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珊瑚岛觉醒百度云: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34:34
   ▲恭王府花园正门俗称西洋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兼具中西。当圆明园毁于大火后,它便成为绝版。  (资料片)  ▲恭亲王府多福轩。这里曾是恭亲王奕的会客厅,匾额为慈禧手书。(资料片)   恭王府陪伴着府主们走过了乾隆至宣统共7位皇帝的统治时期,经历了清朝从盛至衰的潮起潮落,像一面镜子。所以历史学家侯仁之感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坐在恭王府天香庭院的廊下,望着细雪般飘落的槐花,我心头一阵迷茫,今兮何兮,我为何坐在这里?古槐树下,庭院的主人已经远去,所替代的是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一批又一批,不间断,无停歇。人们迈过府邸高大厚重的门槛,穿过精美的垂花门,感叹着屋宇的高大,赞美着檐下合玺彩画的精致,谈论着清朝王爷的阔绰。
   作为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王府,什刹海边上的恭王府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访客,是京城必去的游览之地。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府邸和花园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处处体现着堂皇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韵味,东、中、西三路由南向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
 “99间半”
   最初兴建这座大宅的是和珅,那个敛财无数、卖官鬻爵的贪官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下场并不美妙。和珅死后,此处私宅便被赠给了庆王永璘。
   临终的道光皇帝在病榻上召集朝廷十重臣,当面打开传位锦匣,在立第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将第六子奕封为恭亲王。庆王府被转赐给了新册封的恭亲王。两年后,奕入住内务府整饬一新的恭王府。作为一等贵族,他的府邸不仅宽大,建筑也显示了不可逾越的等级,明显的标志是门楼和房屋的开间大小。亲王府的门楼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整个王府中路的屋顶由灰瓦改成了绿琉璃瓦。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后墙共开46扇什锦窗,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楼房美丽大气,窗子造型别致,原是王府女眷和女仆住的地方,民国间做过辅仁大学女生宿舍。而今,我们常常生活在历史的罩护中,举手投足,无意间便搅动了那些尘网蛛封。
   恭亲王在西洋人面前的首次亮相是在1860年。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匆匆起用兄弟奕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和硕恭亲王”,让其留守北京,与洋人们和谈,签订《北京条约》。当时的北京城外皇家园林被焚,皇家脸面丢失殆尽,城圈内掠劫未息,街面横尸遍地,一片狼藉,当然不得不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换取帝国短暂的平静。内忧外患、政局波动中临危受命的年轻亲王居然令西方国家刮目相看。与恭亲王多次接触的美国传教士、日后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丁韪良谈到恭亲王时也说,“他没有见过外国人,也没有显著的势力,京师的御林军已经溃散,圆明园被洗劫,城市也已失陷”,然而,“恭亲王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毫不示弱,努力争取最有利的条款。”在当时英国随军摄影师比托的镜头中,27岁的奕不卑不亢,眉宇间显露出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沧桑。恭亲王的外交才能,获得了朝野褒贬不一的评价,他被人们称为“鬼子六”。
   这次经历让恭亲王痛切地感受到了中西方的差距。次年咸丰皇帝暴毙热河,在辛酉政变立下头功的奕受封议政王,任军机处首席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务,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奕重用汉臣,提倡引进西洋先进技术,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举凡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无一不在他保驾护航下得以出台和推进,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也尽在他的羽翼下得以发展。本已痼疾缠身的清王朝居然出现了颇具声势的“同光中兴”,恭亲王可谓厥功至伟,其代价便是个人命运的几番沉浮和朝野舆论的毁誉参半。恭亲王近30年宦海生涯,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4次遭罢黜,5次被起用,到中日甲午战争之际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时,年事已高的老王爷已无力为负荷繁重、内困外扰的帝国之船掌舵保航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病逝,光绪帝和慈禧亲临王府祭奠,赐谥“忠”,赞其“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焉”。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清廷结束。1924年,冯玉祥将皇帝溥仪“请”出了紫禁城,独有重华宫深处的“芝兰室”中,同治的瑜妃、瑨妃两个妃子(即后来的荣惠太妃和敬懿太妃)还一起摽着劲儿,誓死不离开。民国政府不能把俩老太太硬扔出去,让前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去做工作,准备了两辆汽车,把老太太们接出紫禁城,移住到了宽街的大公主府。后来,俩老太太嫌公主府终日喧哗吵闹,便在麒麟碑胡同买了一院房,搬过去居住了。
