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天价前妻star是谁:论西汉帝后陵墓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8:06
论西汉帝后陵墓文化 摘要:本文从陵墓的形制、规模、礼制建筑、供奉祭祀、陪葬情况及陵邑的设置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剖析了西汉帝后陵墓文化。 关键词:西汉;帝后陵墓; 形制;陪葬; 祭礼; 陵邑  陵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陵墓的形制、规模、随葬品、礼制建筑、供奉祭祀活动等不同侧面,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习俗、生活习惯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物化表现。因此,研究把握不同时代的陵墓文化,对于了解不同时期古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西汉陵墓文化,就是西汉时期社会时代特征的一个全面反映。  一 西 汉 陵墓的形制、规模及随葬品西汉 王 朝 ,历经200余年,是我国初期封建社会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就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在京师长安附近规划、建设帝王陵墓,至西汉王朝灭亡,西汉9个皇帝埋在咸阳的五陵原上,另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分别位于西安市东部和东南部。 西汉皇帝的陵墓,从该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开始营建,其费用为该王朝年贡赋收人的三分之一,(《晋书·索琳传》及《旧唐书·虞世南传》)直到皇帝死后葬人陵墓。皇后死后,按照同全不同穴的方式,合葬于该帝陵。西汉 帝 后 陵墓,从外部形制来看,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形如覆斗。据目前实测结果,每座帝后陵的高度大约为30m,唯汉武帝茂陵高46m,封土堆底部边长约210m,顶部边长约30m-50m,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后汉书·礼仪志》卷六注引《汉旧仪》)这种高大的封土堆,象征着西汉封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升人天堂,羽化升仙,永垂不朽,不惜滥用民力,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为自己修建寿陵。西汉 帝 后 陵墓目前虽然没有正式发掘,但从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河北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大葆台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发掘简报》)、广州汉墓(《广州汉墓》)的发掘情况和《汉书。霍光传》记载相互印证,说明诸侯王和西汉帝后陵属于同一葬制,因此我们可以此来了解西汉帝后陵墓的结构情况。  西汉 帝 后 陵都为亚字型的大型多重木撑墓,墓室深度几乎和陵墓封土的高度相同,规模如文献记的,“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后汉书·礼仪》卷六注引《汉旧仪》、《皇览》即墓室大小基本与地面封土堆上部接近,开东西南北四条墓道。西汉帝后陵墓的筑造方法,是从地面向下挖好墓穴,然后在墓穴中仿照宫殿建筑形制建成墓室,再放置多重棺撑,棺撑之外,积泥、积炭、积沙、积石,防潮防盗。所以,整个墓室)一l.乎成为一个封闭性十分严密的地下宫殿。由于墓室结构规模宏大,因而陵墓的修建,耗费的物资也十分惊人。如修建平陵时,仅陵墓室外积沙就租用了3万辆牛车日夜从渭河运送。西汉 帝 后 陵的葬具为多重棺掉,多为梓木、楠木、、松木所制,内外檬漆,雕饰彩绘,龙纹云纹,栩栩如生,十分精美。棺撑之外,为长度约90cm,宽高各10cm左右的柏木条砌筑,文献_f二称之日“黄肠题凑”。(《汉书·霍光传》苏琳注)北京大葆台汉墓就使用了15880根木条砌筑成木撑。  