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d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唐朝历代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5:49

唐朝

 

(公元618---907年,共290年)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一大世界先进强国。

 

  唐朝共传23帝(包括武、李裕),其中病死的12帝;内争中被毒杀的3帝;被杀的3帝;政变中惊死的1帝;被废后病死的2帝;后事不明的1帝;被软禁而死的1帝。   

 

唐高祖(李 渊)

 

  高祖,名李渊(公元566-635年),字叔德。隋朝太原留守,反隋攻入长安,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杀死后,他在长安自立为帝。在位9年,被迫禅位于唐太宗李世民,后病死,终年70岁,葬于献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43里的唐朱村)。

 

  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人,一说是是陇西狄道人,又说是钜鹿郡人。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炳为北周安州总官,封唐国公。李渊七岁即袭爵为唐国公。公元617年,李渊任隋朝太原留守。

 

    李渊元配妻子是隋朝贵族窦毅之女,共生四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霜、元吉。元霜16岁早夭。

 

    此时隋政权在农民大起义的猛烈打击下,已经土崩瓦解。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和部下刘文静等人怂勇下,于公元617年在晋阳举兵反隋。同年11月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以号召天下。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于同年5月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建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在公元618—628年的十年期间,李渊父子消灭了各派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攻打据有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九月薛举死,十一月俘杀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以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不久为突厥所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鼎足之势。李渊派世民东征王世充,郑夏联盟对抗。武德四年,李世民俘杀窦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武德六年,太子李建成俘斩刘黑达,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

 

    李渊爱好酒色,昏溃无能,既无创业的志向,也无创业的才干。从太原起兵至建立唐朝,平定全国,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的谋略和征战。他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宫女给李渊,又常与李渊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晋阳起兵时,裴寂又送五百宫女给李渊,让他带着行军。李渊称帝后,认为悲寂功劳最大,授其高官厚禄,引为亲信。原晋阳令刘文静,和李世民一起策动起兵,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却受到了李渊的疑忌,被加上谋反的罪名冤杀。

 

    李渊长子李建成,和他一样爱好酒色,亲近赌徒、恶霸,李渊却因他是长子而立为太子。对于次子秦王李世民,李渊见他的威望日益高涨,则更为疑忌。加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二人曲意事奉李渊的妃嫔,于是妃嫔在李渊面前多说建成元吉的好话,却贬低李世民。使李渊渐渐疏远世民,亲近建成元吉。并默许李建成等人打击谋害他,只是因战争未止,还须借重李世民,才没有最后下决心除去他。有一次,李渊相信了李建成、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诬告李世民有夺位言论的谗言,马上召李世民来训斥说:“天子是上天指定的,并非你耍点手段所能当上的,我还没有死,你何必如此心急啊!”李世民再三辩白,李渊就是不相信,还拍着桌子大骂。这时,使者来报突厥入侵,李渊又马上转怒为笑说:“算了,还是商量一下怎么样对付突厥吧”。

 

    有一次,太子李建成约李世民夜宴,李世民饮酒未尽而倒地。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场,将李世民扶回秦王府,李世民咯血数升,连忙请医报药,才慢慢地恢复过来。李渊听说后,去看望李世民。李渊说:“你们兄弟间不和,同在京师,积怨且深,你还是前往洛阳,为父划陕西以东归你主管,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后和谋道:“秦王若去洛阳,将会摆脱控制,不如留他在长安,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取之易矣!”为此令人奏闻高祖,说是秦王府的人听到去洛阳,无不喜跃。恐怕以后不会回长安了。李渊听后中止了此事。

 

    武德九年(公元625年)6月,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派尉迟敬德带兵进宫。这时李渊正和妃子、大臣在宫苑湖里泛舟游玩,尉迟敬德禀告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李渊大吃一惊,忙问:“太子和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回答说:“已被秦王处死”。李渊十分难受,命令登岸,问左右该怎么办。一旁的宰相萧禹顺水推舟说:“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现在既然没有了建成,元吉,就该立秦王为太子。”尉迟敬德紧接着说:“外面尚未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节制。”李渊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执掌国政。

 

    有的学者对玄武门之变持不同的看法,认为李渊并非昏溃之辈,李建成也并非怙恶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属于封建皇子间为夺取嗣位而进行的相互残杀。

 

    同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李渊禅位,由他即位称帝,尊李渊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公元635年10月,李渊病死。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给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50里的九宗山)。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为唐高祖李渊次子,李渊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济世安民的人物,于是便给他取名为世民。隋炀帝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各地反隋斗争此起彼伏。公元617年,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便和刘文静等人策动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面对群雄割据的局面,李世民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

 

    李世民非但功冠天下,而且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积,李靖等名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这使他能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李建成具有太子的合法身份,得到一大批皇亲国戚的支持。他长期留守关中,在京城长安有着坚实的基础,连宫廷的禁卫军也在他控制之下。高祖中意于他,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也与他关系密切。他利用这些优势,屡次想除掉李世民,以便顺利地继承帝位。有一天晚上,他请李世民到府中饮酒,在酒中下了毒药。李世民不防,端杯饮下,忽觉肚腹绞痛。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场,将他背回西宫。他一阵呕吐,吐出许多血,这才知是李建成下的毒。他连忙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地恢复了过来。

 

    此后,李建成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加紧了除去李世民的活动。他以重金暗中收买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等将领,遭到了拒绝。他又怂勇高祖将李世民的心腹谋士陆续调离秦王府。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五月,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乘机上奏高祖,让李元吉任主帅前去抵敌,高祖应允。李元吉提出要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猛将归他指挥,并调秦王府的精兵充实自己的部队,企图借此削夺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将李世民杀掉。李世民面临危局,和妻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商量对策。两人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犹豫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太好,不如等他们先动手,我们再回击。”两人急了,说如果再不动手,他们不愿留着白白送死。李世民这才定了先下手的决心。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上朝向高祖揭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说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与张捷妤,尹德妃关系暖昧。这触到了高祖的痛处,大惊说:“他们竟敢干这样的事?”李世民紧接着说:“他们还几次企图加害于我,如果不是为儿处处防备,早就见不到父皇了!”边说边哭。高祖感到事关重大,要他们兄弟三人明天一早上朝,当面对质,以便弄清事实后处理。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周围。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这时已经被李世民派人用重金收买。张婕妤听到风声,急忙差人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说:“我们赶紧布置兵马,称病不去上朝,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说:“不怕,宫内有张,尹两妃作内应,宫外有我的军队守御玄武门,他李世民能把我怎样。”要李元吉和他一起上朝。部下也劝李建成带着卫队上朝,以防不测,他拒绝,仍和李元吉骑马进入玄武门。

 

