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辔调教最好看: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6:04:08
金元浦: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http://gbddq.bjchy.gov.cn2011-06-08信息来源:朝阳区委中心组学习园地

金元浦: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  发布时间:2011-03-17

    提要: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其整体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主导力,是一个国家形象达成的最高目标。北京奥运会开始了一个呼唤中华文明或者东方文明的价值重构的历史机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给予我们重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

国家名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在2003年——2004年,我们编写了《人文奥运的市民读本》,当时就谈到了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形象包括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以政府等国家机器为主体的整体评价或者印象。国民形象则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国民在民族特性、文化理念、文明素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整体观照和印象。这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的。简单地讲,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是整体的或者讲官方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民间的普通人给世界或者这个民族给世界产生的总体印象,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融为一体的,介于中间的有城市形象、地区形象等。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代表着两个方面,既代表了官方的方面也代表了民间的方面,因为国民形象应该是每一个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一种形象,国家形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国际各级交往的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的评价。我们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的程度、国家的竞争力、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外交表现,都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交往中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它的定位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所以国际形象是当代社会各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也看到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特别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表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变化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国际形象可以赢得有利的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反之在其国际交往中会处处受撞,孤立无援,为获取发展的环境必须加大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投入,大大增加成本。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长期和世界隔绝,国家形象的树立确实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在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建设中,我们的投入是越来越大。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主导力,是一个国家形象达成的最高目标。

 

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思考中,有三个关键词:美国形象、美国的文化优越、领袖资本。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约瑟夫·奈和他的朋友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1990年提出软实力的时候,是美国在全世界军事实力、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力达到最高的时候。在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约瑟夫·奈两次入主白宫,第一次是在卡特政府中作美国情报委员会的主席,第二次是作国防部长助理,这两个职务都是军事的,都是关乎一个国家最强的硬实力的,他作为一个军事最强大国家的军事主官,关注的却是“软实力”问题。为什么?他说,因为他认为美国不能走向衰落,美国如何继续领跑世界?它的领袖资本除了军事实力硬实力、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文化问题。约瑟夫·奈长期不断深化他的软实力理论。而软实力理论最关键的一条是文化意识的吸附力。他说,软实力就是要通过吸引而非高压政治,在国际事务中要达到你所要结果的能力,你要通过说服别人来追随自己,让别人来同意自己的规范,同意我的制度,同意跑到美国来实现美国梦,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要让别人跟着你走而表达为他想要做的一种行为。所以软实力存在于使别人被某种观念吸引,或者能够决定别人喜好的一种能力。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理念。他为什么提出“软实力”呢?因为当时在美国也有一种说法叫“美国衰落论”。他乐观地预言美国的实力将要继续上升,“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即是在软实力上也无人可以匹敌。”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靠军事力量这种硬实力来决定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对于世界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到了60年代冷战之后,美国人采取的是经济制裁的方式。后来美国人首先发现了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光靠军事硬实力、经济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进行文化上的传播,才能够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服服帖帖、发自内心的跟着你走,跟着你去实现美国梦。一个国家的名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其中包含软实力的重要内涵,而国家形象是哪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放松,尤其是大国不愿意放松,它是国家战略博弈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国际文化竞争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形象的演变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借用马克思的话,“她是人类童年时代所创造的不可企及也不可再造的文化的高峰。”从国家统一以来甚至更早时期,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极其灿烂的国度,成为各国向往的一个对象,两千多年来西方一直在不断创造和想象着一个中国形象。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写了游记,将一个富庶、文明、繁荣的国度展现在西方面前,使中国成为欧洲人心目中传奇般的神话。在马可.波罗的眼里,忽必烈大汗英气照人,不管是在国家治理方面、富庶方面、尊严方面、文化方面都是无可匹敌的。14世纪中期,英国有一个座椅上的旅行家曼德维尔,在他虚构的小说《曼德威尔游记》中,再次用这一想象中美丽神奇的传奇国度,对中国的大汗进行盛赞:大汗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国土辽阔,统治严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连欧洲的长老约翰也不如他伟大。这两部游记中富庶神奇的中国形象大大刺激了欧洲社会对东方的向往,导致了15世纪欧洲人的航海探险活动,以及地理大发现。中国对世界闻名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到了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十六世纪的中国》中写道,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员的无限幅员的国家,物产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临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贪求别人的东西。到了1669年,英国学者约翰.韦伯写文章劝说英王查理二世要效仿中君主实行仁政。英国的政治家威廉.坦普尔爵士盛赞中国政府是哲人统治的政府,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实现。17世纪70年代,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神父也建议欧洲所有的君主都要仿效中国皇帝,加强自身的修养,让哲学家参与辅佐政治。这是16世纪到17世纪。

