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厨师招聘58同城:诡异的防盗墓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5 05:31:16
诡异的防盗墓葬  

 

上周五在爷爷家偶然看到央视记录频道正在放《中原大发现5::诡异的防盗墓葬》,刚看完《盗墓笔记(七)》对中国墓葬兴趣正浓,这部纪录片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兴趣,何况又是这样一个传说中的盗墓高手设计的古墓呢。于是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了解郭庄楚墓的防盗技术之余,更体会到文物保护是何其的重要,不只因为它的价值,更因为它是解开谜团的钥匙。

      2006年以来,“盗墓派”牢牢占据着中国小说销售排行榜的前列,其中的代表《鬼吹灯》还将被香港知名导演杜琪峰搬上荧屏。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盗墓小说的火爆,让而今盗墓活动的猖獗现实被公众知悉。一位盗墓者坦言,“中国目前有10万盗墓大军,平均一天有1000件地下文物面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告诉记者,每次进大墓考古,他总会有心里准备--盗洞肯定少不了。郭庄楚墓是他参与发掘的大型古墓之一,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座特别的墓葬虽然盗洞也不少,但许多珍贵的文物却仍旧安静地躺在墓室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千方百计地盗墓,百计千方地防盗,历经千年博弈,郭庄楚墓仍保留下了大批珍贵国宝,真是个奇迹。”
       
2005年春节前夕,当河南省上蔡县的村民们正陶醉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时,一声声刺耳的爆炸声陆续不断地传来,他们甚至感到了地面的微颤。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的耕地里接二连三地出现一个个深深的洞穴。觉得事有蹊跷的村民们报了案。后来村民才明白,那些爆炸声是有人企图盗进古墓,引爆炸药而发出的声响。原来,上蔡故城以西是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因为早年砖瓦窑厂的取土活动,岗上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经过文物部门数次发掘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面积广大的楚国墓地,但却惟独遗漏了这座屡遭盗掘的郭庄楚墓。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屡遭盗墓
       整个发掘工作结束后,共清理发现了大大小小23个盗洞,其中18个盗洞已进入墓室核心区。
       年代最早的一个是居然是战国时期的盗洞,它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是一个带台阶的斜向洞。考古学家推测,那时楚国正处于动乱或者刚刚灭亡的时候,守灵人监守自盗,开凿盗洞将夫人墓盗掘一空,但当他向主墓进发时,盗洞却戛然而止。
       东汉时期的盗洞有7个,其中一个最大的盗洞达100平方米,盗墓者对墓室东部采取了“大揭顶”,并严重破坏了墓室结构,这是墓穴被盗最厉害的一次。 

        现代盗洞最多,有9个,而且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远的一个盗洞是横向引洞,有27米长,进入墓室后采用了架设竹木巷道的方式盗掘。为了防止流沙塌方,盗墓贼采用了煤矿巷道的开掘方式,铺架竹木板遮挡流沙,这个方法使盗洞直逼墓棺,所幸的是,盗墓最后关头,上面的石头倒塌了,把盗洞的竹木板砸烂,盗墓贼才没有进去。这个盗洞应该发生在最近几年,因为洞中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生产的一种面粉袋。现代盗墓已有集团化、智能化的倾向,仅搭建这个“巷道”就需要很多竹木板和时间,可见其所下工夫之深。最后盗墓不成,盗墓贼用炸药把盗洞炸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 盗洞竹木板被砸烂 ,沙子堵住洞口

       虽然经过数次盗掘,但郭庄楚墓的椁室内仍旧出土了各种青铜器物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其中不乏精美的青铜重器:最大的圆形盖鼎,口径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里出土的大鼎;两件四龙耳铜鉴,口径在65厘米左右,规格相当之高;两件双龙耳方壶,花纹精美。这些文物极具考古研究价值。所以,郭庄楚墓的发掘在近期中国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诡异的防盗技术 

一、罕见的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又称积砂墓,是中国古代为防盗而采用沙土填充墓穴的一种墓葬形制,建墓时,开挖面积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摆放好棺椁后,以炒干的细沙而不是土埋葬棺椁。沙子积埋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有时还会在沙土中填入石块,构成积石积沙墓,当盗墓者挖掘盗洞深入墓穴时,沙土会从四面流入把盗洞堵住,石块会砸下来把盗墓者砸伤砸死。积沙墓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早期,当时的贵族墓葬多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积沙以防盗,河南省辉县的战国魏王墓、上蔡县的郭庄楚墓都是积沙墓。 西汉中晚期之后,由于竖穴土圹木椁墓逐渐消失,积沙墓也渐渐消失。(http://baike.baidu.com/view/2479317.htm)

 

 

郭庄楚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了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盗墓者若从底部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埋住盗墓者,因此,盗墓贼很难在大范围内施盗。  

 

 

郭庄楚墓不仅是积沙墓,还是积石墓。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多是坚硬的花岗岩、石灰岩,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积石,也是古人反盗墓的一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在已经考古发掘的固始勾吴夫人墓、辉县魏国王室墓的棺椁内外都发现有积石,中山王墓、山西赵简子墓有积石积炭。但这些墓的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唯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该墓的积石经过有意的拣选,在流沙层中不同的部位根据不同的功用放置大小不同的石块,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卧底石层

乱石层是指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厚4.3米内的石块,由于盗墓和椁室的塌陷,仅残存50余块石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可起到冷石“暗器”的作用。

