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火焰探测器图片:从第二次四平保卫战看林彪将军的战役指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1:48

从第二次四平保卫战看林彪将军的战役指挥

发贴人:222.209.92.*发贴时间:2007-9-28【复制本帖地址】[必看]

 

从第二次四平保卫战看林彪将军对战役指挥的生疏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四次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收复战.

    第2次四平战役,即四平保卫战,就是“化长春为马德里”改为“化四平为马德里”的这次战役。 这是林彪将军(以下,按民主联军习惯称林总)有生以来第一次独立地指挥大兵团作战(红军时期林指挥的红四军最多时不过1.2~1.3万人,红一军团不过3万多人,八路军时期林指挥的115师也不到2万,抗战中后期更是长期呆在后方,脱离一线作战指挥),政府军方面的杜聿明也是大兵团指挥的生手,彼此彼此。

    从结局来看,显然是林总演砸了。

    这次战役的进程,集中反映了林总第一次独立地指挥大兵团作战十举止无措的尴尬、困窘和应对艰难。

    先看一个熟悉四野的军史专家写的替林总辩解,歌颂四野的文章《四平战役全程》(见附录)。这篇文章,为了完成替林总辩解,歌颂四野的任务,有很多错误或缺失。但就是从这篇文章,我们即可看出一些问题。


    林总信心满满地担任这场战役的指挥,自然要从打赢的角度出发. 从打赢的角度出发,以我个人总结来看,林总在此战战役指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生疏,至少犯了10个严重的错误。
    
    下面分述如下:

林总的第一错误:
    对敌作战重点估计错误。当时,对东北国军的威胁最大的是南满,而不是四平。林总一开始就想在四平大量歼敌,却又不决心抢在国军增兵四平一线前歼灭新1军和71军。
    看看东北地图就知道,南满在沈阳国军进攻四平的侧后,由本溪随时可以攻击国军后背.不基本解决南满***,国军断然不敢放手进攻四平.
  
林总的第二错误: 
    过早从被国军重点攻击的南满抽调主力部队北上。 
    导致国军迅速击破南满,解决后顾之忧后,移兵北上,放手进攻四平北满。实际上,东北国军由于兵力不足,又犯了平分兵力的毛病,导致在本溪和四平两个方向都陷入僵局。杜聿明自带病指挥后,首先部署攻占本溪(看看老杜又是怎么照顾重点的?),以图更好地进攻四平。

    林总从南满抽调主力部队北上,可以说正好配合了杜聿明的重点进攻,帮了老杜的大忙,让老杜轻松地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

林总的第三错误:  
    不适当地集中兵力与国军打防御性的决战。
    在装备和训练不如敌军的时候,以各种手段诱引其分散,从而形成打分散敌人的条件,是民主联军从红军时期以来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但林总只着眼于在在四平集中兵力与国军进行防御性的大战,完全没有利用敌军分兵进攻四平和本溪给民主联军带来的歼敌的时机。结果是我集中,敌也集中,集中对集中,首先就让对方处于不败之地。

林总的第四错误: 
    战前建议放弃攻长春,几断自己生路。大兵团作战的首要就是保障自己生路,即万一作战不利时转移的后路。只要看一下地图,就知道四平在沈阳和长春中间,拿下长春后,保证了北满的后方安全.长春不解决,北满如何能全力保障保卫四平之战?
    黄克诚在1945年11月26日曾发出“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电报”,通过东北党组织的努力,加上拿下长春、齐齐哈尔等城市,部队得到巨大补充,四平之战时可就变成了"七有“了。黄克诚对此有极自豪的评价.
    长春之战前,林总因担心长春久攻不下,而提出罢攻长春,增兵四平的建议,被黄克诚等人坚决抵制了。
    实际上长春很快拿下,民主联军伤亡代价不大,而因此得到巨大的物资补充,随后部队即增援四平,有力地支持了四平战役。
    设想一下,当时若按照林总的要求,罢攻长春,增兵四平,兵力和实战没有任何区别(物资给养则更不如实战),在林总的指挥下,战役失败还是难免.这时民主联军向北满撤退,必须要经过长春,而长春又在国民党手中.在民主联军被国军追击发生溃败时,再有长春国军的拦击,民主联军能撤的下来不?就算林总能侥幸跑出来, 那可真要到中苏边境去打游击去了. 

