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白彦:"断代工程"之我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7:36

注册 登录
  • 论坛
国学论坛 ? 先秦古纪 ? "断代工程"之我探1234567下一页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白纸黑字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白纸黑字 当前离线

UID
112038 
帖子
188 
精华
积分
543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 
最后登录
2009-8-14 

书生

1# 打印 tT 发表于 2009-3-1 23:24 | 只看该作者

"断代工程"之我探

工程, quot, 断代本帖最后由 白纸黑字 于 2009-3-3 21:16 编辑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网上被骂臭了,我不知道那些指责的人有几个真正研究过?又是否对"断代工程"的方法理解?我只想

就我个人观点说:"断代工程"虽然还存在诸多缺憾,但他所展示的断代方法,还是非常可取的!



      1.  就西周王年说些自己的认识:


      一. 关于成 康的年代 穆王的年代

      <史记.周本纪>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知二世必在四十年以上,刘歆<世经>说:"自昭王以下亡年数"。

因而可以认为刘歆对武 成 康王在位年数还是相信的。<世经>定成王三十年,康王二十六年。而郑玄定成王二十八年,则说明成王

在位年存在异说,那么刘歆认为的三十年就并不一定准确!

      "断代工程"以<召诰>历日定成王元年为前1042年,这点大都认同。成康時历日资料有五条,即<召诰>(包<洛诰>),<毕命>,<顾

命>,<庚嬴鼎>和<小盂鼎>,由于后两条铭文历日与前三条文献历日无法协调,"断代工程"便对后二器表示疑问。舍<小盂鼎>而改动

<庚嬴鼎>的年份以曲就历谱,则未必妥当!

      <毕命>有"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在成康四十余年内只有前1025年(建丑),前1020年(建子),前999年(建子)三个年份合。

而前两个年份明显偏早,后一个年份相对"断代"历谱又偏晚。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选前1009年作为康王十二年,使<毕命>的"六月庚午

朏"到了六月初五日(朏为二 三日),似不太理想。也有学者取前1010年,建寅,六月庚午朔,合朔在04:20,因此朔日有可能判到己己,

即庚午为初二日,合"朏"。此解优于"断代"历谱!

      个人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以前999年为康王十二年,则成王在位三十二年(前1042-1011),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前1010-985),

与<顾命>历日也能相融。昭王在位十九年(前984-966)不变,但穆王元年需要后移,在位年也只得四十四年(前966-923)。

      这样的改进于穆王的銘文历谱也能融合,<史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则说明穆王即

位便改元是可能的,"断代工程"以穆王五十五年为共王元年明显不妥,在相对平静的時候,一般改元都在次年,只有发生重大变故時才

会即刻改元。昭王因伐楚死于汉水,于周王朝是头等变故,所以才讳之不赴告各诸侯。但穆王只得四十四年与<史记>五十五年明显

不同,这也是我改进后的一个缺憾!(<太平广记>中有穆王在位五十四年的说法)


      二. 懿 孝 夷三王年代的多元组合

      "断代工程"将懿 孝 夷三王在位年定为:八年,六年,八年,似有商榷。古本<纪年>有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倶冻。

是年,厉王生"的记载,则孝王当有七年,"工程"只定六年,明显不合于古本<纪年>,至少宜将孝王七年与夷王元年重合!

      这一時期的铭文最难具体到某器属某王,因而根据铭器的不同组合,还能得出以下两组年代适宜于三王的:即懿五,孝九,夷八。

这一结果至少有孝九,夷八和今本<纪年>合,今本<纪年>懿王二十五年,也可解释为五年之误。另一组即懿二,孝四,夷十六。这一组

合的优点在于:可将现厉王十二年,十三年的几组铭器及克器系列的<伯克壸><克钟>安排到夷王時,而将<无綦簋><大簋盖>安排到厉

王,使难于安排的克器系列有了着落。


     三. 厉王和共和

     厉王和共和年代是争论的焦点,争论主要集中在厉王三十七年包不包共和十四年,共和纪年是否单独存在,共和是共伯和执政还

是周 召二公共同行政?至今都是各说各话。本人还是倾向于厉王三十七年不包共和十四年,原因很简单,若厉王纪年后推十三年,

这样将会使原来定位为厉王的所有铭器都无法安排,从而影响整个西周晚期的铭器断代,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共和,个人观点:一.共和纪年应该存在,(论者多也,不辍)但并非单独存在。(见后)二.共和行政可以理解为周 召二公于都

城行政和共伯和于彘地行政的双系统。在<诗.荡之什>中有"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汾王"是厉王逃奔到彘地后的称呼,可

见其王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只是大权旁落于共伯和之手。所以他在彘地的纪年,也是以共伯和执政为基础的,当不包在三十七年之

内!我甚至疑心共和便是共伯和的省称!?而当時作为王子的宣王静(<史记>作太子静,疑误,<国语>作王子静)并没有出逃,而是被

召公藏匿在自己家中。从情形上看,厉王的太子和其他儿子都死于了国人的此次暴动,就连宣王也是召公用自己儿子调包才幸免于

难。可知宣王当時年纪不会超过二三岁,太大则貌已成,不易调包。等事态平息之后,周召二公奉宣王摄政于京都,则<史记>的记载

也是部分正确。从古本<纪年>"伯和篡立"也可知宣王当時并不在彘,不然共伯就失去了"篡立"的理由!


     四. 宣王的双纪年

     宣王的年代若不是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來鼎>的出现,恐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四十二年來鼎>的历日为“四十又二年五

月既生霸乙卯……”<四十三年來鼎>的历日为“四十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皆不合于"断代"历谱,遂有人怀疑宣王纪年的错

误,认为宣 厉元年应后移一年,虽然这样一来于二<來鼎>历日相合了,但于其他原定的宣 厉王铭器则又要重新归属了。于是宣王双

纪年的说法又被重新审视,即宣王的纪年有两个,一是以厉王奔彘,周召二公奉宣王于京师执政的前841年开始共六十年,一是以厉王

死,宣王立后次年改元(前827)共四十六年。这样一来,则二<來鼎>历日可合于第一套纪年。

     宣王双纪年存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这一点不但存在于共和時周召二公奉宣王行政的记录中,在<国语>及<史记>的记录上

也有蛛丝马迹。<国语.周语 上>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周本纪>与之同。而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却列于宣王二十六

年(前802),<晋世家>也载"(穆侯)十年(前802),伐千亩,有功"。而从共和元年至宣王二十六年为四十年,若将宣王立与厉王崩放在

同一年,则正好三十九年!若非双纪年,则伐千亩有二次??


     综上,可列我探之年表如下:

          武王  前1046-1043   4      年54

          成王  前1042-1011   32   

          康王  前1010-985    26     

          昭王  前984-966     19     南征,溺死汉水

          穆王  前966-923     44     以昭王十九年为元年

          共王  前922-900     23

          懿王  前899-895     5

          孝王  前894-886     9      

          夷王  前885-878     8      

          厉王  前877-841     37     奔彘

          共和  前841-828     14     共伯和挟厉王在彘执政,周召二公辅宣王在镐执政

          宣王  前827-782     46     双纪年,另一元年为前841

          幽王  前781-771     11     被犬戎杀

     至于灭殷年代,"断代工程"主要以夏含夷的前1046年和江晓原的前1044年候选。虽然在天象上前1044年更合,但于<武成>的

历日月相则毫不相融,甚至于<武成>中的四月乙巳(既旁生霸)也到了三月十六日了,因而被舍弃!

      
      五. 关于文王

      文王年代的确立,也是验证殷王文丁后三王的一把尺子。

      <逸周书.小开>载:维三十又五祀,王念曰:多囗,正月丙子拜望,食无時。

      是记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的一次月食,此记载是否为月食历来有争议,但察张培喻<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在前1065年

3月13日(丁丑日)1:04-4:57确实有一次月食出现,食甚在3:53,以当時"鸡鸣为朔"来看,可以当作是丙子日月食,且在上下几十年中,

仅此一次丙子月食,因此<小开>的记载还是可信的!但我还是怀疑有字误,因为前1065年若建子,则3月13日在三月,若建丑,则在

二月,只有建寅,才会在正月。然当時罕有建寅者,故颇疑正月为三月之误??

