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恐怖游轮烧脑的电影:《章草》(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6:58:30

《章草》(三)

(2011-01-07 21:25:53) 转载 

“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索靖俱善章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晋书本传》)。“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资特秀,若鸿雁六翮,飘繇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能为难”,“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张怀瓘《书断》)。

 

    《顿州帖》(图111),6行58字。此贴曾刻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虽是章草体段,但时出匠心之笔,收笔波势特弱,整体节奏轻重有致,行气疏朗,流美自如。此等气象,正如上面张怀瓘所形容的“天资特秀”、“飘繇乎清风之上”。

    2.杜预《岁终帖》

    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今西安)人。拜镇南大将军,进爵当阳县侯,谥曰成,汉杜度六世孙,杜甫远祖,三世善草书。张怀瓘《书断》章草能品十五人中,列有杜预。

    杜预《岁终帖》(图112),与上述卫瓘《顿州帖》类似,接近今草格局,基本已脱尽章草体势,笔短意长,夸张式的“燕尾”已然敛迹;字距自由,注重行内行气,字形亦大小参差。

    3.索靖《月仪章》、《七月帖》、《载妖帖》、《出师颂》等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为当时名士博玄、张华所赏。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人称征西将军,谥庄。著有《无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及书论《草书势》一文。

    索靖擅章草,“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南史·王僧虔传》)。与卫瓘齐名,有“一台二妙,天下为希”之称。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誉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书断》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据《国史异纂》云:“王  得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帖》一纸,每宝玩之。永嘉中,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叠迹犹在。”又据《宣和书谱》云:“欧阳询以翰墨自名,未尝妄许可,路见索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至卧碑下,不忍去”;“以章草名动一时,学者宗之”。刘熙载《艺概·书概》亦云:“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其为沉着痛快极矣。”这些评述,均可见索靖章草书的魅力及其影响。

     索靖的传世章草书刻有《月仪帖》、《出师颂》、《载妖帖》、《七月帖》等。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评曰:“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七月二十六日帖》、《月仪帖》、《急就篇》,此著名书也。春兰秋菊各不同,而花花自有佳趣。”

     《月仪章(帖)》(图113),为索靖传世法帖,但历来又有异议。清王梦楼跋此帖云:“此《月仪帖》高古奇宕,具云鹤游翔之势,结字用笔,迥异常蹊。”清姚鼐则有异议:“观此章草,诚以精熟,然用笔圆媚,恐只是唐人六朝人写,先集遇名辄避作'君’字,今效之日'君白’,晋时殆无此体。梦楼跋此誉之太过,鄙意正谓其简古之韵不足耳。梦楼往矣,安得见而论之哉?”清王澍《竹云题跋》则论述颇详:“李嗣真曰:'靖有《月仪》三章,观其趣尚,大为遒竦’。米元章调:'《月仪》不能佳,只唐人耳,无晋人气格’。董广川所得十一章,称其'笔画劲密,他人不能端倪;殆唐人临写近似’。黄长睿亦以《月仪》为赝物。余窃以《月仪》为幼安真迹者固非,以为唐人书者亦过。观其文字卑靡,殆齐、梁间人所为;即其书,虽乏晋人澹古风韵,亦无唐人方幅气习,亦应出齐、梁间人手。余曾见齐、梁碑刻数十种,笔法峭劲,形貌虽不同,精神正与此合。以其近似靖书,故目以为靖耳。”此帖被认为出自唐人而非晋书,盖其下笔轻松随意,圆熟自得,别于晋人风范;但审其笔势峻爽,法度谨严,亦非唐人轻易可为。

   《出师颂》(图114),为索靖传世章草刻本(另有传隋人所书同名帖本一种)。《出师颂》,后汉史(岑)孝山作文,索靖作书。明文彭《跋索靖书<出师颂>》云:“《出师颂》,相传萧子云书,索靖更出萧子云上。世所传《月仪帖》,刻在秘阁续帖,今亦不可得矣,况真迹乎?”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曾评此帖云:“若欲复古,当写章草。史孝山《出师颂》致足学也。”此帖章法、结字与运笔节奏似颇异于《月仪帖》,《月仪帖》斩截方劲,而《出师颂》更古雅苍郁,其中当然还有刻工原因在。清秦文锦曾集《出师颂》字联,四言至八言凡五种,可供学书者参考(图115选项)。

   《七月帖》(又名《七月二十六日帖》)(图116),4行37字。虽作章草,但字间独立而不连带,收笔有今草意,首行起笔浓重,使得通篇章法奇崛。

   《载妖帖》(图117),曾刻八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等。从帖本看,字体以章草为基调,个别结字、点、捺笔清丽端庄,有楷书笔意。

    4.陆机《平复帖》

    陆机(261-303),字士衡,西晋吴郡(今江苏苏州)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少负才名,工文章,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太康末与弟俱如洛,官至太子洗马、著作郎。后事成都王司马颖,表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惠帝太安二年(303),颖伐长沙王,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为颖所杀。南齐王僧虔曾谓:“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机能章草,以才长见掩耳”(《宣和书谱》)。

