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s8行窃天赋ez视频:探究农信社信贷管理风险防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58:03

随着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各项业务都显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特别是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贷款占比和不良贷款额有反弹趋势。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效进行信贷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心。现就如何防控农信社信贷风险,结合农信社经营现状进行探讨。

一、信贷风险现状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较之省联社成立以前有了质的改变,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风险状况明显好转。特别是自08年以来开展的“标准基层行社创建”与“合规建设”活动以来,合规理念逐步增强,合规意识明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但从目前情况看,信贷风险状况还不容乐观:一是部分员工合规意识淡薄,信贷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二是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压降难度增大,新增不良贷款控制不力,不良贷款有反弹趋势。三是不确定因素导致潜在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显现,并有加大的趋势。

二、信贷风险成因

1、风险防控意识淡薄,“三查”制度落实不够。

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没有风险防控意识,“三查”制度未能落实,贷前调查走过场,贷时审查形同虚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不能深层次揭示借款人资信、经营管理等情况,往往是贷款发放后、甚至贷款逾期后风险才被暴露。

2、道德风险难以把控,违规贷款屡禁不止。

自省联社成立以来,加大了违规贷款的整治力度,违规行为明显减少。但员工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参差不齐,借名、假名贷款,垒大户、跨地区、一户多社借款等违规贷款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受利益驱使,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问题贷款”难以清收。

3、风险责任界定不明,存量贷款管理不力。

不良贷款一直是农信社较为沉重的包袱,经过票据置换和5年多来的苦苦清收,目前才渐有起色。但由于人员调整、岗位交流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对新增贷款管理较为严格,对存量贷款管理薄弱,存量贷款责任界定不明,特别是一些有问题贷款和个人的责任贷款,人员调离后,这些贷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真空”,成为“烫手山芋”,人为造成贷款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

4、信贷队伍亟待加强,经营理念明显滞后。

目前,农信社信贷人员任职资格的确定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流程体系,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进出和责任界定机制。加之信贷队伍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部分信贷人员经营理念未能转变,没有营销意识,不去抢占市场,导致贷款流向一些问题企业(个人)或项目。

5、信用体系明显缺位,信用风险隐患突出。

农信社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这一特殊性质导致在信用风险防控上与商业银行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一是征信系统虽然已经正式运行,但录入征信系统的企业和自然人绝大部分是大中城市的信息,农村市场的征信信息微乎其微,特别是农村市场的自然人征信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国家工作人员到普通自然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失信现象,借款人贷款后往往以务工、经商等理由外出,加大贷款管理成本,有的甚至下落不明,贷款形成风险,信用贷款不再“信用”。三是法制不健全致使信用风险加剧。首先是立法层面: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贷款逾期超过2年,银行将不再享有依法诉讼的权利。这项规定已成为借款人“合理逃废债务的杀手锏”,借款人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后就“人间蒸发”,有的借款人借款后就以务工、经商等为由故意躲避,恶意逃废债务。其次是执法层面:目前银行普遍是“赢了官司赔了钱”,针对逾期贷款,通过诉讼,银行基本上都会胜诉,但执行却是举步维艰,起诉阶段要缴纳诉讼费、保全费等相关费用,申请执行要缴纳执行费,费用交齐了,却因种种原因执行不到借款人资产,“赢了官司不赢钱”现象普遍存在。

6、政府职能本末倒置,潜在风险不断加剧。

农信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力助推器,作为支农主力军,其经营发展理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但现有政府职能未真正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干预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职能本末倒置,个别领导为个人政绩盲目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强行要求贷款跟进,领导在位时风险还能被掩盖,一旦领导更迭,潜在风险便会不断加剧。

三、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构建完善内控体系。

一是实行统一授权管理。建立有效的授权决策机制,建立统一的授权操作规范,适度上收贷款权,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内部控制监控防线,业务办理实行双人、双责,实行交叉控制。二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合规部门职能。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的中台,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强化中台风险控制,制定和完善相关风险控制及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同时,要有效发挥合规部门的作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将违规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强化内部稽核和审计。进一步强化内部稽核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稽核部门作用,不断改进稽核方法,有效增强稽核部门独立查处权,切实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让稽核部门敢于查处,敢说真话。

2、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贷款质量。

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全面推进客户经理制。农村市场的金融竞争已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要寻求突破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要从多年来农村金融市场的“霸主”角色中摆脱出来,变“等贷”为“行贷”。要从总部开始推行客户经理制,并逐步推广到基层网点,要以全新的经营理念营销客户、抢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不断提升农信社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合规企业文化,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强化营销人员培训,切实提高营销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防控,从操作上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客户经理的营销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其次要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培育合规文化,要从总部高层做起,高层、特别是信用社负责人要主动合规、带头合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员工合规意识,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杜绝违规现象发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三是进一步推进贷款核查制度。重点是核查贷前调查的真实性,特别是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贷款用途真实性是控制跨地区、垒大户、借名等违规贷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贷款核查,可以有效防范违规贷款,也可以对信贷人员形成威慑,从而有效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四是坚持柜面办理,增强贷款透明度。信贷业务必须坚持柜面办理,要充分发挥农贷会计的作用,在资料审查、借款人身份核对、贷款资金去向等方面严格把关,有效增强贷款办理透明度,把违规贷款扼杀在柜面。五是创新信贷产品,分散信贷风险。不断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局面。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推出门面房按揭、小区住房按揭、门面房抵押、船舶抵押等抵押类贷款品种,以及教师等公务人员保证贷款和票据业务,逐步提高抵(质)押贷款比例,缩小信用贷款比例,分散信贷风险,全面提升信贷质量。六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合理界定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责任。对违规贷款,发现一个重处一个,增加违规成本,要让违规人员付出惨重代价;对责任贷款,按照“尽职免责、失职追究”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催收不力、保全不及时等失职行为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责任,并按赔偿标准赔偿贷款损失;触犯法律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四、推进信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征信系统作用。征信系统不仅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不断引导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提高信用意识,不断推进以“珍爱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用文化建设。二是努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当前,县域经济普遍存在诚信度差的现象,恶意逃废债务行为时有发生。改善信用环境政府部门应率先垂范,打造一个诚信政府,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以信用村镇创建为抓手,不断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有效改善地域信用环境,为地方经济和企业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不断推进征信系统建设。截至2010年6月底,征信系统已收集1632万户企业和7亿多自然人信息,但信息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由于农信社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大部分农村市场企业和自然人信息没有收录。因此应不断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增加企业(包括企业法人及股东)及自然人(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纳税、电信欠费、违法违纪、处罚等相关公共信息,使信用报告成为全面反映企业和自然人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及遵纪守法状况的“经济身份证”,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将农信社定位于纳税企业而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政府职能应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提供服务,从干预发展转变为维护利益,为农信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协调税务、工商、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加大恶意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形成强大震慑力,有效减少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同时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改变“只赢官司不赢钱”局面。三是完善现行立法,防范潜在道德风险。应当完善现行法律关于“贷款逾期超过2年,银行将不再享有依法诉讼的权利”的规定,拓宽证据采信渠道,将村居委员会证明、农信社催款信函、偿还贷款本息记录等无借款人本人签字认可的证明材料纳入证据采信范围,最大限度保护农信社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