      如此文王元年当前1099年。文王在位五十年,则其卒年为前1050年,<书.多方>载:"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计文王卒年至克

商,正好五年,这又恰好确证了武王克商之年在前1046年!

      关于周文王受命的年数:

      <尚书大传>云:"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邗;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周

本纪>:"断虞芮之讼,为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邗;明年伐崇后虎;明年西伯崩"。并以为周

文王受命七年而崩,故<周书.文传>受命九年乃误!且文王受命元至七年事具,独八九年事缺,也反证了七年之说。

      如此文王受命元年当前1056年。(郭伟<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元年为前1055年)

      关于武王是否改元。

      据<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

不敢自专"。又<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

干戈,可谓孝乎?’" 周武王伐纣,携文王木主出征,观兵于孟津,伯夷、叔齐又当面指责武王"父死不葬",怎能有死后九年或

十一年还未安葬之理?所以这绝不可能是武王即位之后九年或十一年时所发生的事,不然"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

自专"就是一句空话了!

      所以,文王卒武王立后并未改元,而是使用文王受命纪年。

      丁山在<新殷本纪>注中甚至怀疑文王死于非命,故才有<泰誓>"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

子无良"之辞;故才有"载木主""载尸集战"之事;故才有不改文王受命元。(可参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

      则又备一说也!



      2.  殷商断年

      关于殷后期诸王王年考证,郭伟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中已有论述,本人也比较赞同,故不缀!只列其<疏证>

结果如下:

                                                   盘庚以下殷商年表

              王 名                  夏商周年表在位年代(年数)                修正后的在位年代(年数)

             1.盘庚                                                                    BC1300—BC1273(28)
              
                                             BC1300迁殷                                 BC1298迁殷

             2.小辛                                                                    BC1272—BC1270(3)

             3.小乙                                                                    BC1269—BC1260(10)

             4.武丁           BC1250—BC1192(59)                       BC1259—BC1201(59)

             5.祖庚                                                                    BC1200—BC1190(11)

             6.祖甲                                                                    BC1189—BC1157(33)

             7.廪辛                                                                    BC1156—BC1153(4)

             8.康丁                                                                    BC1152—BC1145(8)

             9.武乙           BC1147—BC1113(35)                       BC1144—BC1110(35)

            10.文丁          BC1112—BC1102(11)                       BC1109—BC1097(13)

            11.帝乙          BC1101—BC1076(26)                       BC1096—BC1076(21)

            12.帝辛          BC1075—BC1046(30)                       BC1075—BC1046(30)


      要考证商前期诸王年代,就现在条件恐有相当难度,甚至于现在根本还不可能!因此我们还需借助于古文献的记载。在这方

面,尤以古本<纪年>为重。所以在考古材料缺乏的商前期和夏代,要想编排出比较可信的王年,有時不得不利用各种资料,甚至于唐

宋诸儒关于先秦的著述,来进行一系列近乎数字排列的游戏!

     首先必须先拟清商灭夏的具体年代!


     一. 商灭夏的年代

     古本<纪年>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这段记载关键有两点:一是"至受"是指什么?一是"二十九

王"是哪二十九王?关于"受",历来有两种认识,一是以"受"为帝辛(即纣)名,(纣 受音近);一是以"受"为文王受命。但从商本三十

王,今只计二十九王来看,似乎不包帝辛在內,那么是不是古本作者认为至帝辛時,天命已不在殷而在周了呢?至少字面可这样认为!

     <新唐书.历志>引张说<五星议>:"帝辛六祀,西伯初禴于毕"。此条为今本<纪年>所用,论者或以为出古本<纪年>,或是。<易.未

济>也有"西邻之禴祭"。"禴"(音跃 侠)天子、诸侯宗庙的正祭。春曰祠,夏曰礿(即禴),秋曰尝,冬曰烝。可见这一事件于殷、

于周都是一件大事,"毕"是周先王的葬地,从"初禴于毕"可见此時的周再也不把殷先王当作祭祀的对象了,而是用"天子"的礼仪来

祭祀自己的祖先!周人这時应该认为"天命"已在周不在殷了!因为周人是以事纪年,虽然这年已是帝辛六年,但周人还是没有将他

记在有"天命"的殷王年内。以祀谱帝辛六年为前1070年,上推496年,则汤灭夏为:

                                         前1565年

      则商积年共为520年!

      <汉书.律历志>引<世经>:伐桀之岁...岁在大火房五度,故《传》曰:"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

      这一记载还是可信的,只是大火的实际位置是否也如周灭殷"岁在鹑火"一样,且不仿推验一下:

      以"断代工程"前1046-1045年"岁在鹑火"计,前1045-1044年为鹑尾,前1044-1043年为寿星,前1043-1042年为大火。其周期为

11.8622年,以此上推则前1564-1565年"岁在大火"。合于上面的推定!


      二.盘庚之前诸王年代

      现列文献中各王在位年如下今本、<册府元龟>、<通鉴外纪>、<太平御览>皆简称如下)

                王名    今本   <册府>   <外纪>   <御览>   <通志>      
      
                 汤        12       13        13        13        13         

             子 外丙       2         2         2         2         2         

             弟 仲壬       4         4         4         4         4         

           汤孙 太甲      12       14        33                  33         

             子 沃丁       19       30        29                  29

             弟 大庚         5                   25         25       25

             子 小甲        17       30        36         17       36

             弟 雍己        12       21        13         12       13

             弟 太戊        75       15        75         75       75

             子 仲丁         9       12        11         11       13

             弟 外壬        10       15        15         15       15

             弟 河亶甲       9        9         9          9        9

             子 祖乙        19       19        19         19       19

             子 祖辛        14                   16         16       16

             弟 沃甲          5       25        20         25       20

         祖辛子 祖丁        9                   32         32       33

         沃甲子 南庚        6       25        29         29       29

         祖丁子 阳甲        4        7         7          17       17

     以上诸王, 在位年可确定者,只有外丙、仲壬、太甲三王(前二王据<孟子.万章上>,太甲依据古<纪年>),余皆疑缺。<书.

无逸>有中宗在位七十五年,但中宗属谁不定之前未可定论。下面就以上某些王的断年试分析如下:


        汤

     <韩诗内传>:"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而今<纪年>作十二年,有一年之差!<新唐书. 历志>引张说<五星议>:"成汤伐

桀,岁在壬戌(前1559),其明年(癸亥),汤始建国为元祀"。(此条为今<纪年>所釆用) 则十三年是以灭夏年计,十二年则以改元年计,

实为一样!

      张说的说法估计是以古<纪年>为蓝本所推,但从其所推仲康日食为"仲康五年癸已岁(前1948)九月庚戍朔"来看,与今人以

现代天文回推的日食数据不能相合,则可得出以下结论:即古本<纪年>在唐之前巳有相当残缺,残缺的原因大概与梁元帝被西魏俘

杀前焚烧了大量典籍有关。即残本中有仲康五年日食条,但因夏商甚至是周的王年已不成系统,故在唐代才有张说、一行努力回推

此天象和商周始年,但限于当時的条件,他们的推断不是很精确,如灭夏、灭商年和仲康日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些年代虽然

不精确,但和实际年代相差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手中的古本原件,比我们所见要多得多。因此他们给的这些年干支我们可以不

理会,但所给如"仲康五年"等纪年则可以采用。


        太甲

      关于太甲在位年有两个问题:

      第一.<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既立三年,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帝太

甲居桐宮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而古<纪年>则为:"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七年,王潜

出自桐杀伊尹"。两书记载迥异,到底是伊尹摄政还是自立呢?

      第二,伊尹放太甲于桐,是三年还是七年呢?

