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感器原理图: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57:16
佛教徒执著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是不是执著?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1-11-10 22:35:00     

问:我想假公济私问个问题:我没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亲近佛教。佛教让我们放下执著,可每个佛教徒都执著于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不是执著吗?

索达吉堪布答: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507.html) -----------------------------------------------------------------------------------------------------------------------------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六集)
 
 发布:心源 []   日期:2010-7-17 9:30:00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06/12/21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16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要让人对我们无怨,最重要的要从我们心地开始转变起,去掉对他人的贪瞋痴慢疑。所以《弟子规》当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你看这两句话就把家庭当中、人与人当中最常发生冲突、埋怨的两个重点点出来了,多半是因为财物的问题,或者是瞋恨心,脾气掌握不了,容易结怨。所以今天一个家庭当中能够不为财富计较,这个冲突就减少了,甚至於是带头不计较财富,整个家庭的家风都会很好。还有言语忍,不吵架,甚至很多的长者他不乱骂人,而他那种不骂人反而更有威严。  有位老太太她们家里的人假如有做错事了,她没有骂人,她就不吃饭,她是整个家族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她一不吃饭,全家人都很惭愧、很紧张,所以犯错的人就马上自己道歉。比方有谁比较晚回来,她也不骂人,她就到路口去等,很晚了她也在那等,回来之后她也不骂他,「回来了」,老人家就缓缓走回来,下次都不敢晚回来。都是用自己的关爱当榜样给这些后代的子孙看。比方假如大嫂跟小叔发生口角,我们会怎么处理?这老太太一定叫自己的儿子去跟大嫂道歉,这都是人生的智慧。因为大嫂是嫁过来家里的,假如这时候老太太不只没有叫自己的儿子去道歉,反而跟儿子、跟小姑还在责备大嫂,那这个家庭就完蛋了,就麻烦了,那个之间的裂缝、嫌隙就出来了。但是假如当婆婆的人叫自己的儿子去跟媳妇道歉,媳妇会很感动,你看,这个婆婆都这么替我们著想,把我们当自己人看。所以一个家庭当中一定要去掉贪、去掉瞋恚心。  在宋朝有位女士叫崔少娣,当她要嫁到夫家以前,因为她的夫家总共有五个兄弟,她的先生是排行第五,前面四个哥哥都娶了太太,所以她有四个嫂嫂,结果她这四个嫂嫂常常吵架,甚至还会打架。她还没有嫁过去以前,所有这些她的亲戚们都在那里很担心,过去之后不知道会多惨,很担心她。她也笑笑的没说什么,结果就嫁过去了。诸位朋友,假如你有女儿,对方有四个兄弟,娶的太太每天在那吵架还会打架,你敢不敢把女儿嫁过去?当然不敢。假如是这样,最好是别嫁。但是假如女儿是学大乘佛法的,已经可以转境界了,可以到那里修普贤十愿,那就没什么关系,去度这一家的人。所以古代的人只问自己有没有做对,非常认分,他不会去看人家的过失。  结果嫁过去以后,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给嫂嫂吃,吃饭的时候都请嫂嫂先吃,自己后吃。一般的人都比较贪心,你看她不跟她们计较。我们不跟她计较就不冲突,我们跟她计较就对立,要恒顺众生。比方婆婆派一些劳动,崔少娣她就会说这个工作比较难做,我刚来的,我来做,一般的人都觉得我少干点活好,但是她主动的帮忙其他的嫂嫂做事。一般妇人家比较喜欢谈是非,那些大嫂都过来,某某,另外一个大嫂不好,或者谁不好,就跟她讲。她也没有回应,只是对她笑一笑。其实很有意思,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今天在那里批评谁,对方假如没接话,我们就不好意思再讲了,其实人都有良心的。假如人家在这里批评人,我们也在那里一唱一和,那就愈谈愈陷进去了。所以只要我们不搭腔,他一定讲不下去,他一定觉得人家修养这么好,我还在讲,不讲了。所以「好谗」。但是她傻笑,她不回应,慢慢的人家就不来跟她讲这些了。  再来「喜听」,都喜欢听一些张家长李家短。她的仆人也过来跟她讲其他的主人怎么样怎么样,她就训斥她的仆人,然后带著她的仆人去跟她的大嫂道歉。诸位朋友,这么做好不好?你说这样太狠了吧!「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但这个慈当中还含有要教导他。父母的慈爱当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教育他,那个才能让他一辈子受用。今天仆人跟著她,改天有可能嫁人,假如这个喜欢谈是非,喜欢传东家长李家长的习惯假如没有改掉,那她对不起这个仆人,她没有尽她君亲师的本分。所以一定要把她教会了,她以后为人媳妇的时候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所以一来教训她的仆人、教导她的仆人,二来当她把仆人带到另外这个大嫂面前,说她都讲你怎么样怎么样,我叫她不能讲,其实这么一做了,那个大嫂会觉得我做的坏事人家都知道,她也会不好意思,会收敛。  所以一般的人喜欢贪小利,喜欢逃避一些工作,喜欢好说谗言,听这些谗言,崔少娣都很有智慧的去应对。有时候她抱著大嫂的孩子,抱著抱著突然这个小孩就撒尿了,一撒尿就尿在她的身上,当下崔少娣欢欢喜喜帮他换尿片,一个嫌弃的表情都没有。我们今天能不能抱著兄弟姐妹的孩子,然后一撒泡尿:「哎呀,怎么这样!」这个表情他的父母看到了也会很不舒服。人同此心。有位朋友还没结婚以前,他是个男士,他还没结婚以前,有一次他的朋友带小孩到他住的地方,结果那个小朋友就拉大便,控制不住就拉下去了,结果他说那时候他的朋友带孩子回去以后好几天他都觉得很臭,走过去都闻到那个臭味,后来他自己当爸爸,他的孩子常常到处在那里拉大便,他都不觉得臭。你看从这里开悟了,悟到什么?都是自己分别、贪著的心,自己孩子的再怎么脏都不嫌弃,别人的孩子一脏就嫌弃,这样怎么能跟人相处得融洽,人家能无怨?都要视别人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你一定赢得非常多的朋友、亲戚对我们推心置腹的情谊。