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登录号:开放式学习 | 开卷有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8:10

“陶课的先锋”:采访CICIStudy公开课网站

发表于 2011 年 01 月 03 日 由 侯爽

最近中国有好多组织和提供外国公开课的视频,包括网易。曾经有养成晚报的记者关于这事采访我,让我对此更感兴趣。除了网易意外,我还遇到过一个很好用的提供公开课视频的名为CICIStudy的网站。网站没有露出是谁做到,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我很好奇地跟网站上的邮箱地址发了一个邮箱,要求采访的机会。他们很慷慨地答应了我回答我的一些问题。下面有他们寄给我的答案。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我已经把采访翻译成英文并贴在我的英文博客。 1. 你们是谁?你们的背景是什么?CICIStudy 是什么机构?是更大的公司的一部分吗,还是刚刚开始的公司?还是你们是自己作,没有公司? 目前我们团队并没有归属任何公司,也尚未创办公司,一切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很难提供优秀的项目质量,团队成员有微软等大公司的项目经验,对互联网产品非常熟悉,也是我们能有效开发CICIstudy的保证。 2. 你们以开始怎么对外国的公开课知道?感兴趣?为什么觉得对中国学生很重要、有用? 我在一零年年初的时候对国外开放式课程还只是略有耳闻,看过几节课(视频),虽然觉得很棒,但是并没有特别在意,并不知道开放式课程已经在国外已经有了如此的规模。 在约四个月前的一天,偶然看到一条关于开放式课程的新闻,几乎瞬间意识到在国内为此提供一个平台的 重要价值,当晚就开始寻求相关资源为CICIstudy做筹划,三天后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开发和设计。在发动项目之后开始逐步更详尽的了解这些开放式课程,这些课程无论是传授的智慧或是传达出的普世价值,都非常令人感动与震撼。对于国内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课程目前还并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更可能是在修学分、课堂、作业之余充实自己来观看。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课程仍旧很重要,能够为想要寻求智慧的学生提供有效的途径,已是非凡的价值。而实际上产生的影响并不仅局限在学生,从CICIstudy的反馈可以看出国内六十余岁的花甲老人同样对这些课程非常感兴趣。 3. CICIStudy的目的是什么?提供的功能是什么? CICIstudy要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 凝缩后的智慧的信息流。平台的期望在于,人们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途径得到优势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个问题),并通过网络应用得到良好的引导与沟通,参与者能够真正在参与学习而不是下载与收集这些视频。这意味着对于CICIstudy而言,如何帮助大家有效的学习至关重要,所有功能开发应当围绕这一点。而资源也不仅局限在开放式课程,当然,开放式课程是我目前见到的最棒、最富吸引力的教育资源,也是我们选择以开放式课程为主的原因。 4. 最近中国白领对公开课的兴趣好像很”火“。为什么?外国公开课从 2003年已经有了,为什么现在才吸引了这么多兴趣? 起因大概是一些字幕组从半年前开始自发翻译耶鲁等大学的开放式课程。可以简单的猜想一下,国内网友因此不再对这些翻译后的课程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加以名校的吸引力,在视频下载类网站上形成非常不错的口碑效应,使这些视频的下载量异常高。接着便有了媒体的第一篇报道,陆陆续续的媒体参与使这一现象持续升温。在03年开放式课程并没有这些“特殊待遇”,网络字幕组尚未成规模,分享类的下载站、社区型网站都处于刚刚建设的状态。仅我个人的印象,那时对教育制度的反思也没有现在强烈,恐怕也是媒体对开放式课程并没有如今的关注程度的原因之一。还有其它直接或间接的因素综合在一起,使这些开放式课程在今年才崭露头角,而不仅是偶然。 5. 还有一些别的网站做跟你们很相似的事,比如说网易公开课。你们的平台有什么独特的,怎么能跟别的平台竞争? 网易公开课是网易视频的一个子频道,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更多的聚焦在如何突破语言障碍-投资于雇佣翻译公开课视频。而CICIstudy平台更着重于学习与交流的可能性,把课堂录像呈现给大家是完成了开放式课程分享的重要一步,但不是全部,忽略用户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热情不是负责任的项目。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平台,探索研究有效的富交互模式帮助所有希望获取更多知识的朋友更有兴趣,更高效的学习。一方面模拟传统课堂的问、答模式为学习者营造标准深入思考知识的氛围;一方面利用网络的富媒体、即时性等优势来凸显远程教育的优势。目前我们还远远没达到我们的目标,但是无论成功与否,这方面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6. 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未来你们会让人交费用你们的资源吗? 开放式课程遵循于CreativeCommons,目前我看到的资源都需要在非商业的前提下分享。在非商业的限制下是否能够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持网站运营下去目前来看还是悖论,我希望能够通过协商等途径求得一些缓和的方式来帮助网站运营下去,如果能有基金会、赞助的帮助会是对我们的莫大支持,但是这些目前还没有眉目。可以肯定的是在CICIstudy不会存在人们需要付费才可以获得资源的情况发生,这些资源会以“自然的方式”被所有希望获得它的人得到。如果我们能得到我们拥有版权的资源的话,我们也并不希望这样做,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 7. 外国公开课有开放的协议许可,所以利用他们不是”盗版“。这对你们重要吗?你们怎么确保你们的网站尊敬资源的许可? 没错,这对我们非常重要,我希望我们是在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在每个视频页面都标识了这些视频资源属于CreativeCommons协议范围内,但是目前可能还有一些疏漏的地方,需要修正。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国内目前对CreativeCommons的认识率恐怕并不高,尚处于强调知识产权的时期,知识共享的观点还没有得到普及,民众对知识共享的意义和弊端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反思。 8. 你们对国家精品课程有什么看法?也有优质的资源吗?未来还会把精 品课程的资源贴在你们的网站吗?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我很难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我还没有去系统的查看他们的资源。我相信会有许多优质资源,虽然自己没能参过大学的精品课程制作,仅以我高中时以学生身份参与过的学校视频课程的录制经历做参考。制作视频课程的讲师会非常认真的备课,提前近一个月安排相关上课事宜,并尽可能使课堂“多媒体”。我印象很深,当时我为这堂课甚至做了个Flash website以辅助教学。大学的精品课程应该也有很多很棒的互动课堂可以展示给大家,但是我只在精品课程网上看到积分下载的制度,限制了这些课程的传播。 未来如果版权能够许可的话我希望这些资源能够被放在我们网站上给大家观看,国内有很多很棒的讲师,他们的精品课程会非常有可学习性。可惜我们目前无法分享这些课程。 9. 未来你们的平台与组织有什么发展的安排?新的功能、内容、服务? CICIstudy的开发周期已经进展到milestone3,新的功能将在一月十日到十五日上线,包括用户之间可以评分的课程笔记、协同翻译、搜索功能、更优秀的视频组织模式等等,更多丰富的学习方式我们正在研究探讨。

