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全念对mv衣服:三七粉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0:18
三七粉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熟三七粉对妇女痛经效果明显


  三七有“生打熟补”之说,即生三七对于跌打损伤、止血活血功效明显,熟三七则侧重于补益。原理在于三七加热后,三七的皂苷等成分被破坏,活血功能减弱,补益功能增强

  具体做法如下:

  (1)将三七与菜油一起放入锅中,文火加热至三七变黄,即可捞起。(火不要猛,加热时间也不要长,防止三七烧焦)

  (2)将熟三七碾碎或者打粉。

  (3)红糖、当归熬汤,待当归熟后放入酒酿,打入两个鸡蛋,待鸡蛋熟后放入熟三七粉后起锅即食。

  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可以温暖子宫,对妇女痛经有很好的效果,睡前食用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七粉活血补气、美白养颜、延缓皮肤老化

方法:把三七粉(什么是三七粉)冲水调成糊状,温热时敷上,冲净后擦上保养品
功效:含皂苷,可活血补气、美白养颜、延缓皮肤老化


三七粉治疗月经不调 三七蛋花汤

主料:取丹参15克,三七粉3克,鸡蛋1枚

制法:将丹参煮沸20分钟后,加入打碎鸡蛋做汤,再加入三七粉煮2分钟即成。

服法:每天1次。功效补血活血行滞。

主治: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性不孕症


三七粉治疗女性衰老

经典案例剖析:

 

      今年刚刚31岁的陈湘在单位是部门的骨干,在家是贤惠的妻子,里里外外操持着一切。可最近几天,她开始明显感到不对劲,不仅月经不调,还常觉得气力不支,上班无精打采。在镜前打量自己,分明觉得脸色萎黄、皮肤松弛,生出了明显的鼻沟纹和抬头纹,整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
  “我感觉好像一夜之间,人就老了。以前加班加出黑眼圈,气色差,在家简单敷个面膜,睡一觉就恢复了。现在去美容院也不奏效。难道女人一过30岁,就真的无药可救地衰老了吗?”陈湘向记者诉苦道。
  陈湘的烦恼并不是她独有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孙丽芳最近接待了不少类似情况的女性患者。孙大夫告诉记者:“实际上,这种感觉上的衰老很可能是一种误区。近年来,因为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加上外界环境变化,身体在某段时间过度劳累等原因,越来越多年龄在30到40岁之间的女性感到衰老加速,比如有的女性甚至在30出头就出现闭经的症状。”
  究其原因,这多数与中年女性承受的过重负担有关。她们在家是“总管”,在外是骨干,家庭和工作的重负使身体出现了“超限损耗”,于是,肾脏、卵巢功能和雌雄激素的平衡就会产生所处年龄段不该有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人体内的一些器官细胞过度疲劳,进而导致了女性青春活力的丧失,以及皮肤的老化。但这时候表现出的衰老,其实是一种"假性衰老",是可以逆转的。
  那么,该如何逆转呢?孙大夫建议,30到40岁之间的女性,如果感觉非常疲惫,身体明显走下坡路,出现妇科方面的失调症状,不要简单地以为是衰老而掉以轻心或者忧心忡忡,应该立刻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排除患有其他疾病后,就要考虑假性衰老的可能。
  治疗的手段以自身调节和中药调节双管齐下为宜。首先,要改变体力透支,超负荷工作或劳动的状况,比如在每天工作之余都应尽量走到户外,进行跑步等有氧运动,服用阿胶;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放松心情,保持自然轻松的心态。孙大夫强调,有些女性责任心太强,总想"忙过这一段再放松",这种想法一定要改,因为身体疲劳是有承受度的,可能挨过这一段时间就难以恢复了,进行心理和身体的放松是等不得的。
  另外,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一些调节女性内分泌和激素平衡,或是提高肾脏、卵巢功能的药物


三七粉治疗女性衰老方案

 

角胶、龟甲胶、三七粉烊化方法
将一天量药块(也可同时加入一天量的三七粉或其他药面),放在碗内,加少量开水溶化;若溶化不完全,可以上锅蒸10分钟,溶化后,用水冲服,一天内服完。

根据患者病情可加减下列药物(30天药量):
1、三七粉120克,一次2克,一日2次,烊化后冲服。
2、鹿角胶或龟甲胶240克,一次4克,一日2次,烊化后冲服。
3.大红枣,每次四个,一日三次,蒸熟吃为宜。


“烊化”就是溶化,用于某些含有大量胶质或粘性成份较多、而且加温之后又能快速溶解的药物,通常不与其它中药材同锅共煎,另外加适量开水加温溶化后,或隔水加热溶化后,用水冲服。
所谓烊化,是指一些药物不能用水煎煮,而适宜用沸水溶化,或放入蒸锅内隔水加热后方可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蜂蜜等。此外,还有些药物适合冲服及泡服。适合冲服的药物如牛黄、三七、朱砂、珍珠粉、琥珀等。适合泡服的药物如藏红花、菊花、番泻叶、金银花、胖大海等。