真正会教孩子的父母,那真是视众生如自己的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尽其全力帮助亲朋好友、帮助穷人,但自己的孩子,四个孩子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你看这么样照顾他人,反而自己的孩子比较吃苦,但是他的孩子可以直接感受父亲那分仁慈之心,他这分仁慈就直接传给了他的小孩,这叫有智慧。我们只疼爱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都不管他们死活,这样的态度传给孩子的都是私情私欲,他的私情私欲以后也不会念父母、念长辈的恩德,我们只是增长了他好恶的心,所以「宠子必骄,骄子必败」。所以一切都要用智慧,不然到时候花了一大堆精神,孩子没教好,他很怨我们,我们也很怨他,花了这么多精神,结果他一点都不懂得孝顺,所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所以崔少娣都从自己要求起。其实我们从崔少娣跟她的大嫂相处的过程当中,她的内心时时都放著做人的分寸,也放著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教诲。假如她的内心里面没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她能撑得下去吗?她非常坚信人一定会被感动。再来,她也相信「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自己,正己自然可以化人。结果后来才过了一年多,她四个大嫂就说了一句话,很感叹的说,「五婶大贤,我等非人矣!」我们家这第五个媳妇,五嫂真是个大贤人,我们四个人真不是人,我等非人,她们觉得跟她比起来,我实在是太差劲了,你看,「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这两句话崔少娣做得非常彻底,而且她是时时抱持著我德未修,感未至,人家争,我们不跟他争,让他,慢慢的他就不好意思了,三怒,他很无礼,我们不跟他计较,还对他笑一笑,天下无凶人矣。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另外在明朝也有一个媳妇,叫吴冯感化,这个冯氏她嫁到吴家去,结果她的婆婆脾气很大,常常骂她,甚至有时候还会打她,但是她非常谦逊,默默的去承受,她也替她婆婆著想,因为她的婆婆是她先生的继母,而且嫁过来以后就扶养她先生跟她先生的几个兄弟,然后自己也没生,所以她年老的时候觉得都没有一个我的孩子,难免有些怨气,所以都很能体谅对方,冲突就不见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调伏这个怒气,首先很重要的,转怒为恕,中国字非常微妙,怒,心变成奴隶了。你看我们一发起脾气来,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那时候佛号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这时候说又认贼作父了,要马上赶快回光返照。怒转成恕,你看就差那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把它削掉,转成恕,恕就是如其心,感同身受。  其实说实在的,我们的心中还跟任何一个人有对立,那都已经不是在恕道当中。我们受持圣贤的教诲,你看孔老夫子一生的教诲,核心是这个「仁」字,仁爱。仁爱就是自己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心,这个心是忠,没有私心。所以仁爱对自己要忠,这个忠就是真诚,对他人要恕,要宽恕,所以你仁爱就表现在时时宽恕他人,替人著想。所以夫子的学生才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时时都有一颗宽恕别人、替别人设想的心,那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而且恕心养到极处,一个人真正宽恕的功夫到了极点,见世间的人都没有过失,为什么?套一句《无量寿经》上的话,「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因为没人教他。  我们这一代那真是炎黄子孙最悲哀的一个年代,已经失去圣教有好几代的时间。所以这时候说都是我爸爸没教我,然后他爸爸说我爸爸也没教我,然后他继续往上追,有没有意义?这个时代不要怪任何的人,这时候我们身为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不怪任何人,只怪我们自己没有赶快立身行道,赶快把我们祖宗、圣贤人的风范演出来,让大家能起而来效法,转变家风,转变社会风气,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所以「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的祖宗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我们现在以这些祖宗的心来想,他现在看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变成这个样子,他们难不难受?很难受。所以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懂事的子孙赶快去把这些迷失的同胞们赶快把他们引到正途上面来,而不是又看著自己的子孙在那里,我对,他们错,在那里互相指责。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这里,对任何人犯错都是一种包容,甚至於看到任何人犯错都会很不忍心,因为他们在糟蹋自己,他们在泯灭自己的自性,我们是不忍心他这么做。  所以《三字经》前面几句话对我们的人生太有启迪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这个信念坚定了,跟任何人绝对不会有对立,因为我们坚信他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教化。所以这时候我们是尽一切可能,用我们的身教去扭转他人生的劫运、厄难,表演的好,他可以被我们感动,所以恕心养到极处,真的见不到任何人的过失。我们这颗宽恕的心都提不起来,那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就是有名无实,我们绝对不愿意做个有名无实的大乘弟子。所以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绝对无贪、无瞋恨心。  这个冯氏她的婆婆这么对待她,她完全没有任何的抱怨,甚至於她的邻居已经看不下去了,跑过来替她抱不平,当下这个冯氏自己跑出去阻止她的这些邻居。