西汉 帝 后 使用的葬衣都是用金丝将几千个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玉片网织而成,史称金缕玉衣或“珠孺玉押”。(《西京杂记》)1968年满城汉墓刘胜夫妇均穿金缕玉衣,玉衣由头罩、上衣、裤腿、手套、鞋五部分组成。头罩由盖脸、头罩组成,盖脸上刻出眼、鼻、嘴等部位,形象逼真,上衣由前后两片和左右衣袖组成,裤腿、手套和鞋都比例得当,合乎体制。刘胜的玉衣长1.88 m,由2498片玉组成,所用金丝1100多克重。文献记载,汉武帝刘彻的玉衣上“皆镂蛟龙莺凤龟鳞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西京杂记》)看来文献记载不为妄谈。  西汉 时 期 ,厚葬之风盛行,皇帝皇后陵墓的随葬品更是丰富多彩。如象征帝王权力和身份的印玺,有黄金制成的,玛瑙制成的,玉石制成的等等,其造型、文字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968年发现于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狼家沟的“皇后之玺”,通体晶莹透彻,姨虎钮,四侧刻出飘飘欲动的云纹,篆刻“皇后之玺”四字,文字遒劲古朴,刀法圆润雄混,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文物》1973年5期)帝后陵墓随葬的珠玉礼器,更是多不胜数,钟鼎舫壶,竿笙琴瑟,无不具备。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耳杯达100多件,帝后陵墓的随葬品可想而知。象征皇帝生前的朝典仪仗、侍卫宫女的大量陶俑更是数以千计。文献记载,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威金钱财物,乌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藏之。”(《汉书·贡禹传》)1966年昭帝平陵东北70m处的建筑遗址中出土了4件玉器;玉奔马为汉白玉雕琢而成,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奔马昂首嘶鸣,右前蹄蹬空,驱干上有阴刻的飞翼,作飞腾的状态,具有质朴、活泼及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玉熊肥胖笨拙,姿态生动,玉鹰两翼平伸,尾羽散张,羽毛丰满松软,作俯冲之势。玉俑头上有束发的布围,冠顶凸起,中有小孔,阳线刻出头发、眉须,线条流畅自然,为一头戴方山冠的乐俑造型。(《文物》1979年2期及《文物与考古》1980年1期)可见,西汉帝后陵墓,不仅随葬品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特殊 的 墓 葬形制,加上高超的医药防腐技术,使西汉帝王陵墓内的死者尸体,千百年来,不腐不化,保存完好。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克长安,西汉诸陵被盗,帝后的尸体上均穿金镂玉衣,“面如生”。(《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情况与之相符。辛追的尸体出土时,肌肉组织富有弹性,连体内的甜瓜子也保存完好,西汉时期的医药防腐技术不能不令世人惊叹不已。
二 礼 制 建筑及供奉祭祀活动西汉 帝 后 陵园是仿照其生前居住的宫城设计建造的,规模宏大。据实测结果,皇帝陵园为一正方形结构,边长约410m-430m,皇后陵略小。《汉旧仪》记载,“汉陵莹域方七顷”,与实测数据接近。陵园四边辟四门,门外置双闭,阅门建筑高大雄伟。陵园设园令、园郎等官吏,其职责是“掌守陵园,案行扫除”(《后汉书·百官志》)。西汉王朝十分重视陵园事务的管理,不仅设置大量官吏及几千人负责日常杂役,还要求百官之长的垂相“四时行园陵”(《汉书·鲍宣传》、《张汤传》)。  寝园 也 是 西汉帝后陵墓的重要礼制建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的祭祀活动主要是“日上四食”,也就是“给陵上祭祀之事”(《汉书·冯奉世传》如淳注)。寝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寝殿、东西厢房和便殿。“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路寝矣”(汉书·韦贤传》师古注)。它象征着皇帝“平生正殿路寝”的大朝,东厢是群臣受诏待驾、上朝议事、太子视膳,皇帝祈雨的地方,西厢为君主宴闲清静的处所。寝园中的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盟水,陈妆具”。