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度仪英文:社会学知识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30:46

社会学知识整理

2011-01-10 09:56:08|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5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社会学的含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来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

                   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2)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二者区别:

   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涉及各有关子系统内部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

 二者联系:

  但是两者又有联系,因为,每个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也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其他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次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我们称它是一般社会科学;

第二层次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是特殊的社会科学;

第三层次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的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为个别社会科学。

全部社会科学是在分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面看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学科存在着相互关联。  

(3)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   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

第二,   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

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从管理的主体方面来研究问题,而后者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

(4)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A.关系很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对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现在理论界的意见也不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因为对社会学的看法意见也颇为分歧。

B.二者的区别:

 ①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②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而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

4.      社会的功能

①     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     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③     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④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5.      什么是社会运行

  所谓的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   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第二,   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招办,而是随着修改者、变化着。

第三,   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基本关系:

第一,   交叉于渗透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二,   制约的关系,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

第三,   促进关系。与制约关系正相反,它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要素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   转化的关系。即要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

6.      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7.      文化的特性

 1、 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2、文化具有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总是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4、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从而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5、文化具有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以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发现和创造,使得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8.      文化的分类

文化现象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或角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但二者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但是,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可能互相转化。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认真研究和对待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来划分,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这里,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而反文化则是指在社会上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亚文化的一种,但同时它一般是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当然,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三、 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就不同文化的比较而言,文化可以区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谁优谁劣的文化,例如技术文化。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叫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通常与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相联系。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族群的平等和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差异。中性文化在一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多方面的功能。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性文化问题。

 

9.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的这种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每种文化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二、文化丛

文化丛也叫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

三、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社会学关于文化的研究中,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促进一个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例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模式。

尽管各种文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内容,但是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些普遍一致的地方。例如,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所有文化都有可能包括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的占有与交易方式、政府、战争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10. 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的压力。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11. 社会化的含义

狭义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广义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术、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有关广义社会化的解释又出现了两种新的倾向:

(1)      强调个体成长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2)            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12. 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二)预期社会化:人们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觉得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13. 社会化的主体有哪些

(1)      家庭:学校:(特点)
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2)      同龄群体

(3)      工作单位

(4)      大众传播媒介

14. 家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的基础。

 再次,对个人感情正常交流产生重大影响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15. 大众传播媒介对着青少年社会化有哪些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

(一)   扩大了知识视野,启迪着青少年的智慧。

(二)   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更新。

(三)   提供了角色学习的“参照群体”,有利于青少年进行角色塑造。

(四)   大众传播媒介在使教育普及化、日常化和多元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   部分媒介文化的低品格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二)   从媒介传播的形式而言,对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麻醉作用。

(三)   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四)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不良影响

16. 库利“镜中我”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      在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映。

17. 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佛洛依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18.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19. 社会角色的含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四个方面的含义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0. 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这是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21. 什么叫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22. 角色距离理论对管理工作有哪些启示?

(1)      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以为的角色上。

(2)      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动。

(3)      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

角色距离是影响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 角色冲突主要分成几个部分

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形式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4. 角色失调包括

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

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

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25. 社会互动的含义,我们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26. 我们如何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与社会互动的关系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这种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3)人之行为的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定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27. 社会交换中的六个命题。各自指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的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阅读越是用过去的相同,则和个人就月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意义。

侵犯——赞同命题:

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

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28. 社会互动的维度有

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要找到一次而具体的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这就是互动的维度分析。

(1)      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2)      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3)      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      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29. 社会互动的类型,按利益关系划分

(一)合作

   合作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二)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三)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四)强制

强制是指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五)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30. 冲突和竞争的联系和差别

冲突与竞争虽然是都是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   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方式。

第二,   冲突的双方或各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接触,因此,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三,   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31. 顺从与顺应各指的是

顺从是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顺从另一方

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改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

                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

                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

 

32. 集合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3. 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二)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三)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34. 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与社会类属的区别

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重要结构要素。它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区别:

 社会类属:我们可以将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如年龄或文化程度——的人归并于一类,但是他们之间不一定有什么交往,也不必然有什么共同的规范或利益。

     飞机和火车中的旅客、电梯中国的乘客、剧场中的观众,虽然都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通常都不是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聚集体或集群。

35. 社会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36. 社会群体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这主要是依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所做的区分。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家庭是初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是次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主要是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所做的区分。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三)  内群体与外群体

主要是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的。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所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与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甚至处于对立的地位。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主要是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的。

所属群体指的是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是某个(些)人身份所属的群体,但是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照群体通常对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主要是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做的区分。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

 

37. 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它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

(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3)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大致上包括了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

(2)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3)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

(4)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

(5)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群体凝聚力的社会功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8.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初级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39. 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社会活动空间接近;

(2)接触时间长;

(3)相互交往较自由,不受过多拘束;

(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40.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对于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台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

构成要素

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地位: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权威: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利,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

41. 组织目标含义与重要意义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42. 科层制的含义与特征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其主要特征有:

(1)明确分工;

(2)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

(5)量才用人;

(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是个人。

 

43. 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变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也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归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不仅对于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方向可以把社会流动区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可区分为上向流动与下向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以把社会流动区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参照基点一般是个人的初职)和代际流动(参照基点一般是父母与本人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3)根据流动原因可以将社会流动区分为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个人地位变化。

44. 结构社会流动的含义

 

 

 

 

 

 

 

45. 社会设置的含义与构成

含义:即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构成:

  社会价值观

  社会规范体系

权威与地位结构

社会机构与设施

46. 规范的形式有哪些

社会习俗: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

规则: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或宗教: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法律:的基本构件事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会纂,其中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规定、条例不得与之相冲突。

47. 社会设置的特征

可重复性

集体性约束

社会设置的自我维护特性

48. 社区的含义和所必须的要素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相对而言,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3)在社区活动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意识;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要素人群和地域

 

49. 城乡协调发展应该坚持的原则

(1)优势发展原则;

(2)整体发展原则;

(3)互益发展原则;

(4)地区平衡发展原则。

 

50. 虚拟社区的特征

a、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b、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c、人际关系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d、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51. 社会变迁含义与类型

所谓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在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区分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向,可以区分出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

(3)按照变迁的性质,可以区分出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

(4)按照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程度,可以区分出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52.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因素:那些和人类发生星湖作业的自然环境。环境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人口因素: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社会制度因素: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因素: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科学技术因素: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3.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主要类型和方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转型过程,社会现代化指的是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社会现代化,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                    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实现的。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潮流。

 

54. 社会问题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 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类型:社会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

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上,可以区分出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等等。

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区分出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犯罪问题,等等。

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上,可以区分出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性社会问题两大类。所谓普遍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所谓特殊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某类(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从社会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上,可以区分出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或失调所导致的问题;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某种(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防碍社会结构正常发挥功能所导致的问题。 

从社会体制与社会成员行为上,可以区分出体制性社会问题与行为性社会问题。体制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体制本身的原因所导致的问题;行为性社会问题是指由于社会成员行为的原因所导致的问题,特别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规范所导致的问题。

 

55. 社会解体的含义

社会解体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

56. 社会问题的集群性的含义

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成群成串地出现,这使得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更大。众多集群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有一个或数个核心,其他社会问题都是核心社会问题所引发、所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