她的邻居本来是要来替她说话,她马上去阻止他,然后过去就告诉他们,我的婆婆没有错,是我自己德行不够好,是我不够孝顺,你们绝对不能批评我的婆婆,你们也绝对不能说她的不好,扬她的恶,就把这些邻居都劝退了。这些邻居回去之后会不会说这个人真不领情,会不会这样?不会,邻居回去坐下来冷静下来,她真是有贤德。  她的先生有两个弟弟也娶了太太,三个媳妇都被这个婆婆虐待,另外两个妯娌已经活不下去了,两个人找好要去自杀,结果这个冯氏赶快去劝她们,把她们给劝回来,然后说我们同心协力三个好好侍奉婆婆,用这颗真心去感动婆婆。所以这两个妯娌本来是已经快走上绝路了,又被这个冯氏劝回来。而冯氏也像姐妹一样爱护她们,而她们也以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大嫂。后来经过一段岁月之后她的婆婆也被她三个媳妇感动了。而且说实在的,她们的孩子看到母亲这分至孝,她的家道铁定从此就兴盛起来。所以一个好的媳妇能够扭转一个家族的命运,我们常说的娶一个好的媳妇旺三代,那真是真实不虚。所以只要我们以这些圣哲人为榜样,时时观照自己我还有没有贪瞋痴慢疑的心,有的话转过来,慢慢就不会跟人结冤仇。  我们讲到如何经营无怨,无怨是不怨人,也不让人怨我们,再来还要无悔的人生,我们想想人生如何了无遗憾,无悔?有句话就说到,「平心则无偏,尽心则无愧」,你看这两句话其实就把无怨无悔的根本心境点出来,如何让人无怨?公平的对待他人,不可以私心、不可以贪欲。我们在历史上很多例子大家都耳熟能详,有的七世、八世,甚至十三世都住在一起,整个族人几百人,甚至上千的都有。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和乐相处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平心,对待一切的子孙平等对待。  在明朝郑濂他们家七代同堂,人数超过一千人,所以皇帝很佩服他。皇帝可能自己的家里都搞得乌烟瘴气,他们家居然一千个人这么和乐,所以就颁给他「天下第一家」,然后顺便拿了两颗大水梨让他拿回去,其实也是给他考试,看他是怎么分这两个大水梨。结果郑濂回去之后,不慌不忙吩咐下去抬两个大水瓮过来,然后马上把水梨击碎,让这些梨汁统统渗到这个水瓮里面,一边一个,最后说「来,每个人都喝一碗」,很公平。而这个公平教导了所有的子孙,今天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同样一碗,他学到的是父亲很无私,离他已经好遥远的,可能是侄孙子了,你看我们跟这个长辈离那么远,他对我们还是一样爱护,感恩戴德,所以这整个家里就很团结,这是七代同堂。  在元朝八代同堂的张闰,张闰无私,他们家也是一样很公平,所有的媳妇们纺织出来的成品统统放在一起,不用在那里计较谁织的多,谁织的少,这是我织的,那是她织的,没有那种分别心,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共享。不只是织的东西是大家一起共享,甚至於是谁的孩子哭了,只要哪个媳妇听到这个孩子在哭了,就把他抱起来哺乳。无私到小孩子都不知道哪个是他妈妈,反正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人家可以八世同堂,那样的团结,你看这个平心则无偏,很有味道。  再来,尽心则无愧,我们尽心尽力了那就无怨无悔,无愧於人。但是尽心还是不够,尽心还要加上智慧。我们尽心尽力了,结果方法不对,人家怨不怨我们?还是会怨。所以人生要能无悔,要真有智慧,再加上尽心尽力,「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再来「行百里路」,要很谨慎,「半九十」。所以要用谨慎的态度来修身、来齐家、来奉献社会,不然立名於一生,失之仅顷刻之间,一辈子尽心尽力修身齐家,替社会做了一些事,结果一不小心堕到财色名食睡,瞬间名誉全部扫地,这样自己人生会抱憾终身。不只自己会抱憾终身,所有疼爱我们的人这一辈子统统抱憾终身。  所以孟夫子讲「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我们人生最大的第一件事,侍奉,报自己父母的恩,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今天我们孝顺父母,假如不能对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德行战战兢兢的保护,到头来「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那个贻亲羞比贻亲忧更难受,你身体生病了三天痊愈了父母就不担心了,但是很可能名节受损那一辈子父母绝对没有好日子可以过,他会在那里很遗憾我的儿子最后怎么犯案了。所以当我们德行受损了,那很可能是父母以至於我们的老师、所有爱护我们的人一辈子的痛。所以「守身如执玉」,对待自己的名节就好像拿一个玉石,非常谨慎,深怕它掉到地上去。  在大陆的湛江就有一个这样的事件,那时候海关集体贪污,其中有一个海关主管他没有贪污,他刚好是我们一个老师的朋友,他就很感慨跟他讲,他说其实当大家在那里贪污的时候他也动心了,他心里想假如我贪了这一笔,我孩子去念大学的费用都有了,我进去关个几年,应该还划算。哪有算盘这种打法的?你看有时候人一愚痴,真的是会犯下完全没有办法回头的错误,会走上没有办法回头的错路,没有办法挽回的过失。结果就因为他当下起了一个念头,他说我爸爸是小学的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我父亲一生视名节比他的命还重,假如我今天贪污被抓到了,我可能是亲手把我父亲人生给毁掉。所以就因为这颗孝心,让他没有踏出那错误的一步。后来东窗事发了,他很多的同仁统统被抓进去关,所以他说道,就因为这分孝心,化解了我人生的这个危难,我现在还能在除夕夜、能在中秋节跟我的家人团圆,还能和和乐乐享受天伦,所以人生要很谨慎。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当他在分享这一段的时候,我们也冷静想想,其实他那个如意算盘绝对是打错了,今天他假如真正犯案,他的孩子、甚至他的妻子,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让他有个大学毕业又有什么意义?甚至於贪来容易的钱,不肖子孙那花得可凶了。所以很多贪官他们的孩子到国外去留学,那个花钱跟流水一样,结果父亲被抓了,他们在国外一点都不伤心,反正钱我有了,一点也不感谢父母。因为你来得太容易,他已经整个人生都被欲望控制,都是贪婪。甚至於你今天贪污给他钱,他会尊重你吗?他也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德行是父母的、是我们儿女的,跟我们都是一体,是所有爱护我们的师长、朋友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够不谨慎,不时时自我提醒、自我期许?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刚好有回头了。  另外有一个非常知名大学的某个学院的院长,他还算是整个都市规划的委员之一,你看那个学术地位跟政治地位都已经达到很高点,就因为好色,到色情场所被抓了,一被抓所有学术地位统统都取消。