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压力传感器结构图: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一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5:08:08

--南平市家长大学课程(四)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10月4日

各位家长朋友、青少年朋友,我们今天讲《家长任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本,可以说孩子的交往能力决定成年生存能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交际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现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家长需要解读的课题。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学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学生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比学习问题还要严重,据调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

 

第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孩子交往是基本需求。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另外,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莎士比亚说:交际,是人生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友谊的需要,友谊地久天长是每个人的期望。古往今来,友谊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电视剧《水浒》,就热情赞扬了中国平民身上重情守谊的高贵品质,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的喜爱。人们珍惜友谊、热爱友谊是因为人们热切地需要友谊。友谊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友谊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在《扶风豪士歌》中就歌颂了这强大的力量:“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河移。”意气相倾”的友谊力量,足可以移山填海。18世纪的英格兰诗人罗伯特。布拉亥则把友谊看作“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和“社会的巩固者”。可见真诚的友谊,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欢乐,而且能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获得蓬勃向上的力量。人们由衷地祝福:愿友谊地久天长!学生时期更是移个人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谊的时期,学生同学之间的感情交往,往往是最纯洁、最真挚的,因而许多人在这移时期结成了终身难忘的友谊。这种纯真的友谊,不仅对他成年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他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

渴望,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孩子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孩子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功能越发显得重要,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生存能力,这是父母很重要的一课。正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娱、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身上的事情。如果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交友或不会交友,那就会自我封闭心灵之门,阻隔了与周围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其他心灵就将会被孤独和苦闷所缠绕。日久天长就形成膝盖骨孤僻沉默,举止谨慎、腼腆,因此常常会遭到周围同学的冷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交往还可以使初中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利于他确立自我形象。

二、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案例:曾有一家长抱怨说:“我的女儿平常在家时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躲在角落里。在学校里,她从来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也不与同学玩。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下课从不出教室,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敢动。近来,女儿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很不情愿到校上学,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下降。我真不知该如何才好。”)

三、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案例:狼孩、猪孩的故事)

交往,可以使孩子合群性。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着爱着,呵护着,要啥给啥,惟恐待慢着他。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独立王国”似的单元内,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良的习性--不合群。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不让别人碰他(她)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见人就脸红,害羞腼腆等表现,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所以,从孩子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交往是成功的前提。(案例:小强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他聪明大胆、活泼又有主见,深得父母的宠爱,在家俨然是个小霸王的模样。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小强也显得非常地霸道、任性,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伴发生争吵。因此许多孩子都不愿与他交往,家长为此很苦恼。后来,老师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行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合理调整和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使孩子充分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后来,小强交到了许多朋友,快乐与自信又回到了脸上,并且还当上了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位成功学专家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多是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容易适应新环境。

据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万人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聪明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则主要是由于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功能越发显得重要,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交往能促进孩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交往,不但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以利于他们及早只好我社会化伦理道德规范,发展健全人格和发展个性,为将来从事主页和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的交往),有助于个人培养端庄的礼仪,幽雅的谈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最近,一批澳大利亚初中生来我国教育基地实习的动人势力,就为我们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典型:不久前,在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考菲尔德学校,见44名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带到原离家乡且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南师大附中来,学习生活了五个星期。校方还特别要求,到中国的第一天,每个人要和三个中国人交朋友,要弄清他们的姓名、职业、住址,而且,这些交往必须是主动的。其目的用该校校长牛腾的话说:“学生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公民,更应是世界的公民……在未来世界,要努力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生存的能力,成为世界劳动力大军中合格的一员。这位校长的大胆举措和远见卓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知识:人际智能

我们知道智商,情商,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现在我介绍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美国人际智能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权解放战争的领导者马丁·路得·金博士,前总统罗纳多·里根和比尔·克林顿,以及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卫夫瑞。

  人际智能到底有多重要?有很强的人际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一位律师如果有很强的人际智能,他就能感觉到法官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就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这个案子中获胜。一个领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并能知道如何激励他们的话,他们会把生产计划安排得更好。一位会计或软件设计人员如果能读懂客户的需要并能明白他们的目标,那么他们会做得很好。一位销售人员如果知道他的消费者的需要,他会很成功。实际上,在每个工作领域,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较高的人际智能表现为什么?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这些都聚集在一条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时喜欢:

  ●和别人一起玩

  ●和别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待着)

  ●注意别人、照顾别人和教育别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游戏中竞争

  ●和指导者联合并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长大些会喜欢:

  ●组建团队,或者在同伴中推动关系的发展

  ●解决冲突或设计出解决方案,使得每个人开心

  ●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动机

  ●成为别人的顾问和建议者

  ●遇到新朋友

●在小组中扮演领导角色

 

第二、孩子交往的不同类型

一、孤独型。一般来说,这类孩子的父母对待儿女较为冷淡,被称为“冰箱型父母”,通常会导致孩子情感上远离父母,等孩子长大时,甚至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危险”的外部世界进行逃避。

二、偏交往型。这类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际交往经验较少,平时只喜欢与某些熟悉的人交往,在陌生人面前则显得胆小和犹豫,而且往往对他人的脸色和言语非常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受伤。

三、自我中心型。这类孩子偏好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交往技能差。他们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没有分享的意识。个别孩子还会出现独占玩具,摔别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合作与同情。

四、善于交往型。善于交往型的孩子,性格会特别的开朗、大方,能够和任何类型的小朋友打成一片,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交友能力。当宝宝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宝宝能够主动的和大家打招呼,喜欢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好吃的,和自己喜欢的玩具。见到长辈有礼貌的打招呼。

五、被动型。(案例:小丁其实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却从来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他常常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孩子开心地游戏,既羡慕又期待,希望哪个热心的孩子能够发现他,并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交往的愿望还不够,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孩子容易在交往中受挫,其实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六、能力缺乏型。(案例:小方和另三个男孩一起用几何积木砌宫殿,看得出他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卖力地与大家配合着。但他似乎很难从同伴那儿得到经验,又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搭了又垮搭了又垮,最后,小方变得很急躁粗暴,同伴们也不耐烦起来,将他排除出局。) 这类孩子的交往意识较强,行为也很主动,但理解能力较弱,冲动控制力较差,因此交往时常常被排斥或引起冲突。

 

第三、青少年人际交往特点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艾瑞克森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上中学的青少年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他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上有着下列六项任务:1. 与人建立关怀、有意义与满意的关系。2. 与不同背景、经验及思想观念的人交朋友,以扩展儿童期的友谊层面。3. 在社会团体中寻找接纳、隶属、认同与地位。4. 将儿童期的同性兴趣与玩伴转向异性的关怀与情谊。5. 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方法及技巧,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并有益于未来择偶与婚姻的成功。6. 寻求表现被接受的性别角色。

  从上述来看,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整体而言,同伴友谊具有下列的功能:1. 分享共同的兴趣。2. 分享新的人生感受。3. 共同解决生活问题。4. 共享隐私与秘密。5. 相互帮助与扶持。6. 协助解决人际冲突。7. 减低个人身心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与焦虑。8. 重新界定自己与获得力量。9. 能够更顺利的进入成人社会。10. 避免心理上的孤单与寂寞。

  综合上述,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愈来愈多,青少年要渡过这段身心骤变的时期是不容易的,而且是需要时间的。人际交往适应是否良好,影响了青少年未来人格的发展。因此,人际关系与沟通对青少年而言,相对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家长们,请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让他们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发展、获得能力、认识自我、形成完整而良好的人格吧!