这一点,东汉王朝有所继承,文献记载,“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昼漏上水,大鸿肪设九宾,随立寝殿前,钟鸣,渴者治礼引客,群臣就位如仪。乘舆自东厢下,太常导出,西向拜,折旋升昨阶,拜神座。退坐东厢,西向。侍中、尚书、陛者皆神座后。公卿群臣渴神座,太官上食,太常乐奏食举,舞《文始》、《五行》之舞”(《后汉书·礼仪志》上)。  《汉 书 · 韦贤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如景帝的德阳庙、武帝的龙渊庙、昭帝的徘徊庙等,考古调查中均发现有其遗迹。陵庙中藏有先帝的神主。祭祀神主时,还要从寝园中请出先帝的衣冠等日常用品,一同被供奉、拜渴和祭祀。祭祀的内容主要有:“五月尝麦,六、七月三伏,立秋;躯娄,又尝集。八月先夕馈食,皆一太牢。酣祭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太牢,又每月一太牢,如闰加一祀,与此上为二十五祠。”(《汉书·韦玄成传》晋灼注)这些祭祀活动,都有特定的乐舞伴奏,如高祖庙的“武德”、“文始”、“五行”之舞等等。对参 加 庙 祭活动的乐舞伴奏者,要进行严格挑选。“汉大乐律。卑者之于不得舞宗庙之酣。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取适子高五尺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颜色和,身体修治者,以为舞人”(《后汉书·百官志》二引卢植《礼》注)。  三 陪 葬 坑及陪葬墓陪葬 坑 在 商代帝王陵墓中已经出现,它是死者生前侍卫、仪仗、军阵、宴饮、朝典等现实生活活动的映象。西汉时期,规模更加宏大。如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坑达48个,估计出土的各类陶俑数以万计。阳陵17号陪葬坑北区,曾出土了两辆彩绘盖木车,每车3马,面东伫立,车马随从陶武士俑62件,木俑2件,组成8列纵队,武士俑均挎剑、持戟、拥盾。东侧伴有陶灶陶井及成组的铜量器。该坑的南区全是粮食朽痕,厚度达20cm,种类有谷子、靡子、小麦、花生等。皇帝车马出行,武士前呼后拥,灶井及粮食可随时为出行人员提供膳食需要。  2号 坑 以 木车及随从的男女武士俑为东西主轴线,两边为乘马,披朱红甲衣的女俑群南北对称分开。4,5号坑围绕坑壁系涂红色涂料并可以开合的木屏风,屏风内站立着一排执戟的武士俑。一处建筑遗址的围沟内放置众多的立俑、舞蹈俑、奏乐俑及牛、羊、老虎等动物。这些实物资料直观地再现了皇帝前行幸、宴饮、观赏百戏杂耍活动的生动画面。阳陵 陪 葬 坑的发掘,除了出土数以万计的各种彩绘陶俑外,还有各种实用的戟、矛、剑、弩机、箭链等兵器,有釜、盆、甄、罐、孟等生活用具,有凿、镑、斧、锯等手工工具,有车马器、衣饰、货币、印章及度量衡器。阳陵陪葬坑犹如一座巨大的西汉天然博物馆,文物荟萃,画面生动,独具特色。  阳陵 陪 葬 坑出土的人物陶俑,结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自然,肌肤丰盈,眼、鼻、嘴、发式等人体细部都刻画的维妙维肖。陶俑的头部造型更是匠心独运。有的额宽口阔,有的眉目清秀,有的粗狂豪放,有的文静安祥。性格神态不同的人物造型,充分反映了西汉初期陶塑工艺的高超水平。西汉 帝 陵 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而且时代特征明显。从分布看,绝大多数陪葬墓位于帝陵东司马道两侧,距帝陵近者,身份地位高。从陪葬墓的形状看,有覆斗形,有园锥状,有各种不同山状造型,如霍去病的墓象祁连山,卫青的墓象庐山,这些都与他们生前抗击匈奴的活动有关。从陪葬者的身份看,有开国元勋,文臣武将,皇亲国戚,殡妃墙妾,不同帝陵的陪葬者,直接反映了西汉王朝政治、军事及王朝的兴衰变化。如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的陪葬者,有萧何、曹参、周勃、王陵,茂陵的陪葬者,有卫青、霍去病、金日禅等,西汉晚期的元、成、哀、平诸帝,陪葬者一改前期的传统,多为外戚债幸,如元帝渭陵的冯奉世、王凤等,成帝延陵的班婕好、马婕好、赵飞燕等。陪葬者具有特殊的身份地位,因此,陪葬墓往往也修建园邑和祠堂之类的礼制建筑,同时附有陪葬坑,如长陵的陪葬墓— 杨家湾汉墓的11个陪葬坑,20世纪60年代就曾出土了3000兵马俑及大量的彩绘陶器、漆器、铜器、铁器。茂陵的陪葬墓— 阳信长公主墓的陪葬坑20世纪80年代曾出上了玺金铜马、婆银竹节铜熏炉,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多次漂洋过海,参加文物外展,其工艺水平令外国朋友惊叹不已。