你看四十多岁,本来前途似锦,就因为不谨慎,搞成身败名裂。而且这一败,那是整个几十年国家的栽培统统糟蹋了,然后父母、妻儿以后怎么面对人生?还有他自己是一个学院的院长,他有几千个学生,本来学生还把他当老师看,今天犯了这个错,我们又怎么跟学生交代?学生要对老师起信心不容易,但是要毁了对老师的信心却是很容易。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洁身自爱,因为我们可能都维系到整个教育界的名节。  现在很多新闻报导某某老师做得不好,结果害得整个社会大众对老师的看法一下子都一落千丈,这个造的业可不小。所以我们都维系著整个我们这个行业领域的名誉。所以干任何一行都要对这一行负责。今天有个医生贪钱,草菅人命了,很可能整个医学界的名声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其实我们跟众人是一体的,是吧?我们跟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一体,我们跟整个领域一体,我们跟我们的同胞一体。今天我们出去做错事情,「那个台湾来的人怎么都这样?」把我们整个同胞的面子统统给丢光了,甚至也侮辱了我们整个炎黄子孙。再来我们是佛弟子,佛弟子的同参道友有多少?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的名节跟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弟子是一体,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我们做得不好,那就整个僧团都受到人家的误解了。所以一定谨慎,才能让我们这一生自己无后悔,也让他人对我们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所以人生要无悔首先要回到抉择。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你这个方向踏错了,到时候白努力几十年也会很后悔,所以首先要会抉择,而会抉择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行,所以我们从智慧开始提升起。人生的路首先要分辨正确,路走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是枉然。所以路休不看,而这个看当然是要用智慧去看,「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思就说」,所以择人生的路、择朋友、择言都要很有智慧、要谨慎。「事休不算就做」,你看我们很多人生在抱怨的时候,人生路走错了、这个朋友交错了、这个老婆娶错了、先生嫁错了、话讲错了收不回来了,搞得鸡飞狗跳的,这不能怪别人,都还是要先反省自己,你看事业做错了。所以这个事业,我们能选择利他的事业、服务人群的事业,那行行都可以出状元。但是假如我们只是那颗贪婪的心,哪边赚钱快,就在那里汲汲营求,到头来一定会摔得很惨,这颗贪心一定会接到跟一些贪婪的人聚在一起,到时候这个厄难可能就会现前。  这些抉择要对绝对都要有智慧才行,而智慧透过我们学习佛法、学习中国文化。所以那时候我在开始接受师长的教诲,我都不急著赶快我要往右、往左,因为我已经撞得满头包了,没智慧,工作才几年,换了十几个工作,心太浮躁了,没智慧,把心静下来,现在不急著要干什么,现在先学习增长智慧。很妙!当你的心静下来了,当你的心真正依照师父的教诲,师父教诲当中最常讲的一句话,六个字,「为佛法、为众生」,这个人生态度很好,我们慢慢的以这样的信念,为佛法、为众生。这个为佛法、为众生太好用了,就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假如我们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在那里很烦恼,这个宝剑可以出鞘,「为佛法、为众生」,这个信念起来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往往都是没有想到这句教诲,还在那里转半天,在那里是非人我搞半天,所以这把尚方宝剑可以斩断我们三千烦恼丝,以后要干什么,只要为佛法、为众生就对了。所以这样的信念提起来了,也没有去攀求,机会自己来了,为什么?我们这颗愿心真的有起来,缘分自然就感应,不用你刻意去攀的。所以今天我们去攀的时候,智慧又不足,攀到的都是随业流转。反而自己不贪了,不为自己了,真正希望往后的人生能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情,结果佛菩萨就满我们的愿。  我那时候到台东池上乡我在那里住了七个月,住到第五个月,所以其实人的妄心、急躁的心很不容易调伏,调了五个月左右才慢慢平和下来。每天礼佛,每天给佛菩萨点油灯,终於慢慢点点点,点到最后自己的心稍微有点亮起来。然后那五个月就每天念《无量寿经》,就这样慢慢的心比较安定了,结果机会进来了,当地有一个学校刚好老师生产请了两个月的产假,结果那一年我们的法令规定要大学毕业才可以代课,结果法令一改,整个池上乡附近找不到半个大学毕业生,结果我从高雄这么远跑到那里接到这个缘,我就去教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教了两个月。  教的时候可踏实,是满累的,但是累得觉得这一天没有空过。人生空过很难受,反而不空过了,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内心很充实,躺下去很好睡,一觉到天亮,隔天又是一条好汉,继续努力。也在那个当下感受到孩子是很受教的,我记得那时候刚好看到一些蚂蚁死掉了,我就把它埋一埋,被学生看到了,「老师,你在干什么?」一年级孩子都很天真,我说这个蚂蚁入土为安,我把它埋一埋。结果隔没几天我就看到几个孩子围在那里,很认真,煞有介事,不知道在干什么,我说你们在干什么?他回说老师我们在埋蚂蚁。所以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就这样我也就回来考师资班。一路走来已经有五、六年的岁月了,感觉也都很平顺,都是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安排。所以路要怎么走我们不操心,好好提升我们的智慧,一切交给佛菩萨安排,那是真正最轻松、最自在的日子。所以方东美教授跟师父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就完全用一颗真心来跟佛菩萨交感,来跟往后自己的人生感应。  「人休不择就交」,出外靠朋友,同参道友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所以交朋友也要很谨慎。今天我们定功还不够,有些朋友有坏的习性,我们也会被感染,也会被弄得随波逐流,这时候这样的朋友我们也得敬而远之,不能够勉强。等我们定功到了,再来帮助这个朋友,不然我们想帮助众生,结果最后都被众生给度跑了。我们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看这都是事业、还有一辈子伴侣重要的抉择。