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古代叫什么:初中文言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34:39

(三十七)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

  (三十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三十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四十)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构和排比手法。(4分)

  (四十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四十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四十三)《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四十四)《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四十五)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选文]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释]

  (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②之 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今乃掉尾而斗(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四十六)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

  [选文]

  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桔成,岁得绢数千匹。恒(5)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者也。

  樊重(6)欲作器物,先种梓、漆(7),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8)也。谚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

  (1[李衡]三国时吴人,做过丹阳太守。(2[汛州]大沙洲。(3[]告诫。(4[]要求。(5[]通常。(6[樊重]东汉人,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7[梓、漆]梓树和漆树。梓树是好木材,漆树可以产漆。(8[已已]停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树( ) 岁( ) 嗤( ) 假(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词。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

  ②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

  3、文中人物对千树甘桔有不同理解,请指出:

  ① 三国时李衡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② 汉代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四十七)执泥绘像(《贤奕编·警喻》)

  [选文]

  歙(1)俗多贾(2),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3)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4),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5),乃至冠裳履綦,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已而,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注释]

  (1[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2[贾(ɡǔ]指经商或商人。(3[秦陇]秦州、陇州。(4[]皮肤白。(5[皤(]白。(6[綦(]鞋上的装饰。(7[亟(]多次。(8[颠末]始末。(9[惬(qiè)然]高兴的样子。(10[]惊讶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焉( ) 以( )

  肖( ) 乃( ) 是( )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① 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 ② 一日父归,其子疑之( )

  子曰:学而时习之( )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四十八)王者何贵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者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者何贵? (2)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2、翻译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3、请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4、《曹刿论战》中哪一句话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吻合?

  (四十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 、“午”皆为人名。

  1. 5分)翻译上文中以 隶体字 打印的句子。

  2. 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五十)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 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 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 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1. 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 须臾 觉 既

  诈 于是 全 于时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五十一)柳下季存国(20分)

  齐攻鲁,求岑鼎①。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②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①岑鼎:鲁国宝鼎。 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 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赂,送。

  1. 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他 反 为 于

  于是 乃 说 存

  2.为上文中出现的“之”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6分)

  用法⑴ ,例句

  用法⑵ ,例句

  用法⑶ ,例句

  3.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

  4.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与“君之国”各指 、 .4分)

  (五十二)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都是东汉时人。

  1. 3分)翻译文中划线: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

  2.4分)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

  (五十三)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

  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

  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

  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

  A.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4.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五十四)戎夷解衣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

  2.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五十五)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②智:见识。 ③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

  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

  (450字)

  (五十六)鹦鹉灭火(13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五十七)虫负 虫版 传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虫负 虫版 :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给加框句子注上标点:

  2.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

  4.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

  5.虫负 虫版 的 悲剧根源是什么?

  (五十八)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①事文帝②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③,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①郎:官职名,侍郎。 ②文帝:汉文帝。 ③已日,相当于“一天后”。

  1. 加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其)其同舍或告归 其如土石何

  B.(舍)误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吴广故言欲亡

  D.(以)以此称长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五十九)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

  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

  A.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

  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六十)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①设于路侧。又爱著屐②。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③,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④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③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④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⑤逮:直到。 ⑥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 ②又爱著屐

  ③及饮其味 ④兼获,辄无遗者

  2. 翻译:

  ①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②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

  3.猩既已知道人的设下的圈套,那为何它们还上当被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