霍去病墓地石刻,风格浑厚朴素,雕刻手法简炼传神,堪称汉代石刻艺术的杰作,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 陵 邑 的设里陵邑 是 西 汉帝陵设邑制度的产物。陵邑,也称陵县,即在陵邑设立县治,进行供奉祭祀和管理。西汉帝陵为什么要设置陵邑呢?首先,它是西汉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一项措施。“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家功臣于长陵,后世世徒二千石,高货富人及兼并豪杰之家于诸陵,盖以强干弱枝,非独奉山园也”(《汉书·地理志》)。西汉初期,诸陵邑主要迁徙关东大族,是西汉王朝加强对关东地区政治控制的需要,西汉中期主要徙人的是高货富户及兼并之家,是保证王朝对全国经济控制的需要。第二,西汉初期,匈奴势力强大,不断南下掠夺财物,形成对京师长安的严重威胁,因此,设置陵邑于京师周围,等于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拱卫京师长安的安全。第三,陵邑内除了关东豪族、高货富户以外,更多的是公主、诸侯王、垂相、将军、列侯、吏2000石等现任高职官员,这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高执政皇帝的权威有一定作用。第四,京师长安之内多为宫殿衙署市肆等公共设施,用于住宅的空地有限,随着官僚机构的增加,官吏人数的增多,皇帝通过赐土地、宅第、家地等方式,将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安排在陵县,既缓解了长安城过于拥挤的矛盾,也便于加强对这些人的控制,还满足了这些人人籍长安的虚荣心理。第五,设置陵邑,客观上大大繁荣了京师长安和陵县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  陵邑 筑 有 高大的城垣,四周设有城门,居者住在陵邑内的“里”内,里也设里门,配有严格的门禁制度,进出里门都要接受检查,官吏亦不得例外。陵邑内还辟有市场,设置狱所,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西汉诸陵邑属于“县”级单位,但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元帝以前,直属于朝廷的太常管辖,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开始隶属于三辅。一般的县令秩禄千石到600石,而陵邑陵令却达2000石。  从陵 邑 的 人口数量看,长陵邑近18万人口,茂陵邑27万7千多,超过了京师长安的人口总数再加上霸陵、平陵、安陵、杜陵、阳陵诸陵邑的人口,总数超过100万。这样诸陵县和京师长安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庞大的人口稠密的卫星城市群,人口密度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和天津,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  从人 口 构 成看,诸陵邑内居住的大多是公主、列侯、吏2000石及将军、承相等高官,如车千秋、韦贤、平当、魏相、王嘉、黄霸、王商和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等,号称“七相五公”,皆出自诸陵邑。除此以外,就是驰名全国的富商大贾,如长陵邑的田氏、安陵邑的杜氏、茂陵邑的挚纲,平陵邑的如氏和直氏,个个家资巨万,杜陵邑的樊嘉资产竟达500(〕万。再者,不少著名的文人学者也云集于诸陵邑,如茂陵邑的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平陵邑的平当、昊章、李寻、张山衬等。因此,诸陵邑和京师长安一起构成了西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正如班固《西京赋》描写的那样:“若乃观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廓,邑居相承”,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庞大城市群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