    他们二人骑马来到临河殿时,忽觉气氛异常,就急忙拨转马头往回跑,忽然有人喊道:“太子殿下,齐王为何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是李世民,连忙取弓连射三箭而不中,李世民一箭将李建成射下马来,当即死去,李元吉仓皇朝西奔逃,迎面撞见了尉迟敬德率领七十多名骑兵杀来,又掉转马头往回跑,一阵乱箭射来,他滚下马鞍,钻时了树林,却正巧遇见李世民。两人搏斗,李元吉骑在李世民身上,夺下弓,扼住了李世民的喉头,在这危急关头,李元吉忽见尉迟敬德驰马赶到,又拔腿就逃,却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得知玄武门出事,立即出动两万多人猛攻秦王府。李世民一面指挥部下抵挡,一面派尉迟敬德带兵进宫。这时,高祖正和妃子、大臣在宫苑湖里泛舟游玩。见尉迟敬德带兵而来大吃一惊。尉迟敬德禀告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忙问:“太子和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回答说:“已经被秦王处死。”高祖十分难受,命令登岸,问左右该怎么办。一旁的宰相萧禹顺水推舟说:“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现在既然没有了建成,元吉,就该立秦王为太子。”尉迟敬德紧接着说:“外面尚未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节制。”高祖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执掌国事。这件事史称“玄武门之变”。

 

    有的学者对玄武门之变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李渊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李建成也并非怙恶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属于封建皇子间为夺取嗣位而进行的相互残杀。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在玄武门之变中贬低李渊,李建成和抬高李世民的倾向表示异议。

 

    公元626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太宗即位后,成为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纳谏,也就善于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明辩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萧禹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好弓几十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了,近来拿给工匠看,工匠说都不是好弓。我问是什么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斜,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以往的鉴别不够精确。我以弓箭定天下,尚且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优劣,何况天下的事我怎么能都懂得。”有一次,他问魏征:“君王怎样才算明智,怎样才算昏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十分赞同,于是,鼓励大小官员都可以积极进谏。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修复洛阳宫,以备他去游玩。给事中张玄素劝谏说:“如今战争刚结束,社会还未恢复元气,陛下却先下令修缮洛阳宫,如果不停止,一定会遭致隋炀帝、夏桀、商纣王一样的下场。”李世民听了这一席意见,下令停止修复洛阳宫,并且赏赐了张玄素。

 

    谏臣中最突出的是魏征,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真理。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征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征训斥他大胆抗旨。魏征镇静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征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征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征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对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努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二、知人善用,惟才是举。太宗在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基础上,尽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形成一个团结,坚强的统治核心。他要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留意,实在是当今没有奇才。”李世民很不以为然地说:“用人如有器物,要各取所长。古时候有过太平盛世,难道那时候的贤才都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吗,是你自己不能识人,怎能断定今世没有奇才。” 他反对靠亲戚关系和论资排辈。他常对臣下说:“君主一定要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官员不论大小,都应当选用贤才,不应该以关系的远近,资格的高低来决定官职的大小。”公元627年,李世民论功行赏,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5人评为一等功臣,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服,争辩说:“太原起兵时,臣第一个响应,多年来赴汤蹈火,不辞辛劳。房,杜二人不过舞文弄墨,从没有打过仗,现在却评得功大于我,官高于我,实不公平。”李世民回答说,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怎么不信任呢,但是,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废公。李神通无言可答。

 

    李世民甚至从敌对营垒的人中取得了许多人才。他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刘武周被李世民战败,尉迟敬德与隋将寻相一起降唐。不久,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也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却将他释放,更是请他到自己府上,和他推心置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决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说完,还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无论李建成用重金收买他,或派刺客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成为得力助手,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被封为吴国公。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曾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人揭发了这件事,李世民派人把魏征找来,恨恨地责问说:“你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坦率地说:“那时候我是太子的谋士,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旁边的人都以为李世民会处死这个他所痛恨的人,但出乎众人意料,李世民却认为他说话坦率,为人正直,很有胆识,是人人才,非但不加罪,还任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郎将常何提了20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个没读过书的武将,诧异他怎么写得出这样有水平的奏章。一问,原来是常何的朋友马周写的。马周是一个落魄文人,出身低微,李世民不计较这些,马上派人去请,还连着四次派人去催。马周到后一交谈,李世民发觉他的确是个治国的人才,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使,后又升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公元643年,为了褒彰功臣,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等24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史称凌烟阁画像。他还常去观赏,以示对功臣的赞赏和记念。

 

    三、感觉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李世民亲自参加了反隋战争,见到了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所摧毁。所以,他称帝后,就以隋朝的灭亡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固然饱了,但身子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人君嗜欲太盛,就须多费财物,就得加重赋税,百姓就会忧苦,国家就会危险,人君也就非败亡不可。我常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又说:“我在朝廷上每说一句话,总得思考再三,怕讲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他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比如在吃饭时,他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骑马时,他说,你知道了马的劳逸,不去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骑它。泛舟时,他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舟。一个人君,按正道办事,百姓就会拥护他,不按正道办事,百姓就会起来推翻他。”依据这种民本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一些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对外方面,他采取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不轻易用兵,但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内侵,却给以坚决的回击。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东突厥颉利可汗乘火打劫,率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与长安只有一水之隔的便桥,李世民在兵力远不及突厥的情况下,亲率6名亲兵,在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会谈,以进奉财物和称臣的条件使突厥退兵。这使李世民感到莫大耻辱,亲自训练将士,很快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贞观三年,他派名将李靖率师北征,一举俘虏10万余人,活捉颉利可汗,攻灭了东突厥。从公元639年开始,李世民将唐的势力不断伸向西域,并命大将苏定方率军总攻西突厥,在伊丽水(今新疆伊犁河)西突厥遭到沉重打击后败亡被灭。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李世民的胸怀是很博大的。突厥灭亡后,他没有采取把突厥人超出漠北的做法,而是把他们妥善地安置在河套地区,任命突厥的首领作都督,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还大量提突厥贵族到朝中作官。当时朝中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多达100余人,几乎占朝中武官中的一半。李世民对突厥的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强了周边各族对大唐的向心力。东北,西北的许多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和归附,各族君长一齐尊奉他为天可汗,使唐帝国的声威远播域外。公元641年,李世民又以文成公主出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空前密切。

 

    李世民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把一个民不聊生、边患无穷的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

 

    但是,李世民晚年,生活又趋于奢侈,他大兴土木,加重赋役,连年对外用兵,曾三次亲征高丽都归于失败,向东发展势力的愿望没能实现。

 

    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医治无效,命太子到金液门代理国事。5月病危,召太子,妃嫔进卧室,又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内接受顾命,并命令褚遂良起草了遗诏。不久,一代英主李世民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含风殿。

 

唐高宗(李 治)

 

  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34年,病死,终年56岁,葬于乾陵(今陕西省乾县50里的梁山)。

 