   《平复帖》(图118),9行84字,无款,宋人定为陆机所书,著录于《书史》、《宣和书谱》、《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此帖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法书墨迹,曾经明清多人鉴藏,著录亦多,辗转易主,至1956年,始由张伯驹先生捐献国家、化私为公。

   《大观录》评《平复帖》云“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评之曰“章草奇古”。该帖草法独特,结体峻拔,似用秃笔书写,凛凛有风神;收笔“燕尾”含而不露,介乎章草与今草之间。与传世章草法帖与王羲之今草比较,该帖别有情趣。近代西陲出土汉晋简牍及墨迹残片中,颇有类此者,从中可窥晋人章草之风貌。明董其昌跋此帖云:“盖右军以前,元常之后,惟此数行,为希代宝”(《墨缘汇观》)。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曰:“《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靖)《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昔贤称羲献为变体书,良是。或云《平复帖》乃张芝书,岂此纸出蔡伦手耶?”

现代沙孟海云:“(卫瓘)《顿州帖》与(陆机)《平复帖》体势相近,证明《顿州帖》是可信的”(《沙孟海论书丛稿》之《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一文),则更以《平复帖》为晋人书风的模范;只是陆机晚于卫瓘,《平复帖》风格也与《顿州帖》不尽相似,但两人是否曾经相互影响过,难以猜测。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一百首》赞《平复帖》云:“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断定此帖“是晋人真迹毫无可疑者”,并作全释文。陆机有一篇著名的文论——《文赋》,其中有句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   ,唯毫素之所拟……”,今借这些话来欣赏他自己的《平复帖》,结字、用笔、用墨、风格,不亦然耶?

 

    5.王 《嫂何如帖》、《七月帖》

    王  (267-322),字世将,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元帝姨弟,曾拜尚书郎,启荆州刺史,封武陵县侯。书取右军(其侄王羲之)法。“能章、楷,传钟繇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张怀瓘《书断》云:“  工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亦好索靖之风。”

   《嫂何如帖》(图119),与张芝《秋凉平善帖》(图106)和卫瓘《顿州帖》(图111)风格近似,用笔婉转遒劲,结字虽非规范的章草书,然章草味犹浓。

   《七月帖》(图120所示),用笔风格与《嫂何如帖》一致,而点画收笔则略显厚重。

    6.王羲之《豹奴帖》、《寒切帖》、《远宦帖》等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永和六年自护军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尤当雁行也”(《晋书本传》)。“羲之书在始末能有奇,殊不胜庾翼、郄谙,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梁代虞和《论书表》)。“逸少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张怀瓘《书断》)。

   《豹奴帖》(图121),为羲之传世章草草帖。其字取横势,用笔优游舒展、从容不迫,在前人章草之外另有一番手段。《书画汇考》记有赵孟 跋:“王右军《眠食帖》真迹,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见之。如此章草,奇古雄强,精神逼人,指不可再屈也”;其实,赵氏所谓《豹奴帖》,因行间有“眠食”二字,因误作别帖矣。

    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注》云:“陶弘景《上武帝书》云:'冯澄云,右军《急就篇》二卷,古法紧细近脱’。忆此语,当是零落,已不复存”。惜乎纯正精彩的王羲之章草法帖,今已不见,其本来面目如何,我们只能从传世的其他草书墨迹如《寒切帖》、《远宦帖》以及刻本《十七帖》等中去零散而间接的捉摸。

    藏拙于巧、楷法用笔,深得章草之精髓,是羲之草书之秘奥,习草者宜洞察焉。明安世凤《墨林快事》论右军草书“寄巧于拙,藏老于嫩,有不可尽之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亦云:“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信为笃论。

    《寒切帖》亦称《谢司马帖》、《廿七日帖》(图122),白麻纸唐人摹本,勾填精细。此帖草法较为独特,笔短意长,轻重有致,多侧锋,章草味明显。《远宦帖》(图123),草书六行,笔致清雅,顾盼多姿。行间字里,偶出章草笔意,“问”、“为”、“武”、“不”诸字,则纯以章草出之。羲之草书类此帖者尚多,如《游目帖》(图124),字间绝少连带,而“意”、“足”、“为”、“武”、“不”诸字,亦直作章草。《十七帖》,因首帖有“十七日”字样而得名。此帖摹刻本甚多,传世者如唐摹馆本、唐贺之章临本、河南本、缺十七行本等,其中以唐刻“敕字本”为上品。《十七帖》为王羲之草书汇刻,历来被视为草书圭臬。其中草书,隶意犹存者甚多,笔断意连、气息贯通,而非籍助字间游丝。如《十七日帖》(图125),字间独立,收笔多有隶意,或结字直作章草。朱熹《朱子大全》评《十七帖》有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然胸襟流出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有云:“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此言虽有过处,然很令人激动。