发表在 开放式学习, 开放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留下评论

开放教育资源目的分类

发表于 2010 年 12 月 29 日 由 侯爽

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模式很多,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各个项目的目的有所不同。为了更加清晰,我根据目的的不同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了分类。当人们开发开放教育资源的时候,他们要对很多方面进行决策,如形式、范围、组织、许可协议等,而这些又受到资源需要达成的目的以及技术、组织限制的影响。发布之后,这些资源就会由不同的用户用于各种不同的途径,而开放许可协议的优势之一也正是让这种不期的用法和重新利用成为可能。当然原始的目的仍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弄清楚这些目的不仅对项目的设计很重要,而且对严格的评估也很必要。 我们可以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四种宽泛的目的:转变性的建设(transformative production)、直接使用、重新利用以及公开/咨询(transparency/consultation)。这种分类方式受到了Caulfield(2009)的启发,并拓展了他对“为重新利用的开放”和“为公开的开放”的区分。哪种目的被视为重中之重将对资源建设的类型及其方式产生影响。 所谓转变性的建设,是指建设资源的过程本身可以改变参与建设过程的人们。正如在学校里写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最终产生大量的文章,而在于对写作的人产生影响,这一类型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或者开放已有资源的目的在于对参与其中的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即便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却既可以是积极的 – 因为要录课,教师会对教学付出更多努力 – 也可以是消极的 – 因为怕错误被录下来,而会放弃在课上进行新的尝试。然而,这种类型包含了将开放资源建设的主要目的定位为转变的项目。它跟以下的三种类型并不相同,因为那些用途在资源建设完成后才会涉及到。 所谓直接使用,是指学生可以访问资源并用它进行自学。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理论上应该包含所有需要学习的材料,也就是需要完整。这种资源也要放到网上,利用交互性的测验、模拟、游戏以及其他活动提供的机会。开发这种材料可能会很贵,而且需要明确目标群体。一个不错的例子就是卡耐基梅隆开放学习行动的课程(参见Dollar and Steif 2008) 所谓重新利用,是指能够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或者与其他材料进行整合。既然这样,学生并不直接获取材料,而是以一个中间人为媒介获取 – 例如由教师或者课程开发者充当中间人。这种情况下,这些材料需要有公开授权,以便改编是合法的。既然这种材料的目的已经有了变化,它也就不需要是完整的,或者是面向特定群体了。这种类型的材料通常不会组织成一门完整的课程,而是作为小模块进行大量收集。这种材料的格式最好能够让用户便于修改。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Connexions项目,它使用小模块、开放的XML文件格式、开放许可协议,有内置的系统记录演变和属性,还有一种灵活的质量评价机制促进重新利用或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Baraniuk 2008)。 所谓公开/咨询,是指材料不是由学习者直接使用,也不是由中间人重新利用或是挪作他用,而是让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能够了解课是怎么上的。可以是其他教授同样内容的教师,希望能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获取启示;也可以是正在选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某个学科要学什么内容。这些材料可以启发其他教师,甚至可以为课程比较研究提供素材。这就需要这些材料尽可能反应实际的课堂,或者就是平常分发给学生的材料。开放课程项目以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开放教材库(open textbook repository)都是这一类型的典范(Ghosh and Das 2006; Hariyanto 2009)。 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给的讲座里面也介绍了这个思想框架。