  唐高宗李治,曾被封为晋王。公元643年,因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死,李治于同年6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微”。史称高宗。高宗在位34年间,改元十四次;分别为永徽、显庆、尤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高宗庸懦无能,继位后不能处理朝政。在位前期由长孙无忌、褚遂良执掌朝政。他们遵守贞观遗规,推行均田制,留意垦殖荒田,继续发展科举制度,百姓物阜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对外势力进入中亚。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看中了太宗才人武则天。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出家为尼。公元654年,高宗从尼姑庵中接出武则天,大加宠爱。武则天刚强而多计谋,初入宫时,屈体事奉王皇后。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由于自己没有子女,常来逗这女孩玩。有一天,皇后刚离开,武则天就将这亲生女儿扼死,又将被子盖好。高宗进来掀开被子,见女儿暴死,大惊,问刚才谁来过。武则天装着大哭着说只有王皇后来过。高宗就决心废黜王皇后,却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许多大臣的极力反对。他日李世勣入见,高宗问他:“朕欲立武昭仪为后,你以为如何?”李世勣说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问外人。”再问许敬宗,许敬宗回答道:“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于是高宗在公元655年(永微六年)十月废去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后来高宗患风眩,整天头晕眼花,有时难以睁眼,索性将朝政大事全部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执掌大权后,渐渐不再把庸懦无能的高宗放在眼里,使高宗成为徒有虚名的皇帝。中外称“二圣”,高宗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

 

    高宗见自己的话没有人听了,十分气恼,就和宰相上官仪密谋废掉武则天,并命上官仪起草诏书。高宗身边的宦官把此事密告了武则天。武则天赶去,正遇见上官仪将诏书送给高宗,便厉声问道:“这是什么”高宗想把诏书藏起,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结结巴巴地回答:“我本来没有废皇后的意思,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则天立即下令处死了上官仪。从此,武则天气势更盛。高宗担心李家天下难保,下令传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武则天又把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不久又被武则天废为庶民,高宗都无可奈何。

 

    公元683年12月,高宗病危,连忙宣召太子李显入宫监国,命大臣裴炎等辅佐。当天病死于长安宫中。

 

唐中宗(李 显)

 

  中宗,名李显(公元656-710年),唐高宗李治第七子。高宗病死后继位。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6年,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龙泉山)。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为武则天第三子。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高宗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

 

  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他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固急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最后要他性命的人,正是韦氏。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

 

    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封上官婉儿为昭仪。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上官婉儿同武三思关系暧昧,韦后又十分信用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张柬之等大臣眼见又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力劝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韦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谋图不轨,怂勇中宗明升暗降,将张柬之等人册封为王,调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将他们刺杀。

 

    安乐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她要中宗废黜不是韦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当皇太女。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怂勇中宗废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于公元707年发动羽林军共三百多人,杀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宫中,想攻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因众寡悬殊,两李被杀。韦皇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韦后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有个时期,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拿去让李显盖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盖上。就是这样,中宗听凭她母女俩弄权,自己则只顾过着淫靡的生活。

 

    有一年的元宵节,中宗在韦皇后的怂勇下,带着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到夜深回宫,一查点,数千宫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宫内召见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员抛球和拔河,供他和韦后欣赏。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直弄得他们个个丑态百出,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中宗和韦后见了,还都开怀大笑。

 

    公元710年5月,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中宗亲自召燕钦融来京诘问,韦皇后就指使徒党喝令卫士当众将燕钦融摔死。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韦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淫乱之事,安乐公主则希望母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效法武则天。母女俩便密谋害死中宗,韦皇后知道中宗喜欢吃饼,就命令情夫马秦客配制了毒药,她亲自将毒药拌入饼中,蒸熟,命令宫女送入神龙殿。中宗正在翻阅奏章,见饼送来,随手取来就吃,还称赞好吃。不一会儿,忽感腹中绞痛,仆倒在榻上乱滚,太监忙去报告韦皇后,韦后故意磨蹭,拖了许久才赶来,见中宗痛苦的样子,还假装问中宗怎么了。中宗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咽地哭泣,没多久便死于长安宫中的卧榻上。

 

唐睿宗(李 旦)

 

  睿宗,名李旦(公元662-716年),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今陕西省城县西北30里处)。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李轮。武则天幼子。初封殷王,后又封豫王、冀王,最后改封相王,高宗末年又还封为豫王。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废中宗为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文明”。

 

    睿宗继位后,武则天命他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她处理。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封他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复位,封他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被毒杀,同年6月,睿宗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睿宗复位,废黜殇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

 

    睿宗复位后,按例当立长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讨韦氏之功,因而犹豫不决。李成器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个无能的帝王,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个宰相中有5个是她的亲信,造成政局不稳,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

 

武周圣神皇帝(武

 

  圣神皇帝武则天,名武(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后称帝,在位16年,实际执政了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武则天,名武曌(音zhào,同照,武则天为自已造的字),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工部尚书武彟(音yuē)之女。14岁时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武则天入宫不久,便以她的妩媚多娇,缠绵悱恻,加上自幼养成的刚毅大胆的性格,使太宗大为倾倒。有一次,太宗带妃子们去看一匹性格暴躁名为“狮子聪”的烈马,戏问谁能驾驭此马。妃子们谁也不敢答口。武则天却说:“只要陛下赐臣妾三件东西,就可以驾驭它。”太宗问:“哪三件东西”武则天答道:“铁鞭、铁锤、匕首。先以铁鞭抽它,不服就用铁锤敲头,再不服就以匕首刺它的咽喉。”太宗听后很是惊诧,自此对武则天刮目相看并有所警惕。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按照宫规,武则天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姑。早在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就看中了她。公元652年(永微三年),高宗下旨将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

 

    武则天回宫后,又以种种手段博取了高宗的欢心,成为宠妃。不久,她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由于自己没有子女,常来逗这女孩玩。有一天,皇后刚离开,武则天就将这亲生女儿扼死,又将被子盖好。高宗进来掀开被子,见女儿暴死,大惊,问刚才谁来过。武则天装着大哭着说只有王皇后来过。高宗就决心废黜王皇后,却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许多大臣的极力反对。武则天运用权谋,终于使高宗在公元655年(永微六年)十月废去王皇后,改立她为皇后,参预朝政。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患风疾,目不能视,朝中大事多由武则天办理。再加上高宗性格懦弱,遇事无主见,上朝理事,往往根据宰相的意见作出决定。于是,武则天索性直接上朝参政,史称二圣临朝。

 

    武则天临朝听政后,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其主要内容是:劝农桑,轻赋敛,息兵戈而以德化天下,增加官俸,量才擢升官吏,广开言路,杜绝谗言,禁免浮华淫巧和大兴土木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大唐自贞观之治以来的既定国策得以继续,使唐王朝仍然保持着繁荣发展的局面。接着,武则天又着手调整宰相人选,罢免了若干资望高深的宰相,另调一些资历较低的下层官僚,委以相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武则天基本上控制了政权。

 

