是控制要害。

拍:手轻击,引申为音乐的节拍。

拆:分裂、打开、拆散。拆白道字是一种文字游戏。

拚:本义音义并同抃。在拚命的意义上是舍弃的意思。《水浒传》中的石秀绰号“拚命三郎”。

抬:一音义同笞。一即抬举抬头之抬。

拗:本义为折断。音袄,上声。不顺口、违捩,叫拗,音敖,去声。

按:手向下压叫按。引申为抚摸、遏止。介词转化为依照。成语有按图索骥、按兵不动、按部就班等。

挖:掘、掏。

拼:古代拼凑、拼合之拼,又通拚命之拚。实为二字。

持:执、握。引申为扶持、支持、相持、主持。成语说持有异议或持之以恒、持之有故。

挂;悬挂。也作掛。引申为区分、妨碍。成语的挂一漏万、挂羊头卖狗肉。

拮:拮据,本义为鸟之劳苦,渐渐转化为境况困窘。现在多说经济拮据。音洁。阳平。古又通戛。音加。阳平。

拷:本义即打,今双音词说拷打。戏曲有《拷红》。

拱;抱拳、敛手。或者两手合围,引申为环绕。多义。

拭;擦。揩。成语有拭目以待。

挎:也是持的含义。现在多指带挎包。

拽;音夜。拖、拉。

挑:本义为挖取,引申为拣选、用肩挑。阴平。读上声是一种弹琴动作,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之挑即是,引申为挑逗。

拴:结。绑。也指把门上闩闩住。

拾:捡起,引申为收拾。在拾级而上时读社。成语有拾人牙慧。

括:本义为捆扎。引申为约束。搜求、汇合。唐代有《括地志》。浙江有括苍山。

拶:音崭。上声。古代一种套手指渐渐收紧的酷刑。

捝:通“脱”。

捄:通“救”。

捕:本义为捉拿,转化为名词捕役。温瑞安有《四大名捕》小说。成语有捕风捉影。

挟:本义为夹持,引申为胁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振;本义为举起,引申为振奋、震动。成语有振聋发聩、一蹶不振。

捂:本义为逆,对面。引申为抵制、支撑。支吾也从木也从手。

挪:本义为揉搓,引申为移动。

捎:本义为拂掠。今义多用为顺便带寄。

捍:保卫。借为坚实、强悍。

捏:本义为捻,引申为握、按摩、虚构。捣乱也叫捏怪排科。

挹:音一,去声。本义为酌取,引申为牵引、抑制。

捌:本义为农具名,耙类。后通扒。现一般仅用为八的大写。

捐:本义为舍弃,引申为除去、捐助、赋税。捐馆舍即死之讳称。

捉:本义为握持。引申为捉拿。成语的捉襟见肘、贼喊捉贼。

捆:本义为叩击使牢固,今多用于捆绑。一束即一捆。

捋:以手握物,移动以采取。成语的捋虎须。音洛,阴平。

挼:揉搓。

挫;挫折、折断。引申为屈辱、打击。成语的抑扬顿挫。

挺:本义为拔出。引申为伸直、突出、不屈。成语有挺身而出。

挽:本义为牵拉。引申为卷起、打结。哀悼义同车旁,繁体字作輓。

捽:揪住。引申为抵触、冲突。音作,阳平。

掂:以手衡量物之轻重。引申为计较。成语有掂斤播两。

掖:本义为挟持,拉入手臂。引申为扶持、引导。又通腋。

捩:音列,去声。拗折或扭转。词有“转捩”。

掮:用肩扛东西。

卷:繁体从手部,作捲。把东西卷成筒状。也通拳。成语有卷土重来。

捧:双手承托,古多作奉,音捧。引申为扶持。

捷:胜利,成功。引申为迅速,便捷。成语捷足先登。

措:本义这安放,引申为施行、置办,借用为交错。

捱:音挨,阳平。遭受。引申为拖延。

捺:本义为向下按,为汉字笔画之一种。

掎:本义为遮住,借用为支撑,通倚。

掩:遮蔽。引申为包庇、关闭、遍及、偷袭。成语有掩耳盗铃、掩人耳目。

据:作依据之据读去声,旧作據。古读阴平时,义为拮据。

掘:本义为挖。引申为竭尽。通崛起之崛。古又通兀、窟、拙。成语有掘室求鼠,比喻以小失大。

掇;本义为拾取。古有多义,今多用拾掇。

扫:本义为扫除。除尘所以也从土。引申为画,如扫眉,掠过或者尽其所有,是扫之比喻义。在扫墓之扫中渐渐化为祭拜的含义。

扪:本义为持,引申为抚摸。成语有“扪心自问”、“扪烛扣盘”。

排;本义为推移、排挤。引申为分开、疏通、排解、排列、排演等。

掉:本义为摇摆,引申为交替、抛弃。现在多用义为落下。成语有尾大不掉、掉以轻心等。

掯:卡、扣、留难的意思。词语有勒掯即勒索。

授:给予。引申为任命、传授等。

采:本字为采,后起字加手旁。实际上采字中已经有手。繁体作採。意思是摘取,会意字。引申为选择、拔、扯。答理意之採通睬。

挣:本义为用力支持或摆脱。引申为撑开。

捻:本义用手指搓。也作撚。

舍:本义是放弃,繁体也作捨,从手。成语有舍生取义、舍生忘死、舍本逐末。

抡:选拔意义上的抡,音阳平。用力挥动,如抡刀抡拳意义上的抡,音阴平。

捶:棒打拳击。引申为舂捣、锻炼。

掬:用手捧。

掏:挖。引申为探取。

掐:用指甲剌、抓。引申为屈指计算。成语说能掐会算。

推:用手向外移动物体。引申为移动、排除、辞让、拒绝、尊崇、推托、推算。成语有以此类推、推心置腹、推波助澜、推陈出新、推三阻四等。

掀:本义为举起,引申为翻动。工具也同铁锨之锨。

挥:手舞动。引申为抛掷、散发。成语有一挥而就、挥汗如雨、挥洒自如、挥金如土等。

揍:本字同腠。揍理即腠理。又同凑。以上音皆凑。音走去声,就是打有意思。

拣:选择。成语有挑肥拣瘦。拣佛烧香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揶揄:音也阳平。揶揄即嘲弄。

揕:音阵。去声。荆轲剌秦王时说左手把其袖,揕右手其胸。意思是剌。

揲:音舍,阴平。卜筮时分取蓍草的方法,引申为取、积、折叠。又通叶。

揠;音亚,去声。成语揠苗助长。意思是拔取。

摒:排除。古同屏。

揉:本义是使木变形。直使之曲,曲使之直。引申为顺服、揉搓、杂乱。从木、从火、从米,意略同。

揆:测度。总百揆即行宰相之事。

揵:音同掮,本义是举起。又通楗,意思是闭塞。引申为封界。

握:持、攥。狭义即拳手曲手。引申为掌握。成语有握手言和、握手言欢、胜券在握、怀瑾握瑜等。

揾:本义是按、没。唐张旭曾经认头揾水以狂草。引申为拭。宋辛弃疾曾经“倩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提:本义是垂手拿。古有马上鼓曰提。引申为引起、举起。管理领导某一方面的官名有提督、提辖、提学、提刑等。成语有提纲挈领、提心吊胆、提高警惕等。

揖:古礼仪,拱手。所以从手。绰表示礼让。

扬:本义是升高。引申为举起、传远。眉上广曰扬,得意说扬扬也说洋洋。成语的扬汤止沸、扬眉吐气、扬长避短等。

揭:本义为高举,如揭竿而起。引申为显露,如昭然若揭。在掀起衣服的意义上读气,去声。

揣:本义为量度,上声。引申为怀藏,阴平。

揩:擦拭。今说揩油有沾光意思。

援;本义为攀援。引申为支持、引证。成语有援鳖失龟指因小失大。

揜:同掩。

揪:古义为聚敛,后起义抓住。

插;本义为剌入,引申有为栽植或参与。如插柳、插手。成语的插科打诨。

搜;查索寻求的意思。成语有搜章摘句、搜索枯肠。

搥:同捶。

搳:搳拳今作划拳。

搪:本义同唐突之唐,有抵挡义。今多用搪塞、搪瓷。

搐:抽搐。本义为手指抖动。

搧:批。打耳光。引申为扇动、发挥。

搓:揉搓。

搉:本义为敲击。引申为引证、商讨。

搏:本义为捕捉,引申为对打。拍。成语有搏牛之虻。

搘:支撑。

搽:涂抹。

搭:本义为击。披。引申为架设、配合、乘等。

搢:今多作缙。本义为插。

搔:本义为用指甲抓。又通骚。成语有搔首弄姿、隔靴搔痒、搔到痒处。

搠:音朔。剌。

搆:同构。

搡;用力推。常说推搡。

搨:即拓本之拓之繁体字。

损:与益相对,本义为减少。引申为丧失、贬降、伤害。成语的损人利己、损兵折将、损公肥私、损人害己、损之又损等。

摇:本义为摆动,引申为骚扰、上升等。成语有扶摇直上、摇旗呐喊、摇头摆尾、摇唇鼓舌等。

抢:本义为劫夺。引申为争先。用语言顶撞叫抢白,读去声。

捣:捶。引申为骚扰如捣鬼。

摓:同缝。

搬;挪动。成语有搬弄是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搬唇弄舌等。

摩;本义为摩擦。引申为揣摩、切磋、接近、磨炼等。成语有摩肩接踵、摩拳擦掌、摩天楼、摩厉以须等。

摘;本义同采。引申为选取、指责。

摛:音吃。阴平。本义为传布、舒展。

摭:音直。拾取。

摔:往下扔。引申为跌倒,

抟:本义为环绕、盘旋。从手,意为捏之成团。音团。

摽:音飘。摽牌即盾,单义为击。音标,阴平。意为挥去、高举。音标去声。诗经有“摽有梅”,后以摽梅为女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

摸:读阴平为抚摸、摸索。读阳平通摩。成语有盲人摸象、摸不着头脑。

抠:今义多为用手挖。古说抠衣是提起义。

摺:折叠之折。

搂:今我用搂抱之义。读上声。古读阳平,有牵引之义。

掴:音刮。阳平。打耳光。

撂:音辽,去声。常说撂挑子。

摧:本义为排挤。引申为沮丧、挫败、伤痛。成语有摧枯拉朽、摧锋陷阵。

撞:本义为冲击。引申为相遇。成语有撞府冲州、撞头搕脑。

撤:解除、解消。

撢:同探。

捞;本义为从水中取物。

挠:本义为搅和。引申为扰乱、弯曲、奸邪。俗义多用为抓搔。成语不屈不挠。

撕:用手裂物叫撕。在提撕的词语中作牵位义,读如希。

撒:散布、散落。上声。放开、施展。阴平。插科打诨也是撒科打诨。音阴平。

撅:本义,本义同掘,阳平。今多用翘起义,阴平。

撩:掀起。阴平。挑拨,阳平。

挦:旧读新阳平、搀阳平。今读先阳平。多用于挦扯一词。

撰:本义为数,引申为持、集聚。今多用为编辑或著作义。

拨:本义为治理。成语有拨乱反正。引申为分开。成语有拨云见日。弹乐器的手法及工具。如《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今多用除去、发放等到义。

撇:本义为击。引申为拂。读上声。今用抛弃义,如撇下等到读阴平。

撑:旧变从牙部。本义为支持。转化为支柱。划船也叫撑。

撮:抓取、摘取。引申为聚合。古时容量,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升。

挝:意思是敲打。汉代第五伦三娶妻皆无父,却被人诬为挝父翁。音抓,阴平。

扑。本义为压伏。犹今之扑火。引申为拂。扑地往往古代是满地意。现代是倒地意。成语的扑朔迷离。

撝:本义为破裂。借用通挥。举止谦虚叫撝谦。

播:撒布。往往指播种。引申为分布、传布。

撬:读阳平,向上。形容词性。读去声,挑开。今常用。

抚:本义即摸。引申为按、拍、体恤、安慰,也做古代官职巡抚的简称。

挢:音娇。上声。本义为伸出、举起。引申为使屈服、纠正。矫枉过正也说挢枉过正。

擒:古通作禽。意为捕捉。成语有擒贼擒王。

摈:音宾,去声。排除、抛弃。在摈相的意义上同傧相。是引导宾客的含义。

擦:摩、蹭、揩、拭之意。俗字,多见于小说。

挤:本义为推、逼。引申为排斥。拥挤。

擣:同捣。

擢;本义为抽、拔。成语擢发难数。引申为选拔、耸起。

搁:放置。

拟:本义为揣度。引申为计划。比拟。仿效。

擤:音星上声。捏牌子以出涕。

扩;扩充、张大、推广的意思。

掷:本义是抛、投,引申为跳跃。成语有掷地作金石声。简人掷地有声。

撷:本义为摘取。又通襭。

扰:本义为扰乱,引申为侵掠、打扰。

摅:本义为散布、抒发,引申为腾跃。

摆;本义为分开,引申为摇晃。再引申为排列、摆布。

攐:同褰。

拢;聚合。引申为靠近、梳理。奏乐时一种手法,如《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攓:同搴。采取、拔取。

攘;本义为排斥,引申为侵夺、偷窃。攘袂即揎拳。蒋介石政府有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拦:本义同栏,是栏杆,动词用为遮拦。

搀:扶。也有混杂的意思,如搀假。

撺:有去声阴平二音。义同。本义为掷,引申为跳跃。撺掇即怂恿。

摄;本义为提起,引申为执、持。收集、吸引。代理,整顿。成语的摄威擅势。

携:本义为提、带。引申为牵挽,如携手。

摊:铺开。引申为分担。转化为摊子。对某一词牌乐式有所突破,叫摊破。

攧;今通作颠。成语有颠扑不破。本义是跌倒的意思。

攒:在攒射中义为聚集。从母。在攒全中义为积蓄,音赞,上声。阴平又同钻。

搅:本义搅乱、绰有为拌和。成语有翻江搅海。

攫:今多说攫取。本义为用手指抓。

揽:本义为把持,引申为收拢。拉拢、采摘。旧同擥。

攮:本义为推搡。今常用为剌、扎。

54说手部

在古老的汉字中,象形手的文字符号很多,如寸,如又,如左,如右,如力。如此这些字,不仅检字法中用于手部,同于手部,而且在造字法中可以了解同偏旁字的特点。当然以手为偏旁更是与手有关。以手为偏旁可以直接写成手字,也可以简化用提手代替。前者如拳字,后者如指字。这里说的是如拳字一类。

拿:用手拿东西。也写成左合右手。算异体字。繁体字作拏、挐等。壮志也说说拿云。逮捕可以说捉拿。成语有拿腔作势。

拜:拜就是一种礼节,本来只是拱手弯腰。拜手就是拜首。比较隆重的礼仪。现在只有局面的客气意义。如书信中顿首再拜是结尾礼貌,并非要磕头的。

拳:就是手合起来握成拳头。也可以指身体合起来,蜷曲。既有力量的含义,也有局促不得伸展的含义。一个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可以说拳头上走得马,胳臂上立得人。武术上有南拳北腿之说,打拳的讲究拳法、拳术。相互竞赛就叫拳击。成语有拳中握沙。准备出手打架就说揎拳捋袖。酒令中猜拳也叫搳拳。

挈:音切,是提起义。成语有提纲挈领。音契,同契与锲。有契约或锲刻的意思。

上此下手为字,音自,有储备的意思。见于诗经。

掔:读如腕时意即同腕。读如牵时意同牵。现在电视剧的《牵手》,本来就是用手才能牵。后来说牵牛在牵牛鼻子,其实中中间隔了一根绳子。掔就是牵手的牵。

掌:就是手心。引申为掌管。某一学派的头子叫掌门人。在控制范围内就叫在掌握之中。现代掌握多作动词。打嘴就叫掌嘴。成语的了如指掌,掌上明珠等。

掣与手有关的意义主要是拉,引,词语有掣肘,掣签就是抽签。电光一闪就掣电,形容速度快说风驰电掣。力能制鲸,叫掣鲸,这样的人也叫掣鲸手。杜甫诗“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揅,字从手,同研。清代阮元有《揅经室集》。揅揅

揱:人瘦削的形态,后泛指物尖而细的形状。音同削。

揫:人聚集。罕见。略同纠集之纠。区别与揪。

搴:音同牵。意思是拔取。作战时说斩将搴旗。

摩:本义是摩擦,引申为接近或切磋。用手抚摸叫摩挲。成语有摩拳擦掌,摩肩接踵,摩顶放踵、摩天大楼。

挲:音挲,意即摩挲。

挚:本义为攫取,借为至、到。仿义我我用为诚恳,常用词挚友。西晋时有挚虞用《三辅决录》。

摮:罕见字。音敖,义同击。

摹:意义有谋划、描写、效法等,成语的心摹手追、翻刻本也叫摹本。

撇:撇字繁体也从手成上下结构。同撇。

击;在打击、攻打、碰撞褒义上击字繁体从手,偏旁是击殳手。上下结构。擊。相传尧时有《擊壤歌》。

擎:是举的意思。大柱擎天。

擘:音壁,是大拇指的褒义。如巨擘。音博厄切,去声,是剖析、分裂的意思。如擘画。即分析谋划。成语的擘肌分理,比喻剖析精细。

攀:从手。有牵、挽的意思。引申为攀附。成语的攀龙附凤。

挛:有牵紧的意思,有蜷曲的意思,有身体伸缩不自如的病态,叫痉挛。眷念的意义上同恋恋不舍的恋。

承,从手。本义是奉,撑。引申为接受、担任。成语有承颜奉色。

55说指

指就是手指,从手,旨声。形声字。在四肢中算是上肢的末梢,在手,算是手掌的末端。人有两只手,每只手有两个手指。五指有次序,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应该算是手的一部分,谜语说:一颗树,五个杈,要吃要穿都靠它。打身体一部位就是手。所以手指也是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古代手指头与脚指头都称指,后来误写作趾。刘邦被项羽手下射中胸部,自己连忙蹲下身去,假装自己被射中了脚趾,就说“虏中吾指。”,那个“指”现在通趾作脚指,所以我们另谈趾。

手指可以抓,可以搔,可以挠。指端有指甲。合起来也说指爪。指人也指动物。苏东坡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常常可以以指代手。如天太黑,就说伸手不见五指。用手狠打脸上,就会出现五个指印。

人有六个手指头者,如果是多个拇指,就叫骈拇,如果是多个小指,就叫枝指。这样的人也称六指。

拇指也叫巨擘,特指某一领域内有突出贡献或高深造诣的人。成语有屈指可数。人数的计数方式多是十进制,起初就因为人有十个手指。用手指表示数字,在喝酒时行酒令斗胜负,也叫拇战。

指上有纹叫指纹。人与人指纹各不相同,所以常用来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合同等要用手指把指纹留下,叫指印。也说手印。比一般的印章更具可靠性。从指印中可以提取指纹,刑侦上常用。

手指上戴个环,就叫指环。戒指也中指环的一种。现在多用于订婚仪式。定情的戒指、结婚的戒指。可制以金,就叫金戒指,也有银戒指,钻石戒指,宝石戒指。

手指与手指之间有缝隙,就叫指缝。看不起人,也说从指头缝里看人。

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指头也有指向、指点、指示、指定、指责等含义。可以指天发誓,可以指手画脚,可以指挥若定。可能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可以“发皆上指,目眦尽裂”。

“指”也可以用作量词,说一指宽,二指深,四指墒等。

佛教有一指禅的故事。名著有《指月录》。语言学上所谓“所指”与“能指”的区分,是语言与哲学与逻辑的最贴切部分。也是许多笑话产生幽默的源泉。

56说竖心

竖心与心字底同为心部,从意义上讲,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所以不少两种两种形状的字形可以通用。

忖:音寸,上声。思量,揣度。

忣:同急。

忭:喜乐。

忸:本义为忸怩。假借为狃,意思是习惯。

忼:同慷慨之慷。

怦:常用于“怦然心动”,本义即心跳。

怔:音正阴平或去声。意思是发呆。平声只用于以下二词:心悸曰怔忡。怔忪为惊恐。

怯:本义为胆小,引申为害怕。中医把体质虚弱之病症叫怯症。成语有怯防勇战。

怵:本义为恐惧,引申为悲伤。

怙:本义为倚仗。诗经中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所以后来把怙恃代指父母。失怙即失去父亲。

