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软件看电影去:社会学习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8:09:02
试述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要点,并举例说明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壹、前言

爱伯特˙班度拉 (Al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爱伯特省,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攻读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教育,但由于受到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担任博士后临床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系任教。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J.Dollard)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之中。由于 Bandura 的奠定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的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1972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授与的杰出科学贡献;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贰、社会学习理论的要义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鉴于操作制约原则过于简化所有的学习历程,又深察人类内在认知对学习的左右能力,班度拉(Bandura)于是提出社会学习论。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用的历程。人类的行为大都经由学习而来,个体自出生就无时无刻、不知不觉中学习他人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行动、思想、感觉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终于变成一个为家庭及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而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所涉及的刺激反应,都是社会性的,所以被称为社会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个体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ㄧ、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

在基本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是反对斯肯纳的环境决定论的。班杜拉强调,单是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学习行为。除环境因素之外,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更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彼此交互影响,最后才确定学到的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不单是内在力量的驱使,人所学到的行为也并非纯因行为表现后受到外在环境的控制。人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人也能影响环境中的其他人。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中包括环境、个人与行为三项因素,因而被称为三元学习论(triadic theory of learing)

二、学习的产生非系于强化  

在斯肯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中,「强化」是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不把强化视为加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必要因素,而只视之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讯息。班杜拉在其所着《社会学习理论》一书中,曾有如下的解释:

虽然对强化是否构成学习必要条件的争议,迄未获得共识,但很少事实证明单靠强化就可自动构成学习。.,倒是有很多事例,足可证明强化物的呈现,对个体说是一种讯息,从而引起个体学习的动机;强化物的本身并不能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

班杜拉所谓的"讯息"-是指强化物的出现,等于是告诉个体,他的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显然,这是认知的看法;行为之后如受到奖赏,个体就会知道他做对了,以后同样情境出现时,他就会继续表现该一行为(正强化);行为之后如受到惩罚,个体就知道做错了,以后同样情境出现时,他就会因"知过能改"而另行表现一种免于惩罚的行为(负强化)

至于班杜拉所指的强化物引起学习动机的说法,意谓如个体喜欢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他就会在以后同样情境下继续表现同样的行为。如此看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相当重视学习时个体本身的自主性。因此,他认为即使个体自己未曾亲身体验行为后的奖赏或惩罚,单凭观察所见别人行为表现带来的奖惩后果,或是听到别人对某种行为的对错的批评,他也会学到何时何地该表现何种行为。班杜拉的此种解释,较之斯肯纳学习理论中个体行为决定于环境控制的说法,在教育上更具意义。

三、学习得自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论强调,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因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个体行为何以受别人行为影响而产生改变?或问社会学习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解答此种问题,班杜拉采用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与模仿(modeling)两个概念予以说明。

「观察学习」指个体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范例),即可获得学习。日常生活中,小女孩见妈妈涂口红,趁妈妈不在时也自己涂起口红;男孩学成人抽烟,姿势与动作可以乱真。这些都是观察式学习实例。有时教师为了处理蛮不讲理的学生而作家庭访间,竟然发现该学生有位蛮不讲理的父亲,只好责怪观察式学习的功能。所谓「上行下效」、「耳濡目染」便是这意思;另外,此一解释也为教育上经常举办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观察学习并不限于个体经由观察别人行为表现方式(如说话的姿态)而学到别人同样的行为。在某些情境之下,只凭见到别人直接经验的后果,亦可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例如:幼儿见到别的幼儿因打针而恐惧啼哭(直接经验),他只靠观察就会学到对打针表现恐惧啼哭(间接经验)。像此种只从别人的学习经验即学到新经验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替代学习是不需要亲身经过刺激-反应联结的学习方式,故而班杜拉称此种学习为"勿需练习的学习"

 

社会学习论中的另一概念「模仿」,是指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模仿的对象称为楷模(model)。家庭中的父母与学校中的教师,一向被视为儿童的楷模人物。因此,教育上素来重视的"以身作则",其涵义即在此。班杜拉在其所着《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书中,曾有如下的解释:

所谓由多个反应集合而成的行为组型,并非由每个反应受到强化之后再串连起来,而是一开始就由个体对楷模行为整体观察后模仿学习而来 的。个体观察到楷模的示范性行为,或是听到楷模人物对行为是否正确的解说,即使未曾跟随楷模去实际演练表现出外显行为,他照样可以学到该行为组型。