 

第四、孩子交往的特点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有几件必做的功课,下面的技巧、方法同样仅供您参考:

一、选择适合的伙伴。追求玩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给孩子找合适的伙伴是父母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伙伴的3种主要类型:

1、同伴:在孩子所处的环境中,可以满足他友谊需求的人。一般是与他年龄相近的孩子。

2、玩伴: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他们可能是任何年龄或性别的人。

3、朋友:孩子不只和他们在一起玩,还会和他们互相交流知识,交换意见和见解,互相鼓励和支持。

二、孩子交友的方式。孩子如果同所接触的同伴只限于承认,他将会逐渐变得不安与好动。起初,同伴间的交往方式是“平行式游戏”,后来逐渐发展为“合作游戏”。“平行式游戏”是说玩相同或类似游戏的孩子们在一起玩,但他们之间并不交流,互不干扰。“合作游戏”是孩子与同伴为着某些共同的游戏目标而在一起游戏,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组织性。

三、孩子伙伴的数量。一般来说,孩子的年龄越大,所需要的同伴数目也越多。3岁以前孩子有两三个玩伴就很高兴,无论是家中成员还是同龄的朋友都可以。玩伴多的孩子,往往更加机警、灵活。

四、孩子的交友习惯。大多数孩子更倾向于和与他年龄差不多的玩伴一起玩。但比他大的孩子可以给他提供更新鲜的游戏内容和信息;而同小一点的孩子玩时,孩子更像个小大人,有更多的主宰权,这时他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和锻炼。

总之,为了使孩子向玩伴学习良好的习惯以及模仿玩伴的优点,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做父母的替孩子选择适当的玩伴是件很重要的事。

 

第五、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原因

     1、独生子女。城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生活伙伴,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

2、封闭世界。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缺乏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和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乐。他们集体感和团队精神弱些,会比农村的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加上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将使许多孩子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

3、宅男宅女。有了电视DVD、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孩子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消磨时间。电视看得越多,就越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因为在看电视时,人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人的想像力和主动性都受到很大限制。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则需要与他人的视线接触,需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需要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形象,需要体验自己行动的效果。但是电视却把这些机会都给剥夺了。也就是说:体验触觉、行动、对话等的机会就减少了。

4、心理因素。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疾病也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社交恐怖症,这些就需要心理咨询了。有些孩子比较害羞,胆量也比较小,与人交往经常感到难为情,甚至有一些恐惧心理,他们在别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心里非常紧张,感到浑身都不自在;与人交谈时一说话就脸红,而且是结结巴巴的;在社交场合不太爱表现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显得十分拘谨;看到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开心,自己很想加入其中,可总也鼓不起勇气。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经常沉浸在己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中,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害怕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出洋相,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于是为了避免难堪的局面出现,就选择了在众人面前少开口、少表现来掩饰自己,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不善言谈、不爱交往的习惯。

5、父母影响。有些父母本身就不擅于与人交往,平时很少与外界接触,亲戚之间几乎不走动,朋友也不多,对门邻居住了许多年没打过几次招呼,见了陌生人常常不知所措,有人来家里串门通常也就是几句寒暄了事。家长在人际交往中的这些做法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会拿家长做为模仿的对象,孩子会从父母身上渐渐地习得这些行为习惯,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案例:一位妈妈事先约好了带13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这是位经常看报纸的读者,她说她看了我大量的文章,认为我还是可以信任的,所以,想让我和她的女儿谈谈,帮她找找孩子敏感、多疑的原因。可是,到约定时间的时候,走进我办公室的只有这位妈妈。我问她:“您的女儿没有来吗?”这位妈妈回答我说:“孩子来了,就在楼下。我先上来看看。”我问她先上来看什么,她一边扫视着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一边回答我说:“我不放心啊!我是第一次来您这里。”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语,我就意识到她的女儿为什么敏感、多疑,是这位妈妈本身把敏感多疑的不良个性传染给了女儿!)

家长干涉。一部分孩子不擅于与人交往是由于受到了家长过多的干涉和限制。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可以了,孩子学习好了一切就都好了,人际交往只会使孩子劳神分心,完全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于是他们就会经常限制孩子与别人来往;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会跟别人学坏,喜欢对孩子所交的朋友一一筛选,什么这个孩子不能交,那个孩子要少来往,孩子本来朋友就不多,经过这么一筛选就更加没人可以往来了;有些父母生怕孩子早恋,有个异性同学打个电话就大惊小怪,非要对孩子追问到底,搞得孩子十分狼狈,其实他们不过是普通朋友而已;有些父母不喜欢孩子带同学到家里来,不是嫌弃孩子们把地面搞脏了,就是嫌弃孩子们乱翻东西,更有甚者居然毫不留情地将孩子的同学“请”出家门。可以反问一句,父母经常如此表现,孩子还怎么与人交往?别的孩子又怎么能够愿意与孩子做朋友呢?

父母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惯,于是当他与别的孩子相处时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关心别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十分骄蛮任性,让人无法接受和靠近,从而使他失去了许多交朋友的机会;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了一些不必要的保护,他们对孩子的外出是处处不放心,总怕孩子会有危险发生,总怕孩子和别人在一起会吃亏受欺负,于是就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即使允许孩子出门也会陪伴左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缺少与人交往的锻炼,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较差,在社交场合经常会有一些笨拙的举动出现,显得手足无措,而且一旦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发生,他便会选择退缩和回避来应对。

缺少信任。没有安全感和信赖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不是表现出过分的攻击行为就是过分退缩。(案例:我举办一次夏令营,一个10岁的孩子因为是第一次离开家,他的妈妈居然要求他的爸爸一起来陪着睡觉。我坚决不同意,如果想改变孩子,就把孩子放心地留下,如果不放心就请把孩子带走。结果,这位妈妈最终还是把孩子留下了。我们夏令营有规定,期间不允许家长来电话,更不准探视。可是,这位妈妈竟然一二再地破坏我们的规定,不时地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事情,请我多多关照孩子。尤其不能令人接受的是,这位妈妈居然在7月3号的凌晨三点打来电话!这是位何等焦虑的母亲啊!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她的儿子不仅肢体发展很不协调,动作拙笨,而且不会和人交往,不敢和人对视,既胆小怯懦又很有攻击性,他心理上没有一点安全感和信任感,几乎每天都哭,他时时做好攻击的准备。如果家长单纯改变孩子,自己不进行心理治疗的话,恐怕这个孩子就给毁了!这位孩子的妈妈再次打来电话的时候,我严厉地批评了她,绝对不允许她再打电话,我无可奉告!结果,孩子的爸爸给儿子送钢笔,这是一支崭新的钢笔,里面没有墨水,毫无疑问,这位爸爸以送钢笔为理由来看孩子。除了这个孩子,这一期夏令营孩子表现出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在童年期不把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建立起来的话,这个孩子将来必然形成敏感、多疑、不合群的不良个性。)

6、不良习惯。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将会严重影响他的人际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使他成为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人。比如有的孩子很“自我”,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事都要自己独占,处处喜欢占上风;有的孩子对别人斤斤计较,说话尖酸刻薄,稍不如意就乱发脾气耍态度;有的孩子的攻击性比较强,喜欢欺负别的小朋友,好抢别人的东西,如果有谁不听招呼就会以武力相加;有的孩子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即使别人有困难向他求助请他帮忙,他也会常常无动于衷;有的孩子自私自利,为人特别小气,自己的东西绝不允许别人染指,有好吃的或好玩的从不愿意拿去与别人分享。孩子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常有这些消极的表现,即使他内心里再怎么想与别人交朋友,再怎么想拉近与别人的距离都是无济于事的。

7、缺乏技巧。人际交往是需要技巧的,许多孩子正是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和方法,才使得他的人际关系不太好,大家不太愿意与其交往。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商量,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时无法友好相处,要么不欢而散,要么互相攻击;有的孩子不懂得礼貌用语,说话时经常在无意中就伤害到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有的孩子不善于处理冲突和矛盾,同学之间一点小小的问题就闹得不可开交,就连好朋友也会冷落人家一年半载;有的孩子没有学会忍让,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比较好玩就迫不及待地想搞到手,如果人家不给,他就会伸手去强抢;有的孩子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常常是别人给他打招呼之后他才称呼别人,常常是别人邀请他一起玩之后他才知道加入,与人相处时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有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即使在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援助之手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得无动于衷。

