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174.127.1:静思晨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57:00


第一篇《说时间》 现在就是最好时机
[做人的开始]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微无觉知。
[时间如钻石]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生命在呼吸间]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补充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时间无法遮挡]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停滞不前,终无所得]人都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充分利用生命]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不当睡中人]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会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堕落,良知良能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毅力安排人生]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自我掌握时空]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前脚走,后脚放]人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今天该做的事。
[不执着过去]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守住当下]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谨守本分]未来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有历练的强打者]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第二篇《点然我们的心灯》 如月·如镜·如水
[心如明月]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用心观、用心听]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境转心不转]心如明镜。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但镜面却不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心随境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镜子的良能]镜子,是用来鉴照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散,方能清澈映照。若物体点镜或尘封境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心如明镜]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点燃心灯]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远离人我是非]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保持开朗的心念]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人心似水]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播下好种子]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天堂和地狱]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正邪不侵]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时时好心,时时好日]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时间、方位都是吉祥的。
[心志守持于道]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纶,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心无定性]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绯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散乱的心]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多用心]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患得患失]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心病难治]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以佛心看人]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心无挂碍]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凡夫心]所谓凡夫心,即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断贪]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佛心清澈无碍]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双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界尘埃染着,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色彩的心]众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佛性。
第三篇《关于慈悲》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宽容与悲悯]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喜舍得欢喜]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子乐拔苦]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而言: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济贫。
[清净的大爱]慈就是爱,是清净的大爱。“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清净的大爱。
[同体大悲]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以爱心仁德为体]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慈悲形象化]把慈悲形象化,付诸具体的行动。
[慈眼视众生]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悲智双运]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妙法是:是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一日菩萨]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化无形为有形]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第四篇《开启“智慧”,播“善”种》 清净的莲华
[心中的莲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自觉与自性]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与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与智慧。
[戒定慧]学佛必须尊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有情众生]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学佛要学定]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严敬自强。
[聪明与智慧]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得失与舍得]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能舍就能得]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慧。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福慧双修]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双手万能]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一念之间]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日日行善]心田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尽本分,做好事]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没有分别心]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第五篇《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无染的爱
[爱!最有价值]人生什么最有价值?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幸福的人]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自爱爱人]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在下的人。
[爱人宽一寸]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大智要若愚]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柔和的心]把气氛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
[人人皆不可施]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人性的真善美]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自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妹姐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杰、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无烦恼的爱]爱,决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爱,不要想回收]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会有烦恼。
[无所求的爱]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对子女要放心]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爱要浓淡合宜]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若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不要沉迷爱欲]爱,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渴难饱足,像饿鬼一样。沉迷在爱欲中,将永远没办法满足。
[谈长情,说大爱]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就说大爱——解脱的爱。
[大我的爱]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人人爱我,我爱人人]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第六篇《谦虚、柔忍、争与和》 饱满的稻穗
[饱满的稻穗]佛陀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无我]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尊重自己]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崁在对方的心上]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崁在对方的心头上。
[勇于担当]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
[看淡自己]看淡自己最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
[忘了]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不能低头的人]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爱中有忍]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受人欢迎的人]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
[忍耐和付出]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
[哪个人不苦?]人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世界堪忍]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练、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忍而无忍]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宽柔待人]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事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已志。
[常行慈忍]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众生,人间便会散发“透彻之爱”的光芒。
[争是一个不安的字]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争的对像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时,争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伤害的因子]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头、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没有真正的赢家]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错,犯错就容易失败。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心胸狭窄,处处障碍]人们往往就是太执着,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拼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因为心胸狭窄,所以处处都是障碍。
[真正有功夫的人]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不争面子]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事皆安]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一字和]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和则是非不生]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篇《“逆境”、“是非”观》 “无明草”与“增上缘”
[持宽临逆]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人生的灯塔]世间事要做得圆融并不容易,没有历经逆境的事,不值得作为我们人生的灯塔。
[逆增上缘]逆境在佛教中称为“逆增上缘”,碰到逆境时,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考验]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精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静心]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将混乱的心磨练成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永恒的功课]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功课。就如做事,亦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
[不要轻易被伤害]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能做一个轻易就被别人伤害的人。
[摒除已见]人常因于已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看清自我]人最难看得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头目发睛向外看,对别人秤斤论两、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无碍]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相信别人]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一分对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间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将随之消失。
[宝贵的一课]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感恩对方]别人骂我、不谅解我、毁谤我,反而应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对方给自己修行的境界。
[纯正的心]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毁谤反而更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善解是非]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则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要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中长无明草。
[去除习气]假如每个人都能把我慢、我执、无明去除,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产生是非!