所以今天我们在那里担心孩子以后的家庭、夫妇能不能幸福、事业能不能发展得很好,那都是打妄想,你烦恼那个有什么用?能否现在提升孩子的德行、智慧,让他有能力抉择好的配偶,让他有能力抉择好的事业,让他有能力跟随好的领导。没有智慧还会跟到不好的领导,还把他给带坏的很多。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年轻人入到社会,入了三年以后是比入社会以前单纯、纯洁,还是更复杂了,还是更懂事了?这都是很值得我们谨慎的地方。所以与其我们在那里烧香拜拜,遇到好主管、遇到好事业、遇到好对象,不如更重要的,提升孩子智慧、判断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智慧、判断能力,我们下次再说。谢谢大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36366.html) ------------------------------------------------------------------------------------------------------------------------------------蔡礼旭老师:什么是孝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3-2 9:00:00     
  
     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孝”字是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为“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要如何栽培下一代,才能对父母、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孩子是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行孝不能等    行孝,一定要即时去做,内心会觉得很充实、很踏实。我有一位结拜大哥,他比我大一轮(十二岁)。我曾经跟他分享,行孝是最快乐的,他听了也很认同。他的母亲在这十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推辞了很多应酬,只要一有空就赶快回家陪母亲。如此做了十多年,内心很欢喜。他的母亲前年往生了,当他母亲往生之后,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他说这十多年的抉择是正确的,假如这十多年来把陪伴母亲的时间用于应酬,他一定会觉得很遗憾。    学会拒绝    很多朋友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借口。任何事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做得很好。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有一个功课一定要学,就是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要能推辞,把时间用来做人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拒绝当中有两张王牌很好用,一张是父母。当朋友要找你去喝酒或吃宵夜,这会耗时又伤身。这时你只要告诉他:“我已经答应要到母亲那里吃饭,今天很抱歉,我不能跟你去了。”你这样一说,可能他会想,我都已经半年没有回父母家吃饭了,会把他的孝心唤醒。当你说要回去看父母,一般人不会再强迫你。第二张王牌是妻儿。假如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就告诉他:“我已经答应儿子,今天回家要讲两个德育故事给他听,对孩子要言出必行,不可妄语谎言,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了。”朋友就不会强迫你了。    若他还是要强迫你,怎么办?这样的朋友确实不通情达理,而对朋友应该要懂得取舍。“君子之交淡如水”,何以淡?此淡中有真味。朋友跟朋友相交都建立在道义、情义之上,他一定能体会到你有很多本分之事要尽责任,所以绝对不会每天跟你黏腻在一起。可能晚上七、八点时,他会提醒你赶快回家吃饭,这样才有家庭气氛;赶快回去看看父母,多尽一些孝心。而“小人之交甜如蜜”,甜如蜜就好像黏在一起分不开,为何会如此亲密?因为他有目的,他可能看上你口袋里的钱,或者看上你有哪些社会关系,一旦跟你接触,他就能得到这些好处。所以,当他还未得到利益之前,他就每天陪着你,甚至到三更半夜都在所不辞。等哪一天你答应了,钱给他了,他立刻会变成另一个模样。所以,选择朋友要非常谨慎,行孝一定要懂得珍惜时间。    孝悌是传家法宝    我的结拜大哥对他母亲的孝行,也给下一代塑造了好榜样。他常常回家陪母亲,而他的兄弟姊妹也如是,所以家里非常热闹,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也很好。他母亲出殡的那一天,我也到灵堂行礼。我发现一件事,他们兄弟姊妹的孩子,其气质、素质都很好,不但学历高,对人的态度也很谦恭。所以,什么是传家最好的教诲?孝与悌,就是兄友弟恭。为人父母懂得以身作则,在下一代的心目中,就会树立很好的学习榜样。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父母要懂得用慈爱、智慧来教导下一代,孩子也要知道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孝道,如此能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和谐圆满。为人能顶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要听父母的教诲之外,还需要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来教导,就是老师。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与师道,在古代,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也要心丧三年。我们从丧礼中体会到,古人对于老师的态度非常恭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父母跟老师的恩德是我们一生都应当铭记的,对于父母与老师都应当孝敬奉养。    孝心是教出来的    有哪些善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一定要从小引导?“孝”。中国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是孝为先导,百善皆随之,孝是德之根本。