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5国语版bt: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9:19:47

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


       督脉运行于人体后背,取其在背后监督的意思。它与任脉、冲脉同出于会阴,从尾骨的长强沿着脊柱内上行,也就是沿着脊梁骨往上走,在脑后的风府穴处进入脑内。

  督脉总管一身的阳气,对于头疼脑热以及阳虚导致的各种症状都有极好的调治作用。

  长强——保证人体气血循环的第一“火炬手”

  长强是督脉的第一个穴位,督脉我们都知道,它从下到上,穿行于后背正中,是统领人体阳气的经络。

  长强穴就在后背的正下方,在尾骨端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是督脉的起始穴,阳气就从这里开始生发。

  很多老人都知道,在治疗小儿疾病上有一个方法叫捏脊,捏脊的开始处就是长强穴,从这里沿着后背向上一直捏到后颈的大椎穴,对于小孩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原因就是它振奋了人体的阳气。

  古人对这个穴位还有一个解释,叫“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意思也很好理解,人体的气血是循环不息的,新陈代谢就在这循环运行之中完成。气血运行正常的话,人体的健康就能够得到保证。

  我们都知道,武侠小说有一个很神的练功方法叫做“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了人就可以功力倍增。其实这是道家很常见的气功功法——打通小周天,起始处就是尾骨上的长强穴。打通任督二脉能不能使人功力倍增不可知,但练习小周天可以养生健体是被很多人论证过的。这当中,作为起始处的长强穴功不可没。

  所以,对于中气下陷症,如脱肛、痔疮、便秘等,都可以通过按摩长强穴来防治。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趴在床上,让家人帮忙艾灸长强穴,每次穴灸20分钟左右,长强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操作觉得不放心,或者不方便的话,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趴在床上,将双手搓热,然后趁热顺着腰椎尾骨往下搓,搓100下,让长强穴处感到发热就可以。

  事实上,针刺长强穴,可以改变大肠的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从而改善便秘,也已经得到科学证实了。

  古人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意思就是说,把力量合到一起,人就强大了,对于外邪就有更强的抵抗力。我们时不时按摩一下长强穴,就相当于将手上的力量都加诸在长强穴上,助长强一臂之力,这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就叫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疾病焉有不退之理?

  长强穴在尾骨端下面,也就是我们脊柱最下面的点,尾巴尖与肛门连线中点的位置。找这个穴的时候,最好趴在床上,胸部和膝盖位置紧贴床,或者半跪在床上,臀部翘起,很容易找到。

  腰阳关——让阳气通行无碍的暖腰止痛穴

  在我们人体上,也有这样两相呼应的两个“关隘”,这就是任脉上的关元和督脉上的腰阳关。关元穴很多人都知道,在腹部,关是关口,元是元气,关元就是元阴元阳相交之处。

  而腰阳关就相当于关元穴在背部的投影,腰是指位置在腰上。阳是指在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腰阳关就是督脉上元阴元阳的相交点。这个穴在人体的位置堪比上文中的阳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阳气通行的关隘。

  腰阳关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专门治疗腰部疾病的穴位,尤其对于现代人经常犯的急性坐骨神经痛、腰扭伤等治疗效果非常好。

  发现腰部疼痛的时候,可以躺下来,趴着,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在腰阳关的位置热敷,保持这个部位的热度,每次敷20分钟到半小时即可。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物品的话,也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在腰阳关的位置打转按摩,每次按揉100下,可以很好地改善疼痛的症状。

  中医将人体的颈、胸、腰椎分为三关,分别为风寒关、气血关、寒冷关,我们的腰阳关穴就在第四腰椎,正好处于寒冷关的中间地带,而这里又是阳气通行的关隘。

  很多老人到了冬天经常感到后背发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这时候,只要打通了腰阳关,阳气顺行而上,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腰阳关在髂骨的位置,髂骨就是我们平常系腰带的地方。找这个穴的时候,先顺着腰往下摸,会摸到腰下有一块骨头,这就是髂骨,将双手大拇指在髂骨的边缘固定住,然后双手食指在背后交会,在背后中点的连线处就是腰阳关。

        命门——“煽风点火”让生命之门火力更强劲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我们知道,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分别藏在命门和肾当中,是人体生命的来源。肾阴的活动,就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阳气的温熏,这里的阳气就是肾阳,而命门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这时候就需要温肾补阳。反过来,如果肾阴不足,肾阳过旺,也就是水不制火,火势过大的话,就会导致津液缺乏,干涸枯燥,男性会出现遗精的症状,而女性很可能月经量剧减甚至闭经等,这就是肾阴虚,需要滋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的,它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但是,肾阳虚就不能用它了。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能随便乱用。以我的临床经验看,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所以,补肾壮阳,加大命门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命门之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着背后命门穴处“煽风点火”,那就是艾灸。