[活的大藏经]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前者能将种种不顺心的行为转化为重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会让你觉得人生很痛苦。其实,每天的琐碎事务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经。
第八篇《自“贪欲”说起》 烦恼菩提
[去贪瞋痴]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瞋、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有得必有失]欲深无底,贪无止尽。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填不平的洞]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多求多变]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少欲少烦恼]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安稳的终此一生。
[去贪就简]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以理性克制欲心]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烦恼由心起]所谓的烦恼,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质作标准,而是以心境状态来分别。人若不知足,就永远处在烦恼中。
[苦恼凡夫]人生的苦恼不分贫富贵贱皆有之。
[不知足烦恼多]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安定的生活。但因“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有求是烦恼]人都是求“有”,什么叫“有”呢?有就是烦恼。
[别怕病痛]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心有烦恼,则无法解脱。
[视痛为劫]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而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重生]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脱脱境界。
[学习平常心]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扩大心胸]把心胸放开,自然就可断除烦恼。为何人会有烦恼?是因为心胸狭窄,容纳不了不喜欢或是比自己能干的人。
[少发脾气]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自己起烦恼,对外困扰他人。
[转烦恼为智慧]透过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人生如一本书]将所有的病苦、困难或烦恼,当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当作是人生另一种“再充电”。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每页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或一个警语。
[尘境皆无性]禅门中有一则公案,说明凡事担心、害怕,是痴执的表现。
有一位禅师在打坐时,忽然出现一个境界——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禅师当下说道:
“无头,头不痛”,说罢境界随即消失。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个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的形相,禅师言:“无腹无心,不饿也不忧”,随后境界又消失了。没多久,又出现一个没有脚的形相,禅师言:“无足不乱跑”,言罢境界全部消失。禅师因而悟到——“尘境皆无性”。
[烦恼即菩提]烦恼即是菩提。
第九篇《解读“幸福”与“财富”》 觉天地之广阔
[福中之福]人生的幸福没有准则。能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做个造福的人]这世界总有比我们悲惨的人,能为人服务比被人服务有福
[量大福就大]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最可怕也最可爱]一生的罪与福,都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有愿就有力]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自造福田]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苦尽甘来]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平安就是福]求福寿倒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寿。
[施比受有福]施比爱更有福。真正的快乐,是施舍出去后的那分清净、安详与喜悦。
[做个平常人]最平常的人最富人。
[有价的东西]世间物质的喜好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争时期米粮衣布是宝。所以,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在于人心的潮流及虚荣的作崇。
[身外之物]钱财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当然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
[人生终有聚散]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终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
[觉天地之广阔]若能从物质的爱欲中跳脱出来,心自然天广地阔,无限丰饶。
[助人最快乐]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乐。
[追求真理]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一时的虚荣]世间一切精巧特质——色相,只不过是满足凡夫心的一时虚荣而已。
[成功之人]不受贫贱击败挫伤的人,不因富贵骄奢悭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第十篇《言谈声色之间》 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声色要轻柔]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因此与人讲话要轻言细语,态度要微笑宽柔。
[说话要恰到好处]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所以,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话语要谨慎委婉]话语要谨慎委婉。面对知音,不必说得太明显就懂;不是知音,说得再露骨也没用。
[正确的教导]教导别人也要分内与外。对外要柔,对内要正。
[你是好人吗?]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听懂话,说对话]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的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善用自己的身体]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
[牢牢记住好话]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水般牢牢吸住;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
[另一种修行]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一种修行。
[不要压到别人的心]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话语秤起来不重,但稍不慎,却会重重地压到别人的心。反求诸已,我们也要自我训练,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轧伤。
[对人宽心,讲话细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反省,紧记“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圆融一切众生。
[清醒的心]内心平静快乐,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就会清楚周全,说话就会得体。
[用清净的心眼看人]用清净的心眼看,就不会彼此碰撞。声无形无量,色乃假相,不必拿声、色来压迫自己的心眼。
[善用耳根]以清净的耳根,接受清净的语声;以圆通的耳闻,吸收世间的善音。
[一言为重]一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
[人性之美贵]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性——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诚信不可失]古人说:“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