    高宗病逝后,太子李显继位,即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她不满中宗重用韦皇后的亲戚,就废黜了中宗,改立自己的四子李旦为帝,即睿宗。规定睿宗不许干预朝政,一切由她作主。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开始,就运用大权严酪镇压政敌,贬褚遂良出京,逼长孙无忌自杀,同时罢免了20多位反对她的大臣。废掉中宗李显之后,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林求仁、魏思温等起后反武。随孥李氏宗室纷纷响应,武则天首先除掉了和徐敬业有联系的宰相裴炎、大将程务挺,接着派兵镇压了徐敬业。仅用50多天就彻底 剿灭了叛军。然后对群臣说:“你们中间有比裴炎更倔强难制的老臣吗,有比徐敬业更善于纠集亡命之徒的将门之子吗,有比程务挺更能攻善战,手握重兵的大将吗,他们三人不利于我,我能杀死他们,你们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吗。大臣们谁都不敢吭声。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废黜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改年号为“天授”,自尊号为“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登位时已经67岁,又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的帝王。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防止旧臣反抗,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同时为了培植、扩大自己的势力,大批录用人才,并把此项政略看成治国之本,天子之责。为招罗人才,武则天一方面在洛阳殿亲自考试贡士,以示重视,开创了殿试制度。她又专门设置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做官。她还允许各级官吏和百姓自行荐举。另一方面,她以修书为名,广泛召集有才学的文人进宫,为朝廷出谋划策,处理奏章,协助宰相,称为北门学士。她任用人才不拘一格,注意大力提拔新人才,知人善任,所以她当政期间,人才济济,不比贞观时期逊色,从高宗驾崩到中宗复位的21年间,她曾任用宰相70多人,大多为一代名臣良相,其中著名的有李昭德、魏元忠、苏良嗣、狄仁杰、张柬之等等。许多人(如姚崇、宋景)直到他死后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武则天举才甚至不避仇怨,著名的如仇家之后上官婉儿,广武公等都被委以重任。不过她一旦发现官员不称职,又立即将他们罢免,降职甚至诛杀。

 

    武则天很注意控制身边亲近的人,不给他们执掌政事的大权,以防止政治昏暗。她心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很有权谋,武则天对她却管教很严,使她经常自我检点,不敢犯法。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任宰相,公元692年李昭德密奏武则天,提醒她防止这侄子权力过大,以免酿成篡位的危险。武则天便免除了武承嗣宰相的职务。武承嗣在武则天面前诬告李昭德,她不信,斥责说:“我任用了李昭德才能使我安心。他替我分劳,你怎能和他相比。”武则天的内宠薛怀义仗势骄横,许多达官贵人都对他奴颜婢膝,百般奉承。有一天,他走进了只有宰相可以往来的处所(南牙),被宰相苏良嗣见到,苏良嗣喝令左右将他拖下去打了几十个耳光。他跑去向武则天哭诉,武则天反责怪地说:“南牙是宰相出入的地方,你应该走北门才是。”

 

    武则天打算将皇位传给武承嗣,一次,武则天梦见一个大鹦鹉,两翼皆折,问大臣们梦的含义,宰相狄仁杰回答说:“鹦鹉是指陛下,两翼是指陛下的两个儿子(暗指李显李旦),他们都处于囚禁的地位,就是两翼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陛下起用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经过再考虑,武则天于公元699年立唐高宗的第七子李显为皇太子,武承嗣因此气愤而死。

 

    在军事上,武则天继续实行府兵制,将军权牢牢控制在中央。同时,加强边防,抵御外患。公元692年,武则天派西州都督唐休景率军西征,一举收复了被吐蕃侵占了22年之久的安西四镇。并在庭州(今吉木萨尔)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辖天山南北等地。

 

    武则天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所采取的奖励农耕,重用人才,管束亲近者等措施,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巩固了贞观之治的成果,社会经济继续得到了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不过她提倡佛教,大修庙宇,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阶段矛盾有所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武则天称帝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诛杀异已,大兴佛教上,起了延缓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宰相张柬之与崔元韦、敬晖、桓彦范、袁恕已等率领文武群臣入内宫杀死了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拥立唐中宗复位,恢复唐国号和唐朝制度,仍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11月,武则天病危,中宗前去探望,她嘱咐说:“你要保全武氏家族。”她又流着泪说:“我已经活到82岁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都做到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回忆往事,真象梦中一样。此后,不必称我为帝,仍然称我为太后,叫则天大圣皇后吧。”要求将她的灵枢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又叮咛中宗赦免被她杀害的后妃,褚遂良、韩瑗等人的家属。特别叮嘱太平公主说:“你是我喜爱的女儿,象我一样聪明,但是,你可别为聪明所误。”不久,武则天病死于长安上阳宫中。

 

    武则天预料后人将对自己褒贬不一,评价迥异,所以,她生前叮嘱,日后在她的墓碑上不写一字,成为“无字碑”。让她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唐殇帝(李重茂)

 

  殇帝,名李重茂(公元685年—?)。唐中宗李显幼子,韦皇后毒死中宗后,立他为帝。在位不足一个月,为李隆基,太平公主等所废,后事不详。

 

  唐殇帝李重茂,曾被封为温王,公元710年5月韦皇后毒杀中宗后,秘不发丧,伪造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三天后即位,改年号为“唐隆”,时年16岁,由韦太后临朝称制,相王李旦执掌政务。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杀韦太后,与太平公主、内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策划拥立李旦复位,李重茂毫无知觉。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上宝位就座。等到大臣们到齐,太平公主大声说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备让位给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们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齐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将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泪走到下首站着,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拥兵据洛阳,不服相王而自行称帝,封殇帝为皇太弟。未几,李重福兵败身死,殇帝不知所终,一说后来任房州刺史,卒于714年。

 

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名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女皇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睿宗禅位于他,在位44年,禅位后抑郁而死,终年78岁,葬于泰陵(今陕西省城县东北30里的金粟山)

 

  唐玄宗李隆基,初封为楚王,后改封临淄王。曾出任潞州别驾,后受韦皇后诬陷,于公元710年被罢官,召回京城闲居,他眼见韦皇后专权,料知她迟早要篡位,就在闲居时积极活动,秘密招集勇士,是在号称万骑的羽林军队伍中结交了一批猛将。公元710年5月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李显,又秘不发丧,命令韦家子弟和她的亲信带兵五万,守卫京城,准备自己登基称帝。李隆基未等她称帝,就发动羽林军,于6月20日攻入宫中,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又几乎杀尽了韦氏和武氏集团中人。然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拥睿宗李旦复位。他被进封为平王,又被立为太子。公元712年8月庚子日,睿宗禅位给李隆基,改年号为“先天”。后改为“开元”。

 

    玄宗继位初,大政取决于太上皇。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太上皇胞妹,依太上皇之势,擅权用事,对玄宗不满,串通宰相窦怀贞,肖至忠等密谋废玄宗另立新君,并策划毒死玄宗,却被玄宗察觉。公元713年7月,太平公主又准备发动兵变杀死他。玄宗得到密告,与歧王范、薛王业及高力士等先发制人,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心腹党羽。全盘控制了政局。公主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特旨免死,赐姓李,官爵照旧。因高力士之功,任命其为监门将军,唐代宦官之盛,自此开始。

 

    玄宗在位前期是个明君,后期却是个昏君。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颇能用人,纳谏。他在京官中选派有才干者到外地作都督、刺史,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刺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他断然撤换。公元716年,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所选往各地的县令,将其中40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在位前期,他先后任用姚崇、宋景、张嘉贞、张说、李元绂、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各有所长。姚崇力求政通,宋景致力法治,张说崇尚文治,李元弦、杜暹注重俭约,韩休、张九龄直言诤谏,皆为贤相。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其中,尤以姚崇的贡献为最大。玄宗将他召回京城,要封他为宰相,他就提出了十大条件,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允许群臣进谏等,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当了宰相后,压制豪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战胜自然灾害,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严明赏罚,扭转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被称为“救时宰相”,