17世纪到18世纪,中国皇帝、中国公主和中国哲人都曾经成为西方人渴望拥有的对象。比如在法国的一些宫殿,能看到大量的中国文物,或者是仿中国的,或者是中国运到那里去的,中国文化的遗迹比比皆是。伏尔泰写于1745年的《人类思想史新提纲》中就认为,欧洲社会应该把目光投向东方,注意研究中国的思想。而德国的莱布尼茨也博览群书,醉心于中国文化。甚至包括近代以来的很多哲学家、数学家等,很多人都对中国文化有特别的感觉。莱布尼茨曾经与好几位传教士交谈、通信,一直想亲自访问中国,同中国的学者交谈,甚至还想学习一些汉语。我们知道中国整个经济的实力,从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在经济实力上达到了高潮,占当时世界的整个GDP的40%甚至50%。到了清朝,在1661年到1796所谓史称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依然领先。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然这是一个转折点,正在这个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

启蒙运动以后,随着欧洲科学的兴起和中华帝国的衰落,西方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否定性的中国形象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19世纪以来,西方把许多可怕的异域景象作为一种想象投给中国,中国由开明、富饶、发展、繁荣,变成了一个专制、贫困、停滞的、腐朽的国度。中国人原先的形象是聪明、勤奋、坚强、质朴,现在变得是愚昧、奸诈、怯懦、保守。西方的中国印象由过去的钦佩、狂热、仰视,转变为批判、憎恶、蔑视。中国开始被丑化、弱化、妖魔化,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种族呢?缺乏理性、阴险邪恶、道德沦丧等。“中国人”成了一个相当负面的共有名词,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西方人眼中一落千丈。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不仅成为西方人眼中没落帝国、东亚病夫,还被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人民一起被视为威胁西方世界的“黄祸”。这就是所谓的20世纪初的“黄祸论”,黄皮肤人所到的地方会带来巨大的灾祸。“黄祸”在西方尤其美国被一次一次提起。西方人强烈的种族歧视,美国对华人的排斥,以及中国在义和团运动对西方势力的情绪性排斥,使得13世纪所遗留给欧洲的那个所谓“黄祸”情结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一时间“黄带子将占领全球”、“‘上帝制造的最低劣的民’会威胁西方人高贵的血统和纯洁的道德”等肆意歪曲的言论、论调甚嚣尘上,这在欧洲人、美国人、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的精神中,是一个长期隐藏在他们思想中的潜意识、无意识,乃至于是一种文化的潜理解的构架。

在中国国家形象的转变中,所谓“黄祸论”中有一个人物付满楚,他是这一时期出现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方“黄祸论”的一个文学人物。付满楚在西方几乎是尽人皆知,他的形象最初出自一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之手。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由此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角色。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付满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付满楚就是中国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罗默用文学的方式把他塑造出来,是一个邪恶、凶残、令人恐惧又充满诱惑的人。在书里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他手指的每一次挑动都具有威胁,眉毛的每一次挑动都预示凶兆,每一刹那的斜视都隐含着恐怖”。这就是那个时候对于中国形象的基本描述。付满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又干瘦又很狡猾的男人,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般的眉毛、撒旦的脸、脑袋刮得精光、一双细长的眼睛闪着猫一样的绿光,集整个东方民族的狡诈、残忍、智慧于一身。在这之前,西方人觉得香格里拉是一个多么美妙、多么神奇的地方,现在的文化中付满楚出来了,付满楚是一个残忍、狡诈狡猾的中国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付满楚形象被好莱坞搬上荧幕,成了一个邪恶和妖魔的化身。

1840年是一个界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是一个什么形象呢?贫弱中国,百年记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贫困疫病,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战乱频仍,闭关锁国,经济凋敝,流血动乱,天灾人祸,到处都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这就是留给我们的一百年的历史。我们称作屈辱的百年史、悲怆的百年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原则,30年来经济以二位数的方式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G20的会被西方媒体炒作成一个G2的会,中国和美国的会。在整个哥本哈根的会上,西方人也对中国表达了一种包括“酸葡萄”在内的心理,让我们承担远远超过一个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中国的重要地位在这里又被他们过度的抬起来了。我们总体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在一个历史关节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选择一个分界线,那就是2008年的8月中国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与中国形象