    7.《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图126),传为晋古法帖。该帖用笔圆劲,擒纵自如,虽作章草体势,亦有今草韵致。

     此帖作者,据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言为王羲之:“首语此文虽出亮言,亦史家润色之。又中云'亮曰’,亦史家所记。米遂谓亮书,差千里矣。仆谓此帖当是逸少书,盖与此公章草《豹奴帖》笔法同。”的确,《孤不度德量力帖》与王羲之《豹奴帖》笔法有相近之处,个别字草法亦完全相同。

    8.王献之《七月二日帖》、《东山贴》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七子。曾拜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初学父,次法张芝,后自创一体。率尔师心,冥合天矩,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张怀瓘《书估》评其书有云:“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米芾《书史》云:“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品,八分入能品。”

   《七月二日帖》(图127),为献之传世章草法帖。该帖结体及笔,与乃父羲之《豹奴帖》颇似,至如“月”、“不”、“能”、“之”、“也”等常用字,更如出一手。梁虞和《叙二王书事》云:“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似类;而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献之章草书,步其父迹,无甚起色,但他改弦更张、大胆变体,在行草书方面独树一帜。献之行草,“藁行之间”而“极草纵之致”(张怀瓘《书议》),《东山帖》(图128),用笔多变,收笔更是多姿,能有隶意之稳重,亦能用破锋以求爽快。

 

   (四)南朝梁

    传梁武帝萧衍《异趣帖》

    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天监元年即帝位,建立南朝梁,庙号高祖,谥武皇帝。长于文学,善乐律,精书法,草隶尺牍,莫不称妙。尤善草书,状貌亦古。作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三文及题其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或称《书评》、《评书》)。

   《异趣帖》(图129),传梁武帝书,为释典语:“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曾题此帖:“或言《异趣》出钩摹,章草如斯世已无。梁武标名何足辨,六朝柔翰压奇觚”,并云此书“笔势翔动,点划姿媚,而古意盎然,绝而唐以后人所能到”“来元章墨迹《元日帖》及群玉堂帖所刻论晋武帝等帖,皆力追此种,可谓形神俱得者”,“毫锋顿挫,一一不失,即作六朝真迹观,又何不可”,“此帖真虽未足,而美善有加,章草之帖,端推上选”,持论及用语可谓审慎精当。

    该帖书体,实近章草,其14字当中,只有“一”、“怨”、“趣”、“君”几字还算规矩的章草。该帖仅两行,读其文,似未完语,故恐非全迹;若后人刻意仿古,见片段酷似,遂割而宝之,或也可能。其草法,如“修”、“堕”、“异趣”等字,亦非精能而不可挑剔;可贵者,气息尚能峻爽不俗。曩者古代章草墨迹不多,故而珍之,当可理解,有趣的是,传世墨迹真迹,皆片纸数行;至遇索将军《月仪帖》,洋洋大篇,众反视之为伪作矣,此亦“物以稀为贵”乎?

    (五)隋代

    隋人《出师颂》

    对此帖的年代,向来说法不一。自宋米芾定为隋人书以后,仍有持不同意见者,如卷后乾隆有跋云:“见(淳化)阁帖中者,或谓索靖书,或谓萧子云书。”

    读此帖,确也古意盎然,但因此以为它出自隋以前乃至晋人之手笔,亦不足信:因为,其一,晋人如索靖等,除了传世刻帖外几乎没有墨迹流传,没有旁证;其二,此帖整体章法和个别字的用笔中所流露出的气息,从敦煌唐及五代人写经墨迹里面不难体会到,也就是说,即使在章草衰颓的唐代,未必无人能写出这等作品,至如隋人,据流传墨本精心摹写,作出这等模样也非难事。

   此贴(图130写本、图131拓本)用笔清丽、简率老到,与索靖书《出师颂》相比,并无多逊色。

   (六)唐代

    至唐,今草与狂草大行其道,而章草则悄无声息。唐人能否章草,今已难知。下面,仅举唐人善草书者四家,从其字里行间,是否亦可多少探听一些章草的消息?

    1.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今苏州)人,或谓富阳(今杭州市属)人,又谓陈留(今开封)人。官率府录事参军,生平待考。精草书,法二王。撰《书谱》二卷,今仅存《书谱序》卷上,书法精绝;且其书法美学思想为世所重,如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畅,章务检而便”之论,言简意赅。再如其论真草书之关系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颇为中肯,故清人包世臣评曰“真能传草法者”。章草难学,狂草难认,学草书者遂多选今草,而孙过庭《书谱》草书出规入矩,故自来为世所重。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孙虔礼专守晋法,颇少变化。有优游之美,无奔放之乐。然唐无章草,与《书谱》中尚可微参消息,斯其所以能自振欤”。观《书谱》之草法,多与章草相通,其收笔,又斩截痛快,时可见章草遗韵(图132)。其实,孙过庭也是能作章草的,而且“书家评过庭章草,用笔隽拔,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宋曾肇跋《孙过庭书景福殿赋》)。

