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贺y太 绝望器官:神秘的人体经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30:23
神秘的人体经络

一、    探寻人体中的功能世界——十二经脉

笔者发现这两年很多人开始热忠于经络调理养生,不少中医爱好者与捍卫者通过写中医养生方面的书籍来引起人们对中医的关注。笔者对此很是高兴,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怎么能忘记丢弃呢?一部《黄帝内经》要汇集多少代人的经验与智慧。中国人的历史至少有200万年,而《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大约是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也就是说中国人用了近199.8万年的时间,通过对我们身体的不断摸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一代又一代地口传心授,才有了秦汉时期写就的《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笔者写的这本《人人都是老中医》也是通过不断翻阅领悟《黄帝内经》才能有些思路与灵感。面对199.8万年的中国人对于人体健康的经验总结,有谁敢说这是糟粕?有谁敢说这是迷信?又有谁敢扬言取缔?笔者敢说,那些扬言取缔中医,自认为是科学捍卫者的人,尤如井底之蛙。现代科学有几年历史,20年?200年?2000年?与200万年比比如何?!

回到经络调理养生的问题上,那为什么能通过经络调理就能治病养生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说经络是什么。经络是存在于人体中联系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人体五体(皮毛、血脉、肉、筋、骨)、五官(眼、耳、口、鼻、舌)等躯体的物质。万物由气生化而成,经络也是不例外。只是当人死亡后,人体内后天之气(呼吸之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的合称)散去后,经络之气也就散去了。所以经络是由后天之气聚化而成,他不像五脏六腑那样,人死后还能存在于人体中一段时间。因为,无脏六腑是由先天之气生成,再由后天之气维持的。即使人死亡后,没有后天之气维持五脏六腑,但先天之气还在,所以脏腑在一段时间内还在。

搞懂了经络是什么的问题后,再分析经络为什么能治病就不难了。人体脏腑、五体、五官等由于经络的存在而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具体描述如下:三焦(六腑之一)将五脏六腑从上到下串联起来。从上到下依次为肺,心,脾,肝,胆,胃,肾,小肠,大肠,膀胱。各脏腑通过各自经络与五体、五官等相连,与肺相连的叫肺经,与心相连的叫心经,与三焦相连的叫三焦经,依次类推。而各条经络之间又相互连接起来。如此形成一个网状的整体。如果某一个脏腑上的阴阳不平衡了,可以通过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这个脏腑所对应的经络以达到调理该脏腑阴阳的目的。举个例子:如果肺上阳气太过造成咳嗽气喘,就可以用或针刺或刮痧的方法,使得肺上太过的阳气排出体外,肺就进入阴阳平衡状态了,咳嗽气喘的疾病就好了。具体怎样通过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脏腑阴阳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讲解。在这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下12条经络的行经部位以及12条经络上面的重要穴位。五脏加六腑应该对应11条经络,为什么变成12条经络了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认为心在五脏中是极其重要的一脏,心的表面应该有一个保护他的物质,我们的祖先将这种物质叫做“心包”,于是就有了与心包相连的“心包经”,11条经络就变成了12条经络了。而所谓穴位,是经络上与外部联系的最敏感部位。

 (一) 手太阴肺经

 肺经是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偏阴之气)吸入体内,再将对人体无用的气(偏阳之气)呼出体外。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拇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

肺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肺经穴位: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1)中府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2) 云门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3) 天府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4) 侠白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治肩臂痛。

(5)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6)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7) 列缺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8) 经渠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l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9) 太渊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10) 鱼际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11) 少商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二)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大肠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大肠经穴位: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1) 商阳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2) 二间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3) 三间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4) 合谷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5) 阳溪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6) 偏历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7) 温溜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8) 下廉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9) 上廉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10) 手三里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11) 曲池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12) 肘髎

[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13) 手五里

[定位]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 肘臂挛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14) 臂臑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15) 肩髃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16) 巨骨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17) 天鼎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18) 扶突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19) 口禾髎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20) 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三) 手少阴心经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心经穴位: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1) 极泉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2) 青灵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3) 少海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4) 灵道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心痛,暴喑,肘臂挛痛。

[配伍] 配心俞治心痛。

(5) 通里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l寸。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6) 阴郄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7) 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8) 少府

[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配伍] 配内关治心悸。

(9) 少冲

[定位] 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配伍] 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四)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小肠经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个。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小肠经穴位: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宫