8、受挫经历。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因为成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没有人希望自己失败或受挫,因为挫折和失败总是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功的,他很有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孩子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这时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起与人交往中的波澜与挫折,再加上成人没有给予及时的、有效的帮助和疏导,孩子就有可能会被与人交往中的挫折所困扰而不能自拔,从此变得在众人面前胆小和退缩,害怕与人交往。比如有的孩子在与同伴一起玩耍时,受到了别人的欺负,他想反抗可又实力不如人家,只好逆来顺受,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孩子就会觉得与同伴在一起是件危险的事情,等到下次再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时,他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会采取尽量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有的孩子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别的孩子在一起时得不到大家的喜爱,甚至遭人冷落,被人拒绝,受人排挤,孩子受此遭遇之后,他的心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他会认为“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在这里根本就不适应”,而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当然就不可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当然就会表现出畏惧和退缩。 

 

第六、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1、怯懦心理。生性内向、腼腆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怯懦心理,他们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心中有话不敢跟父母老师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话都不多,是容易被集体忽视的一类人。这种孩子在小学低年级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若能敞开心扉纠正怯懦心理也能顺利与人交往。

2、自卑心理。与怯懦的孩子不一样的是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性格不一定内向,但是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特长等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尝试、害怕拒绝,也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如果不善加引导,自卑的孩子将逐渐丧失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3、自负心理。这种孩子也许能说会道、才华出众,深得老师的宠爱,在与同学交往时他们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会欣赏别人,习惯对人发号施令,在低年级也许他们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孩子交往做朋友。

4、逆反心理。这种孩子内心非常想与人交往,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喜欢与人抬杠,也许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他们的意见总是与人相左,想借此引起别人的关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别人更深的厌恶。

5、倔强心理。性格倔强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爱钻牛角尖、与人较劲,遇到问题不善于变通,不愿与人妥协,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最后朋友越来越少。这种心理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

6、嫉妒心理。嫉妒是伴随着竞争而来的,在小学高段尤其是毕业班中,面临着初中升学的竞争,同学之间开始出现猜疑、保密、不信任、留一手等,有些孩子在竞争中还出现了嫉妒、愤恨等不良心理,使得原本美好的友谊蒙上阴影。

7、势利心理。按理说,小学生是比较纯洁的,不应受金钱权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现在的社会商业气息浓厚,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小学生。有的孩子就有这种“势利”心理,爱结交对自己有利的朋友,巴结那些有钱的或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而且见风使舵、过河拆桥,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人格魅力造成损害。

 

第七、孩子交往的问题

    父母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呢:在一些公共场合,让孩子给相熟的熟人问好,孩子却躲在妈妈的身后,以怯怯的眼神看着对方,而妈妈和熟人只能尴尬的说:“这孩子太老实。” 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但是因为不认识,不好意思上前主动结识;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成为“四二一”工程的重点(即四位老人、二个大人、一个小孩)。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确实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宝贝们因为长辈关爱的太多,交往能力反而逐渐在减弱,这是家长朋友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交往问题行为:1、外显性问题行为:脾气大,坐不住,和别人争吵,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攻击性,不遵守规定等。2、内显性问题行为:说没有人喜欢自己,很孤单,表现得很紧张,表现得悲伤、抑郁等。  

一、不愿交往。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1.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游戏。当孩子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孩子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应以孩子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孩子“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孩子刚入孩子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2.有过失败经历。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家长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家长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孩子“壮壮胆”,当孩子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家长就可以撤了。

  3.孩子个性原因。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孩子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孩子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孩子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治疗。

二、不敢交往。有些孩子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等。

  造成孩子不敢交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孩子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带孩子进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养,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孩子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孩子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三、不会交往。有些孩子愿意交往也敢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欺负。有些孩子总被一个或几个孩子欺负,他们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里向家长诉说,家长既心疼又生气,但常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消彼长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同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当一个孩子欺负另一个孩子而没有遭到反抗时,他就会逐渐胆大起来,更加强化了欺人的行为。其实,孩子最初的欺负行为都是尝试性的,当这种行为遭到反抗时,他一定会收敛一些。因此,当孩子第一次回家报告被欺负时,家长在搞清楚纯属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应勇敢地反击。比如,鼓励孩子对欺负人的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等。有些孩子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家长则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给孩子形成仗势欺人的印象,要让孩子以理服人。在反击过程中积累交往经验、增强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其次,教孩子几个“绝活”也是提高孩子社交地位的策略。孩子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也很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孩子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占据“好事”这种孩子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对这类孩子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孩子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家长再及时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孩子的“乐群性”使他们这时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孩子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

  3.攻击性强。有些孩子喜欢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相应于游戏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针对攻击性强的孩子,家长可采取与孩子讨论、讲故事等方法使孩子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孩子,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倾听别人的想法,平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问题。想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进行交往,必须让孩子进行“实地学习”。那种怕孩子出问题而把孩子关在屋里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孩子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第八、孩子交往的误区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孩子交往朋友,既需要数量,也需要质量。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绝对不可以代劳。有许多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父母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第九、教育孩子与人交往

一、父母交往榜样。喜欢模仿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是他们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家长是孩子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是人类第一个人际关系,以后是人际关系都是这样模式的推广,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日然也就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家长个性开朗、喜欢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家长的交往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用重要。相反如果家长个性孤僻、生活闭塞,与别人很少交流,孩子也就很容易去模仿这样的待人方式。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不善交往,父母经常吵架,那就会影响孩子交往。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建立积极交往模式。在交往方式上,母亲主要通过言语和身体接触与孩子交往,总是温和、轻柔、充满爱意的抱孩子,跟孩子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可想而知,孩子会从母亲身上学到细致、温柔的交往方式。而父亲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较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使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美的家庭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会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父母多跟孩子交往。首先,父母要抽时间多跟孩子交往。尤其是年轻的家长,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视与孩子的交往,或用丰富的玩具来替代交往。再是,父母跟孩子交往的关系应是平等的、认真的。这样能避免孩子与成人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利于孩子表露内心的喜、怒、哀、乐。三是家长切忌将跟孩子的交往只作为“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应和他们一起谈论“儿童的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

避免家庭成为孤岛。父母应该避免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受对方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学会避免自我中心,培养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学习、工作的。父母要让他从小学会宽容、忍让,懂得理解和尊重,知道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协商的分量,学会努力让大家认可、接纳。这是孩子迈向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首先,孩子应该从屋里走出来,早饭前的晨练、晚饭后的散步,都是与邻里相熟的机会。让孩子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有了好的玩具、新的图书、好吃的东西,就可以鼓励他去请邻居家的孩子一起阅读、玩耍、品尝,时间一长,孩子们自然就会成为好朋友了。其次,休息日可邀请亲戚或朋友带他们的孩子到家里玩,有时也可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去,或相约共同出游,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增长见识、增加交往经验。

二、提供交往机会。人际关系的一个实际性的活动,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孩子的交往概念就很难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难发展。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交往,感受交往的快乐。如可以带孩子到社区去,让他们结识更多的人;可以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学习礼仪规矩,体会交往乐趣,培养待客习惯,创设交往氛围,获得他人友谊。

(案例:院子里有3个孩子正在玩奥特曼的游戏。4岁的松松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明显这3个孩子并不希望多来一个队员。其中一个说:“你不会玩!”妈妈想带松松离开,可是松松舍不得走。那3个孩子的游戏正如火如荼,加入新来的孩子意味着“打扰”。所以他们表现出“排斥,不耐烦”,是很自然的,并不带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绝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沮丧难过,就说明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如果家长气呼呼地拉开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绪”强加给孩子。对松松来说,他可以选择立刻离开,或者等待机会。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应才是立刻离开。而选择留下来的孩子,说明他的内心够强大。)妈妈正确方法:处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时候,妈妈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只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不要干预。我们来看看松松是怎么办的。松松站在3个男孩中的“头目”身边,不吭声,但在等待加入的机会。过了一会,“大古队长”随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电脑!看看怪兽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装敲键盘,然后汇报说:“怪兽在A地区!”“冲啊……”胜利队队员们,包括松松,都向“A地区”冲了过去…… 如果妈妈当时把松松拉开,孩子将丧失一次多么宝贵的解决社交矛盾的锻炼机会。而坚持留下来,并最终用自己的人际智慧得到了进入集体的机会,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么大的鼓励!