林总的第五错误: 
    考察地形非常不全面,局限于红军时期的阻击战模式经验.
    1946年4 月5 日,林总亲自绕四平转了一圈,对四平地形心中“有了数”。按说林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苏联呆过,据说还为防御战术得到斯大林的表扬.那就应该熟悉苏联的守城经验.怎么也应该考察一下整个四平城内\外的建筑和地形才是. 
  以沿四平城死守代替守城.这必然导致防御战线不断延伸,部队呈一条线式分散布置,没有防御纵深,必然一击即破.
    黄克诚本来是非常支持这一战的。“黄克诚收到林总的电报后,立即转报***中央和东北局和新四军3 师各部队。电文曰:林总已到四平街,决心在四平地区与顽军决一死战,打垮顽军进攻,以奠定东北局面,……因此四平地区的战斗,是决定现在和将来局势变化的关健。必须动员全体军人在林总司令决一死战的决心下,以最高度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来进行作战。不惜任何牺牲和疲劳来达成争取决战胜利的光荣任务。 ” 但打到中间后,黄克诚发觉部队由依托城市机动歼敌的主动局面,逐渐陷入死守僵局。“他认为这样死守不是办法,于是给林总发了几次电报,建议不要与敌硬拼,打敌一下子,挫其锐气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时,林总仍然犹豫迟疑不决,把沿四平城死守坚持下去,直到最后失利的到来。

林总的第六错误: 
    战役决心犹豫不决,从依托四平城歼灭敌军一部逐渐变成沿四平城死守。
    从开始的“原预定于情况许可下,则利用双庙子以南山地歼敌。如果兵力来不及反击时,则决心死守四平,主力突击侧后。此间已在进行守城布置。”
    发展到“坚持死守四平是可以求得在四平城下大量杀伤国民党军,造成今后作战之有利条件。”
    最后是“为防止国民党军迂回包抄,民主联军只好将防御正面再作延伸,整个防线长达50公里,有限的几支主力部队绝大部分用在于第一线阵地上不断消耗。为弥补一线主力不足,林总将二线部队都用上了,但仍感兵力不足,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反突击”。
     
林总的第七错误: 
    大兵团作战中放弃司令部指挥,必然导致对全局的战役指挥照顾不够,顾此失彼。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地区作战部队,除原有的保安第1 旅,万毅纵队,第1 师,第2 师和第3 师第7 、第8 、第9 旅,第7 师第20、第21旅外,第359 旅,第7 师炮兵旅亦于解放长春、哈尔滨后先后赶到,总兵力在14个师(旅)。“四平一战,***决心那么大,林总当然予以高度重视,为了指挥好战斗,他嫌不足百人的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人多。仅带领几名精干参谋和几名工作人员,1 部电台和不足20人的卫士,亲临前线布置作战指挥。 ”5 月1 日,***致电林总,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如前线机关以精简为便利,则照现状为好。" 可见林对大兵团的指挥思路还是按红军时期的经验来.
    这么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建制的部队参战,协同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建设强有力的作战司令部进行协调,是最重要的。实战中,国军正是利用各部间隙进行包抄和突击,并屡屡得手。

林总的第八错误:     
    兵力运用呆滞,机动兵力变成固定棋子
    比如把抽调的南满主力部队派去设伏,从活子变成滞子。在以平原为主地形,大兵团作战期间,在那种地形下,竟然把敌人当傻瓜,寄希望于能成功伏击敌人大部队。(这还是套用红军典型经验.可形势早不是那个形势了!)。结果敌人不是傻瓜,从背后包抄过来,埋伏的部队反倒处于不利的境地.
    此战,国军在四平一线只有四个军(71军、52军、新1军和新6军)的大部,最多10万兵力左右(因为除了在第一阶段与民主联军作战消耗外,这四个军还要留下部分兵力防御各城市和县城)。民主联军在四平一线集中的一等主力(老部队)即达10余万,还有二等部队20万左右。

    装备上,民主联军得到日军遗留在东北的武器,尤其在重炮上与国军可以对战。
     因此,毛***希望民主联军在四平歼灭敌军,是有其必要的物质基础的。结果却是民主联军失利,这与民主联军兵力运用呆滞,被国军各个击破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林总的第九错误: 
    战术上把机动防御变成了被动阻击.
    在平原为主地形防御,强调的是防御纵深和运动防御,迟滞敌人进攻速度,目的还是着眼于在预定区域形成民主联军的局部绝对优势,实现歼敌一部。
    早期民主联军积极灵活地运动防御,并不失时机地利用地形突击敌军。打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这样的部队也叫苦连天。但由于某次的突击失利,导致部队损失近千人。经过林总的经验总结,不是认真查失利的原因,找出保障突击顺利的办法,而是简单地经验教训总结成卤莽出击,最后变成了坐等敌人进攻。防御战的目的也变成了为防御而防御,把机动权拱手让给敌军。

林总的第十错误: 
   大部队敌前撤退应对部署不当。
   大部队在敌前撤退,应防备敌人追击,安排部队交替阻击,交替掩护,甚至可以有败中取胜计.
   但林总在安排部队撤退后,即基本散失了对部队的控制.结果被敌人一追击,就从撤退变成了大溃败。林总一溜烟跑到哈尔滨/双城,要"准备去中苏边境打游击". 原本用于"化..为马德里"的长春也丢了.
   早知这样,当初不如拆掉长春的工事,也不至于搞的后来要长期围困长春,整出个"白骨城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