 

    这期间,玄宗又能纳谏,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韩休正直,见玄宗有了过失,总是直言谏争,萧嵩恰恰相反,总是顺从玄宗。有一次,玄宗在照镜子,显得闷闷不乐。左右内侍说:“韩休为相以后,陛下消瘦了,何不将他罢官算了。”玄宗严肃地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嵩来奏事,一味地顺从我,他走了以后,我心里不踏实。睡觉也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为我一人。”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其中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玄宗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进取心也逐渐消失,变得骄傲怠惰,追求起享乐生活。他对大臣的忠谏听不进去了,反觉得讨厌,就重用专门顺从他意旨的人。李林甫是个不学无术的佞臣,善于拍马阿谀,他勾结宫内的一些妃了,宦官,时时注意玄宗的动向, 投其所好,当玄宗与他商量事情时,他总是迎合着玄宗,使玄宗高兴。于是,玄宗就罢免了贤相张九龄,任李林甫为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剑,在他任宰相的19年间,全部排斥了正直能干的大臣,重用了一大群奸佞小人,又对玄宗封锁消息,使朝政转向昏暗。而玄宗始终不悟。

 

    玄宗61岁时,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并封她的两个哥哥为官,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和秦国夫人,她的远房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也靠裙带关系扶摇直上。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寻欢作乐,懒得上朝,还千方百计地满足她的奢望。有一次,她要吃新鲜荔枝,玄宗特地命令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官员差人用加急快马一站站地接送。将荔枝送到长安。杨贵妃吃时,荔枝还又红又香,很新鲜。杨贵妃懂音乐,善舞,玄宗特地召大诗人李白进宫为她写歌词。不久,李白不满宫中的腐败现象,得罪了杨贵妃和宦官头目高力士,被玄宗礼送出京。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宰相。他也是个奸佞小人,只以个人恩怨用人、办事。李林甫当政时,被玄宗提拔为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平卢(今辽宁省朝阳县)兼河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受到信用。安禄山身体肥胖,自称三百斤。玄宗曾开玩笑地问他:“胡儿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他回答:“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赤诚之心”玄宗非常高兴。安禄山请求做杨贵妃的干儿子。玄宗同意了。一次玄宗与贵妃共坐,安禄山先拜贵妃,再拜玄宗,并说:“胡人是先母后父”。玄宗听后更为喜悦。杨国忠和安禄山争宠,互相看不起。矛盾越演越烈。安禄山经常进出长安,见内地兵力不足,长安防务松驰,就在范阳招兵买马,赶造兵器,储积粮草,准备夺取唐朝江山。臣下奏说安禄山有反意,玄宗不信。直到安禄山撤换了范阳的32名汉将,并且开始拒绝玄宗的召见,玄宗才开始怀疑他,但又不作防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属十五万大军在范阳叛乱,引兵南下。当时天下太平日久,武备松驰,百姓不知战争,突然听到范阳起兵,远近震惊,所过州县,望风瓦解。玄宗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乌合之众,前往洛阳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

 

    杨国忠怕哥舒翰等将领立功而于已不利,怂勇玄宗瞎指挥,使唐军遭到惨败,哥舒翰被杀,潼关失守,叛军直逼长安。玄宗在杨国忠的劝说下,带着杨贵妃等人起程逃避四川,并派人通知沿路各县准备接待。不料才到咸阳望贤宫,县令已经逃走,没人供应饭食,玄宗命令百姓献食,百姓献上高梁等食物,玄宗勉强咽了几口,流泪不止。有个名叫郭从谨的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挤到车前对玄宗说道:“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陛下受蒙骗,以致落到今天的地步。当初宋景为宰相时,屡次直言进谏,陛下都采纳了,天下就太平。近年来,朝中没有了贤臣,阿谀小人得势,陛下被他们包围了,听不到宫外的情况,我们平民百姓虽居乡野,也早知道天下要乱,可惜无法见到你,向你陈述。”玄宗听了叹息说:“我太糊涂,如今追悔也来不及了。”

 

        大军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随行将士又饿又累,想到杨国忠专权误国,致使他们受苦,怨恨异常。他们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挡住了杨国忠的马头,向他索讨军粮,并趁杨国忠惊慌之机,大喊:“杨国忠要谋反”,将他拉下马来,将他砍死,并将尸体砍成数段,首级悬挂在驿门上示众。然后,激愤的将士们围住了玄宗和杨贵妃休息的驿馆,喊杀声连天。玄宗命高力士出去探视,知将士哗变,杨国忠被杀,忙命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同平章事韦见素出去劝解。愤怒的兵士杀死了魏方进,痛打了韦见素。高力士奏请玄宗亲自出去劝解,玄宗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出去劝说了一番回屋。但是兵士仍然不肯罢休,玄宗又命高力士出去问陈玄礼有什么要求,陈玄礼答说:“杨国忠谋反被杀,杨贵妃也不宜留着,请陛下下令将贵妃正法”高力士说:“这我不好去奏告。”兵士大声喧嚷说:“不杀贵妃,誓不护驾”一面拥上前去要痛打高力士。高力士忙逃回奏告。玄宗大惊失色说:“贵妃一直深居宫,不干预外面的政事,她有什么罪该杀呢”高力士说:“贵妃是无罪,但将士们杀了杨国忠,留着贵妃哪能安心,愿陛下准将士所请。将士安心,陛下也就安全了。”玄宗半响不开口,这时外面喧哗声更响,高力士仓皇奏告道:“兵士们要闯进来了,陛下再不决断,他们要自己来杀贵妃。”玄宗这才流泪说道:“赐她自尽吧。”

 

        杨贵妃接到圣旨,惊倒在地,良久,才哭着请求见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来到玄宗面前,她哭道:“愿陛下保重。”玄宗不忍心看她的惨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高力士怕士兵闯入,忙将杨贵妃带到佛堂,贵妃朝北拜了几拜说:“妾与陛下永别了!”然后自缢而死。近人俞平伯则考证说,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逃走当了女道士。也有人说杨贵妃脱身后逃往了日本。

 

    将士们听到贵妃被处死,欢声雷动,重新保护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却被当地百姓留住,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坡一路收拾残兵北上,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后,玄宗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12月返回长安,闲居于宫内甘露殿。他怀念往日的尊荣,目睹眼前的凄凉,伤感叹息,愁苦郁闷,渐渐成病。公元762年4月病危,他还念念不忘杨贵妃。传说他还请方士作法,想招来杨贵妃的亡灵相会。死前的一天,他吹了几声紫玉笛,声调极其悲凉,然后命令名叫宫爱的宫女为他沐浴更衣,卧于床上。当晚,他在室内还传出笑声。第二天黎明,宫爱进入卧房,他已经双目紧闭,四肢僵硬而死。死后的庙号为玄宗,谥号为明皇。

 