(1) 少泽 SI1 Shào zé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痈。

(2) 前谷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配伍] 配耳门、翳风治耳鸣。

(3)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4) 腕骨

[定位]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配伍] 配阳陵泉、肝俞、胆俞治黄疸。

(5) 阳谷

[定位]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配伍] 配阳池治腕痛。

(6) 养老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7) 支正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8) 小海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

[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9) 肩贞

[定位]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10) 臑俞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11) 天宗

[定位] 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痈。

(12) 秉风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13) 曲垣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肩胛疼痛。

[配伍] 配天宗、秉风治肩胛疼痛。

(14) 肩外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配伍] 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15) 肩中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配伍]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16) 天窗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17) 天容

[定位] 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18) 颧髎

[定位]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配伍] 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19) 听宫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配伍] 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聋。

(五) 手少阳三焦经

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中医认为三焦司掌后天之气。肾是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脾胃运化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传导到人体各脏腑的六腑之一。三焦是由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组成的。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经脉发生异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中焦部份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异常的征兆。 三焦经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个。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三焦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本经穴位:关冲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瘛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 丝竹空

(1) 关冲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2) 液门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3) 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4) 阳池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5) 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6) 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痠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7) 会宗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配伍]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8) 三阳络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9) 四渎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阳络、消泺、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10) 天井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11) 清冷渊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12) 消泺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13) 臑会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14)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15) 天髎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16) 天牖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17) 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配伍]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18) 瘛脉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配伍]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19) 颅息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治偏头痛、头风病。

(20) 角孙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配伍]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21) 耳门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配丝竹空治牙痛;配兑端治上齿龋。

(22) 耳和髎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配伍]配养老、完骨治耳聋。

(23) 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六) 手厥阴心包经

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心包经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心包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心包经穴位: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1) 天池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2) 天泉

[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伍]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3) 曲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4) 郄门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伍]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5) 间使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伍]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6)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7) 大陵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8) 劳宫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9) 中冲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配商阳治耳聋时不闻音。

(七)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脾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1) 隐白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2) 大都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3) 太白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4) 公孙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5) 商丘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6) 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7) 漏谷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8) 地机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9) 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10) 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11) 箕门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12) 冲门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13) 府舍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14) 腹结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15) 大横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16) 腹哀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

(17) 食窦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18) 天溪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19) 胸乡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20) 周荣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21) 大包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八)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脾胃相表里)。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胃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胃经穴位: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1) 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2) 四白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3) 巨髎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4) 地仓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5) 大迎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6) 颊车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7) 下关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

(8) 头维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9) 人迎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10) 水突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11) 气舍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12) 缺盆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13) 气户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14) 库房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15) 屋翳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16) 膺窗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17) 乳中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18) 乳根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19) 不容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20) 承满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21) 梁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22) 关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23) 太乙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病,心烦,癫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24) 滑肉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癫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25)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26) 外陵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27) 大巨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28) 水道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29) 归来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30) 气冲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

[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31) 髀关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32) 伏兔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33) 阴市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34) 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35) 犊鼻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36) 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7) 上巨虚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38) 条口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39) 下巨虚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40) 丰隆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风池治眩晕;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41) 解溪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42) 冲阳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43) 陷谷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44) 内庭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45) 厉兑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九) 足厥阴肝经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肝开窍于目),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肝经穴位: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1) 大敦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2) 行间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3)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4)中封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5) 蠡沟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6) 中都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7) 膝关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8) 曲泉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9) 阴包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10) 足五里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11)阴廉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12) 急脉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13)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14)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十) 足少阳胆经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胆俞穴,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是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改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胆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胆经穴位: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风市 中渎 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1) 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2) 听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3) 上关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4) 颔厌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5) 悬颅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6) 悬厘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7) 曲鬓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8) 率谷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9) 天冲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10) 浮白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11) 头窍阴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12) 完骨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13) 本神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14) 阳白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15) 头临泣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16) 目窗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17) 正营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18) 承灵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19) 脑空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20)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21)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22) 渊腋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23) 辄筋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24) 日月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25) 京门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26) 带脉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27) 五枢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28) 维道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29) 居髎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30) 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31) 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32) 中渎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33) 膝阳关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34)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35) 阳交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36) 外丘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37) 光明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38) 阳辅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39) 悬钟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40) 丘墟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41) 足临泣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42) 地五会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 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 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43) 侠溪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44) 足窍阴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十一) 足少阴肾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肾经穴位: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1) 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2) 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3)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