在孩子学校集体活动之外,一般可以从如下途径帮助孩子找到集体交往的机会:

  1、做客。带孩子去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家庭拜访。在休息日中,几个相处好的家庭可以结成双休日互助家庭。几个孩子可以轮流到同伴家去做客,结成稳定的同伴关系。

  2、每日小区聚会。一般在一个生活小区中,到傍晚,总有孩子出来玩耍,所以父母不妨在那个时间段,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小区的孩子交往,拓展交往面。

  3、兴趣班。让孩子参加一个感兴趣的学习班。孩子可以在愉快的学习中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4、公共儿童娱乐场所。现在的城市中,都有公共绿化健场地,这些地方也是孩子聚集之地。此时鼓励孩子和陌生的孩子共同做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孩子拥有了和同伴交往的机会,也意味着教会了孩子与不同年龄友伴往来的第一步。

如何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 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爸爸妈妈们应该多倾听孩子的理由,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

  3. 多花一定时间给孩子,先陪伴孩子走出交往第一步,多提供场合让孩子接触同伴。

4. 孩子一开始害羞,家长可以先帮孩子组织一些简单的合作游戏。

哪些周围环境能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呢?

  1. 朋友聚会时,爸爸妈妈们有时候不妨带上自己的孩子,相约朋友的孩子一同前往。

  2. 邻里交往时,也可以创设环境。

3. 外出游玩时,可玩的地方、能交往的环境还是很多的。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细节来创造机会

  1. 比如,邀请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小客人来了,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

  2. 给孩子空间,多带孩子出去玩,不要老是跟在孩子后面生怕他被欺负,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

  3. 平时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

  4. 节假日妈妈们可以主动联络,相约一起出来玩,主动为孩子们创设在一起的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

  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去,与不同社会角色对话,让孩子在与他们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

  1. 带孩子到博物馆,与博物馆的解说员可以互动,大胆向他们提问,同他们互动。“叔叔,这个铜壶,是用来干什么的?”

  2. 带孩子去饭店吃饭时,让孩子自己向服务员提要求,点什么菜,需要加水,需要毛巾,菜要换,需要加椅子等等。“姐姐,我们少一副碗筷,能为我们加上吗?”

  3. 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自己跟书店里也来买书的小朋友交流,跟营业员交流,自己要买的书在哪里。“阿姨,我要买《喜羊羊和灰太狼》,放在哪个架子上呀?”

  4. 带孩子去游乐园,让孩子自己去买门票,自己跟导游交流,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哥哥,摩天轮我可以坐吗,在哪里买票呢?”

以上等等活动地点都是举一反三的,只要家长是个有心人,任何地方都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交往。

三、鼓励孩子交往。孩子都喜欢被表扬。家长对于不合群的孩子偶然表现出的良好交往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并经常与孩子交流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使孩子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树立交往的信心。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没有朋友时,应主动地给孩子找朋友玩。如果孩子的朋友比较多时,还要帮助孩子与小朋友处好关系。

鼓励多于批评。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父母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父母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正确看待挫折。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父母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父母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鼓励点滴进步。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你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她。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现而倍感欣慰。

激发交往兴趣。专门购买培养孩子社会性品质的故事书,借助书中人物的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

多与生人往来。有的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在外面却显得拘谨、胆小,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如到公园去游玩,鼓励孩子去接近其他正在游戏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带孩子逛商店,不妨让孩子试试主动跟营业员交往,提出自己的购物需求;带孩子到医院就医时,对医生的提问,让孩子自己回答……这样能克服孩子的怕“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扩大交往面。

四、游戏培养兴趣。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与能力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如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扮演“医生”、“教师”、“售货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在游戏中必然要和“病人”、“学生”、“顾客”进行交往,在这种愉快的游戏中,孩子的交往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此外,通过角色扮演,不但强化了孩子的交往意识,也会使其交往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些在小孩子比较合适方法。

五、培养表达能力。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良好的语言表达也是一种才能。西方社会认为:舌头、金钱、电脑是现代管理者的"三大战略武器"。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增强沟通能力的前提,也是表达自己,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强大武器。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如何与人交际?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会说爱说的语言能力,为他们进行交往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以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作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多和别人交际,也是训练和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表达能力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

加强语言训练。家长要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听故事,还要多讲故事,多编故事,有意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要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为孩子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内容,一个孤陋寡闻的人,多是一个语言贫乏的人,反之亦然。

加强表达能力。1、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2、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3、利用故事、游戏与孩子互动交流;4、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提高沟通能力。孩子的沟通出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1、成每天和孩子聊天的习惯;2、学会倾听孩子;3、学会无声沟通。

积极发表意见。对于不善发表意见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先在家中亲人面前多谈,然后在几个好朋友面前发表意见,最 后能在大庭广众面前大方说出自己想法。

六、学会解决冲突。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打架、吵架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不能以自身的好恶、道德观来判断孩子间的是非、对错,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甚至强行干涉孩子,而不让他们碰面交往。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家长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让孩子“独自”去学会如何面对交往上的小问题,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勇于改错的精神,能原谅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

(案例:小英在班上是年纪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较木讷内向。有时候她会被别的同学戏弄,比如总有同学把她的橡皮擦铅笔等文具藏起来,让她找不到。妈妈心疼之下,这么教育小英: “以后别理他们了。”“如果别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来!”慢慢地,那个被欺负的小英变成了一个“欺负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会一言不发一拳头打过来,小英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孤独。)妈妈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比如分享,比如适当的礼貌;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应当提示,甚至鼓励孩子“不好的行为”,比如用攻击对方,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来处理社交中的问题。妈妈帮一帮:妈妈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之类的方式,教给孩子面对某些常见矛盾或者场景时,相对固定的处理套数。在类似情景发生时,孩子能很快地“脱口而出”。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三段式:1.你刚才……(干了什么,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机器人,说不跟我玩,对我尖叫了等等)2.我觉得……(不高兴,生气,很伤心,等等)3.我希望你能够……(把我的机器人还给我,不要再那么说了,向我道歉等等)。这样既没有指责别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还指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善于“吃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类似的事,不少家长通常会对孩子刨根问底,即便争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只要发现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可能就会替孩子兴师问罪,对孩子的交往进行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方法:让孩子远离“不能吃亏”的庸俗意识。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在任何“小事”上都“不能吃亏”的人,长大一定是不幸福的。处处争强好胜的咄咄逼人,人缘一定好不了。倾听孩子的叙述,但不偏信孩子一面之辞。孩子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有限,还没有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性,他的叙述会掺杂很多“水分”,家长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再教育孩子,不要看见孩子“吃亏”,就失去了理智判断能力。即使孩子“吃亏”了,也要放手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争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要给孩子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如果确实是受了其他小朋友的侵犯,要给孩子讲“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道理,当然这并不是怂恿孩子睚眦必报,而是指点孩子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比如不与有攻击性的孩子玩,或者向他人求助等等。

应对欺负。1. 教孩子面对非恶意的冒犯,不计较后果,学会宽容地笑一笑,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赢得一位朋友、失去一位敌人。2. 倾听别人的辩解,是宽容的开始;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是宽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宽容的核心。3. 宽容的孩子交往能力才更强,朋友才会更多。