   和两个妃子一样,奕之孙、小恭亲王溥伟也不愿离开那个时代。当其他王府因失去经济来源,纷纷被转让、迅速败落之时,家财殷实的溥伟一心“复国”,变卖家产、四处活动,最终将庞大的恭王府家业尽数败光,自己也在北洋军包围王府的情况下,逃亡青岛,最终穷困潦倒、客死长春。而他的儿子毓嶦——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小朝廷中“赐封”的末代恭亲王,一天也没有在这里生活过。2004年恭王府大修时,81岁的毓嶦才第一次踏入这座祖辈奋斗、享受、经营过的府邸。它陪伴着府主们走过了乾隆至宣统共7位皇帝的统治时期,经历了清朝从盛至衰的潮起潮落,像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所以历史学家侯仁之感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新的命运
   清朝灭亡以后,各王府的命运五花八门,有皇上的时候府邸归宗人府管辖,产业并不属于使用者本人,宣统退位,太后隆裕下诏,将各宗室所占府邸划为私产。时局的变化,使大多王府面临被卖、被占的结局。奉系军阀张作霖,用7万银元半掠半买将顺承郡王府弄到手,将王府5间正殿改为7间,对其他殿宇也做了改动扩充,草莽出身,当然置“规制”而不吝,我行我素,整出一座“大帅府”。用文化人的语言说,“并没有给这个城市以新的精神”。今日,北京城内的众多府邸或被占用,或沦为大杂院,或改作寺院,或变作了私人宅院,有的仅剩几块老砖,有的残留几个石墩,有的被众楼包围,有的被改建得面目皆非,有人用“不伦不类”“无人再识”来形容它们当不为过。“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相比之下,恭王府是幸运的,它能从多个单位占用的大杂院中挣扎出来当出于多方的努力。1981年,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在同有关单位的多次磋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恭王府住户搬迁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建议,恭王府内腾出的房屋无论产权属于哪个单位,均移交给恭王府,由文化部负责接收管理。在恭王府的展出照片上,我看到了府邸腾出的艰难,填塞于各处的自建房,改装的花厅,胡乱拉扯的电线、随意而铺的管道,堆置在耳房的浴缸……我也看到了贺敬之写给谷牧的一封亲笔信,谈到了搬迁中不好解决的问题,谷牧批示“我一定会过问”。在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恭王府被修缮一新,对外开放,让人们见识了封建社会王公贵族们生活的一部分,想必就是恭亲王在此居住期间,这座府第也没有现在这般漂亮整齐,管理得这般井然有序。
   沧海桑田,几经变换,其实却不过百年。
   (叶广芩)来源:《华夏地理》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 2011-11-1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视界·文史·阅读   相关文章: 
  ◤恭王府花园正门俗称西洋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兼具中西。当圆明园毁于大火后,它便成为绝版。   (资料片)   ▲恭亲王府多福轩。这里曾是恭亲王奕的会客厅,匾额为慈禧手书。(资料片)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 2011-1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视界·文史·阅读    ▲恭王府花园正门俗称西洋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兼具中西。当圆明园毁于大火后,它便成为绝版。  (资料片)  ▲恭亲王府多福轩。这里曾是恭亲王奕的会客厅,匾额为慈禧手书。(资料片)   恭王府陪伴着府主们走过了乾隆至宣统共7位皇帝的统治时期,经历了清朝从盛至衰的潮起潮落,像一面镜子。所以历史学家侯仁之感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坐在恭王府天香庭院的廊下,望着细雪般飘落的槐花,我心头一阵迷茫,今兮何兮,我为何坐在这里?古槐树下,庭院的主人已经远去,所替代的是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一批又一批,不间断,无停歇。人们迈过府邸高大厚重的门槛,穿过精美的垂花门,感叹着屋宇的高大,赞美着檐下合玺彩画的精致,谈论着清朝王爷的阔绰。
   作为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王府,什刹海边上的恭王府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访客,是京城必去的游览之地。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府邸和花园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处处体现着堂皇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韵味,东、中、西三路由南向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
 “99间半”
   最初兴建这座大宅的是和珅,那个敛财无数、卖官鬻爵的贪官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下场并不美妙。和珅死后,此处私宅便被赠给了庆王永璘。
   临终的道光皇帝在病榻上召集朝廷十重臣,当面打开传位锦匣,在立第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将第六子奕封为恭亲王。庆王府被转赐给了新册封的恭亲王。两年后,奕入住内务府整饬一新的恭王府。作为一等贵族,他的府邸不仅宽大,建筑也显示了不可逾越的等级,明显的标志是门楼和房屋的开间大小。亲王府的门楼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整个王府中路的屋顶由灰瓦改成了绿琉璃瓦。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后墙共开46扇什锦窗,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楼房美丽大气,窗子造型别致,原是王府女眷和女仆住的地方,民国间做过辅仁大学女生宿舍。而今,我们常常生活在历史的罩护中,举手投足,无意间便搅动了那些尘网蛛封。
