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球球视频完整版: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0:09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 [>>]

    一、自主学习概述

    (一)自主学习的几种观点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或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显然,这些意义相近但差别细微的名称赋予自主学习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研究者对其内涵和外延各有侧重,难以统一。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从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角度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某些体现了个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品质的集合。只要学习者在这些心理品质上的表现符合某种期望,那么,这种学习就可以被认为是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J.Zimmerman)便是此种观点的代表。

    齐默尔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庞国维:《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为了进一步解释什么是自主学习,齐默尔曼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见表2-1)。(B.J.Zimmerman(1994),Dimension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In D.H.Schunk & B.J.Zimmerman(Eds.),Self.Regulation of Learming and Performanc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p.8.)

21自主学习的理解维度

科学的问题

心理维度

任务条件

自主的实质

自主的信念和过程

1.为什么

动机

选择参与

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

自定目标、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归因等

2.怎么样

方法

控制方法

有计划的或习惯化的

策略使用、放松等

3.何时

时间

控制时限

定时而有效的

时间计划和管理

4.学什么

行为表现

控制行为

意识到行为和结果

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行动控制、意志等

5.在哪里

环境

控制物质环境

对物质环境的敏感和随机应变

环境的选择和营造

6.与谁一起

社会性

控制社会环境

对社会环境的敏感和随机应变

选择榜样、寻求帮助等

    齐默尔曼的观点对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如肖川认为,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第4版。)李波则把自主学习界定为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李波:《自主学习简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周青等也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周青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从学习活动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自主表现符合某种标准,其程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可以称之为自主学习。

    庞维国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八个维度来加以界定,认为当学生在上述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就被认为是自主的。(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7~8)。)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方法由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不等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也不等于绝对独立的学习,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从自主学习的名称出发,以自觉性、主动性作为界定自主学习的唯一标准。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工作和家庭情况,自觉地、独立地、主动地、灵活地、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李光先:《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载《远程教育杂志》,2001(6)。)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法相对而言的,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自主学习要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马军红:《自主学习——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载《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因此,自主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情绪、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与技术等作出主动的调节、控制,从而完成教育者启发、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甚至一些研究者干脆认为,自主学习其实就是自学。

    以上三种观点都各有侧重,要么从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出发,通过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组成要素来确定自主学习,突出了自我的作用以及“元”成分的功能,有利于抓住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要么从学习活动自身的构成要素角度来审视学习者的行为结果,在学习者与学习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之间搭建平台,以几者交互作用程度的外在表现来确定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的理论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要么从自主学习的本质特点出发,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依据,把自主学习的研究引导到哲学层面。但是,这些观点也有自己的不足。如突出心理成分的观点从横向上指明了参与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但是缺乏纵向的发展研究,没有从学习的各个阶段上进行甄别,也难于测查和评价,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从学习活动要素出发的研究使得评价的操作性大为增强,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特点却语焉不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质培养的针对性相对薄弱;而以哲学层面的自主性来进行阐述则忽略了与实践的联系,回避了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由于自主学习是多种心理成分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习活动中各种心理成分的横向联合和表现有不同的类型,各种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本身的纵向发展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难以给自主学习进行标准化的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上述的各种观点发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是其根本特点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从属于教师的指挥,被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按部就班进行发展的“大一统”模式所提出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这种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片面教学,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发展的步调、方向和程度。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必须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表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后自觉产生并予以实施的学习形态。如果学生学习是在外在压力、反感或排斥情境下的迫不得已,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再多,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再多,也不可能称之为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在学习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学习活动也就没有自主性的发挥

    自主性的发挥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活动本身就是自主性能否成功发挥的媒介。因此,自主学习的认识和评价不能离开学习活动,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过程来说,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如计划制订、问题确定、资料选择、内容确认等;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加工,如感知觉信息的获得与分析、记忆与存储、与原有知识的顺应或同化、思维过程的深入等;学习后的评价与反思,如对学习效果的把握、学习程度的确认、自己的不足与成就等。以上三个方面,都渗透了齐默尔曼所极力强调的元认知成分,如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自主性应该在各个阶段都能得以最充分的体现,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前的准备,自主性应该表现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上;在学习进程中,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意志功能的发挥上;在学习后,自主性可能更多地通过自觉反思表现出来。如果学习者在某个阶段上缺乏自主性,也不能称之为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程各个阶段自主性发挥的统合。

    3.参与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不仅仅包括自我的成分,它是多种心理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

    参与学习的学习者内部因素主要体现为各种心理成分的协同作用。学习者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将对自主学习的性质和方向起决定作用,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主学习的高峰体验,不能控制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学习。此外,这些心理成分还包括与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也含有与个性心理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因素构成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对于能否维持自主学习的进行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学习者的能力、气质、性格对于自主学习的速度、程度和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对外界资源有意识地利用与控制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学习者并非在真空中孤立、静止地学习,而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外界物理与心理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外部资源,也可能存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机遇或情境,甚至存在阻断学习者学习行为与结果达成的各种消极影响。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需要学习者对为我所用的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充分利用,既包括与学习相关的外在资源,如资料的占有与检索、时间资源管理、外在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如求助等),也包括对与学习本身直接关系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者的因素,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氛围、布置让自己安心学习的环境、学会利用多种媒体得以成长等。同时,也需要尽量控制不良影响的发生,如运用意志努力抑制外在诱惑的影响等。