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人的孝心是教出来的。    当孩子有孝心时,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听到父母的呼唤,就会很恭敬的听从父母的意见。对父母讲话能恭敬,此态度一旦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有孝心的孩子懂得关怀、体恤父母,此孝心慢慢内化,就能对其他长者甚至于所有的亲人,都能做到关怀、体恤。有孝心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也会爱护,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孩子的关怀心、细心是从对父母的这份孝心开始培养的。    我们中心有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到:“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就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会不会有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不会,他会自爱自重。     “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孝心,就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会让父母丢脸。我从小最怕听到一句话,就是怕别人骂我:“你真没家教!”所以,什么坏事都不敢做,深怕丢父母的脸。当一个人的孝心生起,其善行自然随之,所以教孝特别重要,孝不可不教!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4136.html)------------------------------------------------------------------------------------------------------------------------------------蔡礼旭老师:什么是德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3-2 9:01:00   
 
    顺从五伦之道的法则做人谓之德    人与人之间,无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当我们遵循五伦的正道而走,自然有德行流露出来。父子有亲,亲是德;君臣有义,义是德;夫妇有别,别是德;长幼有序,序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其实,世间所有的问题,只要人与人处好了,大部分的问题都会化解。当人会尊重人,他内心有恭敬、有仁慈,就会爱惜万物。所以,世界虽然乱,但是要解决问题并不复杂,只要把五伦做好,把人做好,问题就解决了。    慈是父德 孝是子德    父子关系是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不是,它是一种天然秩序。当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人规定为人父者要对孩子很慈爱?没有。当他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不自主的就会生起无限的慈爱跟关怀,只想着如何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孩子从小对父母也是非常地依恋,那种爱是天性。很多一、两岁的孩子,父母亲处罚他的时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怀里钻,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紧。小孩子开口闭口,都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的这种亲情是自然的。    学为人父    现在的父子关系是不是“父子有亲”?为什么自然的秩序被扭曲?要把原因找出来。父慈,如何慈爱孩子?这很重要,假如慈爱孩子用错了方法,就变成溺爱。自己还觉得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在害孩子。当父母的要不要学习圣贤之教?要。做人不只是要学为人师,还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也是为人父母的过失。很多母亲说是“父之过”,与我没有关系,实际上“父之过”也包含了母亲在内。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4137.html)------------------------------------------------------------------------------------------------------------------------------------蔡礼旭老师:什么是道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3-2 9:02:00    
 
    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    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我们知道太空中的星球,其运转都是遵循着固定的轨迹和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是必须要遵守的。如果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说:“我不想如是运转了,我只要运转九十度。”可能某一天新闻就会报导:两颗行星相撞了。所以,星球运转有其正道,人与人的相处也是有正道可依循的,这就是伦常大道。    五伦大道是自然法则    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之为伦常大道。五伦能实行的相当正常时,五伦之间就没有冲突,会和睦相处,这是人类遵循了自然的法则。而当五伦关系未遵从大自然的法则与圣贤的教诲时,五伦关系就会起冲突,产生磨擦。现前社会的五伦关系运转得如何?我们看到夫妻有冲突,父子有冲突,而且不是小冲突,父杀子、子杀父的事件,时有见闻。君臣关系又如何?现在也岌岌可危,有些地方发生员工把公司包围起来的事件。试问包围公司,他们是否得到好处?现代人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这是行事缺乏理智,缺乏圣贤教育。    现在的兄弟关系处得好不好?父母死了都还没有入土为安,兄弟们就为了财产在争吵。朋友之间也缺乏道义、信任,使得现代人的内心不安。