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执行重要性 考虑:一个80后的悔悟:一辈子浅薄很悲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18:14

★ 秋语呢喃/编辑 ★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有选手没有回答上孔子“字仲尼,是儒家创始人”的即时提问。余秋雨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常识,是大家都应该了解的,孔子和老子的相关知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常识,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孔子,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知道孔子。”
看到这个场景,听了余秋雨先生毫不留情的批评,我的心情也是极其沉重的,这又让我想说说我们这些“文化底蕴不足是80后”。对19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社会给予的批评之声似乎不绝于耳。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有必要长期的讨论下去,至少可以警示以及督促包括我在内的这一代80后的“茁壮”成长!
其实,不知孔子“字仲尼,是儒家创始人”者绝非仅此一例,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年轻一代极少有被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所吸引的,也就是说,80年代后出生的众兄弟姐妹对几千年来遵奉为经典的东西几乎不屑一顾。即使中学的语文课里疯一般地把古文“支离破碎”,同学们还是鲜有能深刻理解《出师表》究竟好在哪里、究竟让人感动在哪里?彼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记住一些考试要点,对于精要,可谓一无所知!
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依然存在,我的亲身经历是:一篇长长的古代汉语课程篇目,可以在一个晚上之内基本背诵下来——这都是为了应付接下来的课堂抽查,一旦开始新的篇章,以前的东西基本忘记,考试的时候硬是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翻译成“桃子李子都不说话,人们可以在树下休息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清高而又虚荣的文科毕业生。
如果问起李连杰、成龙来,如果问起网络上如何能找到“毛片”,如果问起玩麻将打扑克的技巧来,如果问起校园靓妹帅哥的恋爱同居史来,如果问起哪条街的哪家火锅店的味道来……吃喝玩乐的事情根本难不倒当代大学生们,甚至可以把能喝酒能谈恋爱作为炫耀的资本。在这些浅薄的皮肉娱乐过后,精神又显得非常空虚,只有在人山人海的求职大军里面奔波时,我们这些曾经玩世不恭的80后才感觉到了社会无情的生活压力。
然而我们依然在抱怨,在抱怨我们的生不逢时,并且可能加上诸多客观理由来为自己不堪一击的文化根底“辩驳”:我们为了考外语花去了太多时间,我们为靠计算机证书花去了太多时间,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敲门砖”来为自己谋生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我们看到靠抄袭可以当作家、靠嗓子PK可以一夜成名、靠网络走穴发家致富之类的事情屡有发生时,似乎又开始了消极的宿命论思维,而尽管只是把“宿命”当作高度催眠的自我安慰方式!
当我们的颈椎患上某些职业病的时候,已经不习惯了用钢笔写字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看电影是一件容易而且非常欣喜的事情——因为电影不用我们去思考,而如果去阅读文字,那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和折磨脑细胞,当思维变得愚钝的时候,再去听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感觉的确有趣,可已经变换一种眼光了:我们都在为他们奉献银子,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出卖沉积多年的阅读心得。虽然一开始就可能知道他们的目的,但是我们依然愿意给电视台增加收视率、给网站增加点击率、给出版商增加签约率——因为我们太缺乏易中天、于丹们所拥有的东西。
当听着那些“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高谈阔论”而嘿嘿发笑的时候,又想起快乐而悲哀的“黄金时代”,虚度年华的青春岁月在记忆里变得残缺而模糊。也许不够水平去品味传统文化典籍的大脑势必会变成一个只会为生活奔波的机器,尽管可能变得很富裕,但终会因思想的枯竭而成为一个徒有外表的空壳。或许,在未及而立之时,应该而且必须往这个曾经荒废的脑袋里面播撒些什么了,如果一辈子都这样浅薄,实在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