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降价了没有:道家呼吸吐納功法(息息入丹田.久可成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07:14

道家呼吸吐納功法(息息入丹田.久可成仙)

(转)道家呼吸吐納功法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 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 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 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游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 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複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 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 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 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 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 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 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 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説明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 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 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 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 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 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 身長存也。”

[ 本帖最后由 学海荡舟 于 2010-8-12 12: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