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防水做法3 4: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8:26

总论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新生命的诞生,源于父母媾和之精。自受精卵着床至分娩称为胎儿期。胎儿期的保健,对于后天体质强弱、智力高低、疾病寿夭,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保健应当从受孕怀胎开始。我国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胎儿的保健,据汉代《大戴礼记·保傅》关于“文王胎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通过胎养胎教使小儿健康聪慧长寿的实例。《素问·奇病论》对“胎病”的记载,表明当时已认识到不注意胎儿护养可造成小儿先天性疾病。胎儿的强弱禀受于父母,特别是胎儿在母腹中,与其母同呼吸、共安危,孕母的体质、精神、营养、起居、疾病以及生活环境等,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同《格致余论·慈幼论》所言:“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因此,胎儿期的保健必须从受孕、养胎、胎教三个方面着手。

一、审慎受孕

男女媾精,阴阳相合故而有子。胎儿保健当从择偶婚配开始。首先,应积极做好婚前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以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其次,男女双方应在发育完全成熟后方可结婚生育,正如《褚氏遗书·问子篇》所说:“合男女必当其年……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合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适宜年龄为男子24~32岁,女子21~28岁。第三,男女双方须在身体健康,阴阳和畅,心情愉悦,无烟酒刺激的情况下进行交合,《广嗣纪要·协期篇》曰:“神力劳倦,愁闷恐惧,悲忧思怒,疾病走移……,酒醉食饱,体病方痊……,若此时受胎,母子难保。”现代研究证实,酒精、香烟中的尼古丁均可使受精卵发育障碍,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畸形、智力低下,甚或死亡等。

一、合理养胎

养胎是孕妇为使胎儿健康成长而采取的养育措施。中医关于养胎的内容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调养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母体的气血濡养,而孕妇的气血盈亏,又与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孕妇从怀孕起就应注意饮食调养。孕妇的饮食,总以富于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为宜,禁忌过食生冷、辛热、肥甘等食物,以免酿生胎寒、胎热、胎肥、胎毒等病证。对于不同孕期的饮食营养要求,北齐徐之才曾在逐月养胎法中,提出在妊娠第1、2个月,要“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之味”,4个月以后,要“食稻麦,羹牛羊,调五味,食甘美”等的具体要求,这与现代认为孕妇的饮食营养应按不同孕期分别给予是相一致的。妊娠早期(12周以内)正值胚胎发育和各器官分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营养要全面,并按孕妇的口味喜好合理调配,不吃或少吃可能加重妊娠反应的刺激性食品;妊娠中期(13~27周)胎儿迅速增长,必须进食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丰富食品;妊娠后期(28周以后)是胎儿生长的高峰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更需供给足够的丰富营养,但需防营养过剩,以免因胎儿体重过重影响分娩或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在保证孕妇营养供给的同时,对不同体质的孕妇也要讲究辨证施食,宜以不同属性的饮食来纠正其偏。素体阴虚火旺者,饮食宜于清淡;阳虚气弱者,饮食宜于温补;脾胃虚弱者,宜于调理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2.寒温调摄 妇女怀孕之后,因气血聚于冲任以养胎,机体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易被虚邪贼风所侵,引起各种时令疾病,甚或影响胎儿,造成流产、早产等。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曾列举妊娠杂病14种,其中外感疾病就占一半,并认识到时气“重者伤胎也”。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发育极为不利,易造成先天性畸形、流产或早产,特别是在妊娠早期胚胎形成、器官分化阶段,更易受到损害。因此,孕妇要顺应四时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注意居室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新鲜,少去公共场所,避免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衣着面料要柔软、透气、吸潮、保暖,衣服大小要宽松、舒适,切不可紧衣束身,妨碍气血流通。

3.避免外伤 妊娠期间,孕妇要防止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外伤,以保护自己和胎儿。古代《产孕集》曾对孕妇提出“十二毋戒示”,包括毋登高、毋作力、毋疾行、毋侧坐、毋曲腰、毋跛倚、毋高处取物等,尤其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挤压和冲撞。进入现代社会,无形损伤的机会日益增多。噪声会损害胎儿的听觉;放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造成染色体异常;各种环境污染,如大气中的臭氧、一氧化碳、粉尘,水源里的汞、铅、镉,以及有机磷农药污染等,都可以通过孕妇的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经血液运行到胎盘,使胎儿的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等遭受损害,导致流产或胎儿发育畸形。

胎儿在母腹中有赖孕母肾气的维系,肾气足则冲任固,肾气亏则冲任损,故妊娠期间要控制房事,节欲保胎。若妊娠期间房事不节,易于扰动相火,耗劫真阴,损伤冲任而致胎元不固,流产、早产;也易于因交合而酿成胎毒,使孕妇及胎儿宫内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妊娠头3个月和最后1.5个月,应当停止房事。

