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书画院林洁:趣闻轶事:柳絮飞来片片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06:15

  金农,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

  扬州,这座有着两千四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曾经历过三次历史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六朝时期,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则是清代中期。

  扬州,临江,近海,运河贯穿其中,有水陆交通之便;在清代,两淮盐运使署设置于此,成为全国盐运集散中心。当时盐税占全国赋税之半,而扬州又占全国盐税之半,成为清王朝的重要的经济命脉之源。

  清代许多盐商大贾集聚扬州,盐商的财富是惊人的。“富者以千万计”, “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经济必然影响文化。在盐商中,以有文化有修养为荣。在“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世风影响下,很多盐商大贾,喜欢附庸风雅,不惜重金大肆收购书画。当时,很多诗人、书画家纷纷涌向扬州,故有“海内文士,半在维扬”之说。在这种情况下, “扬州八怪”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

  当时,盐商们为了表示自己儒雅,经常搞一些诗文会,这种场合,经常要请一些诗人、书画家到场。

  有一次,某大盐商要在自己家里宴客,把金农请来尊为首座。从行酒令开始,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古人的诗句,其中必须有“红”“飞”二字,否则罚酒。一些老的和有经验的盐商一个个都过了关。可轮到一个年轻的盐商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他见别人一个个应对如流,自己说什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诗句。众人见他答不出,要逼着他认输,喝酒。他在万般无奈之下,竟然冒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哗!”一阵大笑。“柳絮怎么是红的呢?荒唐!荒唐!…‘这是杜撰!喝酒!喝酒!”众人乱成一片,只有金农一言不发,他想:这个小盐商看上去挺憨厚,我应该帮他一把。于是,他咳了一声,表示有话要说。众人一看金农要发言,静下声来。只见金农缓缓地站了起来,说道:“难得这位小兄弟知道这首诗,这是元代诗人的佳句呀意境好,意境好!”众人听了半信半疑,其中有一个人大着胆子对金农说:“冬心先生,您能否把这首诗读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金农微微一笑曰:“不妨,不妨,听我道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如何?如何?”众人听了,疑团顿解。其实,这哪里是元代诗人的诗,实在是急中生智,自己杜撰出来为那位小盐商解围的。那小盐商愣在一边,金农向他微微点头,示意他不要露出破绽。宴会自然还在继续。第二天,那小盐商来到金农家致谢,并奉上一千两银子作为答谢之礼。

  这个故事,说明金农才思敏捷,勇于助人。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扬州有一个客店老板,叫米有德,因为此人缺德,鱼肉乡里,大家都叫他“没有德”。附近的百姓都恨他,金农便想替大家整治他一番。

  这年适逢“没有德”六十大寿,他就想找画师给自己画像留作纪念。金农闻讯后,便在他客店的斜对面摆了一个专画肖像画的画摊。“没有德”见到了画摊,便向金农询问价钱,金农说:“我画像是按等论价,一等像是福贵像,白银二十两;二等像是寻常像,白银十两;三等像是低贱像,铜板十枚。” “没有德”听罢,心想,自然应该画一等的,可银子太多。想来想去,最后对金农说:“我既然要画像,自然要画福贵像。可是,你要是画得不像,败了我的兴,怎么办?”

  “如画得不像,听您发落。”

  “那好,如果画得不像,我不但不给你钱,你还得赔我二十两银子!”

  “悉听尊便。”金农从容地答道。

  “没有德”高兴地坐在了金农的对面,让他给自己画像。不到一个时辰,像画好了,这画像不光模样外表像,就连神态也都画得呼之欲出。“没有德”一看,心想,这太像了。可是,不能说像,说像得交二十两银子。于是,心一横,硬说,画得不像。金农听了,也不急,含笑说道:“既然您说不像,我也不争辩,我认罚。不过,您必须在这画上签上‘不是米有德’五个字。”“没有德”心想,签就签。这有什么?于是就在画面上签下了这五个字。金农也爽快地交给了他二十两银子。

  谁知到了第二天,“没有德”还没起床,就听见自家门前的街上吵吵嚷嚷的一片人声,“没有德”赶快起来瞧看,只见许多人都围着金农的画摊指指点点,“没有德”走过去一看,差点没晕过去,只见自己昨天的那幅画像被挂在丁树上,不同的是,画像上又添了几笔,变成了自己戴枷的样子,过往的人都指着画像捧腹大笑。看着众人称快的样子,“没有德”气得直跺脚,赶快回家叫家人拿了四十两银子把画像赎回来。家人应声而去,很快转头而回,家人说:“四十两不行,人家要五十两”。“那就给他五十两。”家人匆匆去,又匆匆回,说: “那人收摊走了,不知去向。”“没有德”欲哭无泪,焦急万分,干脆自己拿上了许多银子,在城里寻找金农。

  果然,“没有德”在一条最热闹的大街看到了金农,周围有很多看热闹的人,“没有德”赶忙挤进人群,向金农买画。可金农说什么也不卖。好说歹说,金农才勉强说道:“您非要买不可。一百两银子。”“没有德”苦着脸问:“怎么又涨了?”“不买就算,反正我也不缺您这一百两,这次不买,下次还涨。”说着,收摊要走。“没有德”没办法,只好交出一百两银子,把画买走了。众人拍手叫好,随即,金农把这一百两银子都周济了周围贫苦的百姓。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举博学鸿词落选,心情抑郁,周游四方,晚年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他50岁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终于成为一代名家。他兼善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他的绘画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传世作品中,相当一部分由其弟子代笔。他的书法独特, 自谓“漆书”,非隶非楷,似隶似楷,具有苍古奇逸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