发表在 开放式学习, 开放教育资源, 研究生毕业论文, 精品课程|留下评论

曾经逃课的你,今天淘课了吗?

发表于 2010 年 12 月 22 日 由 侯爽

最近外国的开放式课程,或者公开课好像在中国很“火“。当然,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从而2003一直存在,而把课程翻译成中文也不是一个新的想法,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以及MyOOPS好几年在做这个。不过最近有一些很大的中国网站提供与推荐公开课。网易视频可能是最大的,他们的公开课网站特别好看,设计的好,很好用。CICI Study是另外一个新的网站,也作得很好。 前一段时间我的导师许美德受到了羊城晚报记者的询问。他们想了解她对这个现象的看法。许教授让我回答,下面有我给记者的回信。报纸新闻已经出来了,可以这里读全文。 1. 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大学时代是“逃课”,现在则是主动去学习,您觉得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呢?跟这些名校的魅力有关系吗? 我还没有具体地研究过这个问题,所以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我只能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第一个是按照心理学,很多人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如果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去跑步,你可能会讨厌,但是后来我长大了,我会自己去跑步,也会很欣赏这个活动。教育可能很相同,有了自己的选择,能自己调最感兴趣的课,大家不是不愿意学。人是学习之动物,从刚上学的时候,小孩都很好奇,但后来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西东方都是)经常会破坏这个热情。 第二个是课程视频的质量。其实欧美本科所有的课程并不一定那么好,但是OCW就聚集了特别出色的一些课程。MIT一共有1800的开放式课程,但是只有很少数的陪着视频。我读了关于MIT最受欢迎的课程 – 物理学。教授说每次讲一个小时的课,他会花15个小时做准备。一般的老师当然不能跟这个比。但是这样的现象也让我们怀疑现在大学教授讲课的体制是不是未来最有利的体制。如果我们可以聚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讲课视频,是不是学生应该看这些视频,然后本地的教授可以直接跟他们互动、讨论、做实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不用浪费他的时间每年讲同一门课程。现在已经有老师试图这样的做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方式组织教学。 第三个是欧美,特别是经营大学的吸引力。我们肯定不能忽视这个现象。我在研究精品课程的时候,跟很多学生进行交流,他们的态度一般都是外国的东西非常的好,中国的视频、资源没有人要看。其实他们经常也没有去看中国的东西,而精品课程经常很好。但是年轻人经常盼望美国,也许觉得如果他们能够真得上美国最好的大学,他们的未来会很不一样,所以现在他们经过网上终于可以“上”美国大学。 印度开放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也搞了开放式课程,一共发表了一万多个小时的课程视频,都是在Youtube上面(1,2)。质量经常跟美国的大学可以比,都是用英文讲的。但是中国人对这些视频感兴趣吗?可能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印度比中国落后,所以他们不能从印度学任何事情。我觉得这个态度很遗憾。 2. 很多人说,看完美国名校的课程视频后,感觉北大、清华不再牛,您认为这些视频流行对中国高等教育有何启示?它是不是一面镜子,激励中国教育前进呢? 这个很难说,但是他也许会让学生期望中国的教授讲课的有意思一点。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一般的美国的本科课程也不一定很活跃。但是我记得我在北京待过半年,也经常去北大清华听讲座(不是一般的课程,而是对外开放的一些讲座)。题目经常非常有意思,但是讲的方法特别得让人睡觉。比如说讲印度中国五十年的关系,特别有意思的题目,但是讲两个小时,好像什么组织都没有,就是乱讲。 按照我在上面说的,我也希望欧美和中国大学更走向减少讲座的道路。现在网上有这么多有价值的资源,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多我们宝贵的时间坐在一起听一个人讲,而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而上课的时候更用于讨论、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索新知识等。 侯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