第十一篇《静思“忏悔”》
[人要自我批判]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里,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课,也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不要随便原谅自己]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时时自我警惕。
[美德与损德]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
[高尚的品格]勇于承担,是一分动人的力量;勇于承担错误,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重新面对错误]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就不敢再碰同一件事情;反而应该修正错误,重新去面对它,好好把它完成。
[注意小习气]大错容易反省,小习气不易去除。
[心灵的告白]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如何庄严自己?]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自尊已灵呢?唯有二个字:“惭耻”。所谓的“惭”,就是犯错了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不会再犯,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惭耻,就是有惭愧的心。
[人人皆有良知]忏即“发露先恶”,悔即“改往修来”。人人皆有良知,能勇于面对现实、忏悔反省,始能自觉错误。若能进而坦诚告白,誓愿改过,并力行正道,就能明心见性,清净圆满。
[忏悔得清净]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懵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忏悔。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
[时时自我教育]当一个人没办法自我教育时,也就无法再接受别人的教育,因为他的成长实已停止。
[慎防过失]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学佛应慎防过失,切莫覆藏罪恶。时时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常静思反省]人应当静思反省,以拔开心灵的洄澜,发掘智慧的泉源。则世出世间无一事不通,无一物不解。
第十二篇《成功、愿力与持志》 一粒种子的力量
[专心一意]人生有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恼。
[走对人生路]人生这段路并不长,但却不好走,因此必须步步谨慎,切莫迷了路,走错了方向。
[调整自己的脚步]年轻力壮时,可以一口气往上冲;但冲力过猛,不免又筋力尽。于是走走停停,因顿繁劳,目标还在远方。
[成功来自坚忍]成功,是依靠坚忍的力量,潜蕴蓄积长期奋斗而成就的果实;并非仅凭一点血气或一时的冲劲而侥幸得来。
[坚定志向]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驰。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成目标。
[以愿心改变]命无定论,是很难理解的事。但是,命却可由自己的愿心来决定。
[内在的圆满]才华洋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却因所求没有止境,不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决心]任何事都是从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开始。
[志的可贵]人穷,志不能穷;富有,志更要富。
[人生要有志向]做人应有一分自己的志向、愿心、趣味。人生如果没有志向,即如握笔画图,不知要画什么?东涂西抹,终究不能画出完整的图形。
[人有无限可能]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看重自己]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世间善事没有一项“做不成”,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那滴水已和缸中的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是别人的。
[水中泡影]画饼不能充饥,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项链。
[路是人走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路,必须从第一步开始;圣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提得起,放得下]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菩萨人格]菩萨的人格,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
[佛心无远近]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宏愿。
[耕耘众生心田]愿效法佛陀的精神,学做大农夫耕耘天下众生心田,化荒芜成大福田。
[利济众生]利济众生的事业,需具足三种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众缘平等力。自力——以福慧因缘为自力。想得福缘要自种福因,自己播撒种子。佛力——有了自力以后,再祈求佛陀慈力加被、慈光常照,愿已心与佛心融汇一处。众缘平等力——佛与众生本性平等。恭敬供养一切众生的心,要与恭敬供养佛陀的心一样。
[学佛如初]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恒心]恒心早起,是锻炼殷勤不懈的功夫之一。
第十篇《怎么来写“人”这个字》 在生命的白纸上
[万物有别]虽一地所生,一两所润,然诸草木各有差别。
[众生众见]有众生相即有众生见。
[生命中的白纸]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以大地为师]在地宇宙间,没有一项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没有一项不是佛法,也没有一项不是修心的功夫。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
[人不能离群]人既然生在世间,就不能离开众缘,修行也不能离群隐世。真正的解脱是在众缘中付出而得,也是在众缘的烦恼中解脱。
[欣赏他人]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成佛的本性]其实,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发现自身的本性,自然拥有平等心,也就不会有你我高下之分。
[心灵残缺最苦]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一理能,万理彻]一理通,万里彻。如能子彻真理,知道路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一切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才会徬徨、苦脑。
[理得心安]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须先得理;理得心安,即合家平安。
[三不靠]做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权力,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钱。
[熟读未来的路]道理是人生一条长远的路,地理不熟就会走错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读熟未来的地理学。
[端正自己]我们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须先端正自己。众生刚强,他们的心态千差万别摸不透。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感化他们: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伏无量刚强的众生。
[道德是明灯]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做人要踏实]做人要有踏实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实实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无憾人生]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此趟人生即无所愧感。
[把握时机]毋需抱怨世间人情浇薄、功利主义、好心没好报等不公现象。其实,这正是让我们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
[如何自我升华]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人格若成,佛格就成] 佛陀设教在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