    玄宗对我国音乐、舞蹈,戏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他自幼就十分喜爱歌舞戏剧,有一次,他祖母武则天举行盛大的宴会,他当众表演了《长命女》,受到群臣的喝采。他结交道情艺人,努力钻研法曲,深得音律之妙。在平王期间,他创建过一个散乐戏班;称帝后不久,又建立了一个戏曲活动中心,选定梨园作为这个中心的所在地。所以,历来的戏曲艺人都尊玄宗为梨园始祖。

 

唐肃宗(李 亨)

 

  肃宗,名李亨(公元711-762年),唐玄宗第三子,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他继位,在位6年,在宫廷政变中惊 忧而死,终年51岁,葬于建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与,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干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干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2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助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又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长生殿。

 

唐代宗(李 豫)

 

  代宗,名李豫(公元726-779年),初名俶。唐肃宗长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后,他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53岁,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30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起初,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此前,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公元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强盛转为衰落。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拢,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勇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传危为安。

 

    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京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

 

唐德宗(李 适)

 

  德宗,名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长子。代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6年,因太子得哑病悲伤过度而死,终年64岁,葬于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四十里的嵯峨山)。

 

  唐德宗李适,被封为雍王,曾于公元763年同副元帅郭子仪领兵打退吐番。公元764年被立为太子,代宗于公元779年5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

 

    德宗在位期间,废除租庸调制,采纳宰相杨炎建议,改行两税法,并试图裁抑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措置失当,猜忌将领,不但未收成效,反而使战祸日益扩大。公元783年10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5千军队哗变,占领长安。德宗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公元784年2月,朔方(治所在今天宁夏灵武县西)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德宗又从奉天逃往汉中。7月才返回长安。从此,他对藩镇姑息迁就,后来,他任用贤臣李泌为相,北和回纥,南连南诏,西结大食(阿拉伯帝国),时局一度缓和,但德宗又信用宦官为统帅,扩大禁军,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茶叶等税,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使社会矛盾日益加重。

 

    德宗生母沈氏,原住于洛阳宫中,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德宗继位后,遥尊沈氏为太后,并派人四处寻访。不久,有一位老妇人陈述自己就是太后,洛阳宫中忙派出旧日服侍的宦官宫女去识别。女官李真一以前曾长期陪陪侍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因为斫肉糜喂德宗时左手指受伤。她见老妇人同沈氏长得一模一样,年龄也一致,左指受伤,就认定是沈氏,迎入宫中,报告德宗。德宗大喜,奉她为太后,不料几天后,高力士养子高承悦密奏德宗,说老妇人并非沈太后,而是他的姐姐,为了怕事情败露后连累自己,所以上奏以避祸。德宗忙命高力士养孙樊景超再去识别,果然是他的姑妈,高力士的养女,老妇人这才惊恐,认罪。原来,她年轻时常在宫中与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龄一样,左手指因剖瓜时不小心也受过伤。因见皇上如此急切找母,为贪图荣华富贵,才演出了一场冒名顶替的丑剧。樊景超如实奏报,请求加罪于老妇人,德宗答说:“我宁愿受一百次骗,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结心愿,如果惩办了这老妇人,此后就没有人也来报告太后下落了。”当即下令释放了老妇人,没有加罪,但真正的沈太后始终未能找到。

 

    公元805年正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口哑,德宗因悲伤过度而起病,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会宁殿。

 

唐顺宗(李 诵)

 

  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唐顺宗李诵,曾被封为宣王,公元779年被立为太子。李诵在东宫为太子的近20年中,时常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不满宦官专权和宫市等扰民措施,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权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读王叔文等一起筹划日后继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诵中风口哑,德宗因此而于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诵带病继位。是为唐顺宗。

 

    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领导改革,起用韩泰,韩哗 ,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革新派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罢宫市(宦官替宫中购物,以一购十,强买豪夺谓之宫市)、废五坊使(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专门饲养鹰雕名犬等供皇帝玩乐的)、取消进奉、打击贪官、裁减宫中闲杂人员,打击宦官势力、抑制藩镇。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史称永贞革新。

 

    但是,由于这些改革触犯了专权宦官和地方藩镇的利益,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和节度使韦皋、裴均、严缓等人反对。不久,宦官首领俱文珍以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王叔文同顺宗又策划收回宦官的兵权,派老将范希朝去接管神策军(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大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拒绝交出军队。公元805年8月,顺宗再次中风,俱文珍等宦官勾结藩镇势力,对改革进行反扑,以顺宗多病、口哑为理由,逼迫顺宗退位,称太上皇,改元“永贞”,禅位于太子李纯,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史称永贞内禅。公元806年正月,唐顺宗病死。

 

唐宪宗(李 纯)

 

  宪宗,名李纯(公元778-820年),初名淳。唐顺宗长子。宦官逼顺宗退位后,立他为帝。在位15年,为宦官毒死,终年42岁。葬于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13里的金炽山)。

  

  唐宪宗李纯,封为广陵王,顺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宦官俱文珍等于公元805年8月逼迫顺宗退位后,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和”。

 

    宪宗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他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愬,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宪宗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太监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有的大臣劝说宪宗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宪宗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宰相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朝臣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乃贬为潮州刺史。第二年,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公元820年正月庚子日夜间,王守澄,陈志宏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

 

    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

 

唐穆宗(李 恒)

 

  穆宗,名李恒(公元792-824年),初名宥,唐宪宗第三子,宦官杀死宪宗后,立他为帝,在位4年。长年服用金石致死,终年33岁,葬于光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20里)。

 

  唐穆宗李恒,被封为建安王,后进封遂王。王守澄、陈志宏等于公元820年正月杀死宪宗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长庆”。

 

    穆宗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尤其喜爱看戏。有一次,他游华清宫,亲自率领神策军于围猎后回宫,又马上与太监玩球,这时,忽然有一人从马上摔下,惊马直奔穆宗而来,幸由左右救护,才避免受伤。但穆宗受此惊吓得了病,两脚抽搐不能着地。他又效法宪宗长年服用金石。臣下屡次劝谏,他口头上接受,实际上却仍然服用,不肯间断,以致身体受损,于公元824年正月壬申日病死于长安宫中的清思殿。

 

唐敬宗(李 湛)

 

  敬宗,名李湛(公元810-827年),唐穆宗长子,穆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唐敬宗李湛,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穆宗在位时,于公元723年被立为太子。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

 

    敬宗继位时,年仅16岁,内有王守澄、梁守廉等宦官揽权,外有李逢吉、牛僧孺专政,他只是宦官和朝臣的一个驯服工具。他满足于奢侈放纵的享乐,根本不关心朝政,连每天形式上的上朝也不顾,常常迟上朝几个时辰,害得大臣们三天两头在朝堂久等。有一天,一个臣子劝谏他要勤于政事,别让宦官掌大权,这臣子才说了几句话,敬宗就双手乱挥,不地吆喝那臣子快滚出去。朝政昏暗,河北(今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大部、河南省、山东省古黄河以北地区)的成德,幽州,魏博等三个藩镇相继背叛,脱离朝廷,割据一方,人民反抗也时有发生。长安城内的染坊工张韶和另一个名叫苏玄明的人,曾秘密团结了一百多个染工发动起义,这一天,张韶和苏玄明扮作送柴草进宫的送车人,一百多人藏在许多辆柴车中。混进银台门。守门的卫兵风柴草异常沉重,顿生疑心,便走近上前去检查,张韶就拔刀将他们杀死。众人跳下柴车,拔出兵器,呐喊着杀了朝堂。敬宗正和太监在清思殿玩球,仓皇间逃到左神策军营中,最后,起义军被禁卫军包围,全部被斩杀。事后,敬宗依然只顾游玩饮宴。