现在五伦关系确实是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以大家要齐心协力,尽快将五伦大道扭转回到正道上,否则偏离愈久就愈难挽回。一旦不能挽回,世界就会动乱不安,人类就会互相残杀了。    夫妇是五伦大道的根本    五伦关系中哪一伦最重要?夫妇关系。一个家庭就好像一个社会的细胞,一个社会就好像一个器官,如果每个家庭都健康,则社会就健康。很多人说父子关系最重要,但没有夫妇岂有父子,没有父母何以会有孩子?所以,这个顺序应当是先有夫妇,而后才有父子。    夫妻相处和乐,家庭的气氛就好,孩子在这种和乐、充满爱的家庭成长,人格会得到健全的发展。反之,父母时常打闹互骂,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充满恐惧,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这种情绪随之而起,内心就会觉得很空虚,没有安全感,所以抓到东西就想控制、占有。这样的心态一旦形成,他的一生会很痛苦。    很多在吵闹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都想早点离开家庭,早婚早嫁。嫁出去之后,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反而更苦恼,因为她没有具备判断对象的能力,只想到离开家就能幸福。她从这个家离开,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在这期间她没有具备如何当好太太、好妈妈、好媳妇的经验,因此很可能下一步走得更加艰苦。所以,夫妇关系相处得好,对孩子一生人格的成长非常重要。    现前离婚率特别高,很多家庭已经处在不健全的状态。在此之下能否把孩子教好,这是值得我们去面对的人生情境。人生就如一盘棋,这一盘棋不好走,若你每走一步都能运筹得有声有色,这才显示出真实功夫。人生不要怕跌倒,只要肯站起来,孩子就会看到父母的诚心、勇气,自然对父母产生敬意。    我有几位很优秀的同学,从小他们的父母就离异了,都是母亲带大的。他们的母亲不仅要工作,供养他们全部的学习所需,还要陪伴他们成长,因此他们从小对母亲充满感谢。我这几位同学的工作稳定之后,都请求母亲退休,让他们来奉养。所以,人生不怕跌倒,重要的是要勇敢站起来迈向前去,一定可以把人生的劣势转变成为一条圆满的康庄大道。我们认知夫妇关系的重要之后,就可以理解在和谐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不但亲子关系特别融洽,而且对孩子的德行和学问也会扎下深厚的根基,这样的孩子前途无量!    记得我跟父亲相处的时候,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的父亲很严肃,但是从他对子女的付出,子女也能感觉到父亲的爱护。中国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绝对不是抱一抱说“我好爱你”,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关怀、帮助儿女。    我父亲有时晚上会带我到外面逛一逛,他骑摩托车载着我,那时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我抱着父亲,可以感受到他的体温,而那个温度也让我的心很暖和。父亲虽然威严,但是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关心。    我建议男性朋友,陪孩子不一定每天要陪一、两个小时,只要有心,每天十分钟就好。每天花十分钟为孩子讲八德故事,就是请出圣贤人来教导孩子。每天不间断地讲故事给孩子听,陪伴孩子,孩子可以很直接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关爱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做,父子之间会更加相亲,而孩子对父母也会有感恩之心。当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只要遇到肯提拔他的长者,他的感恩心就会油然而生。古代有一句名言:“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是有甚深道理的。    身体力行才是道德之人    我到深圳讲课时,有一个以读诵经典为主的幼儿园,他们的老师请我给小朋友讲一堂课,我选讲《弟子规》。一进到教室,我就跟小朋友们说:“来,今天老师给你们上《弟子规》。”所有的学生立刻异口同声:“老师,我们学过了也都会背了。”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小孩才六岁,对学问已经轻视了,以为会背就是会了。我接着跟小朋友说,中国字充满智慧,全世界的文字只有中国字能把人生的哲学、智慧显露出来。我们看这个“道”字,我们读诵经典就是要当一个有道德之人。这个字的右边是一个“首”,左边是一个“辶”部,这个“辶”代表要实践;“前进”的进有“辶”部,就是代表要力行。所以,有道德之人首先要能力行,能做到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诸位小朋友,《弟子规》的哪一句话,你做到了?”本来孩子们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听到这句话,马上头低下来了。《弟子规》第一句话是“父母呼,应勿缓”,做到了没有?没做到!现在的孩子七、八岁就很会跟父母顶嘴。我的朋友说:“哪要等七、八岁!四、五岁就很厉害了。”    第一句就没做到,孩子求学的态度一开始就没有回到要力行。但其实孩子都很受教,只要你讲的让他能信服,他就能领受。当天我讲完课之后,其中有一个孩子就在日记上写道:“蔡老师今天给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另外有一个小女孩,听了我讲解《弟子规》中的“晨则省,昏则定”这句教导之后,第二天早上就站在父母的房门口,当她的父母一出来,她就跟父母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不好?”她的父母马上打电话到幼儿园问:“昨天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父母很有警觉性、敏感度,知道孩子有变化一定是学校在进行这项教育,了解之后才能跟老师密切配合,亲师合作。我们引导孩子求学问,一定要在开始就落实在生活处世待人之中。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4138.html)------------------------------------------------------------------------------------------------------------------------------------净空法师:佛菩萨是如何面对因缘果报的?