      在甲骨卜辞中,有一位黄尹受祭祀被尊重的程度与汤一样。有人认为黄尹即伊尹,并以此证明古<纪年>载伊尹被杀和"乃立其

子伊陟、伊奋,复命其地之田宅,而中分之"为伪。因为既然杀之便不会在卜辞中被大量祭祀,也不会复封其子。但这样的认为是有问

题的!其一,黄尹与伊尹并非为一人。旧将伊尹与保衡定为一人,今已知其误,而"衡" "黄"古通,实则黄尹即衡尹,亦即保衡。受祭祀

被尊重的是保衡而非伊尹。其二,伊尹如周世周公 召公一样自有封邑,其被杀并不表示封邑被剥夺,再说中分其地而封其二子是削弱

了其势力。另外古有不绝其祀之义,所谓"灭族"是三代之后的刑法。

      因此,我们当以古本<纪年>为是:即伊尹在位的七年当有单独的纪年!我想张说、一行便是忽略了这点,认为伊尹篡位的七年不

会被太甲承认,皆是以后世之礼来度前世之事也。以他们的结果(前1559)上推七年,则与我的结果相差只一年!

      <史记>以太甲为太宗,而今文<尚书.无逸>所举即太宗、中宗、高宗,古文则易太宗为祖甲,故各书依<无逸>作太甲在位三十三

年。当误!古本<纪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可从(见下说明);另有伊尹七年。


        太戊 祖乙

      <史记.殷本纪>以太戊为中宗,实误。

      各书皆误以为中宗,故从<无逸>皆定其在位年为七十五年。而古<纪年>载:"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因此确定太戊和祖乙谁

是中宗,便确定了谁在位为七十五年!

      考之卜辞,称中宗者,也为祖乙。

          中宗祖乙、祖甲、父辛。 (<屯南>2281)

      可见为中宗者当祖乙,由此可证古本<纪年>对先秦的记载较<史记>更为可信!

      那么,祖乙当在位七十五年。

      从另一角度讲,也能证明<殷本纪>之误,从卜辞、文献我们可知小甲、雍己、太戊三王乃一代,三王以最少的今本<纪年>在位

年计算,则太戊卒時,三王共在位104年,这于人的生寿规律来看,是极不可能的,如此则太戊非中宗明矣!

      那么,今文<尚书>中所说的三宗之一的"太宗"为谁呢?

      <史记>以太甲为太宗,而据古本<纪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可知其不为太宗,(因为太宗在位三十三年) 以其业绩,太甲也不当

称"宗"。那么太宗是否即祖甲呢?<书.无逸>古文经载:"王旧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侮鲧寡"。而<国语>则说:"玄

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二说不同,可见<书>古文经所扬者,本是"太宗",那么以祖甲(帝甲)事迹,是不可以当"太

宗"的!如此,则太宗非太戊莫属了。太戊之业绩,据<殷本纪>:"殷复兴,诸侯归之"。远在太甲业绩之上,更胜祖甲!

      今本<纪年>于太戊"庙为中宗"之下注:"原注<竹书>作太宗"。这注十分重要,大有可能出自古本<纪年>。如此可知,<无逸>所

列三宗的太宗,应该是太戊。那么太戊当在位三十三年。古文经之所以易太宗为祖甲,很可能是二人都在位三十三年,才有此之误的!


        祖丁 南庚

      据<书.无逸>载三宗之后的某些王"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祖丁、南庚正是"自時厥

后"由于逸乐而损寿的某些王之一,故二王在位年不会长久!

      据卜辞:"昔祖丁不黍(不淑,指死亡),隹(唯)南庚祟"。(<合集>1772),由此可见,祖丁的死,很可能与南庚有关!

      <殷本纪>载:"帝阳甲之時,殷衰。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之乱,于是诸侯莫朝"。我们虽不

知"九世之乱"确指哪几位王,但可知祖丁即是一列!

      在考古方面,武丁時期的卜辞中,南庚是被重点祭祀的先王之一,其关于南庚的祭祀卜辞多达七、八十余条。似乎是南庚在位

不短,政绩突出。但我们在卜辞中多处見"王更"之称,古本<纪年>载:"南庚更"。可知"更"是南庚之名,那么"王更"当南庚生称,否

则在盘庚后的卜辞中应称其为"父庚"。而生称"王更"者,可见南庚在阳甲、盘庚甚至之后都在,那么阳甲便有可能是受南庚之逊位了,

或由于某种政治原因迫其退位了。因为此,所以武丁時对南庚的祭祀便多于其他同期诸王。

      那么,"九世之乱"南庚"逊位"便是一例!


      我们将太戊、祖乙在位年作以上修正后,再加上伊尹之七年,按今本<纪年>所给其他诸王的在位年排列,则正合于前1565年灭

夏之年,从而证明了今本<纪年>虽多伪谬,但其对殷王王年的记载,许多都应该出自古本!
      
      附盘庚前诸王年表:

                    汤      BC1565-1553       13         <韩诗內传> BC1564年改元年

                 子 外丙    BC1552-1551        2         <孟子.万章>

                 弟 仲壬    BC1550-1547        4         <孟子.万章>

                    伊尹    BC1546-1540        7         古本<纪年>   篡位者

               汤孙 太甲    BC1539-1528       12         古本<纪年>

                 子 沃丁    BC1527-1509       19         今本

                 弟 大庚    BC1508-1504        4         今本

                 子 小甲    BC1503-1487       17         今本

                 弟 雍己    BC1486-1475       12         今本

                 弟 太戊    BC1474-1442       33         <书.无逸>  太宗

                 子 仲丁    BC1441-1433        9         今本

                 弟 外壬    BC1432-1423       10         今本

                 弟 河亶甲  BC1422-1414        9         今本

                 子 祖乙    BC1413-1339       75         <书.无逸>  中宗

                 子 祖辛    BC1338-1325       14         今本

                 弟 沃甲    BC1324-1320        5         今本

             祖辛子 祖丁    BC1319-1311        9         今本  死因存疑

             沃甲子 南庚    BC1310-1305        6         今本  逊位

             祖丁子 阳甲    BC1304-1301        4         今本本主题由 越地男风 于 2009-3-2 08:30 置顶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白纸黑字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白纸黑字 当前离线

UID
112038 
帖子
188 
精华
积分
543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 
最后登录
2009-8-14 

书生

2# 发表于 2009-3-1 23:26 | 只看该作者 3.  试论夏年

       夏王朝在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

       虽然这个问题可以讨论成一本书厚,我在此只有关键的一点要说,即"夏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他和殷商文明有没有承

继关系(特别是文字)?若果真有一件夏文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有什么可靠的根据来证明它确实就是夏代文物?而不是象现代考

古定位的那样,说龙山文化晚期即虞夏之际,二里头遗存即夏文明那样纯年代学上的定位!因此,关于夏王朝存在否,我们不作讨论,

而是在承认夏王朝的基础上,来讨论它的年代问题。

       对于夏代王系的记载,最詳的莫过于<史记.夏本纪>,另<汉书.古今人表><世本>也有收录。今通过考古已证明了殷王系的可

靠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夏王系的可靠性!