    2.贺知章《孝经》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官至秘书监、太常博士等。以文词知名,自成一格,与李白、张旭等人相友善,同为“酒中八仙”。亦工书法,以草书见长,与李邕齐名于开元间,李白、刘禹锡、温庭筠等都有诗赞之。《宣和书谱》亦云贺知章“能文善草、隶,当世称重”。贺知章传世草书《孝经》(图133),风格与孙过庭《书谱》草书相类,但情绪化过之。清顾复《平生壮观》评此帖:“笔意秀劲,草法圆熟,非笔成家、墨成池之功力,未必尔尔。兼之墨妙纸精,交相辉映,所谓毫发无遗恨者,非耶。”此帖今在日本。3.张旭《肚痛帖》张旭(?-?年),字伯高,吴县(今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工楷书,学古出新,善狂草,醉后狂走,下笔旁若无人,气象万千,时有“草圣”、“张颠”之称。尝自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得奇怪,“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国史补》)。张旭草书,结体壮实,用笔轻重跌荡,有折钗股意。其狂草书《肚痛帖》(图134),下笔连绵萦回,颇有韵律;起首“忽”“肚”二字,为章草书,收笔亦稳重而有隶意。请  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云:“乔仲山家藏有张长史章草《王粲评诗》”。张旭的章草书作何模样,可惜今已不见。4.怀素《圣母帖》、《小草千字文》怀素(725-785),法名藏真,俗姓钱,长沙人。醉后笔落惊风,无不绝妙,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唐诗人歌咏之者无数。怀素与张旭一样,其狂草突破章草、今草之固有格局,下笔连绵不绝,变化多端。张旭笔画偏肥,而怀素笔画偏瘦、用笔圆转而富有弹性。《圣母帖》(亦称《东陵圣母帖》)(图135),为怀素传世保留部分章草体势之法帖。此书下笔润朗古劲,别有意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称此作“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惟姿态少逊大令,馀翩翩近之矣”。此碑宋元三年(1088)摹刻于陕西,刻云书于唐贞元九年(793),则与怀素卒年不合,或纪年有误,或本伪托书。《小草千字文》(图136),墨迹绢本,唐贞元十五年(799)书(亦与其卒年不合,或素师卒年不确,或此作本伪,难考矣)。此本草书绝无习见之素草狂态,笔法紧密,古雅而有章草韵致,收笔颇见隶意。此书初看平淡,实则欹侧生姿,似不经意然又颇合法度,故有《千金帖》之誉(明姚绶评此贴云“一字值千金”)。(七)宋代米蒂《论草书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官至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有“米颠”之号。博诗文,工书画,精赏鉴。书法以行草最妙,八面出锋,摇曳多姿,自称“刷字”,苏东坡评其书云“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论草书帖》(图137),名云:“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惟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充分表露了他崇晋卑唐的观点。该帖草书,可谓“以身作则”,颇显晋人法度,又多参章草笔意。宋人几无能章草书者,米芾此帖已足可贵矣。(八)元代1.赵孟 《急就章》、章草《千字文》赵孟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鸥波。宋太祖十一世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谥文敏。工书法,篆、隶、真、行、草皆能工巧匠有,真、行为当代第一,日能书万字。亦善画释像、山水、花木,尤精人马,意窥天趣。赵孟  章草书《急就章》卷(图138),临皇象《急就章》,虽是临本,但时出新意,用笔轻重有节,突出“燕尾”,气势跌荡。章草《千字文》(图139),为赵孟 章草书代表作,结体端庄大方,用笔凝重中见舒展。赵孟  之子赵雍(1289-?年),真、行、草书皆师法其父,亦曾作章草书《千字文》(图140帖本),基本是临作,没有个人面目。2.邓文原《急就章》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元二十七年(1290)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后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卒谥文肃。工书法,早年师法二王,后学李邕,擅楷书、行书、章草,与赵孟  、鲜于枢齐名。邓文原章草书《急就章》卷(图141),为临皇象章草书《急就章》,在古朴典雅之外,又多出几分轻圆挺秀。结体修长和用笔细劲,是邓文原章草的独到之处。此卷书后有“大德三年三月十日”(1299)字样,时邓文原42岁,正当壮年。3.康里    《书李白诗卷》康里  (1295-1345),亦名康里    ,元康里部人,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幼年肄业国学,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谥文忠。博学多识,善文辞,工书法。康里子山草书,兼容今草、章草,气势非常,豪情奔纵。《元史本传》评其书云:“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康里子山轶事:“尝问客'有人一日能写得几字?’客曰:'闻赵学士言一日可写万字。’公曰:'余一日可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辍笔’。”可见其书法兴致之超然不群。《书李白诗卷》(图142),可视为康里   代表作之一,通篇笔势纵逸,圆劲斩截,那一片片极具夸张色彩的“燕尾”,如大刀挥阵,豁豁凌爽,睹之,如有风声在耳。综观章草书史,康里    的“燕尾”,最具情态。4.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初年(1324)进士,官至江西儒学提举。