(4) 大钟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5) 水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6) 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7) 复溜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8) 交信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 内廉痛。

[配伍]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9) 筑宾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伍]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10) 阴谷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配伍]配照海、中极治癃闭;配大赫、曲骨、命门治寒疝、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11) 横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配伍]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12) 大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配伍]配阴交肾俞、带脉、大敦、中极治阳萎、遗精、带下;配命门、肾俞、志室、中极、关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13) 气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配伍]配天枢、大肠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萎、不育症。

(14) 四满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15) 中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配伍]配肾俞、委中、气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16) 肓俞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主治]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治便秘、泄泻、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天枢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17) 商曲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配伍]配中脘、大横治腹痛、腹胀;配支沟治便秘;配大肠俞、天枢、治泄泻、痢疾。

(18) 石关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阴交、肾俞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

(19) 阴都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配伍]配巨阙治心中烦满;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20) 腹通谷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内关、中脘治胃气逆;配申脉、照海治癫痫、惊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纳呆。

(21) 幽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配伍]配玉堂治烦心呕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治腹胀、肠鸣、泄泻。

(22) 步廊

[定位]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23) 神封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

(24) 灵墟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神藏治失眠健忘。

(25) 神藏

[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26) 彧中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配伍]配风门、肺俞治外邪袭肺;配天突、间使、华盖治咽喉肿痛。

(27) 俞府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肺俞、鱼际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十二)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膀胱经穴位: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阴

(1) 睛明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2) 攒竹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3) 眉冲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4) 曲差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5) 五处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6) 承光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7) 通天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8) 络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9) 玉枕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10) 天柱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11) 大杼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12) 风门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13) 肺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14) 厥阴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15) 心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16) 督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17) 膈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18) 肝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19) 胆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20) 脾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21) 胃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22) 三焦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23) 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24) 气海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25) 大肠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26) 关元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 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27) 小肠俞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28) 膀胱俞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29) 中膂俞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30) 白环俞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31) 上髎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32) 次髎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33) 中髎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34) 下髎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35) 会阳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36) 承扶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37) 殷门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38) 浮郄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39) 委阳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40) 委中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41) 附分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42) 魄户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43) 膏肓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44) 神堂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45) 譩譆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46) 膈关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47) 魂门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48) 阳纲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49) 意舍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50) 胃仓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51) 肓门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52) 志室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53) 胞肓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54) 秩边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55) 合阳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56) 承筋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57) 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58) 飞扬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59) 跗阳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0) 昆仑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61) 仆参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62) 申脉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63) 金门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64) 京骨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65) 束骨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66) 足通谷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67) 至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二、  40种基本病证的经络调理法

  “砭、针、灸、药、按、导引”是中医常用的六种调理脏腑阴阳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这六种方法能调理脏腑的阴阳呢?这个问题还得用“气阴阳”概念回答。首先说说“砭”,所谓砭,主要指刺血、刮痧和拔罐。刺血就是用三棱针刺穴位至出血。刺血的目的是通过三棱针刺穴位出血放出多余的阳气。我们知道阳气有“出”的运动趋势,随着血液的流出,多余的阳气也冲出体表,这样穴位所对应的经络和脏腑就能达到阴阳平衡状态。刺血主要用于调理心与肺上的阴阳,这是因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刺出血液能泻掉心上多余的阳气,同时由于三棱针刺破皮肤就能泻掉肺上多余的阳气。所以刺血可以治疗发热、风热感冒、中暑等上焦心肺阳气太过证或阳气极过证。刮痧就是用刮痧器具沿着经络循行路径刮皮肤至出痧。所谓痧是指阳气偏盛的血液冲出血脉进入皮肤而形成的或红或紫的血斑。刮痧的目的和刺血一样都是通过泻掉心肺上多余的阳气以调理心肺的阴阳。刮痧常用于治疗发热、风热感冒、中暑等上焦心肺阳气太过或阳气极过证。拔罐就是抽空拔罐器具中空气后将拔罐器具紧贴在穴位上的调理过程。拔罐的目的是通过大气压的作用将穴位中多余的阴气逼迫进入真空的拔罐器中以此泻掉穴位、相应经络和脏腑上多余的阴气。拔罐可以调理任何脏腑的阴阳,常用于治疗风湿、骨质增生、腰背酸痛等阴气太过证或阴气极过证或阳气不足证。由于上述三种砭法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所以在民间广泛使用。