       在讨论夏的年代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 夏王朝存不存在三年之丧的"空位期"。这点我在<论"三年之丧"为伪>的稿子里已有说明,虽然因发稿匆忙有些问题欠

考虑,但"空位期"基本是可以否定的,这样实际是解决了夏王王年之间的衍接问题。

       二. 关于夏王朝的政体。我认为在其初期应是方国联盟的军事双王制,直至"少康中兴"才建立起真正的一家独尊的"家天

下"。我们知道,作为双王制,夏王禹及以后诸王是一系,属华夏族,那代表东夷的另一王是否也是一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间

有失载,但检阅文献,可知另一系大致为:皋陶--大费(号益 即伯益)--若木(费氏)--?(即后羿、益)--寒浞(养子 疑商先王昭明子)

--浇、豷。   

       这样排列的依据主要是:<史记.夏本纪>谓禹初授政皋陶,皋陶卒,复以授其子益(即大费),而后便如<楚辞.天问>之"启代益

作后",亦即<汉书.律历志>张寿王说的"伯益为天子,代禹"的后续了。在益之后,东夷系另一可见者为羿、浞,相距伯益为三十余年。

有学者认为益、羿同音,应是东夷的首领专称,如中原君主称王称帝一样,此说当可从。为方便前后二"益(羿)"的区分,我们还是以大

费即伯益,另善射者羿(失名)即后羿称之。<史记.秦本纪>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

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可知只有若木的"子孙或在中国",因列大费之后为若木。<水经.河水注>引<地理志>云:"鬲津,故

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皋陶后",可知羿亦为皋陶后,其他之说皆不足信!而以世次论,当为皋陶子大费的孙辈,故暂列

为若木子。又据<左传.襄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可见

寒浞当国,亦是以有穷氏即后羿之后而自居!

      综上,双王制实际是禹之一族(华夏)与皋陶一族(东夷)共治天下,其间争夺主要权力的斗争不断发生,如"益干启位,启杀之",

"太康乃失邦"(均见古本<纪年>),便是权力争夺中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双王制虽然从先夏便一直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

度的局限性越来越显现。虽然双王间在相对平静時是权力牵制,但在后期争夺成为常态。所谓"无王之世",实际乃"一王之世"的开

始。争夺的结果是夏王少康成功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少康中兴"才是实际上的一家独尊的"家天下"开始!

      自少康起,宣告了双王制的终结,但夏人对东夷人的战争,至夏末一直未结束。商灭夏,商人亦是东夷人的后裔也!

      三. 关于夏的积年,实际上只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古本<纪年>为主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一

是以<帝系>为主的"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年"。(其他如472年,431年只是计与未计灭夏之年入殷而巳)

      考虑到商,周积年古本<纪年>皆从汤、武为天下主算起,又<路史.后纪>引<纪年>有"并穷、寒",故以为夏立年当从禹代舜为

天下主计算为471年。则夏始年为:

                                         前2035年



       夏王年的推断


       关于夏王年的推断,需要对以下三次天象有所认识:

       一是关于禹時五星联珠的天象,"断代工程"定为前1953.2.26日,认为是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五星几成一线。我认为不可

取,因为古人对联珠的要求并不严格,前1953年的联珠是五千年中最佳一次是不错,但是不是就是禹時记载那次不能肯定。若不是十

分严格,五星联珠甚至十几年二三十年便可见,故此天象不能用于断代!(见百度百科"五星连珠")

       二是古本<纪年>的"三苗将亡...日夜出昼不出"为日全食记录当确。问题是关于三苗的记载有二,一即<书.尧典>尧命舜"迁

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一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一在尧舜時,一在禹時,古本

<纪年>是指哪一次呢?"断代工程"定为前1912.9.24日,我认为不确!因为这一年代无论与文献还是考古,都显得太晚了。我认为当

为BC2097.8.31(天再旦);BC2075.6.30(天再昏);BC2072.4.20(天再昏);BC2029.7.1(天再旦)这四次中的一次,至于是尧舜時还是禹

時,则依自己的取舍而定了,现不确定!

       三是关于仲康日食,近来有人认为<夏本纪>载"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废時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之"废時乱日"不能理解成

日食,因此仲康日食不成立。"废時乱日"是不能理解为日食,但<左传.昭十七年>引<夏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

不是可以理解为日食发生時人们惊慌失措呢?现乡下都有"天狗食月"時敲打锣鼓以驱赶"天狗"的习俗。故仲康日食还是成立的!

"断定工程"推定洛阳地区可见"季秋"日食只有四次较合:BC2043.10.3; BC2019.12.6; BC1970.11.5; BC1961.10.26。考虑到夏始

年(BC2035)到仲康至少也有四十年左右,故前两次可以排除。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推断王年。

       夏禹的活动年代,并非单独无涉,所以,在讨论夏年代之前,我们必须先从尧、舜年代谈起。


         尧 舜 禹

       <史记.五帝本纪>因本<尧典>作:"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三年之丧毕...(舜)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孟子.万章上>"相二十八年崩")又载:"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

八年而尧崩"。可发现前后记载矛盾,前说"二十八年而崩",后又分二十八为二十年和八年作"八年而尧崩"。何解?

       从<书.尧典>有"守丧三年",与古本<纪年>"舜囚尧"对立,与我们的分析相出入,当不是历史真相!<山海经.海内北经>有"帝

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的记载,古本<纪年>也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明尧子丹朱曾为"帝"。而<史记><尧

典>无之,可见其疏!

       <世经>作尧在位七十年,<列子>也有尧五十年禅位之说。但作为上古之人,七十年也是够长的。我们从仰韶文化遗址墓葬

发现的类似首领人物的年龄看,一般在40岁左右,作为原始部落首领的尧,决不可能如此长寿(按<尧典>当百十岁左右)。因此我们

有理由相信,这个七十年,一定包括了"帝丹朱"在内的父子共七十年。

       据<隋书.律历志>引古本<纪年>:"帝尧元年丙子(BC2145)",明显非<纪年>原文,"丙子"显然是唐人据古本<纪年>残缺本推

出来的结果。既然唐人推的仲康日食不能成立,那么他们在此基础上推的"元年丙子"也一样不能成立!在上面我说过,这些年代虽

然不精确,但和实际年代相差应该不是很大。

       我们定两代尧帝(放勳与丹朱)共在位七十年,那么他们分别又在位多少年呢?我认为是五十八年和十二年!

       今本<纪年>有一条十分重要,即"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这当是古本<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

父相见也"之后事,因为今本<纪年>是以儒家传统尧舜禅让为背景的,所以于古本之"囚" "放"便在今本中都变了样。这一年依古本

<纪年>很可能记的是"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偃塞"是封闭消息,不让丹朱知道真相。郭濮注<山海经.大荒南经>

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可见<尧典>所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反对此事,故战败后被迁于

三危。那些反对的部落共立丹朱为"帝",双方为此肯定还发生过战争!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国语.周语

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

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可知最后失败者为丹朱,"后稷放帝朱于丹水"便是此事的终结!

       关于舜,各文献记载都基本上以<书.尧典>为参数而列,其为"生三十征庸(用),庸二十年,五十载陟方乃死",则在位五十年。

<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

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践天子位",则在位年分为摄天子事十一

年,为"帝"三十九年,共五十年。从其有三年丧期来看,史迁的这种分法很有问题!

       其实<尧典>已经很清楚了,"庸二十年,五十载陟方乃死",是包括"庸"二十年共五十年,则摄天子事当二十年,为"帝"三十年。

<史记>之所以误分,根源在于没有分清舜被举用即是"摄天子事",又相信有三年之丧,故才在分割上越加失误!<书.大禹谟>载:"格汝

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尚书大传>载:"(舜)惟十有四祀...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

一以三十三年,一以十四年,明显是前者通舜摄天子年数计,后者计以舜为帝的年数。则三十三年即舜为帝之十三年,舜提出以禹"总

朕师",即摄天子,十四年禹正式登位"行天子事"。如此,则舜荐禹后"十七年而崩"亦只得三十年而非<史记>三十九年!

       另,今本<纪年>有一条值得注意,即"(帝舜)三十年,葬后育于渭"。今本又于"五十年,帝陟"后说"后育,娥皇也"。谁都知道

娥皇是在舜死后殉于湘江,因被称为"湘君"。今本列此事在三十年,正合我推断的舜三十年,恐不是巧合吧!
      