喜戴华阳巾、着羽衣,周游名山,与陆居仁、钱维善合称“元末三高士”。杨维桢善行草,章法奇特,忽大忽小,忽正忽奇,用笔则忽圆又方,忽润又枯,振笔洒落,放旷不羁。其书个性之鲜明,一反赵孟  秀媚书风,时人以“狂怪不经”目之(《题邹雷画春消息卷》为此类风格代表作)。杨维桢撰并书《张氏通波阡表》(图143),乌丝栏纸本,51行,元至正二十五年书,时年70岁,应松江张麟之请而作。该本融合欧、柳、赵楷书,“破体”结字,多参章草笔意,长短参差,收放不拘,诚如明吴宽跋其书云“大将班师,三军凯奏”。其书笔画虽细瘦,却颇具弹性,草法虽不精到,但有一股难得的出拙气,超拔伟特,老笔纷披。(九)明代1.宋克《急就章》、《孙过庭书谱》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元泰定四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年。官凤翔同知,卒任。与高启等称北郭十才子。本性豪侠,“任性使气,好击剑斗鸡”(高启《南宫生传》),后感伤时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明史·文苑传》)。工草隶、小楷,尤善章草,楷法钟王。与宋  、宋广号称书家“三宋”。亦能画竹。宋克章草,在明初影响甚重。明朱国桢《开国臣传》云:“长洲宋克工章草,日费千纸,用笔精妙。祝允明谓其书'如初筵见三代鼎彝,盖有天授,非人工也’”。《春雨斋续书评》曰:“宋克书,如鹏搏九万,须仗扶摇”。《书林藻鉴》评其章草“茂美冲和,信能入晋人之室,唐以后无足颉颃者”。宋克章草《急就章》卷,临皇象《急就章》,作于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七月十八日。卷后有周鼎跋:“仲温《急就章》,有临与不临之分。临者全,不临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随意所至,多不全。若临摹则不能不自书全。余所见盖不可指计矣,独此卷全好可爱。”宋克常临《急就章》,每次感觉和书写效果自然也不一样。书此卷(图144)时,宋克44岁正当盛年。而在“洪武丁卯(1387)六月十日”临写的《急就章》,可谓终年之作,除了书写格式的差别之外,比起他自己认为“行笔混滞,不成规模”(图145所示跋语)的前者,其用笔显然要敦厚恬静得多(图146比较)。宋克章草,颇得力于《急就章》,又不为所拘,力变前法,体势变得修长,用笔以楷法带草法,粗细对比,爽快圆劲。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既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时能声,而不及一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观仲温书《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楷及前后缺处若一。惟波撇小异耳,此岂亦仲温临象本耶?”此段话对宋克章草作了综述,指明了优缺点。宋克书《孙过庭书谱》(图147),楷书和章草相间,结体及用笔随意而发,章法前后有变奏,平添出一番趣味。只是“燕尾”偶失斩截,过于拖累,应了上引王世贞所批评的“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2.祝允明《长门赋》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生而右手枝指,故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五岁作径尺大字”(《明史·文苑传》)。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久试不第。嘉靖元年(1522)任应天府通判,故世称祝京兆。为人豪放,但晚岁拮据。善书法(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并称“吴中四家”),工楷书及章草、今草,风神纵逸,被誉为“明代草书第一人”。亦工文章,能作画。《列朝诗集小传》记云:“长洲祝允明,五岁作径尺字,长学书,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罔不得其结构。海内索书者贽币踵门弗见,伺其狎游,使女伎掩之,皆捆载以去”,可见其才情。祝允明《六体诗赋卷》之四《长门赋》(图148),章草书。祝氏书法多为兼融章、今草体。此作章草,出笔朗润,天真纵逸。(十)清代劳1.傅山《章草刻帖》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自号公之它,号石道人、朱衣道人、墙庐、丹崖翁、侨黄山、五峰道人、青山等。山西阳曲西村(今太原北郊)人。善书画,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书为最,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有《霜红龛集》传世。傅山行草书作,多任情恣肆,狂放不羁,且不要“先入为主”;不过,他也能平静下来,《章草刻帖》(图149)即是一例。该帖章草书气息淡静,有汉晋风格;当然,结体和用笔,仍有个性存焉。傅山曾喊,“呜呼,古是个甚”;且不可偏听此言,与他的“四宁四毋”论一样,都是让外行人听着玩的,他自己又何尝不偏爱过传统呢?2.沈曾植《临<十七帖>》、《赠幼农诗轴》等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又号小长庐社人、东轩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布政使。工书法,执笔初师包世臣,曾习欧阳询、黄庭坚、米芾诸家,后喜北朝碑版及黄道周、倪元璐,并远追钟繇、索靖,进尔融铸碑帖,晚年精研章草,自成风貌。著有《海日楼札丛》八卷。寐叟章草书,用笔筑基于汉隶、北碑以及隶楷过渡体(如《二  》),而结体取横势、诡变多姿、方笔翻覆则直承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风采。其笔法滞涩老辣,方多圆少,欹侧矫险,奇崛丛生,诚如曾熙评其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寐叟善于吸收古法,尝谓:“摹流沙坠简,当悬臂放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当有合。”

