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保护测控装置nr630:【庆祝2011教师节】陈果:让学生自觉自主自如 通达老师心中指向的真善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06:11

陈果:让学生自觉自主自如 通达老师心中指向的真善美

发布时间:2011-09-16 

         今天是教学恳谈会,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上本科生课的一些心得。我叫陈果,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的,我教的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们当中流传这样的说法——“思修课”=“思休课”=“思想休息课”,所以刚接手这个课的时候压力蛮大的,但是我觉得没有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的老师,只要用心还是可以教好,现在教了三年,有一点小小的心得,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生当是“自觉、自主、自如”的,那么我觉得教书育人最大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自觉、自主的人生态度,从而自如地生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把自己定位为真理的代言人,我觉得这非常危险。从我自身而言,经历了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从青春岁月到而立之年,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经历了很多思想上的修正和转变。也就是说,许多过去自以为的“正确”后来在更深入的学习或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中得到了“更正”,那么许多现在自以为的“正确”或许也有可能会成为将来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完善的观念。每一个阶段自己所领悟的真理都在更新,自己也在不断的提升和进步之中,这意味着我们自身也是真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或许比学生领悟到的更多一些,但我们远不足以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由于包含了很多伦理内容,很容易使得老师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至高点来宣布真善美,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位,往往带来事与愿违的效果。

        每个老师只是一个阶梯,可以通达每位老师心中信奉的真善美。每位老师只是提供一条思路、一种思想的可能性,而不是全部的思想或唯一的思想。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这是每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的。而老师们不需要去做,也无能为力的是学生们的选择。作为老师,我们说出我们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真理,我们确信的东西,作为学生,他们根据自身对每个老师的讲课的共鸣程度或认同程度来自主地选择他们所坚信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老师们要把自己能做的尽可能做好,把学生们应该做的留给他们自己去做。

        在复旦的课堂里面有那么多的老师,那么多的科目,复旦最大的特点是向学生们提供了千千万万条路,有的时候在两个相邻的教室中可能出现的是两条相互矛盾的思路,思路上的冲突、思路上的摩擦、思路的错综复杂,恰恰提供了学生众多的选支,也因而凸显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重要性。学生从这众多选项中选择了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其实这同时体现了学生的的自我意识,体现了他独立而自主的精神,我觉得这可能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觉得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他都是“以手指月”中的那根“手指”,“月”是真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当好一个手指,指向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月亮。但是,学生是否认为那是他心中升起的月亮,那得由他自己来判断和选择。所以,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在课堂当中要觉人,使人觉醒,为的是最终让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堂当中,之所以要宣布很多东西,然后教授很多东西,之所以要“渡人”,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自渡”。我觉得“自觉”是文科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另外说到“自觉、自主、自如”,我觉得另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知道真理,如果真理代表的是一个对于知识的苦行生活,牺牲了轻松欢乐的生活,学生为什么要通达真理,为什么要走那条哀愁的道路?我们告诉学生真理是可贵的,并不是要让学生为思想所累、为真理所累,恰恰要让学生爱上思想、爱上知识,以知识为乐,以思想为好,乐之好之,才能让学生领会到追求真理不是对个人自由的剥夺,相反是在成全个人精神自由的内在需求,对知识的热爱不是牺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轻松、快乐的状态,反而是在摆脱无知的过程中找回最本真的幸福。

        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如地生活,“如我所是”地、心安理得地生活。当学生追求真理的时候觉得是那么的幸福,才能安于思想、安于精神,安于求真之路。
        第二点感受,我是搞德育的,很多时候都会困在理论当中不知道怎么在教室中,用一种理论的方式,以理论为载体,传达一种实践的知识。因为道德到最后还是要在行动当中体现出来,所以道德最终是要落实于“德行”,而不能只有内心的德性。我一开始就有这个困扰,在教室里面怎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最大的结合,不就是生活吗?所以在上课时,我的一个心得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入生活,在教室里再现生活。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讲一些生活当中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并不一定是来自于大家书中和电影当中的情节,有时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让我们自己感动或者让我们为之震撼的事情。如果能够震撼我们,我觉得震撼学生并不难。这也是我一个同事跟我讲的,他说文科老师很多时候要注意,除了有知识的注入,还要有自身生命体验的投入。自身生命经验的投入才能够把文科的东西讲好。那么再现生活,讲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剖析自我和身边的人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你会发现道德是不可直观的,但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是可以直观的,因为它们本就来自生活。道德理论很多时候让人很难效仿的,实际操作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但是当你去讲一些故事的时候,故事当中让他们感动的人物就是他们可效仿的人物,故事可以让人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才是道德的最大力量。

        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给我们讲很多的道理,我们常常阳奉阴违并为此而乐,这就是我们对这些大道理的反感与叛逆。但是对于父母讲的小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我们反倒会久久难忘,进入我们幼小的心灵并进而融入我们稚嫩的是非观和世界观。我觉得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选择恰当的故事,适合大学生的故事,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故事,就一定能够打动他们。我觉得只要怦然心动了,就成功一半了。

        第三点感受,我觉得德育一定要跟美育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完善和完美等同在一起,由此可见,善是美的。所以要学生去追随善,不光要让他知道这是利他、是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你要告诉他,这不仅是高尚的,同时相当美。人们只会追随发自内心觉得美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不光要展示道德的善,更要展示道德的美,而在这种美中,人们会找到他最大的欢乐,因为美能够带来内心舒展的欢乐和自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告诉学生,道德不是令人厌烦的“正派”,而是“授人与玫瑰,手留余香”,你会因为自己内心的爱心和善心而觉得自己很美,从而对自己产生极大的认同。所以我觉得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把德育和美育相结合,要用美的语言、美的故事、美的心灵、理性之美、德性之美感染学生,让他们追随道德、追随善。

        最后一点,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其实还是蛮幸福的。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实在“自渡渡人”,有时候你好像在解决学生的困境,但是解决着、解决着,你把自己的困惑也解除了。有时候你好像在帮学生排除他内心精神的痛苦,排除着、排除着,你内心的痛苦也被化解了。作为老师,可能也要以教书为乐、以育人为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发自内心地觉得很幸福,只有幸福你才能够不停止自己对于真理的探求。作为老师这个职业,尤其是大学老师,你注定的是只能往前,不进则退。虽然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不断进步,并对自己的不断进步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