  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命门和我们腹部上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

  至阳——阳气极致之处也是补阳的最佳地点

  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这个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里,阳气就达到了一个顶点。另外,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俗语没有,叫做“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古人很重视这两天,尤其是冬至,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这两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冬至是冬天的极致。过了夏至,阴气开始生发,白天渐短;而过了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白昼渐长。人体当中也是这样,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就是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阴阳交关的地方。所以一些寒热交杂的病,比如疟疾等找这个穴效果很好。这个原理也不难解释,寒热交杂就相当于阴阳相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就相当于给阳方派去了一支生力军,又怎能不胜券在握?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泡在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每个人都有感到力不能及、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手来,或许仅仅是强有力的一握,或许是拍一拍肩膀,都可以给茫然无措的人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至阳穴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坚定我们信心和正气的穴位,当我们心里慌张、混乱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这样一位会随时给你打气加油的朋友!

  在我们的后背两侧有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户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结合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灵台——帮你参透清净无为真谛的修心大穴

  中医将五脏六腑也按照其职能范围给予了一定的职位。这当中,与周文王相提并论的当属心,称“心为君主之官”。而灵台的“灵”就是指神灵,也就是心。而“台”则是指台基,高台、号令之处,灵台顾名思义就是君主宣德布政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我们知道,一定是要干净,清净,外人轻易不能入内的。所以,古人说:“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这个穴的作用就是修心养性,专治神志病的。古籍中说:“灵台无动谓之清,一念不起谓之净。”现在的人天天忙于追逐功名利禄,心很少有清净的时候,所以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绪病,如失眠、忧郁症等困扰,物质生活虽然很丰富,却感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心”。

  灵台穴在背部,往上紧靠着心俞和神道,是心这个君主行使它的职能的地方。所以,当我们的情绪不对,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要先想想,是不是从生活中捡了很多“垃圾” 扔灵台里了?这时候就要坐下来,好好清扫一下灵台,想想最近有哪些不顺畅的事,这些事情真的这么重要,至于为之食不香,寝不眠,弄得自己憔悴不堪吗?好好打扫一番,把“垃圾”扔出去。因为只有灵台纤毫不染,心才能专心致志地行使它君主的职能,让各个脏腑各就各位好好工作,这样我们人体这架“精密仪器”才能安稳运转,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杂事。

  所以,时常感觉情绪不对,比如忧郁、经常想哭,或者脾气很大、老想发火,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却总是莫名其妙睡不着觉等等症状出现的时候,都不妨对灵台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方法也很简单,就好像拿一个鸡毛掸子拂尘埃一样。我们可以买一个按摩锤,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卖的,没事的时候在那里轻轻地敲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锤击病去,只要坚持下去,心里和身体的这些“小尘埃”都会被我们敲击到不见踪影的。

  沿着至阳穴往上,就是我们的第六胸椎。沿着背后正中线下来,大椎是人体的最后一个颈椎,再往下就是胸椎。大家吃鱼的时候会发现,鱼肉全吃完之后,是一块长条型的骨头,旁边是向两边分散的鱼刺,这一根一根的鱼刺和人体背后的骨头很有一比,后背的骨头也是这样有规则的排列。而两根刺之间空的地方,在人体当中就表现为凹陷,就好像两山之间的山谷一样,我们说地心是精华汇聚之处,也就是气血能量汇聚的地方,这也就是我们穴位所在之处。

  我们依据上面的方法找到至阳穴之后,再顺藤摸瓜,找到上面的一根骨头,骨头上方的凹陷就是灵台穴所在位置。

  身柱——托起脊骨的人体顶梁柱

  身柱在人体中的位置也是这样的,它在后背两个肩胛骨的中间,上接头部,下面和腰背相连,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支柱一样。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 要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能好好地工作,不出问题,一定要照顾好身柱穴。

  日本人对身柱推崇有加,称之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意思就是说身柱穴对小儿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早在1938年,日本针灸学家代田文志就曾为长野县的小学生集体灸身柱穴,这些身体虚弱,动辄感冒、消化不良的孩子,一个多月以后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半年之后基本都痊愈了。这事当时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以至于日本很多小学都效法施行。

  其实,身柱能治疗的疾病很多,如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肺气不足产生的哮喘,脾气虚弱导致的下陷脱肛等,都属于正气先虚,督脉的阳气无法上升所致的,在治疗上,最重要的就是扶正祛邪,补足正气。所以,显而易见的,这个穴最大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我们说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这个穴的刺激。除了像日本人那样艾灸之外,按摩刺激的效果也很好。年轻的妈妈在睡前时常给孩子揉一揉,不仅可以免去孩子吃药打针的痛,还能让孩子深深体会到妈妈的拳拳爱意,对于心理的健康也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穴位在背后,按摩的时候有可能不太好着力,可以拿一枚圆圆的硬币,用硬币的边缘在身柱穴处上下滑动按摩。而年轻人如果能时常给老人按摩的话,那更是给老人饱经风霜的心里带来无限慰藉。

