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极限公式:【连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9:09:37

【连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一)

邹逸麟

2011年08月09日10:47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当年记录时,因条件很差(见日记),字迹潦草,文句也不顺。这次整理,仅做文字上的处理,内容完全按照当时的语气和观点。那年我31岁,今年我75岁了,一眨眼44年过去了。这份日记可以让今天80后、90后的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思想和观念。今天看起来,可能很可笑,但却是真实的。

 

外地红卫兵徒步赴京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22辑,原标题为“步行‘串联’日记”



  下面是一份44年前“文革”时期的步行串联日记。1966年6、7月间,复旦大学也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文革”开始了。起初是批吴晗的《海瑞罢官》,8月份,原党委开始大规模批斗各系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历史系最先抛出的是周谷城、周予同,之后系里一批老教授大多被批斗,即后来的所谓“斗鬼风”。10月份,红卫兵小将开始揪斗党委,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历史系的部分青年教师处于“逍遥”状态,只是随着需要,写写大字报,参加一些批斗会,感到很无聊。某日,在大连海运学院红卫兵的影响下,也开始了步行串联去北京的行动。我作为串联组的一员,当时即将每天的行程和见闻记录了下来。现在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当年记录时,因条件很差(见日记),字迹潦草,文句也不顺。这次整理,仅做文字上的处理,内容完全按照当时的语气和观点。那年我31岁,今年我75岁了,一眨眼44年过去了。这份日记可以让今天80后、90后的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思想和观念。今天看起来,可能很可笑,但却是真实的。同时,日记也记录了京沪沿线市镇各种面貌,从中也可以窥测到这44年间,京沪间沿线城镇的极大变化。

  自序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1966年8 月下旬,《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连海运学院15位红卫兵小将从大连步行至伟大首都的消息,震动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小将。15位革命小将怀着对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心情,响应毛主席号召,走出城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农兵,不怕雨打日晒,不管路途遥远,步行一千公里,历时一个月,到达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心脏,开创了步行串联的先例。

  我们历史系的几个青年教师看到这则消息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也跃跃欲试。10月下旬一天,在办公室里聊起来,也决定组织一支上海—北京的步行长征串联队。最后决定参加的人员有:赵永复、夏祖恩、王文楚、邹逸麟、周维衍、林汀水、项国茂、董力生、陈训亮(物理系)、陆惠鸿10 人。事后向历史系党总支作了汇报,得到同意后,由系里开了介绍信,制作了一面红旗。大家各自打点了简单的行装。10月28日早晨,我们由复旦出发,至12月14日中午到达首都天安门前,前后共48天,行程一千四百多公里。其中除了休整、串联、访问、宣传外,实足走了35天。

  这次步行串联,不但锻炼了意志、体力,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接触了社会,了解了许多从书本上无法知道的事情,看到了许多从无见闻的事物,丰富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知识,收获是很多的。

  这是我一生难忘的一段经历,现将一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以作永久的纪念。

  1967年3月补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