交往矛盾。1. 朋友吵架了,可以跟孩子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让他们互相找找原因。2. 找到原因,先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的,先检讨自己孩子的问题。3. 再帮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一下,比如说,可以跟她讲,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习批评。“赞扬”别人缺点。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朋友的缺点,既可以直言相告,正面批评,也可以用一些策略,变批评为赞扬,敦促对方改正特点。因为人人都有“求好”的一面,得到夸奖的行为会受到强化而重复发生,这种善意的诺言出发点是好的,效果也往往甚佳。如果生硬地采取批评的方法,或许道理上别人能接受,但情绪上可能一时还不能接受。因此,下面沟通,积极思维,以引导为主,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是卓有成效的。宽容别人的缺点,不嘲笑别人的短处,也不因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拒绝与别人交朋友。用“赞扬”这种带甜味儿的方法,为别人指引努力的方向,并不断增加其克服缺点的信心和力量。比如“大家都说你在某方面比以前好多了”“我觉得你在某方面确实进步很大”等,这相当于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传达了正确的行为标准。当朋友的缺点再次出现时,不要说“你真是不可救药”“我对你失望透顶”等话语,因为这等于拒绝了给别人改正的机会,而且让对方不知所措。简单说,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别人爱听的话。

学会说“不”。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个性的判断能力,但是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同伴游戏时,“从众心理”常常会使他们盲目模仿他人。当受到同伴的嘲笑或担心被嘲笑时,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或自尊心,就可能做出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一些事情。教育孩子勇敢地对朋友说“不”,是增强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孩子渐渐走向成熟的需要。平时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即使他的见解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让他养成人云亦云的坏习惯。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经常使用“激将法”,把孩子的个性往任性方向引导,以致孩子遇到他人激将的情境就鲁莽行事。评价孩子平时的所作所为要客观,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见到孩子自满、自大、自以为是的苗头时,要及时批评、指正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朋友观,朋友的优点要学习,但是朋友有不对的地方也要坚决给否定和批评。 

交往损友。由于孩子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由于初中生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措施。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怀着借悔恨又害怕的心理,着正是父母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说明孩子犯的错误,既有孩子自身的责任,也有父母疏于防范、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在找到亲子两代心灵上的共鸣点以后,再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认识,进而再与他研如何严加防范的具体措施。必要时,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七、参加集体活动。孩子有交往的愿望,长大以后与同龄人交往、沟通的强烈愿望,而集体生活则创造了适应于他们进行交往的最好条件。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包括生日祝贺活动、音乐欣赏会、故事会、讨论会等,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养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孩子的交际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为了让孩子了解和接触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社交活动实践,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让孩子参加家长的亲戚朋友间的迎、送、宴、请等社交活动,以及成人的社团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培养团队精神。在成人眼里,或许认为聪明、漂亮、活泼、听话的孩子肯定受欢迎,但是这是主观的想法。外表和能力并不是决定孩子受欢迎程度的主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关键。

理解合作道理。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许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干才能成功,才会更有意义。例如,各人霸占一小堆积木砌不出什么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让积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砌出各种好看新奇的造型。一个足球队,如果每个队员各顾各,决不会赢得冠军,必须相互合作配合,才能既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又能产生“百川汇成海”般的澎湃力量。

八、学习做个听众。一提“交往”,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一群孩子一起快乐地游戏”。但其实,跟人说话是一种交往方式,听人说话也是一种交往方式。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聪明的妈妈都看重孩子的交往能力,不过一提“交往”这个词,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一群孩子在一起快乐地游戏”。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内向,在人堆里不爱说话,不去主动找小朋友玩,妈妈就急了,觉得孩子“怎么不爱跟别人交往啊?”其实,跟人说话是一种交往方式,听人说话也是一种交往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主动找朋友玩,或在小朋友中夸夸其谈,或者一直乐于充当领导者,很多孩子天性敏感羞涩,比较慢热,强迫这样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打成一团”,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更加紧张退缩。

学会倾听方法。倾听可以化解矛盾;要想要说服别人,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基础;良好的倾听有利于人际交往。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不能很好的沟通,是应为找不到倾听的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就要让他先成为一个忠实的听众。(案例:小勇很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但小朋友却讨厌他,因为,他家里总是由他说了算,养成了他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意见的行为,这样当然很难与别人合得来。因此,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别人讲话或提建议时,要集中精神听,理解别人的意思,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遇事应由大家一起来商量解决。)

九、孩子学习分享。(案例:1岁多的洋洋在小区公园里玩,被邻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车。妈妈要求洋洋“与小朋友们分享”,洋洋不乐意,妈妈好言相劝了半天还是死攥着不撒手,妈妈急了,把小车从洋洋手里抢过来,交到小朋友手上。妈妈认为这是在帮助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但儿童心理学发现,3岁以下的孩子“物权”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他们心里会以为,”东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东西了。”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爱的钻石戒指送人你会怎样?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头好拿给别人,孩子的感觉是类似的——生气,害怕,不理解。对这个叫做“分享”的游戏,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妈妈正确方法:问孩子,“能把这个小车子借给小君玩一下吗?他会很高兴的!”同时跟孩子解释,“他只是暂时借一下,一会儿就还给你,这还是你的小车子。”孩子也许就答应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后兴高采烈的样子,他能逐渐建立起“分享让朋友高兴我也很高兴”的心理反射。但是,如果这个玩具正好也是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他的反应就跟妈妈碰到别人要借自己的钻戒一样,”不可以!” 妈妈也只能对小君说抱歉了。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伙伴。作为家长,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榜样,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同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为了某件玩具发生争吵时,你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要么两人轮流玩,要么大家一起玩,关键是小伙伴在一块儿要友好相处。

十、培养积极心理。

感恩的心。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它也哭。"所以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为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

关怀别人。关怀别人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根本,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多去主动地关心别人;当然前提是让孩子先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和爱,让孩子把爱传递出去,激发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成为交际达人。

赞赏对方。当其他小朋友做了好事时,要由衷地赞扬他们。除了通过语言外,也可以用拥抱、牵手之类的友好举动表达他对小伙伴的好感。如果一个孩子能经常地以积极态度来对待别人,他就能获得社会的接受。

诚信为本。对朋友要讲信用。孩子结交朋友虽然不像大人那样稳定、专一,但是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孩子交朋友主要以玩具和游戏为媒介,因而与他人发生的友好关系也是暂时的、易变的;小学生交朋友虽然还带着功利性的痕迹,但是他们开始学会观察人的内在品质,对“忠诚“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抽象概念。因此,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主动引导他们用诚住维护友谊,做个诺千金发好孩子。方法:平时对孩子的承诺要谨慎,不答应则已,答应了的事情则一定要兑现。随意取消或改变承诺的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尽量帮助孩子实现他对别人的承诺。孩子们之间的诺言未必全部是合理的,家长对不合理的诺言要耐心地解释,对能实现的诺言则要监督孩子守信用。家长对孩子或者孩子对他人的诺言,如果因为意外情况没有兑现,一定要诚恳地做出解释或者想方设法弥补。

十一、加强交往管理。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父母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他,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了解规律。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们总是急于让孩子尽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实,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积累“资本”。朋友不仅给人带来快乐,还是开辟信息渠道、学习新知识的“人力资源“。一个人在某方面具有”权威形象“,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交流,人们会主动与他认识,打交道,因此,知识和能力成为一个人交朋友的”资本“。孩子更是这样,知识本身就培养人的自信心,同学样对他拥有的知识的向往,又增加了他的自信。可见,这样的孩子不孤独,因为他旁边有一群小伙伴在与他一起求知。方法: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萌生了兴趣,及早地满足他的需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让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角,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和“专家形象”。培养孩子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长处,得到别人的了解与认可。平时在家里多倾听孩子的表述,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爱好而忽略对他的鼓励和肯定,更不要打击和否定孩子。这是他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长处的时候,既要让孩子表现自己,又不能骄傲自满。骄傲和自满会把已经拥有的朋友拒于千里之外,让一个人变得孤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十二、尊重孩子交往。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父母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父母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就应该尊重他。一些孩子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处,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欢结伴,喜欢和一大堆朋友玩。无论他选择什么方式,只要孩子愿意、喜欢就可以了,家长只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指导,过多的介入会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碍他们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留有交往时间。有些家长在假期里除了让孩子写作业外,还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将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找同伴玩耍,家长还美起名曰:这都是为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无人倾诉。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孤僻内项性格的形成。