  说完了“砭”,我们再讲讲“针灸”。所谓针,就是用毫针刺穴位至得气以调理穴位、经络和脏腑的阴阳。所谓得气,是指被针刺者感觉到穴位部分有发胀的感觉。针法既可以增补穴位、经络和脏腑上不足的阳气,又可以泻掉穴位、经络和脏腑上太过的阳气,所以针法分补泻二法。补法的要领是“慢进快出并封口,留针时间长”,即进针的速度较慢,得气后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并像转木取火那样来回转动毫针至穴位部位有发热的感觉,出针的速度较快,出针后封住针口不让阳气出来。之所以要留针时间长并来回转动毫针就是要达到生阳祛阴的目的,即通过转木取火这样的操作手段,使得穴位上的阴气转变为阳气,以使本来阳气不足或阴气太过的状态逐渐转变成阴阳平衡状态。泻法的要领是“快进慢出不封口,留针时间短”,即进针的速度较快,得气后留针时间短,出针的速度较慢,让多余的阳气随着针尖慢慢泻出体表,出针后不封针口以使太过的阳气继续泻出从而达到调理脏腑至阴阳平衡的目的。针法可以调理任何脏腑的阳气不足证或阳气极不足证或阴气太过证或阴气极过证或阳气太过证或阳气极过证或阴气不足证或阴气极不足证等八种基本病证,所以在中医临床上广泛运用。但由于针法的技巧性很强,而且操作不当会出现晕针、断针等情况,所以民间很少使用。

所谓灸,就是用艾条或香烟那样粗的香贴近穴位热灸。灸的目的是通过高温使穴位上多余的阴气蒸腾出体表,也可以使穴位上多余的阴气转化成阳气以调理脏腑阴阳重归平衡状态。灸法常用于调理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阴气太过证或阴气极过证或阳气不足证。由于灸法的操作比较简便,所以民间常使用。

讲完了“针灸”,最后我们聊聊“药”、“按”和“导引”。所谓药,是指用中药调理脏腑的阴阳。关于中药,我们在前面一章《神奇的中药世界》中已有所论述。关于如何用中药调理40种基本病证,笔者将在后面一章《人人都是老中医》中详细说明。所谓按,是指用手沿着经络循行路线按摩推拿。按摩推拿的目的是通过按摩推拿经络及经络上的穴位使得经络发热以生阳祛阴,调理穴位、经络和脏腑阴阳平衡。按摩推拿常用于程度较轻的阳气不足证或阴气太过证。由于按摩推拿的操作简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民间常使用。

所谓导引,是指通过气功、意念、热敷、冷敷等方法导引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气功,但是真正懂气功、运用气功养生的中国人却很少。那么气功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气功是运用意念来进行运气吐纳。气功的目的是用意念控制气的升降出入,我们知道阳气有“升”、“出”与“散”的运动趋势,阴气有“降”、“入”与“聚”的运动趋势。我们运用气功可以改变阴气与阳气的上述运动趋势。懂得气功的人,可以用意念使阳气有“降”、“入”和“聚”的运动趋势,阴气有“升”、“出”与“散”的运动趋势,也就是说懂气功的人可以运用意念随意控制阴阳之气的运动趋势,从而达到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的养生目的。譬如当懂气功的人不小心受了风寒而感冒,他们可以用意念使得体内多余的阴气通过口鼻、皮肤散发出去。我们知道阴气是不可能有“散”和“出”的运动趋势的,但懂气功的人却能改变阴气原来的运动趋势而散发出体外,从而使得肺上的阴阳重归平衡,感冒就好了。笔者提议我们大家一起练练气功,平时常常用意念运运气,日子久了,自然会成为能随意控制阴阳之气运动的气功高手。当然在运用经络调理脏腑阴阳的时候,如果用意念将阴气或阳气运到相应穴位处的话,调理效果会更好。譬如在灸足阳明胃经上足三里穴的时候,如果用意念将阴气运到足三里部位的话,调理胃阴太过或胃阳不足的效果必然会更显著。