怖:惶恐。使动则恐吓。

怫:音福,阳平。忿然的样子。怫郁即心情愤懑。作心字底,有辅助的意思。

怊:失意的样子。怊怅即惆怅。

怪:本义为奇异,罕见,引申为责备、埋怨。虚词有很的意思。成语有奇形怪状、稀奇古怪、千奇百怪、怪力乱神、见怪不怪等。

怗:义音同贴。服。

怛:音大,阳平。悲伤、惨痛。引申为惊愕、惊吓、恐惧。

怏:不服气、不乐意。常用于怏怏或怏怏不乐。

怳:同恍。

怜:爱惜。

性:本义为人的本性,引申为事物的本性,特点。生命、生机或人的性情。三字经有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怍:惭愧的样子。

怕:本义为畏惧,作虚词,有恐怕的意思,也有反问的意思,怕不即莫非。成语有欺硬怕软。

怡:和悦。喜乐。成语有下气怡声、心旷神怡、怡情悦性。

怓:本义为心乱。叠用同呶呶。

恇:怯弱的样子,引申为恐惧的样子。音匡。

恢:本义为广大、宽广。引申为扩大、完备。成语有恢恢有余。

恒:本义为长久。引申为恒心、平常、普通。古变读更,意思如亘。

恨:本义为怨恨、仇恨。古代多做后悔、遗憾讲,与今不同。成语有相见恨晚、恨铁不成钢、恨之入骨、恨不相逢未嫁时等。

恍;有恍惚、恍然的意思。

恫:也从病部。痛苦。音痛。在恫吓词中读冻。

恰;正好。

恬:安静。淡然。成语有恬而不怪、恬不知耻。

恂;一义为诚信,一义为恐惧。音旬。

恤:本义为顾惜。引申为救济、安置。

恪:恭敬。今多用恪守。

耻;羞愧。侮辱。成语知耻而后勇。

悦:欢喜、愉快。古多作说。

悌;本义即敬爱兄长,也可以不用竖心旁,与弟两字通用。

悖:也作从言。本义是违反、逆乱。引申为谬误、疑惑。成语有悖入悖出。

悚:音耸,上声。恐惧。从立同。

悟:本义是觉醒、理解。引申为启发、使感悟。

悄:本义是忧愁的样子。诗经有“劳心悄兮”。后常用为寂静的样子。元稹《会真诗》:“更深林悄悄,晨会雨蒙蒙。”

悒:忧郁、不安。旧也作邑。

悁;忿怒、忧愁。

悮:同误。

悃:诚实、诚恳。音困上声。

悔;后悔。引申为灾祸。成语悔过自新、悔之晚矣、悔不当初。

悛:音全。悔改。成语有怙恶不悛。

惋;怨恨、叹息。

惇;本义为敦厚。引申为重视。宋代有章惇。

惓:音全阳平,叠用为恳切意。音倦,去声,意为危急。

悱;上声。《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情;本义为感情。特指爱情。转化为真情、情态、趣味。成语很多,如情至义尽、太上忘情、情随事迁、情投意合、情有可原、情有独钟、情理之中、情不自禁、情景交融、情窦初开、情不自禁、情人眼里出西施等。

怅:失意、恼恨。

悻:悻直即任性,叠加用指忿忿不平的样子。

惜:本义为可惜。引申为珍惜、爱惜、吝惜。成语有怜香惜玉、惜老怜贫、惜墨如金、惜指失掌等。

悽:音七。阴平。悲伤。

惏:同贪婪之婪。

悼;伤感。引申为恐惧。现多指悼念死者。因而失去主张叫做悼心失图。

惝;怅惘。音场,上声。

惘:失意。

惆;失意,悲痛。常用词为惆怅。音绸。阳平。

惟;古从心从丝同。本义为思考、谋虑。虚化为助词、介词、连词。成语有惟妙惟肖、惟精惟一、惟命是听、惟得是图、惟我独尊等。

惕;本义为警惕。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悸:本义为惊惧、心跳。引申为怔忡之病,成语心有余悸。

悲;本义为伤心。引申为眷顾、慈悲。成语有悲观失望、悲欢离合、悲天悯人、悲愤填膺等。

愔:和悦。

惰:古也从女从人。本义为懈怠,引申为不敬。

堧:音意并同懦。

慨;大政方针为感慨。引申为激昂。连绵词有慷慨。成语说慷慨陈辞、慷慨陈词、慷慨激昂、慷慨解囊。

恻;本义为悲痛、忧伤。引申为同情。

惺;本义为领会,引申为清醒。成语有惺惺惜惺惺。

惴;恐惧。成语有惴惴不安。

愉;快乐。旧也通偷,音意并同。

愎:任性。成语有刚愎自用。

惶;恐惧。

愧;羞惭。古也从女。

恼;愤怒。引申为引逗、多用于诗歌,有艺术意味。成语有恼羞成怒。

慌;与惚连读如恍,上声,如张连读如阴平。

忾;叹息。成语有同仇敌忾。音苦爱切。

慥:诚实。

憷;害怕。

慄;恐惧。

慎:谨慎、小心。成语有慎重考虑。谦虚谨慎。

恺;安乐,凯,上声。也同凯。

慆:本义为喜悦,慆淫则过度享乐。叠加用则指纷乱。叔叔引申竟至于忧伤。所以慆忧即哀伤。慆慢即怠慢。

愠;怒。《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变君子乎?”音运,去声。

慵;懒。旧作庸。多用于诗词。

慠:同傲。

慷;多用于慷慨。也说慷他们人之慨。

悭;节约、吝啬。引申为缺少。

慢:本义为傲慢。引申为轻忽、迟缓。今多用快慢意。成语慢条斯理、慢慢腾腾、慢藏诲盗。

惨:本义为狠毒,引申为悲痛。成语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惨不忍睹、惨淡经营等。

憧;音撞。本义为愚昧、昏庸。叠用音冲,上声。往来不绝的样子。

愤:愤怒、忧闷。在心中没有发出叫愤,发出则叫怒。成语有发愤图强。

悯;愤懑、哀怜。今多用后义。本作闵。

惮:畏惧。成语有肆无忌惮。

憔:瘦弱萎靡的样子叫憔悴。

忆;想念,引申为记忆、回忆。成语有忆苦思甜。

懂:俗字,义为明白。

懈:松驰。成语有坚持不懈。

憸:音险,阴平。意为奸邪。

憾;本义为仇恨,引申为遗憾。

懊:悔恨。

懦;软弱。引申为柔软。成语有。

怀;本义为想念。引申为怀抱、怀藏、包围。成语有怀宝迷邦、怀才不遇、怀恨在心、怀瑾握瑜、开怀畅饮等。

忏;本义为忏悔,在宗教中指为人礼祷忏悔的方式。原字繁体作“懴”。

惧;恐惧。古又通矍、瞿。

慑;恐惧,使恐惧。音社,去声。

57说腿

衣食住行,行是人生活的一个大方面。人是动物,腿是重要的行动器官。腿的主要动作是行走。古代的走就是跑,趋是快走的礼仪,有时腿也就是足。合起来称腿脚。行走不方便叫腿脚不便。古人把腿分成两部分,膝以上叫股,也说大腿,膝以下叫胫,也说小腿。股与胫都可以代指腿。股与胫之间弯曲的地方叫腿弯,胫与肢之间弯曲的地方叫腿腕。

大腿也叫粗腿。有笑话说:早上起来,感觉不好。摸牙梆梆硬,摸舌稀软,大腿肿得比小腿还粗。去厕所转一圈,看看啥也不想吃。一般人的大腿当然经小腿粗。

腿是四肢一半,双臂与双腿合称四肢,腿有两肢,也叫下肢。两腿可以叉开,可以并拢。两腿之间叫裆,也叫腿裆。两腿形状不同还有多种称呼,如罗圈腿即所谓O形腿。

如果展开两腿如一条直线,是练功一种方式,叫劈腿。劈腿原是体操术语,现在也指个人感情出轨、脚踏两条船。这类人甚至叫做劈腿一族,名星而有绯闻也可能说是劈腿事件。

腿的量词用条,也说只。许多动物也有腿,有的还很多,如蜈蚣。一些器物有腿,如桌椅板凳之类。那是腿的意义的扩展。甚至眼镜也有腿儿。著名膳食营养专家李瑞芬总结的一段顺口溜,其内容是:“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人称为腿论。俏皮话还说:三条腿的人找一着,两条腿的什么还不是满大街都是?

腿有长短。腿长者往往身材高。所谓侏儒有时也不过是腿较常人为短,特别短而已。修长的腿也是人体美的一部分。专门用腿用广告展示美现的美腿的人叫腿模。长腿善走,跨步大。走路就快。古代形容走路极快的人叫飞毛腿。如《水浒传》中有个神行太保叫戴宗的,是的是神行术。安装假肢常常有假腿。如果腿练习得坚固,叫铁腿。中国武术中有“南拳北腿”之说,说南方人注重或突出拳上的功夫,而北方人更注重突出腿上的功夫。说花拳绣腿,是腿脚功夫中看不中用,花里胡哨可以骗人不能实战。在功夫上,腿近于脚,说无影腿也就是无影脚。

长途行走时要把小腿绑得结实,要用绑腿。做衣服的裤子两裤长短宽窄要合适,叫裤腿。小腿中部肌肉发达的隆起的地方叫腿肚。坐时大腿平直,可以坐人尤其是小孩子叫坐在腿上。也可以把东西放在腿上。

说走就走,也说抬腿就走,拔腿就走。某件事非关自己而自己要加入,也说插上一腿。累了会腿疼。老了也常常腿疼。年老而腿脚犹豫不决健就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佘老太君一百单七岁还是“腰不酸来腿不疼”。

有句话叫两条腿走路,常常指两种政策方法同时实行。好像是周总理提高出来的。比如教育过去就有民办与公办,就叫两条腿走路。很多地方的公私结合、土洋结合都叫两条腿走路。

腿与股相近的含义某些已在股中说过。不重复。腿与臂对应,二者不可互换。常言说,胳膊扭不过大腿。

58说舌

唇舌相连说,用说话的工具代指说话或所说的话。说罢了唇,我们说舌。上文说过嘴唇是软的,舌是扁的。也说嘴是圆的,舌是扁的。

舌也叫舌头。是口中辅助咀嚼、搅拌、下咽食物的器官。舌取食就叫舓。音意基本同舐。舌之前部较尖,叫舌尖。舌尖外叫舌本,也叫舌根。佛教谈六根,舌为六根之一,主要是味觉之根。

舌尖可以伸出。叫吐舌。吐舌的样子古语叫舑舕,也叫舚,舚音添。舑舕音坦炎,有舔的含义。吐舌头的动作是种开玩笑的调皮的表示,与“作怪脸”相接近。口语中说吐舌儿也指说话不清晰的人有说话,也叫咬舌,俗称大舌头。《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就是咬舌,私愤二哥哥说成爱哥哥。

《红楼梦》第二十回: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咬舌子是说湘云。

两人用言语针锋相对,后者就叫反唇相讥。现代中国人称舆论叫做喉舌。如报纸杂志就称人民的喉舌。信品雌黄,乱评人事,古代人说是:“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百口莫辩也可以说百舌莫辩,意思一样。话说得多,喜欢说话,这样的人叫长舌,一般说妇人则是长舌妇。批评她是说多嘴多舌。不必要说的话还要多说,是浪费口舌,也说饶舌。

说话灵巧,主要靠舌头,古语有巧舌如簧,简说簧舌。巧舌如簧者把什么吹嘘得天花乱坠,我们往往说他舌灿莲花。说得很多,常说舌头都磨破了。古语叫舌敝口焦。谈锋也叫舌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说驷不及舌。说明语言的传播速度极快。暗地说他人坏话或闲话也叫嚼舌头。

说话靠舌头,有些凭口语生活的人,往往说吃舌头饭,古语叫舌耕,靠笔头谋生相对叫笔耕。天天新当教师,也可以说是舌耕之徒。像战国时期的纵横说也说说客就是这一类。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张仪,他就有一个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他因为游说被人打得半死,妻子怜悯他劝诫他,他反而让妻子看看自己的舌头有没有事儿,舌头没事,他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的舌头就称为三寸不烂之舌。原文出《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后来人夸说自己的言语,自谦说三寸舌。汉代张良说自己的功业,无非是“以三寸舌为帝王师”。汉衩郦食其凭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如果无话可说,就说张口结舌。闭口不言也与舌有关。有个字,舌部,左舌右今,音去声近,就是闭口的意思。如果是外部的风力或压力,就说卷舌入喉。谣言传播速度极快,成语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简说即“驷不及舌”。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主要是舌头在工作。所以古人把翻译者叫舌人。

舌表面上有许多味蕾,可以辨别味道。所以品尝食物品味,主要是靠舌头。舌上会生苔,是舌垢,也叫舌苔、舌胎。一层薄薄的物质,可以影响味觉。所以刷牙也要刷舌苔。舌头最前面的部分成尖状,叫舌尖。知法尝试食物叫舐,也叫舔。

动物一般都有舌头。蛇的舌头叫信。动物刚刚出生,母亲就会用舌头舔舐幼崽,在牛就是舐犊。引申到人身上,老人爱自己的儿女,也叫老牛舐犊。父母深爱自己的儿女,就叫舐犊情深。舌头可以辅助感情。表示极度惊牙,可以说舌举而不下。说舐糠及米,往往反映由内向外,一步步蚕食。

古语有“舐痔”,字面也就是舔他人的痔疮。讽剌佞幸的人,竭力讨好他人。典出《庄子·列御寇》。是庄子讽剌曹商的话。原文是: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在语音学中,古代也说五音。有唇音,也有舌音。舌音女分为舌上音与知尖音。

一个人因为语言得罪人,常说祸从口出。祸大时,会被割掉舌头。所以爱说闲话议论他人的女人,讨厌者称之为长舌妇。南宋秦桧得罪,杭州岳庙中的秦跪像,对联中有一副是讽剌秦桧夫妇的对话体:

我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宋时李若水出使金国。大骂粘罕,金人把他的嘴唇打烂,骂犹不止。最后砍了他的头,连他的舌头都割掉了。如果吓人说错话,就说“再多说,小心我割了你的舌头。”

由柔软的舌与坚硬的齿相比较,可得出“齿亡舌存”的哲学道理。一般以为是老子的学说。出自《说苑·敬慎》篇,是常摐教老子的哲理。原文是:

常摐有疾,老子入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过乔木机时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无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也耶;齿这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摐字音窗。

说过舌,再说舌部字,舌在字典里也是一个部首。舌部字较少。除了上篇报谈到,有舌、舑舕、舐、舔之类。还有舍舒二字,与舌基本无关。

59说喉

喉从口。是口的一部分。如果医院设五官科,往往喉科独立。所以我们把喉单独说一说。

从外面看,喉是一条管,叫喉咙,也叫喉管。喉管连接口与脖子。兼有呼吸与消化两种作用。是两个系统的交汇,气管与食管的交汇,十分重要。

喉头有声带,是发音器官。所以喉与说话有关。喉与舌相连就叫喉舌。替国君发布命令、宣传政策的人古代就称为喉舌。现在指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如果主要是说话说服他人,也叫喉唇之任。气管炎与食管炎都会引起喉咙不适。因为生气或发闷喉头会变化,叫喉头气。

因为喉部位重要,所以用来比喻。天下关键的地方地方叫咽喉之地,往往特指险要的交通关口。占据这些地方就叫扼其咽喉。比喻到天上,北斗星就是天的喉舌。杀人或自杀往往从喉下手,所以喉也与生命相关。所谓刎,就是用刀剑从咽喉部位自杀。刎颈之交就是过命的好友。杀人也说断其喉。张志新宣判之时,就被割断了喉管。

作为发音器官,语音学上有一种音就叫喉音。

主要是从喉部发音而出。脖子可以伸长,叫引颈。如果侧重于说喉,也是那个引法,叫引喉。成语有引吭高歌。吭就是喉咙。喉与吭相比,吭更侧重于反映鸟的喉咙。吭本字亢,象形字,象人的喉部颈动脉突出的样子。激动有时候脸红脖子粗的,当然与喉咙有关。这就是喉头气。脖子之所以粗,就是因为动脉贲张。又亢是脖子上较软弱的地方,没有多少保护,容易下手伤害。成语批亢捣虚。就是专拣弱处去战胜。

与喉相关的一个字叫咽。作为一个部位,帮助下咽、似小舌,隔开气管与食管使各不相妨。作为一个通道,则包括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咽发炎叫咽炎,喉发炎叫喉炎,相近并不相同,通称咽喉炎。咽联系呼吸与饮食,吃饭时食物堵塞呼吸不通就叫嗌。俗话说吃饭防嗌,走路防跌。应该与咽同源。吃要保证下咽,咽绝就是已死。动词有成语细嚼慢咽、狼吞虎咽。而发音如夜则表示悲痛欲绝。有哽咽、呜咽、悲咽、咽塞、幽咽等词。实际理解意思略同于喉咙气已难通。引申为本来流动的东西不通畅了都叫咽。毛泽东写过“萧声咽”,白居易《琵琶行》形容音乐也用咽: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人单说喉,现在叫喉咙。嗓子有赞美往往是喉咙痛。声音高叫响喉咙,饮水则是润喉咙。其实古人也说,如“官卑未许伸喉咙”。吃到平时少吃饭的好东西叫打牙祭,也叫祭喉咙。那么咙又是什么东西?咙就是喉。《说文》咙,喉也。古文也说咙胡。咙胡就是喉咙,鼓咙胡就是公开说话。

60说唇

唇是口的一部分。繁体字从月即肉。简化字从口。是嘴的最外部的两片肉皮。人常说,嘴唇两张皮,含义是说是人随便可以说的。人是可能说了会变化的。在这个意义是也说唇是扁的,舌是软的。

唇分上下,上曰上唇,下曰下唇,合起来称双唇。唇有厚薄。厚唇显得人庄重朴实,薄唇显得人能言善辩。双唇紧闭就是一言不发。上唇上的毛叫髭。是胡须的一部分。唇的最外缘叫吻,形式与颜色往往发红,叫红唇,唇红齿白是漂亮。所以髻膏一般就是口红。嘴唇发白,乃是病态。

作为口的一部分,唇舌都可以代指说话或说的话,合起来叫唇舌。成语有唇枪舌剑、摇唇鼓舌。《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所以摇唇鼓舌有贬义。猜测对方说话要自嘴唇,所以聋哑人往往会读唇,从唇的发音形状推测可能所说的内容语词。

在语音学中,古代也说五音。其中唇音是五音之一。分轻重,有轻唇音,重唇音。古代五音还与律吕五音相对应,“合口为宫”,“齿合而唇启谓之徵”。

《左传》中宫之奇谏假道,说当时的俗谚,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就是拿人体作比喻,没有嘴唇的保护,牙齿会寒冷。后来也说唇齿相依、唇竭齿寒。

说嘴边也说唇边。

在十二相中,各种动物均有一缺。所谓兔缺唇。疾病有一种往往是天生的兔唇。上唇开裂成一道缝。俗称豁豁嘴。现在可以动手术治疗。这种病就叫兔唇。也叫兔缺。

吻是唇的一部分。吻的表面没有皮肤,但有皱褶。吻字可以表示亲嘴的动作。动词。两人唇吻相接,表示亲密,叫接吻。亲爱的分别要吻别。第一次与人亲吻,叫初吻。男女之间所谓脸也相贴,唇儿相接,往往也是性行为的一部分,或称前戏。

俗话成语有驴唇齿不对马嘴。字面看,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风就是动物发情的意思,其实意思是前言不搭后语,两件事物本应合为一体,却对不上号。

61说腔

腔从肉从空。但并不算是人体一个具体的部位。与部位相关。身体中有空的部分叫腔。相对是闭合的或可以闭合的,但实际往往是可通的。尽管中空,但可以充满。如说怒火中烧就可能怒火满腔。这个怒火充满的腔就是胸腔。