蒙顶石层位于沙面下4.5米,下距椁室顶面0.9至1米。由大小不同的石块平铺一层,原石块排列基本在一个平面上,相互之间留有空隙。大石块集中摆在椁室的上部,较小的石块摆在周围。蒙石层残存西部和东部局部,石面由西向东倾斜,椁室顶部的部分巨石多塌入椁中。

贴顶石层分布在椁顶盖外侧,由1圈大中型石块组成,前后挤靠平放在椁顶周墙上,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椁墙上部破墙而入。

拦腰石层位于椁墙中腰处,由2圈中型石块前后侧立挤靠椁墙上,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椁墙下部掘入。

卧底石层位于椁室底部,分布较疏朗,主要由中小型石块构成,一部分用作5道南北向椁底横梁的铺底石,一部分位于椁底其他部位,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下面掘入。

 

二、多种措施防盗

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表明,墓主人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确的防盗意识。郭庄楚墓的防盗不仅体现在积沙积石上,还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等多方面。

1.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首先从封土看,残留的封土0.7至2.5米厚,为夯土,多由遗址黑灰土构成,内含丰富的陶器碎片和蚌壳,极似建筑夯基。填土厚6.3米,也为夯土,上部厚1.5米为黑灰色遗址回填土,以下为较纯净的黄花夯土。这与一般墓葬的土层构成很不一样,给人感觉此地是一个聚落生活遗址或建筑遗址,足以迷惑普通的盗墓者。前期勘测人员也曾以为这只是一片遗址,没有古墓。随后更大范围内的发掘表明,这里确是一处蔡国渔猎聚落遗址,把墓建在这样的地方很“高明”,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被盗墓的可能。

2.郭庄楚墓内确是悬疑重重,除积沙积石外,还置假棺迷惑盗墓者,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这会让盗墓者产生错觉以为是真正的主棺,不再往下深挖。墓道走向设计亦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方向。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这座墓的防盗措施非常严密而科学,墓道打到墓坑半腰,在墓道口平铺一层石头,上放置两座棺,还有一些随葬品,给人一种这就是墓底的感觉。下面是厚厚的积石积沙,而且是大石块,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椁下面还有两米深的细沙,沙子里一点土都不带,从下面也不容易进棺。这座墓葬时代前后的高级贵族墓也有不同程度的防盗措施,但都没有这个墓“高级”,该墓的防盗技术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专家推测:这座墓的设计师可能是个具有丰富盗墓经验的人物,因此才能如此“高明”


墓主身份谜团

春秋晚期,大国战争频繁,上蔡又处于几个国家的交界处,社会动乱。造墓需用的沙子和石块均非当地所产,大量的积沙积石在当时条件下运输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这说明此墓的主人肯定是重要人物,否则难以组织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量。

                                                                                                                                     主棺

 墓主到底是谁呢?马俊才说,出土的大量青铜随葬品为探讨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郭庄楚墓的青铜礼乐器器形宏大、纹饰精美,其豪华程度在楚墓中仅次于寿县楚幽王墓,只有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随县曾侯乙墓与之相当。由于盗扰严重,随葬品中仅残留5件升鼎,但别的器类近完备,说明墓主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高级贵族。

马俊才说,因青铜器锈饰较重,多数铭文还未清出,从已基本清浅出的方壶、编钟、浴缶上的部分铭文看,已出现了“吴土”、“竟孙”、“曾侯”、“陈”、“许”字样,说明墓主人和吴国、曾国、陈国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各种资料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楚王孙一级人物。

墓主人是谁目前仍然是个谜。甬钟上的铭文已经拓出了三个字,带有吴越“鸟虫书”的风格,但因为字数太少,也不是铭文的开篇和结尾,所以墓主人是谁还有待研究。   

        一个谜团解开了又有新的谜团产生,有些谜团能解开有些永远也猜不透,这也许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吧。

文物保护

 198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马俊才一直从事着考古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中原地区的墓葬“基本上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九点九空”。因此每次发掘大墓,发现几十个盗洞是很正常的事。盗墓者盗走的一般是一些硬件,如青铜器、玉器等。但像壁画、竹简这些 ,他们带不走,有时就全部砸坏。更有甚者,由于无法盗掘古墓,他们会进行报复性的爆破,损坏了无数文物。

现在的考古发掘老是跟着盗墓的走,盗墓的盗完了,考古学家才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样对于文物保护十分不利。其实很多墓葬,考古学家通过古籍和一些地方志,都已经发现了它们的位置。但由于经费问题和地方保护的不利,再加上近些年,一些《鉴宝》类的栏目,说这些古董怎么好,怎么贵,客观上诱发了盗墓活动。

 现在的盗墓者一般都进行着工程化的盗掘活动,装备先进。由于他们经常运用定点爆破或者定向爆破的手段,即便是再坚固的墓葬,如果不及时发掘也很难幸免于难。就拿郭庄楚墓为例,即使有流沙碎石防盗,但盗墓者也能把沙子抽出来,然后再进行盗掘。

摘选自:

http://bbs.sssc.cn/viewthread.php?tid=288971  郭庄楚墓:盗墓与防盗的千年博弈

http://news.sina.com.cn/o/2008-01-25/044213323025s.shtml  郭庄楚墓防盗与被盗之谜

http://news.qq.com/a/20051121/000663.htm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发掘工作已进入尾声(组图)

http://jishi.cntv.cn/fxzl/classpage/video/20110806/100136.shtml  中原大发现5::诡异的防盗墓葬视频地址

转自:小迟晴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