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航4590:“主动倾听”(一):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2:40:28

“主动倾听”(一):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

(2008-04-08 22:25:14) 转载标签:

教学艺术

杂谈

分类: 教学主张  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要达到对话的目的,就必须学会倾听。没有倾听,对话就失去了意义。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我们和孩子的心灵之间也将隔上一层厚厚的墙壁。有心理学家指出: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有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已不那么乐于和善于倾听了,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组情景吧!

    ◆ 拒绝倾听

    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上,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五只小兔子,三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当老师点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5-5=0。”老师一愣,继而就不再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学生,而是转向其他同学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老师接着问。一名乖巧的女生回答说:“5-2=3或5-3=2”,这时,老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说:“好,那你能给他(指那位男同学)讲讲这样列式的道理吗?”……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这节课就再也没有看见这只高高地举起充满自信的小手了。”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5只小兔子,往左走了3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5-5=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正常”的思维,对学生的“怪异”的做法不屑一顾,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而将目光投向另外的同学,根本就拒绝倾听下去,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或许,师道尊严从一开始便让我们失去了耐性,教师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们的话语与思想。而或许就在我们嘴角那嗤之以鼻的冷笑中,或是教鞭一挥的断喝里,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天才的念头给摧毁了,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开始布满伤痕并从此染上世俗的灰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抛开心中的成见与成人世俗可笑的规则判断,以一种信任与理解的眼神注视着可爱、善良的孩子,认真地听,听他们的智慧,听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完呢?
    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竞争力差,知识面窄,缺少创新能力,我们的老师总是在追求整齐划一,总是在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关闭了与孩子心灵相约的通道,我们的孩子能闪烁着求异的光芒吗?

   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

    虚应其事

    一位教师在执教“梯形的认识”的时候,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梯形的例子。

    一名学生回答:“爬楼的梯子是梯形。”老师此时脑中在暗暗在想想下一个教学环节或提问;想教具或多媒体的操作;想象自己的表现等等,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于是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嗯,好,还有谁来?”

    又一名学生回答:“车前盖是梯形。”

    这时老师自己都没有见过或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车前盖,又怕学生的发言影响课堂的顺畅,于是又随意应付到:“哦,你还知道“车前盖”,我都不知道,还有吗?”

    这位教师只是闻而不思,虚应其事,煞有介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鼓励。其实学生的回答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梯子的形状是梯形,而不能说梯子是梯形。“车前盖”是立体的不是平面,也没有一组对边是平行,因此,更不能说车前盖是梯形。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听而不闻,仅仅摆出一种虚假的姿态,打开了一只耳朵,接纳学生的声音,但却让它从另一只耳朵悄然流出,未能让这声音在自己的内心之湖激起任何涟消,未能使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发生任何与这倾听有关的改变,造成了学生错误的数学概念,也白白错过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大好时机。如果我们的老师倾听出了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展示个性,获得成功,学生的错误也就成了我们课堂中难得一遇的教学“活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我们所提倡的倾听是一种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它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

   择其所好

    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课堂引入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角字。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角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三角板的角,有的说墙角,还有的说牛角、羊角。老师点评道:“同学们说得真有意思!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角(指着黑板上的字)。”学生们小声议论到:今天可能是元角分的角。不对,可能学藏羚羊的角。

    这位教师虽然听了也想了,但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数学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和生活中的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学生说出牛角羊角时,教师一句“真有意思”就一带而过,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点、甄别,造成学生的误解。

    再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该帮我爸爸买什么样的酒了……”话未说完,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随即问全班同学:“这能算收获吗?”同学们答:“不算。”老师说:“对,这不能算是这节课的收获。”那位学生心有不甘地坐下。

    这位教师也在听,可是他只听得进去自己想要的答案,对学生的貌似脱离轨道的回答简单否定,造成学生的心有不甘。这种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学生只是为教师而存在,教育因而变成了受教育者向教育者显示其存在的过程,而不是显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塑造的只是他心目中学生的形象,而不是人的形象。教师关注的只是自我的存在和声音,作为"生命"的教育者的纯粹存在就被遗忘,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即当教育进行时,生命不在场,学生的声音因而被拒斥、遗忘和漏听了。教师对回荡在他四周的生命之维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