四、模仿学习有不同的方式

此外,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学习者对楷模人物的行为进行模仿时,将因学习者当时的心理需求与学习所得(技能抑或概念)的不同,而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种最简单的模仿学习方式。人类生活中的基本社会技能,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来的。诸如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与学习用笔写字等,都是经由直接模仿学习的。

    

()综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综合模仿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模仿。学习者经模仿历程而学得的行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人,而是综合多次所见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例如,某儿童先是观察到爸爸踩在梯子上修电灯,后来又看到妈妈踩在高凳上擦窗户,他就可能综合所见学到踩在高凳上取下放置书架顶层的故事书。

    

()象征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征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楷模人物所模仿者,不是具体行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电影、电视、儿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们在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勇敢、智慧、正义等性格,即旨在引起儿童象征模仿。

    

()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学到的是抽象的原则,而非具体行为。算术解题时,学生从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中,学到解题原则,即为抽象模仿。

五、模仿学习绝非机械式反应

按斯肯纳学习理论中的后效强化法则,个体在刺激情境中所学到者,不是自主性反应,而是机械式反应。既然个体学到的是机械式反应,自然是同样情境下的不同个体,也会学到同样的反应。此即斯肯纳主张学习理论应具备的"客观""预测"的条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反对此种机械论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众人所观察的情境相同,其所表现的反应也不会一样;原因是每个人的反应是经过他认知判断而后才表现于外的。换言之,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到表现出反应之间,有一段中介作用(mediation)的内在心理历程。

    

按班杜拉的解释,学习情境中的某种刺激,对学习者而言,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意义;其一为名义刺激(nominal stimu1us),指刺激所显示的外观特征,是客观的,是可以测量的(如可用照像机或录音录影机记录之)。名义刺激的特征,对情境中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其二为功能刺激(functional stimulus),指刺激足以引起个体产生内在的认知与解释。刺激的功能特征,对情境中每个人来说,自然未必相同。班杜拉曾以幼儿为受试者,从事观察学习实验,以验证上述中介历程的理念。该实验的设计是,先让幼稚园儿童观察影片,影片中显示一愤怒成年人打击一充气的橡皮假人。看过后,带领幼儿到另一放置充气橡皮假人的实验室,让他模仿看过的成人动作向假人攻击。结果发现不同幼儿的攻击方式各不相同;他们并不直接抄袭成人的动作(左右两拳交替击打)进行攻击,而是各自表现其自己的攻击行为。此一中介历程的说法,在教育上深具意义;当教师设计学习情境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六、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楷模

根据以上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讨论,自然会引起如下的问题: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是些什么样的楷模人物?根据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以下五种人物是儿童们最喜欢模仿的:

()儿童们喜欢模仿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谓"最重要的人"是指在他生活上影响他最大的人而言,诸如家庭中父母关爱他、养育他;学校教师教育他、管束他;同侪中领袖支持他、保护他,都是儿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儿童们喜欢模仿与他同性别的人:在家庭中,女儿模仿母亲,儿子模仿父亲;在学校里,男女学童分别模仿男女教师。此种性别模仿,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性别认同的重要学习历程。

()儿童们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如参加比赛得冠军)、出身高层社会以及富有家庭儿童的行为。

()同侪团体内,有独特行为甚至曾经受到惩罚的人,并不是一般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同年龄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彼此间较喜欢相互模仿。(物以类聚)

七、观察学习的四阶段历程

  

如果将观察与模仿视为社会学习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体学习行为之获得,究竟要经过何种程序?依班杜拉的解释,观察学习包括四阶段历程:

   

()注意阶段(attentional phase):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楷模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名义刺激),并了解该行为的意义(功能刺激)。否则无从经由模仿而成为自己的行为。

()保持阶段(retention phase):指个体观察到楷模的行为之后,必须将观察所见转换为表征性的心像(把楷模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能用语言描述楷模的行为),方可以保留在记忆中。

    

()再生阶段(reproduction phase):指个体对楷模的行为表现观察过后,纳入记忆,其后再就记忆所及将楷模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换言之,在观察早期的注意与保持阶段,不仅由楷模行为学到观念,而且也经模仿学到了行动。

