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窟地下城20周目:写作方法的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2:52:55

写作方法的实质

 

 

写作方法是为达到写作目的而采用的程序、手段和技巧。它是人们写作实践的经验结晶,产生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指导实践中,却存在着形式化倾向。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脱离作文内容、脱离学生思想,空洞地给学生这个方那个法,告诉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而不是从作文内容和学生思想入手,以为“法”抵万金,“法”一抛,“文”自成;或单独为学生讲授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知识,希望通过写作知识的系统传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殊不知,这种割裂方法与内容、分离方法与思想的作法,并不能如愿以偿,种瓜却得了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症结何在?在于方法的误用。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方法并非简单的形式化的程序、手段和技巧,它内含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一句话,方法的内面在于人的思想、人的智慧。形式化的作法,是由于将方法架空于写作者的思想实际和作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作文内容即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将方法本身视为写作的万能钥匙。

“思想”有三个含义:①认识的成果;②念头、想法;③思考。它是人的理性活动及其成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就无所谓思想。思想的物质呈现便成为知识。德国学者龙普舍和简托斯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规范性知识和价值知识四类。方法论知识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方法是思想的形式体现,方法的实质就是思想。现代写作理论认为,写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是客观事物向写作主体头脑的转化,通过感知、分析、综合,形成作者的思想、观念;然后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向文字表述的转化,即:物---------------言。两个转化,核心都在于写作者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第二个转化,表面看来是方法技巧的问题,实质上仍是思想、观念问题,有了好的“意”方能保证成功的转化。否则,如果认识不深或思想混乱,就难以写就立意深远、结构严谨、文字顺畅的美文。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写作文要“想清楚然后写”。所谓“想清楚”,就是思想问题。想清楚了,才能写明确,想好了,方法才能发挥作用。1959年第12期《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写文章》的文章,作者认为思想明确、有条理,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作者在分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情形时,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对书面语言这种工具运用得十分熟练.能够得心应手;第二,更主要的是,所表达的思想已经预先酝酿得十分成熟,连一切细节都考虑到了。”显然,作者认为只有思想成熟,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方法的实质是思想。

方法问题决不仅仅是程序、手段、技巧问题,方法是思想的外在体现。对学生而言,写作方法就是思维方法。就写作而言,作者认识、把握写作对象的方法就是思维方法。一定程度上,有怎样的思维方法,使会有怎样的写作方法。例如,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常见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可以更深刻、更全面、更鲜明的认识事物。运用比较的方法思维,文章的写作才有比较的方法。说明文中,就有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议论文中也有对比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就可将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用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得出得与失、好与坏、正与误、美与丑的结论。纵比,可以将两种事物鲜明对比,相互印证,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在对比中求结论。另外,议论文中常见常用的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例证法、归缪法、反证法、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从方法上看,是论证方法,从思维方面说,更是思维方法。我们如果凭空对学生讲授这些论证方法,而不从思维方法入手,就与鲁迅先生当年说过的握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地球无异。

在写作过程中:

确立主旨就是思想创意。所谓确立主旨就是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古人所谓“意在笔先”就是指在动笔之前确立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就是作者文章中所要表现的基本思想、基本看法。高尔基认为:“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文学论文选》296页)很显然,主题就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以96年高考作文为例,题目给了两幅漫画,两幅都以医疗事故为内容,要求对漫画进行评论。文章主旨的确立显然是从两幅漫画的内容出发,提出观点。表面看来,基本方法是披沙见金,透过两幅漫画揭示它所含的意义。但由于写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见识不同,所立之意就大不相同。如果只看到画的本义,就事论事,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就一般化,缺乏深度。如果再进一层,学生就能发现漫画不止是揭示医生渎职,它主要讽剌了社会上诸如扬短辟长、助恶抑善、奖懒罚勤等不良现象,涉及的面就更广,也更有深度。有位考生写道,看了漫画,他首先想到的是正常手指与畸形手指的不同,“漫画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去善兴恶的不良现象。”可以说,这位考生在眼界与视野上,就宽得多,广得多。这是由漫画联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了它的引申义。倘若再进一步,由漫画引入对时代、对社会、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联系,由局部现象上升到比较抽象的认识。有个考生这样写道:“改革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在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地把那些不适应发展的、落后的因素删除掉,也就是要把多余的畦形的六指截掉,给六指做手术,保留好的,截掉畸形的,正是改革的目的与任务。而其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后两种立意用的是同一种方法-------联想,区别在于第二种联想到一些与漫画内容相似的社会现象,第三种则不同,它不只看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而且站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改革大业的高度,剖析社会,展望未来。思相境界不同,所立之意水平迥异。由此可知,立意就是立作者思想之意,舍此无它。

