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塔招聘:局长抽名烟将出调查结果 网上热传周久耕列传(成都商报 2008-12-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25:38

局长抽名烟将出调查结果 网上热传周久耕列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06:2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房产局长抽名烟戴名表追踪

  昨日,南京当地媒体刊登出南京市市委书记对于“周久耕事件”的表态。

  南京市市委书记朱善璐在公开场合表示,市里、区里高度重视网民们对周久耕同志的反映,有关部门已经在介入调查,“如果发现网民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如有腐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江宁区房产局回应

  周局长一直在上班 情绪有影响

  昨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副局长王伟军首度就周久耕事件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周久耕局长目前的情况怎么样?情绪是否受到影响?

  王伟军:周局长一直在正常上班,不是网上反映的不上班。但从个人来说,情绪肯定是要受到一点影响的。

  记者:对于网友人肉搜索周久耕抽“至尊南京”,带名贵手表,你们怎么看?

  王伟军:这不是我们能解释的。但是网友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背离了初衷。

  记者:周久耕开凯迪拉克是真的吗?

  王伟军:这些情况正在进行调查。

  记者:周久耕能否自己出来澄清?

  王伟军:看下一步情况,他会择机出来说话。目前这种情况处于风口浪尖,他不是不愿意说、不想说,而是现在说什么都不合适。

  “周久耕”网上热

  网友创词条写《周久耕列传》

  百度百科,这个由全民撰写的百科全书近日把“周久耕”一词收录进去。打开网页,就会出现周久耕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除了基本情况介绍外,网友还写了一篇《周久耕列传》,以文言文形式描述这个在2008年末蹿红网络的干部。

  该词条被收录后迅速引来了网友注意,在短短2天时间内就有11401次网友浏览,并被网友逐渐编辑加以完善。“周氏久耕者,江苏江宁县人,父母皆为躬耕田亩之农人,故以久耕名之,未曾置字。”列传一开头,网友就描述了周久耕的生活环境。

  “及至公元2008年岁末,全国房市堪忧,各路房产商贾为扭转不利局面,各使手段,力求自保。江宁有商贾者,以低价倾销房屋,众人闻之,皆曰:善。久耕闻之,怒,曰:必将严查。言出,举国哗然,纷纷斥之。”事件的起因再次引出,“数日后,众人发现,久耕所抽香烟,市值1500元,消息一出,天下大惊,皆曰:如此天价香烟,以周氏之微薄俸禄,如何购置?”

  最后,网友还以太史公的名义说到,“凡天下之官,皆不能身无掣肘,有制衡,方能使其行于正途,不负民命。”通过百度百科中的相关资料不难看出,网友创立了“周久耕”词条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了这一词条,395人表示该词条对自己有帮助,在网友不断的完善词条过程中,还有网友提出应该增加词条的可读性。

  网络流行语

  一系列问题官员“飙红”网络

  在2008年岁末,周久耕意外走红“网络”,被网友广泛关注。同时,这个官位并不大的房产局长的真名实姓,也与“俯卧撑”、“叉腰肌”等成为2008年的一批网络流行语。与此同时,“抱病走丢”法国的温州鹿城区区长等纷纷被曝光,“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一夜间“飙红”网络。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往往会被放大到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接受最广泛的监督。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网络巨大的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2008年,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网络词汇也正是因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才会‘热’起来。”

  热点透视

  网友质疑 官员就有责任回应!

  “周久耕事件”让我们想到:当一个官员遭遇人肉搜索,应如何面对?针对一般公民和官员,两者面前,私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官员因为行使公共权力,言行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他们的私人空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官员有权也有责任回应质疑

  主持人:周久耕到现在还是一言不发,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回应方式?

  王锡锌(央视特邀观察员):他可能是不得已,但周局长如要回应的话,是有平台的,就像我们看到陕西佛坪的“戴名表”的县委书记,他就采取回应了。沉默可能会给公众更多的想像力,沉默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的策略,其实公众既然提问题,官员个人有权甚至也有责任去作出回应。

  主持人:佛坪县委书记针对网上言论回应说,我的手表绝不是52万,只是两千块钱,这种正名方式是一种好方法吗?

  王锡锌: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官员的负面信息,那么它自然需要做出回应,至于回应是不是符合事实,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信息获取。我强调之所以需要回应,是因为他们是官员,官员背后代表着公共权力,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回应是公共权力背后的一种责任。

  质疑、回应交织 才能接近事实

  主持人:当是一个确凿的事实时,官员当然应作出回应。但有时候它会带上引号,比如说他手上戴这块表,可能是被人PS的,那官员应当怎么做呢?

  王锡锌:回应和事实认定应该是不同的,就像华南虎照,你PS过的,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进一步去探究。当公众提出问题时,你作出回应,我对你的回应再进一步的进行质疑,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步接近事实,清者自清。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佛坪县委杨书记回应了,说自己干净,谁信?是不是需要一个第三方来证明它的确是干净的。

  王锡锌:网民对于一个官员提出了某些质疑,和按照法定程序启动对这些官员的调查是不同的,网民的信息可能仅仅是一个线索,一种疑问。

  主持人:那如果这个线索错了呢?

  王锡锌:这种线索和疑问完全有可能是错的,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因素,提出这一线索的人是不是一种确有恶意的陷害。

  主持人:网络上我去哪找他?

  王锡锌:你需要证明提供这一信息的人是故意的,并且是恶意,否则的话,公民所具有的对于官员的监督权,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提出疑问,至于疑问是否真实,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可以调查做出结论,这种结论应该是具有公信力的。

  网络线索能带动真实法律程序

  主持人:对官员的人肉搜索,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官员的一种舆论监督,怎么让它跟合理合法的正规工程对接?

  王锡锌:首先网民偶然获得的一些信息,向公众发布,这时候提供了一个线索,相关部门如果觉得有必要加以回应,可启动调查程序,这时候线索与正常的调查程序启动,虚拟空间的某些信息能够带动真实空间的法律程序。

  主持人:假设对官员的人肉搜索成为常态,就是我发现的蛛丝马迹不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对接?

  王锡锌:今天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所谓远程监督,公职人员的蛛丝马迹更有可能为公众所感知,公众提出了一些疑问,我们不能够将它武断地认定为就是事实,至于是不是事实,需要经过法定的程序来调查。

  (央视《新闻1+1》)

  (本报记者 郭晶晶 刘伟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http://news.sina.com.cn/s/2008-12-25/062316915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