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来3 英文:林间彩翠四时新(名家在线) ——曾宓的山水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53:02
林间彩翠四时新(名家在线)
——曾宓的山水画
郑宇民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3日   08 版)

人间爱晚晴(中国画)
曾 宓

瓜瓞绵绵(中国画)
曾 宓
曾宓,从林间走来,如闲云野鹤,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却是值得敬重的。
曾宓很少说话,对他而言,画的表达比之于话的表达要流畅许多,有人以为他耳聋口讷,其实他心明眼亮。他用画说话,所有的画都在说一句话:画家的本能就是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热爱笔墨。
他是一个守望者,坚定执着的中国山水艺术传统的守望者。在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时段,他都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哪怕下放到木工房里,也不改初衷,默默地坚持守望。
在社会特殊转型时期,艺术品也不同程度地注入了催生增长剂,一朝成名与一夜暴富成了许多艺人和商人的追求与梦想。艺术速生与艺术常青成了商业家与艺术家的分水岭,守望与穿越成了当今艺术家价值取向和行动取舍的试金石。曾宓的画告诉人们:中国画就是价值取向、智力导向和情感意向的组合。生活枯竭会导致美感衰竭,艺术也就无从说起了。
曾宓坚守着,默默地,用笔、用墨、用心、用传统与创新的实际成果,向人们展示坚定的价值取向。他画的山,让人景仰并回望难舍;他画的水,让人清澈并洗心濯尘;他画的树,让人亲近并临风感怀;他画的鸟,让人动情并同心齐飞;他画的林,彩翠四射,让人清新并物我合一。他画的所有物象都在说:“请不要忘了生活。那一点虚光的启示,那一弧曲线的触动,那墨晕烘托的壮丽,那层次高华的召唤,全是她的哺育”。(曾宓艺术札记)
“没有艺术的没落,只有没落的艺术,而艺术的没落,全在于背离了生活”。曾宓选择了传统精进和生活积累,他的画看似不精致却很经典,看似不经意却很刻意。他曾经长期浸润在黄宾虹的山水里,具有了“宾虹笔力曾家田”的优势。在曾家田里,黄老笔力再现,行气如虹;乳化氤氲独创,走云连风;色彩渲染复合,犹春于绿。小中见大的方寸构图,既有茂密又有简约,既有浓郁又有清丽,既有华滋又有雾馀。
他把经意与率性结合起来。他是一个率真的人,但决不随意。看《江南春》,岸边垂柳,湖中横舟,都是刻意的经典之笔。如果仅此而已,花未醒,春未酣,这画也呆板了,曾宓的灵性就在于率性,他把六七个彩点,随意点染在画面的最不显著处,激活了整体画面元素,江南春天的红绿放出了奇异的光芒。
他把氤氲与纯净统一起来。他说:“艺术的构成力就是对传统程式的净化能力,在净化过程中主观的意念参与了性格的自我完善。”前者是对客体的净化,后者是对客体的乳化,只有把净化与乳化处理成水乳交融,才是上上功夫。看曾宓的山水画,总有一种特殊的氤氲温润的感觉,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他的笔是变化的魔棒,他的画是流动的线条,他热爱笔墨,专注笔墨,他不会沉溺于一点一划的分散细琢,而是笔浸秋池,饱墨直落,深思熟虑,精确到位,一切都在一瞬间转换为笔酣墨畅的效果,这就是以水为用、以写为法、以墨为韵、以彩为辅的特质。
他把浪漫与诚实拿捏到位。曾宓认为,文人缘物以寄情,缘物就是诚实,寄情就是浪漫。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从生活体验出发,睹物思情,缘物生情,托物寄情,写物传情。看《耕耘乐》,可以想见曾宓对农村的熟知程度,山野、水田、老牛、笠翁,充分体现了作者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的忠实。然而,“情性所至,妙不自寻”,曾宓在忠实于客观的基础上,任意变化,纵恣挥毫,点点撒撒,心绪万千,勾勾划划,寄情深远,完全表达了作者悯农爱农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地位的寄望,从而达到了田园极乐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
曾宓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守望者,他的守望是为了穿越。
他把东方艺术追求的诗性意境与西方绘画中的光泽五彩融合起来,在点线交叠层次丰富中蕴含和表现山水精神,山水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融互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新境界。这里有对自然的赞美和期盼,也有对人类文明生存方式的呼吁,有以泪洗面、以情动人,也有以画表心、以心换心。他用艺术传统的坚守来实现珍爱自然的穿越,是对自然的礼赞、对同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