选择材料就是凸现主旨。立意之后,必须从所立之意出发,使其意凸现于文童中。凸现主旨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方法颇多,但造择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鉴别的过程。认识就是对已有材料,要认清其性质、判断其真伪、估价其意义、掂量其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决不仅仅是方法、技巧的简单运用所能凑效的。鉴别材料就是在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主旨,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决定取舍。这同样是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教社93年版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中,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十三则有关老鼠的材料,要求用这些材料写一篇说明文。有的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后,对学生大讲特讲如何选材,给学生选材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只是胡乱地抄了几则材料,拼凑成篇。其实,更重要的工作恰恰在于对这十三则材料的分析与鉴别。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它们,理解其意义,再将材料分类,最后再甄别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最典型的材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分情了材料的性质及作用后,心里就有了“底”,有了“尺”,就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避免了盲目性。仅仅给学生选材的方法: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等等,学生反而会感到如堕烟雾,手足无措,结果只能敷衍了事,胡乱拼凑。

谋篇布局就是理清思路。谋篇布局就是将材料连缀成篇,成为有一定结构的文章。文章的结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密。结构的严密,只是文章形式上的要术,骨子里却是思路的清晰。思路清晰,结构就严密。张志公先生对这一问是有过精辟的论述:“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结构的内面是思路。“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他还一再告诫我们:“结构不是个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虽然这里面有方法技巧的问匙。”“特别是思路,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最根本的问题。”他还批评了一种错误的作法:“有些青年同志在学习语文,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听说写文章要讲究篇章结构,于是想找人教给点谋篇布局的方法。方法当然需要讲,然而还不是根本。”(张志公《怎样锻炼思路》,《“三老”语文教育论文选》182-----183页)在先生看来,谋篇布局的根本不是方法,而是思路。

有两位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篇议论文时,在文章结构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其中的一位,向学生介绍了议论文的两种结构:论点---论证------结论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从文章内容出发,两种之中用其一,其效果不言而喻。另一位呢?他不是从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出发,而是从文章内容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他向学生提了这么几个问题: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引导学生从题目开始,弄清文章写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又该怎样做。他从内容入手,着眼思路,就抓住了根本,而且,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懂得了议论文的结构知识,认识到谋篇布局的关键在于思路。

是思想遣词造句就包装。思想是抽象的东西,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使其具有可闻性,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使其具有可视性。借用时髦的说法,口头语言是用声音包装思想,书面语言是用文字包装思想。写作则是典型的文字包装。文字包装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用文字包装思想,表面看来是遣词造句,其实仍是思想问题。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以意为主,辞随意生,语言文字是从属于思想的东西。思想的清晰决定语言的明确。作者如果对所要描写的事物尚未酝酿成熟,还是模糊一片,对所要阐明的道理没有明确的认识,语言就不可能清晰。为什么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差不多”“可能”“大概”一类的词语满篇?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模糊。秦牧说:“文字暧昧由于思想的朦胧,只有思想上十分清晰,才能够以畅达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所要描述的一切。也只有在充分了解描写对象的时候,才能够运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达它。”(秦牧《艺海拾贝》213页)所以,只有思想清晰,才能写明白。思想的深度决定语言的容量。思想开阔、认识深刻,语言的内含就丰富。思想的新意决定语言的新颖。从目前学生作文的现实来看,在文字表达上,存在着一种通病-------学生腔,文辞死板,从头至尾一个调。写上学路上,总是“一边走一边唱”,写思考问题,总是“想呀,想呀,终于想出来了。”写起感受来,总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语言贫乏,陈词滥调充彻全篇。尽管教师在语言指导上,用词造句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介绍了这个技那个巧,但收效甚微。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着手。语言的贫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思想的陈腐。思想无新意,语言不可能匠心独运,新颖生动。

语言的推敲,也并非单纯的技巧问题,本质上仍是思想的锻炼。首先,语言上的推敲是由于辞不达意现象的存在。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中,“绿”字之所以一改先前的“到”“过”“入”“满”等字,而选用“绿”字,是因为“绿”字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心目中那种春到江南、草木萌发、百花齐放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其次,文字的润色,是为了让思想的光辉更加夺目。润色过程中,赘文的删除,词语的替换,文字的增添,都是为了使表达的思想更加严谨、更加鲜明,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文章修改是思想的修正。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的修改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复研究。不必说主题的变动,观点的修正,更不必说对材料的增删、文字的修改,单是结构的调整就足以证明,文章的修改就是思想的整理。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坟》,文章中写了七条“给亲属的遗嘱”,前四条是: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鲁迅全集》第6,615页)

在手稿上,最初写时,第二为第三,第三为第二。后来,把顺序变成现在的形式。文章层次的调整,是从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考虑的。把“收敛埋掉”放在“关于纪念的事情”之前,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条理更清楚,层次更分明。这样,文章的思路就更严密,结构就更严谨。

当然,方法的实质是思想,并非一概反对作文指导给学生以方法,在于提醒教师,要抓根本,从“写什么”入手,最终让学生明白“怎样写”。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