腔也说腔子。人体中有许多“腔”。如口腔、鼻腔、颅腔,胸腔,肠腔、腹腔、心腔、子宫腔、髓膜腔等。单用或与他字合成的腔往往与口腔最接近。狭义地说腔子特指胸腔。如说一腔热血。秋瑾有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一个人或一个地方说话的特色叫腔。是音质,区别与他人或他地。如腔调、奶奶腔、官腔。打官腔还有语言与架式的结合,是官僚作风。唱戏的调子叫腔。传统说四大声腔即唱腔。如昆腔、秦腔等。

把腔用作量词,则只能说动物,不能说人。如一腔羊。说是一副已经杀了的羊的躯体。说一腔,往往并非是全体而去掉头脚尾巴之类。供人食用。

62说口部字下

咫:周代时八寸叫咫。咫尺表示很近。成语有咫尺千里,也说咫尺万里。咫从尺,只声。实非口部字,为检阅方便归于口部。

咤:发怒声。词语叫叱咤。成语的叱咤风云。吃饭时口中有声也叫咤食。诧音,去声。

咬:以口嚼叫咬。详细说咬侧重于用前齿,而嚼侧重于用后牙。成语有咬牙切齿、咬钉嚼铁、咬文嚼字。古谚语有“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相互之间说悄悄话也说咬耳朵。

咳:本主是小孩笑,音孩。后来一般指咳嗽。音可,阳平。通于欬。

咦:呼声或笑貌。

咡:口旁。

哂:微笑。往往有讽剌意味。《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

哄:象声词。也指许多我同时发笑。从口,共声,共亦有含义。成语有哄堂大笑、哄然大笑。

哎;叹词,哎呀表示惊异。

咢:击鼓叫咢。古语有或歌或咢。

品;本义为众多,从三品,会意,相对于三人成众。《说文》:“品:众庶也”。

咽:平声为咽喉。去声为下咽。声音充塞则呜咽。三意三音。

哈:象声词,大笑的声音说哈哈大笑,笑哈哈。

哆:古读尺,是张口的样子。现在只有哆嗦义。音义各不同。

哅:喧声。成语说气势汹汹,也说气势哅哅。

咱:我,我们。宋元后的俗语。也作语气词。

咿:象声词。音一平声。

咸:常用作副词皆都的意思。本义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则是人头。意为杀。引申为周遍。《周易》的《咸》卦。

唐:本义为说大话。从口,庚声。王充《论衡》:“唐之为言荡荡也。”引申为广大,浩荡,再引申为空虚,空白。

歌:从二可。非与口直接相关。古通歌。基本义为兄长。

唇:通脣。本从肉。亦从口。

哢:鸟鸣声。音里弄之弄。

唁:遭遇非常变故晨的慰问叫唁。今常用唁电、唁函。吊唁。

哮:兽怒曰哮。

哺:本义为喂食。从口,甫声。本为名词,指口内含嚼的食物。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引申指哺育。

哽:食物在口中难以下咽。也作鲠。

哳:象声词。白居易《琵琶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哪:语气助词。

哩:语气助词。

唧;象声词。叠用为唧唧。

员:会意字,象人俯视鼎。从贝,口声。非从口。

哭:惟有人能哭。另篇专写哭。

唈;气不顺畅。双音词多见于呜唈,唈嗳。

唏:哀叹。也从欠部同。

唅:古代人死后把玉放入口中,也从玉。读含去声。读阴平时叠用为象声词。

哦:本义为吟。引申为叹词。

唆:唆使即怂恿。用口,故从口。

唉:本义为应声。引申为叹词。《史记·项羽本纪》:“亚你阌 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于谋!’”

商:本义为计量。今语曰商量。是引申义。可以“商略”即研究。再引申为商人。

启:本义是开。《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手,启予足’”,当时以为孝于亲者当以全身体为幸,后以“启手足”代指善终。

问:从口门声。本义为询问。引申为打听、省视。名词当音问讲。

唼:音啥。鱼吃食的声音。古代“歃血”也叫“唼血”。

哼:叹词,表示愤怒、鄙视、痛苦、不满等到情绪。

谆:古亦从口从享。音义并同。

啐:古有尝、饮的意思。现多用于唾,表示鄙斥。

唳:鹤鸣曰唳。

啖:吃。引申为以利相诱。吃饭古代也说啖饭。顾恺之啖甘蔗先从小头,曰渐入佳境。后称为啖蔗。啖也从口从敢。

唪:本义为大笑,音迸。后指念经,音奉。唪经即出声读经。

啑:同唼。食指也叫啑盐指。

哑:本义为大笑。读饿。哑然大笑。后指口不能言为哑。也作叹词,同呀。叠音为哑哑。哑子吞黄连,现在也说哑巴吃黄连,意思是有苦说不出。歇后语。词语有哑巴亏、哑口无言。无声的戏剧小品叫哑剧。

唶:赞叹词。读如介。可以叠用。当吸吮讲,读如则。

啃:一块一块地咬。

啜:本义为尝饮。小口饮茶就叫啜茗。近于啐,引申为抽泣。现代常用“啜泣”。

唱:本字作倡,义为首唱、倡导。后指歌唱。故从口。唱筹量沙以当粮食,是暂时稳定军心的计谋。事出著名军事家檀道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唸:出声诵读。呻吟也叫唸。

唫:音近。闭口不言。也通吟。

唾:名词为唾沫,转化为动词则吐唾沫。成语有唾手可得比喻轻易唾面表示对人鄙视,唾面自干则是能忍耐。长于逆来顺受。事出娄师德。《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

啁:象声词,读周。细碎的声音叫啁啾。常形容鸟叫。又通嘲,读如嘲。

啕:今多用于号啕大哭。古又通淘气之淘。

啗:同啖。

唿:吹唿哨之唿,别无义。

唯:答应声。另有多义当时引申或借用。唯显得恭敬而顺从,成语有唯唯诺诺。唯唯否否,惟命是从、唯我独尊等。

售,从口。本义中卖出去。

啻:虚词“但、只”的含义。

善:本义美好、吉祥,义项很多。从言从羊。古人以羊为美好的象征。成语有善男信女、善始善终。独善其身等。

喜:本义为欢悦。引申为爱好。吉订的事。从鼓省从口。鼓乐与口中欢声会意。成语有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笑颜开、喜从天降、喜怒无常等。

丧:本义为失去,引申为死亡。转音则为死后的礼仪或死者的遗体。我们在“谈死”一篇中再谈。

喧:本义为声大而繁闹,引申为显赫。闹声剌耳则说喧聒,要制止时说禁止喧哗。成语有喧宾夺主。

喀;呕吐声。

喑:同“口不能言”之哑。亦从病作瘖。成语有万马齐喑。引申为不言或忍耐。

喨:嗓音嘹亮。

嗟:叹词,表示感叹。可以嗟首,可以嗟嗟。成语有嗟来之食。

喏:向人作揖并出声表示尊敬。叫唱喏。声音较大的叫唱个肥喏。又通诺。

喃:喃是象声词。喃喃表示低语声,如成语喃喃私语。也表示鸟鸣声或读书声。絮絮叨叨也说喃喃笃笃。

喇:仅用于喇叭、喇嘛等词作为词素。

喳:喳喳是象声词,一般形容鸟叫。说人小声乱说话也说叽叽叽喳喳。

喔:象声词。多形容鸡叫。音卧。

喂:本义是招呼人的声音。作喂食时旧从食。

嗢:本义是吞咽。也说嗢咽。嗢噱即大笑。

喟:叹息。成语有喟然长叹。

喝:本义是悲咽。读如咽。当喝彩时讯去声,当喝水时读平声。即饮。与吃相对,即说吃喝。成语有吃喝玩乐。

单:单独,仅,只。《说文》:单,大也。

喘:呼吸急促。引申为名词气息。双音词说喘息。

喻:本义为晓喻,开导。后引申为说明,比喻。成语有家喻户晓。冯梦龙有小说《喻世明言》。

喊:从口,咸声。本义为尝味。引申为大声呼叫。今说呼喊。

啾:象声词。叠用可指多种声音,随文而异。《木兰诗》中指水声。

唤:呼叫,召唤。

喉:另文专谈。

吃:古代饮与食皆为吃。现在多指食。与口吃之吃不同,见前。成语有吃苦耐劳,吃一堑长一智,吃喝玩乐,吃尽苦头,吃里爬外,吃绰为受的意思,由受再引申成被动义成虚词。现代意义很多。上海人把当被告就叫吃官司。

乔:繁体字作喬。从夭从高省。

啬:甲骨文字型,象粮食收入谷仓。本义通稼穑之穑,后借用为吝啬。现在说吝啬鬼即小气鬼。

嗛:以口衔物,通衔。读如衔。作物歉收,读如歉。谦虚,读如谦。满足意读如慊。

嗌:咽喉。音一去声。

嗉:鸟类的胃。如说鸡嗉子。嗷:众声。本义为哀鸣声,也指喧闹声。成语有嗷嗷待哺。

吗:助词。用于反问。现在也用于一般疑问。也作译音词。

嗒:音大,本义为沮丧。《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嗔:怒。现在多说嗔怪。《红楼梦》描写贾宝玉:“虽怒时而含笑,即嗔时若有情。”

嗝:气逆作声,现在说打嗝儿。

嗓:嗓子即喉咙。多与说话相关。

唢:唢呐是一种乐器。唢别无义,呐另见。

嗣:继承。从口从册司声。古代君主传位于继承人要册立。所以叫嗣。

嗤:讥笑。成语有“嗤之以鼻”。

嗅:用鼻子辨别气味。也作从鼻臭声。

嗥:野兽叫,或小儿哭声。

呜:三义为哀叹。也作抚弄、亲吻讲。贾充的妻子叫郭槐,非常妒嫉,贾充有个男儿,贾充就乳母怀中“呜”孩子,郭槐以为贾充与乳母有奸,杀了乳母,儿子也死了。这样的事竟然犯了两次。因此贾充竟然到殆也没有儿子嗣位。“呜之”,语出《世说新语》,《晋书》便作以手摩儿头或者拊之。呜也作象声词。成语有呜呼哀哉。

嗨:叹词。

嗐:叹词,近于嗨,去声。也表示赞叹。也表示叹息。也说嗐声叹气。

嘉:美、善的意思。加是声旁,从壴(音注)。非口部字。

尝:繁体字作嘗,从旨,尚声。非口部字。本义为品尝,滋味。引申为经历,转化为曾经。成语有卧薪尝胆、浅尝辄止、尝鼎一脔。

嗾:用口指挥狗叫嗾,常说嗾使。

嘛:古仅用于喇嘛。算译音专用词。

嘒:明亮的意思。叠用为象声词。

嘈:喧闹。今说嘈杂。

呕:歌唱,通讴。阴平。呕吐,上声。呕气,去声。成语有呕心沥血。

嗽:咳嗽。也通漱口之漱。

叹:叹息,感叹。古代此字既从口,也从欠。从品作嘆。从欠作歎。

哔:音去声。哔叽是毛纺织品。

喽:主要用于喽罗。多义。可指强盗手下部众。也有伶俐机警的意思,也指喧闹、吵扰。

噇:吃,喝。宋元时俗语。

噈:本义为口相就,即相吻。音蹙。也指用嘴唇吸,通咂。

唠:语言罗嗦。也说唠叨。

噜:象声词。如呼噜。普鲁是西藏所出产的一种毛制品,从毛也从口。

噌:噌吰,象声词。多抬钟鼓声。苏东坡《石钟山记》用此字。

嘻:叹词。表示悲伤、赞叹、惊叹、欢笑等。动词侧重于嘻笑。成语有嘻嘻哈哈、嘻笑怒骂,嘻皮笑脸。

嘶:声音沙哑为嘶,现代说嘶哑。后专门形容马鸣声。说马嘶。

喷:激射。平声。喷嚏,去声。

噎:食物堵塞咽喉。也引申为悲伤。《诗经王内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嘲;调笑。成语有嘲风弄月,热讽冷嘲。

嘹:声音高叫嘹亮。

嘬;音踹。去声。本义即咬,叮。大口吞食叫嘬嘬。

噏:音义并同吸。因为人呼吸时鼻孔会一张一合,吸气时则合,引申为合的意思与张相对。

噀:喷有意思,特指道教中的一种仪式,把水含在口中,然后用力喷出。叫噀水。

嘘:指呼吸。分别说,出气急叫吹,出气缓就叫嘘。成语有嘘寒问暖。嘘枯吹生。古代“吹嘘”意义很多,现在一般指夸大其词说什么事或人。

嘿:本义为闭口不说话,同默。今嘿常用作叹词。

噍:义同嚼。去声。

叽:本义是略食。引申为悲叹。哔叽是西藏一种毛纺织品。

噩:本义为惊愕。也通恶。今多用噩耗、噩梦。

噫:叹词。汉梁鸿有《五噫歌》。李白《蜀道难》首句:“噫吁戏,危乎高哉。”

噶:译音词。较常见者职噶尔丹、噶伦布、西藏的名官噶隆。

嚆:呼叫。嚆矢即响箭。比喻事物之先声、开端。

噤:闭口。成语有噤若寒蝉。

噬:咬,吞,引申为波及。成语有噬脐莫及。比喻后悔莫及。

哙:《说文》:哙,咽也。本义好下咽。通于快。汉初有樊哙,韩信羞于与哙伍。

嘴:即口。器物像嘴也叫嘴。另文谈。参阅“说口”。

器,本义是用具,工具,引申为才能,本领。会意字,《说文》:“像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成语有器宇轩昂、器小易盈。

噪:本义为鸟虫鸣叫,引申为吵闹、叫骂。诗句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噣:一音昼,通咮。一音琢,通啄。都是鸟嘴的含义。

嚇:怒斥或恐吓。音荷。今作吓。

嚈:嚈气即咽气。指人死断气。

啸:古代解释啸是嘬口出声。后来成为一种高士的口头艺术创作,长声心咏啸。歌咏也叫啸咏、啸歌。陶渊明:“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嚐:同尝。以口辩味。

嚚:音银。本义为愚蠢。引申为狡诈。“父顽母嚚”,见《尚书·尧典》。

嚭:义为大。多用于人名。春秋时吴国有伯嚭。

嚫:布施叫嚫,布施的钱叫嚫钱,也说儭钱。音衬。

嚥:同吞咽之咽。

嚬:皱眉。同“颦”。

嚮:通“向”或“享”。

嘤:鸟鸣声。可以说嘤嘤,嘤咛。

严:本义为危急,如严鼓。引申为严厉、猛烈、整肃、尊敬。转化为动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是尊重的意思。古称父亲为严,先父即先严。成语有赏罚严明。严酷的刑法叫严刑峻法。

喾:古帝名帝喾。一般算是五帝之一。

嗫:嗫嚅是连绵词。可以指窃窃私语,也可以指欲言又止。现在多用后一义。唐窦巩与人言若声不出口,人称嗫嚅翁,后因以称怯懦怕事的人。

啭:转折发声。常用指鸟叫声。双音词说宛转。转即啭。

嚾:大声叫嚣。

嚼:用牙齿磨碎食物。过屠门而大嚼,是成语。乱说叫嚼舌或嚼舌根。能文件叫嚼墨喷纸。品味也说咀嚼。

囊:本义是盛物的袋子。象形字,象两头都扎起的口袋。包罗也中囊括。《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囊萤是晋代车胤的刻苦勤学故事。足智多谋的人古称智囊。年纪已老但是有足够的智慧,则说囊底智。人体中像囊的东西的胆囊、肾囊、阴囊。

呓:梦中说话叫呓,所说的话叫呓语。

冁:笑的样子。音灿,上声。

嘱:嘱咐或嘱托。意即口头交付

64说口部字上

口是常见的偏旁,作为部首用于检字方便,有些口部字很说与人体部位的口与直接联系。

古:古老。有上古、中古、近古之分。古代复古倾向明显,以古为善。文章古肯定好,做人古貌古心当然更好。

可:古义为许可、合适,现在鑫用为可能。虚词有“也许”“大概”义。

司:本义是主持或掌管。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是官职。再引申为行政组织名。

召:呼唤。从口因为呼唤要声音。

叶;地;协合的意思。繁体树叶之叶从草。

叮:见叮咛、叮嘱、都有嘱咐的意思。叮当则是象声词。

号:号召。本字从号虎。

叩:本义为击打。词语有叩门、叩头。

叨:音刀,同唠叨,话多。音涛,同饕。贪婪。

叫:从口,呼,喊。

叱:大声呼喝或呵斥。

只:语气词。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出自《诗经·鄜风·柏舟》。现代作“仅‘义。只身就是单人。

叭:象声词。喇叭是乐器名。

史;上古史官叫史,成语有史无前例。史不绝书,指记载历史的书籍。

句:本义是弯曲,读如勾。现代义多为句子。

叴:今字作厹。音秋。叴由即仇犹,古国名,地在今山西省阳泉市。

台:《尚书》中作人称代词我讲,意义很多,与口关系不大。

吉:善,利。与凶相对。

吏:古代百官的总称,后意义缩小为供奉大官的小吏。

吐;从口中吐出,引申指发表口头语言。说心里话也叫吐胆倾心。

同:共同、相同。成语有同功异体、同床异梦、同病相怜、同心同德、同心协力等与人体相关。

吊。吊唁之吊同弔,从人持弓。旧时一千钱称一吊。

吃:口吃古作吃,吃饭旧作喫。形容笑声说吃吃地笑。

吒:同“叱”。表示愤怒的声音。成语有叱咤风云。

合:闭。语音学有合口呼。

名:事物的称号。所以称呼,故多口。

各:人称代词。

向:本义为北向的窗户,引申为方向或归向。从宀从口。宀音渑。

后:上古君主皆称后,后来缩小演变成皇帝的妻子。象人之形,从一从口。发号令施于四方,所以是君主。

吝:舍不得。旧从心。作恡或悋。今多用吝啬表示小气。从口文声。

吞:咽下叫吞。往往指不即下咽。成语有狼吞虎咽、忍气吞声。

吾:我。汉代执金吾为武官。从口五声。

否:不,不然。否定词,与然、诺相反。

君:古代各级统治者,引申为主宰、统治。成语有君临天下。

呆:古代痴呆的呆也作騃或敱。呆是保的本字。

吡:本义是诋毁。音劈。

呀:读牙,叹词,象声词,成语有呀呀学语。读瞎,有张口,大而空的意思。所以从口。

吠:狗叫。

呃:人吃得太饱或者食气太盛时,喉音气逆有声叫呃。

吰:象声词。钟声。苏东坡《石钟山记》中用过。

吧;吧吧是多言的意思。也作语气助词,读轻声。

吷:从口。口发出的小声。音血。去声。

吵:叫嚷。

呐:呐有二音。一是呐喊之呼叫义,一是语呐之语言迟钝意。找不到义通讷。从言从口都与说话有关。

吴:古国名、地名、姓。这个词可以视作专名。

吟:本义为叹息,引申为啼哭,再引申为咏叹,文学上说吟风弄月。吟风咏月。古亦通噤。

吩:即吩咐。

呈:本义为显露,引申为上报。

吸;吸气入内。也可以吸液体食物。与呼相反。

吹:出气叫吹。引申为以气拂物、夸大其词。吹牛皮。成语有吹寒嘘暖、或嘘寒问暖。

吻:唇之两边叫吻。两吻相合叫吻合,用于比喻。

吕:本义为脊骨。象形字。借用为乐律。有所谓律吕之说。十二律中阳为律,阴为吕。

听:听从口。本义是笑的样子。作闻的意思的听繁体字作聽。从耳。

吮:用口含吸。成语典故“吮痈舐痔”参阅舐痔。吮疽则出于吴起。

含:用口衔物叫含,引申为包而未露。成语有;含饴弄孙、含血喷人、含辛茹苦、含情脉脉,含苞欲放。含垢忍辱。含沙射影,含糊其辞。饱食嬉游说“含食鼓腹”,捏造事实诬陷他人叫含血喷人。死而无憾叫含笑九泉。