中药“脚注”要留意
  中医处方常在药名旁边注有“先煎”、“后下”、“捣碎”、“另煎”、“烊化”、“冲服”、“包煎”等字样,称之为“脚注”。一些常服中药的患者,由于不重视处方上的“脚注”,既影响了疗效,也浪费了药物。因此,中医强调应遵照医嘱正确煎服中药。

在常见的“脚注”中,主要目的有如下几点:
  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后再与其它药物混合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也需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大黄等。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如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需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
  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三七粉治疗便血久、不止、妇科崩漏、多种慢性出血证候等(三七粉治疗血证)

     凡血液不循演常道引起的体表出血(皮肤紫癜及各种衄血)和内脏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均称血证。《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逐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络血。”认为出血为络脉损伤所致。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是以血证为主的篇目,用柏叶汤以温气摄血;属于实热逼血外溢的,用泻心汤以泻火清热止血。下血有远血,近血的不同。属于脾寒不以统血的用黄土汤;属于湿热下血的,用赤小豆当归散。治吐、衄下血,方虽仅四首,但有温有寒、有虚有实、各有法度。为我们认识和治疗血证提出了规矩准绳。

  历代对血证的认识逐渐有所发展,尤其是明、清时代出现了如葛可久著十药神书。缪希壅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及唐容川《血证论》等专著或专篇,把务证的中医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近年来国内重视开发中医急诊研究,特别是把血证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并成立了全国性的协作组、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血证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祖国医学对出血的病因和病机有独特的认识,治疗方法及止血药物、内容丰富,今人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对止血中草药作了不少研究,为研究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今分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

  1.六淫:外感风热燥火及邪毒。伤及血络、或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可引起出血。如风淫肠胃、大肠湿热、引起便血;膀胱湿热,或心火下移,引起尿血。

  2.七情:迟缓怒伤肝、肝不藏血,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思虑伤脾,脾不统血,恣情纵欲,耗损肾阴,虚火妄动,皆可出血。

  3.劳倦:劳伤过度可能伤血。

4.饮食:饮食不节,嗜好煎炸食物和烟酒,使胃中积热,损伤胃络。

  5.慢性病;肺肾阴虚,内热由生,水亏木旺,肝阳化火、素体虚弱,中气内虚。

  6.瘀血:内有瘀血,血失常道。

  7.外伤:金石创伤,虫兽咬伤,属于外科范围。

  二、辨证要点

  1.血色:鲜红者为血热,淡红者为气虚,紫暗或瘀块者为血瘀。

  2.血量;实证出血量多,虚证出血量少。

  3.缓急:实证出血来势急、控制后不易复发;虚证出血来势缓,连绵不继,容易复发。

  4.部位:上部出血实证居多;下部出血虚证居多。

  5.全身情况;实热出血常有热象,如体温高,苔黄,脉数有力。虚热出血常有阴虚表现,如低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气虚出血,常有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舌体胖,脉细无力,瘀血出血,皮肤紫斑,面色紫暗,腹有瘀积,舌质紫暗。

  三、治疗原则

  l.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2.唐荣川“通治血证之大纲”:一止血,二消瘀,三宁血,四补血,即(血证论)治血四法。

  3.澄原、塞流为先:如热盛迫血妄行,当先凉血安营;若属血瘀,则当治血行瘀;治血当治气(气为血帅),气滞当行气化滞,虚证宜补气摄血;治血应治火,实证泻火,釜底抽薪,火去营自安,虚证宜滋阴泻火,虚火降血自止。

四、止血法则

  1.清热止血法

  适应证:心、肺、肝、胃、膀胱、大肠等有热所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类情况。

  ⑴ 清热解毒止血法:多用于上焦风热或感受温邪出现的鼻血,常选用银翘散、桑菊饮化裁。

  ⑵ 清热泻火止血法:多用于肝胃或心经实火引起的吐血,尿血,常选用泻心汤或丹桅逍遥散或导赤散加减。

  ⑶ 清热化湿止血法,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候之便血、尿血,选方如赤小豆当归散、地榆槐角丸、小蓟饮子等。

  2.益气止血法

  适应证:便血久不止及妇科崩漏以及多种慢性出血证候等。因其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常选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士汤、独参汤以及黄芪建中汤等。

  3.平肝止血法

  适应证:肝脏气火上逆,吐血、呕血、衄血等。缪希壅曾云,吐血有三诀,一是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是宜补肝不宜泻肝,三是宜降气不宜降火。虽分三,实乃一个平肝法,选方黛蛤散、天麻钩藤饮等。

  4.适应证:肺虚内热引起之咳血。一般见到咳血,均有延成肺痿之虚,因而处方侧重清补宁络。如经久不愈,出现肺虚证状,始用沙参、麦冬等清补,虚甚而血不止者,可以生地、阿胶、白芨之类,选方百合固金汤等。