       排列尧舜年代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列子>:尧五十年禅位。(即舜始摄天子事)

         2. <史记.五帝本纪>:摄政八年而尧崩。(即"舜囚尧"年)

         3. <孟子.万章上>:舜为政二十八年而尧崩。(即尧帝丹朱死)

         4. <孟子.万章上>:舜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

         5. <书.大禹谟>:三十有三载,(禹)总朕师。(即舜为帝十三年)

         6. <尚书大传>舜)惟十有四祀...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

         7. <世经>:尧共七十年,舜共五十年。

       如上,我们以BC2035年为夏始年,可将尧舜禹大事列于下:

         尧: BC2135 元年    尧帝放勳即位,号陶唐氏,年十六,居冀。                           

             BC2115 二一年  舜生。(据<尧典>生三十征用逆推)

             BC2095 四一年  禹生。(据古<纪年>启七十八卒和<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逆推)

             BC2086 五十年  陶唐部的联盟部落又与有虞诸部组成大联盟,各部推尧为联盟主,有虞部首领舜为副主,东夷部

                            大业,炎帝后四岳等佐之,時舜年三十,尧以二女嫔之。 (据<尧典>生三十征用和<列子>尧五十

                            年禅位)

             BC2085 五一年  舜摄天子事元年。(拟推)

             BC2079 五七年  舜摄七年,尧以崇伯鯀治河。(据古<纪年>禹在位四十五年和<尧典>鯀治水九年不成逆推)

             BC2078 五八年  舜摄八年,舜囚尧帝放勳,并封锁消息,尧囚死(据<五帝本纪>摄政八年而尧崩和今本<纪年>五十

                            八年改拟),年七十三。大联盟出现第一次危机,以三苗为首的反对势力推帝子丹朱为帝,仍号尧。

             BC2075 六一年  舜摄十一年,6月30日,天再昏(日食)。是年,舜败三苗,迁其部于三危。其他残部仍以丹朱为帝。

                            (据天象拟)

             BC2071 六五年  舜摄十五年,崇伯鲧治水九年不成,舜殛之于羽山,立其子禹为有夏部首领(拟推)。当時舜先后将

                            亲尧的共工流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另举用高阳部才子八人,高辛氏

                            才子八人。

             BC2070 六六年  舜摄十六年,夏后禹即位元年。(据古本<纪年>禹立四十五年逆推)

             BC2067 六九年  舜摄十九年,禹四年,诸部以尧势衰,先后从有虞。(拟推)

             BC2066 七十年  舜摄二十年,禹五年,帝尧丹朱被迫以虞舜为联盟主,后稷放之于丹水。(据<世经>尧共七十年拟)

         舜: BC2065 元年    舜通摄二十一年,禹六年,舜以禹治水(据<夏书>禹抑洪水十三年逆推),時禹年三十一,娶于涂山氏。

             BC2064 二年    舜共二十二年,禹七年,涂山氏生子启(据启卒年逆推)。禹治水,自冀州始,三过家门而不入。

             BC2063 三年    舜共二十三年,禹八年,皋陶作刑理民(据今本<纪年>拟),以子伯益佐禹治水,時年十五。(<列女传>

                            作五岁,暂拟十五)

             BC2058 八年    舜共二十八年,禹十三年,帝尧丹朱死,封其子于房。(据<孟子.万章上>舜为政二十八年而尧崩)

             BC2053 十三年  舜共三十三年,禹十八年,禹治水十三年,成。舜以禹总师,以伯益为虞,伯夷为秩宗,夔典乐,龙为纳

                            言,朱虎、熊羆为佐,遂陟方岳。(据<书.大禹谟>三十有三载,禹总师)

             BC2052 十四年  舜共三十四年,禹摄元年,正月,禹受命摄政,即为联盟副主。(据<尚书大传>(舜)惟十有四祀,乃荐禹
                           
                            于天,使行天子事)

             BC2038 二八年  舜共四十八年,禹摄十五年,舜老,禹专权,放舜于鸣条,舜遂巡于南方。(拟推)

             BC2036 三十年  舜共五十年,禹摄十七年,舜卒于苍梧之野,年八十(据<孟子.万章上>舜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妻后
                           
                            育殉,葬渭(据今本<纪年>)。避有虞之势,禹居于阳城。

         禹: BC2035 元年    禹为联盟主(即帝),居阳城,举皋陶为联盟副主。(拟推)

             BC2033 三年    皋陶卒,子大费立,即伯益。(据<孟子.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BC2032 四年    伯益元年,禹荐伯益于天,使为联盟副主。

             BC2026 十年    伯益七年,八月,禹卒于会稽,年七十。(据<夏本纪>) 凡为部落首领十八年,为联盟副主十七年,为

                            联盟主十年,凡四十五年。(据古本<纪年>) 子启立。而伯益为联盟主。初,"禹授益而以启为吏,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

                            自取之"。(据<战国策.燕策一>)

      
       以上年代,和所列七个条件皆合,亦反证了当時没有所谓"三年之丧"的空位期。尧、舜、禹年代既明,则启的年代也就游刃

而解,<真诰>引古本<纪年>作在位三十九年,寿七十八岁。而<路史>所引作二十九年,寿九十八岁。考虑到<帝王世纪>有"三十五年,

征河西"的记载,当源于<纪年>,因以在位三十九年,寿七十八岁为是。则启在位年为:BC2025-1987年。


         太康 仲康

       太康乃启之子,今本<纪年>作四年,包守丧八年。(另<外纪>二十九年,<路史>十九年,又十年而死,注作十二年)

       今本<纪年>夏王年除引自古本的几王外,余皆要慎从。因为以今本的各王年总计,凡403年,与古本"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

十一年"竟有68年之差。加之所谓的丧期30年,仍有38年之差。因此可以证明今本的王年大多不可以为据!

       <夏本纪>和古本<纪年>都有"太康失国"的记载,而今本无一字涉之,可证其"四年陟"非釆自古本,明显不可以为据。据<新唐

书.历志>引张说<历议新历>有"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蚀在房二度"的记载,那么可以认定张说所推仲康元年应为己丑,而同

书在此条前数行又有"太康十二年戊子岁冬至,应在女十一度"的记录,戊子正与仲康元年己丑相接,则太康当在位十二年。如前所

议,张说、一行所推算出的年干支虽不足据,但他们所釆的各王纪年年数则可以釆用!如此,可定太康在位十二年(BC1986-1975),那

么仲康五年日食正好在BC1970年,与现代天文推算的BC1970.11.5日之日食相合。这也反证了以上诸王在位年推断的可行性,同時又

证明了夏代王年的连贯性,即无"守丧"空位期!

       至于仲康在位多少年,则有<外纪>的十三年,<年代历>的二十六年,<路史>的"十有八岁崩"并注二十八年,今<纪年>七年,包守

丧九年。暂時不能确定,倾向于七年和十三年。


        相 无王之世 少康

       如果研究夏史的人对当時的社会属性没有一个认识的话,恐怕不能理解三、四十年天下无主而国不灭者!所以对夏前期的

双王制的正确认识是必要的。即太康虽然失了联盟主的地位,但他们的夏王位置依然存在,后来相被杀后也是这样,少康的世子地

位仍为夏人认可。

       从"太康失国"我们可知,这時侯夏与东夷的联盟已开始走向破裂。至仲康時"羲、和湎淫,废時乱日,胤往征之"(<夏本纪>)。

两族实成敌对,征羲、和便是夏翦除东夷势力的开始。虽然仲康征东夷之羲、和胜利了,但由于其在位太短,以至不能巩固胜利。

<左传.襄四年>载魏绛之言:"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以夏民代夏政",古<纪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可知当時

形。虽然太康失国"须于洛汭",都城为羿所得,但夏人的势力还是挺大的,后羿迫其势,在其后不得不迁于鉏。鉏乃另一支东夷族--

商人的势力范围。等到仲康死后,后羿认为時机成熟,便又从鉏地迁入夏人腹地穷石而"代夏政"。而这時仲康子相不得不"出居商

丘",但这時的夏应该还有势力。古本<纪年>载相之事有: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以上四夷皆属东夷,

可见相还是有能力的。

       但后羿这時似乎被暂時的胜利冲昏了头,<左传.襄四年>载魏绛之言:"...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以夏民代夏政。恃其射也,