 
 发布:普皆回向 []   日期:2011-2-25 22:16:00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三),编号:21-348-01   问:往生西方后,佛菩萨是如何面对因缘果报的?今生所造的恶业在"带业往生"后,还会不会报?何时报?  答: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在理论上讲,业障完全转变了,变成什么?变成智慧。要晓得业障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业障,它只有迷悟之分。实在讲这个东西不是真的,这是我们晓得,可是你在迷,它就真有,真的把智慧变成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结果就是业障。成了佛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变成智慧了。法相唯识里面讲得好,阿赖耶识就是含藏业障习气种子,像仓库一样,一觉悟,它变成了大圆镜智;换句话说,十法界他都走过,都造了不少业,一觉悟之后就统统看得清楚,就变成无量智慧。末那识是执着,执着变成了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是分别,分别变成了妙观察智;前五识是造作,造作变成了成所作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怎么个转法?觉悟就转了。迷了,四智就变成八识,觉悟,八识就变成四智,迷悟而已。  觉悟之后,佛菩萨自然与十法界的众生感应道交,感应里面力量最强的,就是与你有恩有怨的人,跟你有过往来的人。没有过往来的人也有感应,感应很薄弱,没有那么强,所以这叫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你结的善缘是有缘人,结恶缘还是有缘人,到那个时候不管善缘、恶缘,都跟你有感应道交;换句话说,你统统都会度他,都会帮助他。我们在《金刚经》,大家念得最熟,你看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恶王、暴君。歌利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暴君、昏君。你看忍辱仙人是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他被割截身体的时候没有一丝毫怨恨,而且还跟他讲,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憍陈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在菩萨受到这么大的灾害,菩萨没有怨恨心,反而感激,为什么?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没有这个,哪里知道自己忍耐的功夫这么强!这是我们要学的,就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受了别人一点羞辱,可不要生气,生气我们就失败了,就自己一点功夫都没有。特别好像是道场里面做义工,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就掉头而去,永不再来了,那就承认你彻底失败。如果能坚持到底,这是忍辱菩萨,难得的机会。这是什么?就是前面讲转境界,你要会转,有智慧就会转,不会受境界障碍。境界,逆境、顺境、善人、恶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3624.html)------------------------------------------------------------------------------------------------------------------------------------ 索达吉堪布:悲惨世界 代牛乞命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0-29 10:47:00    
代牛乞命   山东威海的刘家庄,人们世代以耕作种植为生,耕田主要靠耕牛,村里流传一句古训:"老辈人不杀老牛。"就是说耕牛辛苦了一辈子,对人们贡献很大,到老了,拉不动犁了,不要杀害它们,这是祖先留下的规矩。  一九七六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唐山大地震的余波尚未平息,村里的人们准备把生产队里的公有财产分配给个人,其中有一头老耕牛,老迈不堪,不能使用了,村民们商量着要把它宰杀,将血肉分食。有些人反对说:"老辈人不杀老牛!老耕牛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怎么能忍心杀害?"然而,人们不知是饿疯了,还是馋疯了?(当时并没有自然灾害,不应受饥饿之苦)居然不顾古训,决定宰杀那头老牛。记得老牛被宰的前一天不吃不喝,只是焦虑不安地转来转去。被宰那天,老牛被栓在一根木桩上,它看见人们在准备杀牛工具时,眼睛不停地淌着泪水。那个屠夫拿着长长的刀子过来时,老耕牛点点头,然后把头低下去,它似乎在哀求说:"不要杀我!不要杀我!"屠夫根本不理会这些,他用刀子剌进了牛脖子,牛拼命地挣扎,眼睛瞪得圆圆的。屠夫胆怯了,退到一边。这时,牛虽然在流血,但看样子还不会死,这时,有人拿来一块黑布蒙住了牛的眼睛。而后,那屠夫被人们鼓动着,又壮起胆来,拿起了锤头,狠命地打击牛的头部,一下,两下……,牛头两角之间凹陷下去了,老牛万般无奈地倒下去了。后来放血,血水溅了那个屠夫一身。剖开胸腔时,心脏还在颤动。牛体被肢解时,牛的嘴一动一动的,它似乎在向人们,向天地诉说着它的痛苦与冤屈。  那个屠夫本来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被人们鼓动去干那害命的事儿。九七年,刘居士回家见过那屠夫,看样子脸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说是得了胃癌,刘居士马上想起二十年前那悲惨的一幕。过去在藏地也有不杀老牛的传统。老母牛一生为人们提供牛奶,就象母亲一样;老牦牛一生为人们驮运物品,老耕牛拉一辈子犁,它们就象父亲一样。过去的人们都不忍心杀害它们,然而,在现今这个追逐名利贪图享受的疯狂时代,这些犹如父母一般的老牛大多数被卖往杀场,它们的前途可想而知。无论杀害何等众生都将堕地狱受大苦恼。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正法念住经》中说:"多杀众生而行放逸,彼人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活地狱,生极苦处,受热铁火极重苦恼,堕险崖下,铁钩焰蔓,如是受苦,常不休息,日夜不停。"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506.html) -------------------------------------------------------------------------------------------------------------------------------索达吉堪布:悲惨世界 谁肯将刀割自身?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0-29 10:48:00   
 
谁肯将刀割自身?   我们平时若不小心割破了手,都觉得很痛,动物在被宰杀时,那种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有位居士谈了他小时候看到家乡人(烟台)杀猪的情景,真让人心惊。首先,成年男子找来两三个助手,他们一同将猪按倒在地,用粗麻绳将猪的四条腿捆绑住,猪不停地大声嚎叫,那叫声在两三华里外仍然听得清楚。接着,他们用杠子抬起,前往杀场。正抬起时,猪的四蹄朝上,仰着头,那叫唤的声音好凄凉,好瘆人。到杀场后一般先称过重量,若是待杀的猪多,则要等好几个小时后才被杀。猪被宰时,先抬到特制的猪床上,猪被绑缚着,一点儿也动不了。屠夫用长长的刀子割断其颈部大动脉,鲜血喷溅而出,有人用盆或桶接着猪的血液。这时猪的叫声已不如从前那么高,而是凄惨地哼哼着。待血放得差不多了,屠夫便将猪头割下,然后剖开胸腔和腹腔,掏出热气腾腾的内脏,于是助手开始清洗猪的肠胃,屠夫便剥掉猪皮,斩断猪蹄子,将肢体分解。有时还要除猪毛。除猪毛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开水烫后,用刀子刮;二是用特制的铁钻,经旋转而拔掉猪毛;再是用烧红的烙铁烫。最后是售卖猪肉,在卖肉的时候还常常能看到猪的某一部分在颤动,这时猪死了吗?据往昔的大德讲,被屠杀动物的神识并未马上离开,往往要等到最后一块肉售完。猪所感受的巨大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诗曰: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申,没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麦彭仁波切说:"用心全面察诸情,胜过爱己未曾见,如是他众为爱己,故爱己者莫害他。"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