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层短搭接:提升胃气莫迟疑-生血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7:51:32
提升胃气莫迟疑-生血之源      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历代养生学家、修持学家莫不重视饮食。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取决于先、后天 之本。先天之本充盈,好比树之根深,后天之本健壮,好比树之叶茂,先天在肾,后天在脾。一个健康的人,必定肾强脾健,消化功能良好。肾强是根本,脾健是主导,胃气充足是基础,如此才能确保人体阴阳平衡。同时,只有胃气充足,选择的营养食物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开胃提升胃气比选择营养食物更为重要。
                                           1   生血之源
     血是后天之精的运动形式,是肉身的重要物质基础,滋养、维持人体生命。因此,养血十分重要,是养身的重要步骤。
    (1)血为生命之水
     西医所讲的“血液”,包含了各种精微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氧气等各种营养物质 ,我们所讲的“血液”,涵盖了西医的“血液”即血液的本体,同时还包括其运动形态,也就是“后天之气”,所以,血液是后天之精与后天之气的集合体,是具有生命力的营养物质。
     贫血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而且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贫血症的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国家。
     以前国人生活水平不高,营养不良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营养不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贫血人数不降反升,为什么?因为生活习惯不好。“富人贫血”、“肥人贫血”,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怪象。比如中国最富有的村庄之一太仓金星村,贫血比例竟高达百分之六十。
     女性贫血是普遍现象。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特征,经常失血、耗血——每月的例假、怀孕时自身及内胎儿对生血物质的双重需求,分娩时大量的出血,都是造成女性贫血的直接原因。另外,我国约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婴幼儿患有贫血,主要是由于母体贫血造成。母体贫血,新生儿无法从母体获得足够的生血物质补给,因而严重影响身体生长及智力发育,甚至产生厌食、挑食、免疫力减退等不良后果。这是一个贫血连锁反应,对后代的繁衍极其不利,因此生血补血工作势在必行。
     中医学认为,贫血属于“血虚”、“萎黄”、“虚劳”以及“血证”范畴,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疲劳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延期而至、舌质淡、脉搏沉细无力。贫血了怎么办?贫血就得补血,补血必须生血。
    人体中血的来源有二。
    一、由先天元气化生。前面博客介绍“十二正经”时提到:奇经八脉中先天之气通过十二正经对转化为后天的精微物质,以血液的形成存在,流通体内,维持机体运行,以此实现元气对肉身的濡养、推动、温煦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体内的血液过少,先天之气化生为血以救急,而人寿命的长短与先天之精的多少成正比例,体内血的“库存”减少会导致先天之气的消耗过快,对身体十分不利。血是“生命之水”,须加以重点保护,献血应谨慎。
    二、由饮食化生。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合,再经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其中杂质入大肠成粪便排出体外,精微物质被小肠吸收变为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通过脾的运化到达全身,以供全身的利用,如果由饮食化生的血液充足,超过人体正常运转所需,那么过剩之血就会自动储存到血库——肝脏中。由此可见,饮食非常重要,这是历代崇尚养生之人注重饮食的主要原因,也是生血的真谛所在。饮食重要,也就是脾胃重要,若胃不能消化,脾不能运化,饮食营养又有何用?故《黄帝内经》云:“得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可见,生命的维持,提升胃气是第一要务。
     (2)后天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五行中属土,与胃互为表里。“胃”字为上下结构,上面的“田”表达胃的作用,下面的“月”比喻胃的特性。田生养谷物,人是靠胃纳食、腐熟所饮所食。先天元气濡养、温煦肉身,故古人将元气喻为“日”,肉身则为与之相对的“月”,以日月之间交替、转化来比喻元气与肉身之间的相互关系,故而古人造字多以“月”为肉身器官的部首。脾在人体结构中位于中央之土,而胃又与脾为表里关系,脾土生万物,胃是第一关。
      从胃的特性进一步分析,胃对食物的腐熟作用依靠先天元气的推动,若元气不足,势必造成胃的功能不足,即胃气不足,无法将食物分解,精微物质随着大便被排出体外,造成营养不良。胃气长期不足导致胃寒,严重者出现“吃什么拉什么”的现象。这在中医临床上称为“完谷不化”对于胃寒患者,应以扶阳、助阳为主,加强元气对胃腑的温煦作用,提升胃气,即“火生土”也,此处之火为命门之火,而非心之火。
      无论是胃病还是其它病,开胃饮都是“先锋官”,如果不升胃气,食补、药补都没用。高明的医生治病,首先调补脾胃,尤其是病重体虚的病人,一定要提升胃气之后,方能对症下药。只有从根本入手,才会给病人创造康复的契机,甚至创造医学奇迹。历代医家都非常注重胃的功能,历史上便有专作脾胃文章的“寒凉学派”,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其后代多善治肿瘤之病,有“瘤科世家”之美誉。
      胃气是第一道“健康之门”,胃气充足的人,消化吸收功能良好,身体自然健壮。一旦胃气被损伤,生血的原材料来源被切断,人体的生血机制便“胎死腹中”,即便是从“血——精——气”的返还先天的途径畅通无阻,也无济于事,血少气弱,外邪入侵,各种疾病随之而生。想象一下那种心情吧:上帝告诉你头等奖的号码,可是你拿不出2元钱买一张彩票。怎么办?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一旦用兵,必定是“粮草先行”。抗病防御,胃气是“先锋”;保命延寿,胃气是“主帅”。
       人每天都要吃饭,胃气一刻也不能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胃气不足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判断胃气不足?最直观的方法是看“饥饿感”:饥饿感下降表示胃气下降,没有饥饿感表示胃气严重亏损,必须提升胃气以固后天之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正是这样。婴儿饿了会哭,小孩饿了会闹着要吃饭,大人饿了工作没心思,老人饿了就会催促儿媳妇开饭。这就是饥饿感,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感觉。就生命的角度而言,人可以没有爱情的感觉,可以没有成就感,可以没有荣誉感,但一定不能没有饥饿感。完全没有饥饿感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死人。从这个意义来说,饥饿感就是健康的“代言人”。
     中里巴人先生的“山药薏米粥”,对于脾不健运功效显著,对于脾虚造成的纳差、纳呆效果也不错。应该在此基础上再挑选一些能提升胃气的中成药,如“开胃饮”之类的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