告:告的本义是上报,引申为告诉。说告老还乡。

咇:音别,是芳香义,音鼻,是象声词。

咏:旧从言,通作詠。

味:味从口,本义是滋味,引申为一种食物叫一味。转化为动词即辩味。古人说,味不过五,五味,食不二味,今常说口味、体味。文学上讲究味外味。

呿:张口曰呿,音驱。

呵:大声呵斥叫呵,音喝,通作诃。从言。也作作笑声解,如现在说“笑呵呵”。“呵物得水”则作嘘气讲。另有阿音。为助词。通啊。成语有“呵佛骂祖”。

咂:咬、吮。形容贪吃的馋涎欲滴说咂嘴弄舌。

咀:有二音。说咀嚼,侧重于品味,引申为体会。说咀咒,通诅。

呾:音打。呵责。

呷:吸而饮叫呷。也作象声词。唐代天德军任迪简,初为判官,后为节度使。人称赞呷醋节帅。

呻:本底数吟诵,后特指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双音词说呻吟。明代吕坤著有《呻吟语》六卷。

咉:应声。音央。

咒:亦作左口右兄。本义为祷告,道士作法所念口诀也叫咒。后来佛教秘密所谓真言也叫咒。

咄:表示指责、呵斥待感情而发出的一种声音。成语有咄咄怪事。咄咄书空。源自殷浩事。咄咄逼人,源自殷仲堪事。

咼:音歪,本义为嘴歪斜。古代一种发式叫咼堕髻,也说倭堕髻。音倭。当姓讲音读如和氏或格氏。共四音。

呼:出气。与吸相对。引申为召唤、喊叫。赌博时常说呼卢喝雉或呼幺喝六。

咋:大声。也指咬嚼。咋舌是一种神态,不敢说话或者不能说出话来。

咆:野兽吼叫曰咆。现在多用咆哮。形容人的吵闹、兽的吼叫用到水或风的大声。

呴:音须。本义为吐出。相呴以济,查濡以沫,合说则呴濡。比喻同处困境互相帮助。典出《庄子·天运》。

咐:即吩咐。

呱:音姑,婴儿哭。成语有呱呱附地。

咍:本义为嗤笑,或以为即嗤的异文。引申指叹息,招呼声。呼噜声大也叫咍台大鼾。咍咍是嬉笑欢乐的样子。

呶:吵闹声。多言说呶呶,成语有呶呶不休。

呦:呦呦指鹿鸣声。也指鸟鸣声。

命:命从口从令,口中发号施令,所以命的基本义就是差使,或命令。引申则指命运。天命。成语有命俦啸侣。命义近呼。作动词也有命名的含义。人生在世上,为有生命。生命在人特别重要。我们在“说生篇”谈生命。

和:和顺、和平、平和、调和。应和、搀和、暖和、揉和、唱和。和的意义很多,由而转化为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成语有“和颜悦色”“和光同尘”等。

周:周字是象形字。郭沫若以为象田的种植。段玉裁以为多口则意周。南听本义是周密、周遍的意思。引申为周围。弯曲等义。模样端庄大方就叫周正。成语有“周而复始”。

哀:从口衣声。本义为悲伤。心中痛苦,口中痛哭,所以从口。引申有丧事。借用为爱。

咨:征询、商量。现在多说咨询。从口次声。《出师表》:“咨诹善道。”眦有时也作咨。如眦牙裂嘴在《西游记》中就写成咨牙裂嘴。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从口

63说口

口是象形字,也叫嘴,嘴是形声字。从口。口比较难说,因为所说的工具是口,所说的对象也是口。正如以人观人,总有局限。如果自己所说的话话恰恰应验在自己身上,来个自相矛盾,人们就说“说嘴打嘴”。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是从功能说口。其实口共有三大功能,一是说话,二是吃喝,三是亲吻。第三个功能好像史是“唇吻”的事,而且有点不登大雅之堂,所以许慎只说两点。口在鼻子下面,是面部最大最显然的窍,是一个消化吸收的大通道。在生物而言,是人体取营养的主要途径。民以食为天,而人体以食为养。功劳最大。人的一生相当多的时间与功夫用在口上。“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岂止卖炭?“千里作官”无非“为了吃穿”。为了吃也叫糊口。成语有养家糊口。

一人一口,所以统计人数可以说人口。一家几口人就是几个人。口在这个意义上同“头”。一人一头,所以交人头税是按人口数交税。现在说猪说头,说人说头就是污辱他,比之于猪。

就饮食而言,口是入口。现在说入口,含义广泛,其中本来意义就从进入口中引申而出。如果出现饮食中毒之类疾病就会影响身体,那个叫病从口入。吃食物味道好叫爽口。相对于味觉的味道也叫口感。如果经营食品,口感很重要。如果因为人体的原因影响口感,叫食之无味。用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侧重于用于吃饭,就叫口粮。口感形成习惯,就有喜好。人说“就好这一口”,表示自己的口味。

口之中有相当大的空间与许多器官。嘴唇在口之外,舌头、牙齿、喉咙,都在口之中,参与口的饮食功能。唇之内喉之外的范围包括两唇、齿颊、前后腭等。称口腔。所以口舌、口齿、牙口、口唇、等都是合成词。牙可以咬嚼、舌可以卷拌,可以品尝,唇可以吐舐,喉可以咽吞。口内器官多从口,但牙齿都另成部首。牙齿、腔、唇、喉咙另文再谈。

口中器官同时也参与说话的功能。所以上举几个合成词往往与说话有关。说话不清晰叫口齿不清。张口也说启唇。搬弄语言类的是非争议就是产生口舌之争。能吃饭,能咀嚼可以说好副牙口,善于说话也可以说牙口好。说话的好坏影响人命运,歇后语说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讽剌靠嘴谋生或中有嘴上功夫不干实事的人。与“病从口入”对应,谚语说“祸人口出”。

所以劝人慎言的中国格言特别多。金人三缄其口。孔子也赞叹。有人甚至指着口劝诫:“此中惟宜啖饭”,就是省去说话的功能,不会尽然言获罪,才是最好的明哲保身手段。善于说话固然是口才,可是人们还是信仰“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说得好可以天花乱坠。说不出来则是张口结舌。用语言对抗就叫对嘴。人工呼吸往往用口对口呼吸。说话有难叫口祸,佛教把花言巧语嘴上罪叫口孽。故不言也是修行。所谓“出家人不打诳语”也是戒条之一,简称妄语戒。

口说往往只是嘴上功夫,语言未必代表实际,所以有口误。指说得与想的不一样。故意的,就叫口是心非。嘴中答应给人的好处并不落实,就叫口惠而实不至。口说具有即时性,不如字面永久,所以大事要立字据,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语言与行为有矛盾叫心口不一,内心矛盾也说口问心心问口。

口用于亲吻,有个吕字就是亲吻的形象,所以说二人亲吻了叫“作个吕字”。如果二者相适应,相对,相联系,就叫对口。

口的动作除了说话,还可以努嘴、噘嘴、撇嘴、嘟噜嘴,都富有情感意义。

在中国人的人体观念中,进口入口的嘴与出口排泄的肛门有时的对应的,相互联系可以骂人。在女人,则上面的嘴与下面的阴道也可以对应,所谓上则横口,下则竖口是也。多见于笑话与讽剌小品。

64说鼻部字

鼻字在字典里也是部首。凡鼻为部的字皆与鼻有关。

鼽;音求。从鼻九声。鼻的毛病,流清涕或鼻塞或打喷嚏叫鼽。打喷嚏也叫鼽嚏。

鼾:音汗,阴平。即打呼噜。

鼿:音误。以鼻角物曰鼿。

鼼:同鼽。

齁:音吼。即鼾。

衄,音女。上声。从鼻从丑,今从血。鼻出血的是意思。

齂:此字不说何义。

左鼻右谬之右(字打不出)读了去声。仰视貌。

齃:鼻梁叫齃,音同额。高鼻梁古代叫齃岳。

齄:也作齇,音渣,牌子上发暗红色疱疹,俗称为酒糟鼻子。可能遗传。

齅:用鼻子分辨气味叫齅,今通答嗅。音即嗅。

齆:牌子有不通叫齆,不辩香臭。音同瓮。

齈:音农,鼻涕多叫齈。

齉:鼻子不通也叫齉,现代多用于方言。

65说鼻

鼻子在本字是自。自就是鼻子,自是象形字。鼻字则是象形兼形声,从自从畀,畀亦声。人指自己的鼻子指自己本人,就叫自。也即我。后来有了鼻字,自字作鼻子的意义倒消失了。

鼻子在五官中属于嗅觉器官。鼻字是象形字,从外观看就是一个鼻子。仔细分可以说有鼻孔、鼻梁、鼻尖。鼻孔内鼻腔也叫鼻窦。鼻的两侧叫鼻翼,鼻翼内有软骨。鼻子里面的分泌物叫鼻涕。后代涕还指眼泪,后来就专门鼻涕了。鼻有双孔,也是双窍。鼻孔内有毛,叫鼻毛。鼻毛起到过滤呼吸中的空气的杂质的作用。用于语音学则有鼻音。现代汉语中的鼻音主要是后鼻辅音。如m、n之类。如嗯、哼、呐等字主要是拟音成字的鼻音字。

中医认为通于肺,即肺通窍于鼻。解剖学上属于呼吸系统,呼吸道。在呼吸的时候,如果有障碍,人会打呼噜,专门有个字就叫鼾。成语有鼻息如雷即鼾声如雷,夸说鼾声之大。甚至于有夫妇因鼾的原因而离婚的。齁音吼,也是鼾的意思。打鼾的声音叫叫鼾声,有个字音亏,左鼻右圭,就是专指鼾声。

鼻是脸上最高有部分。比喻为高山。鼻尖也叫鼻端,古文叫准。练功的人常说鼻端白,源于佛教。那是闭上眼睛后想像的鼻尖。未必在解剖学上有位置。鼻的外部高耸,内部有空曰腔,即鼻腔。鼻子在嘴上面,中国是等级社会,如果官大一级,有官大一级压死人之说,俗点就说“鼻大压嘴”。不服软件人,可以说强项,也说“硬鼻子”。

鼻子的形状与有说法。或说与命运有关。有所谓虎鼻、牛鼻,塌鼻。鼻高而直当然是美好的。史载汉高祖刘邦隆准,准就是鼻,隆是高的意思。史载老子“鼻有双柱”,很难想像。说蔡泽曷鼻,就是鼻子像“蝎”。塌陷就是不足或有病。有种鼻子叫酒糟鼻子。外国人鼻子弯曲,像鹰,有著名的鹰钩鼻。史书说霍光就是鼻端尖锐。陈遵是个大鼻子。王湛是个大鼻子。

鼻可以代脸,说不要鼻子,意义基本同不要脸。一个人眉目清楚,引申到说事有细节让人相信,说得有鼻子有眼。魔鬼也不过有鼻子有眼罢了,只是鼻子可能很大,鼻子如高山,鼻孔如山洞。没有鼻孔应该算残疾,鼻孔朝天的较特殊的人。

用鼻子发音的轻重,是一个人的音质的重要体现。如果对什么不屑,只用鼻子发音,叫哼了一声或一声不哼。是发笑则说哼笑,有讥剌的意思。极其蔑视就说“嗤之以鼻”,表示轻视或嗤笑也叫“鼻笑”。夸张到《封神演义》里说有哼哈二将。现在哼哈二将已经成为成语了。在他人屋檐下生存,往往依赖性强,要侍候对方脸色,也叫仰人鼻息。

因为鼻子可以嗅出气味、味道,所以与芳香。鼻子为主进行选择,叫鼻选。楚国怀王宠姬郑袖,就在鼻子上做过大文章,楚王新爱上一个魏女,郑袖假意规劝她,说楚王不喜欢你的鼻子,请你以后掩鼻见王。楚王奇怪而问郑袖,郑袖对楚王说,那是魏女闻不得你的气味。楚王大怒,魏女被杀。

鼻子参与情感,如果悲痛,就是酸鼻。快乐无比也与鼻相关。南朝梁代曹景宗曾说:“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麞,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一个人缄口不言,往往有退缩意,这时说缩鼻。两个人意见相同,要么是君子之见略同,要么就是一鼻孔出气。一鼻孔出气是贬义。说穿一条裤子。很何晏曾梦鼻上青蝇,挥之不去,让管辂解梦。事具《三国志·方技传》。

古代宗法制长子,长子即首子,也叫“鼻子”。把鼻当初次讲是古时的方言。祖宗叫祖,引申为把初祖、始祖也叫鼻祖,可以鼻子的重要性了。本字是“且”,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含有生殖崇拜的意义。指着某有鼻子骂人,恐怕是对此人的最大污辱了。对人进行肉刑,有一种就是割掉鼻子,专名叫劓。

牵牛要牵牛鼻子。与鼻子关系最切的动物怕是牛了。因为牛要用鼻子穿而拉,穿鼻子的工具叫鼻韏。字亦从卷从木。上卷省下木。抓住主要矛盾就是牵牛鼻子。有一种裤子就叫犊鼻裤。因为司马相如在成都穿过而知名。古代记少数民族的哀牢人就有穿鼻的风俗习惯。

鼻有长短,日本传说中就有一个人物是特长的鼻,不停生长。大象因为鼻子特别长,所以与众不同。常用来作比喻。有山就叫象鼻山。古代大舜的弟弟叫象。所谓“瞽愚象傲”。但舜帝还是封他的弟弟在“有鼻”这个地方。地在今湖南道县。这个象我怀疑也并非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以大象为图腾的氏族。其首领就是象。与舜有兄弟关系。平时神化自己,形象就搞得跟大象差不多。称为鼻天子。历史上就把他所居的城叫鼻天子城。

地狱也有阿鼻地狱。那个鼻是译音。

鼻子有病,《魏书》记王慧龙因鼻子影响一辈子。其家酒糟鼻子遗传,家族有名,世称齄王。齐萧子业父亲叫齄鼻,他竟然让左右把父亲的画像也画成大齄鼻,说:“渠大齄鼻,如何不齄之?”

冯景《解舂斋文钞》卷一有《鼻息论》。日本神话中有一个人,以鼻子特别长著名。

67说耳部字

平常我们说耳部,常常把阜之阴阳等字的部首叫左耳旁,把邑部如郑郏等字的部首叫右耳旁,其实只是象形命名。这里说的耳部字是以耳为部首的字。

耵聍:耳屎的学名雅称。即耳垢。

耷:大耳朵叫耷。明末清初有画家朱耷,朱耷草书写成八大山人。以八大山人为名。

耽:本义为大耳下垂。《淮南子》:“夸父耽耳。”夸父是巨人。耳朵也大。

聃:音义并同耽,也耳朵长大的意思。聆:听的意思。

聽:听的繁体字。听是耳朵的功能,当然从耳。

聆:就是听的意思。现在说聆听,有清楚认真地听,含有某种敬意与书面色彩。如说亲聆。

聊:本义为耳鸣。耳鸣是一种病。

聖:圣的繁体字。从耳。本义应该指听得清楚的能力。后来指无所不通。

聲:声的繁体字,从耳。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闻:听见。从耳门声。如果说听与闻是同义词。则听侧重于听清声音的动作、动机。闻指听见声音的结果。《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聱:听有听见与听从二义,如果不听从他人的劝谏,则说聱。

聂;繁体从三耳。《说文解字》:“聶:附耳私小语。对着别人耳朵窃窃私语。字亦作囁。

聩;天生耳聋叫聩。后来常说昏聩。

聻:从耳渐声。古俗传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引申为人愚蠢。

职:从耳。为什么从耳则我不知道。

68说耳

耳与目相连,常常说耳目,成语有耳目一新。因为耳与目感官中最为高级的两个。目两窍,耳也是两窍。目分左右,基本对称,耳也分左右,基本对称。不过耳的位置在头部的两侧,说过了目,我们说耳。作为窍,中医认为止通于肝,耳则通于肾。所以耳疾与肾病德高望重有关系。

耳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外耳即常常可以看见的部分叫耳轮。耳轮正中有个孔,叫耳道。所谓耳朵的大小主要是说耳轮。内耳也叫中耳,是听力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但寻常看不见。所谓说人的裸体状态的耳朵主要是外耳。外耳见风使舵耳的叫外耳道。联系之处叫耳膜。声音耳膜震动传至神经所以人才听见,故说声音大可以说把耳膜都城破了。甚至说“震耳欲聋”耳朵听不见就是聋,完全听不见叫实聋,听力很有限就是聋,未必真的全实聋,所以聋了还可以用助听器。

耳朵内部有一种分泌物,蜡状,有干有湿,叫耳屎。在耳中直到杀菌的保护作用。学名叫耵聍。多了,要挖,否则感觉不舒服且对听力有影响。挖耳屎的器具叫挖耳勺,或掏耳勺。佛教讲不净观的人,认为人是处处肮脏,在耳中就有屎,就是这种耵聍。

耳是听力器官,所以与听相联系。繁体字听从耳,闻亦从耳门声。成语说耳聪目明。圣人的圣也从耳,圣相对于愚,圣首先是聪明的意思,韩愈《师说》一文所谓“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以及“圣益圣,愚益愚,”圣与愚相对而言。如果耳朵出了问题,说聋。如果不聋,贴着别人耳朵说话,往往是知心话秘密,叫耳语。如果专门给他人说耳语传秘密,叫耳报神。如果对着耳朵说了话但对方没有听进去,那话就变成了耳旁风。所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也。如果自己说话对方不听,骂人语说耳朵里塞驴毛啦,把别人的话当作没有说,叫充耳不闻或者根本不听,就叫闭目塞听,所谓闭塞最大最彻底的的是感觉的闭塞。如果要教育孩子,提着孩子的耳朵当面教训他,就叫耳提面命。耳听到的往往只是传言,所以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胜过耳闻。轻信传闻叫耳食,通过他人的话学习任何实验与实践就叫耳学,还有的人贵耳贱目。亲自听到见到就是耳闻目睹。什么东西听得多了,叫耳熟,成语有耳熟能详。教育说耳濡目染。

耳朵冷了,有专门工具保暖,就叫耳套,或说暖耳。是耳衣。如果作帽子,想要大些保暖,又不想影响听力,往往帽子两旁也露出两个孔。那样的帽子部位也叫帽子耳朵。

两个人在一起频繁近距离接触,非常亲密,叫耳鬓厮磨。

耳朵首先是大小问题。刘备因为耳朵大,人以为是福相,咒骂他的人称他为“大耳贼”。耳大可能主要是耳垂大,刘备耳朵大到垂肩。我们看佛教塑像中有佛陀,都是耳朵大大的,耳垂长长的。

佛教说六根,耳为听根。所以关于听力、听从的事情也与耳根有关。别人说什么自己都听从,叫耳根软。如果离群索居避免是非功过的评说争执,或者离开他人的嘈杂,往往说求得个耳根清静。如果声音很大,我们说震耳欲聋,如果一个人名声很大,我们说如雷贯耳。雷都必须传播很快,我们说迅雷不及掩耳。

听力是个人独有的,所以有些事常常装作听不见。封建帝王的冕往往前有垂旒,两旁有垂玉,名叫充耳。玉用来塞耳,又名珥。不想听的声音可以用珥塞耳,真正的“塞听”。因为听觉也是了解世界有渠道,知道得太多了就会麻烦。所以人常常可以装聋作哑。个人听不见,未必他人听不见。愚蠢的人所以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样作的结果就叫弄巧成拙,自欺欺人。恐怕人听到的事很多,人常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时传法,命若悬丝,所以说“法不传六耳”,机密事也一样。怕人听到会说隔墙有耳。俗语叫“隔墙还有耳,窗外岂无人。”

人与动物有耳朵,许多植物顺子像耳朵,往往是说形状。如猫耳草。猪耳大,驴耳尖,往往也成为成语。一些建筑两旁建小房叫耳房。

69说泪

泪不是人类所独有,但像人一样会流泪的动物极少。所以谈人体,也说说泪字。简化字中泪从目从水,是个会意字,繁体字中泪作涙,几是个形声字。汉字使用早期,如先秦一般用涕表示眼泪,后来具体分工,自鼻曰涕,自目为泪。泪可以为名词,可以为动词,即流泪,还能比喻说珠泪、泪泉、蜡泪、烛泪、梧桐泪等,名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表达痛苦的感情,在眼里,可用汪汪形容。有时也会喜极而泪。激动时人会声泪俱下。所以文学作品中特多。生活中也不少见。“泪尽”往往“继之以血”,流血往往与流泪相应。所以血泪常常连用,有血泪史、血泪帐,血泪仇。因为泪质是水,所以现在有一条节约水的广告著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因为泪富有情感性,所以文学作品中特别多用。可以热泪盈眶,可以泪如雨下,泪光满面,可以泪花闪闪。虚情假意的泪叫假泪,说哭就哭叫一付急泪。皇帝有妃子死了,臣子临哭,某官泪最多,人问之,曰新丧小妾,所哭即自己的小妾耳。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现在常说。意思是让英雄流血了,就不要让英雄再流泪了。