 

    敬宗平时最爱玩球和徒手格斗,左右小太监因体力不支,往往被摔得头破臂断,但敬宗不满意,还出高价招入力士。他喜欢在深更半夜亲自去捕捉狐狸。这叫作夜打猎。力士有不卖力的,就被发配边远地区,家属连坐,小太监稍有过失,敬宗也要动手马他们打得出血才罢休,左右宦官和力士无不怨恨万分。

 

    公元827年12月,敬宗“夜打猎”回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和击球将军苏佐明,王喜宪,石从宽,王惟直等28人饮酒,饮至一半,敬宗入内室更衣,刘克明等便把灯烛吹息,苏佐明在黑暗中闯入内室将敬宗杀死,对外则谎称敬宗是暴病而亡。

 

唐文宗(李 昂)

 

  文宗,名李昂(公元809-840年),初名涵,唐穆宗次子,敬宗弟。宦官先后杀死敬宗和李悟后,立他为帝,在位14年,被宦官软禁后抑郁而死,终年32岁,葬于章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20里处天乳山)。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宦官刘克明等于公元827年12月杀死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宪宗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大和”。

 

    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文宗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文宗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杨嗣复和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文宗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

 

唐武宗(李 炎)

 

  武宗,名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文宗病死后,宦官伪造诏书立他为帝。在位六年,病死,终年33岁,葬于端陵(今天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的腾张村)。

 

  唐武宗李炎,曾被封为颖王,文宗病重时,宦官仇士良等伪造诏书,立他为皇太弟,于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死的当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会昌”。

 

    武宗继位后,采纳仇士良的建议杀死了文宗的太子李成美,弟弟安王李溶等,以巩固其皇位。他后又任李德裕为宰相,对宦官,藩镇稍加抑制,籍没了仇士良的家财,收复了昭义军,制止了东方节度使扩大割据的举动。

 

    当时寺院僧侣的势力严重膨胀,唐武宗认为“使吾民穷困的是佛。”于是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废浮屠法”(即灭佛),规定西京长安留4寺,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观察使所治州34处可以留1寺,留僧照西京例。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并派御史4人巡行天下,督促实行。共拆毁寺院44600多座,僧尼还俗260500人,释放奴婢15万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凡被释放的奴婢,每人分给田百亩,编入国家户籍。并将寺院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铸成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民间佛像限一月送交官府,如违犯则给以处罚。这对佛教势力是沉重的打击,史称“会昌灭佛”。会昌末年,全国两税户比宪宗“元和中兴”时增加了两倍多,比穆宗时期增加了三分之一,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最盛时期。

 

    但是,武宗又迷信道教,好服金石,生活荒淫无度,以致到32岁时就已一身的疾病,形容憔悴,瘦骨伶仃。第二年(公元846年)3月病死于长安大明宫。

 

唐宣宗(李 忱)

 

  宣宗,名李忱(公元810-859年),初名怡。唐宪宗第十三子,唐武宗叔,武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在位14年,服金石生疽而死,终年50岁,葬于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六十里仲山)。

 

  唐宣宗李忱,曾封为光王。唐武宗病重时,宦官商议立李忱为皇太叔主持朝政。太叔裁决事务,有理有序,自此方显露其才德。武宗病死后,宦官马元贽等人迎他入宫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中”。

 

    宣宗精于听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谨于节俭,爱惜民物。故当时称他为小太宗。然而他只是观察明断,而不德施仁恩,使唐朝后期,仍然难以振兴。

 

    宣宗一反武宗的作为,下令重新大兴佛教,凡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在会昌灭佛中被毁的寺宇,一律重新修复,僧尼招回寺院,武宗裁减的冗员也一一增设。时回纥、吐蕃均已衰微,沙州防御使张议潮又收复了河西,但唐朝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

 

    公元859年,宣宗年已50,体力渐感衰弱,便听信方士李元伯,服用金石。起初,他觉得精力旺盛,但不久药性发作,背上生疽,卧床不起,于8月病死在长安宫中的咸宁殿。

 

唐懿宗(李 

 

  懿宗,名李(公元828-874年),初名温。唐宣宗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在位14年,病死,终年47岁,葬于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40里紫金山)。

 

  唐懿宗李漼,曾封为郓王,宣宗晚年时喜爱三子李滋,打算把他立为太子。但这样废长立次,又担心日后会引起内争,一直未决定。宣宗病重时,召枢密使王归长等三人入寝宫,拟立李滋为太子,但还未来得及写好遗书就于公元860年8月死去。宦官王宗实与王归长不和,迎李漼入宫立为太子,于同月继位,必年号为“咸通”。

 

    懿宗继位后,骄奢无度,淫乐不改,一味地游玩饮宴,宫内竟供养乐工五百人。每月大宴十几次,山珍海味样样都有;出外游玩,随从多到十几万人,糜费不可胜计。乐工李可及因为奏乐而得欢心,懿宗竟将他升为将军。臣下刘蜕上奏谏阻,却被黜为华阴令。公主得了绝症,懿宗命医宫20几人轮流诊治,均无成效。公主病死,懿宗怪罪医宫,将20几人全部杀死,并将他们的家属300多人投入大牢。公主出葬时,送葬队伍长达几十里,殉葬的珍奇金宝多到120车。一路上又有几百人以杂宝为首饰舞、地衣舞,沿途撒满了掉落的首饰,任凭百姓拾取。

 

    当时,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地方藩镇争战扰攘,相互倾轧,政局动荡混乱,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疮,凋敝不堪,人民大众煎熬在死亡线上,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

 

    公元874年,懿宗病倒,医治无效,于7月辛巳日在长安宫中的咸宁殿病死。

 

唐僖宗(李 儇)

 

  僖宗,名李儇(公元862-888年),初名俨,唐懿宗第五子,懿宗病死后,宦官伪造遗诏立他为帝,在位15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15里的鸡子堆)。

 

  唐僖宗李儇,曾封为晋王,懿宗病重时,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为了便于控制,伪造遗诏立年仅12岁的李儇为太子。懿宗于公元874年7月病死,李儇继位,改年号为“乾符”。

 

    僖宗继位后,专事游戏,朝廷政务,概委宦官田令孜处理,任免官员,都由田令孜决定而不必奏报皇帝。

 

