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奇案之艳遇:刘晶瑶:公共政策,别总拿“消息人士”试探民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48:32

  公众真正期盼看到的,是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从酝酿、调研伊始,就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俯首问计百姓,探询民众的意见态度,而并非犹抱琵琶半遮面式戴着“消息人士”的面具来试探民意

  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日,新的个税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方案将对整张税率表作出调整。“新的个税改革方案,可能不会改变2000元的起征点,但拉开了税率级次,也对税率作了相应调整。此外,改革方案在个税征收制度上作出了一些推进,可能会将其他所得的800元征收点调整到工资所得的2000元同等水平。”(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个税改革方案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问题,在物价日益上涨的大环境下,不少人抱怨自己的荷包屡屡缩水。这位“消息人士”所透露出的个税起征点不变一说,更是引发了网友热议。人们纷纷表示,新个税改革方案如果不提高起征点,还是按照2000元起征的话将不能达到减税的效果。可以说,这位不知何方神圣的“消息人士”的说法已经得到了多方民意的回应。

  近期,媒体上频频曝出各种“专家说”“消息人士说”“权威人士表示”的“新闻”,这些“神秘人物”往往在一个公众关心、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推出之前,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媒体渠道发布出来。这些消息带着尚不确定的幌子,却又有着未来政策可能照此执行的倾向,若有似无地有着官方消息的身影,却来自于不明真身的“消息人士”。此类消息常常在第一时间受到坊间的热议和舆论的关注,而如果民意反弹强烈,则往往随后就有“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出来或“否认”或“辟谣”或表示“方案尚在调研阶段”,云云。让人怀疑,此类消息的发布,目的就在于试探民意,如果民情表示能够接受,那么政策就会按“消息人士”所说的口径、方向出台;如果舆论反应激烈,那么这种“小道消息”就会遭到“辟谣”和“否认”。

  2010年,车船税立法、拆迁条例修改、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等民意征集活动,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然而,有些意见征集的背后,我们都曾经看到过“消息人士”和“专家说法”若有似无的身影。其实,公众真正期盼看到的,是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从酝酿、调研伊始,就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俯首问计百姓,探询民众的意见态度,而并非犹抱琵琶半遮面式戴着“消息人士”的面具来试探民意。这样的“手法”刚开始或许还能收到“奇效”,但“玩”得多了,慢慢地也就被人识破了,效果将大打折扣。更不值的是,会消耗民众的参与热情,减损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其实,就重大公共政策征集民意,本应是建设公开、透明、高效政府的题中之意,只有充分获知民众的真实想法、需求,将各方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诉求都给予充分考虑、前期充分融合民心民意的政策,才会在推出之后获得民众的支持,才不会变成推行不下去的“纸上政策”,甚至引起民怨的恶政。

  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都需要综合考量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各方利益的充分博弈之中,自然很难一下子确定出令每一方都满意的方案。其实,对于诚心地征民意、集民智,充分博弈的公共政策,即使不是那么完美,民众也不会有太多苛责。因此,政策制定者与其老拿“消息人士”来试探民意,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打开征集民意之门,主动让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也只有正大光明地征集民意,而非“小偷小摸”式地试探民意才能受到民众的尊重,才能获取真实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