   恭亲王在西洋人面前的首次亮相是在1860年。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匆匆起用兄弟奕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和硕恭亲王”,让其留守北京,与洋人们和谈,签订《北京条约》。当时的北京城外皇家园林被焚,皇家脸面丢失殆尽,城圈内掠劫未息,街面横尸遍地,一片狼藉,当然不得不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换取帝国短暂的平静。内忧外患、政局波动中临危受命的年轻亲王居然令西方国家刮目相看。与恭亲王多次接触的美国传教士、日后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丁韪良谈到恭亲王时也说,“他没有见过外国人,也没有显著的势力,京师的御林军已经溃散,圆明园被洗劫,城市也已失陷”,然而,“恭亲王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毫不示弱,努力争取最有利的条款。”在当时英国随军摄影师比托的镜头中,27岁的奕不卑不亢,眉宇间显露出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沧桑。恭亲王的外交才能,获得了朝野褒贬不一的评价,他被人们称为“鬼子六”。
   这次经历让恭亲王痛切地感受到了中西方的差距。次年咸丰皇帝暴毙热河,在辛酉政变立下头功的奕受封议政王,任军机处首席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务,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奕重用汉臣,提倡引进西洋先进技术,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举凡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无一不在他保驾护航下得以出台和推进,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也尽在他的羽翼下得以发展。本已痼疾缠身的清王朝居然出现了颇具声势的“同光中兴”,恭亲王可谓厥功至伟,其代价便是个人命运的几番沉浮和朝野舆论的毁誉参半。恭亲王近30年宦海生涯,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4次遭罢黜,5次被起用,到中日甲午战争之际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时,年事已高的老王爷已无力为负荷繁重、内困外扰的帝国之船掌舵保航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病逝,光绪帝和慈禧亲临王府祭奠,赐谥“忠”,赞其“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焉”。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清廷结束。1924年,冯玉祥将皇帝溥仪“请”出了紫禁城,独有重华宫深处的“芝兰室”中,同治的瑜妃、瑨妃两个妃子(即后来的荣惠太妃和敬懿太妃)还一起摽着劲儿,誓死不离开。民国政府不能把俩老太太硬扔出去,让前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去做工作,准备了两辆汽车,把老太太们接出紫禁城,移住到了宽街的大公主府。后来,俩老太太嫌公主府终日喧哗吵闹,便在麒麟碑胡同买了一院房,搬过去居住了。
   和两个妃子一样,奕之孙、小恭亲王溥伟也不愿离开那个时代。当其他王府因失去经济来源,纷纷被转让、迅速败落之时,家财殷实的溥伟一心“复国”,变卖家产、四处活动,最终将庞大的恭王府家业尽数败光,自己也在北洋军包围王府的情况下,逃亡青岛,最终穷困潦倒、客死长春。而他的儿子毓嶦——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小朝廷中“赐封”的末代恭亲王,一天也没有在这里生活过。2004年恭王府大修时,81岁的毓嶦才第一次踏入这座祖辈奋斗、享受、经营过的府邸。它陪伴着府主们走过了乾隆至宣统共7位皇帝的统治时期,经历了清朝从盛至衰的潮起潮落,像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所以历史学家侯仁之感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新的命运
   清朝灭亡以后,各王府的命运五花八门,有皇上的时候府邸归宗人府管辖,产业并不属于使用者本人,宣统退位,太后隆裕下诏,将各宗室所占府邸划为私产。时局的变化,使大多王府面临被卖、被占的结局。奉系军阀张作霖,用7万银元半掠半买将顺承郡王府弄到手,将王府5间正殿改为7间,对其他殿宇也做了改动扩充,草莽出身,当然置“规制”而不吝,我行我素,整出一座“大帅府”。用文化人的语言说,“并没有给这个城市以新的精神”。今日,北京城内的众多府邸或被占用,或沦为大杂院,或改作寺院,或变作了私人宅院,有的仅剩几块老砖,有的残留几个石墩,有的被众楼包围,有的被改建得面目皆非,有人用“不伦不类”“无人再识”来形容它们当不为过。“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相比之下,恭王府是幸运的,它能从多个单位占用的大杂院中挣扎出来当出于多方的努力。1981年,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在同有关单位的多次磋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恭王府住户搬迁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建议,恭王府内腾出的房屋无论产权属于哪个单位,均移交给恭王府,由文化部负责接收管理。在恭王府的展出照片上,我看到了府邸腾出的艰难,填塞于各处的自建房,改装的花厅,胡乱拉扯的电线、随意而铺的管道,堆置在耳房的浴缸……我也看到了贺敬之写给谷牧的一封亲笔信,谈到了搬迁中不好解决的问题,谷牧批示“我一定会过问”。在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恭王府被修缮一新,对外开放,让人们见识了封建社会王公贵族们生活的一部分,想必就是恭亲王在此居住期间,这座府第也没有现在这般漂亮整齐,管理得这般井然有序。
   沧海桑田,几经变换,其实却不过百年。
  来源:《华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