()动机阶段(motivational phase):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楷模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参、社会学习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依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因受别人的影响而学到新的行为;而新行为的获得,则是经由观察模仿的历程。后来,班杜拉又将观察学习的意义扩大,认为个体观察别人行为而产生替代学习之外,也会经由自我观察而学到某种新的行为,亦即自律(self-regulation) 行为的建立。自律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或避免不该做的事。显然,培养学生行为自律,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无论是消极的遵纪律守法则,或是积极的尚伦理崇道德,都是先从培养学生自律行为做起。不过,在传统教育上,教学生自律,都是先由他律(管理)开始;因为一般相信,个体人格成长与独立的历程,都是先由他律学到自律,然后才由自律学到自治。

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班杜拉并不采取由外控管理以养成学生自律的观念。他认为,自律行为也是经由观察模仿的历程养成的。前面曾经提到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班杜拉将最后动机阶段的意义延伸,从而发展成他的自律行为养成的三阶段历程理论。以下是该理论的要义:

()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指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观察。自我观察可在行为的当时,也可在行为之后;前者通常称为自觉,后者通常称为自省或反省。中国素重修身,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事实上也就是行为后的自我观察。使用自我观察时最简单原则是,让学生自行记录,记下何时、何地、做了何种不当行为。曾有国外学者用此法研究八年级不按规定做作业的行为,规定自己每次把不做作业的事实记下来,不久之后发现该生拖延作业的行为大为改进(Broden,et al.,1971)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指个人经自我观察后,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在传统教育上,一般相信儿童用以评价行为(包括自己和别人)的标准,是由成人教导的。班杜拉则认为,自我评价也是经由观察学习中向楷模学来的。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观察楷模人物(包括父母、教师、同学等)所采行的标准,及其成功后获得奖励,或失败后受到惩罚的间接经验,从而以替代学习的方式,建立起对自己或对别人行为评价的标准。班杜拉对此种经由替代学习建立的自我评价标准,称之为自定标准(self-generated stand-

ard)。根据多次研究结果,班杜拉向父母和教师们建议:身为楷模供儿童模仿学习时,对自己的行为标准不宜走得太低,也不宜走得太高。太低了自己得不到成就感约满足,儿童会因而学到自我涣散;太高了导致失败使自己陷入困境,儿童会因而学到自我否定。由此观之,身为父母与教师者希望"以身作则"影响儿童学习行为规范时,不宜只从自己的理想去建立标准。有些父母过份重视自己的成就,难免对子女期许过高;过度望子成龙的结果,可能造成子女人格发展困难。

    

()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指个人按自订标准评判过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在此情形之下个人受到的奖励或惩罚,施者与受者都是个人自己,故而称为自我奖励(self-re-ward)或自我惩罚(self-punishment)。自我奖励是个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肯定,在意义上正符合「正强化」原则。自我惩罚是个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否定,否定后如果知过能改,改以正确行为替代错误行为,从而免除因自我惩罚而引起的愧疚,在意义上也符合「负强化」原则。不过,此类强化不像斯肯纳理论中所指的外在因素,而是个体在心理上自我反省后所做的自我评定,故称为自我强化。显然,自我强化是养成学生自律行为的重要心理历程。

()教学上的应用

根据Bandura的研究,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是重要他人、同性别的人、同社会阶层的人、曾获得荣誉或高社经背景富裕的儿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上如能掌握住这些原则,并在适当的时机安排楷模出现,将有助学生们观察学习与模仿,举例如下:

1.小老师制度:请成绩优秀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导课业进度落后的同学。当老师给予小老师增强时,同时也间接增强了其他的同学,进而仿同。

2.模范生、孝悌楷模:透过模范生与孝悌楷模的选举,选出同侪中较为优秀者,让同学们见贤思齐。

3.社会性增强:如微笑、点头示意、一句鼓励的话都是社会性增强。

4.公开惩罚:当学生有不当的行为发生时,可在适当的时机公开惩罚,产生替代性的学习。

5.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也是学生们模仿的重要对象,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够有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6.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论,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是透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增强三个学习历程阶段所形成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很重要的。可以利用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或他人评价以及个体的身心状况等四个原则来培养。

在观察学习中,个体的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最好能从外烁的间接增强转成自我增强,由仿同进而自我满足、自我增强、提升自我效能,如此循序渐进,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