  所谓热敷就是用温度比较高的东西(如烘热过的沙袋等)放在穴位上热敷。热敷的目的和作用和灸一样,是通过高温使穴位中多余的阴气转化为阳气或蒸腾出体表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热敷常用于调理任何脏腑的阳气不足证或阴气太过证。所谓冷敷就是用温度比较低的东西(如冰或凉的毛巾、冰或凉的黄瓜片、冰或凉的西瓜片等)放在穴位上冷敷。冷敷的目的是通过冷敷穴位让阴气降入(冷敷时人体需平躺)穴位通过经络到达相应脏腑从而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由于阴气有“降”和“入”的运动趋势,冷敷穴位能使阴气快速有效地进入穴位、经络与脏腑。冷敷常用于调理任何脏腑的阳气太过证或阳气极过证或阴气不足证或阴气极不足证。

  上述为笔者对中医六法“砭(刺血,刮痧,拔罐)、针、灸、药、按、导引(气功、冷热敷)”为什么能调理脏腑阴阳的解释。接下来笔者将试着归纳一下如何通过经络调理40种基本病证。

(一)肺阳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着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行经路线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热沙袋热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二)肺阳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三)肺阴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肺脏。

 (四)肺阴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肺脏。

 (五)肺阳太过证

方法一:三棱针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云门、少商穴出血(黄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太阴肺经行经路线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针以泻法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运用刺血法、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肺脏。

  (六)肺阳极过证

方法一:三棱针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云门、少商穴出血(黄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太阴肺经行经路线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针以泻法刺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运用刺血法、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肺脏。

 (七)肺阴太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太阴肺经上中府、云门、尺泽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或热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或热敷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八)肺阴极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太阴肺经上中府、云门、尺泽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尺泽、孔最穴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曲池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灸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九)心阳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 ,手厥阴心包经上曲泽、内关、劳宫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着手少阴心经行经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行经路线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热沙袋热敷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上曲泽、内关、劳宫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十)心阳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 ,手厥阴心包经上曲泽、内关、劳宫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手少阴心经上青灵、少海、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上曲泽、内关、劳宫穴。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十一)心阴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手少阴心经上的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池、曲泽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心脏。

 (十二)心阴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手少阴心经上的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池、曲泽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心脏。

   (十三)心阳太过证

方法一:三棱针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出血(黄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少阴心经行经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行经路线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针以泻法刺手少阴心经上的少海,少府穴及手厥阴心包经上的曲泽、内关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手少阴心经上的青灵、少神门穴及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池、曲泽、内关穴。

运用刺血法、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心脏。

 (十四)心阳极过证

方法一:三棱针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出血(黄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少阴心经行经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行经路线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针以泻法刺手少阴心经上的少海,少府穴及手厥阴心包经上的曲泽、内关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手少阴心经上的青灵、少神门穴及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池、曲泽、内关穴。

运用刺血法、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心脏。

 (十五)心阴太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少阴心经上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天池、曲泽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少阴心经上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曲泽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手少阴心经上的青灵、少海、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池、曲泽、内关穴。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或热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或热敷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十六)心阴极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少阴心经上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天池、曲泽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手少阴心经上少海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曲泽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十七)脾阳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着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行经路线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热沙袋热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十八)脾阳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十九)脾阴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脾脏。

  (二十)脾阴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脾脏。

  (二十一)脾阳太过证

方法一:沿足太阴脾经行经路线、足阳明胃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脾脏。

 (二十二)脾阳极过证

  方法一:沿足太阴脾经行经路线、足阳明胃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同时冷敷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脾脏。

  (二十三)脾阴太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太阴脾经上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太阴脾经上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太阴脾经上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或热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或热敷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二十四)脾阴极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太阴脾经上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太阴脾经上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穴和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天枢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二十五)肝阳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着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行经路线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热沙袋热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二十六)肝阳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二十七)肝阴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肝脏。

  (二十八)肝阴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肝脏。

 (二十九)肝阳太过证

  方法一:沿足厥阴肝经行经路线、足少阳胆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肝脏。

 (三十)肝阳极过证

  方法一:沿足厥阴肝经行经路线、足少阳胆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肝脏。

  (三十一)肝阴太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或热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或热敷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三十二)肝阴极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中都、阴包穴和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带脉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三十三)肾阳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着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行经路线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热沙袋热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三十四)肾阳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毫针以补法刺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处的阴气正在不断转化为阳气。针灸时注意避开血管。