 

《临<十七帖>》(图150),为临王羲之草书,章法平稳,字形大小较均匀,但结字和用笔注入了更多的章草味。寐叟曾云:“有使转而无点画,即使转亦单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谢安石亦有拟法”,“鄙人临纸,一字无来历,便觉杌陧不安也”(《与谢复园书》)。一字无来历心已不安,寐叟章草书下笔有源,所以能推陈出新也。《论<十七帖>》(图151),为寐叟行楷书论稿,规整处颇见晋人楷法,收笔捺脚亦颇见隶意,可见寐叟深知章草“楷法用笔”之妙也。

《赠幼农诗轴》(图152),为寐叟本色章草,轻重有度,纵逸超拔,拙巧互济。本轴章法亦妙,第二第三行末两字收小,无形中与落款小字相呼应,添出一股跌荡之气。

《致乙公年书札》(图153),因是信札,故字多近行书以求易读,但转折及收笔多取隶意,有些字则是标准章草书,行间因字形结体取横势而呼应。此种书法体段,我们可以在李叔同、丰子恺书法中领略到。

(十一)近现代

1.王世镗《稿诀集字》、《节临<月仪>》、《章草书轴》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祖籍天津。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为于右任所赏识。有《增改草诀歌(并书)》、《稿诀集字(并书)》、《改定<章草草诀歌>(并书)》、《叶刻急就章考正》、《集大  对联八百副》、《上元李氏偏旁考证误》、《论草书今章之故》、《积铁老人诗存》行世,其中的“三诀”(《增改草诀歌》、《稿诀集字》、《改定章草草诀歌》)最为著名。王世镗和卓定谋之间曾发生“一段离奇章草案”(于右任为王世镗辩诬之句):据《王鲁先生讣告》云,“闽人卓氏所割裂印售者盖出此本”,意指卓定谋藏“无名氏”《章草草诀歌》乃为王世镗《增改草诀歌》之割补品;而卓氏有罗惇暖(云 “疑为明人所书”)、林志钧(云 “似非近代书家所能”)、余绍宋、周肇祥等支持其藏品为旧物之说。

王世镗书法,楷书熔冶魏晋,得力于《 宝子碑》,尤以章草书名世。笔墨老辣,工性俱佳,不泥于形,纯以气胜。尝有论书诗曰:“一留一走莫安排,工夫天然两取裁。颇怪世人偏错误,草书匆遽正书呆”;“九势之中首天然,阴阳疾涩辨毫端。功成牛解八分后,轶宋超唐晋比肩”。读其诗,可见其追求与自视之高。先生逝世后,于右任曾作诔颂之:“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并挽诗云:“三百年来笔一枝,不为索靖即张芝;流沙万简难全见,遗恨茫茫绝命词”。

《稿诀集字》,意在订正前人《草诀百韵歌》,是在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诀》基础上加以删订而成,1928年勒石于汉中宝峰寺壁。歌诀凡308句,计1540字,系从《急就章》、《十七帖》、《智永千字文》、《书谱》、《三希堂法帖》、《草字汇》等20种草字字帖中编辑而成,兼收章草和今草,字旁与行间有楷书释文及隶书注解以说明笔法源流,字体变化以及篆隶与章草的关系(图154)。

《节临<月仪>》轴,约60岁书,书写内容为索靖《月仪帖》之“九月”章;用笔舒展,不拘束于点画小节,但与原帖比照,仍颇传神,可见其临帖之工夫(图155)。

《章草书轴》(图156),66岁书,先生颇好《 宝子》,曾集数百联,此其一,文曰:“百宝在渊有龙守;九天之乐如鸾鸣”,题云“用流沙坠简中笔意书之”。此轴为先生暮年之作,初看似不经意、用笔荒率,然细赏之,则发现笔法舒卷自如、疾涩入妙,良可谓“人书俱老”矣。

 

2.于右任《刘允丞墓志》、《天山杂诗》

于右任(1879-1964),原名敬铭,字伯循,又字骚心,诱人(“右任”即出此)、右任,后以字行。幼号牧羊儿,中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1964年逝于台湾。工书法,为魏碑第一大收藏家,室名“鸳鸯七志斋”(在关中得魏碑七种,均系夫妇同瘗墓志,因以名室)。善诗词,工楷书、行草、草书,以草书为最。其行草,熔入碑书之雄强,其草书,则集古代草书之大成,创“标准草书”。曾取历代草书之“易识”、“易写”、“准确”、“美观”者,编制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对现代草书之发展颇多策动之功。