  5.祛瘀止血法

  适应证:跌打损伤,内脏出血、瘀血内停之胸胁刺痛等,内有瘀血,影响血液正常运行,瘀不祛则血不归经。选方桃红四物汤、逐瘀汤、失笑散、一味丹参饮等。

  6.收敛止血法

适应证:齿龈出血或便血日久难止。此类药物多性味酸,可以内服,有的仅能外用。如地榆、地骨皮、五倍子等。

  7.炭剂止血:指将药物烧炭存性后产生的止血功效,如血余炭、百草霜,方如十炭散等。

  8.养阴止血:用于阴虚所致的各类出血证候,如肺阴虚之咳血用麦门冬汤,胃阴虚之呕血用益胃汤,肾阴虚之尿血用六味地黄丸及大补阴丸等。

  9.温经止血;即温阳摄血,宜于肺寒和脾肾阳虚的血证,如黄土汤、柏叶汤、理中汤等。

  五、用药要点

  1.上部出血宜加引血下行药,如牛膝、代赭石,下部出血宜加升提药,如柴胡、升麻、芥穗和固涩之品,如五味子、赤石脂、乌贼骨。

  2.治血热不宜纯用寒凉药,寒则血凝,防其致瘀,免留病根。

  3.寒凉滋润之剂,容易碍胃,有痰火和湿热者容易留滞,用时宜注意,不宜久用。

  4.失血过多者,宜加补气药,以防气随血泄,阴脱阳亡。有形之血如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速固。

  5.离经之血或外伤瘀血,宜使其行散,或排出体外。

  6.血热妄行出血,宜清泄血分之热,勿急止涩。

  六、近代对中华草药止血机理的认识

  1.含有钙盐,缩短血浆再钙化时间:

  贼骨 花蕊石 龙骨 牡蛎 石脂 海浮石 龟板 苏木 伏龙肝

  2.含有鞣酸及衍生物,收敛止血

  五倍子 地榆 藕节 地锦 石榴皮 杜仲 炒大黄

3.含蛋白胶质,促进血液凝固而止血。

  阿胶 鹿角胶 龟板胶 鳖甲胶:含粘液质者有白及 京墨

  4.缩短出、凝血时间而止血。

  紫珠草 仙鹤草 三七 羊蹄 牛西西 著莨(红孩儿) 白及 茜草 旱莲草 血竭 槐角 槐米 白茅根 生地 荆芥炭 艾叶 大小蓟 地榆 侧柏叶 藕节 莲房 丹皮 鱼腥草

  5.收缩毛细血管而止血:

  三七 马齿苋 救必应 花生衣 地榆 艾叶

  6.增加凝血酶原而止血;

  仙鹤草 玉米须

  7.增加血小板而止血:

  三七 紫珠草 仙鹤草 花生衣 白及 狗脊 肉苁蓉 抽葫芦 木耳 丹皮

  8.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

  花生衣用于血友病。

  9.机械性止血

  马勃(含大理磷酸钠),百草霜

  10.碳类止血:炭为黑色,中医服“黑能胜红”理论。百草霜、血余炭、川军炭、棕榈炭、薄黄炭、侧柏炭。

  七、按出血部位选用方药

  出血的治疗,除根据出血原因选用方药外,还须按出血部位而用药。

 1.肺经出血:包括鼻衄和咳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黄芩炭、栀子炭、白茅根、仙鹤草、白及等,方剂:实热者泄肺清热,可用泻白散、桑杏汤;虚热者滋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菜。肺出血可用白茅根50~100克服,白及面3~5克。日服二次,鼻出血用棉花蘸小煎剂或云南白药粉塞鼻;鼻出血多者用填塞止血法。

  2.胃经出血:包括呕血及牙龈出血,血热所致者、药用石膏、知母、大黄、黄连等。实热宜清胃泻火,用泻心汤、十灰散、加味清胃散、玉女煎等。虚热者宜滋阴清热,用茜根散。胃出血还可用白及、三七粉调服,也可用紫珠草50克煎汤服,牙龈出血可用1%明矾水,或五倍子、地骨皮各30克煎水含漱。

  3.肝经出血:如球结膜或眼底出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龙胆草、山栀炭、菊花、枸杞子、生石决明,青葙子等。方剂:实热者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虚热者滋阴清火,用杞菊地黄汤、大补阴丸、石斛夜光丸。

  4.便血:多为脾不统血,可用归脾汤补脾摄血。或用椿根皮30克,乌梅10克煎汤服,亦可用黄土汤。

  5.尿血;也多为血热引起,药用大小蓟、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益母草、琥珀等。方剂:实火者清热泻火,用小蓟饮子:虚火者滋阴降火用大补阴丸。

  6.月经过多:以气虚血瘀多见,常选归脾汤及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用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煅龙牡、大黄炭、乌贼骨、茜草、云南白药等。

  7.紫斑,血热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宜归脾汤加减。

  8.颅内出血:多为肝火上冲,可配用龙胆泻肝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9.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因瘀血所致,宜化瘀止血,可用丹参液静点或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

  10.各种严重出血:大小蓟、生地榆、藕节、仙鹤草各60克,煎汤频服,或选用三七面、云南白药、独参汤等。

 八、止血机理的实验研究:

  1.炭剂药止血的研究;

  2.健脾止血的研究;

  3.活血止血的研究;

  4.外用止血药的研究;

  九、中医中药治疗紫癜的进展: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2.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