古有鲛泪之说,说海中之鲛为鲛人。鲛人之泪成珍珠。所以鲛泪就是珠泪,不仅强调形象,更有美而贵重的意思。所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期暖玉生烟。”

泪,我想起苻生的故事。“生字长生,健第三子也。幼而无赖,祖洪甚恶之。生无一目,为兒童时,洪戏之,问侍者曰:‘吾闻瞎兒一泪,信乎?’侍者曰:‘然。’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泪也。’洪大惊,鞭之。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洪曰:‘汝为尔不已,吾将以汝为奴。’生曰:‘可不如石勒也。’洪惧,跣而掩其口,谓健曰:‘此兒狂勃,宜早除之,不然,长大必破人家。’健将杀之,雄止之曰:‘兒长成自当修改,何至便可如此!’健乃止。及长,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之来伐也,生单马入阵,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

70说目部字

目部是个部首,目部字往往与眼睛有关。

盲:失明叫盲。问道于盲当然不得要领。盲人瞎马当然很危险。盲人摸象出自印度寓言,比喻对不能作全面了解,各执一词均为偏。

直;本义为不弯曲,直不直,可以目测,所以从目。

相:就是看,去声。当然要用目,故从目。引申为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再引申为辅佐。相引申为相貌,相学就是相人观人的学问。

眉;本义是眉毛。起保护眼睛的作用,与目是一个系统。所以常常眉目传情。本文另篇谈眉。

省:省的本义为察看,所以从目。

眈;目光中有威严叫眈。成语有虎视眈眈。

盹:闭上眼睛小睡叫盹。口语说打盹。

眇:音秒。单目曰眇。“目眇眇兮愁予”,远视而有情。

眄:音渑。斜视。美丽的眼睛眄中有情。可能表示轻蔑。盼眄、顾眄、眄视都可以多情。

眨:眼睛一开一合叫一眨。眨眼间可以形容时间之短。

盻:怒视的样子。

盼;本义是眼睛黑白分明。也有看的意思。引申为企望。

眊;音毛。去声。目不明。《孟子离娄》:专门谈过眸子眊。

盷:音玄。眼睛转动的样子。

盾;古代防身的兵器。

看:是目的基本功能。中国多看客。历史上曾有看杀(美男子)卫玠之说。

真:从目可以知人的真假。故真从目。

眝:音同伫,远视。

眩:两眼昏花叫眩。眩目可以是光彩太盛。眩晕则是疾病。所以眩引申的光辉灿烂与昏昧愚蠢二义。

眠;睡觉叫眠。因为睡觉往往要闭上眼睛,所以从目。

眒:音甚。张目。

眛:目不明。交近于昧。后昧字可以视作此字的误写形式。

眜:音末。目不正。

眙:音笞。直视。

眡:古视字。同视。

眚:音省。上声。本义是目中有翳,引申为过失,秦穆公说过“不以一眚掩大德。”

眢:音袁。本义为眼枯,眢井即枯井。

眷:本义为回顾,引申为眷恋、眷属。

眯:本来意思是物入目中,眯了眼。现在常用眼睛眯缝即微合。

眹:眼睛叫眹。说眹兆时则同于朕。

眶,即眼眶。

眭:音悔。目深视貌。

眲:音呐。轻视。

眼,即眼睛。目光如电,也说眼电,也说目电。词牌有《眼儿媚》。

眸;即眼珠。加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眴:同瞬,转目示意。

眦:从目此声,眼角。

睆:音浣。明星貌。

睇:流盼。斜视。

睍:音现,小视貌,比喻怯懦。

睅:目大而突出。

睊:音娟,侧目而视,表示愤恨。

睎:音希,望,仰望引申为仰慕。

睃:音俊,斜着眼睛看。偷偷看。

督:视察。

睛:眼珠。

睁:开眼曰睁。张目。

睫:睫毛。成语目不见睫。

睹:看见。同覩。

睐:看。明眸善睐。

睬:理会,答理。

睦:和睦。

睡:即眠。古代说眠是正式睡觉,说睡常常是身倦而闭上眼睛。人欲睡忍不得,如着魔,叫睡魔作怪。

睥睨:斜视。此为连绵词。土旁与单人旁相同,都有大致相同的音义。

睪:从肉。人体中有睪丸。此字多音多义,读作义,是窥伺的意思。

瞀:眼睛昏花叫瞀病。

睿:明智叫睿,常说睿智。

瞇;同眯。

睽:睽是违背、分离意思。成语有众目睽睽。指大家的眼睛都张开注视着呢。

瞁:音序。惊视的样子。

暖;音喧。从目。大目。

睼;音填去声。视。

睮睮:谄媚的样子。

瞎;即盲。本义是一目闭叫瞎。

瞑;闭上叫瞑。

瞌:瞌睡,欲睡曰瞌。

瞋:怒目而视。

瞏:音鬟。惊视。瞏瞏是无所依的样子。

瞚:同瞬。

瞙:目病。

瞢:读阳平声意为昏暗。读去声同梦。

瞒:本义为闭目。引申为欺骗。成语有瞒心昧己、瞒天过海。

瞟:本义为病视不清。瞟眇连用。

瞠:直视。成语有瞠目结舌。

瞥:过目很快,叫瞥,一次叫一瞥。转眼就叫瞥。

瞪;直视,往往是怒目。语有瞪眼。

瞰:本义为远视,今常用为俯视。

瞧:本义为目昏,现在常用义为看,引申为看望。

瞬:眨眼叫瞬目。往往表示时间很快,如瞬息万变。息是一呼一吸。瞬就是眼睛一闭一开的工夫。瞬间即逝说很快就消失了。

瞭:眸子闪亮。

瞤:眼跳叫瞤,音瞬。俗谚: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瞷:音间,去声。本义即窥视。

瞿:本义为惊视。

瞼:音减。眼外皮叫眼瞼。

瞻:向上看或向前看叫瞻。语的瞻前顾后。前瞻往往有一定有预见能力。瞻望就是向前看,瞻仰的则一定是名人。

矇:本义为目盲。引申为愚昧无知。

矗:长而直叫矗。

矍:音决,急视,惊视。

目部字很多,可以证明人是多么重视自己的眼睛,有些字书中罕见,这里也不说了。泪本不从目,便从目来。简化字从目,我们另文谈。

71说目

目就是眼睛。目的本义是象形字,一个人的眼睛的样子的形状画出来就是目字。人有二目,分左右,一曰左目,一曰右目。《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作为七窍中之一窍,通于肝,叫肝开窍于目。作为窍,陷入的部分叫眼窝。两边的骨叫眼眶,上下的皮叫眼皮,也是睑。也叫眼胞。眼睛整体是球形的,白的部分叫眼白,黑的部分叫眼黑。阮籍能做青白眼,所谓青眼就是黑眼,所谓白眼就是眼白。见朋友,用青眼,所谓恩人相见,分外眼青。见仇人则眼睛会因发怒而发红,就叫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黑眼正中的是瞳仁。

目的功能便是看,目,名词动用,便是用目看的意思。亲眼看见叫目击。亲眼看见妆耳听见就叫耳闻目睹。使个眼色就叫目之。意见相反结果导致怀有嫌隙就叫反目,反目可能成仇。

目有结构,目之上有眉毛。眉正是保护目的,至少是防止雨水流入。眉毛之下还有睫毛,也是毛,也起防护作用。眼有上眼皮、下眼皮。睫毛在眼皮之间。但眼睛却看不到,这就叫目不见睫。自知之明是很难的。两个眼皮一眨,睫毛闪动,叫眨眼。也叫瞬目。眼睛一眨的时间很短,所以形容时间也说眨眼之间。也就是一瞬息。呼吸一次叫一息。时间也很短。所以也说瞬息。事物变化太快就说“瞬息万变”。

两眼一般是横着的,与眉毛平行,但说横眉竖目,表示不客气或才发怒,很凶狠的样子。鲁迅先生有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分左右。如果是顺着如祥林嫂,那样表示性情温顺。成语有慈眉善目,也说慈眉善眼。每只眼有两个眼角,近鼻梁叫内眼角,另一个是外眼角。古代也叫眦。古人说发怒或惊吓时就用决眦形容。杜甫有诗:“决眦入归鸟”。

目之外眶,叫眼眶。目之内核算叫睛,睛之中是瞳仁,也说瞳人。瞳仁正中有瞳孔。瞳孔的反应可以验证人的生或死。如果善于相人观物,人们常说眼里有水。内眼角叫大眦,外眼角叫小眦。所谓眦裂,就是眼眶破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樊哙就:“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如果对别人怒目而视,就是眦睚或说睚眦。后引申为仇怨。成语有睚眦必报。

正常的人生活环境对人有影响,因为他的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见,所以有成语叫耳濡目染。由一般事物可以推及万事的大道,叫目击道存。

因为读书离不开眼睛,所以目不识丁也叫睁眼瞎。

视力有问题,要么老花,要么近视,叫近视眼或者老花眼。可以用眼镜。因为眼镜像是眼睛里另加了一层,所以也说四只眼。如说四眼妹等等。

男女钟情,可以目传意,眉目传情,此时的目光也叫秋波,不是秋天的菠菜。示意通心,就叫目成。用目光送人,表示尊敬。叫目送。用目光指使人,则叫目指颐令,义近于气指颐使。

一个人眼大,比喻成牛,对瞪眼的讽剌就是瞪着牛眼。一个人眼小,比喻成鼠,就一个贼眉鼠眼,是贬义,往往与鬼鬼祟祟相连用,不会办什么好事或怀疑要办坏事。鼠目寸光当然也是贬义,表示见识短浅,看问题只管眼前,不顾长远。有人眼大用于名字,如杨大眼。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出自《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衤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相对于肉眼,有慧眼、法眼之说,道家修炼在额头的所谓天眼,天眼修了开天眼,六通之一即天眼通。佛藏也说正法眼藏。肉眼有局限,常常与不识什么什么相连。慧眼能洞察世间一切。谚语说:“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72说面

面就是脸,脸就是面。在文字的意义上,面就是现在人说的脸,而脸则是现代人说和脸蛋。所以古人说人有双脸,即左脸与右脸往往特指女孩子的脸,男孩是没脸的。但面是个整体,有方向的含义,有前面、有后面。没有左右有区分。后面方向与人体之面相远,引申为四面八方。严格地说,已经不是人面了,只是方向了。

面作为颜面、面庞。是人体重要的区别性标志。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和形状也叫面盘。今说脸盘。面上有窍,合说则是面孔。面孔也是面。面之精神在目,也说面目。面目也是面。面与首连为一体,属于首。所以面与首并列时,首侧重于头发而面侧重于面庞。看人的脸,可以算命,叫相面。所以面孔也叫面相,代表人的命运的面,面相即面。侧重于面孔好坏有是命运,侧重于面首往往指优异、貌美。古代还有一种含义,特指美男子。特别是一个女人在丈夫之外另外蓄一些美男子作为性交往对象,就叫面首。武则天的男宠好面首叫张易之的长得很漂亮,古话说叫面如莲花。有人奉承说,不是六郎似莲花,倒是莲花似六郎。

面有胖瘦,胖的面往往魏圆,叫面团团。面向墙壁,独坐静修,叫面壁。禅宗坐禅常说面壁,如达摩祖师就曾经在少林寺面壁十年。如果因为不学而自己羞愧,有个词叫面墙。也叫墙面。

面与身体相连,说体面。体面就是面子。中国人特别严重讲面子。看在某某的面上,在某某面上说不过去,不看僧面看佛面。留个薄面。赏脸,都是讲面子问题的。讲面子的面子是名词,有体面的面子本身也叫体面。给脸就是给面子,拉下脸就是不给面子。赏脸就是赏个面子,也说赏光。挣脸就争面子,丢脸就是失面子,没脸就是没面子。所以人要有头有脸才算有出息。人与人相见叫见面。面见的是君主就叫面君,面见的圣人就叫面圣。古代皇帝也是圣人,所以面君往往也是面圣。亲自面对之相见就叫面见,否则可能是听见、看见。所以写信时常用一个词叫见信如面。面就是见面,当面。二人相对而相见,叫对面。方向相反而居,叫反面,亦即背面。有句话叫做“当面鼓对面锣”。在这个意义上,面还有一词二义反训的情况。见面可以面谈,有时不好意思见面,避而不见,也说面。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见吕马童,吕马童不好意思,所以“面之”,这个面现在可以理解成扭脸不敢正面相见。人人往往有好几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只是当面和好的朋友叫面朋,也叫面友,也叫面交。可能这种人会当面输心背面笑,两面三刀。当面教导他人叫面命。对小孩子可以耳提面命。当面训示叫面谕。让人传话则叫口谕。老师给学生当面批发作业,叫面批。当时指责他人过错叫面责或面数,数就是数落的意思。臣下犯颜直谏古代叫面折廷争。当面听从了背后又可能反悔了,叫面从。当面奉承叫面谀。有些事要当面说,当面说就叫面陈。

初次见面也是初面。头回生,二回熟。对陌生人会感到面生,对熟悉的人则面熟。面熟的面就是熟面。混社会先混个面熟也是大事。因为面子即人情。

一个人有一面。许多人则可能面面相觑。

脸是天天要洗的,天天悲痛叫“以泪洗面”。洗脸专门有个字叫靧,靧音会。靧从面贵声,靧面就是洗面,专门用于洗衣面的药物有洗面奶、涂面霜、护面油等。

面有愧色叫靦,面有喜色叫笑。笑也叫面花,意思正如说面上开花。人笑的时候有时有些人全面上有涡,俗说酒涡的,叫靨。靨从面厌声。读如夜。在颊上,也叫靨辅。古女子往往在此处点红,叫靨饰。所以面有皮,常常可以表示身份地位与感情情绪。人的面皮犹如说脸皮,是厚也不可,薄也不可。面皮厚与没脸没有皮都是用来骂人的。

一个人做了羞愧的不道德事,叫没有脸皮或不要脸。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强人人奉承可以说是面子大。中国人情往往又有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所以说有个词叫当面人情。或说人在人情在,人不在人情败。人有见面之情嘛。

在旧时刑法中,有一种剌字,就是在脸上刻上字,表明你曾经犯过罪,如果加上发配,就叫剌配。在臂上剌字属于黥刑的一种。

只见过一面也说一面。相互的交往感情就称一面之交。湘东王一目,他的妃子就设半面妆来迎接他,显然是不敬。成语叫徐妃半面。

73说页

由头说到页,页部字古代都从页。页就是首,古字作上首下人,页部字都与首、头有关。页部之页字古读协。现在说书页之页只是它的引申义,甚至根本不是一个字。

顶:人头的最上端。头顶。引申为事物有上部上端。如山顶、树顶。说一个眼光特高,叫眼高于顶。顶也叫颠。所以山顶也说山颠。巅是后来的字。

项:就是脖子,本义侧重于指后部。古代着冠后,则指冠之后。从后看,所以说望其项背。

颈:就是脖子,侧重于指脖子的长度。两个人交情深厚得可以换命,就叫刎颈之交。

领:也是脖子,侧重于指脖子的围长。引领就是延颈,曲项就是弯曲脖子。

颃;音航。古代指咽喉部位。简作亢。

顿:以头叩地叫顿。

颔:下巴颏。颔首即点头。班超年轻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颂:本义即容。

颐:古义即腮。腮从肉,古代也从页,左思右页是也。头大曰颙,面高曰颚。

额:古代指额头,眉上发下之部位。古字作左各右页。

頞:古代指鼻梁。蹙頞近于现在说皱眉。

颏:就是下巴。

颊:就是脸的两旁。颊上添毫,神韵顿生。是顾恺之的经典故事。

频:就是皱眉,是颦的本字。

颜:就是额,扩展到面容。开颜就是笑。题的本义也是额头。题额边称指匾额。女人又叫红颜。古代认为亡国往往源于女人,就红颜祸水论。成语有“红颜薄命”。则说美丽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的。

顾:本义是回头(看)。

颡;也是头。叩首也说稽颡。

颅:就是头盖骨。合称头颅。所谓“抛头颅,洒热血,”头颅比头更正式些。

颧:即颧骨。

颞:就是鬓骨。音聂。

古代憔悴也从页。现代从心。义同。

74、说头

头也首。古代头作頭。从页部。《说文》:头,首也。这个字战国时期才出现,比首晚。相对更通用。也可以引申为第一、首领、要领的含义。如头胎、头领、头等大事。

头功就是首功。崭露头角之头不说首。痛心疾首之首也不说头,是一种成语和习惯。因为头可以指的开头,也可以指事物的末梢。有前头后头、上头下头。所以这样相当于首尾,如火车头可以对应与火车尾,可烟头就是烟屁股。村头就是村外头,也叫村口。叩首也叫磕头。线有两头用到多头,都是头绪。这比首的意义更广。应该是多头的越变越少,就成为寡头。如说金融寡头。

头可以识人,刑事上有无头案,杀人而不留头,认不出来,难以侦破。有头了,就有头绪了,能够落实是谁谁谁。一人一头,头也可以代指人。做饭的古代叫伙头军。在军队中只管做饭,不管作战。人头税就是按人头收税。众头攒动肯定人多。具体负责人就是具体负责的头。敌对的是对头。找对了也说对头。所以冤有头,债有主。众人分开行事,就叫分头。如说分头去找。

头可以系物。“系向牛头充炭直。”可以着物叫戴,如戴高帽子。戴也是一种劳动方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成语有披星戴月。好像把月亮就顶在头上。

头可以是贬义。如元首、首长多正面形象,而头头、头目则是恶魁。说头比首更通俗。头用于动物,一般是较大的动物,而且可以作量词。

头就是顶端。由头引申出顶端的含义,则一物可以有两头。村东头,村西头。棍头出孝子。枪头怕银样蜡枪头,中看不用。做事要从头做起,与尾相连,有从头到尾、从头至尾,有头有尾,有头无尾,虎头蛇尾。豹头凤尾。都是从头开始。而尾则是结果。所以开始也叫开头。

秦将白起,本事很大,功劳很大,为人却头小而锐。现代有电视剧《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儿子特聪明。

75说汗

说皮肤完,想起了汗。人的身体与动物人身体都会出汗。《说文》汗,体液也。汗从水,干声,却与人体有关。是汗腺分泌物。人体的汗腺在皮肤内。

汗是液体,中医认为也是人的精气的一部分。汗乃五脏精气化生而成,所以多出汗导致人身体虚弱。现在一般以为出汗之后应该补充盐分与水分。

汗出往往是诊治疾病的标志。凭借汗以知病,以医病。汗与血相连就是血汗。人劳动是要付出血汗的,所以辛苦而得的工钱也叫血汗钱。那种谋生的辛苦或因此有的成就也就叫血汗。说汗血,则汗为动词,当出汗讲,流出血一样的汗,马出汗是红色的,肯定是太劳累过度了。那肯定是骏马,叫汗血宝马。汗流得多与劳累度相关,可以微汗,汗津津,汗溶溶,汗汪汪,汗出,可以大汗淋漓,可以汗流浃背,出汗太多可能虚脱就叫汗脱。汗中含有盐分,所以汗流到衣服上有汗渍,也说汗迹。擦汗用的毛巾之类叫汗巾。

天热人会出汗,汗是人身调节功能在起作用。劳累会出汗,蔑视之则说一身臭汗。惊吓会出汗,叫吓出一身汗或“一身冷汗”。惭愧也会出汗,让人惭愧就说令人汗颜,不过这个人往往指自己,不是他人。女子的汗水也说香汗。据说杨贵妃出汗都是香的。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目文章谈《文学与出汗》。男女交欢而劳累而出的汗也叫风流汗。