如果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标志,来思考这168年的历史上我们的思想家、前驱者、前辈、先烈们、伟大领袖们,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种思路呢?以2008年为界,168年的历史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学术的普遍共识叫做西风东渐。毛泽东也讲过很多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的文化。在这168年的历史上,包括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不断地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学习。从最早的魏源、梁启超,到鲁迅、郭沫若,再到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再到我们学术界的一些大人物,比方说陈寅恪、朱光潜、季羡林等,都是负笈西行到西方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个基本的道路我们知道了,那就是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时候的形象没有文化的中国,一个饥饿的悲怆的战争的流血的中国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在这样一种政治文明、经济发展都处于极度落后情况下,一百年来的先哲们都投入了向西方的学习。我们可以这么说,西风东渐是这么长历史时期中一个基本的历史现实。

但是,以奥运会为一个节点,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点,我们通过这些年来经济上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上的发展,开创了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叫东风西渐和西风东渐同时出现的一种情况,也就说我们进入一个交流的沟通的平等对话的新的历史时期。今天在G20的会议上、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我们都可以以中国方式跟西方人对话,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的工厂、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在他们眼里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是一个鞋子大国、一个帽子大国、一个廉价劳动力大国、一个只会出卖自身资源的大国、一个汗水大国。这是他们给中国形象的一个认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噪“中国威胁论”。美国人是怎么看得呢?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其目标是主宰亚洲。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媒体中,来自经济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环境的威胁、文明的威胁都是来自中国的一种威胁。2001年以来,与“中国威胁论”一脉相承的“中国崩溃论”又粉墨登场,觉得中国要发展不下去了,中国马上就要崩溃。还有“中国分裂论”,要把中国分裂成八块,西方一些人断定中国人的内部纷争已经是到了这样地步,不要多长时间就会割据了中国,要分成八块。实际上我们看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这些西方的预言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他们全部对中国总体的描述都是失败的,都是错误的。

但是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又不得不看到,在整个西方世界中国形象依然是一个非常难堪的形象。在2008年,墨西哥《宇宙报》的一个奥运记者在来北京之前对中国的唯一认识就是,所有的T恤衫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标签;中国人习惯吃狗肉喝狗肉汤;所有中国人长得都一样;中国人三餐都吃米饭;进入任何地方都要先脱鞋;中国人是不是还拖着大辫子等。2005年召开人文奥运国际论坛的时候,我请了盐湖城奥运会商务部部长来中国,他第一次来北京,让他大吃一惊,北京居然是这样一个先进、发达、高楼林立、现代化达到如此程度的城市。

我在这里谈一些案例,可以给大家一些直观的印象。200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作者是莎拉·邦乔妮。她是这么写的,2005年1月1日我们家庭展开了为期一年“拒买‘中国产品’的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她觉得中国人以他们廉价战略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这是一个带有侵略性的行为,她想看看过着没有全世界经济成长最快速国家产品的日子会是什么样?会需要怎样的意志力与巧思创意,以及这项行动是否可以如愿达成。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一家人这样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想要逃脱“中国制造”的魔力,成就了一出又一出人性的连续剧。她花了什么样的功夫呢?在一年的时间里,如果没有中国制造,在她的所有生活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她总要花2倍3倍4倍5倍甚至6倍以上的钱去购买看来最简单的东西。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多,就是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几乎寸步难行。西方有批人一直在极力鼓噪中国制造使美国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但是实际上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一个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我们只是在更加零售的日用品中间占据一点优势。我们中国人以自己的坚韧、努力、辛苦的劳作,以空气、水、自然资源,以辛勤的汗水,以一种低廉的方式,为世界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当他们享受这些财富的时候,反过来指责你的污染问题、空气问题等。如果回到那么多年之前,世界的历史上就经过这样一次循环的运动,第一个时期是当美国崛起的时候,英国、德国一些早期的发达国家一起围攻美国制造。后来到上一世纪60年代,欧洲和美国一起攻击和围攻日本制造,正是他们围攻日本制造是低廉的劣质的质量差的产品,结果使日本产品变成了又便捷、质量好,成为世界上获得很高声誉的制造业。现在这些人又都联合起来开始针对着中国制造进行围攻。还有一本书叫做《中国战争即将到来》,是一个叫做纳瓦罗的人写得,这个人是一个时尚书籍或者叫政治类读物的重要的写作人,有很大的读群。这本书讲中国战争即将到来,这是中国崩溃论一种论调,说中国马上就要完蛋,这是2007年,记住2008年就已经经济危机了。2007年他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将要发生了或者已经在进行时的中国战争,包括八个方面:仿冒战争,21世纪的鸦片战争,空气污染与全球变暖的战争,血腥的石油战争,新帝国主义战争,水资源战争,中国的内部战争和中国的定时炸弹。