 

于右任撰并书《刘允丞墓志》(图157),作于1947年,为其行草书代表作。该书笔力雄健,气势酣畅,结字则兼融楷、行、魏碑、章草、今草。其中不乏章草书(如图示中“业”“察”“命”“监”“使”“归”“年”“后”等字),即便行书,亦饱含隶意,可见髯翁于章草浸淫之深。

《天山杂诗》(图158),是于右任草书本色,其中,结字尤其收笔的章草味颇为浓郁,只是在章草的古雅之外,用笔更多出几分优游潇洒。

谈章草而论于右任草书,并非有意把它与章草“攀亲”,实则有上述书迹实物可见,且夫章草与今草相通而为连襟也。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中,其取字来源,即有史游、张芝、索靖、王羲之、宋克等章草书家之法帖以及隋人书《出师颂》、流沙坠简、楼兰简书等。

3.余绍宋《跋<章草草诀歌>》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樾园,别号寒柯、余庐,浙江龙游人,生于广州。曾任北京美专校长,晚年筑室杭州。擅金石书画,书宗章草,自诩字第一、竹次之。能诗。著有《画法要录》、《书画书录解题》、《中国画学源流概论》等。

余绍宋《跋<章草草诀歌>》,为其跋卓定谋藏“无名氏”《章草草诀歌》影印本。余氏判定此帖为旧物,驳出自王世镗手之说,并对王世镗有所微词,云:“颇疑王(世镗)氏藏有旧拓,知其鲜传,故取以为蓝本,图补小注,并及近世人以证其为己作耳”。其实,余绍宋所看到的卓定谋所藏帖,与王世镗最初所刻之《增改草诀歌(并书)》是否“本来为一物”,此不得知。

余绍宋此跋之章草(图159),亦爽劲可喜。

4.马一浮《书庄周语》、《书<古诗十九首>之一》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改名马浮,后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无咎,中年号太渊,晚号蠲叟,蠲戏老人。近代著名学者,工书法、治印,诸体兼善,篆、隶高古拔俗,行草笔墨生动,以气韵胜,章草则熔北碑、欧楷于一炉,别开生面。

虞逸夫《马湛翁先生书法赞》评马一浮书法有“不可及者四”:“童而好之,老而乐之,终生不废临池,其精进不懈不可及;博习多优,兼擅诸体,独超众类,其多能不可及;结字坚紧,而气势旁达,酣畅尽致,其体用纯备,舒卷自如不可及;兴之所至,心手双忘,往往笔在意先,欲罢不能,其神速不可及”,并有“涩如施漆,骨劲神凝,疾如电拂,弥见其韵。沉着痛快,无复余撼……典雅肃穆,而又纵逸有飞动之势;熟练精能,独标生新之貌”之词赞,颇为允当。《书庄周语》(图160)与《书<古诗十九首>之一》(图161),行楷书兼章草意,欹侧纤曲,妙有余姿。

5.卓定谋《跋<章草草诀歌>》

卓定谋(1886-?年),字君庸,福建人,巴园老人子,诗文世家,善书法,精研章草。影印《自青榭丛刊》,广收历代章草法帖,极力倡导复兴章草。1934年任北京研究院字体研究会常务委员,曾在北京大学讲授书法。著有《章草考》、《补订急就章偏旁歌》。

卓定谋《跋<章草诀歌>》(图162),为1927年跋自藏影印本“无名氏”《章草草诀歌》,为章草,亦雅健不俗。

6.郑诵先《杜甫诗<望岳>》

郑诵先(1892-1976),原名世芬,字诵先,晚年以字行,四川富顺人。精研文史,雅善诗词。工书法,早年习柳公权,尤擅章草,字间融揉今草及“二  ”笔意,凝重朴实、浑厚苍劲。著有《怎样学习书法》、《各种书体源流浅说》(主要执笔人)。

章草书《杜甫诗<望岳>》(图163),草法精熟,用笔劲健圆润而不乏苍雄之气,或尖或钝,相映互发,而“何齐”二字连带线条(仅此一处),如老树盘银,壮阔全局之声势。

7.王蘧常《武威汉简跋》等

王蘧常(1900-1989),生天天津三太爷庙街,浙江嘉兴人,名蘧常,字瑗仲,幼名阿龙,小名铁弥陀,自号明两、端六,求恒斋主,晚号欣欣老人。善篆、楷、隶,尤以章草独步现代书坛,为学者型书家,有“今日王羲之”、“当代草圣”之誉。其章草,融合历代章草之精华,又取钟鼎简帛文字,汲碑版书体之质朴,古意盎然。王蘧常,初临习欧阳询《九成宫》,继而醉心《张猛龙碑》。后师事沈曾植(寐叟),寐叟诫之曰:“治学必需别辟蹊径,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亦步亦趋,循旧轨辙,功效实稀。《十七帖》虽属右军胜迹,然千百年来,已被人学滥,不知冥索右军所自出之章为得”,“若赵松雪、宋仲温、祝希哲所作章草,不脱唐宋人间架与气味,尔所作不脱北碑间架与气味,总是一病。……习章草宜先学汉隶”(郑逸梅《王蘧常章草选·后记》)。