    参加社会活动。家长应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时间,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时间,让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长也应经常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认识花鸟鱼虫,初步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避免"社交控制"。许多父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孩子能够不受到错误思想的"毒害",父母确实煞费苦心,与其他父母的循循善诱不同的是,对孩子实行的是严格的"社交控制"。所谓"一刀切",直接把可能传播错误思想的源头给断掉了,以后管起来就省心了,等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就晚了,就会更加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孩子的"社交控制",除了严格控制孩子去同学家的次数以外,还严格控制孩子们参与社交活动的时间。

十三、克服消极心理。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是能说会讲,但是在外出场合或陌生的环境往往是要么面红耳赤,原来会说的也说不清楚,要么干脆闭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有胆小羞怯的心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胆小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后天造成的,比如,父母一向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都会使得孩子在陌生场合过于紧张,无所适从。建议父母在平时不妨给孩子们多一些自由,在一定的范围内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场合或陌生的场合,鼓励他们主动接触一些人或鼓励他们主动处理一些事,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他们能解决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十四、引导孩子交往。孩子思想单纯、喜欢与同学交往,他们的友情不仅发展最快,还常常能建立终身难忘的友谊,我成了同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动力。但是,他们年龄较小,认识水平低,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又喜欢感情用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交往中,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和不良的友伴混在一起,搅成一团,是非不分,嬉戏哄闹,讲哥们义气,耍流氓作风,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对于初中生的交往,父母切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既不能听之任之,人其自由交往,也不要草木皆兵,严加防范。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同志,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

1、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好朋友。当孩子怀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准备升入中学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择友的引导。父母可以介绍革命老人谢觉哉在《交朋友中的道理》一文中的忠告:“要交‘益友’,不交‘损友’。”有饿就是要和真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因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所以父母除了讲道理之外,还应介绍一些名人交友的故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鲁迅和瞿秋白的交往等,让他跨进中学大门之前,就能认识到择友的重要,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2、介绍选择朋友的方法。不少父母认为孩子上了中学后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其实这种想法不符合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由于社会的发展,东西问的碰撞,特别是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使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日益加剧。这对家庭教育来说,既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带来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新问题,如下岗、重新就业、家庭离异、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日益信息化等等。这些都是中学生的交往心理趋于复杂化,以致在交往中产生了不少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价值要重视并尽早帮助孩子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在于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父母要尽早帮助子女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心理,让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3、指导孩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在子女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以诚相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爱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努力做到热情、关系、彬彬有礼。处事要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朋友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谈。每个人的心理还都有心理敏感区,那就要在平时说话、玩笑里,尽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点,不要刺痛他心灵的“疮疤”。还要告诉子女,在与朋友相交时,要特别讲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切不要轻易答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但凡自己能办到的和答应办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计尽力去办。如果遇到意外,事情没办成,就应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以取得对方的谅解。

4、与老朋友合作交新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丰富的朋友资源库,孩子们也不例外。比起成人来说,儿童更容易进入一个新的群体,因为他们天真、沌洁,对别的孩子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因此,以老朋友为桥梁,结交新朋友,是扩大朋友资源的好习惯。方法:让孩子走出单元住宅,鼓励孩子与他人结伴游戏。即便孩子们之间经常会矛盾,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全盘否定别的孩子,多讲讲他人曾经难自己带来的帮助。结交新朋友后,不能冷落了老朋友,孩子们之间经常也会“争风吃醋”,甚至“拉帮结派”,家长要主动引导孩子善待老朋友。家长要积极提供孩子们共处的机会。现代家庭生活节奏紧张,家庭规模缩小,节假日家长要多为孩子们考虑一些,为他们提供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可以串串门,可以几个家庭一起结伴出游,可以轮流请客聚会等等,这是提高孩子交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十五、教给交往技巧

积极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孩子的社会交往包括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和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孩子与成人交往比较容易,因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图。成人主要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从;更多地注意他人的长处而不是缺点;喜欢共同分享玩具、活动场地,能给游戏中暂时离去的孩子留下位置并愿意让新同伴随时参加进来,乐于帮助遇到困难或缺乏经验的同伴;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尊重别人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

礼貌。一般来说,孩子都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往往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使交往无法继续,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孩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您好”、“……行吗?(好吗?)”、“可以吗?”、“我们一起玩”等,这些神奇的话在与人交往时很有效,其次教孩子学会等待、轮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遇到困难、矛盾试着自己解决等,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案例: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星期二下午一个班级的男生正在操场上认真练习跳高。孩子们都跳过了规定的高度,但有一个个子长得较矮胖的同学连跳两次没有跳过,第三次心里一阵紧张,不但没有跳过,还跌了个“狗吃屎”。同学们看到他的怪动作,虽引起一阵哄笑,仍有不少同学上前热情地将他扶起。可此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却冲着他说:没用的家伙,还是请你爸来帮你跳吧(父亲也长得矮胖)。矮胖的同学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顿时脸色通红,火冒三丈,即要动武,幸被大家劝住。)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家长有必要指导孩子学习一些交往的原则,应引导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交往中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家长还要指导孩子学会沟通交往的技能和本领,如待人、接物、礼仪、谦让、谈吐、举止的规范;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赞扬他人要诚心诚意,批评他人时要与人为善;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学会当接受别人给予时,要考虑别人的奉献,追求自己需要时,想想别人的利益;引导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心胸狭隘,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

平等。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从小开始,就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发展独立性的自由,尽可能让孩子与其他邻里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观念待人。并让他在穿衣、说话、玩耍、零花钱等方面与其他孩子一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自信。有一位母亲曾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游泳,别人就不会邀请你到游泳池玩。”这位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能利用这种特长结交朋友。专家认为: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帮助他以某种爱好赢得更多的朋友。让孩子充满自信。自信的时候来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后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于种种原因被削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一个人也许不是很漂亮,也许没有很动人的声音,甚至,也许他没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只要他充满自信,总会不知不觉打动别人的心。自信就是在不经意中,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充满力量,让人在人际关系中充满魅力。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从实践中来。父母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学习知识的机会,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长,就会为他结识新朋友提供机会,有恩惠在交往中增强自信心。托马斯·伯恩特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努力培养他的多种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活动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

欣赏。这其实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的一个相对面。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在交往中,孩子们总会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既然我们在内心对交往的朋友有这样的要求,对方必然也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赞美的同时能够去赞美别人,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这一点对很多孩子非常重要,只因,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往往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赞美,却忽略了如何去欣赏别人。

快乐。一般的人,愿意与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交往,这是基本规律。如果孩子抱怨太多,朋友就一定少。

友善。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动作表示出攻击性,比如叫喊、皱眉和紧握拳头等;而有些动作,比如微笑、赞赏、拥抱等,则表示出友善的意味。对于刚学步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局限,他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与年龄相仿的孩子交往时,会作出有些笨拙甚至粗暴的举动。年轻父母不必对此忧心忡忡,只需多加引导,孩子会逐渐做得好一些。当然,对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你不能强迫他摆出一副看上去快乐的面孔,但你可以跟他讲清楚,如果他总是愁眉苦脸的话,其他小朋友将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真诚。教育孩子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与人交友必须真心实意,否则不能长期维持友谊。对朋友缺点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懂得“金元赤足,人无完人”,关键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友好相处。