中国人历来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人一百年来受尽屈辱,现在办奥运会,就是要办一个大的Party,请大家来看一看中国。但是西方人不是这样想的,西方媒体有一种潜理解构架,这种潜理解构架构成了他对你报道进行勾勒的一种基本框架。我们简单看一看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2008年8月8日之前,西方在长达6、7个月对于中国的报道中有70%是负面报道。他们利用3·14事件妖魔化中国,其手段为: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捕风捉影,颠倒黑白等,比如印度的、尼泊尔的和其他国家的那些军警都被他们全部做成了中国形象。再比如我们在拍一部电视剧的时候,请了解放军的战士扮演一些喇嘛。他们就说中国如何以极其阴谋的方式,让解放军穿上喇嘛的袈裟,而那张图在几年前就已经发出来了。他们利用奥运火炬海外传递损害中国国家形象。比如伦敦奥运会主席科尔勋爵用“暴徒”来形容护卫队队员,要求火炬传递的其他国家“清除这些家伙”等。

环境问题和食品问题,更是多的不得了。先说环境问题。在奥运期间,很多人提着环境空气监测器来到奥运场地。西方媒体上有特别重要的一篇报道,他们对奥运倒不怎么关注,对于中国北京奥运会的污染程度是特别关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如CNN发表的文章,用看似客观的描述,但图片是一个烟雾笼罩的鸟巢。在看过它看似客观的报道之后,人们就觉得这还能办奥运会吗?于是在美国和所有的运动员中发起了抵制中国奥运会的运动。因为运动员觉得这么样一个环境条件下怎么能够创造很好的成绩呢?美国用高科技给美国运动员准备了五百多套特制的口罩,日本运动员在下飞机的一刻直到从车上下来还带着口罩。在到北京之前,美国人认为北京的环境太差,英国人也认为北京的环境太差,根本就没办法适应办奥运,所以他们最初决定美国人要在汉城做适应性训练,英国人要到香港做适应性训练。食品问题就更严重了,他们的食品总监来到北京来考察,在超市发现了一块鸡肉,他说“看到这块鸡肉就叫人联想到中国的食物都是有兴奋剂的,我们怎么能吃这个肉呢?”当时他就宣布,美国六百多人的团体运动队全部食品要从美国运来。后来国际奥委会说得清清楚楚,我们所有的奥运食物完全是经过招标、严格检验的。非常可笑的是所有这些运动员在北京期间在食品上面没提出过一例投诉,而每天以700多只的烤鸭不断地享用,说他们享用到了世界最好的食品。这就是前前后后的一个区别。

北京奥运会确实是建设和展示和平崛起的强大中国的历史性转折点。北京奥运会特别是人文奥运主题的提出,正好是文化在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结构中低位有重大提升的机会。它彪炳文化的伟力,重新开始了一个呼唤中华文明或者东方文明的价值重构的历史机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给予我们重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大家在这之前可能还没有想到,正是奥运会使我们重新拾起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奥运会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第二个任务是完成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和欧洲的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交融、互惠,同时展示了中国对于世界当代文明的重要意义。比方说以天合天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西方谈到中国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有些什么样的理念,首先谈到的是和谐理念,和谐奥运、和谐世界是我们在奥运中提出的独特的中国理念。在绿色奥运中,我们也提出像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天合天的理念是中国人多少年来的文化理念。我们在西方跟西方人也特别谈到,从人们锻炼身体来讲,西方人的锻炼身体以强健的体魄、肌肉的发达为最高的目标,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锻炼从五禽戏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太极大师,哪一个大师是肌肉突起像拳击运动员那样。为什么?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于以天合天的理念。什么叫以天合天?就是要以中国人自然的身体之天合于外界的自然山林的天地的天。以天合天的关系确立了,就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关系。中国人认定自然是我们的亲眷、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一直包含着中国人对环境,对于天、地、自然、水的一种崇敬心情。中国人这种理念恰恰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才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说可以不经过现代转换就把过去的东西拿来,因为过去的时代中国是在一种农耕社会条件下,在对自然的了解没有达到现代程度的情况下,才把自然当作亲眷、当作朋友来看待。但是这种现实的做法在今天显示了它更高的理念。在后现代转换中,人们会重新认识前现代的中国理念。所以西方的后现代专家就有后现代就是从中国来的一种理念。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奥运把中国文化当中的这种理念传达出去。所以,北京奥运确实是开启了一扇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门,让世界近距离的感受中国文化,开始了一个“文化中国”走向世界的新的历程——一个东风西渐的历史,一个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历史。我们前面讲过中国是一个鞋子大国、帽子大国、汗水大国,再往前是一个封闭的大国、一个封建大国,而奥运之后我们才有一个机会让他们看到中国真正的面貌,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又有着现代文明的文化中国。所以恢复一个文化中国、重建一个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