    此时唐王朝土地兼并严重,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因无田而四处流亡,苛捐杂税繁重,统治集团奢侈无度,加上天灾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大众煎熬在死亡线上,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终于导致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公元875年,山东人王仙芝与尚让等,首先在长垣起兵。之后山东菏泽人黄巢也于同年聚数千人起事,响应王仙芝。两军会合,声势壮大。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义军,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转战山东、河南、湖北诸地,给唐军以沉重打击。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黄梅战死。王仙芝余部尚让率军北上与黄巢再次会合,推举黄巢为”冲天大将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镇海节度使高骈遣将击败农民军。黄巢率军南下,攻占广州。然后又领军北上,不料在湖北为刘巨容所挫败。黄巢起义军转而东进,经安徽马鞍山采石渡过长江北上。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击溃唐将高骈主力,杀唐将张嶙,直取东都洛阳。唐东都留守刘允章被迫投降。起义军由洛阳西进,兵指长安东大门潼关。唐僖宗调集京城禁军和关内节度使之兵拒守潼关,十二月,黄巢率大军至潼关城下,亲临前线,并以先锋尚让绕潼关背后两面夹攻。当地群众1000多人自动赶来挖土填壕,支援农民军。黄巢起义军仅用六天时间就攻下潼关,并迅速向长安挺进。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唐都城长安。同月十六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屠杀长安城内的贵族和唐朝百官,没收富豪财产。但黄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而是陶醉在胜利之中,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节度使,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农民军没有根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为李克用所败,关键时刻黄巢部将朱温又以华州降唐,严重削弱了农民军的力量。同年四月农民军撤离长安,经河南进入山东。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与唐将时溥决战,农民军多数阵亡,黄巢自杀。历时九年的唐末农民起义至此结束。

 

    平定农民起义后,宣武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三大藩镇。为唐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885年3月唐僖宗回到长安后,仍受制于田令孜,常对左右流泪。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兵进犯长安,要求诛杀田令孜。田令孜劫唐僖宗逃往风翔后,便推荐杨复恭为中尉(宦官总管),自领西川监军,不久被西川利州刺史王建所杀。唐僖宗才回到长安。唐朝已面临时崩溃。

 

    公元888年3月僖宗病死于长安宫中的武德殿。

 

唐昭宗(李 晔)

 

  昭宗,名李晔(公元867-904年),原名杰,又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被朱温遣将杀死,终年38岁,葬于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

 

  唐昭宗李晔,曾被封为寿王,唐僖宗几次出奔,他都跟随左右,得到器重。僖宗病危时,因僖宗儿子的年龄太小,任观军容使的宦官杨复恭建议立寿王为帝。僖宗同意,下诏立他为皇太弟,代理军国大事,并派宦官、中尉刘季述将他迎入宫中,第二天,僖宗病死。公元888年3月,李晔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龙纪”。

 

    昭宗在位期间,宦官、朝臣、藩镇为争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斗争激烈,藩镇跋扈,战乱不断,皇权衰微。

 

    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屋等“四贵”合谋废黜唐昭宗。一天,乘昭宗酒醉,他们率领禁兵入宫把昭宗囚禁了起来,另立昭宗子李裕为帝。当时力量最强的藩镇是朱温,他早就想夺取唐朝的江山,见宦官另立李裕为帝。便派亲信蒋玄晖秘密进入长安,与宰相崔胤秘密策划,于公元901年发动神策军(禁卫军),攻杀刘季述等宦官,迎昭宗复位。

 

    昭宗将军国大事委任宰相崔胤处理,宦官对此不满,昭宗又与崔胤等密谋诛杀全部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宦官韩全海便劫持了昭宗去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投靠风翔节度使李茂贞。朱温带兵围困风翔,使城中粮食断绝,又遇严寒大雪,城中军民大量冻饿而死。李茂贞只得接受朱温的条件,送出昭宗,韩全海等人,朱温就地诛杀韩全海等宦官数百人,之后回兵长安,尽诛宫中宦官八百余人,唐朝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铲除。朱温因诛杀宦官有功,被封梁王,从此挟天子以令天下,控制了中央政权。

 

    公元904年,朱温杀宰相崔胤,胁迫昭宗从长安迁往洛阳,行至挟州(今陕西省挟县),朱温将昭宗随从二百余人杀死,换上他的亲信。昭宗暗暗差人送信出去请求四方藩镇出兵勤王。昭宗路过华州(今陕西省华县)时,百姓夹道高呼万岁。昭宗流着泪回答说:“不要朝我呼万岁了,我不再是你们的天子。”在住所又说:“我这次漂泊,不知何处是归宿了。”说罢痛哭。到达洛阳后,昭宗被严密监视,如入牢笼。这时,藩镇中的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等接到了昭宗告难的密信,纷纷发表檄文,虚张声势地声讨朱温,说要出兵救出昭宗。朱温见留着昭宗已成为祸害,就暗令判官李振赶到洛阳,与自己养子朱友恭,死党氏叔琮、蒋玄晖等人密谋要除掉昭宗。

 

    公元904年8月壬寅日夜间,昭宗宿于椒殿。蒋玄晖带领牙官吏太等一百多人夜叩宫门,谎称有紧急军情要面奏皇上。守门官裴贞不知是诈,打开宫门,史太等一拥而入,杀死裴贞后冲入后宫。蒋玄晖在昭仪李渐荣的房内找到了昭宗,昭宗就单衣赤脚地逃出寝宫,又碰上了史太。李渐荣以身挡住了昭宗,史太先一刀砍死了李渐荣,又一刀将昭宗劈死。朱温假装预先不知道,伏在灵柩前痛哭流涕。

 

唐废帝李裕

  (?—公元905年)唐朝第23任皇帝。原为德王,大顺二年始王。帝幸华州,韩建已夺诸王兵,不自安,乃请王皇子之未王者,既又杀诸王,因请立裕为皇太子,释言于四方,时乾宁四年也。刘季述等幽帝东内,奉裕即皇帝位。季述诛,裕匿右军,或请杀之,帝曰:“太子冲孺,贼强立之,且何罪?”诏还少阳院,复为王。朱全忠自凤翔还,见王春秋盛,标宇轩秀,忌之,密语崔胤曰:“王既窃帝矣,大义灭亲,渠可留?公任宰相,盍启之?”胤从容言如全忠意,帝不许。它日,以语全忠,全忠曰:“此国大事,臣安敢与?此必胤卖臣也。”乃免。帝迁洛,它日谓蒋玄晖曰:“德王,朕爱子,全忠奈何欲杀之?”言已泣下,自啮指流血。玄晖即擿语全忠,全忠恚。帝被杀,玄晖置酒邀诸王九曲池,饮酣,皆杀之,投尸水中。

 

唐景宗(李 

景宗,名李(公元892-908年),原名祚(一作祥)。唐昭宗第九子。朱温杀昭宗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为朱温废黜后毒死,终年17岁,葬于温陵(今山东省菏泽县内)。

  唐景宗李拀,曾封为辉王,朱温于公元904年8月杀昭宗后,于同月丙午日立他为帝。

李拀即位时,年仅13岁,由朱温专权,不敢改年号,沿用昭宗年号“天佑”。

公元907年,朱温大杀唐宗室,又杀死何太后,四月甲子日,朱温逼迫李拀退位,废封他为济阴王,押解到曹州(今山东省曹县)居住,派兵监守。公元908年2月,朱温派人赶到曹州毒死了李拀。

李拀死后谥号为哀帝,后唐明宗追谥他为昭宣帝。


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