帮助。独生子女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很多,而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机会不多,甚至很少想到别人,这样就不容易交上朋友。因为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他们对朋友的理解还很狭隘,以为朋友就是在一起游戏的玩伴,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朋友还应该是互相帮助的伙伴,所以家长要多多提醒孩子关注别人的需要,主动伸出热情的手,享受助人的快乐。方法:倾听孩子述说同学们之间的事情,帮助孩子寻找关心他人的契机。家长在谈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故事时,有意提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细节,让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交友的真谛。鼓励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帮助他人,都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的。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学校,如果孩子有自私自利的言行,家长都要明确表示自己的否定态度,并指导孩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悦纳。所谓悦纳另别人。是指自已从内心深外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壁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规则。在交往中,懂得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父母应从以卜凡个方面从小培养。如教育孩子多考虑小伙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游戏时要遵守规划,输了不要赖,想和别人一块玩时,要有礼貌地 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

整洁。请注意让你的孩子在吃饭、外出时都养成礼貌、整洁的习惯,他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如果一个孩子穿着肮脏的衣服,这可能是他父母的责任,而不是他的过错,但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因此,年轻父母请不要忽视了让孩子学会注意自己的外表。“外表美”与“内在美”原本就是统一的。

特长。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培养孩子的每一优秀品质,就等于在帮助孩子积累向同伴展示的“财富”,也就形成交往的平台。平时准备一些小儿歌、英语儿歌、儿童歌曲、唐诗、故事等等。在家里家长帮助孩子练熟。这样孩子就有了准备,有了自信,在同伴面前就有底气愿意展示自己。提前教会孩子一些“绝活”,如拼插模型、折纸、剪纸、歌曲、童谣等,就会增强他们对其他孩子的吸引力。

  要使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变得善于与他人交往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引导和教育,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十一、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交往

一、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玩时,家长就会找一些理由阻挡,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教师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让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做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作为教师,在园里我们要有意创造孩子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伙伴面得到新的发展。孩子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孩子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等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孩子生活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调节孩子交往伙伴的对象,使孩子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也可以组织班与班的联宜活动。为扩大孩子活动和交往的空间,创设更多的让孩子在不同的众人面前大胆表现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走进其它班级联欢,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其他班的孩子看,相互表演节目等。也可以举行全园性的活动。参与全园性大型活动,为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参与活动的形式、表现各自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孩子自信心。

二、教给孩子交往技能。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孩子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互相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每一个来到我们班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到这点。无论谁来,我们首先会热情的向他问好,而离别时则与他道别。潜移默化地,孩子们说这些时是那么地自然,好像他们一出就学会了似的。

其次,注意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班上的小朋友经常会从家里拿来一些自己最爱的玩具等,来到孩子园与人分享,他们往往会以小主人的身份邀请别的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有时则是吃的东西。

最后,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孩子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什么叫谦让,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给怎么办?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

另外,教师加入孩子的活动中,也是教给孩子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三、游戏时多让孩子强带弱,相互合作。可以让能力强的孩子多带动能力弱的孩子,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四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形为。“自我中心”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发展利他行为。

首先,利用文艺作品,对孩子进行形象的教育。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孩子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从而,交往中易被人接受。我们几位老师在相互见面时,都会热情友好地与小朋友的热情问候。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养成习惯地主动与来园的孩子和家长问好。

其次,孩子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任知上的冲突。作为教师,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孩子在生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强化对与孩子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孩子有了交往兴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发展了利他行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欢迎,容易被他人所接受,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第十二、青少年自身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纠正不良心理、树立交往信心。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孩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案例:小周,是插班生,因其浓重的方音经常引发同学的笑声,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自己讲不好普通话的自卑感使他一度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安排班中比较热心的同学做他同桌,主动帮助他和他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课外帮助他纠正方音,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作业字迹端正、作文写得好,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不忘向同学通报。渐渐的,小周活跃起来了,四年级当上了小队长,五年级当上了中队委员,在同学中人缘很好。)自负、逆反、倔强心理倾向的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比如有的孩子说话语气很冲,和同学发生冲突即时是自己的错也不愿承认错误,还有总是和别人唱对头戏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因素。“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要善于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学会控制排遣嫉妒心理,告诉他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如化嫉妒为力量,这个地方你不如他总有其他地方能超过他。有“势利”心理倾向的孩子因为其交朋友的动机不纯,也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告诉他们友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结交真正的朋友。

二、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

1、班级活动。组织如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给学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学习活动、调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交往的热情。

2、心理辅导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

3、团体合作游戏。像“老鹰捉小鸡”“撒渔网”等传统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合作。近年来我们学校少先队启动“历奇为本辅导训练”,即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诺亚方舟”、“同舟共济”、“穿越黑洞”、“孤岛求生”等游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合作交往、激活团队创造力。

三、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有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交往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团结合作。教育学生与同伴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些都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尊重”是孩子与父母老师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虚心听取家长教师的意见和教诲,有了尊重,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次是要信任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都是愿意帮助自己的,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信任他们有事求助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理解关爱”是相互的,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老师工作的辛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也学会关爱回报父母老师,即使是帮父母洗一次碗,在劳累时为父母捶捶背,为老师倒一杯茶……还有不卑不亢、热情大方、谦虚友善等也是与家长教师交往的正确态度。

四、讲究交往技巧、沟通从心开始。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第十三、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影响 

  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它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青少年是网络应用最充分最广泛的群体,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网络用户中88%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空间,网络成为青少年实现开放交往和人际传播的平台,排斥和改变着青少年传统交往和人际传播方式。调查发现,73%的青少年对网络持认可态度,通过网络的人际交流使青少年更易表达自己,此外网络并未减少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同时虚拟交往也隐含着一些危机,对此我们应该辨证的分析问题,并给予青少年积极正确的引导。

一、网络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成为一个“村落”。网络络开通之后,一种新的人际交往的方式--网上交往已渐成时髦,比如电子邮件,它以其快捷,廉价的特点,成了网络络的诸种功能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而网上交友是仅次于E-mail的另一重要功能。交友的方式有很多种,聊天毫无疑问地被推为首选。青少年对朋友的渴求更是促成了“聊天一族”的迅速窜红。除了聊天之外,还可以用BBS发贴子,参与网上论坛。

  网络具有许多传统人际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如:1、允许任何人张贴和广泛发布提供消息并自由获取信息。2、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能把信息发给网站上的用户。3、像社会团体的新闻简报一样,网络上集中了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并能快速传播信息。4、像团体内的非正式讨论一样,网上社区和聊天室允许人们聊天,发表观点,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以目前国内较大的门户网站新浪为例,内容就包括了政治、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电脑技术等各个方面,而且可以随意搜索相关站点。网络的开放、自由和交互性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结合网络的优势和青少年自身性格特点,可以分析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首先,青少年属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边际人”,因此在交往中不太注重成人之间通常的社会交往模式,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多建立在相互认同,相互吸引,以及习惯、爱好、需求相似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情感成分。其次,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的交往方式。青少年希望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也希望给自己留有较大选择余地和自由度。这些特点在传统时代已有所表现,例如宿舍卧谈,与笔友信件交往,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等。网络的兴起,唤醒了青少年的自觉交往意识,并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交往平台。

二、网络交往的新特点

  网络的优势一旦和青少年交往的内在特点相结合,就对青少年的传统交往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出现了不同于传统交往的新特点。

  1.兴趣的聚焦--网络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站点,阅读文章、发表看法,或直接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高达52%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在网上聊天、交友时主要是找共同的兴趣点。摆脱时空限制,兴趣的同一性在网络交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像网络交友这种 “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在现实中很少见。在网上很容易交往到想交往的朋友,网上论坛、聊天室大多聚集着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网民。譬如,一个刚入市的股民,只要找一家股票论坛,泡不了二个月,就能结识一大帮“谈股论金”的股友。另外,网络成为青少年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途径,为他们在虚拟生活中展现自我并获得自身定位提供了舞台。很多青少年为自己能成为一名网络游戏高手或者论坛中心人物而感到自豪。