不脩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

之,以为已相...(寒浞使)家众杀(羿)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

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

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从以上记载可知,羿代夏政后由于"不修民事"被杀,被杀的地点当在穷石的穷门。其時间应该就在仲康死,相立后不久。由

于羿荒政后又被杀,相才有可能征淮等诸夷。故羿被杀可定在相元年二年间,羿自立至死历太康、仲康,在位年也不会太短。<外纪>

等皆作八年,似不确,独<册府元龟>作二十七年,似得之!那么,仲康当以十三年(BC1974-1962)为是。

       以上是对当時形势分析得出羿在位年,下面再来分析相、寒浞及二子。

       <左传.哀元年>载伍员之言:"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

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

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从伍员之说和魏绛之言可知,先是寒浞代羿,因羿室而生浇和豷,等浇成年后使其灭夏的亲族斟灌及斟鄩氏,进而灭夏相。如

此看今<纪年>等以相在位二十八年之说近是,(今本包守丧为三十年,唯<路史>作二十二年) 即BC1961-1934年。

       夏相死,其妃后缗逃回娘家又生相之遗腹子少康。后来浇欲杀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有虞君虞思妻之以二女,那么少康子季杼

便应是二姚之子。那么这時的少康至少也有十五六岁。虞思处少康于纶,因收夏众而一举灭了寒浞,靡等在纶地立少康为夏后。可

推寒浞被灭当在少康处纶后不久。及少康子季杼也能统兵了,才最终灭掉浇及豷。从以上分析可知,所谓"无王之世",实际上分作两

段,前半期为寒浞独王,于夏为"无王";后半期为少康与浇、豷同王对抗。由此可知今本<纪年>关于"无王之世"是有误的,其以寒浞

被灭在无王之世的三十九年,四十年少康统一。与伍员和魏绛之言相左,不可从!

       寒浞之在位年今<纪年>作六十年,其中"无王之世"四十年,这么看似太过!而<外纪>等作三十二年(并羿八年为四十年),则

羿死亦在相之后了,与以上<左传>所载也明显不同,也不可从!独<路史>作四十三年,似得之。(以浞杀羿在相元、二年间,经相世

二十六七年,至少康十六七岁在纶灭之,正可得四十三年左右)

       那么少康实际上有二元,一是灭浞后在纶地被靡所立之元,一是统一后自纶归于夏邑的"中兴"后元。今本<纪年>等皆作少

康在位二十一年,当是统一后的在位年数,当可从。唯<路史>作四十六年,寿八十八。意其将浞定为四十三年,加之少康四十六年,

可得寿八十八。(因为少康为遗腹子,生在无王元年) 可见<路史>以无王之世为四十三年,再少康四十六年,则是在年代上理解失

误,不知浞与相、少康与浞皆有年代上的重叠,但可知他引用的数据还是大致可信的!故而只要定出少康的中兴后元年,以上各年

代便可迎刃而解。那么少康后元年是公元的多少年呢?

       <吴越春秋>载:"自禹受禅,至少康即位,六世,为一百四十四年"。这里的少康即位当指统一后的即位,今已定禹"受禅"元年

为前2035年,那么少康即位当前1892年。这一年代与以上推定也能相合,也反证了以上推拟的可信。那么"无王之世"实际为四十

一年。现列表如下:

                 禹    BC2070-2053    18      为部族首领

                       BC2052-2036    17      为联盟副主

                       BC2035-2026    10      为夏联盟主

                 启    BC2025-1987    39      BC2020年杀伯益为夏联盟主  (杀伯益年代从今<纪年>)

                 太康  BC1986-1975    12      三年失国,后十年死         (据<路史>)

                 仲康  BC1974-1962    13      五年(BC1970.11.5)日食

                 相    BC1961-1934    28      被浞杀

                 少康  BC1917-1893    25      元年杀浞立于纶

                       BC1892-1872    21      灭浇、豷统一,开创了一家独尊的"家天下"

         另:     皋陶  BC2035-2033    3       为夏联盟副主

                 伯益  BC2032-2020    13      BC2026年代为夏联盟主,凡七年被杀

                 若朩  BC2019-1987    33      为夏联盟副主

                 后羿  BC1986-1960    27      号有穷氏,BC1984年逐太康,被浞杀

                 寒浞  BC1959-1917    43      号有穷氏,被少康灭

                 浇豷  BC1916-1893    24      号有穷氏,被少康灭


       以上对夏前期年代的考证,仲康日食之前较有信心,之后至少康只能说大致如此。至于少康之后至桀的年代安排,因没有

可作支撑的年代定位,暂不能排列。若要排列,也只是作一个纯数字性的拼合罢了,本人就不排列了。(只提供文献数据附后)



       附:   少康之后文献所载诸王在位年:

      季杼:  少康子,今本<纪年><御览><世纪><通志><外纪>并十七年,(今<纪年>包守丧十九年) <路史.后纪>作"二十有七岁

             陟,注或作二十二年"。

        芬:  季杼子,<纪年>作帝芬,芬发;<史记>作槐,<汉书.古今人表>以槐、芬为二人,本人疑当是兄弟,且二人皆先后为夏

             王,古本<纪年>在位四十四年,可确定。<世纪><通志><外纪>并作二十六年,<路史.后纪>作"二十有六岁陟,注<世

             纪>二十八年,<纪年>四十四年非"。

        芒:  <史记><汉书>并作槐子,<御览>引古<纪年>:"后芒陟,位五十八年"。<路史.后纪>作十八年,注引"后芒陟,年五十

             八",当从<纪年>。<通志><外纪>并作十八年,<世纪>作十三年。

        泄:  帝芒之子,今<纪年>作二十五年,<路史.后纪>:"帝洩二十有六岁陟,注<世纪>同。<年代历>十六年,<纪年>二十一

             年皆非"。<御览>引<世纪>作十六年,<外纪>同。

      不降:  帝泄之子,今本<纪年>在位五十九年逊位,帝扃十年陟,<外纪>同。<路史.后纪>"在位五十九年陟,注<世纪><年代

             历>同<纪年>",则无逊位十年事。<御览>引<纪年>"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而另一版<御览>引<纪年>作"十

             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则六十九与十九必有一误。本人疑六十九为误,因本书前引有"不降六年,伐九苑",之后

             便是"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则六十九似渉以上六年而误,且六年与六十九年间再没引他事,又考虑到若

             以六十九计,其后为其弟扃(18年或以上),次扃子胤甲(古<纪年>四十年),再才是不降子孔甲共二代四王,至少为

             136年,这在年代学上都是窒息的,故疑六十九年为误。

        扃:  不降弟,<外纪><路史><世纪>并二十一年,<御览>注作二十二年,今<纪年>十八年。

      胤甲:  扃子,<史记>作廑,<纪年>"帝廑一名胤甲"。<路史.后纪>:"胤甲在位四十年,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东阳,

             其年,胤甲陟。注,以上<纪年>"。而今<纪年>只得八年,<世纪>二十年,<外纪>同,注或二十一年,<路史>注或二十二

             年。当以<纪年>四十年为是。

      孔甲:  不降子,今本<纪年>在位九年,近似。<通志><外纪><路史><年代历>并作三十一年,<刀剑录>元年丙申。或曰立時年

             六十左右。

        皋:  孔甲子,古本<纪年>:"后昊立三年",可从。<通志><外纪><路史>并作十一年。

        发:  后昊子,<纪年>作后发,或名敬,或发惠、敬发。今本<纪年>在位七年,<外纪>十三年,<世纪><路史.后纪>并作十二年,

             <通志>十一年;或注作十年,<皇极经世>作十九年。

      帝癸:  即桀,<世本>作帝皋子,帝发弟;<史记>及古<纪年>皆作帝发子。今本<纪年>在位三十一年,<通志>作五十一年,<外纪>

             五十二年,<路史.后纪>作四十三年,注或作五十二年,五十三年,或十二年。

                              
                                                                            2001年7月初稿,2009年2月三修于长沙。

                                            (完)回复 引用

TOP

brookqi
  • 发短消息
  • MSN 聊天
  • 加为好友

brookqi (阿布)当前在线

UID
55051 
帖子
619 
精华
积分
1320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10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9 
最后登录
2009-8-17 

