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上机实验报告:胶州市向阳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27:06

磨课研讨 参与中提升

向阳小学  王秋玲

乘着“研修” 的东风,我们迎来了“磨课活动”。我校对于此次磨课特别重视,学校领导也参与了研修组的课例打磨。在研修组长的带领下从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第一次备课研讨、观课准备会…….直到最后的磨课总结都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二十多天的磨课活动,我们紧张、忙碌。在这期间,我们得到了市教研员孙凤武主任和指导教师纪子成老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一、立足实际,制定计划。

以往听课或者观摩课的时候,授课教师讲的都是新授课,无人敢问津练习课。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练习课几乎占了我们平时教学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但是,枯燥乏味的课堂练习往往会使学生失去练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课上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在习题的有效创编和使用上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以人为本” 的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着眼,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保证研究过程的真实、高效,我们研修组进行了全组讨论,确定课例研究目标任务、要研讨的问题、确定教学课题、上课老师,落实全组每人的工作任务、做好全程时间安排。

二、规范过程 保证效果

本次研修的课例打磨可以说是研修的一个重点。三次备课,两次打磨,这就是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在磨得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的去体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三次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

第一次备课:上课老师按照计划确定的教学课题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要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并列出自己的困惑或疑问,以便在集体交流时有重点,有程序、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第二次备课:目的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感受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执教老师按照研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备课第二稿。

第三次备课:经课后评议后,上课老师调整修改教案,进行实践反思后的备课,并提交自己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

2.两轮打磨

集体备课研讨: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精益求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制作课件等方面,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备课中,我们分工明确,不但有主备人,还有记录员,记录下大家探讨的可行的精彩细节,并且我们小组内人手一本磨课活动记录,以供大家日后翻阅学习。

精心组织课堂观摩和课后集体研讨。

在进行完集体备课后,由主备老师进行执教课堂,其他老师进行教学观摩,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观摩课堂时要有目的,要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并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可取之处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足。观摩后,执教老师进行反思性说课,大家共同分析课堂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学反思。

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篇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学校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磨课收获

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有所收获的。对所有老师来说,进行磨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过程:

1.“磨”出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力。

磨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期间,我们似乎被绑在了一块,除在办公室讨论外,进餐、走路甚至回家后都在QQ上延续磨课的话题。在互相协作中,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务实、民主、自由、和谐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再也不是以少数人为中心的单板活动了。

2.“磨”出了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

对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磨课”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成果。通过磨课,教师对新纲要的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剖析更深刻。磨课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的剖析,大到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小到对每句话,每个动作的斟酌,一课一变,一课一进。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

3.“磨”出了教师锐意进取的精神。

磨课有教师个人和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到磨课中符合学生实际,使听课的老师、教学对象——学生不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富有新意和创意。因此,在每一次的磨课中,教师除了查找各种资料外,更多的是渗入自己的创新元素。

四、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困惑:

1.理论知识的匮乏。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2.教师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        

 虽然我们研修组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太多太多:老师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观课纬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老师们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等。这对于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这不就是我们校本教研想要的吗!我们磨得是这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