  2. 虚拟的自我或真实的自我--网络交往中的面具。在网络交往中,因为空间距离的存在,更因为网络交往自身的虚拟性使得很多人都给“本我”戴上一重面具。用户可以自由填写自己的注册信息,很多人提供的是虚假或部分虚假的信息。这样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益,同时,这也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增长的时代趋势。出于对自我的角色体验需要,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现实中一般的角色游戏由于要受到更多现实规则的束缚,对于敢反抗、爱冒险的青少年而言,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因此,青少年更乐于在网络中创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

  此外,网络也可以使人际传播在虚拟的面具下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在网上,你绝对不需要看任何人的眼色,完全可以非常坦荡地、随心所欲地去表现实实在在的自己。青少年主要利用网络的自由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自己期盼的个性和形象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给了青少年完善人格的巨大空间。同时,网络也可以为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着的自我提供场所,一个人很可能把自己在生活中不为人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东西展现出来。网络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生活中语无伦次,到了网上就妙语连珠了。一半以上人在网络中敢把生活中不敢说的话毫无顾忌地讲出来。网络上允许任何人发布任何消息,这就给了青少年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或者某些现象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情绪,并与其他人在线交流看法--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者比在生活中更为容易,也少了生活中的许多顾忌。交往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会给他们以相对宽松的环境。

  3.互助性--网络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创新。网络的互助性是网络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创新。这种互助性的生成有着多层次的原因:首先,一些网站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民,就想方设法为点击访问网站的网民提供各种服务,这为网络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环境。其次,在网上给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满足大多数网民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学生网民说:“当我给一些新手提供了帮助以后,他们会十分恭敬地对你,称你‘大师’,那种感觉很好。”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性广泛传播,助人者影响受助者,受助者会再充当助人者,良性循环就造就了网络的互助性。

  网络的互助性和超时空性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及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也培养了众多的“网上雷锋”。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时间上的紧迫。网络拥有互助性强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帮助、解决问题,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

三、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强烈吸引力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认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满足了受到成人般尊重的潜在心理需求。虚拟角色的快速自主转换,满足了尝试和驾驭多元角色的渴望。决定权和表达权酣畅淋漓地释放,满足了自我超越和成功的极致体验。交流内容新奇、刺激、时尚,激发了充当时代弄潮儿的强烈冲动。自我真情无约束表露和不良情绪的肆意宣泄,满足了深度情感交流及快速形成亲密关系的愿望。网络营运商基于逐利目的设计的诱导性增值服务,满足了青少年对其高智商进行确认和炫耀的心理需求。低成本便捷的上网条件,为随时随地满足网络交往诉求提供了便利。

四、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

1、虚拟社会规则缺失,助长对实体社会规则的蔑视、挑战和对抗。网络匿名性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感减弱,容易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网络甚至现实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礼仪和规范,对现实的交往道德规范产生冲击。社会性和规则性弱化,现实道德、法规措施无法发挥作用。

2、网络虚拟角色不断变化,导致自我认同混乱、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网络交往主体多重人格化,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心里调适和疏导极其困难。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更贴近于本我,放松自我约束,甚至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判若两人,导致一种自我认同混乱,虚拟的环境导致其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对其进行网瘾戒除或心理疏导等治疗非常困难。美国一项研究也发现,长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长大后更易患上抑郁症。

3、虚拟交往增多而实体社会交往锐减,延缓了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青少年实体横向交往,由于网络同辈群体的形成更加具有自主选择性,他们所提供的知识较之于传统同辈群体提供的知识更加呈现出一种信息多元化和良莠共存的景观,很多青少年从网络同辈那里得到和社会规范及道德相悖的信息,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很可能被这些信息误导,严重的可能诱使青少年走上歧途。在与网络同辈群体进行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很可能只选择和自己同质性高的对象进行交往,使他们局限在一个缺少多元化的狭小空间里,当青少年真正走上社会,需要和各色人等进行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迷茫和无所适从。青少年长时间的上网也导致与师长直接交流机会减少,进一步深化代沟。部分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不利于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等的传承和进步。

4、淫秽、色情、暴力的游戏性实践极易引发现实中的暴力自虐等倾向。青少年网络社会交往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受网上各种性及展示性活动、邪教组织以及一些反华势力宣传等边缘文化、反文化和消极思想的影响,极易陷入负面文化 “泥潭”。一些网络游戏中渗透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歪曲历史,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情怀。一些网络游戏中的淫秽、色情、暴力内容,很容易使青少年网民产生暴力自虐等倾向,使其更具攻击性,并引起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阻碍人格发展,导致交往危险性增加,引发不稳定因素,造成校园甚至是社会的动荡。

5、对黑客、网络名人、IT富豪等所谓网络英雄的极度宣传造成了对网络的极度推崇。青少年对于社会和人生认识还很肤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准确认知和判断,而一些媒体对于网络黑客的高超技术,网络名人的特立独行,IT富豪的一夜暴富等往往过度宣传和渲染,导致部分青少年对于网络和相关技术盲目崇拜,醉心技术探究,模仿黑客行为,导致学业荒废。

6.交往界面压缩在人机范围内,产生与现实世界沟通的反感、疏离甚而自闭。网络交往形式特殊,人机对话方式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除去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诸多社会属性,去社会化的趋向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导致青少年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当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时,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受阻或失败,人际关系冷漠化,进而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致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家庭、学校、社会的传统教育失去必要的沟通途径与实际的功效。

7、网络运营商逐利性诱导和上网低成本性,导致青少年深陷网瘾难以自拔。据报道湖北汉口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金陵晚报》报道,江苏泰州一个16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离家出走达两个月,《成都商报》报道,一位伤心欲绝的老父亲,在三个月内写下二十万字的血书,只为了感召沉迷网络的儿子早日回家。不少于沉迷网络的孩子夜不归宿,已经到了不上网不玩游戏就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

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社交引导干预的对策

在网络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化背景下,必须积极探讨青少年社会交往及其引导干预的新特点和新思路,全面系统研究建立适宜的青少年教育和咨询服务机制,构建多维度、广覆盖、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有效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

1、完善规范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明确青少年网络社交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尽快形成合理的青少年网上交往规范约束机制。

2、建立心理疏导机制。转变青少年心理教育观念,总结矫治经验和规律,探索新型引导干预模式,构建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机制是强化交往行为干预的关键。现实和网络并重,多渠道创造和丰富青少年社会交往途径,针对青少年猎奇、沉迷、攀比、炫耀等心理因素探索新型引导和干预模式,强化网络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探讨总结成功矫治经验和规律。

3、构筑利益平衡增进机制。从利益平衡增进的角度,网络经营既得利益主体的逐利性网络交往诱导和提供机制,与现实青少年教育机制存在博弈,必须从各方利益协调增进和优化的角度进行对策设计。利用时段优惠、费用减免等手段鼓励青少年在绿色网站、网吧文明上网;建立多元利益诱导机制,激发媒体、社区网络监管参与意识,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机构从事教育、引导和矫治工作;运用政府补贴等引导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建设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网站,促使现有网站优化服务内容。

4、健全环境优化机制。以校园网建设为重点,以家庭文明上网为补充,净化网络环境,构建青少年绿色网络社会交往平台;监控和制裁逐利性不良网络信息传播和诱导使用机制的设置,规范网吧经营行为,改善网吧经营环境,确保网吧公共安全;强化网络监督员、电子警察监督防范功能,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5、形成监督考核机制。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进行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引导、监控和考评;媒体和网络使用者监督举报与网络自动净化技术相结合,进行网站文明等级考评;建立综合网管部门对网吧、网络运营商等进行监督考核,并设置市场退出等惩戒机制。

6、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多维度、广覆盖、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是有效规避网络负面影响的根本保证。要积极设置利益平衡增进机制,吸引高素质教育和矫治人才,激发各方参与配合意识;强化媒体责任,发挥社区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网管部门等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青少年社会交往引导和干预体系。

希望广大家长朋友重视孩子交往,同时祝广大青少年交往快乐!