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金池酷我:与写作有意义的“观察”及其属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7:59:42

 

 先来看看一篇例文:

 

一片小小的枯叶

 

我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一片被凉爽的秋风追得“满地跑”的小小枯叶,把我的注意力“拉”了过去。我轻轻的把它拣了起来,并用一张雪白的纸巾包住它,嘿,这看上去多像襁褓中的婴儿呀!

 

我来到桌前,把纸巾打开,拿出枯叶细细的欣赏起来。

 

从正面看去,叶子上的茎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好似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又好似“哗哗”的小溪与奔腾的江河……把它一“翻身”,茎脉更明显了,如一根根纵横交错的牙签,又好似被刷上棕色颜料的袖珍版小树枝……粘上一点水,就好像给它包上了一层保鲜膜,晶莹剔透的。

 

我拿着这片棕中带红,有黑色斑点的火炬性枯树叶,紧紧的盯着,心中不由得就冒出了一个想法:这片枯叶掉下来好久了吧,为什么就被我拣着了呢?我想着,思索着……

 

一不小心,我把她撕碎了,叶片纷纷掉了下去,茎脉还是紧紧的连在一起,多么像团结一致的“难兄难弟”呀!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可它们还是“粘”在一起,一点也没有分开的意思。

 

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用三角板在它身体上不停的移动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终于断开了一半,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一分两半了。

 

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

 

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

 

我想:这叶子不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

 

从语言表达角度,本文并无太多圈点之处,但给我们明确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准确的说,是在“观看”,与写作有意义的“观察”应具有以下属性:

 

一、观察要有目的性。

 

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最直接的反映的“没有什么可写的”,究其原因,缺少生活积累不得不列为首要因素,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在一定时期也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仅有的“生活”熟视无睹更是加剧了这种“少生活”现象,假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对哪怕是对枯燥的生活多一点目的性的观察,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源头活水”问题,但“解解饥渴”乃至最终形成“观察”习惯仍不啻为一种有效路径。

 

学生总是要“踏青”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带上诸如“山上植物知多少”的目的去呢?学生总是要去书店的吧,为什么不布置他们去抄录“书名”,领略书名的魅力呢?学生总是要上街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记一记店名呢?“左岸”就总是令人遐想,想到巴黎,想到塞纳河,还有诗歌、哲学和文化。学生总是要看电视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专门看“广告”,那里面不仅有商品,还有语文和艺术。

 

“观察”,教学生“学会观察”,是我初中三年始终如一的“必修课”,在我的“综合性学习”的教案里诸如“街头去找错别字”的目的性活动不下30种。至于带上“一片枯叶”到学校后再写作文更是“现场化作文”的常规做法。

 

二、观察要用“五官”。

 

 状物类的作文很容易空,写一片“枯叶”,除了形状、颜色、茎脉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其实,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感官的功能作用:“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是嗅觉;“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则是味觉了。在生活中用“五官”去感受事物是很常见的:超市买菜,用眼睛看青菜是否新鲜;用耳朵听西瓜是否熟透;用手摸看看黄瓜是否有刺以判断它的新鲜度;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香味;用嘴尝一尝熟食的可口度。对于一种物品,如枯叶,调动“五官”去观察,则能更为真切、完善,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说观察要仔细,何谓“仔细”,调动“五官”是也。

 

三、观察要具有“破坏性”。

 

对于事物的观察,要想更深入,还可以去“破坏”它,以期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看大白菜是否新鲜,光看表面还不够,很多菜农在菜上洒水“保鲜”,掰开看看,容易看到真实的一面;鸡蛋是否有假,摇一摇是也是不够的,敲开一看,就真相大白了;买西瓜,最保险的办法是探一个洞进去。或许你要说了,这与写作有什么关系,错了,既然写作是生活的艺术表达,这些“破坏性”动作不仅可以入文,还能增加更多的趣味甚至哲理:

 

一不小心,我把她撕碎了,叶片纷纷掉了下去,茎脉还是紧紧的连在一起,多么像团结一致的“难兄难弟”呀!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可它们还是“粘”在一起,一点也没有分开的意思。

 

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用三角板在它身体上不停的移动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终于断开了一半,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一分两半了。

 

四、观察要有重点。

 

写人、状物都要抓住其“特征”,“特征”是否明显来源于观察的仔细程度。具体说来,观察“人”时,要看其人外貌、语言、动作的独特之处,即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之处;观察“植物”,要抓住其根、茎、叶、花、果、味等独特之处,苹果写成了李当然就不是苹果了。《一片小小的枯叶》就抓住了“枯叶”的茎脉来重点观察:“有粗有细”、“茎脉更明显了”、“茎脉还是紧紧的连在一起”、“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短短500来字,有5处写“茎脉”。

 

五、观察要借助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观察的时候借助于联想,把“静止的”想成“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的”……合理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写进文中,文章则丰润、深刻。 例文中联想共有七处,文章结尾的联想自然而又贴切,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

 

我想:这叶子不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

 

观察的目的性、要借助五官、破坏性观察、要有重点、借助联想这五种属性,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具有非典型的先后关系,也合乎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