出汗损身,适当地劳动身体出一身汗也有健身作用。

古人用青竹子制成竹简,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经过烘烤,使青竹受热出水,类似于出汗,这样制作的竹简用来写史。这样的竹简也叫汗简,也叫汗青。后来就把书特别是史书叫汗青。文天祥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生写一部书,成语叫汗青头白,说写了一部书写成时自己已经老了。这个汗可以看作是汗的引申义。

汗腺的毛孔,生出毛叫汗毛。汗毛是人体至微小而重要的东西。如果说伤一根汗毛试试,就是对方千万别一点身体。谁敢动我一根汗毛?也是此理。

76说皮部字

人有皮,皮也是文字一部。皮部字与皮有关。

皯:面目枯槁焦黑的样子。说形容憔悴。音赶。

皰:皮肤病。皮肤上所出的水疱。

皱:面部有褶皱、纹叫皱。现在常说皱纹。

皴:皮肤冻裂,或有皱纹。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叫皴法。

皲:皮肤冻裂。

皶:面部所生的粉剌。音渣。

皽:音招,皮肤上的肉膜。又音沾,皮宽。

皵:皮粗糙开裂。音鹊。

皷:同鼓。乐器,往往用兽皮作成。

77说皮

皮与毛相连,成语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的皮指动物植物表面的皮层,一般不专指人,称人常用肤,称皮常指动物或植物。如牛皮、吹牛皮。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在人,脸则有面皮,在肚有肚皮。面皮即面子,肚皮可能是草包可能是一肚子学问。苏东坡有一肚子不合时宜。

皮肉相连而可分开说,脸可以皮笑肉不笑,脸面也叫脸皮,脸皮有厚有薄,两方恼了就是撕破脸皮。肤是表皮。打人先及皮肤,打得很重往往会皮开肉绽。轻则是擦破点皮而已。骂人威胁也说仔细你的皮。你的皮肉痒了不是?所以被打就是皮肉之苦。一般指要不了命的。小毛病只是皮肤之患,但神经末梢布于皮肤,也说切肤之疼。对人很严厉的惩罚有剥皮揎草。人对人苛刻,可称为剥皮老爷,如周剥皮。对一个人恨之入骨。就恨不得食肉寝皮。

看人或问题只及外表,叫皮相,皮相之谈。表面不加评论,内心实有褒贬,叫皮里春秋,这个春秋因为晋简文帝皇后名郑春,春秋避讳而改称阳秋,所以成语就是皮里阳秋。梁代历史学家刘孝绰一肚子掌故,人称皮里晋书。

做人也说披一张人皮,据说人皮最难披,鬼转世为人之时最不愿意披的就是人皮。说明做人之难。如果人面兽心,则说枉披一张人皮。

人身体穿一层衣服,也戏称为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原意分主次,谈依附。过去阶级论把知识分子归于小资产阶级,因为知识分子是附属于某一阶级的有所谓皮毛论。

人的身体也叫皮袋,蔑视之则称臭皮囊。

78说面部字

面在字典虽一外部首,其部字数较少。面字已经说过,面部其实只有三五字而已。

靤:从面包声。音泡,去声。人脸会生青春痘。也即面疮。

靥:即靨的简体。释义即颊辅上的微涡,俗称酒窝。古代女子要在此处擦红作妆,其涂贴物也叫靥饰。

靦:音甜,阳平。意思是露面见人。组词往往有惭愧意。靦面、靦颜都是面有愧色。惭愧而出汗也叫靦汗、靦冒。靦觍是害羞的意思。读上声。

靧:音会,去声。意思是洗脸。常用靧面。

79说首

首就是头,象形字。现在汉语中还保留着首作为头的含义。不过古代表示头的字与词很多,如元,如头,如颠。如首。页字从首从人,我们以后再谈。

《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以手搔首,表示焦急或忧虑。杜甫诗“白首搔更短”搔的对象就是首,是首也是发。因为白发人即白首。引申为第一个。如首子就是长子,首女就是长女,而首妻就是元配。盖因为大脑在头部,是人的神经中枢,所以引申为人群中之首领,思想中之要领。

点头表示同意,叫首肯。形容微微点头叫颔首。

国家与地区的首善之区,在国叫首都,在邦叫首府。

主谋叫首谋,罪魁叫首恶。所谓首恶必办,胁从不问。首也可以指动物的头,如狐死首丘。

国家有元首。元与首都是头的含义。最早与股肱相对。股肱是大臣,爪牙即小吏。

杀人取头,秦以所取之首之多少记功,一首记功一级,故称所获之首叫首级。死亡则首身分离。或首身异处。杀人要斩首。“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的必是勇将。而记功记军功要凭首级论,所以取首。后来简单化,只取耳朵。专门有一个字表示叫馘,音郭。古入声字,今阳平。首犯是初犯,首当其冲就是首先。

表示对人的尊敬,经叩首,叩首也有个专门的字,叫稽首。稽的本字是首部,左首右旨,音齐。有一个字从首,馗,本义同逵,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与首无关。

因为思念而头痛,古代叫“痛心疾首”。如果头发不加修饰,则“首如飞篷”,一般是长久不见男人的女子的形态。可见首也是需要修饰的。首是要装饰的,比较简单的叫冠,我们专门谈一谈。现代叫帽子。比较贵重的叫首饰。首饰所以饰首者也。

在动物体中,首与尾对应。人是尾巴已经进化掉了的。但说人依然可以用首尾比拟。如顾头不顾尾,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有头有尾,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神龙见首不见尾。

80附说冠

冠,不是人体一部分,而是与人体一部分的头与头发与密切关系,所以叫附说。

冠,就是帽子。可以说是头发的衣服,所以古代也叫头衣。戴在头顶,保护头发,约束头发,同时显示自己的地位或性格。所以中国的冠特别具有文化意义。

冠首先是男子的事情。古代男子的冠有等级之分。没有小孩子的童冠,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可以戴冠。行冠礼就是古人男子的成人礼。表示爵位高低的冠又叫冕。也叫爵弁。

侧注冠:《史记》记载郦食其初次见刘邦时冠侧注,注释说这是齐王所服之冠,也叫高山冠,由名推知冠肯定很高,齐王以此赐谒者。这个冠表明自己是儒者的身份,而刘邦当时不愿意见儒者,直到郦食其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得得以相见。汉代谒者也是官名,就用这个冠。《后汉书》:太傅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

长冠(也叫祭冠,祭祀时用,汉高祖造。)进贤冠,通天冠(正式朝服),法冠(法官服之,也叫柱后冠,也叫獬豸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敌冠(卫士服之),樊哙冠,术氏冠(吴冠制,赵武灵王爱服之),却非冠(宫殿门吏服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冠冕制度可以算是一个方面。冕就是贵族专用于礼仪场合的冠帝王之冠,有一定级别才能戴。冕前面不定期垂有玉串,称冕旒。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在一个社会不不同阶层,都要用冠来区别。冠可以说一个身份的象征。许行倡导凡物必自力创造而后用,孟子反对,先从冠问起。后来凡做官都有固定形式有帽子,简单点说,做官就是戴帽子,当官的人多,聚集到一处,就是冠盖如云。人们拜官敬官,心里爱戴的就是冠晚堂皇。没有帽子是根本显示不出官架子的。汉代衣冠太认真,到魏晋反潮流,就开始奇装异服,开始羽扇纶巾才风流。

衣冠楚楚固然好,可是沐猴而冠的多了,许多还是选择作践糟蹋帽子,要挂冠而去。读史书,对庄严的官服厌恶了,倒喜欢那些能挂冠辞官的人的潇洒。

作为字多义的冠,有些含义与头有关。

与冠有关的成语很多,如白面儒冠、褒衣危冠、暴衣露冠、被发缨冠、超今冠古、冲冠发怒、冲冠怒发、冲冠眦裂、弹冠结绶、弹冠相庆、弹冠振衿、弹冠振衣、倒冠落佩、倒冠落佩、遁迹黄冠、峨冠博带、发怒冲冠、发怒穿冠。成语有张冠李戴,可不能男冠妇戴。古中国代妇女一般是不能着冠的。除非是道士中的女性叫道姑的所戴的道冠。唐五代词已经有的词牌《女冠子》,应该就是道姑的冠吧。晚唐许多女道士名为道士,实为妓女,年轻漂亮的当时往往很有名,所以有乐曲诗词表现她们,应该是很自然的

81说髟部字

髟字音彪,叠音作“髟髟”,意思是头发长的样子。所以髟作为部首,凡髟之属都从髟,都与头发有关。

髡:音昆。古代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引申也可以指剪去树枝。

鬓:音宾,去声。

髩:音义并同鬓。

髬;音同丕。古书解释是怒兽奋鬣的样子。其实是把动物的鬣等同于人的头发了。

髲:古代指假发。

髻;把头发挽起结于头顶,叫髻。也叫发髻。其中发结于左右两旁,又叫丫。美称叫髻鬟。所以小女孩作女仆可称丫鬟,也叫丫环。印鬟:就是环形的发髻。

髯:当然属于毛发。但与须与发皆有关。准确地说是颊毛。扩大点可以泛指须。常常须髯合称,如汉高祖就美须髯。

髭;嘴唇上面的须叫髭。音紫。与须合称叫髭须。

髹:音休。一般指黑色的漆。漆油而亮,应该从头发的色泽生出的含义。

髿:音沙。意思是头发散乱。同鬅。也用作叠音,指头发下垂的样子。

鬅:音朋,童男尽职尽责头发散乱。

鬀:剃的本字。

鬍:音胡。是胡子的胡的本字,因生于胡下而名。意思同须。胡的本义是颔下悬的肉。多指动物。说鬍,则一般指人。中国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很有可能与胡须所长的不同位置有关。

说头发散乱有蓬松一词,繁体皆从髟,作鬔鬆。鬔也作髼。

古代说卷发是头发弯曲的意思,是成年女子的发型,叫卷首。也可以表示头发美好。难怪现代人多烫发。卷繁体字从髟。作鬈。

小孩子在剃发时,留下一小片不剪去,专门还有个名字,叫鬌。音惰。

头发黑而稠密叫鬒。据说汉武帝之所以爱卫子夫,就因为卫的头发鬒。《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有句:“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古代一般人好用假发,如果自己的头发很稠密运输业亮美丽,就不屑于用假发了。髢音弟。

有个故事,说老头儿养了一部好胡子,小孩子问他,晚上睡觉时,你的胡须究竟是放在被子里呢,还是放在被子外呢?结果这个老头儿一晚上放里面不是,放外面不是,竟然睡不着觉了。

其实古人晚上对胡须也是要讲究。有一字叫般,从髟从般,上髟下般,音般。就特指睡觉时发结成的样子。

鬓:靠近耳朵边的头发叫鬓,也叫髩。鬓在脸的两旁,所以叫双鬓。两鬓下垂的地方要修饰,叫鬓角也叫鬓脚。年老头发先从鬓边白起,常常说双鬓苍苍。鬓边的白发也叫鬓丝。女子的鬓角可以插花,也叫插鬓。

最狭义的须是在颐曰须,在颊曰髯。颊毛叫髯。髯,俗称络腮胡子,也可以泛指胡须。据说关羽美须髯,诸葛亮就称关羽为髯。《三国志·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晋代郗超为桓温的参军。因为多髯,人称髯参军。后来也有把羊拟人化,称这髯须参军的。

髫:童子下垂的头发叫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里的黄发就是老年人,垂髫就是小孩子。

髭:髭须合称分说时,在口之上曰髭,在口之下曰须。佛教要剃度,去的髭如果要藏起来,也须建塔,叫髭塔。动物脖子上的毛叫鬣。人的头发刚硬,也可以说成似鬣或刚鬣。

82说胡须

现代所说的胡子,古代叫须,双音说胡须。胡须是一种体毛,长在下巴、嘴巴周围,准确地说是面毛。说胡,从月即肉,是下巴上的肉。长在胡上面的毛叫胡子。说须从页,繁体从髟。这里以须为正。胡为偏。须是人体的一部分,是男性的第二性征之一。也就是说,只有男人才长胡子,长胡子的人是男人。小孩子尚未长出胡须时,表示尚未成年。古人称须眉,就是男儿的美称。男人的须可以很美,很男子气。

古人以为“美须长大则贤”。汉高祖刘邦的“龙颜”据说就是“美须髯”,霍光也是“美须髯”的。刘秀是“美须眉”的,马援是“明须发,眉目如画”,所以是贵族,往往要“摄须理髯”,对自己修饰一番。东汉赵壹:“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后汉书因为党祸的牵连,夏馥乍剪其须,变形逃亡于山中。东汉末崔琰:“声姿高暢,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曹操)亦敬惮焉”,见于《三国志》。崔琰因其声姿让曹操敬惮,也因其须最后被曹操杀掉。曹操把他下狱,看他的态度。发现他“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认为崔琰是腹诽心谤,还不服气,于是赐死。后人多有称其冤者。另有程昱、关羽都是“美须髯”,晋羊祜“美须眉”,刘宋刘义宣,刘劭,都是美须眉。这说明自古以来美须髯就是男人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晔没有胡须与眉毛,也算异相。史称秃须眉。

刘渊海:“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不是凡相。其族子刘曜也不凡相。“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

男人如果用宫刑,也叫腐刑,就失去了男人性征,须髯尽失。所以受刑后的司马迁是没有胡须的,宫里的太监是没有胡须的。秦时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母亲私通,后来怕秦王发现,就另打一个叫做嫪毐的人,诈称是腐者,结果与秦之太后另外生有两个儿子之后秦王嬴政才知道。所谓诈腐也需要点手法,史书上说:“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后代清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安德海等也有人说是假太监,因为没有胡须,也没有人找到确凿的证据。

有姓须者,相传是古国密须国之后,这个密须国,可能与胡须之浓密有关。须与眉也是人人不同,可以辨识的相貌特征,所以剌客豫让曾经吞炭为哑,灭须去眉,目的是让他人认不出自己。

人年龄大了,胡须会因年龄而变色变白。汉代商山四皓,是四个老头,年龄大到八十多岁,须眉尽白。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及其还也,也是须发尽白。须发尽白也可能是天生的。如晋代王彬之子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也可能是忧愁所致。《南齐书》载:到捴资籍豪富,厚自奉养,宅宇山池京师第一,妓妾姿艺,皆穷上品。才调流赡,善纳交游,庖厨丰腆,多致宾客。爱妓陈玉珠,明帝遣求,不与,逼夺之,捴颇怨望。帝令有司诬奏捴罪,付廷尉,将杀之。捴入狱,数宿须鬓皆白。免死,系尚方,夺封与弟贲。

须髯悉张是发怒的表现。三国时有个苏则,在很代汉时放声大哭,而曹丕心里忌讳曹植,听说曹植在禅代之际曾经大哭,就在朝廷上问,听说在禅代之时,有人大哭,这是为什么?当时苏则恰恰在旁边,一时发怒,“须髯悉张”,想与曹丕抗辩理论一番,幸好身边有人提示,这不是说你的,苏则才罢休。

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彰,是个有勇力的战将。胡须是黄色的,曹操称之为黄须儿。

蜀汉张裕与刘备有一段借胡须而说的笑话。

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

《南齐书》载崔祖思“尝献(萧衍)太祖缠须绳一枚,上为纳受。”

梁太宗萧纲的龙颜:方颊豊下,须鬓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太祖的儿子临川王梁宏,也是“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梁代的王茂也是须眉如画。何敬容名如其貌,也是“身长八尺,白皙美须眉。性矜庄,衣冠尤事鲜丽,每公庭就列,容止出人。”

修理头发叫理发,修饰胡须则叫理须。古人讲孝,胡须在汉朝应该是不剃不刮的,所以胡须一般较长。少数民族甚至实行缠须。历史上就出现过一种专门用于理须的缠须绳。《南齐书》载崔祖思“尝献(萧衍)太祖缠须绳一枚,上为纳受。”这个崔祖思就是崔琰的七世孙,有人考证这种习俗是从北方民族学来的。

与须相关还有一个汉语故事。说一个士人进入考场,当时没有照片,注明的是个人相貌

特征,特征写的是“微须”,考官以为中没有胡须,考生认为是有少许胡须。盖微的较少的含义。考官说,微斯人,吾谁与归?那个微就是无,其实那个微是“假如没有”的意思,而考生对以“孔子微服而过宋(微服之服是不穿正常的官服或制服的含义,相当于便衣),难道旧没有穿衣服吗?”这个故事是说微字多义的,可见出胡须对于个人特征的意义。

83说发

发,就是头发。现代用双音词,古代用单音词。繁体字中,发财的发与头发的不一样,一个是發平声,一个是髮去声。本文显然不是写给这两个字也分不清的人看的。

头发是人体中的毛的一种,是覆盖在头顶的毛,它的范围可以扩展到脸部、外缘就叫发际。头发成丝状,从头皮所出叫头根,发的末梢叫发梢。可以盘起,可以纺织,编成的叫发辫。头发每月出生时就有,叫胎毛,大约生长一厘米,头发较短的叫短发,较长的叫长发,只有长发才能盘与辫,区别男女有时用头发。女子的头发可能更长一些,所以说头发长,见识短。古代一般不剃发,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弃也,这是一种孝道。外国人不这样认为,所以佛教从西方传来后,中国人要当和尚,和尚尼姑是不留头发的。这一点,历史上曾经有各种的讨论。和尚受戒,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剃发。所以古代一说披剃实际就是当了和尚,不当和尚一般头发是永不剃的。宗教上也把头发称为三千烦恼丝。

没有头发的人叫秃顶,贬义叫秃子。有句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因为虱子寄生于头皮头发之中,所以秃子头上的虱子,是明摆着的。

满族人是剃发,剃发的方式是剃去前额上的头发。尽管只量剃去一部分,后面还要盘辫子的。但在历史上却是大动作,一时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说法,因为剃了发就表示归服,不剃头就相当于反叛。有首诗写道: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是头皆可剃,不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之后有所谓剃头匠、理发师。洪秀全起义反清,因为他们都不剃发,所以贬称之为长毛。洪杨之乱也叫长毛之乱。到清末民初的时候,剪发反而成了潮流,现在是理发店遍及全国。鲁迅先生有小说《风波》就与头发有关。

头发的病,也有脱毛症,其实就是脱发。脱发的结果是头发渐渐稀疏以至秃顶。因为年老可忧愁导致脱发,古人说“余发如此种种”即头发越来越短而稀疏。杜甫有诗:“白发搔更短,渐欲不胜簪。”

中国人属于黄种人,正常的头发是黑色的,形容时也说绿发,也说青丝。突出的光泽鲜艳。只是黑发,则突出年龄较小相对而言,白发则指年老。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是劝学的名句,恰恰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人生最怕的往往是年老,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白发感叹。年老者给年轻者送葬,人们常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往往是人生的大悲剧。

头发表示年龄,小孩子头发随意,叫垂髫,编成两个辫子时分别盘在头两旁,叫总角。女孩则叫丫头。后来长到九岁成童之年,成童之礼就是束发。束发后一般是表示要学习了。人变老了,叫白发苍苍。如果有黑发有白发,则叫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古代的二毛不能简单理解为年老者,晋代潘岳三十二岁就有了二毛,后来说年始二毛往往也是三十多岁,而现在的三十多岁还是壮年。年老者还有一种称呼叫黄发,头发由白转黄,更老一些。黄发垂髫即老幼。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诗经》上就说黄发台背。后形容老人老态,突出长寿。

西方白种人是黄头发,中国人形容他们就是金发碧眼。尽管现在流行染民,各种颜色的头发我们能见到。中国人强调自己的种族时会说到自己的黑发。黑头发、黑眼睛也是民族的骄傲。因为洋人到中国,不剃发,所以也叫毛子。后来有中国加入洋教,于是就把外国人叫毛子,加入洋教的人叫二毛子。这个毛子也从头发上说起。

头发可以表达情感。一用发式发型,表示个人审美观一、性格特点与民族习惯。发种种,就是一种迟暮的伤感。束发也是接受约束的标志,散发则是自我谢放纵的形式。是情绪不同时头发会有不同的变化。如发怒时头发会向上指着,直立,如果戴有帽子,恰恰可以“怒发冲冠”。蔺相如、荆轲都曾经“发尽上指”。岳飞有词《满江经》,首句是“怒发冲冠”,是言志诗,也可叫“怒发冲冠”。面对特别恐怖的震惊往往说令人发指。怒气冲天火冒三丈则说怒发冲冠。

