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款飞度 雨刷尺寸:“超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30:49

“超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005年娱乐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点多、波及面广且延续时间长。例如,“超女”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然而,“超女”已经超越了一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一种经济现象。有关超女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是“超女”的定价问题。有报章称“超女”定价偏低,比如李宇春给定位中低档的“神州”电脑做广告,价码偏低。其实,李宇春的价码不能只从她从“神州”电脑获取的七位数报酬来计算,还要计算一个长长的“超女经济”链条。

我们必须承认,“超女”背后的驱动力量,也即价值链条的组成部分,最初也没有料到“超女经济”会如此威力巨大,以至于有一阵子假如离开“PK”都彷佛缺少时尚似的。不管星探、经纪人、湖南电视台,还是各大报刊媒体,哪个不是从“超女经济”中偷着乐大数钞票?上述利益相关群体(stakeholders)可谓配合默契,很赚了一把。

问题是,“超女经济”是非常健康的经济产业。除了直观的GDP创造以外,还有很多正的外部性存在。

首先,李宇春上了时代杂志(亚洲版)封面,向世人昭示了我国的崭新形象。古老帝国大地上确实春风荡漾,中国果真是引领新风尚之地。李宇春到伦敦市和该市市长一起敲响新年钟声,又让外部世界对中国多了一分了解,知道了别样中国的存在。

其次,“李宇春”们创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像比尔·盖茨可以为了创业而放弃大学学位一样,“李宇春”们也可以为了演艺事业而辍学。这有什么不好呢?条条大路通罗马,“超女”们的选择有何不妥呢?

最后,由于“超女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共容利益,因而整体社会福利大大提高,所以值得鼓与呼。

其实,“超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具有我们无法预料的丰富侧面和维度,仅举一例,立存此证——同是“超女”的张靓颖,恐怕在自己走红和卖唱片的同时不免也有些许的无奈:为何不会唱歌的李宇春会拥有远远超过自己的人气与名利?胜者通吃、马太效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