  “夕阳无限好,黄昏景更佳”。这份“景”很多时候是需要年轻人去营造,去为亲人精心布置的。

  大椎往下开始就是胸椎,第一个突起的点,我们称之为第一胸椎棘突,再往下数三个,在第三胸椎棘下面的凹陷就是身柱穴所在位置。

  陶道——调整气血循环的乾坤扭转手

  在讲陶道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任脉上的璇玑,璇玑与陶道是两两相对,前后呼应的。璇玑在天文学中代表的是北斗星的枢纽,北斗星终年旋转不停,就好像我们人体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一样,长年不息。北斗星就像一个羊角一样,循着一个方向运行,不同时间到达不同的地点,这就好比人体的气血,从长强开始,经过身柱,到达百会,然后经过前额,与任脉相接,然后再转入长强,进入督脉,在人体川流不息。

  陶道和璇玑就是这个循环当中的两个重要地方。为什么叫陶道呢?因为古人用“陶”来形容物体旋转之快,所以用“陶”来称呼这个穴,形容气血循行的速度很快。古人认为,大到天道循环,小到人体气血循环,周而复始,万事万物就在这不停的循环过程中被创造出来。气血也只有这样不停地循环运转,才能使阴阳谐调,不偏不倚。可想而知,陶道就是调节人体整个大气循环的。既然是调节整体的,那么治疗的病症肯定不是局部的小病症,而是从整体来调节。

  我们知道,中医讲人体的疾病,离不开气血二字,多数不是气血不足,就是气血不畅,所以说陶道穴的作用非常大,而且使用范围非常广,几乎人体的问题都可以派上用场。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刺激它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事实上,这个穴除了调节人体大气血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作用也和肺有关,就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实验也发现,按揉陶道能够显著地改善肺功能。所以,患有慢支的人,或者经常咳嗽,自觉肺功能不太好的人,不妨时时刺激陶道。

  我们在按摩的时候,可以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顶住穴位,其余四指抓住脖颈得力,用大拇指按揉,按摩的时候多用点劲,每次按摩大概100下左右,慢慢地,肺功能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督脉在后背上的穴位都是井然有序,并列排列,大椎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

  大椎——集泻热与补阳于一身的憨厚“老大哥”

  现在很流行一种治疗方法,叫做天灸,就是三伏天的时候,在人体几个大的穴位上施灸,这个方法对于那些体寒、免疫力差的人来说,非常有效。原因就是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时候,这时候补阳效果最好。古人将人体的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三伏天施灸,就相当于模拟天上的太阳,给那些身体里面缺少阳气的人再造一个“小太阳”。

  在天灸当中,大椎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是阳面,所以大椎堪称阳中之阳。而且,它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

  如果这样讲,你就以为大椎穴仅仅是补阳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大椎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认为这是脊骨中的老大,我们摸后背会发现,这里比其他地方的脊骨要大要凸起一些,正因为此,所以称之为大椎。既然是老大,当然要起带头作用,一碗水端平。所以,它的作用不限于补阳,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可以使阴阳平和。就像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大,大椎穴在其间起着中正调和的作用。

  因为这个地方阳气很足 ,所以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刺激抗体的产生,包括抑制肿瘤的生长,改善肺呼吸功能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这当中,最显著的就是泻热、发烧、高热,或者内热引起的痤疮都可以通过大椎穴来调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放血。

  大椎放血,就是用食指和拇指将大椎穴处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用碘酒或者用火消毒,之后迅速地在提起的皮肤上刺几针,同时用手挤出四五滴血出来。这个方法对于泻热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几乎立竿见影。

  当然,这个方法是适用于发烧、痤疮等体内有热的人。如果是怕冷,经常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则要通过其他的方法了,如上面说的天灸,平时有精力的话在大椎上做艾灸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督脉是阳脉之海,尤其是在背部穿行的这一段经络,更是阳气直达头顶的重要部位,如果仅仅作为保健养生的措施,我们这里可以推荐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办法,在家里,或者公园里都可以操作,找一个门框,或者一棵大树,用后背正中线顶着门框,左右移动,这样可以同时刺激到这几大穴位,对于提升阳气效果是非常好的。就像敲胆经一样,一个小动作,将所有的穴位都刺激到了。

  把头低下来,用手指顺着颈部往下摸,会摸到一块凸起的骨头,这就是大椎骨,在这块骨头的下面有一个小凹陷,很容易摸到,这就是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