我曾提出“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5000年”的口号。这个口号被运用过几百次。在我看来,我们奥运的成功严格的说不在我们的经济,严格的说也不在我们其他的体育赛事办得有多好,它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塑造了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让世界能够近距离的看待一个中国、恢复中国作为文化中国的这么一个形象,而不是所谓的他们认为的一个穷困的、一个经济巨人、一个爆发的经济巨人。我们应当回到“文化中国”的本来面目之中。所以,我觉得文化就是我们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把文化做好了,这是我们奥运取得的最大的成功,这一思路也得到实践的认识。大家回想一下,我把奥运会8月8号作了一个说法,就是北京的奥运是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再一次的隆重的揭幕礼。这个隆重的揭幕礼上展示了中国的包括志愿者、绿色文化、环境的变革等在内的一些历史性的变化,而这中间中国元素对于文化中国形象的建构起到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最成功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因为它充分展示了我们的东方文化、东方神韵、中国气派、中国意境,中国文化可以说在改变过去至少改变三十年来的中国形象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大家看到这些“中国元素”的展示在西方都获得了很大的共鸣。我们谈到这里,能看到奥运会是一个分界点,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奠基礼。

构建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界一般将国家形象系统切分为七个主要的范畴,一个是政治,包括政治体制、国家制度、政府信誉等;二是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国民收入等;三是文化,包括历史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创意产业等;四是社会,包括社会的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的素质等;五是科教,也就是科技和教育,包括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教育水平等;六是外交,对外政策、外交能力等;七是军事,包括军事建设、国防能力、军队素质等。构建一个“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或者特别是构建一个中国国家形象包括七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中影响普通人最大的是中国文化。泛言之,这七个方面总体上也是一种文明和文化,这七个范畴囊括了国家事务的全部内容,当然了国家形象战略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这种无所不包的开放性的论断就会导致非常粗糙的“化约论”,即以“整体建构”为名,忽略对国家形象目标导向的考察。在七大范畴中,国家形象战略以什么为重?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优先序列?是否可以指认出某一范畴,它能够承纳、统摄其他的范畴?这是要思考的。尤其在当前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国发生飞跃的这么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选择了文化。文化的范畴应当成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先范畴,文化中国应当成为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导向。

曾经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在国外的形象是一个廉价的制造大国,经济的形象是既高又低的形象,所谓高,是经济发展很快,所谓低,你只是个廉价的鞋子大国、帽子大国、五金大国、汗水大国、廉价劳动力大国。恰恰是国际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中国形象塑造的最大机缘。最近两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国际领导力、国际对话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在G20的会上被西方人炫称G2,我们讲一半是真的,一半是阴谋。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也是这样,他们要求你承担一个发达国家的责任。文化的发展确实是这些年来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过程,中国文化经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第一时代叫做一主二仆的时代,第二叫做二主一仆的时代,第三时代叫三极鼎立的时代,第四时代叫做四位一体的时代。讲一下“二主一仆时代”。大家知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以看成经济是一个中心、是主人,在中国政治依然是主人,就是两个主人,只有文化没有地位。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是中心大家都记得了,但是还有一句话你们记得吗?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马弁、跟班、搭台子、跑龙套的,一直到十五届五中会议才确定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再次提出来。十六大确定了文化要繁荣,文化要发展,提出三极鼎立,那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成了国家构架的一个重要方式。十七大是四位一体,要把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在一个最广泛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要关注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对于文化的忽略,对于文化作为国家形象中最重要要素的考虑,曾经有一段是巨大的缺失。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文化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胡锦涛同志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讲建立文化中国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报告人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