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软化点:作文理性 理性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1 00:01:08
        2000年供材料作文从高考语文试卷中彻底消失,这确实让广大考生振奋不已:终于结束了“带着镣铐跳舞”的时代,终于迎来了“我想唱歌我就唱”的话题作文时代。于是一夜之间,各种文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戏剧体、小说体、诗歌体、散文体各领风骚;广告体、病例体、采访录、辩论体层出不穷——许多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文体陆续由幕后走向台前、红极一时。如2000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日记体《临终手记》、2001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病例体《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等就是以文体取胜的典范之作。

  经过三年洗礼的话题作文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两种令人不愿见到的情形:其一,受高考分数趋利性的影响,许多学生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教师引导学生过多地摹仿高考优秀作文,久而久之,终使话题作文落入窠臼,难以在立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二,矫枉过正,为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光,考生只是将文章改头换面,形式上五花八门,而内容上毫无创新意义,长此以往,话题作文也将变成“银样蜡枪头”。

  2004年高考说明关于写作再次强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原因的重要性,要求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

  当前,高中学生的作文过度衷情于感性文字的倾诉,缺少理性光辉的照耀,常常会出现一种误区,写作时找不准方向,反而有无病呻吟之嫌。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受社会价值观趋使,高中学生平时阅读、写作的价值取向流于世俗,往往渴望以情动人,不经意间却趋向矫揉造作的煽情;第二,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成长时期,学生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缺少理论修养;第三,在写作辅导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背名人名言固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马克思也好,柏拉图也好,往往只是屠龙之技,一旦现时写作,又左顾而言他。

  如何挖掘作文话题材料的哲理?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进行写作创作。在此,我想从四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

  一、反弹琵琶,抒发独到见解。

  人云亦云,常常会把思维引入到一个“想当然”的峡谷,这时,反其意而行之,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出其不意地为读者展现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观点标新立异,构思独具匠心,进而出其不意,一招制胜。

  如2002年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有的同学就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写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例如,在话题作文“英雄”的写作中,逆向思维的优势也明显地体现出来。

  “几名小学生在暑假期间违反安全公约,背着家长,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到池塘游泳。面对自己的伙伴溺水求救,一名小学生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抢救。人,救上来了,救人者却永远留在了水底。围绕着"是否应该授予这名学生英雄称号"这一问题,人们产生了争议。用道德的尺度衡量,见义勇为、舍已救人之人,理所应当称为英雄。”

  但有的同学从另一角度思考,立足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需要青少年”这一命题,结合最新颁布的《小学生准则》中已经删去“见义勇为、舍已为人”这一条款,进行论述:

  如果为了家居的装饰,就要预订花朵夭折的命运,那么,是不是可以不问现状的真实,而预订未来的希望?

  蒙古有谚语:有勇敢而没有智慧,就像一支没有准星的枪。当局面陷入尴尬或不利时,机智能帮你走出困境。大声呼救,找人帮忙,甚至游泳前准备橡皮圈都是自救的方式。英雄,智能双全者方为英雄。

  救人者必先自救。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救护意识,贸然行动的举措,必定会出太大太大的代价。22岁的大学生张华舍已为人用自己的生命救起跌入华粪池中的老人;少年赖宁舍已为"国",用自己的生命与大火做着斗争。救与被救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不可兼得。"曲突徙薪"的成语告诉我们,称为英雄的,不只是那些勇于救火的人,更有那个提出曲突徙薪建议的老人。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无论是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场,还是看待解救效果的优劣,人们安定的生活不再过多地倚重那种有勇无谋的孤胆英雄,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具备解救意识、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精英团体。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都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写作,只有当材料体现出二元要素并构成选择关系时才可以运用。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施效颦”“识时务者为俊杰”等。

  二、高瞻远瞩,表达前瞻性思考

  王之焕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学生能够根据所提供材料或话题,运用演绎推理思维,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探寻事物发展的的必然趋势,写出表达前瞻性思考的文章,就可以引导读者进行“未然”思考,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共鸣效果。

  如何锻炼学生的前瞻性思维,教师可以从课文传授、时事评论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在传授《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围绕“祥林嫂可不可以不死”、“是谁杀死了别里科夫”等问题,采取法庭审判的形式,给作文写作创设一个有情可依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设疑、积极探讨、大胆设想、努力创新,培养学生大胆的预设性见解。

  另一方面,关注社会发展热点时评,用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分析热点的能力。我曾给学生出过如下几个题目:

  例如,《非典过后,“人造节日,能让旅游出采”吗?》《“哥伦比亚号”失事,外太空探险能否搁浅?》《第二次“井喷”:巨额赔偿引发道德危机》(12·23特大井喷后,村民面对巨大灾难的同时,面对巨额赔偿,原有的人际秩序、道德构架也面临重建,这或许只是灾难的开始。)

  这种关心时事发展趋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随笔写作方式一旦形成习惯不但可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人生价值观。

  (三)潜心诣旨,挖掘哲理意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隐藏着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偶然与必然、整体与局部、正面与反面、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发展等丰富的哲学内涵,学生要写出佳作,就要跳出现象本身,从客观的角度,层层深入,挖掘事物所包涵的哲理,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例如:《吕氏春秋》中讲过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孔子的弟子子贡一次赎了一个同胞回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

  学生就可以从“立人”与“立法”两个角度来分析,并进行写作;“立人”的角度可以得出来“子贡的尽已之力帮助国家解救同胞,是鲁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但透过事件的本质,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尽管子贡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应该树为典范,但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了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偿金的能力,也会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路的错误就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到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鲁国君主为了子贡之举而龙颜大悦下令通报嘉奖,宣传乃至推广,会有怎样的后果?一是,社会表面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因为人人都在向一文不取的子贡学习,二是道德水准的实际滑坡,因为头顶已经高悬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这笔赎金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正视现实,就不能不承认道德标准的无限拔高只能导致事实上的“违道德”“反道德”。无怪乎,孔子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了国家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和价值,你拒绝了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

  如果学生能突破惯性思维,站在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上,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就可以从“立法”的角度得出更为深刻的结论。

  四、话理为趣,引进科学理念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经过科学总结,形象阐述的新型理念,如“木桶理论”、“鲶鱼效应”等,它不仅以新的见解丰富人的思想,还能引起读者应用这种理念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并用这些新型理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确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如:

  木桶理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每块木板的长度——注重每一个因素的共同发展;

  鲶鱼效应--沙丁鱼的活力源自鲶鱼的威胁——要有危机感,或者,善待对手;

  康奈尔大学的青蛙实验--青蛙在沸油锅中生存却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

  以“破窗理论”为例,“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就可能暗示性的纵容他人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狂。

  那么,学生运用“破窗理论”,就可以来论证要谨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蚕食鲸吞行为;也可以来论证“不拘小节,必累大德”的惯性暗示行为存在的危害性。另外,“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不要的或需要改善的事物,进行清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借助这一活动,让工作场所得以整齐清洁,创造舒爽的工作环境,久而久之,大家都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立足于话题作文材料和表达要领两个方面,提出了挖掘话题作文深刻哲理的四种方法,强调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诸君或可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