 

王蘧常善用秃笔(笔画时带细密毛刺),结字造型敦厚,线条摆布匀称;中锋外拓,使转圆劲,参以篆意;行笔沉稳,如锥画沙,容与徘徊。

《武威汉简跋》卷(图164),与《汉章帝千字文断简跋》、《宋仲温<急就章>跋》、《皇象<文武帖>跋》、《赵子昂<急就章>跋》、《居延汉简跋》等一样,是王蘧常融书法与书学一体的章草书佳作。卷内字数虽多,但用笔沉稳,闲雅大方。中有论《武威汉简》书法之句:“简末遇虚字,如'也’、'耳’等,每纵长笔,若端端严谨之余,以舒其气者。八十三甲乙两简则一变而出以流速,如赴急者。九十二之乙简'百官尽下’数字,则倩丽飞动,乃若敦煌之飞天矣”,读之可见其研究之精心与兴趣。

王蘧常善大字书联,如《赠亭林纪念馆联》(图165):“行己有耻;博我以文”,使笔如椽,气息沉重,间以小字题款,趣味横生。王蘧常章草的特色之一,是在古雅厚重之余,偶掺装饰趣味,如其结体位置经营的匀称细密、笔画时用细圈缭绕。如章草书《杜甫诗<望岳>》(图166),横竖均成行,隶意显著,用笔在遒劲中带轻灵之气,“末”、“化”、“昏”、“眦”、“山”、“之”、“时”、“有”等字,均有轻巧的小圈。

王蘧常章草,并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样,并不总是包含温雅的“画意”,有时是颇见“笔意”的;如章草书扇面《辛弃疾<鹧鸪天>词》(图167),则不是钝豪圆笔,也无毛刺,而是用笔斩截挺秀,颇显锋芒。

8.沙孟海《临宋仲温》、《书<书谱>首段》等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摘,后改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僧孚,生于浙江鄞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当代著名学者书家,精研经史、古文字、考古学、金石碑帖,有《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中国书法史图录》以及《近三百年来的书学》、《古代书法执笔初探》、《印学概论》、《谈秦印》等著作及论文。

沙孟海书法,大篆、隶书、楷书、章草、行草俱佳,尤擅作大字榜书、行草书。其书路,初临《圣教序》,后受梁启超临《圣教序》之方笔影响,始喜北碑,又上溯魏晋,习钟繇、索靖诸帖,进而转益多师。其行草书,曾受黄庭坚、宋克、黄道周、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等书风影响,雄强厚重,如铜锤花脸,气宇轩昂,自成面目。于章草书,沙先生亦曾用功殊深,遍临历代诸家,晚年尤喜书《急就章》末段“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之句。在行草书中,亦或直取章草结字,或书笔出“燕尾”,章草味颇浓。

《临宋仲温》(图168),虽是临书,但起笔、收笔尤其是那长横,却是自家本色。

《书 <书谱>首段》(图169),是沙氏章草书代表作,沙氏章草,是自家面目的行草书添加纯正的章草味“作料”。横画细轻、竖笔精重,横笔最具特色:偶出超长画、略带波动(如第一行“者”字),与隶意浓郁、斩戴痛快的短横参差错落。其“燕尾”。变化多姿,“夫”、“之”、“书”、“魏”、“张”、“绝”、“晋”、“未”、“余”、“观”、“云”、“没”等字,各具形态,尤其“魏”字那侧锋飞白,风采独标。

《“君子立身”书轴》(图170),其中字体虽不都是章草,但通篇章草味纯正。其中,“本”、“道”、“夫”、“豪”数字之“燕尾”,更

呈夸张之态。

近现代擅长章草者,尚有罗惇   (1874-1954,图171《跋<章草草诀歌>》)、林志钧(宰平)(1879-1960,图172《跋<章草草诀歌>》)茹欲立(卓亭)(1883-1972,有《茹欲立书法集》),图173《章草诗册》、王秋湄(1884-1944,著有《章草例》、《秋斋章草》,图174《诗笺》、胡小石(1888-1962,图175《临楼兰残纸及流沙坠简》)、吴玉如(1898-1982,图176《性天心地七言联》)、来楚生(1903-1975,图177《临<书谱>》)、高二适(1903-1977,图178《题<急就章>》)以及沈从文、丰子恺、李苦禅、李天马等诸家,各具千秋。

 

至当代,亦有谢瑞阶、刘自椟、佟韦、欧阳中石、沈鹏、刘艺、钟明善、陈巨锁、朱寿友、张坤山、梅墨生、陈新亚等人雅善章草,此不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