 (三十五)肾阴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肾脏。

  (三十六)肾阴极不足证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肾脏。

  (三十七)肾阳太过证

方法一:沿足少阴肾经行经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肾脏。

 (三十八)肾阳极过证

方法一:沿足少阴肾经行经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行经路线刮痧。

方法二:用毫针以泻法刺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针刺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黄瓜片冷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昆仑、委中、肾俞穴。

运用刮痧法、针刺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到达穴位上并通过穴位泻出体表。用冷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阴气正通过穴位不断进入经络到达肾脏。

 (三十九)肾阴太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肾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肾俞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方法三:用热沙袋热敷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肾俞穴。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或热敷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或热敷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四十)肾阴极过证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肾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热灸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阴谷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肾俞穴。热灸时避开血管。

使用拔罐法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泻出体表进入拔罐器。使用热灸法的时候需用意念想象肾上太过的阴气不断到达正在热灸的穴位上,并不断蒸发出体表。

 三、 经络组合调理法——疑难杂症的克星

  在第四章中笔者讲过疑难杂症是怎么回事。所谓疑难杂症是指多个脏腑存在阴阳失衡的状况,这种多个脏腑存在的阴阳失衡状态可能是相互联系的(由于气的升降运动导致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有关系的(由于内因、外因及不内不外因等不同的病因而导致的)。笔者认为调理疑难杂症需用“子午流注调理法”分而治之。所谓子午流注,笔者在前面已有表述,中医认为一天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络,在具体某个时辰里对应的经络最开通兴旺,此时其他经络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所以在调理具体某个脏腑时应该在该脏腑相对应的时辰进行。譬如在调理脾上阴阳时,应该在上午9点-11点进行,因为在这两个小时内脾经最开通兴旺,此时调理脾上的阴阳必然事半功倍。12个时辰对应12条经络的表述如下:7点-9点(辰时),胃经最旺;9点-11点(巳时),脾经最旺;11点-13点(午时),心经最旺;13点-15点(未时),小肠经最旺;15点-17点(申时),膀胱经最旺;17点-19点(酉时),肾经最旺;19点-21点(戌时),心包经最旺;21点-23点(亥时),三焦经最旺;23点-1点(子时),胆经最旺;1点-3点(丑时),肝经最旺;3点-5点(寅时),肺经最旺;5点-7点(卯时),大肠经最旺。

  通过第四章所论述的五行辩病位,阴阳辩病性的快速辩证法知道哪些脏腑存在哪种阴阳失衡状态后,就可以运用子午流注调理法通过调理经络来调理脏腑的阴阳。譬如:脾肾阳不足的人,就可以在上午9点-11点脾经最旺的时候用上面我们所归纳的40种基本病证的经络调理法中调理脾阳不足证的方法来调理。在下午17点-19点肾经最旺的时候用调理肾阳不足证的方法来调理。涉及到多个脏腑阴阳失衡的调理方法都可以用这种子午流注调理法来调理。

第六章  人人都是老中医

一、 我的《千金方》——40种基本病证的中药方剂调理法

笔者在前面已将40种基本病证的食物调理法与经络调理法一一论述,在本章中笔者将论述如何用中药调理40种基本病证。如果生病了去医院找中医调理,中医经过诊断后开出来的药方一般都含有多味中药,我们将由多味中药组成的药方叫做方剂,方剂中的中药不是随意组成,而是有一定规则。具体来说方剂中的中药一定是按照“君、臣、佐、使”的规则配伍的。所谓君药,是指能调理主证的、重点使用的中药。君药的配伍特点是味少而量大。味少是指一个方剂中的君药数量很少,一般为1味,体现君者独一无二的特点;量大是指一个方剂中的君药用量比较大,原因是重用君药方可有效调理主证。所谓臣药,是指能配合、补充君药调理主证的中药。臣药的配伍特点是味可多于君药而量少于君药。臣药一般为1-2味,体现臣者数少而能的特点;每味臣药的用量较君药的用量要少。所谓佐药,是指辅佐臣药调理主证并同时调理次证的中药。佐药的配伍特点是味可多于臣药而量少于臣药。佐药一般为1-3味,体现佐者数多而专的特点;每味佐药的用量较臣药的用量要少。所谓使药,是指能调和君药、臣药和佐药的中药。使药的配伍特点是味少量也少。使药一般为1味,体现使药简而妙的特点,佐药的用量是一个方剂中用量最小的。