头发的装饰是一种美,所以美人往往有美丽的头发,一是乌黑亮丽,一是长发飘飘。青丝是种美称,常常指女性的头发。长发甚至到现在都有吉尼斯世界记录,《辽史》卷一百零一:“萧陶苏斡,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四世祖因吉,发长五尺,时呼为“长发因吉”。祖里拨,奥隗部节度使。”中国古代有长发美女著名的是张丽华。张贵妃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现代人的发型有齐耳短发、披肩发多种说法,也是很美丽的。

人的头发很多,难以数清,说人罪过太多,就说擢发难数。范睢说须贾说:“擢贾之发数贾之罪。”把重物加于头发则不胜任,成语有千钧一发指危急时刻

84说眉

眉是个象形字。《说文》:眉,目上毛也。眉属于毛,叫眉毛。但汉语中说眉,显然不突出毛的意思。突出的是眉毛的形状与颜色。是眉毛的位置与美。

眉一共有两条。两条眉之间的位置叫眉心。两眉间间隔较宽时,相貌奇特,中国有个成语叫眉间广尺。眉毛在脸上的位置有一道骨棱,就叫眉棱。因为有棱,所以也有眉弓,有眉尖,有眉梢。眉是弯曲的,所以常常用柳来比喻,叫柳眉。柳叶眉。像王熙凤,一弯柳叶吊梢眉。柳叶眉本来是最漂亮的,可是加上吊梢,就多了一分凶恶。由眉之形状可以推知一个人的性格。如剑眉。浓眉。细眉。眉如新月,所以新月也可以称眉。

眉属于毛,本来是黑色的,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人变白。变白后叫白眉,白眉一般是老人,如果不是老人,一定是个从突出的特征。所谓“马氏王常,白眉最良”。就是马氏五兄弟的区别高下,马氏中白眉毛的是马良字季常,他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常字辈。后来引申,把一家子兄弟中最好的一位称为白眉。

人人有眉毛,但古代习俗把女子的眉毛要经过描画,算是一种特别的妆饰,在描画时往往先将原来的眉毛剃掉。让别人看到有眉,没有毛,只有色。所以眉也特别重颜色,一般画眉用黛,所以称黛眉。山上有植被,远看很美丽,像女子的眉毛。这样的山就可叫代黑山。在渑池境内的黛眉山得名可能就由于此吧。女子已经剃掉眉毛再画,没有毛的画,也可以看成是没有眉毛了。男子有胡须,还有眉毛,所以称作须眉,或说须眉男儿。

女子眉毛的画法多种多样,往往称为什么妆可什么眉。汉代京兆尹张敞给自己的妻子画眉,一时竟引出有人向皇帝告密。张敞的观点是:夫妻之间,闺房之中,有些事是比画眉还厉害的。于是皇帝一笑了之。这个故事就叫张敞画眉,可能是他所画之眉得到了赞赏与流行,也有个词说京兆眉妩。现代网络用语把美女称为美眉,决非偶然,倒有古意。因为古代眉也可以是美女的代称。

西汉末年,有著名的赤眉军起义,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赤眉,往往名字就叫赤眉。这样的人史书上也有。但赤眉军之赤眉分明是画出来的,因为赤色眉毛的人较少,自己画上赤眉,恰恰表明自己正是造反者的同一类。

因为眉毛在脸的上部,所以引申为一物上部的一个像眉的部分也叫眉。书有书眉。门有门楣。山有山嵋。水有水湄。这几个眉应该有同源关系。

人老了眉毛也会变白变长,所以健康的老人往往有长长的眉毛。眉毛长也被看作是道貌。相传古舜帝曾梦见自己眉毛与头发一样长。《红楼梦》中有癞头和尚就是两眉长长的。《全唐文》欧阳詹《别柳由庾序》就记载柳由庾眉毛五寸。唐代的毛若虚据说是眉长覆目,连眼睛都盖住了。性格却十分残忍。

看眉毛可以看出是个年长者,古代把长寿也叫眉寿。《诗经·豳风·七月》曰:以介眉寿。眉寿用于金石钟鼎等之上,还说眉寿万年等。

眉毛可以变动而显示性情情绪情感。所以有敛眉、顺眉、横眉、挑眉、扬眉、挤眉之说,双眉紧锁,愁眉不展,低眉顺眼,扬眉吐气,眉开眼笑、横眉怒目,敛眉长叹,挤眉弄眼。眉与眼相连,长得漂亮就叫眉清目秀,运用感情则要眉目传情。眉来眼去往往叫目成。看一个人不顺眼,往往说贼眉鼠眼。若非小偷之流的眉毛也与众不同?

85

说毛

人体有一个最简单可能也最少价值的器官,叫毛。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毛,附在动物皮上的丝状物叫毛。有毛的虫叫毛虫,鸟身上的叫羽,也叫毛,是羽毛。兽身上的是毛。所以在中国古代动物园分类中,鸟是羽虫,兽是毛虫。把人叫做倮虫,换句话说,是两足无毛之动物。说人无毛,是因为身体表现相对而言毛较少。人其实是有毛的,个别人多毛,一般叫做返祖现象,可见祖先应该是毛比较多的,后来少毛是进化的原因。至今准确地说,仍然是毛虫。

毛是总称。长在眉上的毛叫眉毛,长在眼睫上的叫睫毛,长在腋下的毛叫腋毛。长在腿上的毛叫胫毛,长在胸部的毛叫胸毛,长在阴部的毛叫阴毛。长在头顶的毛叫颠毛,也就是头发。长在下巴上的毛叫胡须。所有的毛发都长在人体表面,通称体毛。体毛过多或过少都是毛病。遍体生毛的仙女叫毛女,“白毛女”的白毛就是头发。毛发脱落是一种病,叫脱毛症。

长期隐居食素采野果松子这食可以遍休皆绿毛。古人仙人有所谓毛公毛女者。日本神话故事中也有。中国最著名的毛女是华阴人秦人叫玉姜的毛女。华山有毛女峰与毛女洞。

毛是人体的一部分,又可以看作是微不足道的附着物。毛附于皮肤,所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往往叫做皮毛。引申便可以指附着于山体的草木之类。如说不毛之地,毛实指山上的植被。再推广,凡地之所生皆为毛。头上没有毛,叫秃子。山上没有毛,就叫秃山。男人成年才长胡须,童年是光光的下巴。所以秃山也叫童山。《列子·汤问》说愚公移山,智叟笑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对于大山来说,一个人推走一些些土简直不算什么。山之毛,也有说是芼的假借,其实后一个字本来就是从毛字而出的同源字。

毛与性别的关。女人和孩子没有胡须,俗话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附着也就是覆盖,覆盖也就是掩饰。所以毛也由附着引申。如果一定要找毛病,常用的成语就叫吹毛求疵。

毛微不足道,可是数量众多,所以常有多的含义。如直接说多如牛毛。这样的毛是动物的毛,也可以移到人身上。头上只有三根头发,那个小孩子就叫三毛。可是个文学典型。如果是头发有黑有白,显然是有了一定年龄,那样的人叫二毛。

毛既微不足道而且多,如果功能强大,也引人注意。最厉害的毛当然是文学作品中孙悟空的毛。一根毛关键时候会复制克隆出一个孙悟空,好似分身术一般。郭沫若就对孙悟空这个功能,赞美夸张说:一拔何亏大圣毛。就毛而言,郭句从一毛不拔的成语化出。中国古代思想家杨朱的观点: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杨朱的立论基础,尽管只是一毛,但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付出一毛也是付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说人吝啬的成语就叫一毛不拔。歇后语叫铁公鸡,一毛不拔。

毛连着皮,皮肤往往有透气的功能,叫毛孔。沿着毛孔人会出汗。所以体毛也叫汗毛。学习中得到肤浅的知识,就叫皮毛。略知一二即略知皮毛。

极言毛之微小,说毫毛。毫毛其实也是毛。不过是毫是更小的毛。鸟儿秋天要换羽毛,新更换过的新羽毛就叫毫,所以对军队对地方没有任何侵犯就叫秋毫无犯。一个人看得很清楚就叫明察秋毫。《史记·项羽本纪》里说:毫毛不敢有所近。我们威胁告诫他人可以说:千万别动他一根毫毛。据说苏小妹讽剌苏轼胡须长把嘴都掩盖了,说;几回口角无觅处,毛里忽然有声传。那毛就是胡须。

人害怕的时候会汗毛直竖,严重点会毛骨悚然。

说毛之细小与柔软,说茸毛。毛毛茸茸的。说毛之乱且多,常说毛蓬蓬的,一蓬胡子。因为毛之细小柔软,所以不快的刀往往还割不断,所以古人试剑往往先试毛。所谓吹毛试剑,就是看毛到剑上会不会立马断开。

说毛是开个头,至于眉、发、须之类,还要一个个地说。

86毛部汉字

汉字有个毛部,毛为部首,凡毛部字皆从毛,意思与毛有关。多数字是动物的毛或毛制品。

毳:三个毛读作翠,一般指鸟兽的细毛与毛制品。

毪:音牟。

氆氇,音普鲁,藏族人用的一种羊毛制品。

毯:毛织品。

毽;一种用羽毛制作的游戏工具。用鸡毛就叫鸡毛毽子。

毫:细毛。

毫纤是细微的东西。毫发就是细的毛发,引申为少许。

毜:毩

毱:同鞠,鞠丸即古代的用毛制的球,毬也是毛部字。

毵:音参。毵毵,叠音。说毛发细发的样子引申指树枝条。

髦:现代就时髦。是英语smart译音。古代专指幼儿下垂至眉的短头发。此字与准确性有关,可以以为是毛部,辞源入髟部。

氅:古代指以鸟的羽毛为饰的旌旗。现代大氅是外套。

笔,传统用毛笔,即用毛制成的笔,本来才是笔,现代叫毛笔。用的毛是兽毛,一般用羊或狼或兔。书法家兴奋之时可能用自己的头发汉笔使用,因为头发也是毛的一种。

毴音逼,同屄,女性外生殖器,女阴。毴屄两字在《金瓶梅》中都见过。一从毛,一从尸

87说人部字

人部字当然与人相关,与人体直接相关者较少。人的一切生于人体,所以说至少是间接相关。

仄:通侧,是人的侧面。旁边。内心和则平,不安说歉仄。中国语音学分平仄。上去入声通称仄。作诗要论平仄,讲平仄。

今:现在。作代词同此。

从:会意字指二人相随。形声字另有從。

仁;音同人,古代可相通假借。又说仁者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爱的关系,则仁者爱人,由此引出中国道德观上一个概念,孔子的学说也叫仁学。谭嗣同著有《仁学》一书。仁爱之人即仁者,仁者之政即仁政。好人也叫仁人。成语仁人志士。仁至义尽。

什;十是一个单位。人在一起,五人称伍,十人称什,古代用于军队编制。合称什伍。一系列文章编在一起也叫一什。如说诗经鹿鸣之什。

仇:本义是同伴,绰为配偶。古代说嘉偶曰妃,怨偶曰仇。现在多作仇恨、仇敌用。

以:象形字,象人。本义为用。由动词转化为介词、连词等,含义丰富。成语有以观后效、以貌取人、以毒攻毒、以理服人、以暴易暴、以此类推、以卵击石、以怨报德、以逸待劳、以身试法、以邻为壑、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以身试法等很多。

令:本义为命令。众人听从一人的,后引申为假设连词。秦代规定万户以上的县升官叫县令。

付:本义为给予。从人从寸,寸与手相关,表示心服手交付。

代:代,更也。本义为更替。引申为世代。朝代。成语有新陈代谢。

他:现代汉语第三人称词。本义为别的。成语有王顾左右而言他。

仞:古代长度单位。《说文》;伸臂一寻八尺也。是一寻即一仞,周制为七尺,汉制为八尺。历代各有不同,说法不一。古《尚书》有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寻与仞长度一样,用法各异。古人度广曰寻,度深曰仞。后来实可通用。

仔:从人从子,子是小孩的意思。说文解释说是胜任的意思。不常见。用于动物时通崽。

仙:本作僊,是会意字。神仙。老而不死叫仙,引申为超常非凡的人,如诗仙李白。成语有仙风道骨。仙及鸡犬。

仟:千人之长官的名称。仟佰即阡陌。常用作千字大写。

企:本义通于跂。踮起脚尖。今也说企望。从人从止。

仿:相似。引申为模仿,字有仿宋体。

伙:伙伴。同吃一火饭的人。古代兵制中十人一伙。引申为饮食;同伙,结伙。

伎:有才能的人,或人的才能。古代一般指有演出才能的人。常指歌女舞女,现在一般作妓。名词则才能作技。今说伎俩含有贬义。成语说鬼蜮伎俩。

伍:古代兵中编制五人为伍。琴之长五长叫伯,称为伍伯。用于站队列,引申为队伍,并列。韩信羞于哙伍。

休:从人从木,本义是人倚靠着大树休息。引申为休假、停止。

仳:分离的意思,仳离就是离别。多指夫妻分离,古代即男人抛弃妻子。

似:相似。成语有似是而非,似水流年、似曾相识等。

仰:抬头,脸向上叫仰。引申为敬慕。成语有高山仰止。本字卬,会意,一人跪下一人站立的象形。与仰为古今字。

伏:身体前倾,面向下叫伏。与仰相对。引申为埋伏或降伏。成语有伏低做小。

伊:从人从尹,本义为治理,后借用为人称代词你他或指示代词那。所谓伊有,在水一方,伊就是那个。成语伊于胡底表示不堪设想的后果,走到哪里去。

仲:本义是排行第二,引申为中间的、老二的。

份:本义为彬。后借用数量词,一份。

价:本义同介,价人即介人即甲胄之士。

伀:本义为家翁,丈夫的父亲,今俗所谓公公。

仵:音午。本义为匹敌,对等,引申为逆,违背。以检验尸伤,代人殓葬为业的人叫仵作。

件:《说文》,件,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转化为量词。

任:本义为挑担、肩负、承担的含义。甲骨文字形作壬。引申为承当、禁受。主持负责,听凭,放纵。转化为行李、职责。周文王之母太任之任又通妊。成语有任重道远,任劳任怨等。

余:我。今义多是古字馀。剩余。

佘:姓。宋杨家将老太君杨业之妻延昭之母名佘太君。

伫:久立。也作佇。

佗:本义为彼,其他。通于它。汉时有南越王赵佗。东汉时有华佗。音脱。当负荷讲通驮。

位:本义是方位与位置,引申为职位与身份。有帝位,叫九五之位,有鬼神之灵位。成语位卑言高。

住:本义为停留、停止。引申为居住、住宿。

佞:从女,信省。本义为才能。自谦说不佞犹如寡人。后以奸巧谄媚,花言巧语为佞。如说佞臣、佞人、佞幸。沉迷于佛叫佞佛。做作的哀痛叫佞哀。

伴:本义为伴侣,引申为陪伴。

估:今读阴平,古为上声字。本义是物价,转化为商人。引申为估量货物的价值或价钱。古代把行商叫估客。

何:代词或副词,表示疑问或感叹。什么。表示谴责时同呵。成语曾几何时。

体:体字本字义为粗劣的人如搬运灵柩的人古代叫体伕。身体的体,古从骨。

佐:辅助。佐常用于下对上的帮助。引申为陪同。在佐酒、佐食之时,佐近于劝。成语有佐邕得尝。比喻帮助为善自己也得善果利益。

佑:相对于佐,佑特指上对下的帮助。

佈:旧用于传布或布施之布之繁体字。

佛:本义为辅佐,同弼。做连绵词用有仿佛。当违背义用同拂。又同勃。盖古音相近。赫边勃勃也译作赫连佛佛。佛教创始人佛陀的简称为佛。有佛头著粪。

伺:侦察、等候。古同司。加人为后起字。伏侍他人的伺候今读次。

但:多用为虚词。本义从人旦声,通于袒。袒是后起字。

伸:人身体展开伸直叫伸。引申为申理、陈述。

佃:本义为耕作。人人从田,;田亦声。读如田。替他人耕作则读如店。去声。如佃户、佃客。

伶:小臣。古乐官,艺人。词有伶人、伶官、优伶。成语有伶牙俐齿。

你: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一声之转。成语有你死我活。你追我赶。

佚:从人失声。古指隐逸的人。安乐、放荡意都通逸。散失作佚。今常用。超过通轶。佚民是隐士,佚女则是美女。

作;本义是兴起。从人从乍,象我刚刚站起的样子。动词义为为,做。引申为创作、制造。转化为作坊。成语有述而不作、敢作敢为,始作俑者,作法自毙,作奸犯科,作茧自缚做贼心虚,为人作嫁等。

伯:长兄。《说文》:伯,长也。兄弟排行一般以伯、仲、叔、季为序。兄弟和好叫伯歌弟舞。一般指伯父。诸侯之长通于霸。

低:下,与高相对。用于度量或等级。也指物质量差与人坏。成语有低三下四、低首下心。

佁:痴呆的样子。音以。

来;今以字形从人,甲骨文是象形字,象麦子之形。本义即麦。动词与去往相对,只是借义。引申为未来,归去、招致、起源等到义项。含义丰富。成语有来日方长。

侘;本义为夸。失意而精神恍惚叫侘傺。屈原《离骚》:“忳悒郁吾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依:依靠。甲骨文字,人在衣中。引申为按照、允许。

侂:音脱。同托。

侅:音该。噎。

佽:通次,排行有序。

佳:美好。成语有东床佳婿,六朝佳丽。

侍:陪从在长者身旁叫侍。

使:本义为指派,指使。引申为致使,引申为出使、再转化为使者。

佴:本义为随从,居次。词语有佴次。

供:本义为奉献,也作共。《说文》:供,设也。引申为招供。在供给时读平声。古代官场应酬的诗也叫供言诗。因为是供职、供奉的一部分。

侄:本义为牢固。借为侄子之侄。旧侄字从女。

佷:通狠。残忍。

侊:音光。侊饭即盛馔。

侗:高大。词语说侗长即高大意。又通童。现代中国民族名音冻。

侣:同伴。

侃;侃侃,旧时形容耿直,后理直气壮,直抒己见为侃侃而谈。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跳舞的人也叫佾生。

佻:轻薄。

侏:矮小。词语有侏儒指身材特别矮小的人。意义很多,也可以算连绵词。

侁;侁侁,往来声。

侈:奢侈,浪费。

佹:音诡。也通诡。本义为背戾。语调激切、词意诡异的诗叫佹诗。《荀子·赋篇》“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佩:古代结在衣带上饰物。转化为动词。引申为牢记在心里。如感佩,佩服。

侜:欺骗。词语有侜张。

侔:相等。又通牟。

信:本义为诚实。《说文》;人言为信。引申为相信、信任、守信、凭证、音讯。由送音讯的人渐渐转化为书信。书信是后起义,现在常用。成语有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手拈来、通风报信、杳无音信、言而有信、信誓旦旦等。

便:有利。现在读便宜与方便不同音,其实古代本音同。引申这简单、省事、熟悉、再转化为虚词。早读便便往往是连绵词。成语有大腹便便、因利乘便、便宜从事。

俅:古代的冠饰。

侠:士的一种,专指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人。全也是中国一种文化。也通夹。

俏:美好,苗条。昵称俏冤家指自己心爱的女人。虚化为简直,完全。

俚:联、赖,一声之转。又指鄙俗。现在多用后一义。俚语即俗语。

保:本义为养育。抚养。引申为保佑、保障。古代宫廷中管理子女的女妾叫保母。成语有保残守缺,保同抱。

俋:字有两音,同时读支,或义。俋俋指专心一意的样子。

促:本义是迫近。古人席地而坐,两人接近则叫促席。膝盖与膝盖相接就叫促膝谈心。引申为缩减、短促。再转化为催促。在催促这个意义上通于趣。促从人而趣从走。往往与行动之速度与时间有关才催促。

