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余生2:太极拳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46:55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 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 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 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 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 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 极拳;又有人说是 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 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 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 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 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 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 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 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 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 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 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第 1路拳套现 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
  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 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 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② 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 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 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 “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 吹),以加大劲力;
  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 一般行拳时要慢;
  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 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
  ①震脚 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
  ③ “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 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 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 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 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 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 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 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 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 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 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各式太极拳尽管形式、风格各具特点,但练拳要领 有许多是共同的,例如: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 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 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 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 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 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 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 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 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 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 “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 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 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 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 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 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 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 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 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 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 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 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 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 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 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 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 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 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 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 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 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 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 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 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 “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 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 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 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 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 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 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 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 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 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 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 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 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 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 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