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职猎人粤语下载:东方红炼油厂的创建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8:42
东方红炼油厂的创建回顾张广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开发大庆、胜利两大油田之后,为就近解决北京和华北地区的石油产品供应问题,于1966年决定在北京建设一座大型炼油厂。1967年2月14日,国家计委批准了石油工业部的建设方案。当时出于战备的考虑和不占耕地的要求以及要“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经多方勘察,国家计委、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石油部和北京市共同决定,厂址选在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坟山村一带,并定名为东方红炼油厂。从此在首都西南猫耳山下,凤凰岭之上,一道荒凉贫瘠的山沟里,东方红炼油厂诞生了。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发展壮大,昔日的炼油厂已发展成为现在的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东方红炼油厂当时设计为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分两期建设。被国务院、石油部、北京市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作为北京市向国庆20周年献礼项目之一。目标确定之后成立了东方红炼油厂筹建处领导小组,石油部任命李世源(原石油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为筹建处主任。他被称作炼油厂第一个创业带头人。1968年3月,东炼厂一期工程开始,8月开始安装生产设备。施工采取大会战形式,由兰州炼油厂安装公司、抚顺炼建公司、红旗总队承担装置区的建设;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公司等单位承建土建和公用工程建设。参加施工会战的还有房山县民工和北京石油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们。建设期间,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并作重要指示。国家建委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解决铁路、供电、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全国各地在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布满花岗岩的山地搞建设是非常难苦的。开山劈石,削峰填谷为建设大军开辟出符合安装条件的施工场地是首要任务。按照设计规划,仅建成一期工程就需要移动150多万土石方。有人推算,如果摆成高宽各1米的矮墙,可达1500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只一项凤凰亭装油站台的场平工程,就需要搬掉3座小山,填平3条峡谷,总工程量达50多万立方米,等于在花岗岩上硬是开出一片平地。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通畅,直达炼油厂的运输车辆只能绕道房山走周口店公社西庄村到胜利桥。在那里最先矗立在半山腰的是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红底白字赫然写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这也是当年千千万万创业者真诚的心声。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口号。会战指挥郁就设在间长6米、宽4米、墙高2米的小板房内。职工们住在冬不暖夏不凉的大工棚内,四外透风。吃的是定量供应的粮油,穿的是粗布工作服。冬天狂风怒吼,夏日酷署难当。为了抢任务,经常加班加点;日日夜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当"才全国正在掀起“工业学大庆”的高潮,所以自东炼厂破土动工之日起,就把大庆建设的经验贯穿于整个建设、生产等各项工作当中。由当时炼油厂的建设处在“文革”初期,社会上大搞“停产闹革命”、批判“唯生产力论”,建设者们一方面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方面又要跟非常恶劣的政治环境作斗争。当时北京所处的特殊地位,在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有利条件下,建设者们冲破各种阻力和干扰,在指导思想上,学习大庆“两论起家”和“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创业态度;在精神状态上,继承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在基建组织上,采用了大庆油田大会战的模式;在职工队伍建设上,发扬了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经过14000多名建设者13个月的团结拼搏,东炼厂一期工程提前竣工投产。1969年3月27日,第一座重187吨的炼油塔——常压塔高高耸起,银灰色的塔身在蓝天下闪闪发光。塔身上书写着一幅“中国人民有志气”的标语,显示出石油工人的豪情壮志和为国争光的决心。8月8日,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毛泽东”号机车徐徐驶进新建成的房山石楼原油转运站台,第一车大庆原油运抵东方红炼油厂。9月9日凌晨2时,常减压装置生产出第一批成品油,从此结束了北京“只耗油,不产油”的历史。工人们用彩绸把油样瓶装扮一新,送到北京市政府,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向北京人民报喜,向国庆二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炼油厂一期工程建成后,二期工程相继上马,尔后又分门别类建成了一批化工企业。东方红炼油厂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基地,发展成为中国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二集团。张广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开发大庆、胜利两大油田之后,为就近解决北京和华北地区的石油产品供应问题,于1966年决定在北京建设一座大型炼油厂。1967年2月14日,国家计委批准了石油工业部的建设方案。当时出于战备的考虑和不占耕地的要求以及要“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经多方勘察,国家计委、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石油部和北京市共同决定,厂址选在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坟山村一带,并定名为东方红炼油厂。从此在首都西南猫耳山下,凤凰岭之上,一道荒凉贫瘠的山沟里,东方红炼油厂诞生了。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发展壮大,昔日的炼油厂已发展成为现在的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东方红炼油厂当时设计为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分两期建设。被国务院、石油部、北京市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作为北京市向国庆20周年献礼项目之一。目标确定之后成立了东方红炼油厂筹建处领导小组,石油部任命李世源(原石油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为筹建处主任。他被称作炼油厂第一个创业带头人。1968年3月,东炼厂一期工程开始,8月开始安装生产设备。施工采取大会战形式,由兰州炼油厂安装公司、抚顺炼建公司、红旗总队承担装置区的建设;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公司等单位承建土建和公用工程建设。参加施工会战的还有房山县民工和北京石油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们。建设期间,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并作重要指示。国家建委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解决铁路、供电、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全国各地在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布满花岗岩的山地搞建设是非常难苦的。开山劈石,削峰填谷为建设大军开辟出符合安装条件的施工场地是首要任务。按照设计规划,仅建成一期工程就需要移动150多万土石方。有人推算,如果摆成高宽各1米的矮墙,可达1500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只一项凤凰亭装油站台的场平工程,就需要搬掉3座小山,填平3条峡谷,总工程量达50多万立方米,等于在花岗岩上硬是开出一片平地。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通畅,直达炼油厂的运输车辆只能绕道房山走周口店公社西庄村到胜利桥。在那里最先矗立在半山腰的是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红底白字赫然写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这也是当年千千万万创业者真诚的心声。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口号。会战指挥郁就设在间长6米、宽4米、墙高2米的小板房内。职工们住在冬不暖夏不凉的大工棚内,四外透风。吃的是定量供应的粮油,穿的是粗布工作服。冬天狂风怒吼,夏日酷署难当。为了抢任务,经常加班加点;日日夜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当"才全国正在掀起“工业学大庆”的高潮,所以自东炼厂破土动工之日起,就把大庆建设的经验贯穿于整个建设、生产等各项工作当中。由当时炼油厂的建设处在“文革”初期,社会上大搞“停产闹革命”、批判“唯生产力论”,建设者们一方面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方面又要跟非常恶劣的政治环境作斗争。当时北京所处的特殊地位,在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有利条件下,建设者们冲破各种阻力和干扰,在指导思想上,学习大庆“两论起家”和“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创业态度;在精神状态上,继承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在基建组织上,采用了大庆油田大会战的模式;在职工队伍建设上,发扬了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经过14000多名建设者13个月的团结拼搏,东炼厂一期工程提前竣工投产。1969年3月27日,第一座重187吨的炼油塔——常压塔高高耸起,银灰色的塔身在蓝天下闪闪发光。塔身上书写着一幅“中国人民有志气”的标语,显示出石油工人的豪情壮志和为国争光的决心。8月8日,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毛泽东”号机车徐徐驶进新建成的房山石楼原油转运站台,第一车大庆原油运抵东方红炼油厂。9月9日凌晨2时,常减压装置生产出第一批成品油,从此结束了北京“只耗油,不产油”的历史。工人们用彩绸把油样瓶装扮一新,送到北京市政府,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向北京人民报喜,向国庆二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炼油厂一期工程建成后,二期工程相继上马,尔后又分门别类建成了一批化工企业。东方红炼油厂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基地,发展成为中国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二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