根据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则,笔者现将能调理40种基本病证的中药方剂整理如下(该40个基本方剂为笔者所创,由于笔者不是执业中医师,没有开方谴药的资格,下面的40个方剂纯属学术讨论,不做临床之用。如果患病首先得去医院就诊):

(一)肺阳不足证

  款冬花9克,紫苏6克,远志6克,甘草3克。

(二)肺阳极不足证

  干姜9克,红豆蔻6克,厚朴6克,甘草3克。

 (三)肺阴不足证

  沙参15克,玉竹9克,薄荷6克,甘草3克。

 (四)肺阴极不足证 

  芦根30克,白茅根15克,百合12克,甘草6克。

 (五)肺阳太过证

  牛蒡子12克,竹茹9克,连翘6克,甘草3克。

(六)肺阳极过证

 石膏60克,知母12克,金银花9克,甘草3克。

 (七)肺阴太过证

  麻黄9克,桂枝6克,苦杏仁6克,甘草3克。

 (八)肺阴极过证

  干姜9克,白芷6克,丁香3克,甘草3克。

(九)心阳不足证

龙眼肉15克,当归9克,远志6克,甘草3克。

(十)心阳极不足证

 附子15克,干姜9克,人参6克,甘草3克。

(十一)心阴不足证

 浮小麦15克,天冬12克,麦冬9克,甘草3克。

 (十二)心阴极不足证

  绿豆30克,淡竹叶9克,人参6克,甘草3克。

 (十三)心阳太过证

  紫花地丁30克,紫草9克,连翘6克,甘草3克。

(十四)心阳极过证

板蓝根15克,大青叶12克,栀子9克,甘草3克。

 (十五)心阴太过证

  干姜9克,桂枝9克,西河柳6克,甘草3克。

 (十六)心阴极过证

  附子15克,干姜9克,桂枝6克,甘草3克。

 (十七)脾阳不足证

  白术12克,大枣9克,益智仁6克,甘草3克。

 (十八)脾阳极不足证

  高良姜9克,肉豆蔻6克,花椒6克,甘草3克。

 (十九)脾阴不足证

  枳实9克,明党参9克,罗汉果9克,甘草3克。

 (二十)脾阴极不足证

  白鲜皮9克,葛根9克,升麻6克,甘草3克。

 (二十一)脾阳太过证

  土贝母9克,罗汉果9克,黄芩6克,甘草3克。

(二十二)脾阳极过证

  杨树花100克,白鲜皮9克,黄芩9克,甘草3克。

 (二十三)脾阴太过证

  草豆蔻6克,砂仁6克,木香3克,甘草3克。

 (二十四)脾阴极过证

  高良姜9克,草豆蔻6克,砂仁6克,甘草3克。

 (二十五)肝阳不足证

  覆盆子12克,山茱萸12克,菟丝子9克,酸枣仁9克。

 (二十六)肝阳极不足证

  吴茱萸6克,淫羊藿6克,肉桂3克,合欢皮6克。

 (二十七)肝阴不足证

  鳖甲24克,女贞子9克,牡丹皮6克,枸杞子6克。

 (二十八)肝阴极不足证

  桑椹15克,枸杞子9克,地黄9克,牡丹皮6克。

 (二十九)肝阳太过证

  决明子15克,柴胡9克,牡丹皮6克,天麻6克。

(三十)肝阳极过证

  石决明30克,桑叶9克,地黄9克,天麻6克。

 (三十一)肝阴太过证

  五加皮9克,木瓜9克,苍术6克,合欢皮6克。

 (三十二)肝阴极过证

  吴茱萸6克,五加皮9克,木瓜9克,合欢皮6克。

(三十三)肾阳不足证

胡芦巴9克,补骨脂9克,乌药6克,莲子6克。

(三十四)肾阳极不足证

附子15克,干姜9克,益智仁6克,五味子3克。

 (三十五)肾阴不足证

  女贞子9克,泽泻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

 (三十六)肾阴极不足证

  黄柏12克,石斛9克,知母9克,黄精9克。

 (三十七)肾阳太过证

  地肤子15克,黄柏9克,车前子9克,茯苓9克。

(三十八)肾阳极过证

黄柏12克,地肤子12克,知母9克,茯苓9克。

 (三十九)肾阴太过证

  羌活9克,五加皮9克,小茴香6克,莲子6克。

 (四十)肾阴极过证

  附子15克,干姜9克,独活6克,五味子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