修:《说文》:修,饰也。引申为长、高,学习,遵从。撰写。对文章进行修饰就是整理修改的意思,对语言的修饰叫修辞。成语有不修边幅。

俘:动词为俘虏。名词为战俘。俘馘相对而言,则俘专指活捉,馘则是斩首。以此记功。

侻:从人,兑声。音脱去声。本义为简易,词语有通侻,又为合适,音蜕。《说文》,侻,好也。通于悦。人相貌丑陋也说侻陋。

俗:本义为习俗,引申为凡庸。佛教指在家修行之人。成语的俗不可耐,俗不可医。

俊:本义为才华出众,引申为貌美,或才貌双全。

俟:等待。可从立。成语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仓:古代贮藏谷物的处所。甲骨文为象形字。上之人字形为仓盖。相传古代创造文字的人叫仓颉。有些字书也以仓为名,如李斯曾作《仓颉篇》。古代把整理文字或训诂的书合称为仓雅。讽剌错别字大王可以说气死仓颉。

倌:小臣。从人从官,官亦声。专指管理车马的小臣。旧称有羊倌,马倌,堂倌等。

倥:读阴平时连绵词倥侗。指愚昧无知的样子。读上声时连绵词有倥偬,困苦、急迫的意思。如说战马倥偬。

倍:本义通背,现在多用于成倍增加的倍,引申为更加。

倞:此字二音,一通于竞,一通于亮。朱骏声以为是亮字字型变异。

倅:副的意思,古代有倅车倅人。引申为地方官的副官。又一百兵称倅,读如卒。

倦:疲劳。引申为懈怠。成语有孜孜不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伥;本义是猖狂之猖。连绵词有伥伥指无所见或无所依从的样子。相传人为虎咬死后变成鬼叫伥,成语有为虎作伥。指帮助坏人做坏事。

倩:本义是含笑的样子。诗名有巧笑倩兮。后来成为美男的意思,再专称女婿。引申为借助,再专称仆人。今用倩影反而多指女子丽影。成语有倩女离魂。

俸:官吏的薪水。本字作奉,从人为后起字。

倢:汉代宫中女官倢伃即婕妤。

倖:本义为非分所得。现在说侥幸、佞幸的幸的繁体字。

借:《说文》,借,假也。现在说借入或借出都叫借。古代多说假,说籍。即借义。成语有借花献佛,背城借一,借刀杀人等。

偌:如此。偌大即这样大。

值:本义为相遇,引申为相当。做物价之值时古常常作直。

倳:音字。本义为插入。也从刀。倳刃即用刀插入。倳耜即耕作。倳战即插后器于地。

俩:一音为伎俩,一音为俩人。

徕:此字通来。是来字使动用法后起字。单人与双人通用。意为使之来。引申为随时答应使唤的小厮也叫来儿。

倚:《说文》,倚,依也。本义是靠着,引申为倚仗、配合、偏颇等。成语有倚马可待。倚门卖笑、倚官仗势、倚老卖老等。蒹葭倚玉树指相形见绌。倚马是文才敏捷的典故。

俺:俗语我,在语言史上讲是后起的俗字。本义为大,读音燕,去声。《红楼梦》;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倒:本义为倒下,引申为移动、更换。颠倒、倾出。成语有倒行逆施,倒海翻江、倒打一耙、倒戈卸甲、太阿倒持、是非颠倒等。

们:词尾,表示俗称代词的复数。

倨:傲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成语有“前倨后恭”。有时通矩与踞。

倔:直傲不屈,词有倔强。又通于崛起之崛。

倘:本义为惊疑的神气,虚化为连词,表示假设。音汤,上声。读长音时用于连绵词倘佯,同徜徉。徘徊意思。

俶:除“俶傥”同“倜傥”外,一般读处,去声。有美善、造作的含义。

倬:高大。音卓。

俱:偕同,引申为皆,都。成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倮:赤体,即裸体之裸的本字。没有羽毛的动物叫倮虫。

倡:艺人称倡。如倡伎。今均从女。《说文》,倡,乐也。在歌唱中以首唱为倡,与和相对。一倡三叹,今均作唱。引申为倡导。柔软美丽的枝条古代说倡枝冶叶。

候:本义即伺望。引申为探望、问候。再引申为时令,为迎送宾客的官。为随时变化的情况,如气候、火候。鸟虫随着季节变化而迁移的叫候鸟、候虫。

倏:疾走貌。引申为疾速。词语的侯倏忽,倏然。

伦;本义同辈。引申为道理与次序。封建社会讲究伦常号称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俳:本义为杂戏,滑稽戏。这样的演员叫俳优。引申为滑稽。戏作的诗文也叫徘体诗。

倭:《说文》:倭,顺儿。倭迟形容迂回曲折。后借用为对日本的称呼。

倜:主要用于倜傥。形容人的卓越豪迈。

倪:本义为小孩。说无倪是边际义,说端倪是头绪义。

俾:使。也当从讲。文言色彩浓。

停:本义为止,定于所在。成数中一部分为一停。如三停中失去了两停。有妻子未离异而与他人再结婚叫停妻再娶。

偏:本义为侧,边。引申为不公正。如偏听偏信。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伪:本义为欺诈,引申为人为。假装等。冒充正派,欺世盗名的人称为伪君子。

傞:傞俄,醉貌。音锁,阴平。

偪:同逼。

做:本同作,后为动词常用做。

偕:共同,一起。成语说白头偕同老。

偃;本义为侧卧,倒伏。《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

偭:有面向、背向二义。

健:刚强有力。《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人则等于健康。

假:与真相反,不真即假。也引申为暂时代理。韩信就自立为假齐王。刘邦说:“大丈夫何以假为?”才封他为齐王。古代假字常用为借。假公济私是借义。

伟:盛大,壮美。与大同义便有褒义。

偋:同屏。

偓:偓促同龌龊。偓佺是上古仙人名。

侦:本义是问,占卜时同贞。引申为探伺。今多说侦察。

侧:旁边。引申为倾斜、不正。成语有旁敲侧击。古代正室之外的庶子、妾都可以叫做侧室。

偶:本义为偶像,如木偶、土偶。引申为匹配、配偶。成语有无独有偶。说偶然与必然相对,偶尔意。

偷:本义为苟且,引申为不厚道,偷盗。今多用盗窃义。成语苟且偷生。偷鸡摸狗,偷梁换柱。偷天换日,偷工减料、偷寒送暖等。旧亦从女。

傀:读阴平,本义为大。傀然独居即独居的样子,等于块然独居。古代土木偶像也叫傀儡。在此意义上读上声。

偢:此字与瞅为古今字,本义为理睬。

傁:同叟。老人。

伞:从人。繁体字作傘。一种工具,古今义同。写法上不同。有字谜:十四人抬一人,天下这种人。有对联:五人同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傢:傢伙,器具。今作家伙。

傍:读磅,依附,接近的意思,又同旁。傍妻即小妾。傍若无人即旁若无人。成语有“依山傍水”,“傍人门户”。傍花随柳。

傚:同效。

傔:本义为侍从。古代节度使之类官的副官也叫傔人。

傃:向。

傲;本义为骄傲。较早的傲人有歇脚傲、丹朱傲。引申为急躁。成语傲然屹立、傲骨铮铮。

傅:本义为辅佐。引申为靠近。又通附与敷。成语有一傅众咻。傅粉何郎即何晏,

备:本义为完备。繁体作備。引申为宝贵、美好、预备、警戒等多种含义。

傎:同颠。

伧:此字二音,一读陈,阳平。一读仓。粗野、鄙陋的意思。魏晋时以楚人为伧,词语有伧父、伧鬼、寒伧等。

杰,繁体字作傑。指才智超群的人。杰作指出色的作品。

佥:本义为皆。官名也通于签。

傽偟:惊慌失措的样子,今说张惶。

佣:本义为公平,引申为平凡,通庸。后又指让替他人打工者叫佣。成语有铁中铮铮,佣中佼佼。今作庸中佼佼。

债:欠人的钱财叫债。古作责。债为后起字。

传;本字二音。读船时,本义为转授,引申为宣扬、流传、转达、表现。成语有传神写照、以心传心、代代相传、传宗接代等。读如转时,本义为符信。有驿传、旅馆、传记、经传、书传等多种含义。

伛:曲背。一命而偻,再命而伛。后以伛偻为驼背。古代做巫之人多为残疾人,称伛巫跛觋。

僄:音同票,本义为身手敏捷。近于慓。

仅:只。阴平。成语有“绝无仅有”。杜甫诗“江国逾千里,高楼仅百层。”仅为几乎,读去声。

倾:本义为偏侧。说人,故从人,引申为倒塌,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再引申为死亡。一见倾心说钟情,倾城倾国说佳人美貌。倾筐倒箧说尽其所有。成语有倾家荡产等。

僇:古聊字,也通戮。

偻:曲背。古人曲身表示恭敬。

催:迫促。杨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今游戏有击鼓催花。

伤:本义炎为伤害、创伤。引申为妨害。在心为忧伤。所以伤有内伤、外伤之分。因工受伤叫工伤。与死相合称死伤或伤亡。成语有伤天害理、伤风败俗、伤痕累累、伤筋动骨。惊弓之鸟也说伤弓之鸟。

傻:愚蠢。讲习班有傻瓜、傻子、装疯卖傻等。

像:本义为相似。引申为肖像、式样。古以佛教为像教,像法即佛法。

僮:本义同童,未成年人。也指仆婢。古代说僮仆。伴随读书的仆人往往叫书僮。

僧:和尚,僧伽的省称。

侥:今用侥幸。古多用于连绵词。又读尧,参阅下条僬侥。

僖:同嬉。古代谥法,有过错的人贬称为僖。所以历代的僖公僖宗往往不是理想的君王。

偾:本义为偃仆。引申为激动。音分。去声。偾事即败事。

僭;超越,过分。往往与古礼仪相关。

僚:古代称服役执事的人,也即后世之官吏。百官即百僚,同事即同僚。

仆,供他人役使的人。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谦称。古代风吹草动前倒也叫仆,实非一字,简化成一字。

僬侥:古矮人国名。音焦尧。

亿: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兆。现代以万万为亿。引申为满盈。又通臆,噫。

仪:仪的本义是容止、仪表。成语有仪表堂堂。仪态万方,引申为法度,标准。“三礼”中有《仪礼》。古代常常礼仪并列。引申则以仪之仪即向往。贺仪之仪即礼物。浑天仪之仪即仪器。人而无仪,不知其可也。

俦;本义是同辈、伴侣。词语有俦侣、俦匹等,成语有

儗:同比拟之拟。儗叠用可以指疑惑。

优:本义为丰厚。引申为贤良。戏剧中玩笑也叫优,演戏的人民叫优。古代名优有优孟衣冠之优孟。成语优柔寡断是优的另一个意思。

偿:本义为归还,引申为报答。

儡:本义为衰败。连绵词有傀儡。儡儡是颓丧的样子。也作儽。

儭:本义即布施,布施给人的钱叫儭钱。

储:本义为储蓄,引申为等待。国家的副君主叫储,也说国储、储君。

儵:本义为黑色,又同倏。

俪:本义为成对,配偶。夫妻也叫伉俪。成语说伉俪情深。用作动词,骈文也叫骈俪文,骈四俪六。

傩:音挪。本义为行走步态优美。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叫傩。

俨:本义昂首的样子,引申为庄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陶渊明《桃花源记》:“屋舍俨然”,形容整齐。

傥:本义即傥然自失的自失的样子。又通倘若之倘。无意的东西叫傥来之物。

儹:积聚。同攒。

95说心字底

心部字字形不一样,有些心在上下结构文字一下面,我们叫心字底。心字底中心部字的一部分。

忘:本义是忘记。古代也通亡。成语有得鱼忘筌、得意忘形、太上忘情、忘恩负义等。

志:本义为志向。又指射箭用兵准的。古通誌、痣、帜。成语有志同道合、志大才疏、志士仁人等。

忌:本义为猜忌、引申为顾忌、忌讳。古代以父母去世的日子为忌日。成语的肆无忌惮。

忍:本义为忍耐。引申为克制、残酷。忍人即残酷的人。成语有忍俊不禁、忍辱负重、忍无可忍、忍气吞声、忍辱偷生等。

忐:心神不定叫忐忑不安。

忑:音特。心神不定叫忐忑不安。

忠:忠诚。成语有忠言逆耳、忠贞不渝、忠厚老实、忠心耿耿、忠肝义胆等。

忿:怨恨。

忽:本义为忽略。引申为突然。古代一种细小的单位也叫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通多困于所溺。”

思;本义为思考,是大脑的功能。古人以为是心的功能。引申为思念、思慕。指感情则侧重于悲思。成语有思如涌泉。思深忧远、思不出位、深思熟虑。

急:本义为迅疾。引申为紧急、危急、着急、紧缩等。成语有急流勇退、十万火急、急来抱佛脚等。

怨;本义为埋怨。引申为怨恨、仇恨。古又通蕴。成语有怨声载道、怨天尤人、怨气冲天、怨入骨髓、死而无怨等。

怠:本义为松懈。引申为疲倦。成语有不敢怠慢、消极怠工。

怒;本义为发怒。引申为猛烈、奋发。成语有怒发冲冠、怒从以上起、恶向胆边生。怒不可遏、怒气冲冲等。

恙:本义为忧虑。引申为疾病或灾祸。成语有别来无恙。

恣:本义为放纵。成语有恣意妄为。

恚:音会,去声。发怒、怨恨。

恐:本义为惧怕。转化为使惧怕即恫吓。虚化为恐怕。成语有有恃无恐。

恭:本义为肃敬。引申为恭顺。成语有恭敬不如从命、却之不恭等。

恧:女去声。惭愧。

恩:本义为德惠,引申为情爱。前者如一饭之恩不可忘,后者如一日夫妻百日恩。

息:本义为呼吸。古代一呼一吸叫一息。成语有一息尚存。引申为休息。繁殖、生息、利息等。成语有息事宁人、息息相关、息息相通、息绝交游等。

恁;本义为思念,俗用为如此。又通您。

恕;本义为宽容,又通庶,几乎。

悉;全、都。动词是知道、熟悉。

恿;本义为勇气,现多用于怂恿。

患:本义为忧虑。动词。转化为灾祸,名词。

悠;本义为忧思。引申这远长、闲适、飘扬等义。成语有悠悠荡荡、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等。

您;古用同您,今专作你的敬称。

悲:本义为哀痛。引申为眷顾、慈悲。成语有悲欢离合、悲观失望、悲喜交集、悲天悯人、悲愤填膺等。

惠;本义为恩惠。引申为仁爱、贤惠、赐赠。成语有惠而不费。

恶:罪过。与善相对。成语。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四大恶人,外号分别是四个成语,老大叫恶贯满盈。老二叫无恶不作,老三叫凶神恶煞,老四则是穷凶极恶。又为丑,与美好相对。指人专指坏人。动词读误去声。厌恶。疑问代词读平声呜。成语有恶湿居下、恶紫乱朱。

惑:本义为疑惑。引申为迷惑、烦恼。成语有妖言惑众。

愙:同恪。

意:本义为意思,绰为愿望或意料。叹词又通噫。成语有意味深长、意在笔先、意马心猿、得意忘形、意在言外。

慈:本义为爱,也指对父母的孝敬供养。特指慈母。

惷:同蠢。

惹;本义为沾惹。引申为招引。又通偌。成语有惹是生非、沾花惹草等。

想:本义为思考。引申为怀念、希望、愿望、成语有想当然、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等。

感;本义为感应,引申为感动、感触。古又通撼。成语有感天动地、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感同身受、感人肺腑等。

愚:蠢笨无知。动词为欺骗。谦称称自我。成语有愚公移山、愚不可及等。

愈:更加。动词是胜过。也通痊愈之愈。旧作癒。

愁:本义为忧虑。引申为悲哀、惨淡。成语有愁眉苦脸、惨红愁绿。

愆:音牵。意思是过错、过失。引申为超过、丧失。

愬:通诉。去声。又通溯。有诽谤意,叠用为恐慌义。

愿:本义为诚实、善良,今多用于作愿望。旧作从页。

愨:朴实、谨慎。古代常常“愿愨”连用。

慧;聪明。引申为狡黠,贬义。在佛教中,以般若为慧,为戒定慧三学之一。成语秀外慧中。

宪:旧从心,繁体字作“憲”。本义为法令,引申为效法。

虑:本义为思考。引申为忧虑、心思。无虑即大概。成语的深谋远虑、无忧无虑、深思熟虑。

凭:旧繁体字作“慿”,古也作冯。本义为靠,引申为倚仗、凭证、任凭。

憨:义为使气、娇痴。

憋:本义为急躁。今多用为憋气、憋闷。

憩:音气,休息。

惫:疲乏。

应;平声为应当,去声为答应。繁体字作“應”。成语有应有尽有、应接不暇、应天顺人等。

懋:本义为勉励,引申为喜悦。又通茂、贸。

惩:本义为惩罚。也用于升腾或苦。成语有惩一儆百、惩前毖后、惩恶扬善、惩忿窒欲等。

悬;本义为吊挂。古也作县。引申为牵挂、遥远。成语有悬崖勒马、悬河泻水、兵马肠挂肚。

懿:本义为美好、美德。也通噫。

恋:爱慕不舍。也指思恋的人或物。

戆:音壮或杠,去声,意思是刚直而愚。

 

88关于人的成语

天天新所谓的成语是大成语,包括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等。数量很大,这里是小部分。以后补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

人杰地灵。

人是苦虫,不打不招。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与人相比,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恶人自有恶人磨。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人欢马叫

人与天对应,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算不如天算。

天要人死活不了,人要人死死不成。

人定胜天,天定亦胜人。

天地无情人有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寿年丰。

人面兽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先结婚,先有人。

后继无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换旧人。

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人呵人。人到中年万事休。

89

说人

人是什么,这是个问题。我们现在说人体,先说人。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吗?那就和拔了毛的鸡一样了。人其实是动物,是哺乳动物中一种。中国人以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语言上的人要比动物高一等,叫人类。生物上分类分界,人单独为一类并不合生物学分类法。我们姑且不管。甲骨文的人,是象形字,象人侧面站立的样子。从,是两个人一前一后,众是三个人,表示人多。

人有体,叫人体。有人体的人,

是人鼻子的眼的人。

是有肉体有灵魂的人。

是有血有肉的人。

是有骨头的人,尽管也可能有软骨病。

是有胳膊有腿的人。但也能有残疾。

是有头有脸的人。也可能是灰头土脸。

是有言在先的人。也可能是哑巴。

是高低胖瘦的人。

人的高低也叫长短。天塌了,有长人顶着。太高大了也不好,王莽时有个巨无霸。太矮小了,则是侏儒。

美丽的人叫美人。

有病的人叫病人。

已经死亡则叫死人。他的人体叫尸体。

人有男女,有老少。

人有大小,有成年与未成年。我们侧重于说成年人。有些内容属于成人内容的,我们不重点讲,但也不须完全回避。

有原始人,有古代人,有未来人。原始人有北京人,有山顶洞人。

跟天理相对应,人的欲望叫人欲。人所作的叫人工。因为是手做的,也叫手工。

人有才,最人才。也作人材。人之材可以杰出,叫杰出人物或杰出人材。一般都是实用人材。人有手,以手做事,所以佑的人也叫人手。能应用人人手做人工的事的人叫高人。最高则是王,叫人王。所以杜甫有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人首先有身体。人不自在,就是身体不自在。

人道,人性是最复杂的事儿,最简单地理解,做人像个人,如果不能做人,就是不谙人事,不通人道。人将不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与物合称人物,现代多用作偏义,单指人。现在说某人是个人物,往往是要人、杰出人物才算人物。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六道轮回,一道就叫人道。不过是尘世的代称。

有人,才有语言。人给万物命名。也给自己命名。一切语言都从人开始。

90人体语文

人是语言的创造者,也是语言的应用者。在语言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由人的身体出发,人类开始认识世界,命名世界。人体相关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意义的基础。所以说人体语言,主要从语言学入手,联系社会文化,以人体为一个系统,人体的每一个部分器官当作一个单位。从语言角度看,可以说,认识了人体,你就认识了整个世界。这是中国有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在语言学上的表现。故说人体,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与开端。

人体太多,语言太丰富。所以天天新所作只是人体说小。语言限于汉语,汉语是个系统,天天新对语言的小研究只是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写一百篇,欢迎大家指出意见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