4.劳逸适度 生命在于运动,孕妇适度的活动,能使全身气血流畅,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顺利分娩十分有利。正如《万氏妇人秘科》所言:“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则气血凝滞,临产多难。”但也应注意不可过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运动,以免动伤气血,损及胎元,引起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应动静相兼,劳逸结合。一般说来,妊娠1~3个月应适当静养,谨防劳伤,以稳固其胎;4~7个月可增加一些活动量,以促进气血流行,适应此期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妊娠后期只能做轻微的劳作;足月之后,又转入以静为主,安待分娩,每日只安排一定时间的散步;分娩前2周应停止工作。

5.精神调摄 孕妇的情志变化,不仅可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因气血逆乱,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曾指出:“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嗣后历代医家都强调孕妇“戒嗔恚,远七情”,“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现代研究表明,孕妇的恐惧和不安情绪会使胎儿不安,并影响其生长发育;孕妇过于紧张、焦虑,会使孩子成长后情绪不稳,易于激惹,易患多动症。因此,孕妇要始终保持情绪稳定,喜怒哀乐适可而止,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怡养性情,陶冶情操,方能安养胎儿。

6.谨慎用药 胎儿排泄功能差,解毒能力低,易于因药物引起中毒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历代医家对孕妇用药均十分审慎,主张无病不可妄投药物,有病也要谨慎用药,中病即止。正如《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娠子论》所说:“妊妇有疾,不可不投药也。必在医者审度疾势轻重,量度药性高下,处以中庸,不必多品。视其疾势已衰,药宜便止。”古人提出的妊娠禁忌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毒性药类,如乌头、附子、南星、水银、轻粉、铅粉、砒石、硫黄、雄黄、斑蝥、蜈蚣等;破血药类,如水蛭、虻虫、干漆、麝香等;攻逐药类,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皂荚、藜芦、冬葵子等。这些药物使用于孕妇,可能引起中毒,损伤胎儿,造成胚胎早期死亡或致残、致畸等。

现代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尤其是多种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激素,如黄体酮、甲基睾丸素、己烯雌酚、可的松;激素拮抗剂,如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抗惊厥药,如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丙咪嗪等,都可能损伤胎儿,故孕妇忌用。对患有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对高危产妇应定期产前检查,必要时终止妊娠。

三、适时胎教

胎教是指对生活在母体中的胎儿进行教育,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胎教学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早在《烈女传·胎教论》中就有“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庄,才过人矣。”的论述,以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等均有论及。其实质是通过孕妇对胎儿感官的良性刺激,以促进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胎教的方法和内容主要有:

1.音乐教育 古人云:子在母腹,随母听闻。现代研究证实,胎儿在5个月时,内耳已发育完成,23~29周时已有听觉功能。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可陶冶孕母的性情,调畅情志,使孕母进入一个宁静的精神状态;同时还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促进胎儿大脑的发育。孕母可通过听音乐、听唱歌或自己唱歌的方式,对胎儿进行音乐教育,每天可进行1~2次,每次5~15 min。但要注意选择的曲调以悦耳、优美、舒缓、轻柔、活泼为佳。选曲时还要注意胎动的类型。人的个体差异往往在胎儿期就有所显露,有的胎儿活泼好动,应选择节奏缓慢、旋律柔和的乐曲;有的胎儿文静少动,则可选择轻松、欢快、跳跃性强的乐曲。

2.语言教育 “言为心声”,语言、教育也是促进胎儿智力发育的重要环节。《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说:“欲子贤能,宜读诗书,务和雅”、“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因此,孕母在生活中除应避免讲脏话、粗话和吵架外,应对胎儿说些温柔动听的语言,让胎儿听到不同的说话声。与胎儿对话可早晚各一次,每次1~2 min。对话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并要多重复几次,使其外感内应,先天感受父母爱的伟大,体会父母之间情感的和谐。

3.抚摸教育 孕母怀孕4个月开始,逐渐感觉到胎动。这是胎儿在主动运动,也是孕母在感觉上与胎儿的一种早期联系。可以在此时让孕母通过按摩腹部的动作与胎儿沟通信息,通过抚摸、轻拍腹壁动作与胎儿进行交流,并间接对胎儿施以良好的刺激,以促进胎儿各系统的发育,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抚摸教育时,应让孕母仰卧,全身放松,用双手捧住腹部,来回抚摸,然后用手指轻压腹部,再放松,以感知胎儿作出的相应反应。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胎儿在受到刺激时就会晃动脑袋、伸手或踢肢,去触动孕母用手抚摸、按压或拍打腹壁的某些部位,表达其愿意、反感或逃避的感受,作出对孕母的“友好”反应。抚摸教育每天可进行l~2次,每次约5 min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