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球部变形是什么原因:中国式选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1:02

中国式选举

沈泽玮 (2011-11-11)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北京这周二举行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记者好奇投票站长什么样,投票情况热烈与否,决定到投票站走一趟。

  但投票站在哪里呢?打电话向朋友打听,才发现好些人不知道选举这回事,也没有登记选民证。通过同事以及朋友的朋友帮忙,找到了两个投票站的确切地点。

  先到西城区木樨地一所学校去,很多学生进进出出,感觉投票日就和一般工作日没差别,没有什么选举气氛,如果不是大门上方挂着大红布条说明是投票站,还真看不出。我询问一位门外值勤的大妈,她态度友善地说,没有选民证就不要进去,以免打扰学生。

  买了份《北京晚报》再打车到海淀区的投票站。在车上摊开报纸翻阅,报纸的头版头条标题写着“选民证是踏实的归属感”,正想开口和师傅聊一聊选举,他却指着头条下面另一则新闻喃喃自语,那标题写着“市地税局窝案再次开庭,票证中心主任涉嫌受贿上千万”。

  在寻找投票站的过程中,我印证了一种普遍的说法,关注选举的人真的不多。出租车师傅对选举不感兴趣,但一看到官员涉嫌受贿的新闻就兴奋起来,显然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一个贪官被抓大快人心,远比过场式选举更有意义。这是否也印证了一种说法,中国人现在需要的不是选举,与其从政治制度上去挑战政府,不如在体制框架内通过舆论施压来进行权力监督更有效?

  在打听投票站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个全新概念,原来投票可以“代投”的。朋友说,她朋友一家人都是爷爷代投,反正都不认识候选人,投不投或谁去投都无所谓。我听了很纳闷,可以代投的选举是否有点欠缺严谨?“庄严的一票”是否应该代投?代投容易引起很大的负面想象,其民意代表性是否全面而真实?

  从外来者的眼光看,中国的选举与一般认知中的选举差异太大,对初认识中国选举制度的外国人来说,可堪比“轻度脑震荡”。

  正式候选人原来是通过一个选民小组的“协商酝酿”而产生的,“协商”和“酝酿”是什么意思,没有具体说明,因为不透明也不科学,容易让人联想起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画面。无政党、企业或机构背景的“独立参选人”可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被选民小组“协商酝酿”而刷掉,无法成为正式候选人。他们只能通过“另选他人”的方式继续参选,意思是选票上会有“另选他人”一栏,选民可填上任何名字。

  但问题又来了,中国的选举法回避竞选概念,也不鼓励竞选,候选人跟选民见面从“可以”见面改为“应该”见面虽是一种进步,但又规定必须在选举委员会的安排下见面,将选举的竞争性减小,缩小“独立参选人”宣传的空间,选民要如何认识这些“独立参选人”?

  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选民可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再由人大代表选举政府行政首长和官员,基层人大代表直选因此成了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唯一管道。

  但这唯一管道的选举仍是形式大于内容,对比台湾嘉年华式的总统和立委选举,实在形成强烈反差。难怪台湾《联合报》黑白集的文章要说,两岸的阻隔不在海峡之深,而在民主差异之大。文章甚至质疑,人大选举设置“独立参选人”环节,是否要“选”出异类加以“扑杀”?

  但话说回来,带着境外眼光看中国选举,人们总因价值观的差异而挑出诸多缺陷,却忽略了中国特殊国情的因素以及它犹如裹小脚般的小步前进,包括引入差额选举,增加“指定候选人”之间的竞争等等。

  有别于一般外国人对中国严苛批评,美国知名国际趋势学者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对“中国式民主”的“纵向民主”做了客观分析。

  他指出,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横向民主”的“纵向民主”,这种民主机制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他认为,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这种“纵向民主”确保了中国“放而不乱,活而不散”,可以保证政策的长期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中国在现阶段选择了以协商式民主作为推进民主建设的重点,选举就难以被当作实现民主的标杆。但不管是空有形式或真有内容的选举,有低度竞争总比完全没竞争好,有投票总比没得投好,中国民主的质量相信仍可从公民行使权利,认真投下每一张选票的行为中慢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