    二、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7~8)。)因此,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在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目的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能力并自觉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使学习进程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从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不成熟,表现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还比较差,自制力比较薄弱,自主行为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学习的驱动和评价主要以外在的标准为主。小学三年级以后,自我意识获得一定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有自我评价的成分,能认识到自己学习行为的目标性,自主学习有了发生的前提和可能。到了初中以后,学习者的自我意识空前发展,对自我的关注使他们更多地从内部世界来思考学习的价值,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也使他们得以保证学习的方向性。在这个时期,学习者能制订合乎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发挥意志的作用,通过自制力抗拒诱惑。此时,如果引导得当,教育者扮演了正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在动机的激发与强化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目的性的认识是与其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就是与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紧密相关。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主要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获得合乎自己知识结构的信息。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激发出来,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这是一种积极、持久、力量强大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激发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才可以维持下去,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外界变化对学习进行监督和调节。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越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就越强。理想、信念、价值观都涉及个体自我比较稳定的核心动力特征。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联系得越紧密,自主学习的特征才表现得越突出。

    (三)学习能力的逐步完善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内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是通过学习策略表现出来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可以分为三类:与具体学习行为有关的策略、与元认知有关的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具体学习策略指的是在从事某个学科学习时为了经济、效率和成果最大化而采取的个性化学习措施或策略,比如记笔记策略、辅助线策略、记忆策略等,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这样的策略,学习将事倍功半,难以产生成功体验,也就难以坚持自主学习。元认知策略属于一般学习策略的范畴,不管什么样的学习都需要元认知的参与,需要对学习进行调节和监督,需要对认知活动的进程进行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在一定目的指引下的计划、检查、反思等,它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色。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性质的学习策略,它主要是对时间资源、外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利用和掌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能学”,才可能主动自觉地学,产生自主学习,这是显而易见的。

    三、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因以往教育中不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而引起人们注意的。尤其是对于接受学习而言,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性的参与,接受学习则侧重于将成定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学生观不同。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在于充分相信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信学习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接受学习则认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才可能发挥好,教师仍然是教学的核心,学习者是知识体系的被动受纳者。

    (3)学习内容不同。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确定的,是属于学生感兴趣、愿意努力钻研的内容。从水平上来看,它可能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可能低于这个水平;从系统性上来看,它是零散而不系统的,价值多元且可能良莠不齐。而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是由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确定的,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是按照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安排体系的,系统而规范。

    (4)学习动力不同。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自我强化和内部动机,在不断的自我激励中产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条件,排除干扰,解决困难,以达到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接受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外部动机逐渐向内部动机转化,其强度也随年龄而增长,强化物主要来自教师的表扬或奖励。

    (5)师生关系不同。自主学习中教师处于辅助、引导的地位,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知识交流主体。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真理和成人社会的化身或代表,是知识传授、技能养成、品德规范的执行者与监督者,与学生形成从属关系。

    (6)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获得了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新颖性的体验、达到了自己确定的目标。接受学习的评价主要在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程度如何,对于个体的情感体验、知识过程等方面的关注比较缺乏。

    虽然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区别,但并不能说接受学习是一种落后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可以替代接受学习。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接受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学习形式,而自主学习的存在则具有特殊性。就目前而言,接受学习是一种被公认为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比较短的时间迅速获得大量系统化的人类知识经验,并在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技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要智力发育正常,具备接受学习最起码的生理要求,接受学习就有可能实现。而自主学习则不然,它要求学习者不但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基础,还应该具有比较充分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地确定、生成和监控学习的整个进程,学习的自主权在自己手里。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之前以及初始阶段,接受学习是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表明,学习者只有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学习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施自主学习。但是,这些条件是在个体自然成熟与后天社会环境、生活实践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如学习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但是其动机仍然以外部的奖惩为出发点,兴趣也十分不稳定,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形成。可见,在小学时期,自主学习虽然有了存在的可能,但仍然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频繁、激烈,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易于两极发展。因此,自主学习应该与接受学习交叉进行。只有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能力全面,教师才可能由接受学习中的关键角色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角色,放手让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开展自主学习。可见,那种超越学生发展水平,盲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接受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应该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自主学习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也使它不可能取代接受学习。第一,自主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者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某些知识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只注意焦点问题而没有抓住核心和关键;第二,自主学习由于是自我探索,在时间和精力上显得并不经济;第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个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自己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它的前提是必须有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存在,而自主学习本身并不能提供这样的知识结构;第四,为了保证全体学习者具备最起码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安排是不考虑学习者自身兴趣的。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解决。

    小结

    本节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内涵、特点、条件,以及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有三种观点:一种突出了自我的作用以及“元”成分的功能;一种从学习活动自身的构成要素角度来审视学习者的行为结果;还有一种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依据。关于自主学习的特点,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是其根本特点。关于自主学习的条件,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能力。在比较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联系和区别的时候,强调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