版主

3# 发表于 2009-3-2 12:50 | 只看该作者 断代工程最为诟病的是西周先王年表,以一家之言代替定论,显得有些草率,但评价断代工程,不能只看到其中不足的地方,更应该看到它的成就,

首先,由国家牵头搞断代工程,这个形式是有很大的利处的,也只有国家牵头,才能使用这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这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这靠单个学者或某个机构是做不到的。它的弊处是工程得有个时间表,不会让你一下子搞个二、三十年,到时间必须有结论,哪怕这个结论不那么能服众。再一个就是搞民主集中制原则,少数服从多数,而搞学术研究,有时多数人的意见不见得正确。

我觉得断代工程最大的成就是商后期时间表和周灭商的时间段,虽然对前1046年现在仍有些不同意见,但这个时间段 前1020~前1050,则没有什么异议。而商后期从盘庚到纣的在位时间表,这也是第一次明确确定下来的,光这一点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就。还有对夏朝遗迹的讨论和梳理,也为以后对夏朝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回复 引用

TOP

越地男风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越地男风 当前离线

UID
18537 
帖子
2105 
精华
15 
积分
5052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4 
最后登录
2009-8-4 

版主

4# 发表于 2009-3-2 14:5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上各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复 引用

TOP

白纸黑字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白纸黑字 当前离线

UID
112038 
帖子
188 
精华
积分
543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 
最后登录
2009-8-14 

书生

5# 发表于 2009-3-2 21:47 | 只看该作者 阿布君之言才是真正学人的有识之言!有些谩骂"断代工程"者我甚至怀疑他们有没有看过断代工程"简报"。回复 引用

TOP

brookqi
  • 发短消息
  • MSN 聊天
  • 加为好友

brookqi (阿布)当前在线

UID
55051 
帖子
619 
精华
积分
1320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10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9 
最后登录
2009-8-17 

版主

6# 发表于 2009-3-3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白纸黑字 的帖子

过奖了,呵呵。

网上对断代工程的指责,流传广的有一两篇,看过,其中有些指责很有道理,但也有些在指责断代工程不严谨的时候,举的反证也同样也不严谨。也有些指责和断代报告本身有出入,比如我看到有质疑说断代的碳14检测20年区间只有不到70%的置信度,但我看到报告上明明是30年区间(前1020到前1050),不知道20年区间之说是从哪儿来的。而且我还看到一些其他的质疑文章,里面反而对碳14检测大加赞赏。也有些是对某些学者的学术品德提出质疑,但毕竟也还是一面之辞,不一定说的就对。

断代工程的繁本迟迟未出,说明已经吸取了其中的教训。不着急,哪怕再等10年、20年再出。回复 引用

TOP

zyf02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yf0207 当前离线

UID
38466 
帖子
1185 
精华
积分
3412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3 

贡士

7# 发表于 2009-3-19 09:20 | 只看该作者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已经全军覆没

本帖最后由 zyf0207 于 2009-3-19 09:29 编辑

 
  2003年1月,陕西省眉县出土一批青铜器,李学勤等200多专家,当时,就已经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全军覆没,无一正确。李学勤、李伯谦等都到过,眉县考古现场。
 
  我是2005年下半年才知道的。回复 引用

TOP

zyf02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yf0207 当前离线

UID
38466 
帖子
1185 
精华
积分
3412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3 

贡士

8# 发表于 2009-3-19 09:22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年表

本帖最后由 zyf0207 于 2009-3-19 09:30 编辑

 
盘庚 庚午 20   2+18 1191年 28 丙寅4庚午
小辛 辛卯  5   3+ 2 1170年 3 21 27 辛卯3甲午
小乙 乙未 12   2+10 1166年 10 21 28 乙未2丁酉
武丁 丁未 53   2+51 1154年 59 丁未
祖庚 庚子 13   2+11 1101年  7 11 19 丙申4庚子
祖甲 甲寅 18   3+15 1087年 16 33 甲寅-60
                      17-1=16
禀辛 辛未  5   2+ 3 1070年  4  6 庚寅1辛卯-40
庚丁 丁丑  8   3+ 5 1064年  6  8 21 甲午3丁酉
武乙 乙酉 23   3+20 1056年  4 25 35 壬寅3乙巳
文丁 丁巳  7   2+ 5 1024年  3 13 30 丁丑
 
帝乙 乙丑  7   3+ 4 1016年  9 35 37庚寅5乙未
纣辛 辛未 35   2+33 1010年 33 52 53己亥2辛丑
                      33+32-12=53
 
 
西周 共11世12传 共208年
 
武王 甲辰  7         977年 12 7 19 壬辰12甲辰
成王 辛亥 27         970年 30 37前964丁酉14辛亥
康王 戊寅 26         943年 26 前932甲戌4戊寅 冬失
昭王 甲辰 19         917年 19 51庚子4甲辰 壬戌春失
穆王 癸亥  6         898年 50 55 己未4癸亥
共王 己巳 21         892年 12 20甲寅15己巳 873
懿王 庚寅 15         871年 20 25前871丙寅24庚寅
孝王 乙巳  9         856年  9 15 辛卯14乙巳
夷王 甲寅  8         847年  8 15 16 庚子14甲寅
厉王 壬戌 12 12+1+13 839年 26 12 14 戊申14壬戌
共和 甲戌 14    1+13 827年 14 甲戌
宣王 乙亥 13   13+33 826年 46 32 14 前826年
宣王 戊子 33   13+33 813年 46 32 14 甲戌14戊子
幽王 辛酉 10         780年 10 11 庚申 781
 回复 引用

TOP

zyf02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yf0207 当前离线

UID
38466 
帖子
1185 
精华
积分
3412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3 

贡士

9# 发表于 2009-3-19 09:24 | 只看该作者

姜太公80岁见文王

本帖最后由 zyf0207 于 2009-3-19 09:25 编辑

 
甲历 公元前   正确的历史记载
 
丙戌 1055年 武乙2年 季秋甲子日是朝文王生 商历10月初5甲子日
甲子 1017年 姜太公生于更(文)丁帝八年八月初三。
乙丑 1016年 文丁9年 文王居丧
戊辰 1013年 文王元年 43岁-64岁
庚辰 1001年 五星聚于房
甲申  997年 文王受命2年,秋九月遇21岁的姜太公。
丙戌  995年 受命4年,周正(月)丙子朔。商历丑月初一丙子日。
己丑  992年 五星聚于房10年受命7年死
  文王在位25年,死于春3月,也是居丧第1年,居丧第3年,就是受命9年。22个年头,实际在位时间只有21年零2个多月。在位43岁-64岁,要到季秋,才64岁,实际上只活了63年6个月。
辛卯  990年 13 居丧3年 受命9年
 
壬辰  989年 12 武王即位元年 
癸卯  978年 寅月29甲子日 商历2月战于商郊牧野 978
         辰月16庚戌日既望 商历4月16庚戌日柴望(既望)
 
  武王13年春(含居丧第3年春)。即位后11年12月伐纣。这些记载都是正确的,即位后的12年春,就是居丧3年,的第13春,因为文王死于春3月。姜太公21岁遇文王,40岁灭商,第21年,41岁封于齐,活了79岁,80岁见文王的记载(死了在地下,同见祖先),是正确的历史记载。
  壬辰年,正确的理解是,武王即位元年,是西伯诸侯,比西周元年甲辰年,早12年。
 
甲辰  977年 周朝元年,姜太公遇文王的第21年,41岁封于齐。40岁灭商。
癸未  938年 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死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死于79周岁2月17天。
 
  甲子年到癸未年,是19、79、139岁。
前1017年八月初三 -前938年十月二十日=79周岁2月17天
  姜太公生于甲子年到,死于癸未年,是79周岁、80虚岁,是正确的历史记载。

