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游轮是什么意思:章草—学章草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38:00

章草—学章草杂谈(2011-01-07 20:47:40)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书论法

学章草,出路在何方?

元代以降,章草大家不乏其人,但他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楷法”太重,与章草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内涵相去甚远。(虽然他们在章草的复兴上做了大量工作)。而王蘧常是楷法脱得比较“干净”的一个。单就章草而言,王蘧常的章草艺术成就远远超过赵孟忽、宋克、王世镗等等,其章草成就应当在他们之上。

其实章草线条最直接的“血缘”是篆书,“章变”(变化)是隶书,与楷法尤其是唐楷笔法毫不沾边。唐以后的章草只能取其结构,笔法是千万学不得的。每每看到一些人写的章草,其横画如同唐楷的“柴担”,心中总觉不是滋味。

学章草最可信的、最珍贵的资料就是陆机平复帖及汉魏简牍、魏晋残纸等,因为这些是墨迹,是真实的。刻的东西,包括《急就章》、《千字文》等等大多后人伪作,扎在里面,必走弯路。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元代以后的历代章草大家其章草作品与章草本身的艺术内涵相去甚远,不是说他们本身不行,而是受历史局限。那时他们还根本看不到大量出土的汉魏简牍及其他书法墨迹。(不过,凭他们有限的资源能够重振章草,尽管还存在某些缺陷,还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学章草与其同他们接轨,不如直接同汉魏接轨。当然,他们的东西也是可以借鉴的。

把握章草最基本的特征尤为重要。即,古、朴、率等等。而“率”是章草的灵魂。

章草不能“精益求精”,要说精度那是远远无法与二王相比的,他的长处恰恰就在“不精”,精了反而变味。章草切忌“精雕细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济公和尚是“鞋儿破,帽儿破”,你把他衣服换来堂堂皇皇,那他就不是济公了。当然,章草的形象还不是“济公”哈,只是个比方而已。

既然要学章草,就要死死把握住“率”这一点,(但“率”不能作草率理解哈),哪怕写不好,写不像都行。“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其实,不管王蘧常也好、平复帖也好,我认为都要学、都要借鉴。要把章草写好吃透,那不是学一个贴、两个贴所能解决问题的。否则,认识上又出现偏差了。沈鹏先生有一句话:“一个人在书法上专研的深度,标志着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大意)。俗话说:“根深叶茂”。套用一下:“一个人在章草上专研的深度,同样标志着他所能达到的高度”。由此可见,要有深度,不是学一家两家的问题, (古人说:“书临千碑始能创,无意出新自出新”。)关键还在怎么学的问题?(即方法问题)。如何取舍的问题?如何认识的问题。

对有志于书法的人来讲,学书应当是一个“工程”,甚至是个“大工程”。小工程,小规划;大工程,大规划;无工程,自然就无需规划啦!

记得早些年,老百姓认为书法写得好的人,其言道:“某某是写赵字的哟!”、“某某人的欧字写得好啊!”。可见,在一般人心目中,能写一手赵字,能写一手欧字、柳子、颜字,那就不得了的了。而这些话在当今来看,尤其是对一个书家来看,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假如一个潜心书法的章草书家,一般人也说:他的章草写得好啊!他写得一手的王字(王蘧常)我们又作何感想呢?

三国演义为什么写得好?里面四百多个人物性格各异,栩栩如生。一幅书法作品,容纳得越多,统一得越好,那就是高手。戏剧上叫,矛盾冲突越多,统一得越好,就是高手。

另外,就学书而言,如果不是想有所作为,也不需要拿什么全国奖,只是为了修身养性,那是最好办的,一本最通俗的字帖(如唐楷之类)就解决了。选平复帖还错了,那是很吃力的,不便于修身养性。

章草是阳春白雪,每一笔都非常精细,写好了他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是书法中最没有魅力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