 回复 引用

TOP

zyf02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yf0207 当前离线

UID
38466 
帖子
1185 
精华
积分
3412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3 

贡士

10# 发表于 2009-3-19 09:34 | 只看该作者

天象历史记载不存在伪造的可能

本帖最后由 zyf0207 于 2009-3-19 09:36 编辑

颛顼 甲子 20   3+17 1797年 20 59-78岁 癸卯春
   丁卯 4年4月初一前后  1794年 公历4月14-5月5日五星正聚
  查《古今五星聚一览表》,前后几百万年内,只有唯一的1794年,与古籍中的历史记载吻合。4年4月朔旦(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五星正聚于营室(28宿之1)。时间向前移动了21年。癸卯春筑城应该是,居丧第3年,癸亥春筑都城于帝丘、迁都,甲子年即位,诸侯高阳邑、都城2个遗址都已经找到。
  丙午年-21年=丁卯年
喾  甲申 24   3+21 1777年 19+2 玄嚣孙 癸亥21甲申
  建都河南省南亳,迁都陕西省西亳,杜县亳亭。2个遗址都已经找到,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挚  戊申  7   3+ 4 1753年 4 7 喾子 己(乙)巳3戊申
尧  壬子 18     18 1749年 28 55-82岁 戊午夏生尧
  建都平阳安邑,山西省新绛县,遗址都已经找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 “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 以灭人之国,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新绛、曲沃县一带。
舜  庚午 3210+3+19 1731年 39 48-86岁
  尧死的时间由己卯年,笔误为乙卯年,导致时间向前移动24年。除去居丧3年,时间向前移动21年。建都山西省蒲坂,遗址都已经找到。不是一次规划建成,而是分几次扩建而成,证实了历史记载:凡人有善言善行,必取之於己,舍己从人。是以耕者让畔,渔者让泽,四方向风。所居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人称为:都君。
己卯年-24年=乙卯年  24年-3年=21年
 
禹  壬寅 18 7+3+ 8 1699年 7 8 56-73岁 壬子
   甲辰 8月初一 日妖霄出 1697年 3年 日落前晚霞中的日全食
  查《日食路线图》,前后几十万年,是唯一的。
   丁未 五星聚       1694年 公历11月4-11月13日
   戊申           1693年 戊申春初失舜 居丧第1年
   庚戌           1691年 居丧第3年
   辛亥 三年之(舜)丧毕  1690年 禹乃避入中岳阳城
  舜受禅让8年,大禹治水功成,封禹於豫州河南。遗址已经找到,登封市东南12公里告城镇东北。
   壬子           1689年 壬子春正月为元岁
  建都山西省安邑,夏虚都城遗址已经找到。
益          3        在安邑一如摄政,三年丧毕,备法驾迎啟
                    癸亥秋七月朔,众推啟即位
 
  夏朝 共14世17传 共332年
 
啟  癸亥 16     16 1678年 16 55-70岁 癸亥七月朔
  啟都城、钧台、少康都城遗址,都在禹州市。以安邑为上都,九鼎在焉。
大彭 壬午 11 7+3+月余 1659年 月余啟传彭钱(铿)子颛顼7代孙
太康 癸未  9      9 1658年 9 4 己(癸)未-丙戌
   辛卯           1650年 辛卯5丙戌春 偃羿遂谋乱
  往依斟寻氏,居阳夏。河南省太康县东南太康寺,鹿邑县西辛集镇一带。辛氏是太康的后代。
   壬辰           1649年 10 19 冬十月崩
  羿责,斟寻惧,迁於北海,与斟灌氏为邻。太康失恃,忧恨成疾,於丙戌冬十月崩,葬於始封之地。啟封长子太康於陈州之北,陈州(淮阳县东南宛丘)北的鹿邑县西辛集镇一带。
   癸巳 羿即使迎请     1648年 癸巳5戊戌 仲康惕然入都
 
仲康 甲午  7      7 1647年 7 9 巳(己)丑春为元岁
 
  仲康3年(前1645年),封3弟鬲能(叔成、柯太)于河洛间的鬲邑(郾师商城)、4弟季升(珠风)于祭邑(郑州祭城)遗址。C14测年为前1630年,最大误差小于15年,0.4%左右(使用北京大学的仪器,标称精度是0.4%)。鬲邑、祭邑,古籍、家谱上均有清楚、详细的记载。
  戊戌5癸巳 秋九月朔    1643年 仲康五年 辰弗集房 日蚀径强
  查《日食路线图》,前后200多万年,只有唯一的前1643年,是戊戌年9月初1,有一半多一点的日偏食(日蚀径强)。太康癸未年即位,在位9年春失政,又(太康)十年冬十月崩。太康11年,仲康入都,第2年为元岁。仲康五年,秋九月朔,辰弗集房,日蚀径强。全部在正确的历史记载。
  《竹书纪年》仲康在位7年、《竹笺纪年》仲康的年号有9年,包括相居丧的后2年,都是正确的历史记载。相居丧的第1年就是,仲康在位的第7年。
  己丑年-5年=甲午年 癸巳年-5年=戊戌年
  9年-5年=4年 《竹笺纪年》太康4年。仲康的时间,向前移动了5年,太康在位9年春失政,错成4年。
  9年+10年=19年 《历代通鉴》太康19年。太康癸未年即位,在位9年春失政,又十年冬十月崩。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太康在位十年冬十月崩。被后人误解为,失政10年后、第19年崩。
  《竹笺纪年》、《竹书纪年》癸亥秋七月朔,众推啟即位,啟在位16年,大彭(伯少)居丧3年后,月余忽不见(一共是20年),太康癸未年即位,是正确的历史记载。
  《皇王大纪》、《帝王世纪》、《通鉴辑览》、《历代通鉴》、《通鉴前编》、《通鉴外纪》啟9年,是后人的误解,正确的应该是太康9年。
 回复 引用

TOP

zyf02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yf0207 当前离线

UID
38466 
帖子
1185 
精华
积分
3412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 
最后登录
2009-8-3 

贡士

11# 发表于 2009-3-19 09:44 | 只看该作者 古籍的作者没有伪造正确的历史记载的能力
 
  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古籍作者,还是明、清朝的古籍作者,他们都没有伪造正确的历史记载的能力。现在就连小学生都可以在电脑上查出,周朝文、武、成、康王的正确时间。因为网络上有《万年历》《日食路线图》《古今五星聚一览表》等。
  2003年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全军覆没,无一正确。《万年历》推算3000年,小数点前面已经了有7位数,小数点后面还必须超过5位。但当时的电脑、计算器只能计算8、10位数。短时间是正确的,但推算的时间长了,积累误差就会超过容许的范围。
365X3000=1095000
0.01/3000=0.000003
  并非现在的小学生,比《夏商周断代工程》200多专家、学者更厉害。电脑、网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871年,周懿元年天再旦于郑,前899年天再旦于朝鲜。出土青铜器上面的时间,查《万年历》周懿元年也是前871年。现在小学生都可以查《日食路线图》、《万年历》,但以前,断代工程的200多专家、学者,不可能,更不要说春秋、战国——明、清朝的古籍作者。
 
  这些正确的历史记载,在前后10万年内,只有唯一对应的公历时间。天文推算的时间,精度最高,已经到了年、月、日、时辰。而且DNA-Y测年、C14测年、用平均每代帝王的时间、代数推算的时间,都非常接近天文推算的时间,最大误差分别小于0.2%、0.3%、0.6%。
  平均约30年才一次五星聚,聚于房宿附近的概率,只有1/28。平均60年才一次,商历丑月初一丙子日。
 
30X28X60=平均约50000年才一次
 
  春秋、战国——明、清朝,古籍中的正确历史记载,这些作者,根本就不可能有伪造的能力、条件。只能是传抄、翻译、改编,以前古籍中的历史记载。这些古籍中正确的历史记载,也只能是当时的人用文字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